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当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播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课文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凡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开始。你对前人敬若神明,人云亦云,创造就失去了孕育和生存的土壤。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质疑,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自己构思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例如课文教学讲述《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学生对林中之王的狮子产生怀疑,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个学生问老师:“老虎是兽中之王,老虎怕不怕狮子?”一会儿,他又问:“鳄鱼怕不怕狮子?小鸟怕不怕狮子?”老师面带微笑:“我想是怕。”学
生分辨说:“我想不怕,狮子只有在陆地上生活,鳄鱼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狮子要是到岸边喝水,遇到了鳄鱼,肯定打不赢鳄鱼。”又过一会儿,他再一次举手发言:“老师,我想到,小鸟怕狮子,小鸟落到地上吃东西时,很可能被狮子逮住吃掉。”这堂课,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激情得到了激发。
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但无论改什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更应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张和人格的自我实现,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使命。
爱因斯坦曾表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也是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应不懈地将学生能力的获得、拓展、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鼓励他们创新、创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求知的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狠抓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
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①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力求思维的独特性;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③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④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⑤培养学生活跃的灵感。
三、教学民主化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即教学要有民主精神,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过多的强调了老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学上搞一言堂,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感到压抑,学习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培养。因此,我们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思有所创,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反驳、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教师要满腔热情的肯定学生的创新。这样,民主化、科学化就像语文教学的双翼,他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可见,营造一种民族、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是多么的重要。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了导,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张玲平
【内容摘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是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才实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新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在新世纪,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识时务”地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创造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体裁也是多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和发挥自我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环境:“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有好多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先是设问“蝴蝶谷的景象怎么样?那到底迷人在什么地方呢?”然后,我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学生各有所好,自由地把学习内容聚焦到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充裕的时间中,让他们自读自悟,各有所得。在交流时学生自由发言,读了哪句就交流、讨论哪句。老师相机点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分别展示了蝴蝶谷中的两种景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蝴蝶谷的景象十分迷人。”最后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情景,向游客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蝴蝶谷。配上录音和和图象,这样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畅所欲言:有的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蝴蝶谷的景象“蝴蝶谷的蝴蝶真多,五颜六色,什么样的都有。”“蝴蝶谷真美,简直是蝴蝶的世界。”有的用书上的原句朗读,来赞美蝴蝶谷的景象迷人,也有的适当展开想象“人们在蝴蝶谷中,唱歌,跳舞,和美丽的蝴蝶一起欢乐……”
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以后,教师应让其充分发挥,自我表现,不要求复述答案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创造个性。
美国的步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跷跷板代替船;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创新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三、激发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阅读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当狼在小羊身上扑去的时候,学生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可是课文却结束了,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说:“请同学们动动脑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就在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的那一瞬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提倡自主学习,发展创新素质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创造力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流于僵化,就调动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创建自主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于创造实施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传统的“你教我学”方法,取以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前,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课堂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努力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沟通,在愉快中学,在乐中创造,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形成相互尊重的、信任的、和谐的支持型氛围。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在语文实践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火花
“语文外延与生活相等”这是语文教学一条颠古不破的真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想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要鼓励支持学生从电视、广播中、从报刊杂志中获取营养,从耳闻目睹、亲身实践中去掌握材料,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小学新课程标准》
《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张玲平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文/罗修永 陶行知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还要改造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一切,需要的就是具有创新的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新课程教学入手。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使每一节的课堂教学都能体现民主性、主体性、活动性,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学科的许多问题,答案都不像数学题那样精确,对于许多文章的主旨,也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因此,教师一定要设法打掉束缚学生创造的枷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老师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思考夏天的百草园:1.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2.划出“我”描绘的百草园的动、植物,想一想,作者的描绘有规律吗?这样的启发引导,可使学生经过思考,既对课文有深刻理解,又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语文教学过程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面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议论文时,老师提到“小草”和:“昙花”,让学生讨论如何多角度认识它们,对小草:有的学生认为生命力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适应性强,韧的精神,“疾风知劲草”;有的学生认为小草不值得我们学习,一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对昙花,有的学生认为“昙花生命力太脆弱,经不起风雨的吹打,不能承受阳光的哺育。有的学生认为,昙花的生命力是短暂,亮丽的生命不在长短,关键要让自己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对于上述的观点,教师都给予支持与鼓励。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作者为什么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而引导学生看事物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无论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在学校教育方面,学生的认知往往受家长和教师传统的是非观念的影响,而缺少创造性的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是适应未来的需要。发散性的思维,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创造力都会因此而激发出来。例如,一个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冰”字,他问冰融化后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水,而有一个学生回答是“春”,我们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看到了水,又要引导学生看到春。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的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怀疑和学问》一文时,我先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不断更新作为导语,引出质疑的话题。正如文章所说的:“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真正的意识到了质疑与学问的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思源予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了疑问才能有思维,通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去,才能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自己要大量设疑,而且还要鼓励,引导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通过说,通过写表述出来,要为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况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懂得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这仅仅是第一步,还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证明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变成真理,把想象变成事实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把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的景物,都想象成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同时要求他们把这些美丽的画面再丰富一些。还让学生自己也想象出一些比喻的句子,来赞美春天。
六、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的有些文章,可以让学生利用情境自己完成,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学生在情境中发挥的越好,就说明他们对文章领悟的越深刻,就越具有创造力,而且在情境教学中,课本所没有的方面,学生都能创造性地发挥出来。例如:学习《变色龙》一课时,学生自己组合人员编排课本剧,于是学生纷纷行动,四五个人组成剧组,他们钻研教材,设计人物服装,研究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而且演得形象、逼真,富有创造性。这篇文章,我只在课前介绍了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在总结时,我仅做了一些有关主旨问题的探究。学生对人物的把握,对主旨的理解,都十分深刻。总之,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创新的天地,一定要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下工夫。通过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使他们敢于创新;通过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有创新的机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他们乐于创新。因此,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民主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与重点,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人的教育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等的形成影响极为深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以人为本;想象力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这样说:”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所以,儿童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 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需要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贯彻”以人为本” 的方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问题意识的培养入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即把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完善和提升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视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就是要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却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大人即教师所践踏、压抑。”②儿童有他自己的言语情境和独特视角,关注儿童的发展首先就应尊重儿童、走近儿童、倾听儿童自己的声音。只有基于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展开有效的对话。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不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新课前教师应先把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以竞赛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开展 “比一比,赛一赛”,限时抢答等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解释是,”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 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③而也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意识,才产生了创新。在教育层面,”问题意识”是”表现为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应实事求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很强,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等特点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多用激励的手法,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自主求知, 在成就感和对知识的满足感中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够使得学生们敢于提问, 敢于尝试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促进师生的平等良好互动,鼓励,让学生们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
四、延伸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具体有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一是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教师可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二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激发想象。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三是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
五、充分利用语言学科特点,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语文学科具有四大特点:工具性、形象性、丰富性。⑤语文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人们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各科知识点的表述都离不开语文,而这一切都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丰厚扎实的基础之上;语文学科的形象性,对开发人的左右大脑,使左右脑协调运转,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极为有利;语文学科的丰富性,表现在对同一对象的表述,根据其表达需要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这种多维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情文并茂,形象生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每篇文章美的地方和打动人的内容来激起孩子们创新的愿望。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新,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就去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小学语文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在诸多的学科里面起到中枢神经作用,也决定了孩子们将来的兴趣所向与人格走向。因此创新小学语文教育不能敷衍了之,须我辈殚精竭虑研究以提高。参考文献:
①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3(p346).
②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179).
③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④石艳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m].华章,2009年
⑤殷高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m].科技资讯,2006年第7期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郑淑慧(1981-),女,河南省焦作人,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祥云镇南贾学校教师;第二作者:刘婷(1987-),女,湖北荆州人,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举措,又是实现民族振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
1、独创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愿意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人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2、留有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应具空间性,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学习。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会各有差异。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达到自学的目的。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拓宽思维渠道。从认识关系上看,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且为同一主体,即认识活动的主体。为了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价值主体的发展,师生共同讨论是激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思维活动螺旋上升的同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正是为了不教。”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3、改变教学顺序,打破课文结构。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从这一实践关系来看,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尽管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有制约,但教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使其素质由片面向全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变序教学,体现创新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亦可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挥小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打破常规思维,进行语文课堂思维训练活动。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强化课外实践,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一些知识性强、操作性强或与学生现有生活紧密联系的课文,如果光凭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解,学生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且不知所云。因为这些内容是别人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缺乏那些体验的学生来说仍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激发思维,才能有想法,有创新。以我们要开展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如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矿山等。
3、激发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 :想象力的有无以及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因为想象力是开掘创新潜能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尽量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的个性在想象中得以发挥,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在识记字形时,根据字形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雨”字怎样识记呢?有一学生回答说:“雨就像一个窗户,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雨点。”多么大胆形象的想像,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继续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自觉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自己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让所有金子在这里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