第一篇:如何增强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如何增强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摘 要:学习活动的整体性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制定科学、详细的个人发展计划,遵循结构化的循环学习过程,深刻认识到学习活动整体性的实践意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学习活动整体性;能力域;反思;反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4-01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60
课堂学习活动经历了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三个阶段之后,逐渐进入到一个整体性的教学阶段,这个教学阶段更为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循环的状态,语文学习效果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学习活动的整体性是评价学生从起点至终点的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所以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也是一以贯之的。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发展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不仅要涵盖学生当下的语文能力、需要提高的语文能力,还应该明确标注学习语文的途径与方式,在计划的最后,教师还要详细地注明语文整体活动学习的可见性结果,从而方便语文教师将这一结果和最初设定的目标进行比对,得出科学合理的理论。这样的学习计划就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从一个点变成了一个面,或者说是变成了一个领域,它和语文学科的属性是不谋而合的,其涵盖范围恰如语文的人文性,是广阔和深厚的。
(一)能力域的确定
在学习活动趋于整体性后,对于能力的描述更加关注的是它的整合性。所谓整合是对各个元素的合理安排与优化。学习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元素有四个:获得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感知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四个能力在学习活动发生的初期是各自独立的,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融合的程度也会越来越紧密,最终形成的就是能力域。一般来说,能力域的数量越少,代表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越强,对于知识学以致用的水平也就越高。
(二)反思的设计过程
在“以能力为中心”的整体性教学核心中,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站在一个宏观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宏观从时间的维度上是立足于当下看未来;从空间的维度上是探索自我和社会的相处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形成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学生之间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让个体之间发现对方更好的学习方式,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结构化循环学习过程
整体性学习活动是一个结构化循环的过程,这个循环的过程是以学生的个人发展计划为基点展开的,而学生个人的发展计划又被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长期计划是指在学习开始初期,学生自我分析,制定学习目标的行为。短期计划是每个学习开始的时候,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和需要提高的能力,具体到掌握哪一部分内容和技能,以及为了实现学期目标所选择的学习方式。长期计划是由短期计划组成的。
(一)层层递进的循环学习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给予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这一评价的参考依据就是短期目标(每一个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不是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学期的学习,也决定了下一阶段学习目标应该如何制定。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它能够将各个学期的学习串联起来,并不再只是围绕几个文本或是几个单元进行的学习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化也就能够很好地区分开来。
(二)循环学习中的“反思”与“反馈”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强调的最多的一项内容。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做评价。在整体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反思”。通过对学习活动发生的反思,学生可以更加明白自己在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明白学习活动可以为他们带来哪些帮助。尤其是语文学科,其宽泛性并不仅仅是用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名词就能全部涵盖的。为了有效地增加学生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反思日记可以带入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把自己阅读文本和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想不断地记录下来,不仅用反思的方法将学习推向了更高的层次,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与反思相对应的是反馈,它是来自于教师的行为。因为教师为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所以反馈是在告诉学生学习的如何(过程)和学了些什么(结果)的质量信息。同时,“反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在学什么,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教师的反馈对于学期末的整体性学习评价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所以,学生的反思与教师的反馈都是推进学习活动整体效果的方式,是结构化循环过程中能动而必然的环节。
三、学习活动整体性的实践意义
学习活动的整体性体现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建构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可以把个人的经验合理化或修正化,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通过学习活动的整体性使学习以能力为中心的核心得到了保障,让学习的着眼点始终保持在即将并且能够获得的能力上,学生获得了整体的目标,又获得了整体的评价,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和学生关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之于学习反思的记录,都是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将语文学习活动趋于整体性,在不同的学习模块或学期之间用学习的反思与反馈进行连接,就等于在帮助学生不断强化学习的内容与方法,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将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的实践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融为一体,使语文学科宽而不泛、精而不窄,真正把其中的内涵发挥出来,而不是让小学语文始终处于一个低端的识字读书的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根本性的课程变革。
总之,学习活动整体性就是要将学生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条四通八达的网络,通过深度拓展、横向拓展以及纵向拓展,在知识的内部创造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新的途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不仅是学习活动整体性的最?K环节,也是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顺.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2] 栗明.基于教育整体性影响视角的小学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3] 李辉.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4] 张圣洁.整体性教学的构想与实践――以语文园地教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二篇:高中地理学习思维整体性研究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学习思维整体性研究
新课程改革成果已经卓见成效,高中地理教学更重视了学生学习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正如地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何为学习思维整体性,我理解成就是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是知识模块进行再加工,使得知识之间不再是独立的、片面的,而是用联系的整体性思维运用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论述更加有条理性。
李接君的高三能力专题复习课,从试题的答案整体分析切入,理出一条思维路径,破除思维定势,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体和差异并存的整体性原理。
我理解:教会学生建立完整的具有整体性思想的知识结构,是现代教育学在探索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时所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见解之一。它的提出对优化现代学习过程的意义也是颇为深远的。在传统的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偏重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把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便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所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现代地理教学中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学习者以一种发现或探究式的态度去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综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为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营养。教育理论的研究已经深刻地表明,建立知识结构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知识更有价值而知识结构的建立,绝不是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所能够奏效的,它必须以学习者的探究式学习为基础。正是根据这样的认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地理知识网络。是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高中地理知识网络,有大的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线索,形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环境、海洋环境的完整的知识网络。
第三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努力使思想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并把“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为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宝贵经验。面对新时代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改革新阶段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的实际,增强改革的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才能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夺取全面深化改革新胜利。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更高起点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更艰巨、涉及面更广泛、推进程度更深入,加强协同配套、系统集成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经验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刀阔斧、全面发力,统筹推进各领域重大改革,1500多项改革举措有序有力有效落实,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之所以蹄疾步稳、扎实高效,一个重要经验是坚持科学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打赢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重要方法。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一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举措。此外,还要继续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任务。要打赢这场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就要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遵循改革特点规律,加强改革的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要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划全局,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主线和重点,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坚持从改革的全局和整体出发谋划改革,把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改革的整体效能。要充分把握改革的时序和节奏,既使不同阶段的改革在进程上相互协调,也使不同领域的改革在步调上协同一致,使改革有条不紊、相得无间。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把新阶段改革推深做实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将改革推深做实”,为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科学方法和努力方向。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攻克的体制机制矛盾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兼顾的利益都很多,把改革推深做实,最关键的是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所谓推深,就是要着力解决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把涉及体制、利益等敏感棘手的重点大改革任务完成好,推动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层向纵深推进。所谓做实,就是要在改革的每项任务、每个阶段、每个节点都求实求真,以坚实的脚步、扎实的进展、实际的效果推进各项改革。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每一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也需要其他领域密切配合。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项改革关联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只有全面考量、加强协同、配套推进,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综合效应。
凡是重大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整体联动、协调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谓全面,就是要关照全领域、兼顾各方面,全面发力、一体推进。经验表明,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更要注重政策协调、整体效果,注重各项改革之间的协同联动程度。只有注重协同共进,同步推进配套改革,聚合协调共进的正能量,才能确保改革纵深推进,取得预期成效。
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过去的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的方式无法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经过五年多的艰辛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改革的各方力量已经有效调动,这个时期尤其需要更具体的改革举措、更周密的改革细则、更配套的改革方案来承接和填充。只有更加注重改革协同配套,才能形成改革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
加强协同配套,就要在目标导向、法治规范、政策协同上形成合力。目标导向,就是始终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完善制度、科学治理上“看表对照”,补齐重大制度短板,调整深层利益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规范,就是改革要于法有据,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政策协同,就是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产生共振效果。特别要加强对改革进程的监督,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经常“回头看”,既要看相关联的改革方案配套出台和落实情况,又要评估改革总体成效,对拖了后腿的要用力拽上去,对偏离目标的要赶紧拉回来,保持改革进程的动态协调。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系统集成,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效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判断。高质量发展既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赋予了新使命新要求,也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发力点。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是要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围绕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改革,不断适应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时代要求。
系统集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多项改革内容、多个结构要素、多级系统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集成。只有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才能使各项改革举措有机联动,在战略任务及发力重点上取得最大综合效益。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标准。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使各项改革举措在高质量发展上系统集成,不断提升改革综合效益和“含金量”。
围绕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关键是各项改革要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实际,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广泛需要,更好同步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更高要求;始终在新发展理念上系统集成,切实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内生特点、把绿色作为普遍形态、把开放作为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根本目的;始终抓住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领域实现改革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方面改革。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领导,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协同推进
改革开放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领导,是各项改革协同配套、系统集成的政治保证。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深刻领悟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思维决策水平。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做到服从大局、令行禁止,绝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搞变通、拖延改革。要善于从全局和战略上把握改革的总体趋势、根本方向,既抓住重点也抓好全面,既抓好当前也抓好长远,统筹考虑战略、战役、战斗层面问题。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尤其对关联度高、互为条件的改革试点要统筹协调推进,对领域相近、功能互补的改革试点要通过综合配套试点推动系统集成,发挥好组织、统筹、协调、督促、推动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的动力协同机制。围绕解决问题推进改革,是推动改革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的重要方面。要强化问题意识,做到哪里矛盾和问题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上协同配合。创新是牵引和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也是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的重要途径。要注重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整体性、全局性改革的创新推进,也要重视发挥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典型经验丰富和推进面上改革,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
汇聚上下同心、协力共进的磅礴改革合力。改革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总结吸纳人民群众在一线创造的鲜活做法,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确保上下同心同力,驰而不息把改革推向前进。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最大限度汇聚改革正能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不断把改革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思想宣传范文】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兴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发展具有强大价值引导力、思想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含糊。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兴文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建设,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文化建设更好适应时代、跟上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朝着什么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充分彰显。
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于“兴文化”实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决不能当作口号,而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具体地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穿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穿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更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兴文化”要求文化生产必须扎根生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化生产的目标,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写就了辉煌历史,孕育出鲜明独特的革命文化。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当代价值,从革命精神中汲取精神养分,教育滋养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的长征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和时代诉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同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三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辉煌和所经历的一切曲折,从根本上都取决于是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理论与实践。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武库中的根本利器,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经久不衰的传家宝,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经验。
一、实事求是与“两条正确道路”的开辟和实践
道路决定方向,决定命运。道路正确,才有前途和出路;道路不正确,就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些重要论述,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大意义。
近代以来,如何正确回答和解决走什么道路的历史课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革命和发展道路。中国的近现代史表明,西方道路走不通,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行。中国共产党历经多次艰难曲折和对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之后,在既反右又反“左”的干扰中,最终成功地探索和开辟了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两条正确道路,一条是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条是发展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所谓“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历史证明,这两条正确道路,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是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已经且必将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道路。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实事求是与“两大理论成果”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科学的理论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获得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面临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只有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使真理的力量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党的幼年时期,由于忙于领导实际的革命运动,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还不甚了解,因此,全党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统一的认识。就全党来讲,直到遵义会议特别是延安整风之后,才对这个问题有了真正的认识。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大命题。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鉴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因为党的历史上出现右倾和“左”倾错误,都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有关。经过延安整风,全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开始形成共识。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到:“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这里,鲜明地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解决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创造些新的东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近百年来,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主要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主要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相互联系、交相辉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础,没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就无从谈起;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自投身中国革命开始,就努力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系统性并适合中国特殊国情和革命实际的理论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及时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新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一些极其重要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在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创立起来的,是被经验证明过的正确思想和经验总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确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因此,它是我们党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深入贯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实事求是,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坚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与党和国家事业同步推进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必将在指导新的历史实践中闪耀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三、实事求是与“三件大事”的完成和推进
“三件大事”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他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举,是前无古人、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三个历史阶段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开辟和沿着社会主义目标奋进的三个重要里程碑,反映了党的历史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地指出:“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他用“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三个伟大飞跃”、“三个新的蓬勃生机”对“三件大事”的伟大历史意义进行了精辟而深刻总结。
历史证明,这三件大事,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和必然趋势,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历史还启示我们,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系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思想路线。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就干不成那三件大事,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任何时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经常讲、反复讲,始终不渝地坚持,才能不断取得改革和建设的更大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排除“左”的干扰,又排除右的干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努力缔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功伟业。
四、实事求是与党的建设“两个伟大工程”的开创和推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坚强有力,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这是历史的启示录。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指导,从党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出发,从党的自身建设实际和中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创新,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建理论与实践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确保了党始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的时代命题。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同志为《共产党人》杂志撰写发刊词,把工程学的概念引入党的建设,首次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任务,并豪迈地把这一建党任务称之为“伟大的工程”。他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毛泽东建党学说,是在实施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的历史创举中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推进这一伟大创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在与教条主义作艰苦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并积累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经验。通过实施这一伟大工程,我们党成功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和建立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的特殊环境里建设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使党的建设这一重要法宝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巨大胜利,为中国的繁荣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石。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建党任务。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党围绕“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样一个党”这一根本问题,开启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新征程。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一以贯之推进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确保了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在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征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一时期,我们党紧紧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在党的领导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这个原则是动摇不得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改善党的领导就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政治体制和经济机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执政党不同于非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领导计划经济;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自觉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党的建设上,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增强党的团结统一,造就朝气蓬勃的领导干部队伍;要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坚决惩治腐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从党的建设全局高度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完善党规党法、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在正确总结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在开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征程、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党建思想逐渐形成。这一重要思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党的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积极应对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化,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正式把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到了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并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21世纪。这一时期,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的意见,联系“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将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的实际,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我们党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着力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队伍;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克服消极、腐败现象;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制度,更加注重从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来保障党的各项建设顺利开展。这一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的经验教训,立足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党建理念,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世纪之交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江泽民党建思想准确把握了党的历史方位,鲜明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使命,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历史贡献。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新世纪新阶段党的领导事业的新任务新要求,将党的建设与时代主题、主要任务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这一时期,我们党强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为重大任务,深化对共产党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把组织建设作为基础,按照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培养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关键,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培育新风正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这一时期,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中,胡锦涛党建思想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在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传统的党建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而且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主线,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了新内涵新动力,增添了新经验新气象。这一时期,我们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在党的领导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党的建设上,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把思想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坚持思想建党,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着力培思想之源、补精神之钙,持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要把组织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坚持好干部标准,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注重抓基层、打基础,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和“四风”整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要把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坚持守纪律讲规矩,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要把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党的建设,大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以建设廉洁政治为目标,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努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这一时期,我们党对新时代下“怎样管好党、治好党”的重大课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日臻成熟完善。这一重要思想,深化拓展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内在统一,深刻揭示了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又一次深化,是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重大突破。
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不难发现,实事求是与党的历史息息相关,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息息相关,与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发展息息相关。从好的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党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的形成,以及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等的确立,都是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相反,从不好的方面来讲,党的历史上出现的机会主义、盲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右倾和“左”倾错误以及个人崇拜等都与不实事求是有关。
可以讲,在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思想明珠,深深镶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和灵魂深处;是一股磅礴强劲的价值力量,深深塑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和活动方式。坚持实事求是,既是党始终倡导的一种价值取向,贯穿于党的思想理论各方面,也是党始终倡导的一种实践取向,体现在党的一切历史创造活动全过程;既是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党的思想理论的鲜明特质,也影响了党的历史实践,对党的历史活动和成果具有一贯而深刻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总结中国共产党人贯彻执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实践,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第一,“实事”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加强调查研究,坚持解放思想,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否则,就会出现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相背离,导致工作失误甚至产生全局性的错误。其中,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关键一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基础,民主集中制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保障。“求是”的关键和根本,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观察世界,认真研究事物内在联系,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第二,必须不断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由于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持续深化发展的过程,贯彻执行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求索的过程。过去能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意味着现在和将来也能做到实事求是。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要做到这些,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既反对把个人的局部经验绝对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经验主义,又反对不懂得中国国情和实际工作情况,只知背诵和照搬马克思主义条条或国外其他经验做法的教条主义。
第三,必须坚定贯彻实事求是的信念。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是一个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也是对主观世界状况的直接检验。对共产党人来讲,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是衡量有无党性和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尺,反映的是根本的原则、立场、态度问题。由于党的领导干部是执政兴国的骨干和中坚,肩负着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责任,因此,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勇于担当的政治勇气,有一心为民的政治情怀,有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的良好作风,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此外,实事求是能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还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着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纠正错误的风气、风尚和文化,营造一种求真务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思想宣传范文】四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全局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关于国有企业、国有经济重要论述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这些重要论述,连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国有企业作出的重要指示,完整系统地宣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关于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重大主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两周年到来之际,再次重温这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必将为我们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提供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方向指引。
1.从理论维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注重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思维路径和思想方法,是理论渊源、理论传承和理论发展在逻辑层面的梯次延展。这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有着极为鲜明、极为完整的展现。
在理论渊源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确保国家各项事业稳定健康发展,要靠公有制主体地位,也要靠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如果公有制主体地位搞没了、垮掉了,就会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根基,动摇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如果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削弱了、搞散了,人民民主专政就会失去阶级依托,动摇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总结20世纪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时候把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牢牢抓在手上,社会主义国家就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什么时候私有化浪潮抢占国家经济命脉主导权,放弃国企、不管队伍,社会主义国家就可能自毁长城、亡党亡国。
在理论继承上,纵览我们党的历史文献,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这两个事关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坚定不移、毫不动摇,有着一脉相承的理论根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强调,国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强调要建设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强调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久经考验的立场坚定的革命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靠得住。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不断取得宝贵的思想成果。
在理论发展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工人阶级领导地位思想传承基础上,提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把我们党长期以来关于国有企业“经济基础”地位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两个基础”的崭新高度。
从物质基础看,占据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历史性贡献,功勋卓著,功不可没。
从政治基础看,国有企业干部职工作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骨干力量,是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关键时刻听指挥、拉得出,危急关头冲得上、打得赢的基本队伍。
“两个基础”重大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国有企业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始终坚守,也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篇章。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宏伟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赋予中央企业的重大使命,也是为党的事业夯实“两个基础”的重要保证。
在这伟大的征程中,中央企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更加坚定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政治本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成为我们党长期执政、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可信赖的力量;更加坚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坚决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顶梁柱”,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同向共进,续写新的光荣。
2.从历史维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强烈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围绕“国有企业如何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要问题进行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
早在井冈山时期,我们党就在根据地的公营企业中建立起“三人团”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生产管理之中,探索了党领导国有企业的制度雏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国营企业先后探索建立了“一长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逐步确立了党对国营企业的领导地位,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共和国宏基伟业提供了坚强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党在国有企业相继探索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不断完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也实现由监督保障、政治核心到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并存逐步转变,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国有企业80多年实践探索、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的有益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两个“一以贯之”重要论断,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这个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关系国有企业旗帜方向、道路走向的根本问题。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实践中做好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这篇大文章,不断推动两个“一以贯之”重要论断落地生根,是我们这代央企人必须承担起的时代责任,也是永葆中央企业基业长青、打造百年老店的重要保证。这其中,关键是要把握好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的关系,在融入上下功夫、在结合上花气力。
要明确地位,落实党章第33条规定,确立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其他治理主体要自觉维护党委(党组)领导;党委(党组)也要尊重其他治理主体,支持和监督其他治理主体依法履行责任。
要明晰职权,赋予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在重大决策中的决定权、把关权、监督权,把党的领导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确保党的意图贯穿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全过程。决定权,涉及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企业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决策,党委(党组)研究决定,董事会、经理层按程序办理;把关权,对企业经营管理重大事项,党委(党组)研究讨论后,按照法定程序提交董事会审议决定,党组织重点把好政治关、政策关、程序关;监督权,企业重大决策等违反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侵犯公众和职工利益时,党委(党组)要提出明确意见,得不到纠正的,要向上级报告。
要完善制度,通过落实“党建进章程”、党委(党组)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企业决策重大事项前置程序,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确保党组织在重大决策和重要干部任免上说得上话、做得了主、拍得了板。
3.从实践维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央企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实践逻辑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破解矛盾外化表现,推动现实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实践逻辑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现实展开,是检验理论逻辑科学性的唯一标准,是丰富历史逻辑完整性的根本依据。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相互统一,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必然要求和集中展现。
纵览党的历史,正是由于深刻回答了“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这个重大问题,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正是由于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历程中,顺应时代发展,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把认识和化解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优先解决什么问题,成为贯穿这一思想的重要哲学品格和主要思想方法。
正是靠着这种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牢牢抓住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擘画开启了新时代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征程。
在有关国有企业党建责任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他还强调,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国企党建和生产经营高度统一的内在关系,明确了抓党建就要抓责任制这个国企党建根本方法论,为国企领导人员树立正确政绩观、全面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指明了方向。
在有关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是治国理政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来源,肩负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标定了新时代国企领导人员的基本定位和选用标准,深化了我们党对国企领导人员队伍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对国企领导人员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
在有关基层党建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在国有企业落实落地,必须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严起。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国有企业基层党建的三大核心要素,深刻回答了基层党建“抓什么”“怎么抓”两个关键问题,充分体现了强化基层党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压茬推进、不留死角的政治定力。
在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好巡视发现问题的整改,严肃查处侵吞国有资产、利益输送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反腐败没有特殊、没有例外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一贯思想。
在全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更加自觉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个制胜法宝,聚焦党建责任、选人用人、基层党建、党风廉政等突出问题,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成果,为建设新时代伟大工程当先锋、做表率。要紧紧抓住党建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用好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进一步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断激发抓党建强党建内生动力。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按照“企业家+政治家”标准,着力培养讲政治的企业家和管企业的政治家,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国企领导人员队伍。要紧紧抓住“三基建设”这个大工程,树立大抓基层工作导向,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基层党建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建设,提升组织力,增强政治功能,打造坚强战斗堡垒。要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反腐惩贪,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坚决夺取中央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思想宣传范文】五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加强我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这一重要论述,是深刻总结人民军队发展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1.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有着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有着铁的纪律,有着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集中了全国数量众多的先进分子和各方面优秀人才。我们党的这些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我们党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人民军队从创建到发展壮大,能够克敌制胜,成为胜利之师、威武之师,从根本上说就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的结果。
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人民军队创建的前提。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共产党只有创建一支绝对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才能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1921年党的一大鲜明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我们党帮助国民党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并担负绝大部分政治工作,有力推动了北伐战争,凸显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不仅是我们党领导发动的,而且其主要军事力量也是由我们党所掌握和影响的。我们党随后发动和组织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起义部队大多建有共产党组织,设有党代表。可以说,没有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发挥,人民军队就很难创建。
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保证。人民军队建立时,中国存在形形色色的军事力量,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这支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军队中得以充分发挥。人民军队建立之初,农民和从旧军队起义过来的人员占大多数,思想混乱、军心不稳等问题严重存在。贺龙元帅曾回忆说:“那时候的军队,就像抓在手里的一把豆子,手一松就会散掉。”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转战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党组织延伸到部队基层,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掌握士兵群众的重大问题,有效解决了部队团结不够、组织松散等问题。毛泽东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规定,党不仅要管党员、管政治工作,而且要管军事、管打仗,还规定对红军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古田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为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提供了保证。随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更为凸显,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
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91年来,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中参加战斗,拖不垮、打不败,歼灭无数敌人,令敌人闻风丧胆;和平时期参加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国际维和、远洋护航等,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根本原因就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发挥,这也是人民军队令敌人最忌惮、最害怕的优势。正是发挥了党的政治方向的引领作用,发挥了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人民军队才有了灵魂、有了核心、有了榜样,人民军队才团结如钢、攥指成拳,从而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2.全面加强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动力牵引
习主席强调“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的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既坚持问题导向,又坚持目标导向,体现了对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的坚定意志。
明确了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的新指向新任务。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军队党的组织、党员干部自身过硬是前提。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坚持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军队,狠抓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推动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发生全面深刻变化,为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影响军心士气和部队战斗力。一些党组织原则性、战斗性不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弱化、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会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影响我军性质、宗旨和本色,影响军心士气和部队战斗力。因此,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首先就要搞好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工作,解决我们党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
树起了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的新标准新导向。人民军队永远是战斗队,人民军队的生命在于战斗力。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作为军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来展开。军队党的建设与战斗力建设之间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就是要围绕部队中心任务有效推进军队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强化战斗队思想,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军队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配班子、用干部、建队伍、作决策、抓落实,切实形成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舆论导向、工作导向、用人导向、政策导向。
提出了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的新作为新担当。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现在,军队党的建设工作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挑战考验,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更加需要军队党的建设有新作为新担当。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军作为重点,加紧加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颠覆和围堵,“铸魂”与“蛀魂”的较量更加激烈。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军队党的建设工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大量负面信息、错误信息,侵蚀官兵思想,对军队党的建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官兵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80后”“90后”官兵成为基层部队的主体,“00后”也逐渐充实基层部队,他们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往往缺乏深刻感受。面对时代条件、社会环境、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创造,才能确保我军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3.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要求
强军兴军,关键在党。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就需要把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抓得更紧更实,把我军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军队制胜优势。“转化”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载体、中介和环境。军队党的组织体系、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以及军队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能否转化为军队制胜优势的重要条件。因此,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有一流的组织体系、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作风形象。
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习主席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军队强。组织可以使力量倍增,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当前我军正在进行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力度深度广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过的,打破了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调整组建战区、军兵种、军委机关职能部门,领导指挥体制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编制体制的变化,要求党的组织设置及时调整,适应改革后的新体制新职能,找准各级各类党组织职能定位,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制度机制,改进领导方式,把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坚强高效的党委班子,把各级党委建设成为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团结巩固部队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组织基础,强化组织功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习主席指出,要把培养干部、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集聚矢志强军打赢的各方面优秀人才。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锻造出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为发挥军队制胜优势提供人才支撑。要端正选人用人导向,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和打仗能力,把强军事业需要的人用起来,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岗位上。要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制定和落实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规划,对看得准的要重点培养,放在备战打仗一线、吃劲要紧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摔打磨炼。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鼓励实干,鼓励创新,把那些真正有能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用起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军队是拿枪杆子的,绝不允许腐败分子藏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有力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部队风气得到极大好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深入推进我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让行贿者、受贿者都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军营环境。健全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各级党委要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对重大腐败案件既要严肃惩处当事人,也要倒查相关领导责任。要牢记“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的道理,持续深入纠治“四风”,推动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要穷追猛打,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决破除,坚决防止反弹回潮。
第四篇: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沙龙活动
学习《指南》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沙龙活动
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
活动时间:2013年9月9日 活动地点:新楼一楼大厅 参加人员:大班年级组全体教师
张琳琳:《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末期,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在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四个方面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在实施过程中各领域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大班年级组的全体教师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深刻的领会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已经成为当今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原则。我们在学习在《指南》中发现,《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将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那么今天我们大班年级组的老师就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育的实施途径这三方面以案例的方式来分享下自己在工作中是如何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下面先请大三班的王老师谈谈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组织孩子开展活动时,在目标的制定上面是怎样体现幼儿学习的整体性的。
王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特别提出了要注意的四个方面,其中第一项就是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由此可见关注孩子的整体性发展有多重要。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活动目标制定上先是将幼儿的知识、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另外,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活动是整合性的活动,一次活动中有五大领域相互渗透,同样它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孤立的,它应该成为一系列教学目标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教学目标的相互联系。只有教学目标之间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整合的效应。
例如中班健康课《我们的鼻子》中,我的目标是①愿意与同伴一起,在音乐游戏中体验鼻子的重性。②了解鼻子有呼吸和嗅觉两个主要功能,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正确方法。③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从活动目标中可以看出:目标中有情感,有知识和技能;同时有健康、有艺术、有语言等领域的体现。可以说,活动目标的整合是“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性”实施途径的重要方式之一,反之,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要靠活动目标来落实。
刘佳佳:王老师说的很好,我也想跟大家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国庆到来之际,我们会生成一系列与祖国相关的课程。引导幼儿了解祖国妈妈,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在以这一主题为背景的情况下,课程可以覆盖五大领域的各门课程。目标的制定也从大到小由简到细。总体来说无论哪节课都可以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来制定。如在歌唱活动《小戏迷》中,就是在了解我国的国粹---京剧的前提下学习的这样一首改编的幼儿歌曲。目标1定为知识的了解,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曲调及特色。在这条目标制定前,我们在近一阶段请幼儿欣赏了许多京剧的名家桥段。有了对京剧的最直观的欣赏和了解才能更加有利于这节课的掌握。目标2定位技能的学习,按京剧板眼节拍的变化学唱歌曲。目标2更加量化了这次活动的学习结果。目标3是情感的体验,喜欢京剧表演,热爱中国名族艺术。目标3升华的这次活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目标制定的角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每一层、每个阶段及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从而最终实现总的大目标或长远宏观的目标。
张:王老师和刘老师给大家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自己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是如果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完整性,下面还有没有其他老师也想来说一说呢?
吕金莲: 针对《指南》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并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我曾设计过一节大班的社会活动《火灾自救我行动》,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丰富孩子的消防知识和自救意识,我设计了三点目标,第一;萌生保护生命的意识,懂得自救的重要性。第二;能积极参与关于火灾自救常识的讨论与交流;第三;了解几种火灾自救常用物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在这个活动中,我注重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活动涉及到的领域有健康、语言、社会;注重了资源的整合:孩子们和家长共同收集相关资料,请消防员叔叔来园示范讲解,在消防员叔叔的讲解、组织讨论、游戏中,幼儿的安全知识丰富了很多;注重了方法、形式和手段的整合:在活动中运动了录像、图片、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操作法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注重了材料的整合:提供了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让孩子并充分参与与演练。整个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幼儿园、家庭、社区互动在活动中可以充分的展现。吴海燕:是的,吕老师说的很对,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一味地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做法就是缺乏整体性理念的表现。长此以往,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几乎每节活动的目标都不是单一的某领域目标,而是渗透的、整合的。例如,美工活动《我喜欢的脸谱》的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自己喜欢的脸谱;
2、感受脸谱的艺术美,激发幼儿的创作力;
3、感受京剧文化的同时,对手工操作感兴趣。这三点目标既有美工技能方面的培养也包含了对脸谱的社会性认识,而不仅仅只是一节只注重技能技巧的美术活动。再如,中班诗歌《绿树叶》的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美和童趣,体验诗歌学习的快乐;
2、理解诗歌内容并能大胆地表述;虽然是一首诗歌教学,但是通过目标很明显就能看出,本活动的重点并不是片面的让幼儿学会诗歌,而是让幼儿感受、体验、理解、大胆表述,这样的目标便体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在中班健康活动《蛋宝宝》中,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目标有两条:“认识各种各样的禽蛋”和“能根据外部特征区分不同的禽蛋”,这两条目标都是认知方面的目标,显得比较单薄,可以增加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会自己剥蛋壳”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愿意蛋白蛋黄一起吃”。这样修改的目的并不在于刻板地追求“整合”和“面面俱到”,而在于体现教育者对同一活动的多方面教育价值的深入挖掘,并使活动的内容得以拓展,活动本身的操作性和趣味性得以提升。
可见,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表述是否规范,要求是否适宜,将直接关系到活动本身的有效性和幼儿发展的实效性。
张:听了以上几位老师的介绍,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制定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目标有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们请大二班的金老师谈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制定教学内容时是如何体现幼儿学习的完整性。
金灵灵: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注重各领域目标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是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首先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避免片面的把课程看成是分离的一门门学科。《指南》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意综合性。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理解“整体性”,将各门课程进行清楚的划分,忽律了各领域之间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原理,从而在教学上产生了片面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进行着一门学科的内容,并不懂得融会贯通。记得一次在中班上科学活动《好吃的水果》,本节活动重在让孩子们了解水果的生长环境,有的是生长在树上的,有的是长在藤架上的···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并让孩子们去摸、闻、看,一节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基本都掌握了这些水果的生长环境,这时同班的班主任问我:会请孩子们分享水果吗?我说:是的,准备请阿姨洗好后分享。班主任问我:吃水果前你要请孩子们做什么?可以将健康活动渗入其中。听后,我突然明白了。后来在教学总,同班的主班老师经常听我的课并在事后与我进行探讨,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并给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帮助我梳理上课的方式,使我在日后的教学中学会了“整体性’,将各学科融合在一起,帮助幼儿更好的全面发展。
郝旋:对于金老师的看法我也很认同,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就是避免片面的把课程看成是分离的一门门学科。在活动中,老师就应尊重幼儿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遵循幼儿适应性原则。比如,在语言活动的故事讲述中,有的幼儿能结合情境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有的孩子还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故事的内容,所以在一节活动中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幼儿积极发现和创造,这也就是说在活动的设计上要给教师和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师幼共同建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再如,我在设计《小猪送果子》的时候整合了艺术、社会、健康、语言领域的内容,体现了多元化的的教学。在活动中始终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不做慢吞吞的小猪学习、练习新的本领,经过演练成为正式的运送员,利用音效营造运送的积极气氛,引导“小猪们”勇敢的过独木桥、跳过雷区、穿越电网送果子,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表达:“发现大灰狼怎么办?”、“跑错路线怎么办?”等问题,让幼儿即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知道在活动中要有团队精神,教学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当最后完成任务的时候,把幼儿经过努力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他们一起呐喊:“我们胜利了!”他们互相拥抱,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
张:通过金老师和郝老师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教学活动内容上的安排和真是非常的全面细致。真可谓:用心良苦啊,那么除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们发展的完整性,在生活活动中又是怎么做的呢?哪位老师愿意来说说呢?
陶雯:上班这么多年,从一开始觉得生活活动的不重要,到现在觉得生活活动与幼儿园各个环节的联系很重要。晨间锻炼、用餐、就寝、自我服务能力等都是与生活直接关联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身体的发展,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生活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能忽略生活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如: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会影响幼儿的学习能力。班里的朵朵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家人很注意培养她。学钢琴,跳舞等。可对于朵朵的生活方面的培养就觉得无所谓。吃饭最慢,穿不好衣服,不会收拾自己的用具。在班里小朋友都叫她小妹妹,因为她总需要帮助。朵朵一度很难过,因为她很想当大姐姐。她父母像我反应朵朵学习的兴趣下降,老说自己学不会。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意识到生活能力也很重要。慢慢的,小妹妹变成了大姐姐。她家人也觉得朵朵自信多了,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好。一个班里的孩子能力的体现不单单是画画如何,背儿歌如何,而是孩子们的综合体现。包括生活和学习。作为老师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联系,相互应用。培养出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
张:谢谢陶雯老师的发言。那么在课程实施的方法途径上我们老师是怎么做的呢?谁先来说一说?
徐可:中班有一节关于“小青蛙”的主题活动,我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首先收集一些关于青蛙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让幼儿观察并了解青蛙的生活环境、青蛙的由来、青蛙的变化过程、青蛙的叫声、青蛙吃什么、青蛙怎么跳,使幼儿形成一个关于青蛙的相对完整的整体概念。其次,通过让幼儿感受欢快的音乐形象,模仿青蛙跳、捉虫动作以及青蛙叫声的音乐节奏训练,喜欢听音乐做游戏并懂得青蛙是保护庄家的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再次我让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用自己的创意去表现青蛙的各种形态,萌发幼儿对青蛙的喜爱之情,最后还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对青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整个过程中:从对青蛙成长过程的科学探索—到青蛙跳、叫声的音乐节奏训练—到绘画出青蛙的各种形态—到游戏中对青蛙更深入地了解—还有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让幼儿通过视、听、操作,激发他们保护青蛙的情感。我还利用美的渲染,让幼儿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创造和表现美的动作、美的节奏和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体会美的情感、美的行为。我们要尽可能多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让每个幼儿都得以发展。
张:朱玉老师上一届也是大班毕业班级,请你也谈谈吧:
朱玉:大班的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职业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像是医生、护士这些常会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白衣天使们,让孩子们觉得及神圣又有些害怕。老师单纯的教授已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于是,我们请来了安徽医专的老师和学生们,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在活动中,护士姐姐们为孩子们准备了有趣的动画片,激发孩子们对一些日常卫生的小常识充满好奇。接着便开始教授孩子们正确的保健方法,并编成了有趣的儿歌,让幼儿的记忆更深刻。最后护士姐姐们端着医疗用品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了解这些用品并不可怕,而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喜欢上这些白衣天使,并通过直观深刻的活动,逐渐养成健康卫生的好习惯。张:除了徐老师和朱老师所说的,其他老师有没有在课程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上还有自己的心得来分享呢?
刘彤:我们应该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为源泉,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主题为学习对象,通过科学的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将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的实现整体性。我认为,首先应制定一个活动目标,如何将不同的课程内容在同一个活动中体现出来,使其能够充分反映活动内容从而充分贯彻整体性的真实含义;其次,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歌曲内容等等,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最后,应当在活动结束后对其内容作一个具体分析与总结,善于发现活动中的不足,并将多方面内容在同一活动中体现出的疏漏或不足及时修护,以有助于我们下次更好的开展类似活动。例如我曾在一堂“蚂蚁家族”的生成活动课中,融合了不同学科领域内容。先是从语言活动入手,让幼儿从蚂蚁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言语上的口头阐述,从而提升并强化他们围绕一件事物的表述能力;其次,我还增添了音乐活动《蚂蚁向前走》,让幼儿在演唱歌曲时,透过歌词、图谱、形象且丰富的肢体语言能更深层次的了解蚂蚁;最后,数学活动《蚂蚁分类》和美术活动《美丽的蚂蚁》的融入,可使幼儿运用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先进行点数的活动,再根据颜色、大小进行相应的分类和排序;并让幼儿尝试用手指拓印蚂蚁身体,大胆添画蚂蚁的五官与四肢,再涂上漂亮的颜色,让整节生成活动《蚂蚁家族》有机且紧凑的融合了语言、数学、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从而实现了在教师的课程实施中,学习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多门学科的衔接配合,最终达成且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王静:我在开展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时,我先以创设情境,幼儿亲身体验为主,我没有孤立的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亲身体验,感知,理解,操作,从而使这节课让幼儿全方位的感受了单、双数,真正理解了单、双数的含义,并且,让幼儿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了实际生活中,让幼儿感受到了生活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紧接着,我让幼儿以自己感知五官中的单、双数,还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将1~10种不同动物结伴找伙伴,从而让孩子自己发现,感知单、双数的不同。在这时,我以引导的方式告诉孩子单、双数的定义。最后,再以开展游戏“抱双,躲单”的环节上巩固幼儿所学知识的结果,从而使幼儿获得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张:感谢各位老师能就《指南》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完整性,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上结合自己的工作以案例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心得,每个老师的发言都凝聚了自己的智慧,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与大家分享。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非常的宝贵,对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都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我们将会把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让我们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从而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探究语文整体性教学的策略
探究语文整体性教学的策略
摘 要: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既包括内部整体,也包括外部整体。教学中应两者兼顾,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语教学 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98-01
提出语文整体性教学可以对语文教改问题进行宏观调控,整体关照,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它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包括语文内部整体和外部整体。内部整体是指语文教学本身要求的完整性。如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基本常识和思想教育,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能截然分开。外部整体即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这更是个大整体,也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值得探究的问题。随着社会制度的健全和观念的更新、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兴起、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人们交往的加强,都对语文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作文教学,学校常常用更多的时间训练记叙、议论、说明三类文章的习作,可社会需要的主要是应用类文体。作文教学中我们一般要求语句华美,结构新颖,好文章需要跌宕起伏,社会需要的文章却是单刀直入、简单明了,讨厌“写驴却三纸无驴”。提出语文整体性教学是要我们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采取全景透视,综合结构,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服务于社会。综上所述,提出语文整体性教学是语文教改中的一大进步,同时,语文整体性教学着眼于整体,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如过去和现在都强调“各科教学都必须加强思品教育”。这是教学上一个关键性指标,但要知道这是一个整体要求。我们不可能单单从某一句话入手,不能在各科教学中都把这句话说上几遍,以突出对思想教育的重视,而是要从各科教学的特点这个具体入手,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就语文教学来说,众多的语文教学行家都推崇文以载道。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双基”的落实,做到语言训练到位,由此达到思想教育到位。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中意义深刻的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推敲、比较,做到训练到位,思想上受到教育。如教学《军神》一课,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的顺序找出沃克医生的表情变化的词语:冷冷→柔和→肃然起敬。然后再找出主人公身份变化的词语:病人→军人→军神。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推敲,感悟刘伯承老爷爷从容、镇定、意志如钢的宝贵品质,让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再如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安排在小学各个年级段的,这是一个整体。要提高小学作文水平,有赖于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必须全面落实到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就这一整体,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具体措施:
一、二年级开设说、写话训练,提前写作;三年级切实强化片断训练;四年级大、小作文结合训练;
五、六年级课内课外结合反复训练。所以多年来学生的作文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各种报刊或征文比赛,录用和获奖的文章数量逐年增多。这就是靠具体的落实,获得整体的效应。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纵观整体,狠抓具体,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抓落实。每篇课文都有许多项要求:有语文知识的、有思想教育的、有写作方面的。这些要求构成了一篇课文的整体要求。教学时不能一项一项截然分开来完成,而是要充分运用灵活巧妙的教学艺术,设想一些导语、引语,把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连成一体,完成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像教学《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这两篇习作例文,教学时笔者根据文中的“奇”字采用了表格式的板书。这种表格式板书,有它独特的优点:它既是例文课堂教学的板书,又可作为学生观察记录的提纲,按照这提纲去观察,目的明确、记录清楚,为习作提供了必要的引导,体现了整体性教学的特色和效果。再如笔者在指导毕业班学生复习时,一堂课安排了修辞和标点两项复习内容,两者联系没什么必然性。但笔者想到了一首小诗,这首诗以拟人手法,描述了标点符号的作用,形象生动,利用这首诗把两项内容衔接起来。我先安排修辞方法的复习,并把似人放在最后,讲了拟人方法的作用后,再提问学生:“同学们,以前我们介绍过一首用拟人手法写的诗歌,大家还记得吗?”学生们就想到了:“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是标点符号……”接下去就复习标点的常识。这样各环节就显得非常自然紧凑,很容易获得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和结构,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整体模式:
第一种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结构模式,被任课老师普遍采用。第二种则是近几年来比较注重研究的模式,也已经被众多的老师所接受和应用。这一种模式很适合于总―分―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结构形式的课文,用起来非常贴切。如《泉城》一文,第一自然段总写济南泉多且美的特点,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分??济南的四大名泉,第六自然段用“天下闻名”作总结并点题。再如《九寨沟》《田园诗情》《莫高窟》《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北大荒的秋天》都可采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苏教版小语课本还有很多类似结构的文章,在日常教学特别是复习训练中,我们应把这类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剖析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当然,研究实行语文整体教学,应在夯实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稳步进行,稳中求实,实中求快,快中求新,才能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史钰荣.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语数外学习,2014,(3):62-63.[2] 邱钰姗.语文整体性教学的效果分析及措施[J].教海拾贝,20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