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促进顶岗实习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教学反思促进顶岗实习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基础。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增长、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顶岗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一种创新模式,是针对传统的教育实习时间短、上课少、真实课堂教学体验不足、实习效果不理想而提出来的。在实习过程中,顶岗实习生的教育反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实习生的教育反思是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可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树立教育信念;可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专业素质。在顶岗实习的指导中,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带队教师应重视实习生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实习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反思;顶岗实习;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师范院校在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做得很不够,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尽管师范院校不断调整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但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却仍不尽人意。近年来,教育实习的改革引起了广泛关注。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南省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荐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和省内实际情况,从2008年开始推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这一全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了小学阶段教育顶岗实习的试点工作。顶岗实习是以强化师范生从教技能为主题,以促进师范生职前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责任而推行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具体做法是,组织师范类高年级学生在学完骨干课程,经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后,到农村基层小学进行半年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考核鉴定合格者记入学分。同时,采取适当的形式,对被顶岗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顶岗实习生的教学反思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顶岗实习生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更好地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从实习阶段开始,通过行动研究,开展反思型教师教育。
一、教学反思和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者一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并对其选择负责任。教学反思的内容可划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课堂教学;(2)学生发展;(3)教师发展;(4)教育改革;(5)人际关系。教学反思具有过程性的特点。一方面指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指教师在整个职业成长过程中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师范生在从进校学习到毕业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过程中,确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树立教育信念,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专业态度不断完善的过程。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基础。
二、顶岗实习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笔者所带的湖南岳阳临湘实验学校2007级顶岗实习队为例,该实习队由28名实习生组成,其中男生6名,女生22名,来自我校不同的系部,具体分布如下:文史系5人,数理系4人,外语系4人,教科系6人,体育系3人,音乐系3人,美术系3人。在顶岗实习带队的半年中,笔者通过采用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所带实习队的顶岗实习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所学理论无法与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且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性知识贫乏 尽管实习生们都进行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但是,面对小学教育的实践,他们却很难将所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比如,虽然学习过《小学班级管理》这门课程,80%的实习生并不知道怎样运用班级管理的理论去指导班级管理;虽然学习过《儿童发展心理学》,85%的实习生不清楚小学生的心理特点;100%的实习生都听说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50%的实习生不知道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70%的实习生凭经验或通过模仿去教学;87%的实习生没有想到过有困惑时去翻看理论书籍,而是去请教指导老师;89%的实习生没有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习惯,78%的实习生已经“把学过的理论交还给老师了”。
在问及“实习前有没有教学实践经验”时,70%的实习生回答“没有”。在回答“有”的30%中,途径为“家教”“校外辅导员”“培训学校教师”的各占40%、40%、30%。这说明实习生的实践性知识比较贫乏。
(二)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在访谈中,80%的实习生没有专业发展意识,20%的实习生甚至根本不打算当教师。在 ①
①申继亮把教学反思内容分为五种(1)课堂教学。思考的内容主要是分析、评价教学活动本身的利与弊,以及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2)学生发展。分析、考虑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相关的一些因素,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学生的心理、人格发展等。(3)教师发展。分析、考虑与教师自身发展、素质提高相关的一些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自我形象,以及教师的待遇等。(4)教育改革。关注考试制度改革、课程改革、宏观教育体制改革及教育改革的实效性等。(5)人际关系。包括如何与学生、家长、同事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详见申继亮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6一77 问及“既然不打算当教师,为什么上师范学校”时,回答是因为“父母认为当教师好”。90%的实习生没有专业理想、专业信念,95%的实习生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由于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教育信念不坚定,也导致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需要和动机。
(三)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素质与技能有待提高
一般认为,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四个方面。这里讨论的专业知识主要侧重于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据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反映,部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不知道怎么写教案,英语口语不够好,普通话不够标准,出现错别字,音乐课不能带琴上课,板书不工整、不规范,不会开展班队活动等等。
虽然实习生们实习前在校内接受了教学训练,但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学常规训练还很不够,教学技能不强。比如,我听过一堂实习生的中年级的美术课,教的是画一幅生活场景的画,实习教师花了15分钟问学生“你在家帮忙做了什么家务?”然后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教材上的图,然后就让学生自己画。结果几乎一多半的学生都不知道从何下笔,整堂课实习教师都在反复强调纪律,但学生依然很吵。这也反映了实习生专业素质与技能方面的不足。
二、顶岗实习生的教学反思对于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实习阶段是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教学反思包括对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育改革、人际关系等方面,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对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反思,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树立教育信念 如前所述,职前阶段,师范生专业发展意识比较淡薄。这和师范院校传统的课程设置不无关系。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一般是围绕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四个方面展开的。传统的课程设置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师范生只要具备了足够的知识,经过实习,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实践性知识,成为合格教师。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并不注重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信念的树立,导致职前教师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情谊淡薄,教育信念不坚定等问题。
教学反思的第一大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对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反思,使师范生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树立教育信念。反思的第一步,使师范生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专业信念,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构建起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特点的专业愿景,使师范生的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增强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作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含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三个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是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须具有的实际能力,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及方法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组织教学、提问、说服、表扬与批评以及板书、板绘的技能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育教学能力的源泉,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丰富与发展。然而,师范院校传统实践教学的时间偏短、内容单
一、缺乏指导,教育实习环节正逐步弱化,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反思自己的实践机会。传统实践教学无法获得真正的效果,给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学反思,不断理性地追问教什么、如何教,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
三、教学反思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出发,一般将教师专业形象划分为两种:依赖经验、原理和技术开展教学的教学技术员(或技术熟练者、技术型教师)和通过对实践情境的反思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情境中的复杂问题的反思性实践者(反思型教师)。当前,“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提升教师实践品质,正成为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
反思型教师教育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最佳路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切入点。现代教育学提供的大量案例说明,经验型教师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行动研究而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反思型教师。因此,从实习阶段开始,通过行动研究,开展反思型教师教育,是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反思的实践者的重要手段。
(一)教学反思的措施
1.创设反思的文化氛围,培养反思意识
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教学反思需要一定的组织文化的支持。
对实习生而言,要创设反思的文化氛围,首先实习学校和实习带队教师应通力合作,创建实习生教学反思制度,要求实习生进行教学反思,培养教学反思的意识,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由此促进实习生的专业发展意识。其次,对实习生的教学反思进行指导。大部分实习生可能并不知道反思什么、怎样进行反思,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再次,要建立教学反思的评价机制,这是有效开展教学反思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保障。应该尽量创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实习生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并与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同学一起分析和探讨。注重引导实习生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自我总结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实习生的职前专业发展。最后,要采取促进实习生自我反思的激励措施,在实习生的教学反思活动中,注重调动反思热情,激发反思的兴趣,促进实习生不断反思。
2.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教学反思训练
教学反思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听课评课。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对实习生开展课堂教学反思训练。第二,听讲座。讲座的类型有两种:一种讲座是在网上听名师讲座,比如霍懋征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魏书生的讲座等等。这类讲座对学生的触动也很大,有助于专业信念的确立;另一种是在实习学校进行,由实习学校的教师主持,比如“怎样当好低年级的班主任”“怎样备课”“怎样提高专业技能”等。这类讲座由实习学校教师现身说法,非常有说服力。第三,撰写实习日记。“假如我们同意教师的研究是对自身实践所做的持续不断的反思,从根本上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的话,就没有理由不把日志这种形式纳入研究的阵营中。”通过实习日记,实习生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某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于笔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第四,开通顶岗实习生的教育博客。在这个平台上,实习生们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心得体会、困惑与思考,博客的互动性使相互学习、切磋、研讨、交流更为有效,更为经常。
(二)取得的效果
经过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半年的教学反思训练,有效地促进了顶岗实习生的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实习生开始有了专业发展的意识,初步树立了教育信念,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专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无论是课堂教学、班队活动、班级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实习生组织的“元旦文艺汇演”获得了一致好评,开展的汇报课让人印象深刻,实习生们收获很大。另据对本组顶岗实习生的跟踪调查,初步统计,实习队有约10%的实习生通过了专升本的考试,继续深造;有约10%的实习生考取了正式编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约20%的实习生考取了“特岗”教师;有约10%的在代课;30%的实习生在民办或私立学校当教师;从事其它行业的仅占20%。100%都找到了工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总之,具备反思能力和潜质已成为新时代合格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教师职后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获得一种自我反思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特点,进行自主、有效的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师只有从实习阶段开始就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培养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篇: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苇莲苏学区中心校
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奈曼旗教体局(2014)28号文件——《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项目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它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丰富知识、深化认识,提高素质、优化教学,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实施目标
1、通过此工作项目的实施,理顺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掌握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主要类型和呈现方式,能够熟练地撰写每节课、每单元和每学期后的教学反思。
3、定期归纳、梳理和研究已写过的教学反思材料,逐渐升华为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4、坚持长期撰写教学反思,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三、实施内容
(一)认识“教学反思”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1、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冷静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是对自己所作出的判断、方案、行为、方法、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从而调整教学策略,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2、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从业教师的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觉和专业自主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具体项目
1、备课前的反思
2、教学活动中的反思
3、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4、阶段性反思
(三)项目的具体执行标准
1、备课前的反思
要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反思;对学情进行反思;对当前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反思。从而形成更科学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活动,有前瞻性地提高教师教学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
2、教学活动中的反思
要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展示;师生的课堂活动是否充分合理;教学方案是否适用于所有学生;是否做到全员参与,是否符合课改理念和实效性。通过具有调控性的教学活动反思,使教学活动高效、高质地进行,实现三性目标(知识性、思想性、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调整和应变能力。
3、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要对整个教学过程作思考性概括,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目标达成、教学资源整合、策略与方法、重难点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手段、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多种教学要素的思考。通过具有批判性、总结性的教学活动反思,提高教师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4、阶段性反思
要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平时所写的课后教学反思,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经过综合、比较、分析、概括,作出判断,形成观点。通过具有总结性和理论性的阶段性反思,使教师的教学认识或思想进入到一个较高阶段,专业水平升华到一个更高阶段。
(四)对反思工作的总体要求
1、每堂课之后必须作好课后教学反思。(写在教案背面)
2、每周末要作好周教学反思。将一周的每节课课后教学反思进行整理、归纳。(写在专用本上,以下同)
3、每月末要作好月教学反思。将一个月内的周教学反思,进行梳理、小结。
4、每学期作好学期教学反思。将一学期内的月教学反思进行总结、提升。学校要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发反思记录本,教师要规范书写每个环节的反思记录。反思记录不仅要达到数量要求,而且要有较高的质量。学校将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其列入过程检查、评价,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考核。学校在学期末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项总结和表彰活动。同时将优秀反思材料集结成册。
(五)有针对性的对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1、专题讲座。通过讲座明确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反思工作负有的职责,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教师的课改意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反思的书写要求,确保教学反思质量。
2、教师个人研习,同伴互助。教师研究学习教学反思的内容、类型、写法,教师间互相帮扶,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六)我校与教研室共同实行项目的组织、调控、评估工作。
1、组织实施。我校将严格按照奈曼旗教研室安排,指导我校各位教师共同组织实施。
2、检查与调控。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将积极配合奈曼旗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全程参与指导,共同控制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科学地进行调整。
3、评估提升。我校成立领导小组,对本项目工作的进度和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通过对成功案例和理想成果进行认真地分析、比对、整理和提炼,提升项目成果的质量,促进教学反思对课改的推动。
4、分析总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讨论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及时进行阶段总结和学期末(年末)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计划。
四、实施步骤
“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项目为期三年(2014年3月~2017年3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2014年3月1日~2014年4月末)
1、制定项目实施工作方案
2、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3、召开项目工作启动会议
4、部署项目实施工作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6年12月)
1、按项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项目的各项工作,作好项目工作总结。
2、收集、整理、评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秀教学案例、典型经验,及时上传至项目优秀成果交流平台。
3、围绕项目工作进行教学指导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7年3月)
总结为期三年的项目实施工作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典型经验。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突出研究成果进行表彰奖励,提出推广意见,部署推广工作。
五、实施保障
1、认真做好前期的组织动员工作
我校首先组织召开动员大会,使全校教师人人了解此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流程,从而提高大家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
2、成立领导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项目的启动、组织、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为保证本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校根据本方案精神及学校具体情况制订出科学的规章制度,制订项目工作计划并做好总结。
4、我校将与旗教研室积极配合,创建有利于本项目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环境。
附:苇莲苏学区中心校“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 田爱辉 副组长: 赵海
成 员: 崔明 徐振祥 赵洪伟 刘莹莹 孟祥春 各校点负责人
第三篇:狠抓教学反思环节,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
狠抓教学反思环节,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
楚雄市八角民族中学 张会琼
邮编:675013 “国家的兴旺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必将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一所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并非仅取决于教师的学历,更取决于教师成长的制度与机制。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能否确立,是教师是否成长的关键。学校是否重视教育科研,是否确立良好的教育科研机制,是学校能否长足发展的动力所在,教师学习了教育理论,研究了教育教学,如果能够遵循科学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那么,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发展就会成为一种预见的现实。
一、问题的产生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的定位、行为方式的转变及专业化的发展,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然而教学中,我时常听到老师的抱怨:“现在学生太难教,现在教材也难教„”我想,其实不是现在的学生难教,也不是现在的教材难教,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部分教师在自身专业素质、专业化发展方面适应不了先进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行为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师生整天关在教室里,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形成狭小的学习空间,学生 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想象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从而常常出现师生对立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只有教师教育创新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的创新。
目前,学校以加强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学校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反思交流”等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作为“教学反思环节”在基础教育中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的确,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学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和发展。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更多的教师对“教学反思”认识不足,抱有一种漠然的态度,为了完成学校教研工作任务,有的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中只用一句、两句,粗略的语言一笔带过,看似高度浓缩,用语经典,实则是无效之劳,应付之举,有的教师实在无法表达,就摘抄教育杂志,东一句,西两句,只要数量,不讲质量。于是教学反思成了教师们的一项任务,一种负担,真是苦不堪言。
二、问题产生探因
“教学反思”之所以难于推行,难入人心,教师难于完成,原因是客观存在的,综观教师们“教学反思”环节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个体认识不足,多年的旧教育观念以及现行的评价方式,给教师们带来了矛盾和不少困惑,认为教学反思是教育科研人员的 事,教师只要一心教好书,创收好知识,多考些分数就行;固而,不能养成良好教学反思习惯。
2、教师与教学研究的专业水平层次不高。综观我校教师的状况,新教师较多,大部分教师是刚从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热情较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缺乏教学经验,更缺少教育教学研究经验;还有部分老教师故步自封,不求发展,很难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不能把经验升华为理性的教研成果。
3、理论与实践未得到有机结合。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学研究不够,不能更好的用理论来指导教学,从而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4、教师的负担太重,致使很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忙碌,由于重复,教师很少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按照经验进行处理。
三、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
要真正实施反思性教学,使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学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校要实行对反思过程的科学监控,并通过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从而调动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反思成为教师的生活和存在方式,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反思对自己专业的成长、自身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久而久之,使教师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例如:要求教师每周或每节课结束后,都要写下自己教学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记录下这些事件的细节,尤其是那些记忆中特别生动的细节;邀请同伴到课堂观摩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指出自己教 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发现反思与他评之间存在的差距,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反思与教学等。教师通过这些方式不断反思,概括自己实践的得失成败,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职业行为,充分体现和发展反思意识,反思能力,进而实现专业自主和自身解放。
2、建立学习和反思制度,促进教师专业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领域,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必定影响并决定着该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行为。教师工作的特点是日复一日重复且琐碎的事物,如果不加强学习,在每日的重复中,教师不知不觉会失去改变的激情,从而陷入思维定势、行为定势,渐渐便忘记学生的不同性,对书本教材知识的日益熟悉,反而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就是一种退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很有必要建立起一种学习制度,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从而转变教育观念,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所反思。学习的方法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也可以要求教师经常读书,写读书笔记等等。
3、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反思交流”等活动为基本形成的校本教研制度。
(1)理论学习。围绕教学主题组内教师还不明白,还须理论指导,理论学习的问题,以组内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做好心得体会或学习札记,并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战,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素质发展。
(2)集体备课。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周进行一次心得交 流讨研活动。主备课教师把教案以说课方式向备课组进行阐述,各教师认真倾听,或读教师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在上课前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教案设计,经大家交流讨论形成成共识,再进行上课,课后再进行他评和自我反思评价。
(3)主题教研。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为研究内容,确立一个教研主题进行研究,组内每人至少围绕主体选择一单元中进行备课,再选择这一单元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上公开课,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教学论坛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谈自己的想法、看法,集思广益达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4)反思交流。各教研组定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交流,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新促老”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4、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组和备课组教研活动的质量。要抓好教研组长的校本培训,通过教研组长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带动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教研组和备课组都应及时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教学改进的措施。教导处要加强各学科教研活动的管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每次活动都必须讲究实效,努力解决教学中的一、两个主要问题或突出矛盾。教导处要负责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期末或年终考核挂钩。
四、组织实施
结合本阶段的综合素质培训重点、教学实际以及提高措施,我校 积极开展了以下活动:
1、认真落实好集体备课、反思交流、主题教研、理论学习活动,活动时把集体备课与交流活动结合起来,主题教研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教研活动中,各教师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动,共同促发展。
2、积极且认真参加上级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和课赛、研讨课。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
3、咬定课堂不放松,狠抓“观课、讲课、说课、评课”四课活动,从学科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入手,扎实开展好常规教研活动,做好专题教研活动;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进行广泛研讨,首先要反思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策略﹑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如:选择了那些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中有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其次,要反思教学课堂中目的的预设价值观。再次,要反思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融洽,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害于学生及其主体的主体性张显,是否符合主题性原则。最后,教师应随时随心深刻地反思教学理念,教学伦理和客观的教学背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
4、实施“六个一”工程: 学 ——每月学习一篇教育教改理论文章; 记 ——写好每堂教学札记及教后反思;写 ——积极撰写学科教学论文,每学期至少写一篇研讨论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论文评比;听 ——每周至少听课一节; 讲 ——每学期主讲一堂高质量的 示范课; 编 ——每学期编一份考试试卷供本年级组作为月考考卷。
5、鼓励“闲聊式”教研方式,提倡同伴互助风气。利用课余时间就某个教学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闲谈,发表评论,并努力获取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另外,就个别教师工作中碰到的难题,提倡同伴积极协助,共同解决。
6、转变教学研究的方向,加强对课堂,对学生的研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业发展,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真实落实以学定教,加大对特长生的培养力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加强、深化校本教研工作。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纲要、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反思揣摩,撰写教学论文,心得体会,教学札记,教学随笔、案例、教育故事等。着力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教师被动参与,过于注重形式,针对性差,积累和反思不够等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好校本教本工作,加大对薄弱班级的研究和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五、总结经验,提升成果.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研究实践,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对校本培训中“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从理论上、实践研究、操作应用、经验总结、成果交流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其主要成果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教育观念有了较大转变,充分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对 自身专业水平发展的重要性,整体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从操作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了反思方法.反思内容,并进行了一系列反思交流活动,培养了教师的反思习惯,形成了课课有反思,月月有研究性心得论文的局面。
3、校本教研中,通过上示范课、集体备课、开展专题学习交流心得体会等一系列实践研究活动,在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交流教育教学,探讨存在问题,使教师们对自我教学反思有了较全面的提升。
4、成效显著。由于我校把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当作治教之本去抓,非常重视教学反思环节,因此,经过全校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日益增多,实际教学能力达标率大幅度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撰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案例分析、心得体会、大批优质课在学校登台亮相。“教学反思”既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又使我校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大大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和反思,今后的路不论意味着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都能坚强,执着的走下来。”我们一定要用新的育人理念指引新的育人实践,力争结出新的育人成果。
第四篇:开展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万红云
——玉带山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讲座稿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培的一种新形式。它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也称其为“微型课题研究”。
1、概念
教师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
2、特点
研究范围局部化—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研究内容具体化——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式简易化——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
研究周期短期化——短时期内(半年至一年)
3、小课题的优势
一是切入点小。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
二是方向明。小课题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认识它,一个是解决它。这里的它,指的是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比如:三年级铅笔字如何向钢笔字过渡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铅笔字向钢笔字过渡的问题;更多的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
三是周期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
四是难度相对降低。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五是收效高。收效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成功,能够在对教学的某些问题有所突破;二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充分体现。
二、为什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1、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相长”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怎么就能教学相长呢?靠研究。现实里,我们很多老师更看重“奉献”而字,而很少端详“研究”,甘当人梯,却不思自己也可以爬上高地眺望远处的风景。我们来看看教师的生命图景:新职教师,热情洋溢,摩拳擦掌。因为他面对的是陌生的教育情境,一切都感到好奇,于是很兴奋,于是很投入。几年后,熟悉了环境,明白了套路,陌生感消失了,原来教育工作就这么回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试卷讲评,学期小结,还有一点,要撕得下面子,镇得住学生,千教万教,分数不能少;千学万学,提高分数最重要。得,一切似乎都已参透。于是就这么回事的教育就这么教吧,于是日复一日,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明天还是今天的延续,职业的倦怠随之产生,自己也在最具创造性的教育劳动中沦落为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校本小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2、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到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等;教学问题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如导言激趣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等。有效的问题研究,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澄清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并做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学校所做的一切努力,最后落脚都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得到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做小课题研究其视角理所当然聚焦于学生,是为了学生的研究,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研究。这种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构想到实践观察都毫无疑问地让学生得益,为什么?
其一、你是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当遇到问题时,不会情绪性地处理。冷静意味考虑问题的周全,冷静意味老师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从事情的前因后果上分析,这就避免了遇事一味迁怒于学生,搞泰山压顶式的“暴政”。
其二、你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教育教学的细节的。设计是在先进理论烛照下的规划,细节着眼问题解决的救治。如此说来,精心的准备,周到的安排,科学的方法,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可能。课堂高效,救火式的加班加点重复劳动便成为历史。当教与学保持一种新鲜感,它美丽的本真面貌便会自然地显露出来。
其三、你是以研究的姿态走近学生的,你的心里满怀期待。期待是什么?是一种温柔,是一种甜蜜。而温暖是可以传递的,热情也可以感染。相信学生会从你的眉宇间读出你人格的魅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说:研究,本质是一种爱的行为艺术。
三、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我们再来看一则小课题研究案例:
江苏某小学教师王存宝,在反思他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关注教师的作文批语。他对此还曾做过一个调查,将学生新近完成的一篇作文精心批阅,写上详尽的批语,分发下去。一个星期后,在阶段考试中又出了相同的作文题,提出了相同的写作要求。在批卷时,王老师将学生的前后两篇同题作文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56名学生中有49名同学写了相同题材,而这49名相同题材作文中,仅有8名学生能看出较为“珍惜”教师的心血,研读了批语中的指导,对作文做了修改和调整。这一发现引起了王老师的深思,他逐个地找学生谈心交流,又深刻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作文批阅方式,感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评价霸权”惹的祸:学生因为被动挨“批”,而失去写作和修改的兴趣;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缺少交流,“师生间平等互动”只是口号„„于是,王老师经过思考,确立了一个校本小课题《师生互动交流 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
王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并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小课题研究并不神秘,无非就是动脑筋工作,让工作更有效。细琢磨,这则案例告知了我们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课题。
王老师的选题先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但这个问题还不能直接构成课题:如《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的研究》、《学生为什么不关注教师批语》、《如何让学生关注教师批语》„„这样的课题名称都不够准确。问题转化为课题,还要对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要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王老师对“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本质:“教师评价霸权、师生间缺乏平等交流互动”,于是进一步明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从问题到课题,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到明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
但是,在我们确立课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问题很多,不知选什么好。学生自律方面有问题,学习习惯态度上有问题,学习能力、方法有问题。那么多问题,不知抓什么好了。在一些大公司的办公室,我们常常会看到工作人员把一些工作内容与日程安排什么的写在卡片上,粘贴于墙壁,提醒自己,这是我近期要解决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某种意义上,就是明确近一段时期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之“上墙”的过程。所以哪一个问题可“上墙”?回答是:急切需要解决的先上墙;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先上墙;自己有兴趣解决的先上墙;身边有资源可资问题解决的先上墙。二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研究方案。(知行)
问题确定了,怎么来解决?得拿出个方案来。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让教师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向老教师学习,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王存宝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
第三,用拟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行知)
王老师运用确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但是,课题实施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调整设计思路
第四、总结与反思
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写自己这一过程的心路历程,谈谈体会,还可以写成教育教学案例,形成典型经验。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对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研究的价值重在研究的经历。所以教师应该以学习笔记、资料摘记、研究日记、随笔、案例、课例、反思、教育叙事、阶段总结等多种形式,详实地记录研究过程,在研究结束时最好能够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做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享受到更大的小课题研究的快乐。
校本小课题这样一种短平快的研究形态,应当是我们每个教师专业发展应对新课程的“快乐便桥”,每位教师都有权力享受到这种快乐,也应该去享受这种快乐。因为它记载的是自己的故事,是自己的自传报告,谱写的是自己的人生!
结束语: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由现实问题催生的“小课题”,或许还带有“小家碧玉”的气质,带有“田野草根”的气息,但是,在小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中,你定能深刻地感受到“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专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也能真切地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
第五篇:信息技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信息技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桂平市寻旺乡绥陵小学
何丽英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乡村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乡村教学改革,加快实现乡村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性人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地促进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应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教育信息化给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中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乡村中小学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乡村教育设施的变化,为乡村学校创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优质课、研讨课作为“点”,积累信息技术使用经验。撰写论文、工作总结等等,不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收发文件,领导不用再在学校与中心校之间来回跑,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同时,也正在促进农村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结构的变革,它将会大大改变农村教育的面貌,丰富教师的
教学手段,并且提高教育的质量。但是,要求全体教师都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对于我们大部分乡村教师来说,似乎那是城里教师的事,与我们乡村教师没多大关系。为什么?这里边的原因多多。
一、信息技术设施差
乡村中小学的设备比较简单,每间学校多则有十台八台电脑,少则只有一台。不要说教师,就是学校领导也得轮流着用。这样的设施,信息技术能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吗?
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低
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情感态度是:茫然、恐慌、畏惧、甚至抵触。有了这样的心理屏障,他们带着“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分数吗”?“信息技术能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自己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和技术吗”?等一系列疑问审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从而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校进行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漠不关心,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如何实现全部教师对信息化从茫然到清楚、从恐慌到冷静、从畏惧到直面、从抵触到接受,达到全员理解、全员关心、全员渴望的目标是学校提高教师素养的首要问题。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自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一〉增加必要的信息技术设施,一所学校,连必要的设施都没有,还能谈什么信息技术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要促进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技术设施问题。
〈二〉乡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网络进入家庭、社会和学校,达到了资源共享,师生间信息对称成为可能,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需要在信息对称条件下重构教育体系。从教学模式角度说,乡村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所以,乡村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导者,从当教师转变为当教练。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
〈三〉学校领导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
学校积极投入信息化资源,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促进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中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互为作用,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它表现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环境、提供学科资源、改变教学行为,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的基本要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运用的学习活动,内化信息能力,培养信息素养。促进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都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式包括教学演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角色变化又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既要求教师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融合。〈五〉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的团队建设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分享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心得与教学成果,加强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沟通对于学校的团队建设和提高管理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教师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工作,及时地沟通有利于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会给沟通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
〈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学校要为教师的学习创造无限的空间。教师的培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培训中不仅在内容上要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更注重教师良好的应用习惯,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信息化应用理念,让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二提高信息意识
提高信息素养,首先要从提高信息意识入手,从改变传统的思想
观念出发,培养乡村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乡村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通过讲座培训、分组学习等各种途径,强化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使乡村教师认识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乡村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能力,能够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师的培训工作
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建构新型的、高效的教研模式是目前乡村中小学急需探究的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研是以教师持续的自我专业发展为目标:帮助乡村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整合的有效推进提供师资保障。
信息化环景下的教研模式,应该激励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为学科教师之间架设合作交流的桥梁。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不同视角和不同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主动建构;同时,通过交流、合作有助于建立学校教研的共同体,以便互相促进和共享资源。构建相应的应用平台,让教师在办公室一有时间就能够通过网络直接点播教师的课堂实录,观看后进行民主的分析、评价、交流与研讨。〈七〉培养教学骨干
青年教师参加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培训,掌握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设计开发课件,进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
总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化背景下,促进乡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应用的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