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朗读指导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朗读指导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朗读是活的,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同时挖掘出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最终让学生悟出课文真正的味道。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
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可见,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要以读为本。于永正老师说过: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由此可以看出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走进文本,展开想象
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有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中,在教学小鸟与青蛙第一次对话时,我利用文本内容,出示小鸟飞过广袤无垠的沙漠的幻灯片,然后抓关键词“一百多里”,让学生去感受路程的遥远。问学生:“一百多里,那该是多远的路程呀!”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有限,他们并不能去真正感受那具体是多远的路程,但是有的学生说:“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个同学的回答让我震惊,他说:“比我们学校的跑道还远呢?”在学生仅有的感知上,我紧接说,它相当于我们学校跑道200多圈。学生一片哗然,都感叹:“哇,好远啦!”我又说:“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飞了那么远,你会感觉怎样呢?”“我会很累!”“我会很渴!”„„“那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叫学生起来朗读、再全班读。这时候的孩子们读起来就有味道了、情感就更丰富了,同时在朗读中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累了、渴了你又会怎么办呢?”“会下来找水喝。”就这样,老师很自然地把学生们带进文本,又走进生活展开想象,最后再回到文本。在这看似不经意的谈话间中、朗读中,故事的起因部分学生就了解了。
“有效的朗读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要求学生在生本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读懂了字词句,才能收获朗读的硕果。教师要给学生感悟的扶梯,让孩子们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才能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
二、知识链接,激发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我们教师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上课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在“情境”的作用下,我们声情并茂地创设浓浓的教学氛围,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感情,引发情感共鸣,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使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得以唤起。
我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妈妈几乎都健在,他们很难去体会季羡林身处异国,对去世的亲生母亲的那种怀念之情。所以我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季羡林的一段回忆录(出示幻灯片):“当我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的时候,看到母亲的棺材凄凉地躺在老家那间简陋的屋子里,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被带入了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也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在自由练读时,指名朗读时,分组赛读时都能用饱满的热情,绘声绘色地大声朗读,读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情感目标也得到了升华。
三、角色扮演,感悟体验
朗读时,学生分别扮演各个角色,甚至可以配上动作,把它们各自的心理感受读出来。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语气的创造性地模仿表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位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捕鸟内容时,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角色扮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让学生自由读那段话,把自己带到文中去扮演闰土,(教师出示捕鸟形象图)然后抓住关键词,边读边比划动作,去感受少年闰土生活的多姿多彩,使得文中生活在高墙内只看见四角天空的我无限的向往。就这样一读一演,学生的头脑中也很快就留下了一个有经验、聪明、知识丰富的闰土形象。这样的学习方法既减轻了教师字字句句的繁琐分析,又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每一篇课文的首要目标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明白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我们教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同时挖掘出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最终让学生悟出课文真正的味道。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课文内容后,不要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让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
一、了解朗读目的,让学生肯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对朗读目的的认同有利于他们重视朗读,愿意朗读。同时在课堂课外,教师要对放声朗读,积极练读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滥竽充数或者根本不读的学生加以教育,并在课后监督其到教师或指定的学生处过关。另外,还要争取家长的合作,让学生在家里加强练习,确保课堂上人人都肯读。
二、明确朗读要求,保障朗读时间,让学生会读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教师让每个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流利,即顺畅,对长句子要学会自然停顿;有感情,则是能表达作者的喜怒爱乐。其次,要保障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读完再停下,不可匆忙示意学生停下,转入下一个程序。特别在初读阶段,可以请大家把难读的语段提出来,大家讨论练读,直到达标。最后,精讲多读,把时间给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品味、思考。要明确朗读不是一个走过场的教学环节,而是学生必须会的一项语文技能。因此,每读完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同桌过关,教师抽查,确保学过的课文人人会读,个个达标。
三、给予朗读指导,让学生善读
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和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词汇和句子,有助于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从基础着手
句子中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让学生自读全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后教师出示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读准字音;接下来出示词组,在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去感悟课文精髓,并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课文中的长句,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把握好长句中的停顿,因此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试读,边读边找感觉,然后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这一切都是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障碍,为通读课文做好准备。
(二)训练朗读的方法
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学生学习书面语言主要途径是范文的内化,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体验朗读的快乐,让学生爱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与文字接触,让书中的人物或景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学生去读,而且要学生乐于去读,使他们体验到读的快乐。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氛围。在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使自己的脑海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从而调动情感来读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如果能及时地作出评价,就能激励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总之,朗读指导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重视朗读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普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很有帮助。需要正视的是,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小学朱家庆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下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同时也减弱了读的有效性。如何加强朗读有效性的指导,本文试着从语文课堂教学指导中的初读、再读、精读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朗读训练最主要的要素是训练内容、方法、训练时间、训练主体(即学生)等。优化训练过程,就是在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优化、调配管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合理地安排读的训练,把读书训练因素有效地整合,使学生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初读感知文本,读中理解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针对情感性较浓的文章可以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披情入境,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线。如《哪吒闹海》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初读:课文主要围绕着“闹”来写的,那么“闹”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气势,“闹”中到底蕴涵了哪吒一种怎样的精神呢?这样的初读,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通过自读,学生对这一问题会自求得之,对哪吒的本领高强通过初读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
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再读熟知文本,读中表达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初读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催人泪下的文章,讲的是母子亲情。虽然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很感人。教学这篇课文时,端着架子,拿腔拿调,教学的效果是不会感人的。教学时,应很投入,有动作感,要注意,是自述,语调不宜太高。母亲的话,不要扮演,我们要达到神似,不要形似,不要刻意模仿老人的语言。到最后,妈妈闭上眼,我以为她睡着了,却看见“有两行泪水流下来”,读这句话时,不要匆忙。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能这时,儿子看到妈妈眼泪下来了,自己的眼泪也下来了。如果读这种地方,摆出朗诵的姿态,这种情也就烟消云散了。朗读的目的,就是要和听者共鸣,要把听者带到作品中去。
朗诵千万不要离开生活。我们生活里的语言,通过你的朗读,再现出来。
朗读时要感情深厚、爱憎分明。朗诵好一篇作品,声音、表现技巧要和你的真挚感情相配合,把作品内容准确生动的呈现给观众,光有好嗓子、读得流利清楚是不够的。没有情就是一杯白开水,不能打动别人,要取得好的效果,朗诵者要满怀深厚的感情。你爱什么,恨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要求朗诵者要情动于衷而形于声,声和情是并茂的。朗诵者的感情是由作品引发的,朗诵者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起燃烧,要和作者的爱憎完全一致。作品本身非常的深情,朗诵者绝对不会无动于衷。
三、精读赏析文本,读中想像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如《生命桥》描写了老藏羚羊用生命为桥,勇就小藏羚羊时的激烈场面,情节紧张,激动人心,适宜朗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感
染熏陶学生的思想境界。在这一处教师完全可以放弃所有的讲解、分析,只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读,读的同时一边动脑,一边勾画,训练学生学会一种表达“力量”和“奉献”的朗读方法,既提高了朗读能力本身,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获得人性体验。这一环节的精读可以是多角度的,多种形式的。比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评读、教师范读等多种读法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朗读的重要位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表达,读中想像,这样才能使朗读教学省时高效。
第四篇:《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才有效》--听课有感
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才有效
――《香港,璀璨的明珠》听课有感
十一小 熊 艳
2010年12月3日,作为珠山区《小学语文朗诵评价问题困惑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成员,我聆听了二十一小吴琳老师上的一节课题研讨课--《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是一篇第五册的略读课文,从“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夜景”这几个方面描写了香港,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课堂上,吴老师亲切的教态,动听的嗓音,优美自然的过渡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我知道同学们喜欢吃,但最喜欢的还是玩,接下来我们去海洋公园看一看”,“同学们吃饱了,玩累了,天也渐渐黑了,让我们一起看看香港的夜景”等等,老师用语言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感受到香港的美。而课后的课题研讨会上,徐老师中肯而准确的点评,吴老师的自评,课题组成员热火朝天的讨论,都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在平时教学中朗读指导与评价的方法是否有效。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更高层次来说,朗读也是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显现。因此,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把“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我们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课题组的研讨会上,都经常讨论:该如何指导朗读?我们也经常反思:怎样指导朗读才有效?有关于朗读指导的诸多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通过观摩课题组这一段时间精心组织的二十二小、六小、二十一小这几次研讨课后,我的心一下子亮堂了许多。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
一、范读引路。
我教的是二年级,一般来说,低年段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小,对句子结构不熟悉,朗读时容易加字、漏字,读破句子。这时,老师的范读,对学生就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学生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模仿,一般地说,老师艺术性的范读比听录音更让学生感到亲切,更能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而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的精彩范读,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所以说,恰当运用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帮助较大。
二、关注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
怎样指导朗读才有效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同学朗读后,老师的指导一定要针对他的朗读,既肯定优点,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听了老师或同学的评价后,至少再读一次。这样扎扎实实的指导,无论是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还是水平低的学生,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坚持下去,哪怕是一节课,只有几个同学有收获,一天、一个星期、一学期、日积月累,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就会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做到因人而教,因人定标,关注学生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
三、把握重、难点。
我觉得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内容应有所取舍,应把握重点和难点,而不是面面俱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只抓重点的词句段进行理解,去体会,去研读。而对于相似语句、段落,可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喜欢的句子,去品味,去记住它们。在记忆、品读的过程中,课文内容就已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脑海中。如《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一课,在教学时,可以重点教“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夜景”其中的某一个段落,让孩子用学习这一段落的方法,自主学习其它相关段落。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四、自评、互评相结合。
自评,要求每位朗读的学生进行朗读后的自评,如哪儿读得最好,哪儿读得不甚理解,哪儿的读超过了别人,哪儿的读有问题。用这种形式促使朗读者自我反思,能增强朗读者的理性思考,减少朗读的盲目性。而老师对朗读学生的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更高。而同学之间的互评也就会着眼于朗读者的优点,而非不足之处了。
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尝试中,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日渐提高。
第五篇: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朗读
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
作者姓名:栗亚莉
工作单位: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联系电话:*** 【文章摘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生 朗读 有效 指导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反思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和听课时我发现小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一 些弊病,比较常见的有: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读破句; “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轻重不分,过于平淡„„针对朗读时存在的种种弊病,我试图进行了反思,发现我们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老师已经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有的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例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在上《望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中“我”与小外甥“对诗”时的片段,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古往今来,许多诗人 留下了不少佳作,“我”和小外甥对诗了呢,请大家自己练习,把这部分内容读好。
(生自由练读)
师:读好了吗?同桌练习对一对诗。(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愿意试一试?
(一桌学生读,做到正确、流利,但是对诗的感觉没有读出来,“我” 与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也没有表现出来)
师:读的不错,还有哪一桌也来试一试?(又一桌读)
师:还有想读的举手!(学生很踊跃)男生扮演“我”,女生扮演小外甥,我们都来对一对诗。
(看起来,男生女生读的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是既没有读出诗句的韵味,更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读的真好,一二两组扮演“我”,三四两组扮演小外甥,再对一次!
(全班被分成两大组,再次对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看起来在指导学生朗读,但缺少的恰恰是指导,教师仅仅是在布置任务,至于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合理的建议,没有巧妙的点拨,没有必要的示范,有的只是反复地读,机械地重复。在我听到的一些课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评价欠妥,导向不当。
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也没有组织学生就朗读情况进行自评或是互评,教师自己也只做了两次评价:“读得不错!”“读得很好!”“不错”、“很好”这样笼统模糊的评价,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声音大了就是好,朗读整齐就不错,才有了后来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可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要给予真实、具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指导好在何处,不好在哪里;而且要通过提示性的评价,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实现心灵和情感共鸣。
4.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朗读的方式和方法,是与语言的情境和情感密切相关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课文,朗读指导中都要考虑语言所描述的情景,所表达的情感。仍然是上面的案例,执教着似乎就没有考虑语言情境,也没有考虑语言情感。《望月》中的“我”是一位中年人,而小外甥还是个活泼可爱、富于幻想的孩子,念诗的语气语调当然不会相同,二人在对诗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会相同,要如何表现呢,这些内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本不适合许多人一起读。而老师却一次安排男女生对诗,一次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对诗,结果虽然读得“整齐划
一、铿锵有力”,但却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二.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几点方法
既然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存在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呢?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1.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进入课改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在本学期,我充分利用课后的五篇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能很主动地去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2.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 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雨点》《鲜花和星星》《大海睡了》等短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都可以创设情境,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指导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和美妙的情境中。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 强的学生范读。
(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朗读形式很多,例如:
(1)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引读。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读,有的地方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读,有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接上老师读的内容,突出重点词句„„(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课前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头饰,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 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一般来说,初读或者较难理解的课文及经典的句段,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情感丰富的课文,宜采用引读法,以情传情„„此外,还可采用分组读、师生配读、组合读及默读、散读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借助表演,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等,这都是“激趣”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然,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注重朗读评议,以评促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是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评议,组织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例如当学生朗读《狼和小羊》狼的话时——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在学生朗读后,我第一次点评:“这只狼比较温柔啊!”第二次点评:“你是一只善良的狼,虽然找碴了,却底气不足啊!”第三次点评:“你的表演能力真强,同学们,看,凶恶的狼来了。”这样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语文教学的最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通过读文本理解所包含的内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文而异,采取不同朗读方式,不同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主要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 《素质教育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3.凤凰语文网 www.xiexiebang.com
(论文字数: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