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营造环境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2 18:4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营造环境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营造环境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大力营造环境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重点内容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目的,有效地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联系本部门实际,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原则,强化城乡规划建设职能,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有力的保障。

一、营造优质的政务环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建设抓起,创造一个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一是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全面提高政务透明度。通过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建设和局域网的联接,方便群众了解建设行业的法律法规,了解机关办事服务流程、依据和收费标准,了解建设局的职能和工作情况,打造一个与群众互动沟通,方便社会监管的信息平台,为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夯实基础。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深化理想、责任、能力、形象的“三有一好”和开展保持共产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手段,狠抓机关组织纪律,强化队伍的教育管理。同时,加强机关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熟悉掌握机关服务的各项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三是完善“服务评价制度”的配套建设,增强评价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强化评价制在年度考核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方便群众监督,促进机关作风好转的考评制度,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纪律保证。四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坚持“就低不就高”的收费原则,降低规划建设成本,创造良好的政务氛围,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进程,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切实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二、营造依法、规范法制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城市规划法》、《建筑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建设法规的了解。革除盲目建设陋习,倡导文明建设新风,从认识上克服“未批抢建、乱搭乱建”的思想倾向,依法依规文明建设。同时,抓好队伍的法制培训,营造学习用法氛围,全面提高队伍的懂法、用法的依法行政水平。二是突出法规监察作用,强化建设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指导,逐步构建法律实施的保障机制,提高依法行政工作的抗风险能力。严格实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条例》,强化城乡规划的管理。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节约土地、延续特色、简明实用”的原则,结合实际,编制《新农村规划建设整治工作指引》、《新农村住宅通用设计图集》和规划示范文本,以指导新农村改水、改厕、改灶、改路、改房“五改”为重点的规划建设和整治工作。同时,加强建设领域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全面提高建筑业节能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三是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建设,理顺工程执法管理体制,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规范实施。

三、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依法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提高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维护建筑施工安全,促进建筑业的健康运行,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打好基础。做到“六个严格”、“二个引导”。即:严格落实工程施工许可制度,从源头上遏制工程开工不报建、工程竣工不验收备案的状况,确保工程建设全程纳入政府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监督制,加强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行为主体的监督,规范和强化图纸审查、工程监理、现场监督、建材检测、竣工验收备案等五大关键环节的把关,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工程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市场的准入和清出制度,以“优胜劣汰”为原则,强化市场调节手段,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从业企业的整体素质。严格落实工程招标投标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在此基础上,建立跟踪管理制度,加强工程中标的监督管理,以延长管理链条,堵住工程中标后进行违法转包、分包的漏洞。严格落实工程造价审核制,规范工程计价行为,维护合理造价,提高工程投资效益。严格落实施工安全监督制。以安全生产许可制为配套,进一步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保障体系,强化施工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把关,确保施工安全无事故。引导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缓解建筑市场特别是镇一级建筑市场供求不平衡的状况,逐步解决好低素质队伍占领市场份额的问题。引导和扶持市场主体的规模化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竞争力。

二是依法规范好燃气市场秩序,为全面维护燃气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用上“放心气”把好源头关。具体做到“三个深入”、“一个推进”。即:深入开展燃气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守则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人民群众安全使用意识,促进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提高燃气生产、使用的安全系数;深入开展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按照“先县城后乡镇,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大力抓好全县燃气销售点的安全整改,从根本上解决好燃气布点不合理造成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同时,抓好企业自用燃气的整顿规范工作,确保燃气安全;深入开展燃气市场的综合治理,积极会同县物价、质监等部门加强气价、气瓶、计量的监控,查处违法经营、违法运气等不法行为,全面规范好市场经济秩序。推进瓶装气向管道燃气过渡的前期工作,为县城普及管道燃气做好准备。

四、营造优美、生态的城市环境,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是区域的核心。为此,我们要按照建设生态**、绿化**的目标要求,加强县城的市政配套和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建设,扎实推进“南进”、“北靠”、“东拓”的战略,建立新型的城乡协调关系,改善城乡结构和功能,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重点抓好十一项工程:一是抓好**路第二期整治改造工程;二是抓好**河沿河道路的整治改造;三是抓好**河两岸的绿化美化建设;四是抓好县城“**出口”道路灯光安装工程和脏乱差的整治;五是抓好县城**广场二期工程建设;六是抓好县城**大道延伸段的完善;七是抓好县城文、博、图“三馆”的**大道建设;八是抓好**路**段的周边环境整治;九是抓好**工业城地段主排水配套工程建设;十是积极抓好**南路建设的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动工建设;十一是抓好旧城改造和“穿衣戴帽”工程建设。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第二篇:大力营造环境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重点内容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目的,有效地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联系本部门实际,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原则,强化城乡规划建设职能,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有力的保障。

一、营造优质的政务环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建设抓起,创造一个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一是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全面提高政务透明度。通过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建设和局域网的联接,方便群众了解建设行业的法律法规,了解机关办事服务流程、依据和收费标准,了解建设局的职能和工作情况,打造一个与群众互动沟通,方便社会监管的信息平台,为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夯实基础。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深化理想、责任、能力、形象的“三有一好”和开展保持共产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手段,狠抓机关组织纪律,强化队伍的教育管理。同时,加强机关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熟悉掌握机关服务的各项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三是完善“服务评价制度”的配套建设,增强评价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强化评价制在考核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方便群众监督,促进机关作风好转的考评制度,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纪律保证。四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坚持“就低不就高”的收费原则,降低规划建设成本,创造良好的政务氛围,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进程,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切实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二、营造依法、规范法制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城市规划法》、《建筑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建设法规的了解。革除盲目建设陋习,倡导文明建设新风,从认识上克服“未批抢建、乱搭乱建”的思想倾向,依法依规文明建设。同时,抓好队伍的法制培训,营造学习用法氛围,全面提高队伍的懂法、用法的依法行政水平。二是突出法规监察作用,强化建设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指导,逐步构建法律实施的保障机制,提高依法行政工作的抗风险能力。严格实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条例》,强化城乡规划的管理。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节约土地、延续特色、简明实用”的原则,结合实际,编制《新农村规划建设整治工作指引》、《新农村住宅通用设计图集》和规划示范文本,以指导新农村改水、改厕、改灶、改路、改房“五改”为重点的规划建设和整治工作。同时,加强建设领域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全面提高建筑业节能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三是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建设,理顺工程执法管理体制,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规范实施。

三、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依法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提高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维护建筑施工安全,促进建筑业的健康运行,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打好基础。做到“六个严格”、“二个引导”。即:严格落实工程施工许可制度,从源头上遏制工程开工不报建、工程竣工不验收备案的状况,确保工程建设全程纳入政府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监督制,加强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行为主体的监督,规范和强化图纸审查、工程监理、现场监督、建材检测、竣工验收备案等五大关键环节的把关,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工程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市场的准入和清出制度,以“优胜劣汰”为原则,强化市场调节手段,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从业企业的整体素质。严格落实工程招标投标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在此基础上,建立跟踪管理制度,加强工程中标的监督管理,以延长管理链条,堵住工程中标后进行违法转包、分包的漏洞。严格落实工程造价审核制,规范工程计价行为,维护合理造价,提高工程投资效益。严格落实施工安全监督制。以安全生产许可制为配套,进一步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保障体系,强化施工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把关,确保施工安全无事故。引导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缓解建筑市场特别是镇一级建筑市场供求不平衡的状况,逐步解决好低素质队伍占领市场份额的问题。引导和扶持市场主体的规模化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竞争力。

第三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nbs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80年代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平均达1400亿元,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10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

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在,在个别农村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四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

第五篇:大力营造消防安全环境(定稿)

大力营造消防安全环境

省政府召开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战动员部署视频会议

6月21日上午,省政府召开全省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战动员部署视频会议,深入贯彻公安部“6.19”视频会议精神,全面开展全省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战,坚决预防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40个省直有关部门的分管领导,省公安厅指挥中心、治安、户政、督察、经侦、经文保、宣传、政治部、现役办以及森林、铁路、民航等部门的负责人,省公安消防总队部门副职以上领导,省直有关新闻媒体记者在主会场参加了会议。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警种负责人,消防支、大队除值班执勤的全体干部在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会上,长春市政府代表9个市(州)政府和长白山管委会、省教育厅代表40个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向省政府递交了《全省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战责任书》。

会议指出,从现在起,在全省开展近五个月的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工作,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6.19”视频会议精神,准确判断当前消防安全形势,总结借鉴重大安保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全省要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动员,全面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大力营造消防安全氛围,强化灭火救援执勤战备,坚决确保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全省不发生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

会议要求,要抓住关键部位,突出重点领域,加强薄弱环节,实现火灾形势持续稳定。一是要加强政府统一领导,确保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工作组织有力。二是要加强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将火灾隐患消除在火灾发生之前。三是要加强消防宣传教育,确保营造浓厚的消防安全氛围。四是要加强消防执勤备战和灭火救援,确保各项准备工作万无一失。

会议强调,做好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工作,关键是抓落实。全省要强化督导问责,有力推动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任务圆满完成。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消防安全“一岗双责”制度,依法全面负责本地区党的十八大消防安保工作。(张淑秋)

下载大力营造环境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营造环境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学对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教学时间:1.5小时。十届......

    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洪湖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该乡针对农村普遍存在“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建立健全村民事......

    浅谈司法所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司法所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针对优化环境暨“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单位评议活动听证会有评议代表提出我局工作人员素质差、农村司法所不发挥作用等问......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题目: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终工作总结栏目:年终工作总结近年来,**市朝天区司法局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大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工作汇报提纲市供销合作总社(2006年4月日)尊敬的市政府各位领导:市供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大德政。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广东,同时也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省份。在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