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点(人教版)小学-高中

时间:2019-05-14 11:4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知识点(人教版)小学-高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知识点(人教版)小学-高中》。

第一篇:数学知识点(人教版)小学-高中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 1.准备课 2.位置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认识图形(一)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6.11~20各数的认识 7.认识钟表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总复习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1.认识图形(二)2.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分类与整理 4.100以内数的认识 5.认识人民币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找规律 8.总复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二)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一)5.观察物体(一)6.表内乘法(二)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9.总复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二)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一)5.观察物体(一)6.表内乘法(二)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9.总复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  1.时、分、秒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3.测量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5.倍的认识 6.多位数乘一位数 7.长方形和正方形 8.分数的初步认识 9.数学广角─集合 10.总复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 1.位置与方向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复式统计表 4.两位数乘两位数 5.面积 6.年、月、日 7.小数的初步认识 8.数学广角—搭配

(二)9.总复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 1.大数的认识 2.公顷和平方千米 3.角的度量 4.三位数乘两位数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7.条形统计图 8.数学广角─优化 9.总复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  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

(二)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

(二)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10.总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1.小数乘法 2.位置 3.小数除法 4.可能性 5.简易方程 6.多边形的面积 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8.总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 1.观察物体

(三)2.因数与倍数 3.长方体和正方体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5.图形的运动

(三)6.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折线统计图 8.数学广角—找次品 9.总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 1.分数乘法 2.位置与方向(二)3.分数除法 4.比 5.圆 6.百分数(一)7.扇形统计图 8.数学广角─数与形 9.总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数学目录

          1.负数 2.百分数

(二)3.圆柱与圆锥 4.比例

5.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6.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2)图形与几何(3)统计与概率(4)综合与实践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1.1 正数和负数

   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 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

3.1 从算式到方程

  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

4.1 几何图形

  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 5.1 相交线

  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4平移

第六章

6.1平方根

  6.2 立方根 6.3 实数

第七章

  7.1平面直角坐标系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

   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九章

   9.1 不等式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

  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  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十二章

   12.1 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三章

    13.1 轴对称 13.2 画轴对称图形 13.3 等腰三角形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第十四章

   14.1 整式的乘法 14.2 乘法公式 14.3 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

   15.1 分式 15.2 分式的运算 15.3 分式方程

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

   16.1 二次根式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十七章

  17.1 勾股定理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

  18.1平行四边形 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

   19.1 函数 19.2 一次函数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第二十章

  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

   21.1 一元二次方程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

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 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

   23.1 图形的旋转 23.2 中心对称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第二十四章

   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二十五章

   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六章

  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二十七章

   27.1 图形的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27.3 位似

第二十八章

  28.1 锐角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

第二十九章

   29.1 投影 29.2 三视图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   集合 函数及其表示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  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  函数与方程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二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目录及资源

  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  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  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第四章 圆与方程

   圆的方程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空间直角坐标系

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   算法与程序框图 基本算法语句 算法案例

第二章 统计

   随机抽样 用样本估计总体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第三章 概率

   随机事件的概率 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

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     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   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 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

  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应用举例 实习作业

第二章 数列

    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三章 不等式

   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基本不等式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   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  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   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 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 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 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第四章 框图

 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   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    2.1 曲线与方程 2.2 椭圆 2.3 双曲线 2.4 抛物线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 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选修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       1.1 变化率与导数 1.2 导数的计算

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 定积分的概念 1.6 微积分基本定理 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 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 2.3 数学归纳法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 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   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2 排列与组合 1.3 二项式定理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   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 正态分布 第三章 统计案例

 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选修4-1

第一章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     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四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第二章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   一 圆周角定理

二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三 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四 弦切角的性质  五 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第三章 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

   一平行射影

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 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

选修4-4

第一讲 坐标系

   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 极坐标系

三 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四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 第二讲 参数方程

    一 曲线的参数方程 二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 直线的参数方程 四 渐开线与摆线

选修4-5

第一讲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  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基本不等式

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第二讲 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  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第三讲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   一 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 二 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三 排序不等式

第四讲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  一 数学归纳法

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第二篇:小学数学知识点

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点总结

体积和表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公式:S=(a×b+a×c+b×c)×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公式:

S=6a²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

=

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

=

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

=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²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²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算术

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

+

b

=

b

+

a

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b

×

c)

乘法分配律:a

×

b

+

a

×

c

=

a

×

b

+

c

除法的性质:a

÷

b

÷

c

=

a

÷(b

×

c)

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方程、代数与等式

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代数:

代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

代数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3x

=ab+c

分数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倒数的概念:1.如果两个数乘积是1,我们称一个是另一个的倒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长度单位:

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亩=666.666平方米。

体积单位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重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1千克等于1000克=1公斤=1市斤

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x=9:18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k一定)或kx=y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x×y

=

k(k一定)或k

/

x

=

y

百分数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这个小数乘以100%就行了。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其实,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乘以100%就行了。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要学会把小数化成分数和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化法。

倍数与约数

最大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公因数有有限个。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公倍数有无限个。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互质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相临的两个数一定互质。两个连续奇数一定互质。1和任何数互质。

通分: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通分用最小公倍数)

约分: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约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约分。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质数(素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素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质数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成的方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4(或25)的倍数的特征:末2位是4(或25)的倍数。

8(或125)的倍数的特征:末3位是8(或125)的倍数。

7(11或13)的倍数的特征:末3位与其余各位之差(大-小)是7(11或13)的倍数。

17(或59)的倍数的特征:末3位与其余各位3倍之差(大-小)是17(或59)的倍数。

19(或53)的倍数的特征:末3位与其余各位7倍之差(大-小)是19(或53)的倍数。

23(或29)的倍数的特征:末4位与其余各位5倍之差(大-小)是23(或29)的倍数。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为较小数,最小公倍数为较大数。

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为1,最小公倍数为乘积。

两个数分别除以他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商互质。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两个数的公约数一定是这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用6去除大于3的质数,结果一定是1或5。

奇数与偶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相临两个自然数之和为奇数,相邻自然数之积为偶数。

如果乘式中有一个数为偶数,那么乘积一定是偶数。

奇数≠偶数

整除

如果c|a,c|b,那么c|(a±b)

如果cb|a,那么b|a,c|a

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

如果c|b,b|a,那么c|a

小数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整数,叫做自然数。

0也是自然数。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

带小数:小数点前不为“0”的小数。

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3.141414

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不循环小数。如3.141592654

无限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到无限位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循环小数。如3.141414„„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如3.141592654„„

利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时间一般以年或月为单位,应与利率的单位相对应)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一年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年利率。

一月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月利率。

第三篇: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马上要考试了,同学们复习好了吗?特别是上了高中的同学,高中数学难度大了不少,下面小编为同学们带来了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篇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

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

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

⑼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M,或者aM,两者必居其一.(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n

nnn

(7)已知集合A有n(n1)个元素,则它有2个子集,它有21个真子集,它有21个非空子集,它有2

2非空真子集.【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①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

B的一个函数,记作f:A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满足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b];满足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b);满足axb,或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b),x,ax,b的x实b数x的集合分别记做,(a,b];满足xa

[a,)a,(,)b,(,.b

注意:对于集合{x|axb}与区间(a,b),前者a可以大于或等于b,而后者必须

篇二: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表示自然数集,N

或N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M,或者aM,两者必居其一.(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真子集.A有n(n1)个元素,则它有2n个子集,它有2n1个真子集,它有2n1个非空子集,它有2n2非空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①设的数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

f(x)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

f:A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b,满足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b];满足axb的实数

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b);满足axb,或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

[a,b),(a,b];满足xa,xa,xb,xb的实数x的集合分别记做[a,),(a,),(,b],(,b).注意:对于集合{x|a

xb}与区间(a,b),前者a可以大于或等于b,而后者必须

ab.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②③

f(x)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f(x)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f(x)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

ytanx中,xk

2(kZ).

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

f(x)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

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等式a

f(x)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应由不

g(x)b解出.

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

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③判别式法:若函数

yf(x)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的关于x的二次方程a(y)x2b(y)xc(y)0,则在a(y)0时,由于x,y为实数,故必须有b2(y)4a(y)c(y)0,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

题.

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

【1.2.2】函数的表示法

(5)函数的表示方法

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

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

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6)映射的概念

①设

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叫做集合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A到B的映射,记作f:AB.

②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aA,bB.如果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函数的单调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③对于复合函数

yf[g(x)],令ug(x),若yf(u)为增,ug(x)为增,则yf[g(x)]为增;若

yf(u)为减,ug(x)为减,则yf[g(x)]为增;若yf(u)为增,ug(x)为减,则yf[g(x)]为

减;若

yf(u)为减,ug(x)为增,则yf[g(x)]为减.

a

f(x)x(a0)的图象与性质

x

y

(2)打“√”函数

o x

f(x)分别在()上为增函数,分别在 上为减函数.

(3)最大(小)值定义①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1)对于任意的xI,都有 是函数

f(x)M;

(2)存在x0I,使得

②一般地,设函数

f(x0)M.那么,我们称Mf(x)的最大值,记作fmax(x)M.

(2)f(x)m;

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1)对于任意的xI,都有

存在x0I,使得f(x0)m.那么,我们称m是函数f(x)的最小值,记作fmax(x)m.

【1.3.2】奇偶性

(4)函数的奇偶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篇三: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知识点归纳 定义: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表示法:列举法{1,2,3,}、描述法{x|P} 分类:有限集、无限集数集: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正整数集N*、空集φ关系:属于∈、不属于、包含于(或)、真包含于、集合相等=运算:交运算A∩B={x|x∈A且x∈B};

并运算A∪B={x|x∈A或x∈B};

补运算CUA={x|xA且x∈U},U为全集

性质:AA; φA; 若AB,BC,则AC;

A∩A=A∪A=A; A∩φ=φ;A∪φ=A;

A∩B=AA∪B=BAB;

A∩CUA=φ; A∪CUA=I;CU(CUA)=A;

CU(AB)=(CUA)∩(CU方法:韦恩示意图, 数轴分析注意:① 区别∈与、与、a与{a}、φ与{φ}、{(1,2)}与{1,2};

② AB时,A有两种情况:A=φ与A≠φ③若集合A中有n(n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2n,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2-1,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2 nn

④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A{x|yx22x1};B{y|yx22x1};C{(x,y)|yx22x1};D{x|xx22x1};E{(x,y)|yx22x1,xZ,yZ};

yF{(x,y')|yx22x1};G{z|yx22x1,z} x

⑤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0}、和{}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

⑥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绝对值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 xa与xa(a0)型不等式axbc与axbc(c0)型不等式的解法与解集: 不等式xa(a0)的解集是xaxa;不等式xa(a0)的解集是xxa,或xa 不等式axbc(c0)的解集为 x|caxbc(c0);不等式axbc(c0)的解集为 x|axbc,或axbc(c0)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axb(a0)

①a0,xx

bba0,xx ②aa

3韦达定理:

方程axbxc0(a0)的二实根为x1、x2,2bxx212a 则b4ac0且cx1x2a

0①两个正根,则需满足x1x20,xx012

0②两个负根,则需满足x1x20,xx012

③一正根和一负根,则需满足0 x1x20

4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axbxc0或axbxc0a0,设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22

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且x1x2,b24ac,则不等式的解的各种情况如下表:

方程的根→函数草图→观察得解,对于a0的情况可以化为a0的情况解决

注意:含参数的不等式ax2+bx+c>0恒成立问题含参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R;其解答分a=0(验证bx+c>0是否恒成立)、a≠0(a<0且△<0)两种情况简易逻辑——知识点归纳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

或、且、非;

简单命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 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三种形式p或q、p且q、非p

真假判断 p或q,同假为假,否则为真;

p且q,同真为真, 否则为假;

非p,真假相反

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 若q则p若p则q若q则p; 充要条件条件p成立结论q成立,则称条件p是结论q的充分条件,结论q成立条件p成立,则称条件p是结论q的必要条件,条件p成立结论q成立,则称条件p是结论q的充要条件,第二章——函数 函数定义——知识点归纳 1函数的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2A、值域C和对应法则f数的定义域及从定义域到值域的对应法则确定之后,函数的值域也就随之确定域和对应法则为函数的两个基本条件,当且仅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都分别相同3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由映射和函数的定义可知,函数是一类特殊的映射,它要求A、B非空且皆为数集4原象的理解:(1)A中每一个元素都有象;(2)B中每一个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不一定只一个原象;(3)A中每一个元素的象唯一1

(1)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2)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3)图象法: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人教办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人教办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学生调研

课堂再现

以下是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前所做的学生调研。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圆的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一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扇形的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部分的知识的教学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把握教学设计的特点,课前我对我们班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

调研内容及形式

(一)问卷调查(全班35名学生)

1、老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图形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把你手中的长方形和圆形的信息

提供给大家。

目的:调研学生的知识基础。

2、如果让你拿一把剪刀,要求你把圆形能转化成长方形,你能吗?

目的:调研学生遇到的困难后所采取的方法。

3、公园里准备在一块圆形花坛空地上铺草坪,要计算这块草坪的面积,你认为应该测量出

圆形的直径,半径这一组数据?还是测出这圆形一圈的长度即周长这一组数据? 目的: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思考如何去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

(二)访谈(随机抽取10名学生)

1、老师出示两个图形,长方形和圆形,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圆形的直径是

4厘米,你能很快说出长方形和圆形的面积那个大一些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目的:调研学生对所学知识经验,以及遇到问题后所采取的方法。

2、在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遇到困难时你愿意采取什么

方法解决困难(看书自学、询问他人、教师讲解、小组讨论、自己探索)?

目的:调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

学生调研分析情况

(一问卷调查(全班35名学生)

4、1、我们每个同学准备的两个图形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把你手中的长方形和圆形的信息提供给大家:

第五篇:鲁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念总结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2.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3.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6.积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是一种精确度的计数保留法,与其他方法本质相同。但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四舍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与实际值差值不超过最后一位数量级的二分之一:假如0~9等概率出现的话,对大量的被保留数据,这种保留法的误差总和是最小的。7.数的互化(1)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化有限小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5)百分数化成小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6)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7)百分数化成小数

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8.小数的分类

(1)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 41.7、25.3、0.23 都是有限小数。

(2)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 4.33 „„ 3.1415926 „„

(3)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4)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 3.555 „„ 0.0333 „„ 12.109109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9.循环节:如果无限小数的小数点后,从某一位起向右进行到某一位止的一节数字循环出现,首尾衔接,称这种小数为循环小数,这一节数字称为循环节。把循环小数写成个别项与一个无穷等比数列的和的形式后可以化成一个分数。

10.简易方程:方程ax±b=c(a,b,c是常数)叫做简易方程。

1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方程和算术式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12.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13.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14.解方程: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15.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16.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2)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3)列方程,解方程;(4)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17.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1)综合法

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 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2)分析法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1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1)一般应用题;

(2)和倍、差倍问题;

(3)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4)分数、百分数应用题;(5)比和比例应用题。19.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底×高(推导方法如图);如用“h”表示高,“a”表示底,“S”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则S平行四边=ah 20.三角形面积公式:

S△=1/2*ah(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21.梯形面积公式

(1)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a+b)×h÷2(2)另一计算公式: 中位线×高

用字母表示:l·h(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对角线×对角线÷2

扩展资料

1.小数分类

(1)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 0.25、0.368 都是纯小数。(2)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 3.25、5.26 都是带小数。(3)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例如: 3.111„„ 0.5656 „„

(4)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3.1222„„ 0.03333„„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 节只有 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2.循环节的表示方法

小数化分数分成两类。

一类:纯循环小数化分数,循环节做分子;连写几个九作分母,循环节有几位写几个九。

另一类:混循环小数化分数(问题就是这类的),小数部分减去不循环的数字作分子;连写几个9再紧接着连写几个0作分母,循环节是几个数就写几个9,不循环(小数部分)的数是几个就写几个0。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组邻边的积乘以夹角的正弦值; 4.三角形的面积

(1)S△=1/2*ah(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

(2)S△=1/2acsinB=1/2bcsinA=1/2absinC(三个角为∠A∠B∠C,对边分别为a,b,c,参见三角函数)

(3)S△=abc/(4R)(R是外接圆半径)(4)S△=[(a+b+c)r]/2(r是内切圆半径)(5)S△=csinAsinB/2sin(A+B)

五年级下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如下图所示: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3.轴对称的性质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5.因数

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25的因数有:1和25,5。7.因数的分类

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12.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最大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13.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14.合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

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

15.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与它完全相同。

16.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7.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还可分为四组,每一组有3条棱。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18.长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相对的2个面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 S = 2ab + 2bc+ 2ca = 2(ab + bc + ca)19.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

V = abc=Sh 20.长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长方体棱长字母公式C=4(a+b+c)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

长方体棱长分为3组,每组4条棱。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

21.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2.正方体的特征

(1)有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2)有8个顶点。

(3)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4)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23.正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棱长×棱长×6 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S:

S=6×a×a或等于S=6a²

24.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 V=a×a×a 25.正方体的展开图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共有11种。

26.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7.分数分类:分数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

28.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一。如:1/2,3/5,8/9等等。真分数一般是在正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29.假分数: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假分数通常可以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如果分子和分母成倍数关系,就可化为整数,如不是倍数关系,则化为带分数。

3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31.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2.公因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因数,那么这些因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因数1.(除零以外)而这些公因数中最大的那个称为这些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

33.通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

34.通分方法

(1)求出原来几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原来分数化成以这个最小公倍数为分母的分数 35.公倍数: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这些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称为这些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36.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即分数单位不变,分子相加减,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改变其分数单位而大小不变,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去计算,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7.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扩展资料

1.约数与因数区别:

(1)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2)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只要两个数是自然数,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如:40÷5=8,40能被5整除,5就是40的约数,12÷10=1.2,12不能被10整除,10不是12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

(3)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b的约数时,a不能大于b,当a是b的因数时,a可以大于b,也可以小于b。一般情况下,约数等于因数。2.公因数

两个或多个非零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两个数共有的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零除外)其它: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

两个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3.完全数的由来: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是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不过,或许印度人和希伯来人早就知道它们的存在了。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6和28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用的基本数字,他们指出,创造世界花了六天,二十八天则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圣·奥古斯丁说:6这个数本身就是完全的,并不因为上帝造物用了六天;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个数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上帝在六天之内把一切事物都造好了。

4.完全数的性质

(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例如: 6=1+2+3 28=1+2+3+4+5+6+7 496=1+2+3+„„+30+31(2)每个都是调和数

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因此每个完全数都是调和数。例如: 1/1+1/2+1/3+1/6=2 1/1+1/2+1/4+1/7+1/14+1/28=2(3)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

除6以外的完全数,还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例如: 28=1+3 496=1+3+5+7 333333

8128=1+3+5+„„+15

33550336=1+3+5+„„+125+127(4)都可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

5.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3

333

3333

36.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则一定是1 除6以外的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那么这个个位数一定是1。(亦即:除6以外的完全数,被9除都余1)

7.与质数有关的猜想

(1)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

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2)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

此条质数之规律内的质数月经过整形,“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球体素数分布。(3)孪生素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猜想中的“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

10016957和10016959是发生在第333899位序号质数月的中旬[18±1]的孪生素数。8.分数由来

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1]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9.分数乘除法

(1)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3)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则用分子除以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4)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是整数的倍数,则用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5)分数除以分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最后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下载数学知识点(人教版)小学-高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知识点(人教版)小学-高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1.加减法中的规律:(1)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几,和也跟着增加或(减少)几。(2)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3)减数不变,被减......

    人教高中美术说课

    关于美术课说课的问题 一、什么是说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增添了一个新的课题——说课。什么是说课?我们认为,说课就是教师......

    高中文科数学知识点口诀记忆

    一、《集合》 集合概念不定义,属性相同来相聚;内有子交并补集,运算结果是集合。 集合元素三特征,互异无序确定性;集合元素尽相同,两个集合才相等。 书写规范符号化,表示列举描述法;......

    2018年人教新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洋小学金天峰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

    人教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奇数与偶数: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反之,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质数(素数)与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班级:学号:姓名: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①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2、每份数×份数=总数 份数=总数÷每份数 每份数=总数÷份数 3、1倍数×倍数=几倍数 倍......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点[精选合集]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希望对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