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企业论文金融机构论文: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与探索
金融企业论文金融机构论文:
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与探索
【摘要】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分析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即在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经济格局中展开竞逐。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 出口企业 应对措施
由于我国出品企业多为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价格转移能力较弱,纺织服装、轻工电子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很难通过提价弥补成本,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用工数量大增,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特别是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足“三险”,支付加班工资,造成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同时,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钢材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加工企业成本压力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口成本,对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而金融危机的到来更使本就处境困难的出口企业步履维艰。我国是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我国的出口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联度很高,因此,自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引发金融海啸以来,出口订单萎缩了30%左右,诸如服装行业、玩具制造业等中国出口企业深受影响,加上人民币汇
率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使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企业经营利润减少。
此次金融危机给外资引进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剧了资本外流,导致外汇储备的缩水,然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一次大的机遇。危机尽显我国沿海地区大批出口企业产业层次低的落后状况,特别是大批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放弃靠低廉的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生产低值商品的老路,走产品、市场、组织创新之路。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多出口高附加值、受金融波动影响少的产品,避免恶性出口竞争,从数量竞争转型到品牌竞争。当前,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已成为稳定经济的一个重要砝码,除了发挥其稳定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应有作用和影响以外,应该更注意用它购买国外高端的先进技术,为国内产业提升,为企业自主品牌创新出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应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战略。
具体说来,在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企业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1.加快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加快信息化进程,企业可加强集团管控,实行业务模式重组,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构建异地多层次协同研发体系、网络化协同制造体系、集群产业链协同商务体系。这些都将全面推动企业研发创新、制造创新和管理创新,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风险防范和市场应变能力,提升企业利润和价值。将全球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和零库存管理结合,从设计、制造、配送到终端零售等各环节保持快速畅通,清理压货、加速资金流通。2.为了避免人民升值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出口企业应该尽早结汇。在与对方洽谈合同时,选择即期信用证支付或付款交单的方式以便尽快收回货款,也可以选择让进口商票汇、信汇、电汇部分或全部货款,可以予以一定的现金折扣以激发进口商及早付款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汇率风险也可以提前收款,便于企业内部资金流通。另外,在签订合同时,出口商应该在与进口商友好洽谈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计价货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可能对其他货币在未来会贬值,这要建立在对未来汇率变化预测准确的基础上。要求企业培养或引进相关方面的人才,以便辅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选择。
3.转变经营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压缩生产经营成本。金融危机下,面对成本的上升,出口企业要不断压缩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销售模式,如在国外设立销售公司或专卖店,或直接发展电子商务,减少出口的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利用人民币升值,适当增加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能源,提高进口原材料在产品中的比例,降低原材料成本。
4.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整合高效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利润。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虽然贸易量大却获利微薄,且由于档次低、质量差而多年持续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因此,为了改变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劣势,我国出口企业应该增加科学技术投入,优化我国产品的出口结构,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凭借管理、质量和技术展开国际竞争。
5.开发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出口企业多从事的是贴牌生产,虽然在短期内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提升和增加,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企业虽然有生产能力,却没有占领市场和销售的能力,商品的设计、营销、市场都控制在外国厂商的手中,国内企业往往只是获得微薄的加工费。在人民币不断升值,企业出口利润不断下降的背景下,通过品牌建设,出口企业能够保持和增强竞争力。
6.加快“走出去”步伐。出口企业可以在国外利用当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这样既能利用当地价格更低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又能绕开贸易壁垒,增加出口企业的销售收入。
7.调整出口市场,促进外贸市场多元化拓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受到重创,相应的,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必然大幅度下降。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过度依赖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将这一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相对来说受危机影响较轻,其外需市场规模也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促使中国将贸易伙伴的范围延伸至发展中国
家等新兴市场,减轻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分散市场风险。出口企业要在巩固原有市场同时,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缓解出口压力,摆脱单一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
8.利用金融危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虽然金融危机给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企业纷纷倒闭,但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可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智能型产业转型,从低端的加工组装向上游的高端制造延伸,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只有那些顺利通过挑战,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的企业才能最终涅槃,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9.出口企业可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引资结构、推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
10.企业可把低附加值的订单进行跨地区转移,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需求萎缩等因素同时作用的背景下,外贸出口企业可以把低附加值的订单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这样,这些低附加值订单也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了机会。当然,部分行业有条件的外贸出口企业,还可以把订单向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享受与所在国企业同等市场待遇,以获得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
11.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在国际市场遭受重创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应转而经营国内市场,通过激发国内需求吸
收滞销产品,最大程度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参考文献: [1]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8(15).
[2]马永强,孟子平.金融危机冲击、企业风险缓冲与政府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2009(7).
[3]孙虎.当前我国外贸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
第二篇: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对金融企业落实文化强国方略加强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时代课题和历史课题,它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成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畅想与探索的勇气,更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本人试就金融企业如何落实文化强国方略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金融企业推进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从外部形势看,金融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心然,其重要性体现在: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务实举措。文化强国是由若干个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以及文化强企组成的。金融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从小处着手,细处发力,顺应文化强国战略要求实施的有力举措。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全面统一的具体体现。依法治国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最终还必须靠法治文化的支撑,而法治文化的形成,也必须依靠全社会包括各行各业来营造,企业文化建设与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三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要求。企业的文化就好象企业的灵魂一样,是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动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当前在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更加注重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金融企业更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必须以集约化、内涵式的增长方式代替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应对复杂形势挑战的最有效措施。
从金融业自身情况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更加重要,这是因为:一是金融业是特殊行业,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可以说险无处不在。金融业的信贷业务、资金业务、理财业务、代理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资本业务等每一项业务流程都是资金或现金运动的过程,在此情况下,仅靠制度规定显然是不够的,如何让每个员工对制度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文化的力量显得越发重要。二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风险事件瞬间即可发生。当前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各类支付结算系统均比较先进,资金实时到账,也可以说,每一个员工、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风险点,怎样让每个员工不愿违规、不敢违规、不想违规,也要靠文化的力量加以滋润。三是金融企业行业的特殊性、岗位的专业性和员工高学历性决定了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容易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与诱惑。由于人的内心世界无法直观地反映,如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合规经营的意识导向也只有靠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实现。
二、金融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实践思考 任何一个企业,其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上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来实施。从目前金融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现状看,一般侧重于三个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证明是方向是正确的,但内涵要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一是建立具有价值导向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凝聚企业力量,形成共识的重要源泉。主要是通过分析、归纳与提炼,展示企业的发展愿景、文化内核、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凝聚全行员工的思想认识与精气神,形成强大的导向力量。如招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并且在推进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是建立覆盖全面的制度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支撑。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建立起覆盖全部经营管理范围的制度、流程,使用之体系化、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让各项制度、规定、流程要求根植于全体员工的心中,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和行为的规范,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简言之,就是要使全员心中有路、心中有戒、心中有惧。
三是建立各具特色的行为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支撑,展现出多个维度、多个条线。比如,从金融企业的总体规划上看,要营造提质增效的发展文化、稳健经营的合规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市场导向的品牌文化、礼仪规范的服务文化、有序有力的竞争文化、回报社会的爱心文化。从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上看,要营造信贷资产业务、非信贷资产业务、中间业务、资金业务、票据业务、结算业务、核心负债业务独特的营运或管理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都必须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成熟路径,渗透在日常经营管理的每一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环节。
三、推进金融企业文化建设领导者必须强化文化思维
当今时代,金融业面临着经济新常态、金融监管政策趋紧、同业竞争激烈和金融脱媒加剧、互联网金融冲击较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亲经济周期的行业,用传统的手段、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抓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商业模式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一切皆在变化,如何使全行上下步调一致,协力同心,文化的力量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每一个金融企业的领导者都要强化文化思维。一要牢固确立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真正思想上重视、顶层上设计、机制上配套、措施上务实。二要切实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战略规划与管理之中。通过战略澄清找到薄弱环节,明晰思路与要求;通过战略规划制定提出具体目标与方向;通过战略管理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地与生根。三要坚持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统一,其形成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更不能搞大跃进,要坚持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施,防止搞成花架子工程。四要发动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要强化组织推动,形成良好氛围;要坚持领导带头,发挥示范效应;要加强过程控制,使用之入脑入心,只有这样,才能使金融企业上下形成一股劲、拧成一根绳,形成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篇: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民营企业迎来了“春天”。从目前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科学的经营经验,管理方法落后以及经济效益水平低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然而这些企业仍然需要面对着国内外残酷的市场竞争的压力,我国的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壮大就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管理。对于强化与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就针对企业管理与创新内涵的研究着手,探讨了我国企业管理强化与创新的基本内涵,对企业的创新经济管理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实行,大量的民营、私营企业开始活跃起来,已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成为了我国人均CDP增长,提供社会就业的中流砥柱。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民营与私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国营企业来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企业自身也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如果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的就是进行创新经济管理。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一步,能够让企业抢占更多的市场,许多企业都开展了对传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的方法进行了反思。可以说对企业的创新作为企业的二次创业的动力能够最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管理创新的基本内涵
管理创新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理解管理创新的内涵过程中,需要对“创新”一词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学术界针对“创新”一词给出了多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创新的主体是现代企业,而且创新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组织创新,具体而言,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近些年来,随着企业的建设管理不断完善,在管理创新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做法则是将所有权与管理予以分离,实践证明,这一创新活动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运营费用,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还有些学者认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创新,为了实现创新发展,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其产品进行科学调整,从而使企业产品能够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而且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企业需要获得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管理创新的重点应该是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引进新型的资源整合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在资源整合创新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强企业得到细节管理工作。例如:提出全新的经营策略有效地实施;创新组织机构有效地运作;设计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进行某一项企业制度的创新等等。总而言之,从上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创新可以给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在对创新管理具体定义中,应该将其看作是根据产品市场的变化,重新整合生产的要素,从而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生产与服务于市场,同时能够达到满足之身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并且能够尽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经济的基本内容
发展创新管理经济,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效衔接,而彼此衔接的关键则是创新。需要增强企业的经济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与创新的核心与袁泉动力,能够用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经济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基础,坚持不懈的推动创新理念。正确的观念可以更好的指导企业的行为,所以在企业必须在创新理念的引导下建设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否则,落后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也是落后的管理管理观念。在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基本的规章制度入手,这是激发企业创造力的基础,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更好的约束企业人员的行为活动,从而能够在企业中建立有利于市场竞争与经营的经济化管理模式。文化的管理核心就是企业的文化发展,要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具有凝聚员工、促进生产的重要作用。生产的技术是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前提与有效保证,对于技术的管理企业则需要完善与加强管理,能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革新生产技术。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技术的创新可以为企业管理的创新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能够主动的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以实践,能够应用到管理的各项环节中去。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在管理工作方面能够做得更好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经济效益势必会得到提升。
三、强化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
党中央政府提出了要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观念。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由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到:“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八字方针。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日前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关键词。企业在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日益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企业在生产与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需要承担着对社会、环境以及利益相协调的社会责任。我国正在贯彻落实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环境监督体系,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企业协调发展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对环境的影响,对于企业来说是近几年所需要面临的重要的课题。企业需要推进协调发展,能够积极的承担好社会责任,不仅仅能获得更多的市场,能够让企业树立更好的口碑,从而能够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坚持“以人为本”
在现代企业的运营发展中,人才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对于人才的管理使企业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才是企业的重要支撑,企业必须要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当今社会企业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人才,都强调以人为本。世界上许多知名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舍得将钱花在培养人才身上,只有更多优秀的员工才能够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世界知名企业IBM就是因为十分重视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去试下,做到了唯才是举。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更需要重视人才,能够充分调动起企业内部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实现“人才强企”。
(三)推动知识化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运营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总结经验,而且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很多现代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直接影响力企业的产品的价值以及劳务价值,已经在市场竞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知识管理应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改变着人类生存的方式。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则必须加强知识管理,并且以知识为基础进行不断创新,而且要积极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促使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四、结束语
对于企业来说,现如今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只有不断的对自身经济管理强化与创新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要重视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责任的作用,不断进步,从而能够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大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明帅.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78-79.[2]韩圣峰.对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6,08:35-37
[3]刘启明.对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08:109
[4]孟飞.新形势下强化并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有益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30
第四篇:中国入世的财税应对措施与政策的建议论文
(一)正确运用关税政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利益
1、在逐步降低关税总体水平的同时,要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现在我国的关税平均税率已降到17%,到2005年需进一步降为10%左右。随着关税总体水平的降低,要依据有效保护理论和关税结构理论,利用WTO规则允许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例外条款,并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要求相结合,不断合理调整和设计关税税率结构,实现关税税率由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的合理“关税税率升级”机制。一般说来,进口原材料的关税税率应该低一些,进口制成品的关税税率应该高一些;大宗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应该高一些,而少量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应该低一些。此外,要参照国际惯例,认真研究从量税、季节税、滑准税、临时关税等复合税制度,逐步扩大适用商品的范围,这既能保证关税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又能够保护税基不受侵蚀。
2、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关税减免政策。除保留一些符合国际规范的减免税优惠政策外,要及时彻底地清理到期的减免税优惠政策,及时调整边境贸易、部分出国人员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认真研究暂定税率的适用范围和调整幅度、时期,坚决取消某些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防止变相减免税。
3、整顿和治理保税区。目前我国已设立了14个保税区。要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研究探索我国保税区的功能、模式,规范和统一保税区的管理方法和政策,对保税区实行符合国际规范的税收政策和监管办法,兴利除弊,使保税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规范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在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加工贸易向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集中;对区外的加工贸易项目,符合条件的按照保税工厂、保税仓库进行管理,其余的采取经济担保或先征后退的办法进行管理。
5、建立和完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制,研究制定“紧急关税法”,为在必要时利用WTO的保障条款保护国内产业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加强海关征管。
(二)调整和完善出口税收政策,支持、鼓励和推动外贸出口增长
1、用足WTO规则中允许出口退税的条款,完善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实行全额彻底退税。要依据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许可的全额退税原则,尽快恢复实行增值税条例所规定的出口产品零税率制度,也就是允许对出口产品在产销全过程中所缴纳的增值税,都给予退税。现行对各类企业所实行的不同退、免税计算办法,造成实际退税差别,也要通过采用统一的退税办法,加以消除。特别是还要研究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彻底排除“多征少退”退象,以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进一步考虑扩大出口退税税种范围。我国目前出口退、免税的税种只有增值税和消费税,而依据WTO规则,退免的所称间接税,还包括销售税、执照税、营业税、印花税、特许经营税等等。为了加大税收鼓励出口的力度,我们可以把营业税列入退税范围,也可以把随同增值税等三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列入退税范围。
3、运用税收保护稀有资源和紧缺物资。我国加入WTO后,列明禁止出口的产品将减少,除对少数产品继续运用出口关税的手段进行限制外,也可考虑再加用国内税的手段,这就是对少数需要限制出口的稀有资源和紧缺物资,不退免应征的增值税、消费税,或视情况差别,减少退免税,如采用低于法定税率的退税率等。
4、要逐步取消WTO规则禁止性的出口税收支持措施。
(三)尽快统一内外税制,建立公平税负的竞争环境
1、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看,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势在必行,包括税率的统一、税基的统一、税收减免政策的统一。今后对企业所得税政策的优惠,应依据“产业为导向,兼顾外资、地区”的政策原则进行调整、改革、规范,税收优惠的范围应适当缩小,基本上应放在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的项目和企业,主要是高科技、基础设施和亟需扶植的产业,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优惠原则上都要取消。其中只对特别需要的外商投资项目,也就是对符合规定的产业政策条件、外商投资额大、技术先进、投资回收期长的新办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才适当给予一些特殊优惠。地区优惠同样要建立在产业政策基础上。
此外,今后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也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变化情况加以合理调整。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而我国还一直保持着33%的基本税率,因此应考虑适当下调,并改现行比例税率为超额累进税率,有效利用累进税率机制,对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不同资源状况、不同资本状况、不同技术装备状况等形成的差别利润进行调节。
2、逐步取消内外资企业及个人在适用其它税种方面的差异。按照统一税法和公平税负的要求,建议尽快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的车船税、房屋和土地税。为了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对外资企业也应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教育附加税。
3、逐步消除内外资企业在进口税收政策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口关税的逐渐降低和国产设备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时机成熟时,要取消这类对进口设备大面积免税的政策,使有限的关税保护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1、适应WTO规则的要求,强化对农业的投入。一是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水利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国土整治、移民建镇、小城镇建设、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等。二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财政要加大对“种子工程”、畜牧良种、优质饲料、区域化优质农产品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退耕还林、还草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这方面,财政要增加气象投入,建立完善各种专门性自然灾害气象预报服务;加强对病虫疫情监控的投入,减轻农业损失;增加对农产品信息网络和营销组织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全国城乡、连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营销组织;支持农民合理储备粮食,减轻国家粮食储备压力。四是根据财力可能,逐步增加不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支出,并要建立起日益完善的农业救助性支持体系,包括农业灾害补助体系、农产品市场风险补助制度、农村困难群体粮食补助制度、特殊困难农民生产补助制度等。
2、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首先,要继续发挥财政科研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一是继续增加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经费;二是对农业科技投入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三是优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和信息等方面的需要,促进重点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其次,财政部门要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促使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通过筹集科技研究开发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方式,积极增加技术开发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另外,国家政策性银行可设立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贷款,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财政还要配合金融部门制订科技贷款贴息政策,以使科研单位能及时争取到国家科技贷款的支持。
3、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取向。要积极支持国有经济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培养资本技术、人才和组织高度集约化的大公司、大集团的成长。要支持国有经济的技术改造,提高国有经济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改组、改制的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积累,这是国家财政投资政策的一个重要间接措施。
另外,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具体措施:
一是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二是建立国家财政社会保障预算;三是开征社会保障税。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财税政策的透明度、公开性和统一性。
第五篇: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论文
摘要: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衰落趋势。在当今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依然面临着竞争压力加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策略不科学等问题的困扰。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强化财务制度、制定适宜的管理模式,是企业渡过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策略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金融危机刚刚出现回暖之际,我们正式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大多数企业会陷入较之金融危机爆发前更为激烈和残酷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的消费者心理、新的挑战,如何化解困境,树立信心,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问题,选择何种经营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关注的焦点。
后金融危机时代简述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生背景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相继引发了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经济衰退和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各国经济状态萎靡不振。从经济衰退时起至经济明显复苏回升之前的这段动荡时间,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其周期长短没有确切答案。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采取各项措施稳定本国经济,以期将金融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经济下滑趋势受到遏制,一些国家开始出现经济回暖现象。
2.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在“次贷危机”后遭受了重创,很多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体现在GDP增长率。2007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为13%,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GDP增长率降至8%。尽管保持了8%的经济增长率是可喜的,但是由于我国具有较大的出口额,而且在当时的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占了贸易总额的很大比例。虽然GDP增长率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但依然不容忽视经济危机后出现的企业利润下降、外贸公司倒闭、就业率下降、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的情况。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依然是负面的,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缓解冲击,平稳度过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重重困难,如何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极大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正处于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企业生产规模与经营情况不匹配、资金存在缺口、融资困难、生产设备低于国际同类生产企业水平、产品竞争力较弱、纯利润率较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
1.企业管理方式较落后
我国企业尚未完成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过渡,因此企业在管理手段上依然明显低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在市场综合表现中企业呈现出竞争力不足、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等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类问题集中体现,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停产、倒闭。
2.企业管理人才缺乏
充足的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其中就包括人才的竞争。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都要依靠人才竞争来支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普遍暴露出优质人才的缺乏和使用不利现象。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我国经济也将随着发生变化。要想抓住宝贵机遇让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就需要企业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利润方面,但是企业不能为提升利润而忽视对人才的投入。我国很多企业在全球同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知识薄弱、管理方法单一等问题,管理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是我国企业的共性问题。
3.企业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就要有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缺点日益凸显。经营管理是与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和企业实施的所有项目都相互关联的,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财务、人力、项目开发、生产过程等与企业管理区分的较为明显,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及时交流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大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力度、节约各项管理成本、保障企业稳健运行,是企业渡过经济困难时期需要思索的重要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
1.更新观念,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
经营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员工还是各个管理层,都应该对现代管理理念有最基本的了解,管理者应正确认识企业管理制度,并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
(1)更新员工的观念。后金融危机时代同时也是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要在企业内部更新管理观念,需要从更新各部门员工的观念做起。企业要鼓励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了解所处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把握发展动态,及时补充最新专业知识。以销售部门为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会发生转变,由金融危机前的冲动型购买行为较多,转变为更注重产品的功能、耐用性、性价比等主动搜集产品信息的理性消费行为居多。销售部门应根据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配合其他部门,制定适宜经济状态的营销策略和促销手段,将营销重点放在产品本身,简化产品包装,使产品亲民又不失品牌形象,迎合消费者信心低沉的心理,提高产品市场份额。
(2)建立高效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包含生产经营的所有部门和环节。因此要使每个员工都有具体的责任担当,形成良好的互相监督、互相帮扶的管理模式。一是完善管理决策体系。企业要在熟悉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市场环境,完善决策机制,尽量缩减决策传导过程,提高决策制定、执行的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二是完善沟通机制和渠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经常要与外部进行联系和沟通,其中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供应商,企业应细分对外沟通结构,形成与外部的良好沟通。例如,与银行等投融资机构的高效沟通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争取到更多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渡过特殊时期。
2.人力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经营困难,为了缩减经营成本,有些企业采取了裁员、降薪、增加临时工雇佣数量等方式。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企业抓住经济变化形势的重要时期,这种方式不能继续使用,因其会导致员工工作主动性下降、优秀人才流失。企业可通过对人才进行重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让企业和人才形成相互依赖、同心共进的双赢局面。
(1)建立员工职业规划体系。对员工的短期工作目标和长期工作规划进行合理设定,让员工从入职开始就树立明确的前进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员工自身价值提升空间,形成人才不断优化的状态。
(2)充分发挥员工个体的才能。企业应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工作的有机结合。团队力量的发挥不是个体力量加和的结果,而是需要团队内每个成员人尽其用,领导者、执行者、沟通者都在团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个体情况,为其安排合适的职业角色,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
(3)提升员工职业能力和素养。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要随着行业发展不断更新和提升,企业可以适时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可根据企业的实力和发展战略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和期望达到的培训目标。
3.节约成本,强化财务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是营利性工作,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整体收益,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
(1)企业的每个项目能否实施、如何实施,要经过财务部门的严格评估和预算,衡量每项决策的资金投入和风险情况。管理者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注意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
(2)随着经济逐渐复苏,会涌现出新的机会和市场,但同样也伴随着新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需要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财务工作各个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3)财务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流通约束机制可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监控,掌握资金使用和财务运行信息,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改革创新,制定适宜的管理策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需要在管理策略的制定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为企业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生产研发技术革新、营销模式创新等都是企业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企业应不断掌握信息,研究新的经济情况,学习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探索适于我国国情和企业自身情况的管理策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恶劣的经济环境中仍能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毛一宁,王露婷.试论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J].时代金融,2015(3):101-103.[2]李嘉琪.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2010(4):78-80.[3]徐风林,莫良元.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14-17.[4]吴晶波.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北方经贸,2013(8):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