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
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定的通知
哈政发[20O5]6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中直、省属在哈单位:
现将《哈尔滨市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定》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六月九日
哈尔滨市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定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工作,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4]7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2004年5月13日国家《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购买经市政府批准面向社会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均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
第三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分为家庭申请人和单身申请人。家庭申请人是指夫妇双方组成的家庭以及离异(或丧偶)带子女的单亲家庭;单身申请人是指达到法定晚婚年龄以上的未婚人员以及离异(或丧偶)不带子女的人员。
第四条凡具有本市市区城镇常住户口,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一)年收入在4万元(含4万元)以下的无房户或住房困难户;
(二)企业退休的建国前入伍的老军人;
(三)市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工程或危棚房改造涉及的被拆迁居民家庭;
(四)现住房面积低于本市住房面积控制标准70%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
本市住房面积控制标准按《哈尔滨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贯彻<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住房面积控制标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哈房改组字[1994]第2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住房困难户是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上一年度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70%或现住房建筑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申请人。上一年度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以市政府统计数据为准。
第六条单身及单亲家庭申请人的年收入按一人年收入计算,其他家庭申请人的年收入按夫妇双方的年收入之和计算。申请人的年收入是指下列所得:(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住房公积金的单位缴纳部分;
(三)劳务报酬等其它所得。
申请人年收入按本条前款所列项目上一年的实际发生数核定。
第七条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只准购买一套经济适用住房。单身申请人、三口人(含三口人)以下的家庭申请人,可购买建筑面积7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三口人以上的家庭申请人,可购买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申请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最大不得超过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第八条申请人实际购房建筑面积在规定面积以内的,按市物价局批准的价格购买;超面积部分需按建筑面积销售价格的8%补交差价,由市房产住宅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手续时代市政府收缴。超面积部分将在《房屋所有权证》中标注,房屋再上市交易时,该部分面积不再补交土地出让金。
第九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需到哈尔滨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对象审批窗口,由申请人领取《哈尔滨市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
第十条申请人应如实填写《审批表》,到所在工作单位核准盖章。没有工作单位的,由其所在街道办事处核准盖章。
对出具虚假证明的核准盖章单位,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审批表》经相关单位审核、盖章后,申请人应持以下证件到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对象审批窗口办理审批手续:
(一)本市居民常住户口; 二)身份证;
(三)现住房的产权证明;
(四)审核盖章后的《审批表》;
(五)市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工程和危棚房改造涉及的被拆迁居民家庭,需提供《住宅房屋货币拆迁补偿协议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需提供级别、职称证明;
(六)企业退休的建国前入伍的老军人需提供《企业退休建国前老军人荣誉证》或其他证明。
第十二条申报材料初审合格的,将对申请人及其配偶姓名、核准盖章单位及可购经济适用住房面积等情况,在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公示栏和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信息网上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后,对情况属实的予以批准。
对于申请人弄虚作假、虚报家庭人口数、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情况的,经查实,即取消其购房资格,并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两年内不准再次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对于骗购经济适用住房的,予以收回或由购房人按市场价补足购房款;对于伪造购房所需相关证件而触犯法律的,交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申请人持身份证和经核准的《审批表》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企业购房,买卖双方在网上签订《哈尔滨市经济适用住房买卖合同书》,并按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合同备案。申请人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时,须提供《审批表》。
对于开发企业擅自向未取得审批资咨的购房人出售经济适用住房的,由市房产住宅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开发企业限期收回;不能收回的,由开发企业补缴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与商品房价格差;将违规行为记入企业诚信档案,5年内不准从事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
第十四条《审批表》从批准之日起,有效期为2年。超期的需重新申请办理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已购经济适用住房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已满5年(含5年)的,可按市场价格出售。购房人需按照出售时房屋座落宗地基准地价的10%缴纳差价,由市房产住宅行政主管部门代市政府收取。
已购经济适用住房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未满5年的,只可出售给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申请人,出售单价不得高于出售时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的单价,不得按市场价格出售。
以市场价格出售已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其他政策性保障住房。
第十六条本规定由市房产住宅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定的通知》(哈政办综[2002]52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推进依法行政三年计划(2005―2007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发[2O05]15号 【发布日期】2005-11-15 【生效日期】2005-11-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推进依法行政三年计划(2005―2007年)的通知
(哈政发[2O05]1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哈尔滨市推进依法行政三年计划(2005―2007年)》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哈尔滨市推进依法行政三年计划
(2005―2O07年)
为切实推进我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哈政发[20O5]14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主要目标
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初步完成《纲要》规定主要制度的制定工作;初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砝行政观念明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基本形成。基本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市和区、县(市)两级政府间职权划分合理,分工明确;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能明晰,配置合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执法监督的各项制度和机制基本建立。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违法行政行为得到及时纠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得到落实,行政监督效能有所提高。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基本建立,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形成。
二、重点工作与责任分工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完善职能争议协调机制。同一行政区域内2个或2个以上行政机关出现职能交叉、职权争议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处理;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出现职权争议的,由上级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处理。此项工作由市编委办,市政府法制办负责。
2.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一个窗口”受理行政许可,实行联合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机制,规范行政许可文书格式,逐步推行网上办理行政许可,探索建立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方式。完善运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事后管理的相关办法。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市编委办、监察局、信息产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3.完善紧急状态预警和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治安、消防、道路交通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构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检测与信息发布、控制与处理、物质保障和制度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此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负责,市政府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参加。
4.引导、规范行业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明确政府与行业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逐步将行政许可中资格、资质的认定权转移给行业协会,从机构形式和组织制度上摆脱行业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从属关系,实现真正脱钩,保证行业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发展独立、公正、规范的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组织,强化对行业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的监督,逐步建立引导和规范行业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的相关制度。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委办、民政局、工商局负责。
5.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严禁以各种形式返还。此项工作由市财政局、物价局负责。
6.完善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济和合作医疗等保险制度。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民政局、财政局负责。
7.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将政务信息公开作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行政机关办理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事项外,应当向社会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科学界定政务信息与其他信息、公开与不公开的标准,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方式,整合媒体、档案、图书馆、社区服务、电信服务等信息公开和获取渠道,建立健全政府公告和新闻发布制度,办好免费赠阅的《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建立网上政务信息发布平台。此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负责,市政府法制办、研究室,市信息产业局参加。
8.完善政府和部门服务承诺制度。严格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探索政府信用公众评价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承诺措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诚信度。此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产业局,市各有关部门负责。
(二)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认真落实《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确立的各项决策制度,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此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法制办、研究室,市监察局负责。
(三)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进一步提高政府立法工作质量。按照立法进程与改革进程相适应的要求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立法计划并严格执行。进一步完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完善立法调研、征求意见、立法听证和咨询论证制度,研究制定立法成本和效益分析、定期评估制度。及时清理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或规定不一致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负责。
(四)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1.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开展行政机关内部集中行政处罚权或综合执法工作,行政机关下设多个机构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应当合并组建综合执法机构。在区、县(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在县(市)全面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委办,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
2.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委办,市有关部门负责。
3.完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确认制度。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权限进行审查、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委办,市有关部门负责。
(五)加快程序制度建设
1.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严格规范执法程序的原则,将本机关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责、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并明确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行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要与本级人民政府签订行政执法责任状。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委办、人事局、监察局,各行政执法部门负责。
2.建立健全各项行政执法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听证、行政执法人员持证执法等执法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制约制度。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各行政执法部门负责。
3.完善有关实施行政处罚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告知、行政处罚调查取证与审核决定分开、重大行政处罚集体讨论、行政处罚决定送达、罚缴分离等有关制度,认真组织贯彻实施。此项工作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
4.完善有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制度。制定行政许可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审查、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决定送达、实施行政许可特别程序以及对被许可人实施行政许可情况的监督检查等制度,认真组织贯彻实施。此项工作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
(六)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
1.完善各项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备案审查、行政执法投诉、执法情况统计、行政执法情况报告等各项监督制度。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各有关部门负责。
2.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评议考核应当听取公众的意见。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委办、人事局、监察局,各行政执法部门负责。
3.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违法行使职权行为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界定行政责任追究范围,规范责任追究程序。具体行政执法行为被有权机关撤销、确认为违法或者责令履行义务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委办、人事局、监察局,各行政执法部门负责。
4.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完善行政复议工作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听证、合议、专家咨询制度,完善和落实行政复议简易程序规定,及时解决行政争议。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负责。
5.完善行政赔偿制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得赔偿,行政赔偿费用由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证。探索建立行政赔偿听证、协商、和解制度。此项工作由市财政局,市各有关部门负责。
(七)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解决机制
1.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制度,在巩固村民、社区居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加强乡(镇)、街道和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此项工作由市司法局、信访办,市政府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负贡。
2.加强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办理信访事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通过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并保障信访人、举报人的权利和人身安全。对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的信访事项,应当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项工作由市信访办,市政府法制办负责。
(八)增强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
1.加强《纲要》的学习和培训工作。把《纲要》纳入行政机关的学习计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好《纲要》的学习、培训工作,确保《纲要》得到正确理解,全面执行。此项工作由市人事局,市政府法制办负责。
2.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并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把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项工作由市人事局,市政府法制办负责。
3.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制度。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方式,组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通用法律知识和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将法律知识列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考试录用、资格考试的内容。对行政执法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并将依法行政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定档次的重要依据。此项工作由市人事局,市政府法制办负责。
(九)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
区、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市编委办关于法制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要求设置法制机构,配齐工作人员;市政府各部门法制机构和工作人员的配备要与建设法治政府任务要求相适应。此项工作由市编委办,市政府法制办负责组织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市)人民政府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建立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主管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法制办,负责组织开展全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研究,制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协调、督促、指导全市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组织,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的依法行政工作。
(二)科学规划
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订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做到3年有计划、有安排。
(三)定期报告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情况,市政府每年要向省政府、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各区、县(市)政府每年要向市政府和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向本级政协通报;政府工作部门每年要向本级政府报告。
(四)加强督查
市政府将对全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具体督查工作由政府法制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有关人士、群众代表参加。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哈尔滨市松北区委员会哈尔滨市松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中共哈尔滨市松北区委员会哈尔滨市松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松北区行政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管理办
法》的通知
各党组,各直属党委(工委),区直各部、委、办、局,各直属机构、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现将《松北区行政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哈尔滨市松北区委办公室
哈尔滨市松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5月18日
松北区行政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管理办法(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临聘人员管理,本着既考虑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又要合理控制财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的原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区党政群机关、乡镇、街道办事处和财政补助类事业单位的临聘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临聘人员系指上述机关或单位为完成所承担职责任务,在技术、技能或管理岗位上临时聘用的非在编人员。
第二章 使用临聘人员工作程序
第四条 全区临时聘用人员的使用按“用人单位申请、编制部门审核、人事部门审批、人才交流中心承办、财政部门集中支付”的程序进行办理。
第五条 凡有下列情况的单位或部门,可向区编制部门提交使用临聘人员的书面申请。
(一)由于本部门、本单位编制偏少,编内人员确实难以完成现有工作任务的;
(二)由于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岗位现有人员满足不了工作需要,需引进特殊人才的;
(三)由于职责任务增加,编制调整不及时,急需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
(四)由于特殊、临时任务经区党政联席会议或政府常务会议同意,需短期内增加工作人员的。
第六条 各部门在提交使用临聘人员的书面申请后,由区编制部门依据用人单位承担现有职能、正式人员配备及工作量情况,对用人理由进行调查和核实,提出是否同意使用临聘人员的意见。由区人事部门根据编办意见,对用人单位提出的用人条件进行审核后,报部门分管区级领导、主管人事工作区级领导及区长审定。
第七条 具体招聘工作由区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实施。用人单位持区人事部门
批复向区人才交流中心提交临聘人员的岗位、条件和聘期等基本情况,由人才交流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特殊稀缺人才除外)或在全区范围内组织推荐。
第八条 由区人才交流中心会同用人单位组织对被推荐的待聘人员进行笔试、面试和考核。对初步人选经一个月试用,考核合格后正式聘用。
第九条 人员正式聘用后,用人单位凭人事部门签发的五联单,在一周内与被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到区人才交流中心办理合同鉴证,到区人事部门进行工资审批,到区财政部门办理工资支付手续,到后勤服务中心办理相关事宜。
第三章 聘用条件及合同的管理
第十条 临聘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具有拟聘职位所需学历、专业技术条件,胜任所承担工作;
(三)身体健康,经体检确认无重大疾病者。
第十一条 合同的管理
(一)合同期限聘用人员依据岗位需要和工作性质,可将聘用人员分为长期和短期(阶段性工作需要)两种,一次签订聘用合同最长期限为一年,合同续签的前提条件是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对已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的,合同自行解除。
(二)合同管理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与临聘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一式三份,本人、用人单位和区人才交流中心各执一份。
(三)合同的解除和续聘
第十三条 临聘人员因合同到期不再续签或提前解聘的,用人单位应于临聘人员离岗前五个工作日内到区临聘人员管理办公室办理相关手续。合同到期后继续聘用的,在到期后五个工作日内,到区临聘人员管理办公室履行续签手续及备案。办理续签手续,需向临聘人员管理办公室提供上一个聘期的考察材料。
第四章 日常管理和考核
第十四条 临聘人员的日常管理由用人单位负责。用人单位根据工作性质参照同类在编人员的管理方式对临聘人员进行管理。
第十五条 临聘人员的考核由用人单位和临聘人员管理办公室共同完成。用人单位负责对临聘人员试用期考核、平时考核及季度考核。各用人单位按照《临聘人员绩效考核纪实簿》的填写要求,每月由所在科室对临聘人员进行考核,每季度由所在单位对临聘人员进行考核,并填写季度考核登记表,上报区临聘人员管理办公室审批,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季度绩效工资;区临聘人员管理办公室负责对临聘人员的半年及考核测评。对临聘人员较多的单位,连续两次测评均为后10%的人员予以辞退;对临聘人员较少的单位,两次测评结果均为“不合格”者予以辞退;对有投诉反映全年累计两次以上者,经调查属实,立即中止和同。
第十六条 为加强对临聘人员的自身诚信建设,提高我区临聘人员的自身约束能力,保证临聘人员在松北区工作期间能够尽职尽责,临聘人员管理办公室将对临聘人员的现实表现情况形成材料建立档案,当临聘人员调离本岗位时,将其在我区的工作情况及主要优缺点反映给有关部门及新的用人单位。
第五章 工资福利待遇
第十七条 临聘人员实行经费预算管理。用人单位要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区里统一制定的工资标准,对临聘人员的工资、福利、各项保险等内
容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经人事部门审核后报区财政部门备案。临聘人员的工资体系由岗位工资、区龄津贴及季度绩效奖金构成。其中岗位工资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及特殊稀缺人才岗位,具体工资标准为管理岗位700元,专业技术岗位800元,特殊稀缺人才岗位根据实际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确定工资标准;区龄津贴按进区时间长短,区龄每增加一年,月工资上浮20元;季度绩效工资按考核结果分为三个档次发放,即“优秀”500元,“良好”400元,“合格”300元(上述标准视区财政收入状况及阶段性工作难易程度实行浮动)。同时,按国家规定,为相关临聘人员缴纳应由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险金,对于考核优秀的临聘人员,区委、区政府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十八条 区财政部门根据区人事部门核定的工资标准,为用人单位在部门预算中安排临聘人员经费。各用人单位不得改变经费用途、不得截留。
第六章 违规责任
第十九条 除区里统一规定外,用人单位不准用预算外经费为临聘人员发放各种津贴、补贴。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将按相关财务规定追究部门主要领导责任。第二十条 对未经审批擅自使用临聘人员的单位,财政部门不予核拨临聘人员业务经费,不予支付临聘人员工资及享受区里各项福利待遇;用人单位自行解决的,由财政审计部门追查经费来源,并按违反财经纪律追究责任。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规定已擅自聘用的临聘人员,用人单位必须限期自行清退,对本规定实施后未经审批继续聘用的,要对违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第二十二条 临聘人员合同的终止、变更,必须上报区人事部门履行相关手续,对未经同意,用人单位自行变更合同或擅自调换人员的,一律无效,并收回临聘人员指标,对部门领导予以通报批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经营类事业单位临聘人员参照本办法施行。具体实施方案报区人事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区人事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7年6月1日起试行。
第四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发法字〔2006〕27号 【发布日期】2006-06-09 【生效日期】2006-06-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哈政发法字〔2006〕2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现将《哈尔滨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九日
哈尔滨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征收管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征收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以下简称配套费),是指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对建设项目收取的道路桥涵、园林绿化、环卫设施、路灯等综合配套费和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等专项配套费。
第四条 本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日常管理由市城市建设收费办公室负责。?财政、物价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配套费征收的监督工作。
第五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设项目,或者原属于减免配套费的建设项目改变用途的,应当征收配套费。
第六条 配套费按照下列规定征收:
(一)新建各类建设项目,按建筑面积征收;
(二)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按新增建筑面积征收;
(三)原属于减免配套费的建设项目改变用途的,按改变性质的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征收。
配套费征收标准按照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前,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配套费缴费手续。
第八条 法律、法规及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减、免、缓征配套费的建设项目,可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程序办理。
应交但由于特殊情况经批准缓交配套费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约定的期限缴费,并按同期银行利率收取利息;逾期不缴的,按日加收0.3‰的滞纳金。
第九条 违章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处罚后确定可以保留的,应当按规定补缴配套费。
第十条 市城市建设收费办公室征收配套费,应当持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并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
配套费的收取纳入本市建设项目收费集中管理,全额上缴同级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
第十一条 征收的配套费应当全部用于供水、排水、道路桥涵、园林绿化、环卫设施、路灯、燃气、城市电力配套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第十二条 对未按规定缴纳配套费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证、工程竣工备案手续;对超过限缴期限仍未缴纳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哈尔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价暂行办法》的规定,实行综合信用评价一票否决。
第十三条 呼兰区、松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配套费征收,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3年3月31日颁布的《关于调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标准有关事宜的通知》(哈政办发[2003]4号)文件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发法字〔2003〕18号 【发布日期】2003-05-21 【生效日期】2003-05-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哈政发法字〔2003〕18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哈尔滨市城市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3年5月14日市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哈尔滨市城市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障城市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和建设部《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限于本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太平区、动力区、平房区市区范围内施行。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和单位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租金低廉的普通住房。?
第四条第四条 本办法由市房产住宅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所属的廉租住房管理机构负责廉租住房的建购、配租、租金补贴、租金核减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廉租住房的资金来源:?
(一)财政专项资金;?
(二)住房公积金的部分增值资金;?
(三)社会捐赠的资金;?
(四)其它渠道筹措的资金。?
第六条第六条 廉租住房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由市房产住宅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使用,市财政部门负责监督。
第七条第七条 廉租住房的房源:
(一)政府和单位建设的廉租住房;
(二)政府和单位出资购买的廉租住房;
(三)腾退的符合廉租住房标准的公有住房;
(四)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承租现有的公有住房;
(五)接受社会捐赠的廉租住房;
(六)其它渠道筹集的符合廉租住房标准的住房。?
第八条第八条 申请廉租住房家庭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市区内非农业常住户口并同居一处的;
(二)持有民政部门出具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并连续一年以上领取低保金的;
(三)无房户或者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低于公布的当年住房标准的。
本条前款
(三)项所列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标准,随着城市居民住房水平的提高,可适时进行调整。
第九条第九条 廉租住房按照以下三种方式办理:
(一)实物配租。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配租一处廉租住房。
(二)租金补贴。对符合条件并已自行租赁住房的,按人口和住房面积核发租金补贴。
(三)租金核减。对符合条件已承租被认定为廉租住房的公有住房,按照廉租住房的租金标准核减。
第十条第十条 廉租住房的面积标准和租金补贴标准,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并可适时进行调整。具体标准由市廉租住房管理机构适时对外公布。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承租廉租住房的租金标准,按照政府规定的现行公有住房租金标准的20%执行。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申请廉租住房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申请人持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住房情况证明,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
(二)社区居委会将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上报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初审合格后,在申请人所在各社区居委会内公示,有单位的同时在单位内公示。公示10日后无异议的,申请人填写《哈尔滨市城镇廉租住房申请审批表》。
(三)街道办事处将初审意见上报区廉租住房办事部门审核后,报市廉租住房管理机构批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对已取得实物配租、租金补贴资格的,实行轮候制度。根据住房困难程度和申请排序先后等条件,由市廉租住房管理机构按照排序先后办理;无法确定排序先后的,可以采用摇号的方式排序。
在轮候期间,廉租户家庭情况发生变化的,区廉租住房办事部门应根据变化情况提出变更意见,上报市廉租住房管理机构,给予变更登记。
对取得实物配租资格的家庭,拒绝接受廉租住房安置的,取消当年资格,重新轮候。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廉租住房的兑现,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实物配租。取得当年实物配租资格的,应持《哈尔滨市城镇廉租住房实物配租通知书》,与房屋产权管理单位签订《廉租住房租赁合同》,办理入住手续。
(二)租金补贴。取得当年租金补贴资格已租赁住房的,应将《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发放通知书》交房屋所有权人,由房屋所有权人持该通知书,到市廉租住房管理机构办理结算。
(三)租金核减。取得租金核减资格的,应将《哈尔滨市城镇廉租住房租金核减通知书》交房屋产权管理单位,由房屋产权管理单位持该通知书,到市廉租住房管理机构办理结算。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在政府组织的重点工程和危房棚户区改造建设中,实行拆迁安置与解决廉租户的居住相结合、危房棚户区改造资金与廉租住房资金相结合、拆迁摸底调查与廉租户的申报核定相结合,对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优先解决。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建购廉租住房的可享受以下优惠:
(一)新建廉租住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优惠政策,并免交有关费用。
(二)购买用作廉租住房的旧腾空房,免交交易手续费和土地出让金等费用。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实行廉租住房退出机制。区廉租住房办事部门每年对廉租住房家庭情况核查一次,发现情况有变化的,按下列方式处理:
(一)对实物配租的,其收入超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经市廉租住房管理机构批准,按政府规定的公有住房租金标准交纳租金。连续两年不再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经市廉租住房管理机构批准,应腾退承租的廉租住房,确有困难暂不能腾退的,按市场租金计租。
(二)对租金补贴的,其收入超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民政部门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后,同时停发租金补贴。
(三)对租金核减的,其收入超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民政部门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后,房屋产权管理单位停止租金核减。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廉租住房的承租人死亡或者外迁的,同户籍并同居一处的家庭成员需要继续承租的,应当在60日内重新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廉租住房承租条件的,办理续租手续。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政府出资建设和购买的廉租住房,按直管公房管理。
单位自建的廉租住房由产权单位管理。
廉租住房的产权单位设立专门账、册、表、卡,实行统一管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廉租住房的产权单位应当参照公房修缮范围、标准,实行统一管理,对所管理的住房进行维修养护,保证房屋的使用安全和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市廉租住房管理机构批准,廉租住房的产权单位可以解除租赁合同,收回廉租住房:
(一)廉租住房无故闲置3个月以上的。
(二)拖欠租金累计6个月以上的。
(三)将廉租住房转租、转兑、转借、调换的。
(四)未经批准对廉租住房改修、改建、改动设施和设备的。
(五)改变廉租住房使用用途的。
(六)提供虚假证明骗取廉租住房的。
(七)利用廉租住房进行违法活动的。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情况。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产权单位不得按出售公有住房政策出售。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租住廉租住房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市房产住宅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委托市廉租住房管理机构按照建设部《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廉租住房行政管理的有关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不得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市房产住宅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县(市)城镇廉租住房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