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论语》主持词(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0:4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典诵读《论语》主持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典诵读《论语》主持词》。

第一篇:经典诵读《论语》主持词

经典诵读主持词

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

乙: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刘: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甲: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乙: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洞察世事的人。

甲: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脉络,聆听历代先贤留下的永恒声音,那里饱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乙:触摸天下苍生创造的优秀文化,那里写满了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高雅,雄浑与放达。

甲:走进书里去,让知识的浪花澎湃你少年的胸怀。乙:从书里走出来,让智慧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

甲:书声琅琅,开卷有益。经典美文诵读是我们太星学子的强项,经典朗诵成了我们太星的一张闪亮的学校文化名片。

乙;今年的读书节,我们太星的校园更是别有一番书香气息。甲:《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乙:学了《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有了很好文化根基。甲:诵经典,学做人。

乙:同学们,你们因诵读而美丽,校园因诵读而充满文化的力量。甲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乙: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甲:我们信念坚定,“最是书香能致远”。

乙:我们步履坚实,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合: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第二篇:《论语》诵读感悟

读《论语》有感

今天的作文课,老师叫我们写 “读《论语》有感”这个作文。刚开始有些迷糊,不知道该怎么写,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启发,又慢慢回想论语里的话,我就觉又明白了很多道理。

首先,想想这些日子读论语的感受。刚开始就是感觉有些难懂,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好多之呀乎啊、者啊也的,觉着很是绕嘴,读通顺都难。后来经过背诵和老师讲解,才觉得它确实有道理,也有意思多了。比如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认真研究里面的知识,就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这种学习方法就像老师似的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知识。”还有一句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可多了,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都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论语》真好!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和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美好。

我越来越喜欢经典诵读了,因为诵读会陶冶我的品格修养,得到更多古文化的熏陶,成为一个浑身散发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文明人。

《论语》读后感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开展了共读《论语》活动,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就拿《论语》中这句话来说吧: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它告诉我们:“早晨理解了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说的真是不错,今天早上我做题:问树上的年轮能看出什么?我想来想去,就是不明白什么是年轮,就跑去问爸爸,爸爸带着我到刚刚锯断的一棵树桩前看了又看,只看见树桩上有一圈圈的同心圆,圆圈有密有疏,但就是看不出什么。我就又问爸爸:“树里面怎么会有圈圈那?”爸爸就让我去读一读《十万个为什么》。看完书,我又知道了一种知识。原来,年轮里面也有学问:同一年中,春季的“早材”和秋季的“晚材”合起来形成了圆圈,这就是年轮。年轮上较密的部分向着南方,较疏的部分向着北方,年轮均匀说明这一年风调雨顺。反之则收成不好。到了晚上我告诉了爸爸,爸爸夸我真聪明,早上还不知道,现在知道了那么多,爸爸真佩服你。

通过诵读《论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后我要努力学习,研究知识里面的道理,掌握更多的本领,争取当一个科学家。

第三篇:《论语》经典名言诵读之一

《论语》经典名言诵读

说明:

1、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从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典籍中遴选了部分众口传诵、意蕴深厚、历久不衰的名言警句,供大家反复涵咏、细心体味,以深入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内蕴,进而择其精华,结合当今实际,弘扬我中华五千载文明光辉。

2、为方便大家日常熟读记诵,将所选名言警句,以几句编为一组,每组择其中一短语为题目,以便于称道。由于名言警句内容驳杂,故不按内容细分其类。

一、不亦乐乎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经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很有君子风度吗?”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到了四十岁才明白很多事情而不再受迷惑。五十岁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说什么话,马上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说着虚假而动听的话,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尊敬贤者,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交结朋友,言谈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诗》《礼》等礼乐知识,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二、温良恭俭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于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然会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具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所以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因而别人主动把政事告诉他。他的这种获得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获得政事的方法吧?”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以前的君主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时候就行不通。如果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得好,住得安逸舒适。一个人做事敏捷,言谈谨慎,善于向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

三、温故知新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儿女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操心。”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得的是做子女的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了事情,儿女要替父母代劳;有酒食和饭菜,让父母去吃喝,这难道就算是孝了吗?”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要说的话去实践,然后再按照所做的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四、多闻阙疑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与周围大多数人团结而不是和少数人勾结,小人和周围少数人勾结而不与大多数人团结。”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会思考,人就会变得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谋求做官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没把握的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减少后悔,谋求做官的办法就在其中了。”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輗:牛车辕上的木梢),小车无軏(軏:马车辕的木梢),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怎么行走呢?”

五、任重道远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见到正义的事情却不敢挺身而出,这是没有勇气。”

【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鸣叫的声音是

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意的。”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弘大。毅:刚毅。弘毅指心胸宽阔,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阔,意志坚强,因为他身负重任而路途遥远。他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义务,不是很重吗?他要为之奋斗终生,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读了三年书,没有萌发当官吃俸禄的想法,这是很难得的啊。”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见:同‚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勤奋学习,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治国原则至死不渝。不进入有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处于祸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从政,政治黑暗就退隐。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六、危言危行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属于某个职位上的政事。”

【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家居生活,那就不足以做读书人了。”

【原文】子曰:‚邦有道,危(危:正、直)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孙:同‚逊‛,谦逊)。‛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就正直地说话做事;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正直地做事,但说话却要谦卑谨慎。”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善言,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是很困难的,富贵而不骄傲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七、下学上达

【原文】子曰:‚其言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要他去实践他说的话一定很困难。”

【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今天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谋划那个职位上的政事。”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原文】子曰:‚莫我知(莫我知:即‚莫知我‛)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尤:责怪)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怎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我不怨天,也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只有老天了吧!”

八、五美四恶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

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崇五美,摒除四恶,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叫五美?”孔子说:“君子给人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安排百姓劳作,百姓却没有怨恨;有欲望但不贪图钱财,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问:“什么叫惠而不费?”孔子说:“顺着老百姓可以得利的方向引导他们,使之得利,这不就是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吗?选择老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让他们去劳作,谁会怨恨呢?想得到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何需贪图钱财呢?君子无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让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又问:“什么叫四恶?”孔子说:“不施行教育,犯了错误就杀,叫做虐;不加申诫,要求迅速见到成果,叫做暴;政令缓出而限期紧迫,叫做贼;给人奖赏却出手吝啬,如小官那样小气。”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知天命,就不能够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不辨别言语是非,就不能识别人。”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八佾:诸侯所用的规模)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居然用了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易:隆重办理丧葬)也,宁戚(戚:心中悲哀)。‛

【译文】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仪式,与其隆重周备,不如内心真诚悲哀地悼念死者。”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唤臣下,臣子侍奉君主,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使唤臣子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臣子侍奉君主应当以忠诚相待。”

九、哀而不伤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让老百姓恐惧得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去追究了。”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不十分好。”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恶乎:怎么)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

(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违仁,造次(造次:紧迫的时候)必于是,颠沛(颠沛:颠沛流离的时候)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升官,是人人都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候也会忘记仁德,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实行仁德。”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晓了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十、游必有方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原文】子曰:‚君子怀(怀:思念)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刑:法律制度),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注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故土住宅;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

【原文】子曰:‚君子喻(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方位。指确定的地方,以使父母放心)。‛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去游学。如果一定要出游,也必须要有确定的地方。”

第四篇:论语诵读方案

泰山岩岩,华夏所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其文煌煌,其名煊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pián bì),友善柔,友便佞[pián nìng],损矣。

子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gǔ]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ī]。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五篇:论语 经典诵读小学教案

《牧童》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栖蟾的《牧童》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学习重点:背诵古诗,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学习过程:

课前欣赏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1、乐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悠扬的笛声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指名背牧童诗。[清]袁枚《所见》

3、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板书课题—《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诵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蓑”。

4、读诗要一丝不苟,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我们一起再读读。

5、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指名描述读诗时眼前浮现的画面。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1、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

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说能激活想象的词,相机板书。(板书“铺”字)

2、引导理解,体会“铺”的妙用。

3、指导朗读。

4、读着这句诗,你还抓住了哪些字词?

5、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

(1)指名说。

(2)指导朗读。

6、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7、小结。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

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抓住了哪个词?“弄”:(板书“弄”字)

1、“弄”是什么意思?(玩弄)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

2、结合[北宋]雷震

《村晚》理解“笛弄”的随意与惬意。

3、结合学乐器经历理解牧童吹笛的轻松与自在。

4、小结。

5、写话。

广阔的原野上

牧童悠闲地放着牛。

6、交流。

7、拓展阅读其他古诗。

8、带着丰富感受再读吕岩的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

C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学生看课文插图,想象画面。

2、引导理解牧童“卧”的悠闲。

3、音乐声中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悠闲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阅读吕岩的资料,了解作者生活背景。

2、读牧童的诗,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

3、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牧童》)。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4、咱们一齐美美地读一读;尝试着背一背。

五、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论语•学而篇第一1.1——1.4》学习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熟读《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前四则,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3、初步了解孔子对学习、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前四则

三、学习准备:课件

四、学习时间: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2500多年前,在我国山东省,诞生了一位我国最伟大的教师。这位教师勤奋学习,博学多能,一生致力于教育,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美国曾经出版一本《名人年鉴手册》,其中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他被排在第一位。这位伟大的教师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像)

孔子一生有弟子3000人,其中特别优秀的有72人。孔子用他自己的言行给了他的弟子们深远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的这些弟子将他和弟子们的言行整理编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论语》(板书:《论语》,提醒注意“论”的读音),这本书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学习其中的部分内容。(板书:四则)

(二)学习第一则

1、讲述故事: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读书,他时而大声朗诵,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为书中的内容拍案叫好。读着读着,孔子感觉到一种快乐的情绪在自己的心中慢慢荡漾开来,于是他取出一札竹简,在其中一片上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放下毛笔,他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

“是我的朋友们来看我了吗?”他一阵欣喜,又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另一行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管来的是谁,我都可以把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告诉他,他也可以和我谈谈他最近的收获,这不也是人生的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静静地等待着,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可是,马蹄声并没有停下来。孔子叹了叹气,默默地在第三片竹简上写下又一行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他想,我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可是有谁能够理解我呢?哪怕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都要宽厚待人,不恼怒,不怨恨,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2、(出示完整的第一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则论语。

3、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4、引导学生汇报。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1)朗读速度慢;(2)停顿多;(3)语气词多;(4)字数很少,但是意思很丰富。

6、师领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板书:停顿)

7、师再次领读,指导学生在停顿的地方画上“/”,并告诉学生:朗读时的停顿不是截然断开,一定要有气相连。

8、(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学生齐读,注意停顿。

9、引导学生提问,相机解释“子”、“曰”、“说”、“愠”的意思,解释“说”的读音。(板书:说——悦,说:喜悦,愠:恼怒)

10、指导学生注意句子的语气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一个“乎”字,这其实是表示一种语气(板书:语气),请大家看看,这里的“乎”是表示一种什么语气?(问的语气)问谁?(问自己)所以朗读的时候还要读出自己问自己的语气来。

11、师范读一遍,然后引读两遍。

12、全班齐读两遍。

13、全班背诵。

(三)学习第四则

1、(课件出示这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请大家看看这一则论语,和刚才我们学习的一则论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问句,都有“乎”这个语气词)

2、学生自由读读。

3、指名学生读。

4、师简单介绍曾子(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的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省”的读音,并解释意思。(板书:省:反省)

5、师范读,学生在书上标好停顿。

6、(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学生根据标好的停顿再次齐读。

7、全班齐读两遍。

8、引导学生猜猜这一则的意思。

9、师简单说说这一则的意思:曾子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我帮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老师教过的知识有没有复习?曾子的这种勤于反思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10、师生齐读一遍。

(四)学习第二则

1、孔子还有一位弟子,叫有子,他对于孝,对于礼,对于学,得到了孔子的真传,他曾经这么说(出示第二则: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学生自由读读。

3、师提示“弟”、“好”、“鲜”的读音,(板书:弟——悌)解释“悌”、“好”、“鲜”的意思。(板书:好:爱好,鲜:少)

4、学生再读。

5、师范读,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停顿,在书上标出来。

6、学生齐读三遍。

7、教师简单说说这一则的意思: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而喜欢触犯上级的人很少;不喜欢触犯上级,而喜欢造反的人还没有。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有了。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8、自由朗读,力争背诵下来。

9、全班试背。

(五)学习第三则

1、讲述故事:唐玄宗时期,有一个人名叫李林甫,在朝中担任宰相,皇帝很信任他。这个人嫉妒心很强,对有才能的人或皇帝信任的人恨之入骨,总是想办法除掉他们。他对这些人花言巧语,表面上十分和善,心里却时时在盘算着谋害他们的诡计,所以有些人即使被他谋害了都不知道。后来人们终于识破了他的假面具,都说他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

2、引入第三则:其实像李林甫这样的人,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出示第三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自由读读。

4、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5、全班齐读三遍。

6、全班一起背诵。

(六)四则合诵

1、学生按照《论语》顺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四则。

2、分组轮读。

3、全班齐读一遍。

4、(出示四则论语)配乐朗诵一遍。(点击播放音乐)

5、全班齐背。

(七)总结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习《论语》,我们可以获取很多很多知识,而且《论语》能教给我们的知识还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多。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读《论语》,背《论语》,学《论语》,让我们在《论语》的陪伴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示这个句子,全班齐读,在朗读中结束学习。)

《论语·学而篇第一1.5——1.7》学习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熟读《论语·学而篇第一1.5——1.7》,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3、了解1.5——1.7三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孔子对学习、修身的一些观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1.5——1.7》

三、学习准备:课件

四、学习时间: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四则,请大家一起来背一背。

2、谁能说说前面我们学习的四则《论语》都讲了什么?

3、指名学生分别说说前面学习的四则《论语》的意思,其他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补充、点评。

4、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中的三则。(板书课题:《论语·学而篇》1.5——1.7)

5、学生齐读课题:《论语·学而篇第一》

(二)学习第一则

1、课件出示这则《论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先听老师读一读,注意老师的读音。

3、师范读一遍,然后学生一起读一遍。

4、提示“乘”的读音:刚才大家注意了吗?老师在读这个字(板书“乘”字)的时候,是怎么读的?

5、学生查字典了解“乘”的意思:为什么在这里读shèng?查字典,说说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6、学生查字典,汇报:乘在这里读shèng,古代的乘是指四匹马拉的一辆车。(教师板书:乘:四马一车)

7、引导学生理解“千乘之国”和“道”的意思:那“千乘之国”又是什么意思?“道”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道千乘之国”又是什么意思?

8、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道:治理。

9、引导学生推想其他词语的意思:那么,“敬事”是什么意思?“信”呢?“节用”、“爱人”又是什么意思?“使”是什么意思?“时”呢?

10、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

11、引导学生自己说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

1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指名说说意思,大家评议、补充。

14、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停顿: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文言文的停顿非常重要,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这则《论语》的理解画出停顿。

15、全班交流画出的停顿,教师适当点拨。

16、自由读这则《论语》三遍,争取背诵下来。

17、全班试背这则《论语》。

(三)学习第二则

1、课件出示这一则《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自己读两遍。

3、听老师读一读,看看你读的读音和停顿是否准确。

4、教师范读一遍。

5、学生齐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6、四人小组互相讨论本则《论语》的意思,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

7、各小组将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

8、引导理解整则《论语》的意思:指名说说整则《论语》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9、引导学生体会进德的重要性:今天我们都认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为什么孔子却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讲述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张师德的人,出身名门,家世不凡,而且非常有才能,他两次去当时的宰相王旦家拜访,王旦都没有接见他,他以为可能是有人在背后说了他的坏话,于是托人替自己向王旦说个明白。

后来,朝中大臣商议推荐一个大官的重要人选,王旦叹息说:“唉,张师德可惜了!”一位官员便问他:“为什么这么说?”王旦说:“本来我已经多次在皇帝面前夸奖他有才有德,想不到他两次到我家要见我,是不是想建立什么亲密的关系,以便贪图什么好处呢?这样就不好了。本来他只有恪守自己的本分,静静等待就可以加官进爵,可是他却想要用这种拉关系的方法来竞争,那对那些不懂门路、没有关系的人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可见古人对品德的重视,也正因为这样,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好的品行然后才去学习知识。

11、全班齐读这则《论语》三遍,争取背诵下来。

12、全班试背这则《论语》。

(四)学习第三则

1、课件出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听老师读一读,注意停顿。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自由读三遍。

5、全班齐读一遍。

6、学生自己尝试说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7、学生汇报自己对这则《论语》的理解,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1)“贤贤易色”中,第一个“贤”是“敬重”的意思,第二个“贤”的意思是“贤德的人”,“易”是“代替、交换”的意思,“色”指美色。(板书:贤:①敬重,②贤德的人;易:代替。)那么,“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呢?

(2)“事”是什么意思?那么“事父母”呢?“事君”呢?(板书:事:侍奉)

8、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9、讨论:为什么子夏认为只要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他也认为他学习过了?

10、自由朗读这则《论语》,争取背诵下来。

11、全班齐背这则《论语》一遍。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则《论语》,请大家一起把这三则《论语》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停顿。

2、今天学习的三则《论语》,其中有两则讲到了品行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请大家认真读读、背背这两则《论语》,并深刻领会它们的内涵,帮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柏林寺南望》

一、介绍作者

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

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出示诗歌: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2、了解诗歌情感: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三、朗读、背诵全文。

论语·为政篇第二2.1——2.4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1——2.4》,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3、了解2.1——2.4四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孔子对做人、处事、修身的一些观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论语·为政篇第二2.1——2.4》

三、学习准备:课件

四、学习时间:一课时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用了好几节课的时间学习了《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论语》的第二篇《为政篇》(板书:论语·为政篇第二),今天我们学习前面四则(板书:2.1——2.4)。请大家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四则《论语》读两遍,老师读的时候请注意听清每一个字的字音以及停顿。

(师朗读这四则《论语》两遍,速度比较慢,学生听得很认真。)

生齐读第四则,但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朗读时在“吾十”后停顿。)

师:请大家注意,这里的“十有五”是指十五岁,所以应该怎么停顿?

生:(齐)在“五”后面停顿!

(师领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两遍。)

师:继续——

(生继续朗读第四则。)

师:好!你们感觉哪些地方读起来还有困难?

好,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则。谁能说说对第二则的理解?

生:《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师:太棒了!《诗》,我们前面已经知道了,“《诗》云——

生:(齐)《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师:《诗经》这本书一共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的“《诗》三百”,是一个大概的数字。“思无邪”是《诗经》里的一句话,孔子用这一句话来概括《诗经》的特点。《诗经》是孔子整理、编纂的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孔子是为我国的文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则,(面向一生)请你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的时候能够自立,四十岁的时候没有什么迷惑的,五十岁的时候明白了天命,六十岁的时候能够听进别人说的话,分清是非了,七十岁的时候能够随心所欲,而不跨越规矩。”

师:是逾越规矩。这一则其实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一生举手,得到师的示意后站起来。)

生: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四十岁不会被迷惑,五十岁知道了人应尽的道义和职责,六十岁能听到别人的话而且分辩好坏、是非,七十岁能够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

师:说得真好!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立下志向之后,他就开始勤奋学习,一直到去世,他都能够坚持不断学习,他的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孔子说,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他是真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吗?

生:不是!不能违反道德、规矩。

师: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又不违反道德、规矩、法律了。这是孔子一辈子的写照,孔子为什么要告诉大家他的一辈子呢?

生:他想要我们学习他!

师:大家领会得真好!如果我们都能像孔子一样,那么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我们也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了。现在,四则的意思我们都弄明白了,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争取能够背诵下来。

(生自由朗读这四则《论语》,读得津津有味。)

师:(估计学生差不多能背了)来,我们一起试着背一背。子曰,背——

(生齐背。)

师:其实,今天我们经常讲的一些关于年龄的说法,跟第四则有很大关系。我们今天说“而立之年”你们知道是多少岁吗?

生:三十岁!

师:“不惑之年”呢?“知天命之年”呢?

生:四十!五十!

师:孩子们,孔子一生主张为政应以“德”为本,从今天这四则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能够了解一二,今后的学习我们还会对孔子的这一思想有更充分的了解,通过不断的了解,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光芒,体会到孔子的思想给予我们的深远影响。

《论语·八佾篇第三3.6——3.9》学习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论语·八佾篇第三3.6——3.9》,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2、通过自学,了解上述四则《论语》的意思。

二、学习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这四则《论语》,了解意思。

三、学习时间:一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前一节课学习的五则《论语》。

2、导入课题。

(二)朗读今天学习的四则《论语》

1、自由朗读这四则《论语》两遍,做到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老师范读,学生对照老师的范读修正自己的读音。

3、学生连续齐读以下几个字三遍:女

4、老师再次范读,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这四则《论语》画好停顿。

5、学生根据自己画好的停顿自由朗读这四则《论语》,争取读准停顿。

6、全班齐读这四则《论语》,做到读音准确,停顿准确。

7、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停顿不正确的领读两遍。

(三)理解这四则《论语》的意思

1、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汇报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上述词语的理解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旅: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救:解救、劝阻。

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子。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白底子的可贵。

征:证实、考证。

4、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每则的意思。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5、指名学生说说每一则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

3.6: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评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3.7: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

【原文】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8: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9: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原文】

3•20

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1)《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评析】

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原文】

3•21

哀公问社(1)于宰我,宰我(2)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3)。”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3)战栗:恐惧,发抖。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评析】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四)再次朗读,加深理解

(五)1、自由朗读这四则,加深对意思的理解。

2、全班再次齐读一遍。

《论语.里仁篇》

学习目标:

一、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生活的目的。

三、汲取“君子”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背诵4.5、4.10、4.11、4.16、4.17、4.24章。

学习重点与难点:

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

学生课前准备:(学案)

①正音:查阅工具书,注音。

②释义:疏通文意,解释句义。

③学以致用:搜集资料,了解与君子相关的故事等。

④提出问题:针对预习中的疑问写。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板书:君子)

(从“绅士风度”引出“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组内讨论。

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研讨。

1、组内先正音,然后然后检查朗读。组内齐读课文,人人过关。

2、组内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解释句子含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解答。

三、小组汇报,合作探究

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

2、解释本章的含义。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四、教师精讲,点拨提升

(一)总结君子的特点。

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其三,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讷言敏行,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一部《论语》关于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共有80多处。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了解君子的特征。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是一种勤勉自律的人,君子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成为君子。

(二)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论语》,做到了学以致用!《论语》不是教人读的,是要让人行的。程子说:“如果读了后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没有什么改变,相当于没有读。”所以,同学们每读一章,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如何学以致用。

五、巩固检测,拓展升华

1、出示小黑板,按原句填空。

学生在课堂本上填空,指一生上黑板写。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创设具体情境,学以致用

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你出去一定要会说话,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反驳他?

3、拓展升华:

《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88年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做得更好,一定要去学习《论语》,进一步认识孔子。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做有根的中国人。课后,请各小组继续研究“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公冶长篇

一、学习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学习时间:2课时

三、学习过程

【原文】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评析】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评析】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2.抄写熟记词语并翻译全文。

3.预习《老子五章》。

《论语雍也篇》中的两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文言文都特点。

2、熟读《论语雍也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3、进一步了解孔子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

学习重难点:

熟读并背诵《论语雍也篇》中部分内容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从开学到现在我们有学习了很多条论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叫一组同学一个学生说半句,其它学生其说下半句)

2、我们同学对学过都论语掌握都还是不错,我们会背了这么多条论语,你能说

说哪条论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论语能给我们带来启示。那么我们该怎么学好知识呢?今天一起到论语中看看孔子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1、小黑板出示学习内容:

互联网会议PPT资料大全技术大会

产品经理大会

网络营销大会

交互体验大会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读

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那些字值得我们注意的。(指名说)

4、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

好hào

知zhì

师:对,这几个字在我们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读准字音。那么现在谁能读读这句话。

5、指2-3名同学读

师:谁还能比他读的更流利。

师:论语是文言文,它读的时候与现代文章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1)朗读速度慢(2)停顿多(3)注意语气词多

师:在我们读得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下子就断开的,一定是有气相连的。

5、咱们同学再试着读一读

6、齐读一遍

7、谁能给大家范读一遍(指1-2名)

师:学习了孔子的两句话,我想起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理解意思:好:喜爱;

师: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参考论语中讲的一些道理,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做到乐中求学。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句子。

8、男女生轮读

9、齐读

10、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背一背

三、积累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3、个人展示背诵。

4、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我们又在论语中知道了学习要培养兴趣,在论语中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让论语伴随着我们学习成长吧!

5将今天的学习内容摘抄下来,熟读成诵。

《论语·述而篇》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读懂文意。

2、通过共同研究文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朗读、翻译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通过对文章的体验感悟来理解孔子思想,并应用在学习和生活中。

学习重点:

1、了解本篇主要意思及思想内容。

2、理解孔子在本章中所表达的治学态度、教育思想、“智勇”思想以及义利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在初中学过的论语语录导入课文。

二、学习2则

疏通语句,了解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原文】

7·2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注释】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评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三、学习36、37则

疏通语句,了解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原文】

7·36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1)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2)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四、学习11则

疏通语句,了解内容,理解孔子的智勇思想。

五、课堂练习:

1、根据翻译写出原文的句子:(见课件)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见课件)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述而篇》,理解了孔子在本章中所表达的学习态度、教育思想、“智勇”思想以及义利观,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增强体验并加以应用。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本章的重点语段,理解其思想内容。

2、预习《论语·泰伯篇》

《论语·泰伯篇》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读懂文意。

2、通过共同研究文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朗读、翻译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通过对文章的体验感悟来理解孔子思想,并应用在学习和生活中。

学习重点:

1、了解本篇主要意思及思想内容。

2、理解孔子在本章中所表达的治学态度、教育思想、“智勇”思想以及义利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在初中学过的论语语录导入课文。

二、学习新知

疏通语句,了解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毅:强毅。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强毅而有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而道路遥远。已实现天下的仁德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了方休,不也遥远吗?”

对于这个“士”字,《论语译注》把它翻译成读书人,而《论语新解》却没有对这个字展开解释,回避了这个问题。《论语别裁》的解释很有意思,认为古代十个青年中出来一个人为公家服务,就叫做“士”,士出来做官,就叫做“出仕”,而这里的士是知识分子的通称,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

原来“任重而道远”曾子就说过了,“死而后已”也不是诸葛亮先说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起。

立于礼:礼者,立身。

孔子说:“人的修身,起于诗,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

《论语注疏》把诗、礼、乐,都作为书名解释,恐怕未必妥当。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

孔子说,学习要有怕来不及的心情,学到了又总害怕再失去。

[词]

[与温故而知新一样,可以看成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态度,也是现实的学习指导,回过头来看,我也必须要有这种学习的态度,来不及就拚命学习,恐失之就要拚命巩固,这是两全的好方法。]

论语·子罕篇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论语》之《子罕篇》,理解精选句子的基本意思。

2、引导学生懂得时光在不停流逝,学会珍惜时间;在品读中领会什么是

“智者、仁者、勇者”。

3、感受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学会做一个有志气的、坚贞的人。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子罕篇》中精选语句的深刻含义。知道什么是才是“智

者、仁者、勇者”。

学习难点:

感受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学会做一个有志气的、坚贞的人。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我们都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它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谁能来背几

句关于时间的名言呢?

(生积极回忆,自主发言。)

2、课件出示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光阴。②今日事,今日毕。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

生:齐读名言。

3、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咱们的孔老夫子也曾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播放课件:出示滚滚东流的河水。)

二、诵读原文,自主理解

1、课件出示子罕篇中的四个句子,要求学生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组长带读,全班齐读。)

2、生借助课本,自主理解原文。

(同桌相互合作,可采用一人读原句,一人说句子意思的方式加强理解。)

3、生交流学习成果,师相机指导补充。

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的流淌。”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9•11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③【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孔子说:“寒冷的季

节,才知道松柏的坚贞,它在所有的草木中是最后凋谢的。”

④【原文】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4、生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配乐诵读原文,感受古人的语言美。

三、品读感悟,领会精髓

(逐句学习,感受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1、品读第一句。

课件出示: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孩子们,孔子在河边大声的感慨:

“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的流淌”不仅表明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其实他还想告诉我们另一个更深层的含义,谁来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分小组谈谈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②教师讲述古今中外名人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故事。

惜时故事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

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鲁迅先生对

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轿车、电器,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

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是届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

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③生听完故事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平时的不足,充分汲取古今中外名人惜时的美好品德。)

2、品读第二、三、四句。

课件出示:【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夺志也。”子曰:“岁寒,然

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①指名情感朗诵。

②孩子们,你在孔子的这几句话中又明白了什么呢?(生分组交流讨论,师指名

谈感受。)

③师小结:是的,孩子们说得真好,孔子的这几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智者

仁者、勇者,还教导了我们要做一个有志气,坚贞的人。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抄写并背诵子罕篇中的四个句子。

2、阅读《孔子观水》的故事,深入体会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人的影响。

五、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孩子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孔子的《子罕篇》中的四句。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的一言

一行都是在引导、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懂得了其

中的深刻道理,也相信我们的《国学》精髓会一直陪伴你们健康茁壮成长!

<<论语

季氏篇>>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文言文都特点。

2、熟读《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3、进一步了解孔子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

学习重难点:

熟读并背诵《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从开学到现在我们有学习了很多条论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叫一组同学一个学生说半句,其它学生其说下半句)

2、我们同学对学过都论语掌握都还是不错都,我们会背了这么多条论语,你能说说哪条论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新课

师:听了同学们都发言,老师知道论语无论是从为人处事上都能给我们带来启示。那么结交朋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都事情,那么结交朋友都标准时什么?我们到论语中看看孔子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1、小黑板出示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读

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那些字值得我们注意的。(指名说)

3、让学生读读这几个字

师:对,这几个字在我们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读准字音。那么现在谁能读读这句话。

4、指2-3名同学读

师:谁还能比他读的更流利。

师:论语是文言文,它读的时候与现代文章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1)朗读速度慢(2)停顿多(3)注意语气词多

师:在我们读得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下子就断开的,一定是有气相连的。

5、咱们同学再试着读一读

6、齐读一遍

7、谁能给大家范读一遍(指1-2名)

师:通过读孔子的这句话中,大家找一找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都,不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呀。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师: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参考论语中交朋友的标准交一些好朋友、真正的朋友。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句子。

8、男女生轮读

9、齐读

10、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背一背

11、引导背诵

三、总结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我们又在论语中知道了交朋友的标准,在论语中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让论语伴随着我们学习成长吧!

再次齐读这句话。

下载经典诵读《论语》主持词(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典诵读《论语》主持词(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诵读(论语)计划

    学年度上学期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一、诵读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

    《论语》分类诵读(精选五篇)

    《论语》分类诵读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论语经典诵读比赛主持稿

    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主持稿 一、开始 女:敬爱的老师们!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有这样一种书,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mí)新,人们称之为“经典”。 男:古诗文是古代圣贤的智......

    《论语》诵读活动解说词(范文大全)

    《论语》诵读活动解说词(一)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以前,从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生(齐): 泰山岩岩,华夏所瞻。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万世师表,......

    经典诵读教案之《论语》[精选]

    《论语》经典诵读教案 北盛镇大桥小学 周赛兰 执教班级:六年级1班 一、活动目的 走近孔子,了解《论语》一书,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选诵《论语》片断,为学生进一步诵读......

    经典诵读教案之《论语》

    《论语》名句诵读教案 一、活动目的 走近孔子,了解《论语》一书,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选诵《论语》片断,为学生进一步诵读《论语》打下基础。 二、活动准备 1、《论语......

    《论语》诵读活动方案

    《论语》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经典诵读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作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把诵读中华经典、红色经典和学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

    论语诵读串词

    甲: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璀灿的五千年文明古国。乙:传承优秀文化,培护做人的根基,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甲:中华经典诗文导读工程在我校隆重起动了。乙:我们受到经典文化薰陶,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