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模版)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 初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成长阶段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本文针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讨,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进而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初中体育课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学生的体能活动中,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初中阶段是学生较为叛逆的使其,对学校及教师而言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体育课作为一门活跃课程,在此基础上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样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帮助。
1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中,通过一些体育项目,如拔河、球类运动等,能够锻炼学生意志力与耐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竞技过程中,拉近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人际交往能力。这一创新教学实施,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情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较弱,缺乏社会经验,同时也是对外界处于好奇的年龄段,由于面对升学的压力、家长的监管等因素,使得绝大部分的初中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与学习相关的问题
中学生的生活重心就是学习,由于学习能力的差距或者面对考试的情绪,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面对繁重的课程,绝大多数初中生都产生了厌学心理,不想去主动的学习,并且在课堂上总出现萎靡不振、思维迟缓等问题。
2.2与人交往引起的问题
学生在与同学或教师的相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相处不愉快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反抗心理,无法保持正常心进行学习。或者在学生与父母的沟通过程中,?O易出现“代沟”,即互相不理解对方。
2.3青春期引起的问题
青春期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的时期,随着生理的改变,对初中生的心理呀产生了一定影响。大多数学生不愿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一旦遇到挫折,总是采取消沉的态度,还有早恋的情况出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干扰。
2.4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由于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初中生的思想波动较大,看待事情较为偏激,特别容易造成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久而久之,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变差,遇到挫折时难以从中走出来。
3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1为学生创建阳光的体育教学环境
为了更好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综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比如对由于肥胖不爱运动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例如:对于胆小的学生,可以选择篮球、足球等活动锻炼其自信心。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奖励教育模式,鼓励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为学生创建阳光、快乐的教学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更为丰富的心理情感。
3.2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如今大多数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学校的大集体环境,通常表现为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应加强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呼唤角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幽默丰富的教学方式去感染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可以组织拔河项目,进而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同意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3优化教学内容,设立趣味运动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初中体育教学也得到了逐渐的进步与优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运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篮球课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四个人一组,进行运球接力赛,看哪一个小组取得胜利,然后采取奖励措施,让学生都融入到游戏教学中。通过一些趣味性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运动技巧,并且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从而培养其健康、顽强的良好品质。
3.4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师应科学地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使得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超越,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使其不断满足学生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心理需求。另外,有竞争就有输赢,在竞技过后,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还肩负着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在课堂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同时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要位置上,进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代娣.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7(04):48.[2] 马文进.在初中体育健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微[J].好家长,2017(49):240.
第二篇:初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新课改对体育课提出了新的要求,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增强学生身体体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初中生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而且竞争日益强烈,这就要求每个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的学生所面对的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身心健康作为初中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板块,它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合作与竞争的精神和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个体心理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出没有正确的自我观
念,体验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爱学习,不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甚至出现厌学、辍学、焦虑和自卑等现象,不善于同老师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在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2、自我意识的高涨
初中生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将很多心理能量用于内省。表现在:一方面,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总是感觉别人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
3、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作用的逐渐减弱,具体来讲包括:情感、行为和观点上的脱离,以及父母榜样作用的削弱。
4、与老师关系的变化
小学阶段他们可以接受任何一个老师,初中阶段,他们开始品评老师,对自己喜欢的老师言听计从,对不喜欢的老师,则采取极端否定的态度。
5、与朋友关系的变化
不再成群结伴的交往,开始一个或两个人进行交往,并且关系十分密切持久。初中开始阶段,男女对于异性的兴趣是以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的,不是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到了中后期,男女之间才逐渐开始融洽相处。而且,有些男女心中会有一位之间喜爱的异性朋友,但他们并不公开表现出来,而是作为心中的秘密保留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情会逐渐淡化。
6、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担心考试会失败,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情绪十分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甚至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7、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失去自信心。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对不同项目的爱好,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培养,特别是要根据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确定达到的目标,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另外
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评价和赞美,从而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一些有难度的技术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退却和害怕的心理,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利用各种外部刺激,如语言等,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改变教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体育教学中,把握教学的基本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新授课时,可以利用图卡让学生先自行学习,而后进行展示,最后由老师进行纠正点评,学生再提高;又如在复习课时让学生自行练习,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和进行自我评价。
4、培养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之间的配合、协作,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例如拓展游戏信任背摔,让学生体验到安全感,增强自信心,从而也削弱了自我意识的高涨情绪。
5、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6、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小结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值得广泛重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而要靠体育老师长期的不懈努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学生通过具体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意识、道德、品质、思想和毅力等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真实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大容中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j].[2] 毛振明,赖天德.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关系[j].[3] 季浏.认知心理学与体育运动[j].
第三篇: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体育对于增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还可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宣泄,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竞争意识自信心意志品质联合国卫生组织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者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心里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体育对于心理健康的功能基础上提出在体育教学中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体制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地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的目标,忽视学生达成心理健康的目标;片面地强调体育运的认知和身体练习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兴趣爱好。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喜爱体育而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甚至逃避体育课和体育兴趣、爱好狭窄的重要原因。总之,就是重视身体健康的锻炼,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各类竞赛,无形中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内外不断地通过各类体育的比赛,提升了学生积极向上、好胜、勇往直前的品质,也造就了学生灵活机智、快速反应等优秀的决断能力。
由于体育运动有它的竞争性和残酷性(比赛中冠军只有一个),在激烈的对抗中,胜了要保持,要有自信心和不断的努力,败了也要拼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同过比赛提高学生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胜不骄、败不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等绝不仅仅是运动员所独有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是应该具备的。因此在竞争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进取的竞争意识,比其他的学科更具现实意义。
首先课内外不断地通过比赛、对抗刺激强化,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就能较快地适应社会上的各类竞争。再者体育教学的安排一般在户外进行,偶遇到各类突发事件,碰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及时地处理好也是对学生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若能正确对待所经受的一次次磨练,无疑是培养了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其次通过教学比赛,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某些能力的欠缺,在比赛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去分析、解决问题。第三,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而论,运动场是培养公平与合理竞争意识的最佳场所。现代体育竞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新的英雄观、荣誉观和人才观,在竞技场上不讲门第、不序尊卑、不论资历,最讲效率,它不承认任何除了身体条件和心理以外的不平等。因此,在现代体育竞争中可以培养现代人应有的“自信心、办事讲实效、守时昔时、顽强拼搏”等思想和心理素质。
2.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自信心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标准认为,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锻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理,对于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成功有很大影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在一些难度较大,相对危险的运动中出现一些胆却、害羞的心理现象,而导致完成动作不到位,甚至产生一种不好的情绪在学生中蔓延,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不经意的丧失了学生的自信心理。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等设定具体的、明确的,适合学生个体心理特点的目标,并由低向高,由易到难的逐步推进,使学生既能克服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又能主动、自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愉快的完成目标,受到肯定的评价,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又能强化学生的自信行为,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和培养。
3.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和一定程度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体育活动是磨练与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学生可以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教师应有意识的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目的,不仅仅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将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形成的坚强意志品质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朱天利 孙士杰.教育学教程[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第四篇: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策略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策略
江苏省淮安市袁集乡初级中学张家兵
挫折教育,也称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恢复力的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教育必须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因此,在初中阶段嵌入挫折教育不仅有其理论探索的意义,也有其现实的紧迫性。初中体育教育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此应当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从教育目标上看,通过挫折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在竞争关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如果个体缺乏对失利的正确认知与应对,竞争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培育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能使学生从容地面对挫折,提高其生活的质量及幸福感。反之,如果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学生可能因为恐惧失败而自私自利、缺乏包容精神与团队意识。更进一步说,如果缺乏抗挫折能力,学生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丧失了创新的勇气。由此可见挫折是学生所必须经历的教育环节。
从现实层面看,体育教育中开展挫折教育,可以弥补文化课教育存在的弊端。对于初中生,文化课教育有较大的应试考核压力,如果在其中嵌入更多的挫折教育,实质是强化了应试教育的导向,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体育教育则因为中考的压力相对较少,加之其独具的运动性、集群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之中面对挫折、体会艰难。这样的感受,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教育管理层面上看,新课标体系也为体育教学中增加挫折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刚性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挫折教育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符合现实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是可行性的运动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的证据表明,体育运动可以减轻抑郁,有效平衡挫折教育的负面作用。医学证据表明,运动过程中人体可以分泌出多种激素抑制负面情绪。挫折教育的主要缺点在于对于调节能力不强的学生,其面对挫折情境,可能会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导致心情抑郁,影响学习、生活。体育运动恰好可以平衡上述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宜挫折教育的展开。
体育运动本身所包含的竞争性以及规则依赖性为挫折教育的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的选材空间。挫折教育的有效进行必须依赖于恰当的情境,体育活动既有强烈的竞争性又具备完整的规则予以配套,有很多“挫折情境”可供选择。比如,竞赛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易具有挫败感及不公平感,如加以合理利用,可以为挫折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机会。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挫折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为中心,避免纯粹制造“挫折”而缺乏教育。
在实践中,很多人错误地把挫折教育理解为让孩子“多吃苦”、“多磨练”。实际上,挫折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心理上克服挫折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要指引学生在行动中克服挫折。举例而言,对抗比赛后,失利的队伍就遭遇了挫折情境。教师一方面应当调节学生比赛失败的心理情绪,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提高竞技水平,赢得其后的比赛,这样才是完整的挫折教育的实施。
2.挫折教育情境的创设应当真实与自然,使学生真正经历挫折的洗礼。
挫折经验的获得,通常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一种不经意的自然结果。有意识设计的挫折情境一旦让学生获知,将会出现两种教育后效:轻慢心理和反感心理。前者会使学生被动应付,学生往往把吃点苦、经历点不平,当作是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不能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后者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反感心理,并表现为攻击或退缩的反应行为。为此,要求教师在设置挫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挫折承受能力的差异性,要尽力创造出真实、可信,同时顾及学生感受的挫折情境,要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摆脱困境,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3.挫折教育的实施应当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的不同,遇到挫折的态度、处理方式也必然不同。这时教师需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如对于外倾型的学生,针对其活泼、乐观、开朗、善言谈、好交际、易自满的特点,教师可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针对内倾型的学生,鉴于其特征是倾向于内心体验、深思熟虑、处世谨慎、多顾虑、少行动,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而对于一般表现为悲观、悲伤、失助的抑郁型的学生,应采取格外谨慎的挫折教育,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4.挫折教育的实施应当注重体育精神的导入与完整人
格的培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中,不仅要教导学生面对并且克服困难,而且还要在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导入体育精神的理念,引导学生用健康、高尚的思想战胜困难,解决问题。例如,面对障碍时,有的学生用狭隘的“成功观”、“竞争观”来激励自己、以“出风头”的目的来挑战困难。此时.教师既要肯定学生面对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动力,又要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在抗挫折的过程中弘扬体育精神,并最终塑造其完整、完善的人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挫折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应对真实生活的演练、其价值与目标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在实施中如何掌握、控制挫折情境的设置,如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运动观,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与探索。
第五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冀家沟学校
谷建旗
当代小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德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德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使他们长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健康的体育行为的产物。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我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个关心。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的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太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
二、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照顾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过大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
三、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互助的快乐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叫我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跟发进取的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有关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四、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2、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 别。
3、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教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
4、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时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具有竞争性的比赛或游戏,在竞争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证一定时间内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全面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