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范文]

时间:2019-05-14 10:2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范文]》。

第一篇: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范文]

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 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

铁力林业局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毗邻铁力市,是个典型的北方木材生产基地。随着林区经济逐步摆脱“两危”,持续稳定发展,林区公路建设也迅速发展,职工群众拥有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尤其是低速载货汽车和两、三轮摩托车增加速度更快。公路基本达到了全局各林场所相通,据不完全统计,全局山上林场所现有各类机动车1万余辆,基本达到了家家有车,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不强,道路等级低,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备,管理机制欠健全,交警警力不足、经费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人、车、路矛盾尤为突出。就我从事管理交通工作四年来的实践,就今后如何打造生态局走绿色产业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谈些看法和建议。

一、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铁力局辖15个林场所,5个农场,人口7。4万人口,拥有机

动车10000余辆、驾驶人500余名,通车里程数252公里。随着林区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道路交通事故日渐增多。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商贩经常在公路上摆摊设点,乱停乱放;沿路职工群众在公路上堆积杂物、打场晒粮也时有发生,农机具上路,路面较窄,坡路、险路、急弯较多、路况差等诸多原因,特别雨雪天气路状更差,给当地群众出行、运输带来及大交通安全隐患。出现上述现象有诸多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林区职工群众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他们学历 不高,交通法律法规知之不多或认识肤浅,认为违章是小事小错,谈不上违法,不一定直接造成对社会的危害,不知道违章与事故之间的必然联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违章可能转化为事故,甚至构成交通肇事罪。不少群众为图方便,乘坐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报废车等车辆出行。正是由于此交通参与者主观认识上的误区,所以即使交通事故频发,仍不能引以为戒。无证驾驶、争道抢行、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肇事车辆一方或双方为二轮摩托车、农用三轮运输车的占八成以上,多数为机动车部件不良,带病上路行驶而造成交通事故。

(二)农用机动车存在安全隐患。85%农用车、摩托车、拖拉 机的机械性能偏差,日常维修保养滞后,制动性能差,夜间灯光不全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驾驶员缺乏应有的安全驾驶常识,有的甚至无证驾驶,使这此车辆在上路行驶时存在突出的安全隐患。由于山区的林场,地处偏僻,不少车主、驾驶人运用“游击战术”,同执法人员周旋,无论是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还是日常交警上路巡逻,鞭长莫及。大多数参与运输的农用车车主为增加收入而不顾交通安全,人货混装,严重超载,甚至非法改型,开带“病”车上路,这种交通违法行为虽然使一些企业和个人在短期内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给下常的经济秩序和出行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

(三)林区公路安全条件差。由于经济原因,林企公路上大多 都是5米宽沙石路面,混合交通,多年来年久失修,通行能力差,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各种交通安全警示标志及防护设施十分匮乏,不能给广大驾驶人以提示,对路况不熟的驾驶人驾驶车辆带来事故隐患。

(四)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 定,自2004的5月1日后,所有机动车辆应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管理,但根据省、市的有关精神,暂维持原状,而国务院规定农机部门无上路执法权,法律也没有赋予农机部门的刑事侦查权,使之对打击拖拉机交通违法犯罪的力度远远不够。交通部门负责对运输市的管理及运力的调配,往往由于运力不平衡,争客、抢客、甩客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而引发安全隐患,甚至交通事故,但对此却又不承担任何责任。

(五)交警警力不足,经费无保障

铁力局大队有民警14人,巡逻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林企公路”,但线路过于偏远,不能达到警力覆盖面,只能在城镇进行政行日常巡逻,林企路无暇顾及。其余所有的办公费、车辆维修费、燃料费、补助费等所有开支均由大队自己承担。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林区各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林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在落实交通管理工作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责任制。对大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疏忽、麻痹大意等漏洞要建立责任制、倒查制,对造成后果的要予以追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高度负责思想。

(二)加强队伍建设实施科技兴交,人才强交。

随着机构改革工作的日渐深入,交通管理工作人员流动较大,一些有着很好技术人员不断交调到新的工作岗位,新的人员充实不进来,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很多案件办理上不高,出现上访案件,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降低。

(三)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努力提高群众交通安全 法制意识。林业局要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的内容。设立交通安全村进行长效机制管理,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交通安全常识以小品、快板、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每逢赶集或喜庆盛典时组织演出,对农村群众广泛进行宣传教育。要在交通安全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活动期间进行广泛宣传。,采取播放录像、重特大恶性交通事故图片展、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对交通参与人及办事群众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四)设立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事故“黑点”、秩序 乱点和危险路段的排查整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有效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在政府的领导下,建议对事故“隐患”路段,进行政权重新评估,逐一进行整改,并增设标志牌、设警示标志。特别是弯路、坡路、交叉路口、事故易发地段,设置标志。并在安装防护装置。

(五)加强经费保障

林区的公路、交通部门要抢抓国家对村村通公路改造倾斜政策的机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力争国家道路改造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当地党委、政府也要千方百计地为辖区内的道路改造不断筹集资金。然后,按照职责权限,负责实施,改造道路,完善基础设施和标志、标线,并及时做好道路养护,消除安全隐患,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道路等级,对一时无法改造的,应列出治理计划,逐年进行改造。

以上是我对如何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其中提出的想法和建议还不是很成熟,下步还需继续深入调查研究,特别要借鉴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工作思路,更加有效地加快推进我局交通管理工作,确保道路更加畅通,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浅谈恶劣天气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举措

铁力局交巡警大队副队长:吴忠东

春节前后,雨、雪、雾、结冰等恶劣天气不断,这些恶劣天气在给人们的春节出行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交警部门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影响和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恶劣天气道路交通事故,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分析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时,笔者认为,恶劣天气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是导致交通事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几种恶劣天气

(一)下雨天气

阴雨天气尤其是大雨暴雨天气,环境阴暗,能见度差,道路湿滑。一方面,驾驶员视野不开阔,视线不清,对前方人、车、物和道路状况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另一方面,由于道路湿滑,路面易产生积水,车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减小,附着力也小,制动力下降,机动车在行驶中遇转弯或紧急情况采取制动措施时容易发生侧滑、跑偏或甩尾现象。同时,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道路交通参与者普遍存在尽快到达目的地的心理,往往忽略了下雨天气宜减速行车的一般规则,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此外,大雨天气还容易发生山体塌方、滑坡和道路塌陷、损坏以及路面积水等问题,使路面原有的凹坑、危险点段或障碍物不易被发现,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雪天

雪天也是事故频发的天气。降雪时,积雪会使路面出现冰冻现象,路面变得坚硬而湿滑,车辆行驶时车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减小,车胎与路面的附着力随之减小,刹车制动能力降低,机动车在行驶中遇转弯或紧急情况时,易引起车辆侧翻、追尾相撞甚至连环相撞事故。当车辆起步时,容易发生打滑,使起步困难,如在上坡路段起步,由于打滑有时还会使车辆向后滑溜,造成翻车事故。此外,大雪天气还会使路面原有的凹坑、坑洼路段等危险点或障碍物被遮盖,不易被发现,影响行车安全。

(三)大风天气

大风天气使车辆行驶阻力增大,增加车辆负载,影响行车稳定性。在这种天气条件下,超载超高的大货车由于重心上升,受到侧面来风的影响时,车辆易左右摇晃,如果司机操作不当,控制方向过猛时,极易发生侧翻或与旁边车道机动车发生碰撞,当高速行驶的车辆在超越前方大型车辆时,两车之间容易形成气体对流干扰现象,影响车辆行驶的稳定性,造成交通事故。

另外,大风还易扬起沙尘。大风卷起沙尘漫天飞扬,空气被污染而浑浊不清。道路能见度会降低,驾驶员的视线不清,车辆行驶阻力增大,影响行驶的稳定性。重心过高的车辆在行驶中,还有被强大的沙尘气流掀翻引发交通事故的危险。另一方面,在这种天气条件下,容易引起司机的心理恐慌,导致驾驶不稳,引发交通事故。

(四)大雾天气

大雾天气由于大雾笼罩,天空一片灰朦朦,行车能见度差,驾驶员视野不清,视线受阻,不利于对前方道路状况和交通环境的正确观察、掌握和判断,车辆在行驶中容易发生追尾碰撞或正面碰撞事故。特别是在车速较高的高速公路上,易发生车辆连环相撞事故。大雾天气里的交通管制也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在指挥车辆减速或变道过程中易发生后方来车追尾的交通事故,有时甚至造成民警的伤亡,所以民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注意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

(五)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表现在:驾驶员容易疲劳瞌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由于高温曝晒变软变滑,使车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降低,附着力减小,车辆制动力下降;在高温条件下高速行驶时,由于高温和高速运转摩擦的双重作用,容易发生车胎软化而产生爆胎事故;高温高压作用还会引起机动车发动机“开锅”、润滑系统工作不良、机件受损等机械故障以及油电路故障等从而引发事故。

(六)低温结冰天气

机动车在低温条件下行驶时,除因道路积雪、结冰影响行车安全外,往往还会由于驾驶室内外温差过大,室内的空气凝固于汽车挡风玻璃上形成一层薄雾气体,使挡风玻璃透明度降低,驾驶员视线不清,影响对前方道路状况和人、车、物的正确判断。同时,低温天气行车时,驾驶员因寒冷容易分散注意力,手脚僵硬麻木,反应迟钝,动作灵活性降低。另外,低温时,如车辆停放时间过长,发动机冷却系统内的冷却水容易结冰膨胀、撑坏系统管路;润滑系统阻力增大、启动困难,行驶途中熄火后难以启动等等机动车辆自身的技术性能故障,这些都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恶劣天气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一)交警部门应加强对各种恶劣天气交通管理工作的的研究,制定相关恶劣天气交通管理预案

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恶劣天气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就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树立“事故可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信心有目的地去做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要预防恶劣天气道路交通事故,首先就必须研究恶劣天气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找准恶劣天气事故高发的规律,再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案,消除那些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隐患。

在恶劣天气交通管理预案中,要针对各种不同恶劣天气的交通特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指导民警在恶劣天气交通管理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重点做什么、如何开展工作,要通过预案,培养民警恶劣天气交通管理工作经验。

(二)强化对恶劣天气道路交通秩序的主动管制工作 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我们不能等事故来,应该主动出击,按照恶劣天气交通管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恶劣天气,我们要加强路面巡逻管控,在巡逻中加强喊话提醒;要加强对事故高发地段的巡逻密度,在事故高发地段增设交通标志、标牌,强调对驾驶员的提醒预警;在特别恶劣的雨、雾、大雪、结冰天气里,我们可以采取降低路面限速、间断放行车辆、分流管制、临时封闭道路等措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们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路面标志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广大司乘人员在恶劣天气里谨慎驾驶。

当路面状况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恶化时,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改善路面状况。在雨天,当路面积水时,可以增加排水设备,及时排除路面积水;在雾天,可以利用特种工程车向空气中喷洒化学药品,加快雾气的消散速度;在下雪和结冰的天气里,可以向路面抛洒融雪剂,可以利用清扫车及时消除路面积雪;在高温和沙尘天气,可以给路面洒水降温除尘。总之,要针对各类恶劣天气的特点,利用相应措施消除引发交通事故的隐患。

(三)交警部门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做好保障工作

首先,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在恶劣天气来临前,做好预警工作,以便交通管理部门提前做好准备。其次,要加强与路政部门的配合,路政部门要在雾天来临前准备好除雾设备、在冰雪天气来到前准备好融雪化冰物质。再次,还要加强与各公路收费站的联系,使他们配合交通管理部门做好交通管制工作。最后,还要加强与医疗部门的联系,一旦发生伤亡交通事故,急救车辆能够迅速出动,快速抢救伤员。各部门良好的配合有利于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最优的后勤保障。

此外,交警大队要充分研究事故多发的点、段、面,找出事故多发的原因,然后与道路养护、施工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事故黑点的整改工作。

(三)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恶劣天气条件下安全行车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驾驶员恶劣天气行车知识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交通民警要经常性地下到辖区的农村、学校、工厂、交通运输部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让广大驾驶员知晓恶劣天气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以及恶劣天气行车的注意事项。

交通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各类驾校的管理,改革现有的驾驶培训模式,强化驾驶员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安全技能,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四)加强对恶劣天气出行时的源头管理

在恶劣天气交通管理工作中,交通民警要加强对车辆安全性能的检查,及时发现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督促机动车驾驶员整改。要重点加强对车辆轮胎、制动、方向机、雨刮等关键部位的检查,确保上路行驶的车辆机件性能良好,安全可靠。

恶劣天气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恶劣天气交通事故的防范,有赖于交警、路政、养护、新闻媒体等各个部门的配合,从而控制和减少事故隐患的发生,从最大限度上保障道路交通环境安全畅通。

第二篇:证人出庭难的原因与对策

证人出庭难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

在诉讼过程中能否伸张正义、维持公平公正、保证当事人利益取决于能否胜诉,而诉讼的过程也是证明的过程,证据是诉讼证明的核心,证人证言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证据类型。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率极低,出庭作证难问题十分严重,阻碍了诉讼程序的正常开展,违背了司法公正实现目标,并且导致了越来越多证人仿效不愿出庭作证的恶性循环。针对我国司法过程中出现的证人出庭难问题,本文将进行原因分析,深挖我国历史沉积的对包括抵制证人出庭在内的“拒讼”的错误观点、探讨不完善的证人经济补偿和人身等方面的保护机制等。同时结合国外相对先进的立法及较成熟的制度提出改进我国证人出庭难问题的对策,如增加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证人的惩罚制度、保障证人的人身安全等。

关键词: 证人出庭证据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要证明自己提出的主张,需要向法院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即证据,这些证据可以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几种形式。1证据在法庭上出示,不仅能够帮助当事人主张自己的权利和观点,也同时是法官认定事实、排出疑点、分析案情并最终做出裁决的重要依据。而证人证言作为证据中的一种,因其具有直观、形象、易于答疑解惑、对案件能生动描述等优点而在证据中显得尤为重要。证人证言的内容与案件事实的一部分或全部相联系,往往能证明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而这些联系通过证人的表述就能传达到法官印象中,从而取得其他证据无法比拟的证明效果。证人证言是“活”的证据,在质证过程中,法庭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案情,证人提出的证言还有可能反应案件的有关证据线索,为司法人员进一步收集调查证据提供帮助。但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证人出庭难现象均普遍存在,无论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证人出庭率极低,绝大多数案件没有证人出庭,这样就使法庭的质证这一重要的诉讼对抗式证明过程作用急剧降低,为法官明辨是非、公正决断带来了困难。再完美的司法制度如果缺少了过程中的实质证明阶段那么到头来也是徒劳,所以针对我国证人出庭难问题进行源头分析、制度分析、具体个案分析等深入探讨才能解决我国诉讼程序上出庭难的瓶颈,才能为推动我国司法制度法制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一、证人出庭难原因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证人出庭难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历史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我国的现实国情、社会舆论、法律制度以及个人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

1、历史和社会原因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可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历史沉淀的道德教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一般人们在没有法律规定强制要求或者禁止的情况下,就会遵循大众和社会的历史观点行事,以求得心理安宁和避免社会压力打乱日常生活。我国自古信奉儒家教育理念,信奉“和为贵”“息事宁人”等观念,自古对诉讼、打官司、上法庭等事持抵触、不合作态度,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自古称专职打官司的“律师”为“讼棍”,并且在语言上也是极力希望与律师撇清关系、不要沾染是非的原因。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对于现代的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心理层面的,所以当代的人们也是具有很强的“畏讼”心理,进而造成人们普遍不愿参与和法庭有关的事情包括出庭作证。

根据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可知,我国普通大众之间是靠熟人关系网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与其周围的人之间都是彼此相互熟悉的关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试想如果现在要求其中一个人站出来到法庭上指证关系网中另一个人,他十有八九是不会去的,因为他不得不考虑他在法庭出庭作证后整个周边社会关系对其造成的舆论压力以及其自身的心理压力。正如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她虽然最后告赢了官司,为姐姐讨回了公道,但是她失去了自己最爱的男人,经历了社会舆论的极大压力,这对她一生来说影响是极大的。所以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处于特殊情况下是不会指认社会关系网中某人犯罪的。

2、司法制度的原因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辩认,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当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证据规定》相关条文也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词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这样规定本来是为了保证法律制度的严密性,考虑到证人可能因为不可抗力等原因无法到庭作证所设的保底条款,而现在却演变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借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123条规定:“被害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传唤或者通知未到庭,22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不影响开庭审判的,人民法院可以开庭审理。”这条规定强调了证人不出庭作证法官照样可以审判案件,从制度上为证人不出庭开出了“绿色通道”,使得证人出庭与否对案件审理作用微乎其微。

作为司法机关,实际工作中也会因为案件繁多、工作量大而不愿为个别案件拖延太长时间,司法效率也是评判公平公正的标准,正所谓“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所以司法机关就希望提高侦查、审判等程序效率,由此带来的只能是对证人出庭率的进一步放松和降低。

3、证人方面的原因

我国诉讼法规定公民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为什么大家不愿出庭作证,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有几条共有的原因归结如下:

(1)人身安全的担忧。这应该是绝大多数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由于没有法律制度和具体的保护措施,很多证人都是害怕遭到打击报复而不敢出庭作证。有的案件的证人在未决定是否作证前就已经受到相关人员的威胁、恐吓,或者迫于对方势力强大等压力也不敢出庭作证。

(2)经济方面的担忧。目前我国针对证人出庭相关的经济补助方面法律并不健全,证人可能为了出庭会自己付出很多经济支出。同时,由于案件从立案到侦查以及审判等阶段都需要证人进行作证,势必会影响到证人的正常工作、生活,这方面的损失也无法得到补偿,所以综合考虑证人出庭在经济上是存在利益损失的。

(3)其他原因。证人通常都是平常的普通人,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对法律较漠视,不知道自己有义务作证,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引导下通常是不愿做证人的,往往自己知道案情也说不知道。而且有些证人对法院十分抵触,也不敢跟法院有任何牵扯,还有些证人害怕自己到法庭上说不好会出丑或者会追究自己的责任而不愿出庭作证。

二、证人出庭难的对策

1、惩罚机制

证人无正当合法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应当受到法律相应的惩罚。对于不同的案件和情节严重不同,采取不同惩罚措施,如罚款、强制教育、拘留等。国外对证人不出庭也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如德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了应传不到的后果:证人经依法传唤而不到场的,应当承担因此而造成的费用,同时科处程序罚款,不能缴纳罚款时易科程序拘留。证人及时说明应传不到的正当理由的,不承担费用和程序罚款。证人没有及33 汪来超、三往:《证人出庭率为何只有1%?》,人民网人民视点,北京2011年3月17日讯。

时说明理由的,经查明证人对延迟说明理由没有过错的,不征收费用和科处程序罚款。日本《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条第二款、《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百八十条等规定了对证人不出庭的拘留处罚。这些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从制度层面保障了证人出庭义务的履行,罚则条款又从反面促进了证人出庭率的提高。但是,笔者认为制定证人强制出庭法律也要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不同类型,对于民事诉讼法的民事纠纷就宜采用罚款等较轻的处罚措施,而对于社会影响重大、危害严重的刑事案件,证人不出庭作证后果恶劣,此时采取拘留等较重的处罚措施也是对法律公正的维护。

2、保护措施

保证证人出庭首先必须保证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包括出庭前、出庭后;证人及其家属;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几个主要方面。只有采取系统性的保护措施才能减少证人被打击报复的可能性,切实保护证人及其家属安全,保障其安全出庭的同时真正做到维护法律的尊严。具体做法,笔者建议可以采取诸如立案后建立有效保护机制,保证证人身份关系、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严格保密;证人公开出庭后,必要时(重大疑难案件等)安排专门公安人员保护其个人及家庭人员人身安全等措施来做好具体的安全保卫工作;如果因为出庭而致使证人遭到打击报复,查证核实后应对打击报复者给予相应的刑事追究以保证证人利益,并营造鼓励出庭的法律机制。

3、经济补偿

如前文所述,证人出庭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得不到经济支持和补偿。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只有法律一纸条文很难要求没有任何法律关系的人放下自己的日常工作,自己掏腰包来一次又一次的为案件提供证词奔波、花费,同时案件从立案、侦查、审理等各个阶段的时间延续较长且分管部门较多,其中涉及证人提供证词、接受询问等的次数也较多,势必会造成需要证人频繁作证及接受询问。但是应由谁来支付这笔费用呢?笔者认为应分不同类型的案件而进行不同的处理: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产生的经济支出应首先由涉案当事人双方各自支付,最终案件终结后由败诉方承担相关费用。而在刑事诉讼中,可以考虑由法院代表国家来支付此笔费用,因为刑事案件关系社会治安安定,往往案件是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所以主持公道、维持社会稳定需要国家提供保障和支持。

4、宣传教育

对全民进行法律知识的普法教育,尤其是证人出庭义务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大家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法律给予的出庭作证的义务,不能怀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44 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同时大家生活在社会网络关系中,都有可能会需要别人为自己出庭作证,这是一种相互的帮助,也是对法律的维护,对社会稳定和谐的支持。对于因出庭可能导致的个人方面的原因,可以通过媒体等途径进行说服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观念,克服心理上的困扰,使大家真正意识到出庭作证就是维护法律正义,就是保护我们每个人的权利,逐渐改变大家厌诉和厌证的心理,引导大众为国家法制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第三篇:农村看电影难原因及对策

论文提要 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必须理顺行业管理渠道,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建立适应农村电影市场要求的运营新机制,优化整合农村放映队伍,完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使电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电影历来是农民群众最喜爱的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以其直观、视觉冲击力强而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作为大众化的娱乐活动曾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能享受一款丰盛的“电影大餐”是广大农民的所期所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诸多原因,一个时期以来,电影逐步淡出了市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电影虽然在农村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但不少地区特别是贫困边远的山区农民,多年看不上一场电影的现象仍然存在。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看电影难问题,省、市多次组织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造成农民看电影难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新兴娱乐业的冲击

随着 VCD、网吧、歌舞厅等娱乐设施的出现,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络的开通普及,给电影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苏北很多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意识淡薄,公益电影无钱支付放映费用,造成农村电影市场严重萎缩。2003年9月份,笔者配合县计生部门在欢墩镇石门头村搞宣教活动,观众近千人,好多孩子围着放映机询问:“这是什么?”当得知是放电影的机器时很是好奇。经了解,该村已有10余年没放过一场电影,十二、三岁以下的青少年根本就没看过电影,特别是映后观众却不肯离场,当加映了一部故事片后,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足以说明电影并不是走到了尽头,而是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

二、国家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政策在地方得不到贯彻落实

1998年国家出台预收放映服务费政策,省政府苏政发[98]22号、连政发[98]40号、赣政发[98]22号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农村电影放映实行有偿服务”,在确保农村人均每年看12场电影的前提下,按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收取有偿服务费。刚开始实施又因经济体制改革,赣榆县减负领导小组将电影有偿服务费列为乱收费而被停收,农民用“两个鸡蛋”看一年电影的希望化为泡影。

其实,多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农村电影是公益性的,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加科学知识、增强思想素质的一项重大工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国家制定了很多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的政策和方案,但迟迟得不到具体的落实,这不能不说地方政府没有责任。

三、行业管理上下错位,上级业务部门失去管理职能

电影业上层属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管理,省以下属文化厅、局管理,双方形成了都想管但都管不好的状况。矛盾焦点在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性,且没有一条完整的承上启下通道,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也就是说广电总局制定的政策方案,文化职能部门能否顺理成章的贯彻下去,如此的管理模式是制约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关键所在,这就等于一个媳妇两个婆婆,很难达成共识。

电影行业块块管理关系相当密切,影片的组织、宣传、发行、放映一环套一环。如今,城市条件优越的影院大多实行了院线制,而作为贫困的苏北农村来说条件、环境、资金三不占,现实后果是:连云港市灌云、灌南两县农村电影市场基本瘫痪,东海县电影公司因经济萧条仅留几人坚守岗位,工作难以开展。目前仅有赣榆县电影公司在利用“爱教放映”、“影企联姻”等放映活动艰难度日。行业管理错位,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失去职能,也是造成农民看电影难的因素之一。

四、农村集镇影院挪作它用,适合农民口味的娱乐片少,科教片科技含量不高

笔者在近几年的农村电影调研中,了解到赣榆县107万人口约90% 的观众没有看到过进口和国产大片,对“大片”的概念很模糊,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重视集镇影院的建设工作。

据了解:全县18个镇几乎所有的电影队办公场所被镇政府挪作它用,原有的集镇影剧院、剧场16家,现只剩三家。墩尚影剧院卖给个体户开办了加工厂;城南影剧院卖给了盐务局作为盐库;九里影剧院05年底也被镇政府卖给了个人;海头、殷庄、夹山影剧院移交给了镇中心小学,有的已改造成饭堂;赣马、厉庄、城头、班庄、黑林、宋庄会堂被拆除;金山会堂改成超市……。现剩沙河、土城、罗阳三家剧场也因年久失修,门窗破旧,体无完肤,而无法正常开展放映工作。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并不需要将影剧院拍卖、电影队存放设备的办公场所挪用,就能将当地的经济抓上去,关键的是没有重视基层的文化工作,并且没有将农民迫切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放在一定的位置。

目前,反映农村生活题材适合农民观看的影片较少且质量也不高。我国城乡差别还是较大,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城乡观众胃口也有很大的差别。进口大片、国产大片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难得一见,其原因是:影片发行部门主要考虑经济效益,新片在城市上映一段时间后,16MM 拷贝才能在农村发行,但数量有限,片租也较高,贫困的农村地区根本无能力购置或租用,适合农村使用的科教片也较少,不同程度上存在技术落后的现象,科技含量不高,种类少,可选性低,很多地区仍在放映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科教片,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更可悲的是落后的技术有时会误导农民,给农民带来重大的损失。

解决农民看电影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农村电影市场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扶持

“2131工程”暨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是具有公益性的政府行为,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为切实落实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解决农民看电影难而实施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使广大农民群众和电影工作者看到了农村电影的希望。

近日,省政府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对贫困地区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电影(每场电影省财政补贴80元)。虽然这项工作已有起色,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

目前,赣榆县农村电影队现有的28台(套)F16-4型流动放映设备大多产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溴钨灯放映机占总数的80%,难以保证放映质量。淘汰陈旧老化放映设备,配备高亮度的16MM 氙灯流动放映机、数字放映机及配置小型流动放映车辆已是不争的事实,亟待于市、县二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补助政策,以此弥补省放映补贴的不足,共同担负农民看电影费用,否则仅靠省政府的补助很难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二、建立适应农村电影市场要求的运营新机制,优化整合农村放映队伍,完善农村电影队建制

县级建立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心,隶属于县文化局。机构精简,人员择优录用,采取竞争、聘用上岗相结合。管理人员要求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强,并且一专多能,主要负责农村电影市场的组织落实、市场运作、工作协调等工作。下辖若干个农村流动放映队,原则留用现有的农村放映人员,他们从事农村放映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业务技能较高,均持有文化主管部门考核颁发的放映合格证,对个别电影队不健全的镇,可以调整有放映资质的人员补充。对上岗的放映员实行报批制,经镇政府研究同意,报县文化主管部门备案。统一协调、统一安排,统一管理,使农村电影市场进入有序的良性经营渠道。

三、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全县农村放映工作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及实施方案。政府安排资金监管部门负责农村放映经费的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调配好各镇放映队伍。县放映管理中心与镇村签订放映计划,安排好放映时间、场次、计划表。建立映后回执单制度,由村、镇负责人签字盖章,报上级主管、资金监管、县放映管理中心各一份,实行月报账制。放映管理中心定期到各村、镇检查放映工作情况,严格规章制度,对违规违纪人员严肃处理。

四、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影企联姻活动

开展政策法规电影宣传月放映,在强化法制的今天,利用电影这一媒体进行“法制、安全、环保、质量”等宣传很有必要。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主题活动,让政府部门赞助放映经费,既起到了宣传效果,又达到了教育作用,农民群众乐意接受。

影企联姻是企业与市场沟通的很好通道,电影幻灯广告覆盖范围大、观众面广。通过影企联姻与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搭建树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的平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让企业从中感受到利用电影媒体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他们才会不断的投入资金支持电影。影企联姻是企业回报社会、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问题,也达到了企业自身的宣传。

农村电影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农村文化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随着江苏省文化厅、财政厅开展的“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的轰轰烈烈开展,农村电影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必将得到全面解决,农村电影前景广阔,农村电影工作者大有可为,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农村电影必将重振雄伟,再现辉煌。

第四篇:浅议施工工地渣土管理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议施工工地渣土管理难的原因及对策

一座现代城市需要有责任心的规划设计者、有勤劳的守护管理者及爱心的文明市民,美丽的城市是离不开这些人。随州是个年轻的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者与管理者矛盾日夜投出,建设者名义上今天不便是为了明天的方便,施工工地不文明施工,抢进度、抢工期、建筑渣土漏撒严重,却成为城市管理者头疼的一件大事。渣土车违规超载、闯红灯、沿街抛洒、带泥上路、私拉乱运、随意倾倒,导致城市道路破坏严重、卫生质量偏差、环境污染严重,每年政府职能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因此渣土运输管理问题也成为城市管理工作中难题和焦点。如何使之安全有序,规范整洁,文明出行。关系到我们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等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系到群众对城市执法的认可程度,关系到群众的身心健康。下面我就谈谈施工工地文明施工、渣土运输管理、管理执法程序等三个问题。

一.工地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文明施工。

近几年来随州的建设步伐加快,由于建设方为了抢工期、抢进度、往往忽略工地文明施工的相关法规和要求,工地管理没有规范的技术标准,工地出入口路面没硬化,没有配置冲洗设备,没有清扫管理员,随之带来的是工程运输车辆带泥行驶、沿途撒漏污染道路等现象屡有发生,同时,此类污染路面现象又有其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容易导致“污染—整改—再污染—再整改” 的被动管理过程,这给渣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强化建设工地源头管理,建设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标准搞好工地出入口路面硬化、配置冲洗设备,制订建筑垃圾处置清运计划及控制污染处置预案,切实做好工地的前置管理工作。规范工地施工行为,加强工地自我管理,逐步形成建设方、施工方、承运方内部相互监督和渣土管理执法监管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以城市网格化管理为依托,设立专职或兼职工地管理员,实行定人定岗管理,落实“五个一”、“三个不开工”和“四个不出门”管理要求。

1、“五个一”就是一条硬化路、一组管理员、一个清洗站点、一本车辆登记簿、一块车辆标识牌。

2、“三个不开工”就是没有落实渣土消纳站点的不得开工、没有签订《建筑工地文明施工责任书》不得开工、现场管理员不到位不得开工。

3、“四个不出门”、运输车辆装载过满的不得出门、车辆不蓬盖的不能出门、车辆不整洁带泥的不能出门、手续不齐全的不能出门。

二、渣土运输需要规范管理、文明出行。

目前随州渣土运输市场还在起步阶段,渣土车参差不齐,后八轮、农用车、三轮车、甚至电动三轮车也加入渣土运输行业,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业主以减少运输成本,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经常出现违章超载和不按规定舍远就近随意倾倒渣土;节省开支,随意将渣土倾倒在市区大路边空地、郊区或其他工地,让管理部门防不胜防、处处被动管理。每年环卫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突击不文明行为的垃圾死角,浪费城市资源。只有政府有序引导、各职能部门合力协作、规范渣土运输市场,才能起到标本兼治。

一、渣土运输秩序

第一阶段为自由混乱阶段,哪里有土方,车主就将车开到哪里去参运,渣土倾倒消纳点由土方工程老板自行联系解决,车辆自由穿行,渣土随意倾倒。

第二阶段为规范阶段,即依法着手对渣土运输秩序进行整顿,渣土运输车辆核发准运证,工程施工单位都将土方工程承包给土方老板,土方老板招揽车辆运输,渣土运输车司机纷纷参与运输施工,由土方老板持有参运车辆牌照号到渣土管理部门申报办理渣土运输准运证。

第三阶段为规范有序阶段,成立渣土砂石运输公司,车辆加盖密封装置,悬挂专用车牌号车辆参运,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管理。

三、执法公正,服务到位、文明管理

2015年也许是渣土执法管理的春天,随州将成立综合执法局。就是说有执法权限的归口一个执法局,统一管理、相互习作,有利渣土运输管理工作的推进。目前渣土执法管理比较被动,行政执法力度薄弱,各职能部门协助不到位,还有来自上级领导的压力,企业为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政工程为了市民的生活质量等,往往有的建设者觉得你不能把我怎么样,都是为城市服务,让管理者一趟一趟的奔波问题却得不到解决。政府不满意、市民不满意、管理者委屈,只有建设者转变观念,与管理者通力习作,才能建设的同时管理好城市。

总之,只有政府正确的引导、有建设者的责任心、有文明市民的爱心,有管理者的辛勤的劳动,随州的明天会更加靓丽。生活在美丽的随州,用心呵护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城市。

缘分天空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八日

第五篇: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一方面,大学生不能总是盯着“热门”职业。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行业在不断消失,新的行业也不断产生。过去被人视为“低贱”的工作,反而更能锻炼人的本领,发挥个人的潜力。另一方面,树立多元化就业观,不能等到毕业时才决定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有的学生只是在找不到工作后才想到去考研,或是考研失败后转而去找工作,这些都是漫无目标的行为。只有早做准备,在大学期间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才能够在毕业时不会感到迷茫。要强化机遇意识,牢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毕业时就业核心力低,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十字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大学毕业生强化创业意识。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创业意识,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改善目前就业难的局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大学生创业不但可以改善毕业生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上其他的待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理想境界。然而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来自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几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社会应该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个人应该具有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的精神。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射洪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射洪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射洪地处涪江中游,县域面积1479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道路通车里程3800 多公里,地理结构以浅丘林为主,县乡公路交错,地质灾害路段、临岩临水......

    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原因及对策

    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依法行政是我国进行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乡镇行政直接体现着依法行政的效......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制度环境下,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

    中层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中层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提要:干部交流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平稳建设发展,但在党政干部的交流工作日趋完善,走上良性循环......

    浅论个体工商户建账难的原因及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质量,规范个体工商户账簿设置和使用管理,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我国个体经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

    浅论个体工商户建账难的原因及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质量,规范个体工商户账簿设置和使用管理,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我国个体经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

    道路与交通安全

    【摘要 】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道路规划管理作为一项能够有效的调节城......

    农村个人建房用地管理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个人建房用地管理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近十年来,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但是,农村个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