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说课

时间:2019-05-14 10:2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说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说课》。

第一篇: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说课

19、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3、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学习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简介作者及背景)【自主预习】(独学、对学小组内交流)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王家新: 2)、诗 歌: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痴想()隐秘()凝成()诱惑()海潮()......喧腾()()攀上()一瞬间()幻想().....

3、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全班交流)1)第一节: 1)第二节:

【合作探究】(群学讨论,全班展示交流)板块一:理解主旨

1、再读课文,划出诗歌中描写“山”和“海”的句子。然后给“海”加一个修饰语。例如:用信念凝成的海

2、说说诗中的“山”和“海”有怎样的内涵?怎样才能“翻过山”“找到海”?(抓住诗歌中的重点句来理解)

3、总结:诗歌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板块二:学会朗读

1、品读课文,试分析诗歌中“追梦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2、结合课后第三题,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板块三:赏析语言

研读课文,赏析语言。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2、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3、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照亮”是什么意思?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课堂训练】(独立完成)

1、课堂小结——

1)诗人的人生感悟,诗歌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是:

明确: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2)诗中的“山”指的是,“海” 指的是。运用了 手法。

2、品味语言

1)诗歌多次用到“一次次”,其作用是什么?

2)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枯干”?

3、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伏在窗口(fú)痴想(chī)B 隐秘(bì)凝成(níng)C 诱惑(xiù)

漫湿(màn)D 枯干(gū)一瞬间(shùn)

4、下边四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B 海潮 攀登 朦龙 痴想 C 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D 满湿 一瞬间 飘来 深根 【拓展延伸】

阅读《成功的花》,完成下面题。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成功的花”和“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

2、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

3、在你的积累中,肯定也有能给人以类似启示的名言或俗语,请写出一句。

《在山的那边》说课

《在山的那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是一首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诗歌。顺利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特别是诗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做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及我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案单合一”、突出精要、操作实用、注重高效的实际,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体味“山”、“海”的象征意义;难点是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4.学情分析: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上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导语,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朗读指导法: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学生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注意体会,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方法。

3.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把握重点应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此环节意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本课学习。自主预习: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竞争意识;然后对学,小组内相互检查交流,在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分为三个板块,即理解主旨、学会朗读、赏析语言;要求学生群学,在共同讨论探究中形成共识,积累知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研读课文,体味诗歌优美形象的语言,把握课文主旨,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此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对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努力搭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同时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课堂训练:

目的在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以巩固知识,查缺补漏。拓展延伸:

让学生阅读课外材料,进行相应的知识能力训练,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在初读思考、再读理解、品读体味、研读赏析,还是学生在自学、对学、群学、讨论交流、全班展示及课堂训练,老师的点拨指导一直穿插其中,真正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保驾护航。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山 海

困难

理想信念

哲理:征途漫长→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实现理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活动,基本上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自主预习中部分学生预习不够扎实,展示交流环节个别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表现不够大方,缺乏自信,个别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专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细节,提高效率。

第二篇:在山的那边学案

《在山的那边》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阅读赏析诗歌。

2、领会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蕴涵的意味,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法点拨: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

痴想()隐秘()凝成()...

诱惑()喧腾()一瞬间()...

2、解释

隐秘:

痴想:

一瞬间:

3、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4、了解体裁特点

本文体裁,作者,人,他是“京都派”领袖人物,提倡“个性化写作”。出版的诗集有1985年、1997年。

5、朗读这首诗

二、自主思考

1、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2、贯穿全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3、诗中的“海”和“山”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4、这首诗概括为哪两部分?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赏析语言——课后练习题二

四、拓展延伸——课后练习题三

五、作业:练习册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学案

【恒威学校制作,不得翻印】五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期制作人:安素言审核人:签批人: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一自主学习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痴想chī‰隐秘 yǐn凝成nín B、诱惑yóu喧腾xuān一瞬间shùn C、种子zhǒng奔来 bèn攀上pān D、铁青tiě信念nàn漫湿màn

2、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并分别组词:

幻()喧()飘()幼()渲()瓢()

3、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隐秘: 铁青:凝成: 诱惑:喧腾:

4、诗歌文体常识填空: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______、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__,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5、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山”象征___________,“海”象征__________,“无数座山象征”____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_______。

2.选择括号中使用正确的词,并分析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幻想):(2)怀着一种(秘密隐秘)的(想望向往)

(3)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心信念)凝成的海:(4)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沸腾喧腾):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痴想”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5)“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种子”比喻什么呢?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6)“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这些数量词在句中有何表达作用?

(7)怎样理解“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句中省略号包含了什么内容?

(8)“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怎样理解最后几句诗的内容?

(9)“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这里“枯干的心灵”意味着什么?

(10)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二.拓展深化

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句子充满了哲理。请你也试着将《在山的那边》全诗的内容浓缩

提炼,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能概括全诗哲理的话。

例:理想是大海,现实是大山,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行动则是飞跃千山万水的翅膀。信念是大海,困难是大山,中间隔着崇山峻岭,奋斗则是翻过崇山峻岭的武器。

第四篇:在山的那边教学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

编写:陈玉龙审核:宓军

教学目标:① 朗读诗歌,品味语言。②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对无数座山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几幅山画面,谈谈感想。(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这么美的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出示课件,重点字正音)

三、整体感知

1.诵读---感悟

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同学们课前都很好的朗诵过这首诗吗?我想听一听同学们的朗诵,感受一下你们对这首诗的初步感悟。(学生齐读,读完点评,指导朗诵要点)

下面老师想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朗读一下,请同学们指点。(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请学生点评)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精彩点评,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那么根据刚才的理解,你们自己再试着朗读一遍好不好?(学生自由朗读)

好,随着朗读的深入,相信一定有同学跃跃欲试,那么哪个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能力?(鼓励男女生各一名朗读,集体点评,通过点评,感受出诗的两节的不同:

男生女生分节朗读。点评

指导:第一小节有童年的好奇,妈妈的回答,失望和沮丧,语气轻柔平缓,适合女生朗读,第二节“飘”“扎”“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等字眼应重读,所以语气要高昂更加铿锵有力,适合男生朗读,下面就请男生女生分别齐声朗读。

(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2.整体感悟(合作探究)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①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世界

“爬山”象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艰苦奋斗的过程。

②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就终将会实现。

该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引领学生把握“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并感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件展示引导问题)

四、研读与赏析(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共享)

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示例: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

赏析出内涵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人生信念的感悟越来越深;后来“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飘”和“扎”作重音处理。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诱惑: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灰心丧气。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朗读诗句)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朗读这句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用高昂声调和喜悦来读。(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环节小节:教师当堂示范背诵,并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我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拓展阅读

山民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还是山”

“山那边是什么”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父亲说“是山”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那边的那边呢?”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3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儿子也会有老婆

他只能活几十年 儿子也会有儿子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他不再想了

死在山中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他只是遗憾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到他死的时候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儿子就长大了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三个主要形象?

2、在这两首诗中,“山民”和“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梦想相同吗?

3、他们最终的结局一样吗?为什么?

第五篇:1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

1.《在山的那边》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掌握初中语文“自动·互动·扩展”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

1.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掌握初中语文“自动·互动·扩展”的学习方式。

2.难点:初步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学习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下载朗诵录音。

课型:自动·互动导学法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自主学习课

导课:

1.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导语: 同学们你有快乐难忘的童年吗?你能告诉我它的样子吗?是啊!刚才同学们都谈得很好,这里有我在初中时写过的一首怀念童年的小诗。一块欣赏一下。每个都有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的作者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孩子的梦想和寻梦的过程。他真的能找到大海吗?读完本诗你来告诉大家,好吗?

一、自动学习:8分钟后,老师检测自学效果。

自动学习任务:通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划出诗中生字词,根据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初读全诗,初步体会朗读的方法;

检测题:

1.给黑体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1)痴想(chī):发呆地想。(2)隐秘:隐蔽,不外露。(3)凝成(ning):凝结成。

(4)(you):吸引,招引。(5)(xuān):喧闹沸腾。(6)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或听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二、互动学习:

A、生生互动:

一、出示互动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通读全诗,完成下列问题: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二、请同学们自读全诗,独立思考以上问题;

三、把自己的对问题的思考在互动小组内交流、讨论;

四、请小组代表发表本组意见;其他各小组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B、师生互动:明确问题参考答案: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2、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3、“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4、“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五、堂堂清:

1、有感情地熟读全诗;

2、《同步》P1整体感知、基础训练1—4题。

第二课时

课型:互动学习课

一、朗读比赛:

小组间比赛:

1、各抽一人比比赛;

2、小组齐读比赛;

二、互动学习:A、生生互动:

(一)通读全诗,在独立思考地基础上在合作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诗歌两部分的内容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出。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请同学们自读全诗,独立思考以上问题。

(三)把自己的对问题的思考在互动小组内交流、讨论;

(四)请小组代表发表本组意见;其他各小组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B、师生互动:明确问题参考答案:

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海”是指理想的境界,“山”是比喻重重困难。

2、第一节内容是写童年时对山外世界的向往;第二节写长大后对理想的追求和奋斗;

3、战胜困难,实现人生的理想。

三、扩展学习:

1、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诗句,试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2、再读诗文,请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诗句,让大家帮你解答。

3、在你的人生中肯定也会遇到这种幻想,请你说出大家听听。

4、让我们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五、板书

海比喻理想境界

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五、堂堂清:

完成《同步》P2语段精读、同步阅读1-5题 教学反思:

下载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说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说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 在山的那边学案及练习题

    第一单元人生感悟1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3.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一、预习交流1.给加点的字注音凝成诱惑〔〕一......

    2014年初一语文学案《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学生用)

    2014年初一语文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学生用) 班级:2016级班学生:使用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在山那边说课稿

    在山那边说课稿 在山那边说课稿1 一、说教材《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

    马说导学案(竞赛课用)

    《马说》导学案 班级:姓名: 导学说明:1、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的题目和深化提高; 2、认真完成,规范书写;不懂的地方用红笔标记,课上小组合作探讨时重点解决。 导学目标:1、领会、掌握......

    《马说》导学案

    马说 学习目标: 1、 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3、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学习重点: 1、 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 2、 力争当堂成......

    说勤奋 导学案

    说勤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 出示本课......

    说屏导学案

    15、说“屏” 课型:新 授 主备: 审核: 使用人: 班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词语,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

    《马说》导学案

    主备:史军伟校审:张梅签审:刘成大使用时间:2012.9.12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感知文言议论文的主要特征,体会文章比喻手法的作用,把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