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古典音乐赏析选修课程 结课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结课论文
山东科技大学经管学院 财政2011级2班
张文倩 学号1101061439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各方面优秀的能力。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会想起一个现在很少提的概念—严肃音乐,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会认为是比较刻板,沉重的音乐,大多数人认为像这类的古典音乐年代悠久,离我的时代好遥远,比起古典音乐,青年人更喜欢听流行音乐。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听到古典音乐,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觉得气势很磅礴,场面很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可是这学期,我上了古典音乐赏析的选修课,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抱着欣赏与学习的态度,通过每节课欣赏古典音乐,我渐渐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我发现古典音乐与我之前感觉的完全不一样,它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会更高一个层次。通过古典音乐赏析的课程,我有了巨大的收获。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在古典音乐赏析的课上,我对著名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如“交响乐之父”海顿,“乐圣”贝多芬,“音乐神童”莫扎特,“歌曲之王”舒伯特,“钢琴诗人”肖邦,“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等等。对于著名的古典音乐更是欣赏至极,如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维瓦尔蒂《四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比才:《卡门》、莫扎特《g小调 四十号交响曲》、巴赫《小步舞曲》、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肖邦《E大调 练习曲“离别曲”OP.10》等等。
西方古典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同中国的经典之作一样,在时代的磨练中,永远焕发着夺目的光芒。对于这些经典的作品,当代社会的大学生,要尽可能地继承和发扬它永恒的魅力。
音乐,作为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娱乐形式,西方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在大学的校园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很欣喜的看到,大学生活中,各种音乐活动,如音乐会、小型文艺演出、大型晚会等等各种形式,已经悄然地被接受。在大学的各类社团活动中,西方音乐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音乐感知、想象的基础上运用理性的思维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
西方音乐,带着与东方完全不同的气质,来到我们中间。有人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人们只有经常聆听音乐。提高音乐基本理论,加强音乐修养,才能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容,才能更好地领悟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含义,在情感体验之中深刻理解作品,才能进一步达到具有审美的能力。
通过我对西方音乐名家名作赏析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音乐不仅仅是用来听的,它不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是需要用心感受的一种艺术,一种发展内心对美好事物追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求的潜意识。音乐,它能够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能够表得出排山倒海的宏大气势,也能表现出曲径通幽的安静祥和。它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承载人的思想,描绘人的生活体验,表达人的思想情怀;它也能通过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展现纯粹的声音之美。
西方的古典主义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有各种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早在学堂乐歌的时期,西方音乐对我国的音乐发展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运动中,很多的外国民歌,被我们加以汉语的歌词,在国内广为传唱,如《送别》《两只老虎》等等,朗朗上口,深受大众的喜爱。黄自、聂耳、冼星海等在我国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家留学深造回来以后,将西方音乐的技法与理论带到国内,各个艺术院校的建立专业社团的成立,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战争时期,这个特殊的武器,起到了积极的斗争作用。
建国时期,前辈们在《东方红》的感召下,在艰苦的条件中,开始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在现今社会,大学生们的性格逐渐的独立起来,对于偶像的崇拜有着自己极具个性的想法。各类演艺、综艺节目中,形形色色的明星、偶像,对于大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大学校园举办音乐会、演唱会,不管是古典还是流行,也不管是名家还是新星,一定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而平时走在路上,也总能看到戴耳麦、背吉他的大学生。随着网络的普及,音乐已经慢慢渗透到了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作为审美的主体,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都是先天存在的。
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了巴洛克音乐,欣赏了巴赫、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大师的音乐,这些音乐或轻愉欢快,或深沉浩瀚,从中可以感受到西方古典音乐的那种独特的魅力。在古典音乐派别中,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维也纳古典乐派”有以下风格特征:强调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世俗因素增强(民间音调与舞蹈节奏运用);乐思发展清晰,逻辑性强,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情绪明朗乐观(但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曲式多采用奏鸣曲和奏鸣套曲曲式(与后来的浪漫乐派形成鲜明的对比);简单的说,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是这一音乐时期的典型风格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等,表现了他与命运进行顽强的斗争,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强烈感情。漫主义音乐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是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为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通过学习西方音乐鉴赏这门课,让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众多的西方音乐大师和他们的音乐。以前我主要听的是流行音乐,很少注意西方的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太过深沉,难以品味,但是通过选修西方音乐这门课,通过在课堂上静静聆听那些以前在我看来难以理解的音乐,让我对西方古典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这种音乐并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曲调明确单一,而是由各种各样的乐器通过有机完美的结合才发出的美妙的声音,音乐的各种起伏转调就是在述说一种情感、一种思想。
西方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被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院校增设有音乐理论、音乐欣赏、电影音乐欣赏、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大量的西方音乐涌入我们的象牙塔内。西方的流行音乐来源于生活,它的特征就是真正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多数人喜欢西方音乐,包括欧美古典、流行、乡村、摇滚、HIP-HOP、R B等形式的音乐制品,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庸俗、色情等消极内容,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将决定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欣赏音乐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在音乐感知、想象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审美的过程就是生活再现的过程。不论是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都离不开形象,形象需要想象,任何审美活动中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自始至终无不贯穿着建立在自身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
西方音乐在经过多的积累和沉淀以后,它的光芒是辉煌而且灿烂的。在审美的培养中,我们应该摒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也将有助于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想达到更高的审美层次必须将理性认识真正融入到音乐的感性体验中,即达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境界。
总之,通过学习西方音乐鉴赏这门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点: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能让我们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所以,在今后,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多听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
第二篇:《经典励志电影赏析》选修课程结课论文
银幕上的人性光辉——经典励志电影赏析
结课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 财政学2011级2班
张文倩 学号:1101061439
经典励志电影赏析结课论文
《冰雪公主》观后感
《冰雪公主》观后感
在学校公选课《银幕上的人性光辉——经典励志电影赏析》中,我观看了被称为“迪斯尼的万金油”的影片——《冰雪公主》。这部电影虽然是喜剧风格,但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的内心深受震撼,产生颇多想法,为自己将来的奋斗之路
天生聪慧的高中女生布莱尼·凯茜·卡勒里(米歇尔·崔切伯格饰)是一名学习积极分子。尽管考试成绩得个A+对凯茜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可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实现自己的理想,梦寐以求成为一位花样滑冰的冠军。望女成凤的单身母亲(琼·库萨克饰)希望女儿可以步入哈佛大学,因为凯茜的金牌梦想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而已。曾几何时,凯茜也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害羞和笨拙一度成为她逃避训练的借口。
花样滑冰冠军身上不屈不挠的奥林匹克精神打动了凯茜,透过观赏和模仿电视上的花样滑冰节目,凯茜独自一人来到结冰的池塘上开始训练。凯茜也尝试着通过各种行动让辛勤工作的母亲可以理解自己,于是她决定做一个和花样滑冰有关的物理报告。
凯茜希望自己可以象妮基、蒂芬尼和吉恩(海登·潘妮迪尔饰)这三个出色的滑冰神童代表美国参加花样滑冰的巡回表演。
不安和焦躁经常困惑着凯茜,但是幸运之神也同时在向她招手。最后的机会帮助凯茜登上本地的溜冰场,欣喜若狂的她终于可以与其他优秀的选手同场竞技了,滑冰的小天才以近似疯狂的旋转吸引了众人的瞩目。
凯茜得到了与傲慢的吉恩一起训练的机会,并得到吉恩的母亲兼教练蒂娜(吉姆·坎特拉尔饰)的专业指导。蒂娜是一名花样滑冰前世界冠军,现在的目光转向培养下一代世界冠军。严师出高徒,凯茜开头的喜悦心情马上又被改变了,课程和训练频繁冲突,甜蜜与眼泪伴随着她。为了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凯茜还必须冲出母亲的包围圈,她的现实生活情不自禁地陷入到这样的一个世界:冰上的旋转腾空、跳跃转体与好友、男友之间展开了残酷的竞争。在溜冰场,凯茜喜欢上了吉恩哥哥磨冰机工人泰德,从泰德身上她得到了浪漫体验到了爱。
凭借坚韧不拔的决心和艰苦努力的训练,凯茜成为夺得巡回赛冠军的最有力竞争者。比赛临近了,凯茜的信心开始激扬,她要靠自己的完美舞姿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冰上公主。
第三篇:古典音乐赏析论文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会想起一个现在很少提的概念—严肃音乐,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会认为是比较刻板,沉重的音乐,大多数人认为像这类的古典音乐年代悠久,离我的时代好遥远,比起古典音乐,青年人更喜欢听流行音乐。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听到古典音乐,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觉得气势很磅礴,场面很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可是这学期,我上了古典音乐赏析的选修课,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抱着欣赏与学习的态度,通过每节课欣赏古典音乐,我渐渐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我发现古典音乐与我之前感觉的完全不一样,它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会更高一个层次。通过古典音乐赏析的课程,我有了巨大的收获。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在古典音乐赏析的课上,我对著名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如“交响乐之父”海顿,“乐圣”贝多芬,“音乐神童”莫扎特,“歌曲之王”舒伯特,“钢琴诗人”肖邦,“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等等。对于著名的古典音乐更是欣赏至极,如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维瓦尔蒂《四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比才:《卡门》、莫扎特《g小调 四十号交响曲》、巴赫《小步舞曲》、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肖邦《E大调 练习曲“离别曲”OP.10》等等。
然而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说,第一位大师是海顿,它是交响音乐的泰斗。他的音乐典雅、华丽、结构方整、旋律流畅,很少有戏剧性冲突,可以使人飘飘欲仙,悠悠欲睡。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誉,对海顿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是他奠定了古典乐派的形式和风格,并使其发扬光大。在他创作的黄金期,对音乐的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是炉火纯青,乐曲风格精致,曲思丰富,似乎具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许多作品在原创及精练技巧下,经常蕴含着幽默感,表现为惊人的手法、出人意料的不同风格的同时呈现,还有精湛的和声、转调。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主题素材的形式,延续巴洛克音乐的模拟对位法,根据主题的轮廓而衍生出乐曲组织。后来的两个世纪里,古典音乐的主题发展正是依据了这一原则。海顿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和富于幽默感。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献给奥地利皇帝的《颂歌》亦是海顿的著名作品。如今,这首颂歌的曲调变成了德国的国歌。海顿在交响乐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柴可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尽管他不如穆扎特、贝多芬那样辉煌,但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维也纳音乐真正的奠基者。莫扎特、贝多芬无比辉煌的器乐成就,都是建立在他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
第二位大师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则甜美、活跃,富于歌唱性和古典美,突出对比性和层次感,像清泉潺潺,似流水滔滔。莫扎特一生的曲风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1770年为界,此时作品中可以看到前古典乐派和意大利古典乐派的强烈影响。中期以1786年30岁为界,此时作品富有典雅的嘉兰特风格和海姆乐派样式的投影。30岁以后的略偏向巴洛克样式,并以此在古典的乐型之外植入更深远的意境。
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伟大的音乐天才往往各有千秋,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则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艺术的端庄与艺术的完美在形式、内容互异的作品中得到统一,这正是莫扎特的才华所在。莫扎特的音乐决不是壮伟凝重的,也难得是悲怆的,它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雍容华贵、恰如其分。而且,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即使是他高兴的时候,他的音乐中仍然有一个悲伤的低音。他知道生活是由悲伤和欢乐组成。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在他之前或之后却没有别的音乐家能做到。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认为莫扎特是“禀承了上帝旨意的创造力的化身。”莫扎特“化身为”音乐。莫扎特因其音乐作品形式高雅、简洁对称,具有高度美感而声名鹊起,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魅力——自由与人性。
第三位大师贝多芬,他的音乐则升华为美中有“奋”,乐中有“哲”,激情洋溢,形象鲜明,矛盾纷呈,英雄气势撼人,如同熊熊烈焰,无比辉煌。音乐家大多注意形式与情感的结合,贝多芬《命运》与《合唱》交响曲中吧音乐审美中的表现派与形式派的融合推到了极致。贝多芬被后人评为“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可以看出,在音乐创作从古典走向浪漫的进程中,贝多芬是一块里程碑,他亲自将《第六交响曲》注上“田园交响曲:感情的表达胜于音画的勾勒”,并在各乐章分别写出“到达乡间时的快感”“溪边景色”等大小标题,使它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标题音乐。由于他的作品的英雄气概,奔放热情,幻想风格,复杂织体一级丰满的和声因素,并扩大了交响乐队的编制,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欢乐颂》这个著名的主题,节奏很平凡,是那种妇孺皆知的曲调,或许这就是大师的暗示:最崇高美好的事物往往出现在最平常的地方!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钢琴协奏曲等,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赏析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而作为我们听众,即使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却也应该用心去聆听,当你仍沉醉于流行音乐的时尚形式中时,当你在为DJ舞曲感到吵闹时,当你越来越感受到嘻哈音乐的乏味与无聊时,不妨去听听古典音乐,它的每一格音符都好像是在你的心头跳动,每一格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我想这就是古典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古典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第四篇:西方流行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浅析西方流行音乐对人们的影响
熊思洁
(通信工程,20091186)
【摘要】: 西方流行音乐在10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种音乐风格,本文
着重叙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音乐风格对大众的影响,以及爵士
这一独特音乐风格对我自身的影响。【关键词】:西方流行音乐/爵士乐/情感/影响
西方流行音乐形成并发展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其简易通俗、贴近生活的特质深入人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代人的身心。从早期的黑人音乐,到后来的爵士(Jazz)、乡村(Country)、摇滚(Rock)、轻音乐(Easy Listening)、新世纪(New Age)和说唱(Rap)等,无不反映出当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希望。
对我个人而言,相较于现代的各种仅为宣泄自己情绪的主流及非主流音乐(如Psychedelic、Death Metal等),我更倾向于欣赏爵士乐——它是体现自由精神的20世纪新型音乐,它源于生命的冲动,其肆无忌惮的即兴风格很快风靡了全世界。
一、西方流行音乐对大众的影响
音乐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载体,它诞生于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下,歌颂着人们的心声,映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音乐更是一种文化与情感的载体。
1、早期美国黑人音乐包括灵歌(Spiritual)、福音歌(Gospel)、灵魂乐(Soul)、布鲁斯(Blues)等,他们歌颂自己的劳动成果,诉说被奴役的苦难心声,但歌曲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他们渴望自由,用音乐克服物质生活的艰辛,并把它转化成一种坚强的意志,从而在阶级斗争中顽强存活下来;
2、爵士乐是奴隶们在新奥尔良这个宽容的城市里解放自己的产物,虽常于赌场、酒吧等比较混乱和喧闹的娱乐场所演奏,但却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般不含带任何世俗之气,充满生气、令人兴奋,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爵士乐更似动荡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痛苦、愤怒、懊丧和混乱;
3、乡村音乐是南方贫困的白人用以描绘自己的生活,缅怀往事、憧憬未来,演唱者宽厚的喉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空旷中带着自然的诗意和亲切宜人的情调,然而他们常给听众以孤独的印象,他们动情的面容、时常紧闭的双眼和闪烁的泪光无不映射着他们内心的真诚;
4、摇滚乐似乎是年轻人的标志,歌手时常表现出对一些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反抗主流文化、反抗生活、甚至反抗音乐本身,其着装以及舞台效果都十分另类,而摇滚乐分支极多,包括Folk-Rock、Psychedelic Rock、Soft/Hard Rock、Punk、Heavy Metal、Death Metal等等;
5、轻音乐则是感受宁静而少有歌词的音乐类型,重点在于营造出令人心平气和的氛围,听音乐的同时彷佛走进一个空灵缥缈的世界,这片净土上的镜子能使人们看到真实的自己„„
各种流行音乐广为流传有着其主客观原因,而受西方流行音乐文化影响最深广的群体便非青少年莫属了,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年轻群体对文化和事物的发展有敏感的天性,这使得他们极易接受外来的文化思潮和行为方式。伴着时代的进步,各国潮流文化都能在这一代人身上找到特有的标志。这一代人思维活跃,崇尚自由,渴望独立,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直率地宣泄情感,他们毫不遮掩自己内心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这群个人色彩浓烈的年轻人,尊重自己的情感,需要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的精神舞台,欣赏音乐时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在乐音中自由徜徉。
然而我们知道,西方流行音乐必有其糟粕和精华的部分,也即同时具有正、反两面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听到的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等等。健康而有艺术性的音乐有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趣味庸俗的音乐却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和腐蚀作用,甚至会导致社会精神文化的贫乏和混乱。在古希腊时,人们认为音乐可改变人的情绪——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高扬、G调浮躁,各种音调可激起不同的情绪。听一些缓和的音乐可以加强记忆、缓解压力、陶冶情操,而音调低沉的音乐反使大脑混乱,对事物的判断失准率上升,也会引发人的悲伤情绪,如传闻中匈牙利歌手Rezső Seress的《Gloomy Sunday》由于流露出摄人心魄的绝望情绪使100多人因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不禁深思,对这些流行音乐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影响,人们又该抱以怎样的态度呢?
二、爵士乐对我的影响
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爵士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Blues)、拉格泰姆(Ragtime)及其它多种早期音乐类型。这种全新的音乐表达形式,节奏动感,音色多变,有极强的艺术欣赏性。20世纪初的新奥尔良爵士乐、30年代大乐队演奏的摇摆乐、40年代的比博普爵士(Bepop)、40年代末的冷爵士(Cool)、50年代的硬波普(Hard Bop)、60年代的自由爵士、70年代以后的摇滚爵士,而后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爵士Funky„„一张张不同风格的爵士唱片汇成一部爵士乐发展史。相较于其他音乐,爵士乐有很多自身独特的魅力:
1、即性演奏或是演唱让听者自在地徜徉,不断地产生灵感;
2、爵士乐的节奏和唱法非常复杂但却并不感到吵闹,相反会随之翩翩摇摆;
3、独特的音色以及多种乐器的运用,让人享受一场音乐的盛宴。而且唱片中所带的沙沙声在如今听来却是一种十分独特的韵味,让我情不自禁地沉迷其中。
一位作者描述说“乔丹从罚球线腾空而起的刹那,DJ在唱盘上不小心打翻了瓶啤酒等等都是一个个定格的画面。无数个定格的画面连在一起却变成了动作,诉说着一则则故事,或隽永、或私密”。她提出了四个问题——“为什么听爵士乐?”“如何听爵士乐?”“怎么从爵士乐中找到乐趣”“爵士乐如何让你保持继续听下去的动力?”,并同时用定格画面与动作画面的逻辑进行了阐述“如果说某年某月某天初次听到切•贝克深情演唱My Funny Valentine,然后因为这首情歌让你对这个英俊小号手产生了兴趣,渴望尝试他其他的作品,并且了解到‘原来他跟人打架掉了门牙,难怪唱起歌来漏风’‘这么有才华的人竟是个毒虫?’‘这个毒虫竟然还有写日记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定格的画面。可是当你把这些定格画面收集起来,变成动作画面,让切•贝克的一生际遇在想象间流转,就能面带微笑地逐一回答刚才的四个问题”。
我自开始接触爵士乐,到逐渐了解爵士乐的产生背景及其风格和特征,再去探索爵士乐手的人生旅途,并随着爵士乐摇摆„„所有的定格画面累积成为动作画面,从而编织成了一个小而温馨的故事,如同电影般在我眼前放送,其间我的心绪变化正是听爵士乐时能带来的最大乐趣。生活亦如此,与同学探讨问题、与朋友谈笑风生、与家人共度年末„„这些定格的画面勾勒出了生活的图景,而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正是生命与灵魂的精髓所在!
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就是空气、水和音乐。西方流行音乐追寻最现代的脚步,体现最鲜活的情感,永远饱满、青春洋溢。它时而优雅、时而热情,像清泉、像山川,或悲或欢、或怨或怜„„西方流行音乐触摸着人们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并有着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影响。我们从音乐中学会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看社会、看人生、看他人、看自己。但是,我们并不能盲目地追随西方流行音乐文化,在一些歌曲中逃避现实,仅仅让其作为消磨时光、解除寂寞的娱乐药剂,而应当以客观的心态从中嗅到更多阳光、花草和汗水等生命的气息,体验音乐中所蕴藏着的深沉智慧。
【参考文献】:
1、《流行音乐文化教程》,解学初 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爵士春秋》,孙秀蕙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五篇: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cpp
内容摘要: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节操,升华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妙的动听的世界,随时随刻的满足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音符的美妙。而西方古典音乐更是音乐的精品,更能让我们的精神和灵魂都能的到放松。对艺术作品风格的把握,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海顿、莫扎特所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通过对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必需的技术规范的考察,以及对他们一些共同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形成对古典乐派艺术风格的基本认识,为音乐风格概念的形成和钢琴技术要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古典主义 风格 海顿 莫扎特 西方音乐
当钢琴弹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的问题便凸显出来。这是每一位琴者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和基本能力。周光仁先生曾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任何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对其弹奏的作品风格作出正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风格的把握在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占据了钢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钢琴作品也是两人创作的重要领域。本文正是从两人钢琴作品中的共同特点
来探讨这一时期,他们对钢琴作品风格的把握。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一般特点
“古典的”即为“classic”,在古代文法学家笔下是指“最优秀的”“经典的”之意。而在中国,我们译为“古代的”和“典范的”两层意思。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只是狭义地指18世纪中下叶,在维也纳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这一时期,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启蒙主义“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要求音乐质朴化和平民化,音乐特征慢慢地完善成熟,其音乐特点主要如下:
1.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尽管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孕育并且带有巴洛克时代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仍然占据了主要地位。
2.和声进一步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骨架。和声语汇更加丰富,大胆采用了离调、转调手法,使旋律更富于表现力,更加立体。
3.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摆脱了宗教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
4.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奏鸣曲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他等曲式,形成了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变奏曲也被广泛运用。
二、海顿、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风格
海顿和莫扎特的大部分键盘作品被认为是为钢琴而非羽管键琴而写的。虽然当时的钢琴声音音质比现代钢琴更加轻薄,但它的延音踏板以及强弱方面细微的变化对古典风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的整个音乐创作中,键盘作品并不是他创作 的主体。海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但不管怎么说,海顿却预示着莫扎特风格的成熟。海顿的钢琴作品初听时并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迷人,反而有些冗长、粗暴,有时甚至有些野性。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声音因素在海顿作品中几乎找不到。海顿不十分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是更致力于纯正的表情。他的钢琴作品中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着无比的幽默感。他并不热衷于炫技。和莫扎特相比,莫扎特用很多的“Aallegro”,而海顿更愿意选择“allegro moderato”,甚至“moderato”。
莫扎特(1756—1791),一位坠入人间的音乐精灵。他的精巧、典雅、纯净、澄澈,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与他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钢琴
作品很少追求激情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除去个别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风格的把握,都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因此,通过以上对海顿、莫扎特的了解,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握一些古典主义风格的要素。
三、演奏古典作品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达到古典主义风格的要求、在技术环节上的完善,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速度和力度
在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时,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地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古典作品的音乐风格。正确地把握和知道速度究竟多快是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所必需的。古典时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向两头扩张。这一时期的快板乐章比巴洛克时期快得多,而且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海顿和莫扎特从不为他们的作品标上速度记号,现在版本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但我们在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也应该有个速度的定量,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对这一时期音乐的了解,我们
一般把它定量为:快板(allegr48—50左右。总之,要充分保持稳定、统一的速度,绝对不能时快时慢。
而在力度的表现上,由于“槌子琴”的出现,音量较过去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来表现渐强渐弱等变化了,因而音乐表现力较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时期钢琴制造上有所发展,但还远不如现今钢琴音色丰富、洪亮,声音也不能像现在的钢琴延续得那么长,因此,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由此看出,在演奏古典时期作品时,现代钢琴演奏最大音量也仅仅相当于“mf”,最轻音量则相当于“ppp”。到贝多芬时期,钢琴制造和钢琴演奏又有了一定发展,力度幅度增大。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作品时,我们可以有所变化,但应考虑当时的特点,把握好限度与分寸,弹出尽量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音乐。
2.触键与音色
古典时期的钢琴发音明亮、颗粒清脆,是我们的现代钢琴很难做到的。莫扎特钢琴作品声音灵巧而华丽,而海顿有时比莫扎特更富朝气,更具幽默感。因而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要达到我们想要的音色,就要通过均匀清晰的颗粒、活跃的节奏、流畅的气息的途径来实现古典主义特有的高贵气质。而良好的音色的实现是通过触键来完成的,因此,通过海顿、莫扎特我们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弹奏古典作品时,触键应以指尖,尤其是第一关节为主要部位,下键时,指尖要轻,触键要快,指尖在发音后一定要轻轻支撑住,而力量则应立即松开。不能用臂力压迫键盘,必须控制好声音的“点”。
②弹奏出的音色应明亮而圆润,演奏者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通过手臂“松”而不“懈”的力量,弹奏出富于明快、透明、纯净的音色。
③音阶的走句应干净,流畅。用手指奏出富有弹性的音。指尖动作越小越好,其触键速度在单位距离内应该较快,弹奏出颗粒清楚、以“nonlegato”为主的音。
④在手腕配合下,弹奏出有“呼吸”的乐句。钢琴演奏就像声乐演唱一样,都是有“呼吸”的。演奏者通过力量的“上抬”和“下沉”,来实现乐句起伏中形成的“气息”,并根据演奏者本人对乐句的理解来决定使用连奏还是断奏,通过演奏者的手腕、手臂来调节乐句,使声音和谐、统一,弹奏出美妙细腻的乐句。
3.装饰音的弹奏
装饰音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周广仁先生曾指出过:在装饰音记号统一以前,我们很难认定统一的标准。而且,在实际弹奏中,对同一个装饰音,每一位演奏者又有不同的弹法。再者,随着钢琴演奏的发展,后人编撰前人乐谱的版本日益增多,给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带来了更多的纷扰。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音基本继承了巴赫的传统,以下只是对装饰音的一些一般规律进行的探讨。
①颤音(tr)或回音(∽)。颤音的数量较为自由,不像巴洛克时代的那样严谨,速度和数量由演奏者根据对乐曲的理解而决定。这
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海顿、莫扎特时期,所有奏法都从标明的主要音符上方二度开始,而到贝多芬时期,则演变成从原音开始。
②长倚音一般具有留音效果,甚至弹奏效果是将音符时值对分。如则应弹奏为。这在莫扎特K283第一乐章,K311第一乐章,海顿的HOBXVI37第三乐章中都能遇到。
③回音应包括在主要音符时值内。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应弹在拍子上。如贝多芬的OP.49第一乐章中回音的弹奏。但有时,回音也从拍子后开始弹奏,这就要看演奏者具体的喜好而定。
另外,贝多芬的装饰音略微复杂,如半颤音、分解和弦或琶音、短倚音、长倚音等。我们不可能用某种规范加以限定,只有演奏者根据音乐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喜好同时参考大师们的演奏来弹奏。
4.踏板的运用
18世纪后30年,有不少钢琴被装备了一个膝部杠杆,近似于现代钢琴的制音器踏板。踏板就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海顿、莫扎特时期,键盘作品基本上都是为古钢琴而作,由于古钢琴与现代钢琴结构完全不一样,因此,据考察,他们的作品中没有踏板使用的标记。但这并不等于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不需要使用踏板,所以很多演奏者在弹奏他们的作品时感到迷茫,他们不知道,在任何风格中,右踏板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给予更多的共鸣和音色。这一点对古典乐派作品同样适用。因此,演奏者应始终记住:在使用踏板时首先讲究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绝对不能含糊不清。即使要使用踏板,也要尽量保
持音的清晰,使听者觉察不出来。其次,在有长时值音符的慢速、歌唱性段落中,右踏板不能踩得过深,在这里使用踏板的功能主要应帮助避免声音发干,使整个乐句有一个很好的过渡、连接,起到润色的作用;最后,句法、连线和所有其他奏法应保持清楚,包括休止符都不能用得模糊不清。踏板的运用不能影响以上所述的划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为演奏者的踏板运用提供了基础,左踏板的出现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这种背景下,演奏贝多芬作品,运用踏板自然比海顿、莫扎特多得多,复杂得多。但不管是演奏贝多芬还是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我们应始终记住古典时期使用踏板的总原则就是:增强乐句的连贯性,使音响获得更丰富饱满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海顿、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的研究以及对弹奏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钢琴作品的弹奏风格所需要把握的分寸,在于内在的深刻和外表的含蓄、有节制的统一。演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钢琴作品需要有符合这个流派音乐的演奏风格。钢琴300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表明,风格作为一种音乐文化趣味和形式要素、一种演奏中必不可少的认知概念和外显形态,是反映作品思想主题、精神内涵、情绪情感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位演奏者在弹奏实践中不能忽视的。我们只有将作品与艺术流
派的共性相结合,深、挖掘作品内涵,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和弹奏的技能技巧,才能为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所衍生的各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2]黄莹《风格的研究——钢琴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钢琴艺术》)
[3]罗曼·罗兰《古代音乐家》《当代音乐家》
[4]修海林、李吉提 《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5]郑兴三《论莫扎特钢琴曲的演奏风格》(《厦门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