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精选)
三年级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3.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水的浮力的存在。
难点: 实验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准备:钥匙、气球、钩码、尺子、回形针、木块、橡皮、皮筋、泡沫、记录单、水槽、硬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巧取乒乓球的游戏引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并请学生读一遍。
(二)探究活动
1.探究在水中的物体哪些是浮上来的,哪些是沉下去的。(1)根据已有经验猜测钥匙、气球、钩码、尺子、回形针、木块、橡皮、泡沫等物体的沉浮情况,并做好记录。
(2)动手操做,验证猜想。强调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1(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并提出新的问题:木块、泡沫等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硬币、钩码等为什么会下沉?
2.由实验感知木块、泡沫等为什么浮在水面上,探究水的浮力的存在。
让学生通过反复用手轻轻地压,体验到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老师总结得出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并认识浮力是有方向的。
3、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1)猜想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2)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汇报想法。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结果,明确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5)老师总结: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生活实践与应用
提出问题:自从水的浮力被人们发现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应用? 学生举例。老师播放图片,让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四)拓展延伸
通过鸡蛋既浮又沉的实验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浮沉现象的兴趣。
2014年12月6日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
实验材料
一根皮筋、一把尺子、一只钩码、水槽、纸、笔等 实验步骤
1.先用皮筋钩住钩码,提起,在空气中用直尺测量皮筋的长度。
2.再把钩码浸入水中,用直尺测量皮筋的长度。3.比较两次皮筋的长度,并观察现象。实验现象
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实验结论
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变轻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变短了,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注意事项
1.钩码一定要浸在水中,不能放在水槽底。2.要等钩码稳定了再测量读数,记录实验结果。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教学重点
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课前准备
PPT课件、泡沫板、木块、塑料块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螺丝钉、曲别针、铁块、橡皮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小动画。出示Flash动画。(2)看完动画后老师提出问题:狼会怎么样?为什么?(3)讨论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课题:有趣的沉浮现象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以猜想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
2、探究浮沉现象
在本环节教学中,师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会怎样。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泡沫板、木块、塑料块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螺丝钉、曲别针、铁块、橡皮、钩码这些物体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为它们轻。可能因为是空心的吧?木块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做实验、交流感受。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水中有一种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
板书: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呢?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几种实验材料,测力计、皮筋、尺子、铅块。介绍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大家看测力计是测量力的仪器。拿起测力计的顶部使它垂直向下,大家看刻度盘上的刻度是由上到下依次增大的,零刻度在最顶端,在刻度盘外有个指针,测量前要检查指针是否调到零刻度,调整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你们的试验方案,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交流实验方案。
(在水中,不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
小结:
不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学生分析:
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够体验在水中下沉物体受到浮力,并且学生学会了借助工具来间接验证。探究的过程是“问题—对结论的猜测—实验验证—科学结论”,让学生再次体验科学证据对于科学结论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能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情感、态度也价值观
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木块、石头、瓶盖。
分组实验材料:矿泉水瓶、马铃薯、海绵、橡皮泥、塑料尺子、锡箔纸、蜡烛、曲别针、螺丝帽、泡沫塑料、绳、皮筋、水槽、水桶等。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木头、石头瓶盖)如果把他们放到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节我们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板书课题)
指导方法: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是这样吗?把它们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木块浮上来了,石头沉下去,瓶盖也沉下去)我在放一次,同学们认真看,结果一样吗?(瓶盖浮上来)为什么?是因为观察的方法不同,一种方法是放在水底,另一种方法是放在水面。
二、想办法,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谈话:老师又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我们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同学们一起说,(有:矿泉水瓶、马铃薯、海绵、橡皮泥、尺子、锡箔纸、蜡烛、曲别针、螺丝帽、泡沫塑料)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方法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先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操作)
分类操作:猜测浮的物体放在上面,沉的物体放在下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2、实验要求:这些物体究竟是沉是浮,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贱出。并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整理:实验结束了,请学生及时整理实验材料,看哪个小组收拾的又干净又快,倒计时。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所以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吗。引导:根据现在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
①体积大的容易浮起。②体积小的容易沉下去。③轻的容易浮起。④水对物体有浮力。……
5、小结:同学们很聪明,真的动脑筋思考了,说的很好。.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究竟和什么有关呢?
三、感知浮力
1、感知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谈话:先来看看浮在水面的物体,都有什么?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生可能说:浮力)浮力是什么样的力?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特别是矿泉水瓶,体验瓶压入水中的过程的感受。小组同学按顺序,都来试一试。交流概括:有什么感觉?(生发现:水对瓶子有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就是水的浮力。(重复一遍)(板书:浮力)
2、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⑴、教师引导,感受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猜测:我们刚才感受到了水对浮在水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沉在水底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 学生交流。
⑵、学生设计实验,感受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提供材料,设计实验。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可供使用的材料,有皮筋、尺子等,你们小组讨论讨论怎么借助这些工具来设计这个实验,间接验证呢?(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设计方案。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实验结论。
四、自由活动:水的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交流
五、拓展活动:水的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不倒翁》教学设计
有趣的不倒翁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不倒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中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里的一课。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并在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趣的不倒翁》一课以“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为探究主题,由学生自主地“把它拆开看一看”,从而经历一个“解暗箱”的科学探究过程,意识到从事物内部探究事物本质是可靠、科学、有效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本课顺应学生的年龄及兴趣特点,让学生尽情地玩不倒翁,并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方法,自主经历探究过程,自行获得问题结论,揭开不倒翁的秘密。通过探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对事物内部的观察,认识物体,意识到“解暗箱”是认识物体本质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能够运用“解暗箱”的方法研究不倒翁的秘密,经历“解暗箱”探究活动,认识到“解暗箱”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能够制作不倒翁,培养动手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由各种不容易倒的物品,联想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知道在从外观上无法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2、体验“解暗箱”是认识物体本质特征的一种科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各种重心不同的不倒翁、底面是各种形状的不倒翁 装有不同水的矿泉水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放矿泉水瓶比赛。要求是瓶口朝下放,瓶子不倒算成功。
2、小组派代表选择不同的水瓶。为什么有的瓶子放起来比较稳当?(小结:瓶子里有水,瓶口朝下时,水集中在瓶口处,使瓶子上轻下重,这样放起来就比较稳当。)
板书课题:《有趣的不倒翁》
(二)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1、探究外部构造。
(1)谈话: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呢?请同学们玩一玩你们带的不倒翁,仔细观察一下。
(2)学生们玩不倒翁并细心观察。
(3)汇报交流观察到的情况:不倒翁有一个大肚子,底部呈半球形的。(4)教师小结:从外观上看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底部是半球形的。(板书:外观 底部是半球形的)
2、探究内部构造
(1)谈话:底部是半球形的就一定不会倒吗?鸡蛋壳也是半球形的。(出示)看来,不倒翁不倒还有其它的原因,但从外观上我们看不出来,怎么办?(拆开来看看)
(2)学生进行研究。
(3)交流汇报:得出上轻下重的结论。
(4)教师小结:从内部看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因为上轻下重。(板书:内部 上轻下重)(5)小结:以上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寻找生活中的“不倒翁”
1、教师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2、学生交流: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看课本上的图片进行说明交流。
3、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观察,记录你们的发现。
(四)课后拓展,制作不倒翁
1、制作不倒翁需要注意什么呢?
2、学生交流。
(课件展示需要注意的问题:A、使用剪刀注意安全。B、注意不倒翁的重心。C、上轻下重。)
3、课后自己制作一个不倒翁,可以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方法作一个会翻跟头的熊猫,也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不倒翁,有时间我们组织一个“自制不倒翁”评比。
七、板书设计
9、有趣的不倒翁
外观 底部是半球形的内部 上轻下重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不倒翁》教学设计
《有趣的不倒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常见的几种不倒翁,知道不倒翁不倒的科学原理。
2.技能目标:能对不倒翁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能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合理的解释;能归纳不倒翁的特征及不倒的原理;能制作简单的不倒翁。
3.情感目标:培养学乐于探究的情感和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教学难点: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三、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1.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我利用百度在网上搜索视频,让学生对不倒翁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不倒翁共同特征,让学生学会归纳的方法。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利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不倒翁图片,阔大学生视野;对不倒翁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探究能力,并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探究中,获取对不倒翁的更丰富更直接的认识。
3.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活动中,我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不倒翁,不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不倒翁不倒的科学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教具准备:学生课前准备:
①不倒翁玩具、螺丝刀、钳子、壁纸刀、硬纸片、浆糊等 ②收集的有关不倒翁的图片和有关知识资料 教师课前准备:
①各种不倒翁、相关课件、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好玩具谁能认识它?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几个不倒翁让它们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活动】学生都知道:不倒翁
【教师活动】同学们真聪明,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不倒翁。
【揭示课题,板书 有趣的不倒翁】(二)探究过程
1.活动一:不倒翁的探究活动(为什么不倒?)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它们,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呢?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观察,用手将不倒翁推倒。回答: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因。玩一玩不倒翁,观察不倒翁的外表、拆开看看里面的构造。
【学生活动】
1、交流汇报你知道的不倒翁的知识。
2、合作探究新知:动脑、动手,不倒翁为什么不倒——拆开探究、交流。
【教师活动】现在,请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上来把你们小组的探究的结果展示一下,好吗?(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展示图片)。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展示百搜集的有关不倒翁的图片和各种资料。
【教师活动】谁能将不倒翁不倒的原因简单的说一说? 出示【各样式的不倒翁拆开图】 【学生活动】
(1)一边看,一边认真的各样式的不倒翁拆开图的样子。(2)说一说不倒翁不倒的简单原理。
【教师活动】老师拆开不倒翁,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通过“解暗箱”来进行科学探究,归纳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交流。出示:拆开的不倒翁。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学生归纳出蚂蚁的共同特征。【板书】
9、有趣的不倒翁 ① 上轻 下重
不倒翁{ } 不倒 ② 底部是半球状
2.活动二,我们来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 视频:巧用不倒翁原理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加深对不倒翁原理的理解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 :
1、找一找——我身边的哪些物品运用了不倒翁原理?
2、课件: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向不倒翁那样不容易倒? 【学生活动】学生动脑思考,观察、交流、总结;加深记忆。(三.)自由活动:制作简单的不倒翁。
【教师活动】不倒翁太可爱了,同学们能不能制作一个有个性的不倒翁么。
老师出示不倒翁的制作方法
【学生活动】制作不倒翁——注意安全。【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制作,小组内可以合作。【教师活动】你们想不想来展示自己制作的不倒翁?
【学生活动】展示作品。评价作品。每组选一件好的作品在班上展示,收入我们学校的展示保存(标签上注明制作人)。
(四、)【课堂延伸】欣赏儿歌 【教师活动】 出示【儿歌不倒翁】
【学生活动】欣赏儿歌,激发对科学的热爱。(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收获。(六)课外拓展 1.【学生活动】
⑴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不倒翁。
⑵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你所喜欢其它玩具的科学秘密。2.【教师活动】
鼓励学生课下善于探究,敢于探究,通过探究,去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