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灯塔市西大窑镇中心小学
2012年8月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经,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琴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教育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为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拓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小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需要!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如今不少学生不愿意阅读,缺乏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造成知识面窄,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生受益。因此我校确立了“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对小学各年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兴趣上要求小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习惯上要求小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能力上要求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展对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三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四是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需要,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良好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验,弄清学生阅读障碍的形成原因,找出对策,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分析学生阅读开展情况,指出普遍存在问题。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方法,总结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及可操作的方案,并付诸于实践。通过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及训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途径、方法,为今后广泛深入的研究提供某些基本思路或策略,为教学和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服务。
(1)分年段开展研究:
一~三年级:“快乐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能主动阅读。
四~六年级:“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2)家校同步开展研究: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加强阅读,修养提高。
亲子互读,创学习型家庭。家长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全程参与研究,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以身作则,向孩子学习,使家
长与孩子、与课题、与学校一起进步成长。
(3)快乐阅读,创新提高。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2、途经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再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结合。A、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B、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C、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D、发挥团体辅导训练作用。E、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F、发挥现代媒体网络通讯远程教育作用。G、发挥家庭教育合力育人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课题研究,分析了解当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和选择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为学生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
4、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品质。
5、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理论,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
3、实验研究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4、课例研究法: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构想等)。
5、经验总结法: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总结经验,要善于总结和筛选以往的经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6、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边提炼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队伍。
此外还有对比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
(二)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8月——2012年9月)
1、明确本校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选好子课题,制定实施方案。
2、建立课题组。
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吸取自学习惯指导策略,提高研究水准。
(二)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4月)
1、举行开题,学习并修改方案,明确研究任务。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研究实践的积极性。
2、收集信息,归纳整理。
①发放学生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目前的阅读习惯。②召开教师阅读教学现状论证会,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③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3、针对教材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围绕课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探索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培养的途径,形成教学典型案例。
4、阶段性成果展示(各参研人员汇报),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
5、深入实验班级调研,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推进课题的研究与交流。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
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
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
工作。
3、课题成果展示。
八、课题研究成员
组
长:汪春华(教务处主任,小学中学高级教师)副组长:付
军(教务处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成员:汪凤云
王晓丹
赵丽
李坤
蔡丽清
郝群
魏华 沈一晨
乔宇恬
田娜
姚世俊
王玉 曲丹
卢忠赢 协研人员:全校语文教师
九、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课题实施方案、中期汇报、课题总结)。
2、小学生阅读习惯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
3、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研究课等。
4、学生阅读成果。(包括读书笔记、优秀习作、小报等)
5、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声像记录、多媒体课件等。
6、《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成果汇集)。
十、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组成员的负责人和主研教师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1、课题负责人研究生毕业,代表县教科研专家参与过多次县级课题结题,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近两年来,我校顺利完成了一个市级课题,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3、校长为课题负责人,以中心小学为研究主体单位,教师的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研究经费也有保障。
(二)、课题的保障条件。
1、基础条件
(1)、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少于150万字”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近年来,我校先后完成了县级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在有关会议介绍和相关杂志上登载。这些,为我校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2、外部条件
(1)、我校课题的确立,得到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的有利支持。(2)、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迫切希望学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依次,学校的驾御科研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大力支持。
3、内部条件
(1)、课题组成员众多,热情高涨。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富有创
新精神的中年教师,有充满活力和新观念的青年教师,大家为课题的开展都热情高涨。
(2)、学校班子团结、上下协调、环境和谐。
(3)、学校硬件设备齐全,教育资源充足,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求。并能根据研究需要,自筹资金,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十一、课题研究经费:
学校将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并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篇:4《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经,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琴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教育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为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拓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小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需要!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如今不少学生不愿意阅读,缺乏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造成知识面窄,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生受益。因此我校确立了“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对小学各年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
兴趣上要求小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习惯上要求小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能力上要求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展对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三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四是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需要,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良好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验,弄清学生阅读障碍的形成原因,找出对策,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分析学生阅读开展情况,指出普遍存在问题。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方法,总结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及可操作的方案,并付诸于实践。通过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及训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途径、方法,为今后广泛深入的研究提供某些基本思路或策略,为教学和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服务。
(1)分年段开展研究:
一~三年级:“快乐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能主动阅读。四~六年级:“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2)家校同步开展研究: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加强阅读,修养提高。
亲子互读,创学习型家庭。家长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全程参与研究,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以身作则,向孩子学习,使家长与孩子、与课题、与学校一起进步成长。
(3)快乐阅读,创新提高。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2、途经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再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结合。A、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B、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C、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D、发挥团体辅导训练作用。E、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F、发挥现代媒体网络通讯远程教育作用。G、发挥家庭教育合力育人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课题研究,分析了解当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和选择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为学生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
4、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品质。
5、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理
论,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
3、实验研究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4、课例研究法: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构想等)。
5、经验总结法: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总结经验,要善于总结和筛选以往的经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6、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边提炼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队伍。
此外还有对比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
(二)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5年10月)
1、明确本校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选好子课题,制定实施方案。
2、建立课题组。
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吸取自学习惯指导策略,提高研究水准。
(二)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1月)
1、举行开题,学习并修改方案,明确研究任务。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研究实践的积极性。
2、收集信息,归纳整理。
①发放学生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目前的阅读习惯。②召开教师阅读教学现状论证会,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③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3、针对教材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围绕课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探索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培养的途径,形成教学典型案例。
4、阶段性成果展示(各参研人员汇报),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
5、深入实验班级调研,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推进课题的研究与交流。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0月)
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
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3、课题成果展示。
八、课题研究成员
组
长:刘宏涛(小教处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副组长:王雅莉(小学二级教师)成员:王小歌 协研人员:其他语文教师
九、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课题实施方案、中期汇报、课题总结)。
2、小学生阅读习惯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
3、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研究课等。
4、学生阅读成果。(包括读书笔记、优秀习作、小报等)
5、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声像记录、多媒体课件等。
6、《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成果汇集)。
十、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组成员的负责人和主研教师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1、课题负责人研究生毕业,代表县教科研专家参与过多次县级课题结题,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近两年来,我校顺利完成了一个市级课题,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3、校长为课题负责人,以中心小学为研究主体单位,教师的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研究经费也有保障。
(二)、课题的保障条件。
1、基础条件
(1)、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小学生自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少于150万字”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近年来,我校先后完成了县级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在有关会议介绍和相关杂志上登载。这些,为我校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2、外部条件
(1)、我校课题的确立,得到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的有利支持。
(2)、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迫切希望学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依次,学校的驾御科研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大力支持。
3、内部条件
(1)、课题组成员众多,热情高涨。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年教师,有充满活力和新观念的青年教师,大家为课题的开展都热情高涨。
(2)、学校班子团结、上下协调、环境和谐。
(3)、学校硬件设备齐全,教育资源充足,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求。并能根据研究需要,自筹资金,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十一、课题研究经费:
学校将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并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篇: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的教育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
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⑴ 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⑵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⑶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⑷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研究方法
(1)讨论理解法
: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背诵古诗文,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
行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第四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堽城镇中心小学
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习惯培养是打实基础的。为此,我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充分体现中心小学优良的学风,特制定我校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准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而奠定基础。
二、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策略,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2、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培养内容及措施——课堂学习
1、课前习惯养成:要求学生上课铃声响将课本、练习本、文具盒及其他学习材料准备好,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桌面上。
做法:上课铃声响后,班长带领全体学生边拍手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让孩子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低年级)
2、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课堂上学生常做各种小动作、说话、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可大声说:“一、二、三”,学生马上跟着喊出:“快坐端!”当学生在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停下自己的话语,可以说:“七、八、九”,学生马上喊出:“歇歇口!”
3、听课习惯养成:
要求学生课堂上,精力集中,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注意听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想,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具体做法:除了正常的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还要做到:
a、教学内容趣味性:教学中通过创设故事环境、游戏竞赛、低年级的同学可以给会听课的小朋友奖励小红花等。
b、教学语言儿童语化: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
c、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专注地听,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d、用多种评价手段反馈学生听课的态度,与小组评分结合起来,以此加强小组成员的提醒和监督。
小经验:在课堂上,当发现学生开小差时:沉默停止讲课,微露不悦。老师的声音突然停止,孩子会感到奇怪,自然会警觉起来,而去注意老师的言行;把目光停留在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身上,并有意放慢说话的速度,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勤表扬,多鼓励;轻轻走到开小差的小朋友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或轻轻扶扶他的学习工具,唤起孩子的注意。这样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4、书写习惯养成:写字力求正确、规范、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书写要点:
(1)、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坐姿端正。头正,肩平、身直、足安。(3)、执笔正确。顺口溜:拇指食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
(4)、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字的笔画,间架结构。
(5)、卷面整洁。字字正确清楚,行行排列整齐。
具体做法:
(1)、教会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要做到的“三个一”。
(2)、反复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
一、二年级先描红,在写字。
(3)、时刻严格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写好每一个笔画,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老师平时应注意自己的板书书写习惯,亲身示范。
(5)、每堂课强调,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最后切记,各种好习惯的养成都贵在持之以恒。
四、保障措施:
1、把本学期要养成学习习惯的目标张贴在教室,让每个学生学透彻、弄明白。
2、树立榜样,以点带面。
3、定期召开班会,学生每天自查,说说身边同学好的学习习惯及自己及他人需要改进的习惯,确定努力目标。各班每周自查,每月一总结。
4、级部定期对每班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考核。采取全面检查及分项抽查、突击检查等各种方式,力促学生习惯的养成系列活动步入正规,踏入良性循环。如:抽查学生作业,通过比较前后不同,纳入班级考核等。
5、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估: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习惯监督、检查、评估。A.班级每周每学期要开展评选“好习惯儿童”。
B.学校要召开好习惯教育活动情况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评选优秀班级。C.建立长效评比机制。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各校高度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工作,把养成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将其内容作为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长期坚持下去。
五、注意的问题
1、“明理”,让学生不但知道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明理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明理之后才会积极地去做。做的次数多了,才会变成自觉的行动。
2、“持之以恒”。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日积月累,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育的核心是爱与责任。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让爱与责任同行,对孩子的成长负责、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爱去实践肩负着的教书育人的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好石小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一、良好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小学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重视对其行为习惯的培养,着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就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为孩子明天的成功播下了金色的种子。小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坚持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和频率,在不断改正错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在长期重复性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相同或类似的思考方式和办事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主要指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学生开始学习的第一天起,就要树立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良好习惯的意识,并把它当作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良好学习习惯对的诸多好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个方面的好处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跑回教----课的准备;放学回家,每到广播英语或电视英语节目时间,就自觉地及时打开收音或电视机。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二个方面好处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吃完早饭准备上学,刚一走近自行车便随手掏出钥匙,接着打开车锁,然后朝着学校的方向前进。这些动作几乎连想都没有去想。这是下意识在发挥作用。同样道
理,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儿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儿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儿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儿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
三、我校三年级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1)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
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抢答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
(2)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
边读边思考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文章读完后,就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先思考的习惯。有一些题目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缺乏细心与朗读技巧,没有读懂题目,不知道从何做起,不会审题。
(3)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
不少学生做作业的姿势不端正,需要教师与家长反复提醒。不少学生
不良的姿势为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学生很少。字迹也不端正,学生涂改随意,不整洁,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家长反映孩子做作业粗心,漏题、看错题意、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4)缺乏学习自觉性。
许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部分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较喜欢看电视,有的每天看,有的放下作业就看,有的一有机会就看。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不多。
(5)、课外阅读习惯好的不多,主要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足够的兴趣,其次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读书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针对上述问题,以及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必须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制定计划如下:
1、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2、及时复习的习惯。据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3、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大多数二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
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记忆的效果越好。
4、经常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5、口语交际的习惯。家长或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说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
6、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
7、规范书写的习惯。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问题上,还要有书写意识,一方面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等。因为儿童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书桌整理得越干净,越能静下心写好字,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今后具体实施计划:
1、指导学生订计划,包括德、智、体各方面的安排,学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学生的计划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计划要简明,什么时间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每天的计划安排,星期一至星期五除了上课之外,要把放学回家以后的时间安排好。放学回家主要是复习、和预习,还应该有玩的时间和劳动的时间,不能让学生太累,应在快乐中学习。
2、督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时专用、讲求效益。有的学生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因此,针对这一缺点,平时在学生学习上,注意速度、质量并重,在一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
3、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独立钻研、务求甚解。主要采以下方法培养:
方法一: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积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学生爱动脑子。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查阅资料,这也有助于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
方法二:指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随着学习任务增多,学生往往满足于“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引导学生多动脑,让遇事好问“为什么”成为思维习惯。
方法三:学生考老师,老师考学生。课后抽点时间,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学生和老师互相考问。
4、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平时指导学生多利用工具书,同时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
5、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想、善于提出问题,同时要辅之一定的勇气。平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这点很重要,不能惰于思考,一味依赖别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6、勤表扬,多鼓励。表扬使学生产生自信,鼓励使孩子战胜胆怯。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7、利用闲暇多与学生交流,做学生忠实的听众。对于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念头不要急于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进行正面引导。
8、和学生做朋友,遇事征求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不管采纳是否都给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使学生愿意思考且思想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