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初探》

时间:2019-05-14 11:5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学论文《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学论文《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初探》》。

第一篇:小学教学论文《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初探》

小学教学论文《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初探》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它根据儿童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机融合组织成最简单的、最新的社会常识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特点。教材安排了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内容于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这些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感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以激励为手段,以探究为方法,以实践为根本,以创新为目的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有力的动因,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有学习的主动性,才会积极的开动脑筋,勇于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育中的激励手段就是对学生正当的心理需求的满足,通过外化刺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主动探究知识,积极参与实践。这就好比在一池春水中激起“涟漪”而产生的“震动效应”。

一、教学中的路标——导课

巧妙地导课是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1、启迪思维,激趣导入。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学习社会课程提供了丰富素材,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对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讲授新课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如动画、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绿色日记》的一课时,我出示了几组图片:绿树葱茏,芳草茵茵的住宅小区,新鲜空气,蓝天白云,令人陶醉······适当加入旁白。然后问:“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你喜欢吗?”接着再出示两组图片:女孩在用抹布抹桌子∶“昨天才擦了桌子,今天怎么又这么多灰?”爸爸也正在擦皮鞋:“唉,才穿了一天的鞋就这么脏了。”告诉学生这是空气里的灰尘,而这些带有灰尘的空气正是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我们时刻呼吸的空气有时候并不洁净的现状。两组情景对比,学生自然就会初步认识到空气质量对每个人的重要性,甚至意识到污浊的空气已经危害到自己的生活。然后老师提出问题:“那么你知道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吗?”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在设计活动时兴趣浓厚,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2、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许多情况是在无意注意中接受的,且兴趣容易转移。在导入新课时,如能不断更换容易引起学生情绪色彩的刺激方法,就能“稳住”他们的注意,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如在教学《认识你,真好》一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猜是谁,然后告诉大家:“是我呀!”然后说:“这是老师幼儿圆时和小朋友的照片,那时和照片上的小朋友闹别扭了,后来老师给我们和好并给我们照了这张照片。这是我珍藏最早的照片和我最早的朋友!”然后再出示几张和朋友的照片并一一做了介绍。然后老师问:“你有没有好朋友?你们怎么成为好朋友的?或者谈谈你希望和谁交朋友,为什么?”因为现在大都独生子女,渴望有小伙伴一起玩,他对朋友的要求会有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讨论及发言可以了解,这样学生对朋友的概念有了更深得了解,从而珍惜友谊,学会欣赏和感谢身边对自己有良好影响和帮助的人、值得学习的人。又如在学习《我想有个家》一课时,我出示电脑可件:光秃秃的山,花喜鹊的窝建在电线杆上,唱着凄凉的歌: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只要是绿树丛生就可以!!看完后问:“谁让小鸟无家可归?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再讨论森林有什么作用,如果遭到破坏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就使学生对家乡的生态环境有初步的了解,感受到动植物的家——森林遭到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的现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明白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中的灵魂——主动探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1、激发好奇、引导探究。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所谓好奇就是面对新的对象而激发出来的惊讶、激动的情感;是对尚未接触过的对象产生的一种新鲜感和惊奇感,并促使主观以关心的态度去追求这一对象的那样一种感情趋势。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在教学中,教师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的积极心态。例如在讲授《我是环保小卫士》一课时,授课前,我将一支鲜花插在一个烧杯里,再将一节电池内的粉末杂质倒入杯中,让学生设想一下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好奇之心油然而升。下课前我将烧杯连同鲜花一起拿出来,学生发出一阵惊呼,原本艳丽娇嫩的鲜花已经枯萎了,我问学生是什么使鲜花枯萎了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电池,我接着启发:废旧电池中有哪些有毒物质,如果随便丢弃废旧的电池它随着垃圾一起埋在地下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危害呢?我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对此抱有极大的热情,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回收了许多废旧电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并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主动质疑,研究学习。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从外部提出问题,相对来说,比较被动,我们要尽量从老师提出问题过渡到学生质凝,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凝的内在动机。因此,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减少这样那样的限制形成一种自由探究的气氛。学习《家庭因我而美丽》一课时,当学生说完家庭是怎样因为自己而美丽的时候,有学生站起来说:“有时候家长是因为我们而吵架的,这样还美丽吗?”这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让学生知道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下也应该关心家庭,学会为家庭分忧,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形成一定的家庭责任感的机会。我立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家庭的温馨美丽对我们每一个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那么怎样使家庭不因为自己而变得不美丽?”这时学生的讨论让我觉得他们真的都是一群懂事的孩子,让我很感动。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因为爸爸妈妈太辛苦了:有的说不能再淘气了,在家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家长分担烦恼,让家长高兴……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并有效地解决了问题,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的延伸和升华。

3、正确评价、鼓励发现。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发现方式。一般说来,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险究精神,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后者则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进行有效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2、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可以适当地制定多种评价标准,允许学生自由地去选择适合他们自己情况的,提供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和创造.(3)、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等特征.三、教学的目的——回归生活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例如前面提出的讲授《我是环保小卫士》一课,学生在认识到废旧电池的危害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成立了废旧电池回收小队并且分工负责,有的负责宣传,有的组织发动,有的走向街头、走进居民区收集了大量的废旧电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用收集的废旧电池拼成巨大的“2008绿色奥运”图案,老师给他们召开了一个表彰大会,肯定了这种作法。他们感觉仅凭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于是学生又想出了主意给市长写信向报社发倡议书,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动员,号召全市民来参加这项活动,社会反响强烈。

四、教学的升华——创新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其它课程相比,社会课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枸的限制,在活动进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学完《我们的学校》一课后,学生向大队部提出搞一个“校园吉尼斯”活动的建议,经采纳后迅速开展起来,掀起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大型校园活动,深受师生的喜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品德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澧县一完小 胡彩霞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灵、健康心理。结合我多年的品德课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把握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详细地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上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需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备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清楚课题含义。对课题的道德观点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图,分析出其蕴含的道理。

二、再现情境,点燃激情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三、充分体验,以理导行

由于《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小学生切身的体验,才能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

1.演一演,再现生活。如教学《帮帮残疾人》一课时,我让学生表演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深切体会残疾人的内心所需,同时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懂得了道理。

2.说一说,感受生活。如在教学《可爱的祖国》一课时,可让学生充分回忆我们祖国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画面。并用多媒体再现“神八升天”“天宫对接”的壮观画面节选,再现“08奥运”的精彩瞬间;展示再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事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发生的变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就会油然而生。

3.玩一玩,学会生活。如在教学《认识新朋友》一课时,组织他们进行了一次“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最喜欢吃、最喜欢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并准备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活动开始时,通过“猜歌名”,猜来猜去猜到了“找朋友”这首歌。在游戏中,孩子们请朋友品尝自己的食物、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品德教育。4.做一做,体验生活。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5.评一评,判别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进行讨论、评判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设计讨论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注意引导学生辩是非,明事理。如在教学《信息时代》一课时,对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针对学生发表的观点,再让学生进行评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通过评一评都能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学中尽量选择深奥的道理能浅显表示的教学方式,采用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拓展延伸,形成品德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思品与社会教育》光靠课堂上参与是不够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课要想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校内,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成整体,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营造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的范围。校外,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安全回家》时,我找些有关交通常识的知识及相关视频和图片来给学生观看。放学后,带孩子们过马路,提醒他们过马路时应遵守交通规则。校内、校外的教育相结合巩固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只有把新课程的理念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教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策略,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并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一个小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公民教育

近年来,某市开展公民教育研讨会的活动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也激起了笔者对公民教育的思考。笔者所理解的公民教育即是以培养爱祖国,爱他人,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为目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小学生公民教育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1.重思想政治教育,轻公民意识培养

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置等方面较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它涵盖了心理素养与道德,法律法规,权利与责任,公共参与等公民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实施过程中,教者极易将其演变为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让课堂了无生趣。有人说公民教育涵盖思想教育的内容,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的是对现行>规章制度的认可、服从。长期进行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就会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知识传授,轻良好行为培养

良好的公民教育需要学生自主实践、体验参与,从而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但在现行的课程运行中,学生由于受到升学的影响,加之一些教师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足,品德课上许多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不断地记,不断地背书上的内容,以应付考试。有的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公民意识淡薄。知识的多少与公民意识并不是对应关系。有的人知识很渊博,在生活中却不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实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容,更应该把公民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公民意识,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公民教育的活动尤其重要。

一、游戏感悟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无比兴奋中将知识进行内化。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魔力眼”的游戏。即班长给学生们看多张图片,然后迅速藏起一张,教师和学生抢答,说说班长藏起来的是什么图片。由于班长是站在讲台前组织学生玩这个游戏的,教师站的位置在讲台旁,猜中的几率当然要比学生高,最后游戏玩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沮丧的样子,老师问:“为什么不再玩了”,好几个学生说道:“不公平,不公平。”又有几名学生说:“老师耍赖,你站的位置可以偷看到班长藏的图片。游戏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再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自画像》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了“身边的他/她”的游戏。教师和学生们将本班自己朋友的特点和长处写在一张小卡片上,交给老师后,通过抽签的形式猜一猜“他/她是谁”。由于此游戏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每次抽中的卡片有可能就是自己,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很棒,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主动改正,大家就会更棒。通过此游戏,学生们不仅对自身更加了解了,对身边的朋友也多了分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景体验

教学中教师常有目的地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并融入其中,学生通过一定的体验,理解知识,明白道理,并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教师可利用音乐,语言描述等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家里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在我......的时候,爸爸、妈妈......。然后让学生将所讲的故事编成一个剧本,自己扮演父亲或母亲。接着让学生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声中欣赏美文《妈妈的爱》,并谈一谈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讲故事环节,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勾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为后续的情景体验做好了铺垫。学生表演时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了父母的那份深深的爱以及父母的艰辛与不易。美文欣赏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学生谈一谈时,他们都被父母的爱所深深感动了,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本节课学生们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体验,教学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组美丽的图片、一首动听的歌曲、师生间和谐的氛围等都可以形成教学情景,良好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公民意识在乐观开朗的氛围中发展。

三、案例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指导生活。教学中教师将身边的事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教师从国家把酒驾列入国家刑法的范围开始引入,进而把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把酒驾列入刑法之列,正是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都得到了增强。当然,教学中《不和烟酒交朋友》《我的课余生活》等课亦可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合作能力,公民素养定会不断提升。

四、体验实践

实践、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之所用,学有所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书本中的知识,进而提高他们作为社会小公民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笔者尝试着进行一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到各村组,广场,公园......去观察,了解我们周围公共设施的种类以及利用情况。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了解,学生小组整合资料并汇报。结果大家发现,人们并没有善待我们身边这些不说话的“朋友”。许多健身器材被毁坏;村头的垃圾桶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被烧了个洞;公园的座椅毁坏严重......所有的这些都让学生们感到很难过,有的学生还为自己曾经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而内疚。学生们通过调查发现,破坏公共设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笔者接着引导谈一谈:“我们小学生除了从自身做起爱护公共设施,还有什么好方法,让身边的人一起来爱护公共设施?”学生们畅所欲言。接下来一周,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或图书室查资料,了解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的法律法规;分小组调查并制定出保护公共设施的方案;走上街头发放倡议书。学生们从此次活动中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教者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认识路标,通过参与交通管理,知道了作为一名小公民我们应该做。通过这两次活动,笔者发现学生们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了,他们自己能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公民意识增强了。当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体验、实践耗时较多,加之有安全等方面的种种顾虑,许多教师不愿参与其中。但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的确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小公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活动真是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公民教育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融合。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主人不断努力。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柿子镇中心完小-魏申群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顺势发展,科学整合,实践创新

——探究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程的整合

内容提要:‚班班通‛的迅速推进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环境及方式的重大变革。作为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运用‚班班通‛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将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之中,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深层次、科学地整合,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全面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班班通 信息技术 品德与社会 整合

有人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认知行为。身处信息社会之中的教育也迅速地进入了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和‚班班通‛为基础和核心的‚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时代。同时,‚班班通‛的推进和实施,使我们进一步的明确了信息技术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世纪的教育新使命: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明确倡导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并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做到日常化运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和有效地整合,即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确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之,‚班班通‛启用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提供了一个实施现代教育的基础和教师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能极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我们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要把握好实施‚班班通‛的好时机,与时俱进,认真钻研教育理论,加强学习信息教育的相关知识,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同步协调发展。

二、深层理解‚班班通‛,科学整合课程资源

实施‚班班通‛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展开课堂信息化有效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中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这将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合作》中的‚齐心真好‛这一活动主题时,播放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获得了集体项目的唯一的一枚金牌的实况录像片段。让学生交流:‚在时隔20年后,她们再次站在奥运会最高的领奖台上,是什么让她们赢得了桂冠?‛学生交流后,教师再用ppt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故事《杰出的合作》,让学生看课件,说感受。紧接着再用课件揭示本课主题:

可用资源,然后再自己加以科学的加工整理,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教育资源,来从事自己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到教学环境当中,与教学的诸环节联动协调,为实现创新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大胆实践探索,勇于积极创新

我们在利用‚班班通‛设备所带来的信息技术来从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关键是利用其多媒体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将丰富的教育资源收集补充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营造品德与社会课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总之就是在实践中整合,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让‚班班通‛设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实现整合发展,效益最大化。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信息时代》时,设计了如下的一些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教学情景环节:

1、用flish课件展示‚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让学生直观 感受这些抽象的概念;

2、学生展示上网查找到的古今通讯方式和现代通讯家族成员的 图片及实物信息;

3、视频资料《一个手机与128条生命的真实故事》;

4、网上在线问卷交流‚假想没有通讯的日子‛;

5、课堂交流在QQ聊天室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不同年龄 网友的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的采访结果;

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转变学生以往接受式和枯燥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作为正处于教育改革和发展与创新并举时代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以敏锐的视觉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这一崭新的课题,在不断实践中去把握、创新和运用。

四、‚班班通‛实施后有关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的几点思考:

1、要全面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方法和能力的获得,防止把品德与社会课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同时,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也不是单纯的把利用‚班班通‛设备作为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而应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使用、学习、探索的工具。将设备用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班班通‛来实现教师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也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知主体的作用。

2、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要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效利用网络学习,开发课程资源,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

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在与课程的整合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增加额外的教学目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不能认为只有网络信息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应用目标和应用方式,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要坚持‚课程本位‛,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我们必须重视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的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对媒体和教学技术从需要出发,灵活多样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活动中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的作用。

5、先进完备的‚班班通‛设备仅是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的基础。要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学科的科学整合,我们教师自身还需要从理论到技术进行认真的学习,加强教育科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以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整合和发展。

总之,‚班班通‛的便捷、海量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和生活性的课程需求。实施‚班班通‛后,10-

下载小学教学论文《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学论文《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优秀范文网免费论文下载 http:// 小学品社教学论文 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李 光 民 徐州市王新庄小学 2009年12月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 王新庄小学 李光民......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浅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浅见 李敏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作为一名教授《品德与社会》的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对于教授本学科的一些心得体......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教学 在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 《品德与社会》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 有些老师往往照本......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 增城市永宁街第一小学 刘伟军 我做班主任以来,一直兼教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育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教学中如何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