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杨伟 重庆市秀山县里仁镇初级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美术
【摘要】一提到情感教育,往往会让人想到新课标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作为三维目标的一项,他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但我所理解的情感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如何在动态的课程教学中认识、体现、提升和贯穿情感才是美术教育的关键。既然是情感教育,首先必须是有情感投入的,教师在教材分析时要正确的认识情感;在课件设计中要赋予情感,清晰的体现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程所体现出的情感进一步的提升高度,使情感不落入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情感始终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的感受和体会教学所要传递的真挚情感。
【关键词】认识情感
体现情感
提升情感
贯穿情感
一、对情感教育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个体的自我认知越来越模糊,所以在很多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很难自我判断和自我评述。美术作为义务教育下基础学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果一个学生的自我认知都变得模糊,那么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判断必然受到影响。个体性实际上就是指的特殊性,佛经里面说到的“一花一木一世界”正是这个道理,一朵花不会因为有人观赏而骤然开放,也不会因为没人观赏而凋谢。那么作为学生更是这样,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又如何去感知世界?
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存在,而不是一个社会的物件。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有情感的人,对一个充满情感的完整的个体实施教育行为,只有充分重视个体的情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在一段时间的受教育之后真正的有所提高,而这正是常说的有效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作为美术教师,在分析教材的时候就应当立足情感,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自我为宗旨。如果仅仅看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只是考虑如何去完成教学工作,给学生一味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甚至觉得这跟
语文数学的教学无异。试问那样的美术课学生还会感兴趣吗?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美术课都不感兴趣了,那样又何谈有效教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认知体系,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对美产生情感,主动的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美术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课件设计中清晰的体现情感可以很好的提升课的质感
一堂美术课,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文本的说服力小于图片,图片的说服力小于视频,所以,美术老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是否可以如此思考:图片能说明问题的绝不用文字,能用视频说话的绝不用图片。
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无论选择图片还是文字编排或者是视频运用都要注入情感。现在的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们可以分享很多的网络资源,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难题,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资源海洋里,如何选择自己所要的部分呢?有很多老师,在课的设计中,选择了下载网络共享的课件,然后换一换图片、文字,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课件。当然,这样的方式也是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的,比如在农村地区,孩子的知识面相对狭小,用这样的手段完全可以“糊弄”过关。但是,这样的不用心的,没有情感的教学行为,也只是暂时的效果罢了。
做与不做是不同的,用没用心做又会更不一样。在今天的“读图时代”,文字的说服力已经在悄然下降,尤其是美术课,更是要充分体现图片的魅力。教师对文本的编排就必须精之又精,尽可能的让图片自己去说话。而对于图片的选择,既然要让图片说话,那就得说的响亮,有说服力,所以在选择图片的时候就可能要求“百里挑一”而不是拿来即用。用心设计的课件,学生是能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投入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更是与生俱来。一个布局合理,板式新颖,节奏明快,主次明确,重点突出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感受他的美的,也许学生说不出美在哪里,但至少会觉得看着很舒服。生活就是设计,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所以,一个设计精美的课件,是完全可以波动学生的情感,也一定能给课堂添彩,增加课堂质感的!
课件的字里行间、图中画外若能恰当地体现该课所要传达的情感,那样便能使课堂井然有序,也能使学生带着一份情感跟随课堂的节奏层层深入。比如重庆七中周莺老师所上的《漫步中国桥》,在导入部分首先给学生观看一段重庆菜园坝大桥通车典礼的视频,作为重庆的学生看到那么热闹的场面,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这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最后画面中一个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的一句大家心里都想说的话“菜园坝大桥通车,作为重庆市民,我感到自豪!”接着展示一些桥身壮观的图片并出示三项世界第一的数据,让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切身的感受那位市民说出的心声——自豪!如此引入课题,在一开始便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在往下的设计中,欣赏的中国古今名桥,都一一地展现出各自在世界桥梁中的独特地位,学生的民族情结油然而生,同时对桥的认识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课的落点又回到重庆,回到重庆的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视频中提到的“自豪”!不仅是那一座大桥让我们自豪,重庆还有很多让我们自豪的大桥……。最后又通过桥点出友谊,呼吁大家建立友谊之桥。这系列的设计,处处都充满了情感,处处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一堂课自然会让人觉得是有质感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进行提炼、升华能很好的抬升教师和教学的高度
总所周知的一个现象,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每堂课都要体现情感,而很多时候课堂里所看到的都是在课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让我们懂得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热爱×××。”我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叫情感教育,他仅仅就是作为课的一个环节,这样的情感是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的,更不用说打动人心了。
对教材所体现的情感进行提炼、升华是美术课教学的重要要求。比如在上《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的时候,平铺直叙的介绍民间美术的种类、样式。很多情况下老师都会选择一种样式的民间美术进行讲解,比如剪纸。那么在讲剪纸的时候,自然是要学生去感受剪纸的历史文化,现实意义,社会价值等等。可是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讲剪纸,我们是通过剪纸在讲中国民间美术,那么,在这个课上,老师就应当把情感提升到中国民间美术这一更高层次,让学生感知、理解。剪纸只是一个点,老师要做的是通过这个点延伸到更多的民间美术领域,无论是保护、传承、发扬等等情感,都必须让学生在认识剪纸的过程中自然的形成,而不是在课尾落于形式。比如在讲《老房子的美》的时候,都会想到去讲老房子的建筑外形,内部装饰,即便有再多精美的装饰纹样,或是有再漂亮的外形奇观,这也仅仅只是这一个房子,又能让学生记住多久?如果再对该建筑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层次自然又深了一步,再若能讲述一些人文的文化,比如曾经的一个家庭,一段故事,一份亲情等等,自然而然的学生就会感受和理解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一个老房子,他更多的是一份守候。他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内在的精神才是更重要的。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的产生种种的情感,那便是体现老师高度和提升课的高度的关键所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怎么使美术老师和课堂提升高度,老师们可以去做更多地思考和探索,但在教学中对情感的提炼和升华是不可或缺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情感的流畅、贯通能使课堂更具条理性和人文性
在课堂上,老师将情感赋予其中,而且使其贯穿始终,这不仅使课堂显得条理清晰,同时也能更好的组织教学,体现课堂的人文性。没有情感注入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所以没有情感的课堂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的课堂,但是,有情感注入也未必一定是好的课堂。
有的课,赋予了情感,但是情感是分散的,而且是各不相干,这对学生理解本课的要旨就造成了困惑,这样的课就不能体现人文性。比如某老师以“虎”来讲《中国民间美术》,一开始以某些虎的图片和视频作为引入,结果,老师在引入的过程中却给学生引出了老虎濒临绝危,我们要保护老虎;再往后,以虎鞋、虎冒、泥虎、糖虎、剪纸虎、虎风筝、皮影虎等等来讲述民间美术,老师在引导的时候,陷入个别的样式之中,造成学生的情感混乱,一节课听下来不知道老师究竟想表达什么。同样是这一线索西大附中的张宏老师就阐述得很好。以虎与巴人的关系引入,重庆的学生自然会对巴和虎建立起一种情感,然后分组讨论各种以虎作为载体出现的民间美术形式,再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民间美术的特点,然后思考今天所常见的民间美术样式及现状,接着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落到一个这样的问题,既民间美术我们有必要去保护、传承、发扬它吗?。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老师播放渝东南地区土家族的民歌并展示相应的图片。学生在那样的歌声酝酿出的氛围中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这样便使得这堂课有条不紊,节奏鲜明,目的清晰。
以上课例说明一堂好的美术课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线索贯穿始终,而且教师应当合理的运用这一线索,可以围绕这一线索做一定的展开,但一定要紧密围绕线索层层深入。不知所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没有任何帮助,也是无效的教学。始终保持情感的流畅、贯通是一堂美术课有效无效的关键,也是美术课人文性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
五、结语
情感是一切创作的动力,没有情感注入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清晰的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所进行的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物体,所以我们不能呆板的灌输,而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谓亲其
师,信其道。只有投入我们真挚的情感,并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这分情感的温暖,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情趣的重要手段,更是需要在课堂内外都处处注入真挚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李东风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关于“艺术欣赏”的讲座; [2] 周莺 重庆七中美术教师《漫步中国桥》课堂教学;
[3] 肖静 重庆教科院华渝实验学校美术教师《中国民间美术——喜庆吉祥的剪纸》课堂教学; [4] 张宏 西大附中美术教师《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虎》课堂教学;
第二篇: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是情感教育。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心灵沟通 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
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 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三、精心创作 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切实以人为本,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种积极策略,让教材“站起来”、“动起来”、“唱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美术创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兴趣。在教《闪光的烟花》、《美丽的印纹》、《鱼儿游游》、以及《瓢虫的花衣裳》、《有趣的半圆形》、《分蛋糕》、《太空里的植物》、《运动场上》等内容时,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既作线形的深入,又作点上的泛化,把一课内容分成有共同主题统领的几课时完成,又注重美术与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有机整合。
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真诚,而真诚则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当你对教学有执着的追求,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当然,我们还需要树立大美术教育观,立足小学美术课堂,积极向外拓展和延伸,大力开发并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校外美术活动。这样,课内外相互配合和补充,形成美术教育的合力,以此实现情感教育的多元化目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这里我只是总结了教学中的一些肤浅的体会,愿同行们一起探讨。
第三篇:浅析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
浅析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
论文关键词: 情感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 途径
论文摘要: 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不仅可以进行美育,而且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一、美术是情感教育的沃土
自然科学注重研究自然的内在规律,而人文学科注重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伦理、审美意识等方面。美术属于人文学科,是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美术教育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便如无源之水。美术的这种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它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通过直观形象反映人类社会,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也关注人的知、情、意、人格。
美术作品往往凝聚了画家的深厚情感,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沃土。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那微笑神秘、永恒、无法猜度,同时那笑意里也融入了画家的倾慕爱恋之心;齐白石画中的瓜果鱼虫,生动、稚拙、朴实,是画家性情恬淡、喜爱生活、童稚未泯的情感流露;凡高的《向日葵》,热烈又悲伤、躁动又孤寂,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正因为这份情感,美术课程为我们开展情感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美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列宁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之间架起桥梁——情感的沟通。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学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和交流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体验和传递。事实上,教学是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美术教学来促成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来优化美术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么,怎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美术课程中,要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美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否则这种情感教育就无从谈起。美术课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在强烈的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进而培养美术情趣。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不仅是艺术的源泉,还是情感的源泉。美术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方法,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到生活中体验,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接触,把艺术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情感教育培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漓江进行自然景观的写生,然后与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春雨江南》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增强艺术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写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见识大自然的伟大,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表现大自然的欲望。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才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美术课程中,营造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想法、思想和情绪,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其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理解,这便于促成学生的情感思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过于严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教学方式刻板,教学缺乏创造力,过分强调聚合式思维,固定问题的答案,则势必会使学生“讨论不起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蔼可亲的情感因素,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美术教学中正确的态度作用,宽容、开放式的教学,善于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创见和闪光点,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带给他们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比如,我们在对《向日葵》进行欣赏教学时,采取了民主与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不是一幅普通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赞歌,画面上那一朵朵向日葵,仿佛是从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火焰”;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色彩传递了一种躁动感”;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形象给人孤寂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真切感受。美术欣赏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调动学生对美术作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够谈得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进行情感教育重要的一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线条、色彩构成的视觉与造型艺术视而不见的学生,谈何情感体验,更不用说情感教育了。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学生只有被作品打动,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比如,欣赏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舞蹈纹陶盆》,它的突出美点是装饰纹样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若盆中盛水至纹样底线,便可看到盆内壁五人一组的舞蹈者,宛如围绕着一泓池水翩翩起舞,向人们传达着原始人狩猎或劳动之余载歌载舞欢乐生活的信息。学生领悟到了《舞蹈纹陶盆》独特的美,才能领悟到那份欢快的原始情感,从而生发对生活的热爱情感。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和造型艺术,通过视觉对物体进行感官认识,激起情感体验,产生美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欣赏及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艺术美的形式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生活,用美术的语言来美化生活,才能体会美术情感教育的内容。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离开了想象力,美术将是异常的单调和枯燥,学生可能会有点滴的情感感悟,但绝不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也便失去了应有的依托。美术课程充满了创造性的情感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感的激发,丰富的想象是丰富的情感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从而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也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欣赏马远的《踏歌行》时,可以设计问题一:观察画中踏歌的四位老少乡农的形态,想象他们在过桥时有怎样的情境,每人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问题二:农民为什么要踏歌?通过这种问题式激发,学生的想象会被激发开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画中人物淳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学的方法千变万化,关键在于教师本人的发掘和灵活运用。美术教学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注重个体学习方式及对学习过程的感受,而不仅是专注学生学习的结果,重视对学生美术情感方面的评价,还应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第四篇:初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初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黎米丹
(贵州省德江县青龙中学
贵州
德江565200)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如何以生活为中心开展美术课堂教学,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05一01
1.树立”生活”理念,服务美术教学
关于”生活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一直以来从未停止过,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再到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教育中关于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已越来越明晰。所谓”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学科教学内容具体到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用生活的方法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进行”生活化美术教学”要求教者淡化学科中心,积极关注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加以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的美,我们应以“大美术”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以宽泛的美育思想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进行指导,通过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从而有机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创设生活化情境
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生活化的教学环境需要精心的设计,才能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美术鉴赏生活化,就是从现实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说:在《超现实艺术》一课中我通过进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游戏,让学生更深入的领会超现实艺术;在《现代绘画》一课中,我通过”成语预测”的游戏让学生深入体会杜尚的艺术,以上游戏在促进课堂教学的同时,都具有有趣的效果。虽然学生缺乏一定的系统知识,但学生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还是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联系的。如围绕学生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进行教学,学生会从中体会到经验的价值作用,从而让学生从中体 会到经验的价值作用,从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生活情境要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二是生活情境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三是生活情境要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四是生活情境要与学习过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新课堂,在新知的导人中运用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有讲故事、听音乐、表演、猜一猜等。美术课的课堂教学,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课程内容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整合构建,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3.尊重独特创造成果,培养学生的运用技巧
关注学生的独特创新成果,不仅能够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更能够使技能运用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学生的独特创新得到尊重和认可,更是课程人文化教学的必然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情境中发现美,让学生依据他们所感知的生活、审美情趣和学生所理解、掌握的美术知识,理解创作,从而不仅激活他们的艺术创作灵感,还让他们更加投入学习。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手中的画笔描述自己的所想和所感,更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思维,丰富认知感受,满足其多元化的学习发展需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多为学生提供可展示独特创造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提供平台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要发挥想象力,多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社会的真善美,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运用熟练的表达技巧予以呈现。
4.优化整合各种资源
实践表明,通过优化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效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开发出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成为一个具有艺术化、个性化、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4.1优化学校生活资源。如,设计黑板报、排版学习园地、美化教室一解、指导学生设计舞台背景,以及校园绿化的造型、布局、宣传橱窗的美化等。如此以校园生活资源优化为对象,不仅有利于营造出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使其操作能力在主人翁式的主动学习中得以培养。
4.2优化家居生活资源。家居生活资源的优化包括各方 面,小至课程表、书架、笔架、阅读架、笔筒之类的实用工艺品,大至生活用品、家具、车辆、房屋的没计。需要注意的是家居生活环境的设计应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在掌握一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尝试。
4.3优化社会生活资源。社会生活资源包含在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之中,如贺卡设计、书籍装帧、标志设计、招贴创意、广告创意、包装、装潢设计等。如此资源优化、技能习得有助于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
新课程带来新理念,新理念呼唤新课堂。实施新课程几年来,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老师要全方位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他们的听课效率、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操作技能给予全面及时地评价。
第五篇:如何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
摘 要: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多种多样的绘画形式已经逐渐走入到课堂中,并且成了美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高中美术的教学来讲,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的画法就是素描。在素描的过程中,不需要学生准备过多的绘画材料,只需要一根铅笔、一块橡皮即可,这种绘画方法不断地在高中美术课堂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过程,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加强?W生的个性化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高中美术;素描教学;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素描画法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与其他的学科不同,这不仅仅是依靠教师自己的力量能完成的教学过程,这个需要学生们不断地动手去尝试,去领悟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要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去完成素描的学习过程。俗话讲,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素描这种画法产生了兴趣,他们才能在课堂中更加积极的配合着教师的讲解,才会拥有更多的动力,不断地鞭策自己进行学习和提升。在刚开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找一些简单的东西来让学生进行绘画,例如人物的眼睛。教师可以给同学们找到一张照片,然后让学生模仿着这张照片进行素描绘画,学生要做的就是先确定这双眼睛的位置,只要自己看着不歪就可以其次,学生要对这双眼睛进行细致的观察,要能够了解其基本的特征,才能画得更加具有神韵。眼睛是人的五官中最有神的部分,也是最能凸显出个人特点的部分。当我们对眼睛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进一步的学习绘画技巧。学生可以先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进行绘画,然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绘画的成果进行讲解,指出学生绘画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完善和巩固绘画技巧,不断提升学生对素描绘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素描意识
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素描知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对素描的理论产生一定的认识。其实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想认知,而并不是跟随着教师的脚步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师提出的要求,在更多时候,他们都会对某一事件添加进自己的思考过程,美术的创作也是需要思考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告知学生什么是素描,然后树立起学生的素描意识在带着学生去欣赏作品、学习绘画技巧。这样能够更加促进素描课程效率的提高,并且实现学生素描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规则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在欣赏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技巧,就比如说美术素描这一种艺术,如果学生想要学好素描,首先就一定要了解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首先,学生应该注意的,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橡皮,因为过多的使用,橡皮会使纸张变得更加粗糙,这样会影响画面的美感。其实对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的过程来讲,用铅笔进行素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出现的错误,应该用铅笔进行调整,而不是用橡皮擦下去重新画其次,学生应该想好了之后再下笔,在开始绘画之前应该对铅笔做进一步的调整,尽量把铅笔削的更浅一些,这样也会让整体的线条变得更加细腻一些,绘画出来的作品表现出的效果也会更好。第三,对于绘画所用的纸张,也有一定的挑选技巧,过于顺滑的纸张不适合进行素描的绘画,应该选择稍微粗糙一些的纸张。第四,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只用一支铅笔,应该掌握所有铅笔绘画的手感,应该用各种铅笔来进行线条的练习,这样对素描绘画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最后,学生应该注重有明到暗渐变得绘画过程,明暗交界线的描绘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加训练,对这些基本的技巧都熟练地运用后,才可以开始素描的绘画,才能够真正画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四、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
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美术素描教学时,也是如此,学生对于素描一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如果能够与教师强加交流,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且,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一定会对素描绘画累积一定的经验,如果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更方便,将自己所掌握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在教导学生进行绘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因为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有的学生会对绘画有很高的天赋,但是有些学生却表现的非常笨拙,而且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这些教师都应该关注到,并且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教学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应该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相同的机会全面地进行发展。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自己对绘画的意见和观点。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要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成长。学生不是专业的,因此美术教师的教学应该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够真正有计划地开展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龙军.浅议素描静物教学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6期.[2] 刘渊.高校设计素描教学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5期.[3] 景大方.浅析高中美术素描教学教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