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纪律保障.(本站推荐)
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纪律保障
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法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们党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保障。
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严格组
织纪律的前提。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重心是农业,阵地在农村,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党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健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强化对基层组织权力运行的监督,要健全镇、村、组、户横向沟通,上下联动的监督网络,保证村民的监督权。通过完善乡镇纪检监察机构建设,设置村党支部纪检员,建立乡镇、村组干部廉政谈话、廉政档案、勤廉双述、经济责任审计和廉政监督员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力行使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全面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严格组织纪律的关键。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着能否发动最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能否调动基层干部和村民自治组织负责人积极实施,能否在全社会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应从完善乡镇党委的议事制度,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方面入手,把职位制衡理念引入到具体的制度设计之中,使乡镇的重大开支、干部任免、资产处置、工程招投标等重大事项决策逐步走向正规化、民主化、科学化。
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严格组织纪律的必然要求。选好配强乡镇党政班子,积极推进乡镇综合体制改革,做好乡镇集中换届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乡镇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和考核评议制度,使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立志扎根基层的乡镇干部能够立下身、安下心、出成果,要把思想好、有能力带领农民致富和发展各项公益事业的人选配到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岗位上。县、乡两级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要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
强化农村基层经济工作纪律,首要任务是加强基层财务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乡财乡用县管”的财务管理办法。切实加大乡镇财务监管,督促县、乡两级严格执行支农资金管理规定,安排资金要采取公开、透明的程序,实行公示制,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逐步建立支农资金追踪问效制度,对资金流向实行追踪检查。加强对各种优抚资金、救济款物发放和支农资金使用的专项审计,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腐败发生。积极探索粮食直补、优抚、五保户补贴、低保补贴资金一户一账直发的办法,简化领款手续,避免挤占挪用。
必须深入推进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让群众了解、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同时,有关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合作医疗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也要及时纳入公开的内容。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执行群众工作纪律,最根本的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防范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疫病对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影响。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严厉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要足额到位,合理使用,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的行为,确保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要对贯彻落实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纠正侵犯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行为,保障党的农村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对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坚决防止违反规定滥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加强对农民承包土地的调剂管理,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确保愿意种地的农民都有田种。
要把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整治工作,认真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测网络,加强对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与监督,防止以经营服务性收费为名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严肃查处不讲政治纪律,在新农村建设中脱离实际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捞取政治资本和在群体性事件中应承担政治责任的案件,确保广大基层干部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点查处不讲组织纪律,在乡镇重大事项的决策中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搞个人说了算以及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贿选”等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坚决查处违反经济工作纪律,侵占、挪用、截留
各项支农资金、合作医疗资金、民政优抚资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和“一事一议”筹款资金案件;贪污受贿案件;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利用职权在乡镇村管理、宅基地审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承发包等过程中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案件,使新农村建设的所有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维护党的威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纪律保障
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法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们党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保障。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严格组
织纪律的前提。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重心是农业,阵地在农村,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党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健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强化对基层组织权力运行的监督,要健全镇、村、组、户横向沟通,上下联动的监督网络,保证村民的监督权。通过完善乡镇纪检监察机构建设,设置村党支部纪检员,建立乡镇、村组干部廉政谈话、廉政档案、勤廉双述、经济责任审计和廉政监督员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力行使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全面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严格组织纪律的关键。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着能否发动最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能否调动基层干部和村民自治组织负责人积极实施,能否在全社会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应从完善乡镇党委的议事制度,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方面入手,把职位制衡理念引入到具体的制度设计之中,使乡镇的重大开支、干部任免、资产处置、工程招投标等重大事项决策逐步走向正规化、民主化、科学化。
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严格组织纪律的必然要求。选好配强乡镇党政班子,积极推进乡镇综合体制改革,做好乡镇集中换届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乡镇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和考核评议制度,使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立志扎根基层的乡镇干部能够立下身、安下心、出成果,要把思想好、有能力带领农民致富和发展各项公益事业的人选配到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岗位上。县、乡两级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要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
强化农村基层经济工作纪律,首要任务是加强基层财务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乡财乡用县管”的财务管理办法。切实加大乡镇财务监管,督促县、乡两级严格执行支农资金管理规定,安排资金要采取公开、透明的程序,实行公示制,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逐步建立支农资金追踪问效制度,对资金流向实行追踪检查。加强对各种优抚资金、救济款物发放和支农资金使用的专项审计,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腐败发生。积极探索粮食直补、优抚、五保户补贴、低保补贴资金一户一账直发的办法,简化领款手续,避免挤占挪用。
必须深入推进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让群众了解、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同时,有关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合作医疗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也要及时纳入公开的内容。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执行群众工作纪律,最根本的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防范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疫病对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影响。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严厉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要足额到位,合理使用,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的行为,确保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要对贯彻落实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纠正侵犯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行为,保障党的农村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对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坚决防止违反规定滥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加强对农民承包土地的调剂管理,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确保愿意种地的农民都有田种。
要把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整治工作,认真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测网络,加强对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与监督,防止以经营服务性收费为名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严肃查处不讲政治纪律,在新农村建设中脱离实际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捞取政治资本和在群体性事件中应承担政治责任的案件,确保广大基层干部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点查处不讲组织纪律,在乡镇重大事项的决策中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搞个人说了算以及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贿选”等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坚决查处违反经济工作纪律,侵占、挪用、截留
各项支农资金、合作医疗资金、民政优抚资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和“一事一议”筹款资金案件;贪污受贿案件;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利用职权在乡镇村管理、宅基地审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承发包等过程中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案件,使新农村建设的所有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维护党的威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nbs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80年代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平均达1400亿元,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10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
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在,在个别农村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四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
第五篇:履行纪检监察职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存在,将制约着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三农”问题,关系着数亿农民生活和未来农村的稳定,因此,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列入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一举措无疑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
明了前进的道路。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前无古人的系统工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别地方政府政绩为先的思想严重,急于求成,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实施“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希望新农村建设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在短期内就搞出“政绩工程”来;二是一些地方只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而忽视村民管理和农村后续经济的发展,大搞形象工程。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有的地方甚至不准农民修猪圈等等。三是一些地方把国家为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物资当作“唐僧肉”,层层切割,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边陲,分别与**市的**、**、**三县(市)及本省的正安、务川两县接壤,素有“黔蜀门屏”“傩戏王国”、“银杉之乡”的美誉。辖10镇4乡(含1个土家族乡)87个村,总人口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4%,少数民族人口占81.2%。在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由于种种原因,道真失去了机遇,成了贫困县。加上“输血”渠道枯竭,“造血”功能减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被动境地,人民群众生活非常困难。近年来,道真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尤其是第六届自治县委以来,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四家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2007年以来,县委、政府在虚心学习别人经验的同时,根据我县实际,提出了以“读一本好书、巩固发展一个产业、创建一个平安卫生村寨、组织一条路(渠)、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召开一场政策法规科技宣讲会”为内容的、涵盖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党建工作重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实践证明,无论是“四在农家”还是“六个一活动”,都为我县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效果比较明显。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提供了先进经验。
如何才能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顺利推进诸如“四在农家”和“六个一活动”一样的先进经验,让新农村建设这艘大船“破冰前行”?笔者认为,作为“清水衙门”的纪检监察机关,虽然没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直接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只要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抓好五个重点,就能为新农村建设扬帆前行保驾护航。
一、以落实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为重点,确保政令畅通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去年1月又下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年1月,聚焦于农业基础建设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也下发,这三个文件分别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八、第九个、第十个“一号文件”。这三个“一号文件”指明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无疑象一阵春风。如何让这片春风吹暖九亿农民的心窝?当然是各级政府部门对中央政策的积极响应和正确贯彻执行。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严格履行职能,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坚持党的宗旨,维护群众利益情况;党员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证令畅通;对存在的问题坚决制止、纠正,努力防止和纠正决策失误,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二、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维护群众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特别是看病贵、上学难以及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纪检监察机关要组织各种力量,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如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一费制”,切实做好 “两免一补”,狠刹教育乱收费;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医药负担;纠正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的行为。认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
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等。
三、以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为重点,加强廉政教育
认真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进行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宣传,形成勤劳、进取、诚信、尚廉的良好社会风气和价值导向,切实促进乡风文明。在农村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权力观教育、党的优良传
统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法纪意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促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进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四、以构建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努力来完成。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指导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探索建立一套民主管理制度,带领群众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如建立健全乡镇党委具体负责、村支书“一岗双责”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建立并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群众依法参与的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工作机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制度。通过加强教育、健全制度、严格监督,努力从思想、作风和纪律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保证。
五、以落实惠农支农政策为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促进科学发展,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保障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据统计,仅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达3397亿元,2007年又增加了520亿元,达3917亿元。未来几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将会更多。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其他物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严格财经纪律,确保专款专用;要会同相关部门经常开展执法监察,对各种涉农项目资金、物资进行检查,严厉杜绝各级政府部门截留、挪用项目资金;对涉农收费进行认真清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