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体性思维: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整体性思维: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是一部近五十万字的荦荦大作。为了能够做到“读得懂”,我选择了从寒假开始,每天读一点,记一点,写一点。渐渐的,对于语文的认识,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新基础”的深度认识,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也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触:如果要想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整体性思维是其必不可少的素养。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出发点,更是提升自我价值的出发点。
整理性思维,要求我们对于语文知识与能力有整体性的把握。
人们常常认为,语文是模糊性很强的课程,正如《庄子》中记载的寓言故事,让混沌有了七窍,它便一命呜呼了。于是乎,教学的无序性便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三年级无大区别,六年级学生的写作似乎也停留在四年级水平。
针对语文教学改革中这一现状,“新基础”提出了“能级”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层次级别,并就基础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不同语文能力提出了层次性非常强的能级要求。每一年级细细读来,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同一年级来说,“新基础”也非常重视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找到学生语文能级点,因材施教。
反思自己的教学,能级意识比较淡薄,也就缺乏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观照。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与原始性资源就容易被忽视,无法真正做到价值的提升。阅读《指导纲要》,让我对将要到来的三年级教学有了一定的能级认识。也回顾了自己前两年的教学,与能级要求一一比照,分析班级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寻求最佳教育方式,对班级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力图做到整体性把握。
整体性思维,要求我们基于学生的立场展开教学。
语文教学存在的四大问题:讲读中心化、方法技术化、无人化、目标单一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教”作为重点,而并没有把“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是缺乏“人”的单向教学。叶澜教授提出:一堂课是否有效,是否成为好课,应将“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单位。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整体思维,才会树立鲜明的学生立场,才能真正做到“口中无术语,心中有学生”。
“新基础”教育,实质就是关注“人”的教育。教育也只有能关注到“人”,才会实现“育人价值”。体现“育人价值”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有效性提升。“站在一个高度,保持一份清醒”,这是“新基础”面对一年级新生差异而提出的建议。在我看来,这一要点对教师的整体性思维也有很大帮助。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站在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无论何种情况,我们都应该善待差异,以发展的眼光来关爱学生。
当我们以整体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认识学生的成长,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堂这片润泽的空间里获得生命的营养,课堂也会成现双边共时性、结构灵活性,有效提升生成性资源,综合渗透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整体性思维,要求我们用“理论态度”进行教学实践。
“理论态度”,与“理性态度”不同,它强调要以逻辑和抽象的方式对待特殊、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和整合,使模糊变得清晰,混乱变得有序,零碎变得系统。
“课型”便是“理论态度”的一种具体表现,让不同的课归入相同的型之中,便具有了“类课型”的特征,语文也就变得更有逻辑了。这样的结构性思维,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意识,从而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理想课堂。
用“理论态度”进行教学实践,对于教师本人的发展来说,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用感性态度来看教学,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美则美矣,道不出美的所以然。而用“理论态度”来看教学,登高望远,看得清而全,才能时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当然,整体性思维的形成,仰赖于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构成和语文课型教学过程逻辑的综合把后劲,来自对学生生命整体发展的综合性思考。用“整体性思维”来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这是《“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给予我的收获。
第二篇:高中地理学习思维整体性研究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学习思维整体性研究
新课程改革成果已经卓见成效,高中地理教学更重视了学生学习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正如地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何为学习思维整体性,我理解成就是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是知识模块进行再加工,使得知识之间不再是独立的、片面的,而是用联系的整体性思维运用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论述更加有条理性。
李接君的高三能力专题复习课,从试题的答案整体分析切入,理出一条思维路径,破除思维定势,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体和差异并存的整体性原理。
我理解:教会学生建立完整的具有整体性思想的知识结构,是现代教育学在探索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时所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见解之一。它的提出对优化现代学习过程的意义也是颇为深远的。在传统的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偏重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把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便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所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现代地理教学中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学习者以一种发现或探究式的态度去掌握一定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综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为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营养。教育理论的研究已经深刻地表明,建立知识结构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知识更有价值而知识结构的建立,绝不是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所能够奏效的,它必须以学习者的探究式学习为基础。正是根据这样的认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地理知识网络。是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高中地理知识网络,有大的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线索,形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环境、海洋环境的完整的知识网络。
第三篇: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思考
素养是人们在环境和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修养,由各种基本品质和能力构成。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任务的承担者,他们的素养制约着语文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大致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语文专业素养,语文教学素养,语文科研素养,它们会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蕴涵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
一、仪表整洁大方,教态亲和得体。
教师的言谈举止、服饰仪表是教师个人内在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外部反映,是教师文化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的学生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师来说,生活细节也是大事,应时时处处在一切方面检点自己。教师衣着应整洁大方,妆容应自然充满朝气,面带微笑授课,举止要端庄得体。服饰过于流行或与众不同,妆容如登台表演,面部表情僵硬呆板,肢体动作没有或者过于频繁……这些不合适的表现都会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干扰,甚至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语言清晰准确,表述流畅自然。
教学语言是课堂上教师完成师生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更是实践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载体。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求普通话的准确,音高恰当,抑扬顿挫生动曲折。表述形象正确没有歧义,提问语言科学清晰指向性明了。语言表达体现语文学科的美感,体现语言与时俱进的特点。这里并不是说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如演员舞台表演一般,但是课堂语言重复啰嗦,表达词汇贫乏,音高单调,提问语言模棱两可,只会让学生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讨厌语文课堂。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追求准确、科学、形象、优美。
三、知识积累丰富,思维敏捷灵活。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合格老师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基本积累。教师对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识要融会贯通,还要把握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向,学习方法等。这样不仅丰富教师的专业积累,还能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丰富的知识积累表现在专业知识掌握准确无误,传授内容能旁征博引,一堂课知识点的分布合理,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厚度。当然知识的积累还要依靠教师敏捷灵活的思维,传授过程能把握契机,因势利导,教学效果自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板书科学简洁,呈现明晰生动。
优秀的板书设计能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一堂课的内容,在学生们的共同参与中,教师的板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分析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板书设计切忌复杂,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的负担;切忌对书本内容的机械重复,让学生感到厌倦;切忌生搬硬套教师自己的板书设计,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优秀的板书应该字迹工整美观,既有文本中相关的简单知识点,又有师生共同思考的智慧结晶的呈现。它应该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随着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优秀的板书还是学生们日后复习时能帮助他们有效回忆甚至能温故知新的学习资料。
五、课堂调控得法,师生互动恰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课堂调控能力的强弱则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科学,教师是否有责任心。从进入课堂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应该观察到课堂的方方面面:学生是否到齐,是否做好了课前准备,学生此刻的状态怎样,有无什么突发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到所有的学生,能否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进程,有没有回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师生互动设计是否科学可行……课堂教学结束之际有没有忽略作业布置、作业单发放、解决学生疑难、安排学生的有序离开等诸多问题。要想实现教学目标,课堂的组织,师生的互动的确很重要。当然,要提高语文素养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只做到这些恐怕远远不够,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才能接近我们的目标。
第四篇: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有幸观摩了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讲台上每个选手都是进行了精心巧妙的设计,面对的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学生,30分钟的时间,既要和学生互动融合在一起,又要解读文本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对课标教材的把握。观摩了他们的教学展示,我的收获也很多。首先,我感到参赛的选手都很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不论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老师们都能对难写的字进行示范教学,同时强调识字的方法。这更明确了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的重要性。他们还能根据每一课不同的生字进行灵活的处理。这一点对我的启示也很大。其次,在所有课堂教学中老师都很重视朗读的指导。如《月光曲》教学中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将月光曲的旋律与课文内容巧妙融合,随着旋律由徐缓到高潮,朗读也由舒缓到激昂让人眼前呈现出一幅美妙的图画,这样的朗读不就是享受嘛!《窗前的红气球》一课中老师巧妙地将描写戈利亚的感受变化的句子放在一起对比,通过体会朗读,观察标点,让学生领悟到标点负载句子中所起的作用,由此看来我们在读课文时不光要关注语言文字,还要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标点符号。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课文的指导。值得我去学习借鉴。
总之课堂上展示的是老师们平时扎实的教学功底,着实令人折服。从他们身上我也深深感受到 “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才能弥补自己的种种不足,才能成就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才能!希望自己也能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吧!
第五篇:语文教师的素养
语文教师的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语文也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联系,可以说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好坏,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素养:
一、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从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的向师性很强,也喜欢模仿老师,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写一手好字,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的字才能写好,普通话才会标准。
二、要博览全书
在老师们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教数学的老师只要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就可以了,而教语文的老师却是再高的文凭也要边学边教”。语文知识更新之快,知识更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要博览全书,了解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三、教学技能
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在社会科技日益发达,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灵活应用现代科技技术,可以让学生学知识时了解的更多,感受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