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习题精选
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习题精选
(二)一、单选题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是平行线 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 C.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同直线位置关系不相交就平行 D.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互不重合的三条直线公共点的个数是 [ ] A.只可能是0个,1个或3个 B.只可能是0个,1个或2个 C.只可能是0个,2个或3个 D.0个,1个,2个或3个都有可能
3.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 A.第一次向右拐20°,第二次向左拐160° B.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 C.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左拐40° D.第一次向右拐20°,第二次向左拐20°
二、填空题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是__________.5.平行公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三、判断题
6.经过直线外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7.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直线一定重合.()8.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9.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10.直线l1∥l2,点A是l1和l2外的一点,过点A可作两条直线l3,l4,使l3∥l1,l4∥l2.()
四、证明题 11.已知:如图2-37,∠1=∠2,∠3=100°,∠B=80°.求证:DC∥EF
12.已知:如图2-38,直线AB、CD与GH交于E、F,EM平分∠BEF,FN平分∠DFH,∠BEF=∠DFH.求证:EM∥FN
13.已知:如图2-39,∠B+∠D=∠BED.求证:AB∥CD
14.已知:如图2-40,∠B=25°,∠BCD=45°,∠CDE=30°,∠E=10°.求证:AB∥EF
答案: 1.C 提示:此题考查的平行线的概念与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A、B均错误,应该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叫做平行线.在理解概念时注意关键词.
2.D 提示:三条直线互不重合可有以下几种情况:(1)三直线两两平行(0个交点);(2)三直线相交于一点(1个交点);(3)两条直线平行,另一直线与他们相交(2个交点);(4)三直线两两相交于不同点(3个交点).
3.C 提示:画图,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相交和平行
5.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 7.× 8.√ 9.× 10.×
11.所考知识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角平分线的定义. 证明:∵∠3=100°,∠B=80°(已知)∴∠3+∠B=180°(等式性质)∴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已知)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D∥E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12.所考知识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角平分线的定义. 证明:∵EM平分∠BEF(已知)
∵FN平分∠DFH(已知)
∵∠BEF=∠DFH(已知)∴∠1=∠2(等式的性质)∴EM∥FN(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3.所考知识点:添辅助线证明两直线平行. 证明:1.如图2-41,在∠BED内部画∠BEF=∠B ∵∠BEF=∠B ∴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ED=∠BEF+∠DEF(作图)∠BED=∠B+∠D(已知)∴∠BEF+∠DEF=∠B+∠D(作图)∵∠B=∠BEF(作图)∴∠DEF=∠D(等式的性质)∴CD∥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14.点拨:从图形中找出能直接判定AB∥EF的角很困难,由上一个题的解答,我们联想到可以从线入手,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来证明.
证明:如图2-42,在∠BCD的内部作∠BCM=25°,在∠CDE的内部作∠EDN=10°,∵∠B=25°,∠E=10°(已知)∴∠BCM=∠B,∠E=∠EDN,∴AB∥CM,EF∥DN(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CD=45°,∠CDE=30°(已知)∴∠DCM=∠BCD-∠BCM=45°-25°=20°(等式性质)∠CDN=∠CDE-∠EDN=30°-10°=20°(等式性质)∴∠DCM=∠CDN(等量代换)∴CM∥DN(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E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第二篇:两直线平行证明
两直线平行相关证明题目
1、如图,已知∠ABC=30,∠ADC=60,DE为ADC的平分线,请你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理由。
2、如图,在△ABC中,∠B=90,D在AC边上,DF⊥BC于点F,DE⊥AB于点E,那么AB与DF平行吗?CB与DE平行吗?为什么?
3、如图,根据下列条件:∠A=∠AOD,∠ACB=∠F,∠BED+∠B=180,分别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判定的依据。
4、如图,已知BE平分∠ABC,CF平分∠BCD,∠1=∠2,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
5、如图,EF平分∠BEG,GF平分∠DGE,若∠1+∠2=90,猜测AB、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6、如图,AE∥BC,∠
B=
∠C,试说明∠
1=∠2。
7、如图,AD∥BC,∠A = ∠C,试说明AB∥CD8、如图,AB∥CD,∠B=∠D,试说明BF∥DE.9、如图,AB∥CD,∠1=∠2,∠3=∠4,求∠EMF的度数10、1.已知∠BED=∠B+∠D,试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
2.如图,AB∥CD,猜想∠E与∠B、∠D之间有何关系,试说明你的结论。
11、如图,AB∥CD, ∠1: ∠2:
∠,求证:
BA平分
EBF
第三篇: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二)一、单选题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是平行线
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
C.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同直线位置关系不相交就平行
D.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互不重合的三条直线公共点的个数是 []
A.只可能是0个,1个或3个
B.只可能是0个,1个或2个
C.只可能是0个,2个或3个
D.0个,1个,2个或3个都有可能
3.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A.第一次向右拐20°,第二次向左拐160°
B.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
C.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左拐40°
D.第一次向右拐20°,第二次向左拐20°
二、填空题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是__________.5.平行公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三、判断题
6.经过直线外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7.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直线一定重合.()
8.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9.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10.直线l1∥l2,点A是l1和l2外的一点,过点A可作两条直线l3,l4,使l3∥l1,l4∥l2.()
四、证明题
.已知:如图2-37,∠1=∠2,∠3=100°,∠B=80°.求证:DC∥
EF
12.已知:如图2-38,直线AB、CD与GH交于E、F,EM平分∠BEF,FN平分∠DFH,∠BEF=∠DFH.求证:EM∥
FN
13.已知:如图2-39,∠B+∠D=∠BED.求证:AB∥
CD
14.已知:如图2-40,∠B=25°,∠BCD=45°,∠CDE=30°,∠E=10°.求证:AB∥
EF
答案:
1.C
提示:此题考查的平行线的概念与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A、B均错误,应该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叫做平行线.在理解概念时注意关键词.
2.D
提示:三条直线互不重合可有以下几种情况:(1)三直线两两平行(0个交点);(2)三直线相交于一点(1个交点);(3)两条直线平行,另一直线与他们相交(2个交点);
(4)三直线两两相交于不同点(3个交点).
3.C
.
4.相交和平行
5.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
7.×
8.√
9.×
10.×
11.所考知识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角平分线的定义.
证明:∵∠3=100°,∠B=80°(已知)
∴∠3+∠B=180°(等式性质)
∴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已知)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D∥E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12.所考知识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角平分线的定义.
证明:∵EM平分∠BEF(已知)
∵FN平分∠DFH(已知)
∵∠BEF=∠DFH(已知)
∴∠1=∠2(等式的性质)
∴EM∥FN(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考知识点:添辅助线证明两直线平行.
证明:1.如图2-41,在∠BED内部画∠BEF=∠B
∵∠BEF=∠B ∴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ED=∠BEF+∠DEF(作图)∠BED=∠B+∠D(已知)
∴∠BEF+∠DEF=∠B+∠D(作图)
∵∠B=∠BEF(作图)
∴∠DEF=∠D(等式的性质)
∴CD∥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4.点拨:从图形中找出能直接判定AB∥EF的角很困难,由上一个题的解答,我们联想到可以从线入手,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来证明.
证明:如图2-42,在∠BCD的内部作∠BCM=25°,在∠CDE的内部作∠EDN=10°,∵∠B=25°,∠E=10°(已知)∴∠BCM=∠B,∠E=∠EDN,∴AB∥CM,EF∥DN(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CD=45°,∠CDE=30°(已知)
∴∠DCM=∠BCD-∠BCM=45°-25°=20°(等式性质)
∠CDN=∠CDE-∠EDN=30°-10°=20°(等式性质)
∴∠DCM=∠CDN(等量代换)
∴CM∥DN(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E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第四篇:6.4如果两直线平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说出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条件和结论上的区别。
2、会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2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定理
学习过程:
一、温故
1、证明一道文字命题的一般步骤是:
(1)根据题意。
(2)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结合图形,写出、。
(3)写出。
2、平行线的判定:
公理:,两直线平行。
定理1:,两直线平行。
定理2:,两直线平行。
上述三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3、如果两直线平行,你会得到哪些结论呢?(这就是本节要探讨的问题)
二、知新
1、思考:如果两直线平行,会得到哪些结论呢?
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会有什么关系?内错角呢?同旁内角呢?
板书: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公理)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定理1)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性质定理2)
上述三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对比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判定定理,它们在条件和结论上有什么区别?(同桌讨论,代表回答)
板书: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互逆的定理。
2、证明性质定理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首先弄清楚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请按照证明文字命题的一般步骤,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注意要写清楚每一步的依据。
3、证明性质定理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首先弄清楚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请按照证明文字命题的一般步骤,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注意要写清楚每一步的依据。
三、课堂小结:
1、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
2、平行线的判定:
3、平行线的性质:
4、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条件和结论上有何区别?
四、课堂检测:
1、根据下列命题,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不写证明过程):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两条平行线的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提示:首先要弄清楚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2、求证:线段的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求证: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也是底边上的中线。
五、作业设计:
1、求证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2、求证: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六、教后反思:
第五篇:两直线平行相关证明题目
两直线平行的证明方法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两直线平行相关证明题目
1、如图,已知∠ABC=30,∠ADC=60,DE为ADC的平分线,请你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理由。
2、如图,在△ABC中,∠B=90,D在AC边上,DF⊥BC于点F,DE⊥AB于点E,那么AB与DF平行吗?CB与DE平行吗?为什么?
3、如图,根据下列条件:∠A=∠AOD,∠ACB=∠F,∠BED+∠B=180,分别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判定的依据。
4、如图,已知BE平分∠ABC,CF平分∠BCD,∠1=∠2,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
5、如图,EF平分∠BEG,GF平分∠DGE,若∠1+∠2=90,猜测AB、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6、如图,AE∥BC,∠B=∠C,试说明∠1=∠2。
7、如图,AD∥BC,∠A = ∠C,试说明AB∥CD8、如图,AB∥CD,∠B=∠D,试说明BF∥DE.9、如图,AB∥CD,∠1=∠2,∠3=∠4,求∠EMF的度数10、1.已知∠BED=∠B+∠D,试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
2.如图,AB∥CD,猜想∠E与∠B、∠D之间有何关系,试说明你的结论。
11、如图,AB∥CD, ∠1: ∠2: ∠3=1:2:3 BA平分E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