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剧与交响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歌剧与交响音乐学习心得
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艺术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就必须对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面。本学期我选修了《歌剧与交响音乐赏析》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对此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交响乐是作曲家用来表达其对人类历史,社会,民族,世界,情感,自然等众多事物的深刻思考和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之所以选择交响乐是因为交响乐的音响丰富,声部众多可以满足较大的题材,并且结构完整又可以满足各种戏剧性的冲突情节,对比展开,张弛自如。其内涵和管理一样,表现了作曲家对音乐的理解和对哲理的思考。
旋律是一切音乐的灵魂。欣赏一部交响乐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其主题,即主旋律,主旋律就如同一部电影里主人公,抓不住主旋律就谈不上欣赏。音节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欣赏音乐首先要学会欣赏生活。交响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通过音速 音高 音色这三大要素来表现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欣赏交响乐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才能将抽象的音乐具体为现实生活,才能领悟作品的真谛。
管理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管理。
欣赏交响乐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细心、安静地去感受。欣赏前,你应该先了结一下这个交响曲的来历以及写作背景,如果可以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作意图。欣赏时,要注意对音乐形象的把握,有的在旋律上,有的在节奏上,有的是和声的序列或和弦的展开,总之主要音乐形象会多次出现,注意辨认这些形象,把握其情绪特征,对音乐的理解也就容易了。并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故而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反复的聆听,你会发现,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现。这就是交响乐的神之处,其内蕴含的管理精神是永不褪色的。在管理中,我们也应如此,凡事要事先有个总体的了解,然后认真分析,最后再去作出决定。
歌舞剧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将抽象的音乐按照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具化为舞蹈,歌剧等艺术行式,有助于初学者对音乐的感悟,因此,歌舞剧对音乐普及起了很大作用。例如比才通过歌剧《图兰多》刻画了一位性格独立不羁的女主人公卡门。对于卡门这个人物的性格,让我有种矛盾的感觉。首先,卡门在对自己感情的认识方面很大胆、很直接,也很热情,“你不爱我,我偏爱着你。你爱我,就要当心了。”女主人公一直在反复地唱这一句,让观众能直接地对卡门的性格,特别是对情感的态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喜欢她敢爱敢恨、独立专行的性格。我认为,在管理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像卡门一样,对事情认识清楚,决定果断,客观看待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让我们一起,怀揣着一份崇敬的心情,走近交响乐,聆听它,揣度其中的精妙之处。
第二篇:交响音乐赏析论文
2012/2/23周四 交响乐1
布兰诗歌
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而交响音乐则是音乐这片浩瀚的海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着一段优美的交响乐,我们进入了交响音乐与赏析这门课。
交响音乐是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音乐。交响乐的主要体裁有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舞曲及交响合唱等。交响音乐与交响曲的原文同是symphony一词,出自希腊语,意为“一起响”,也有音与音之间和谐地结合的意思,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大量地使用了,但当时它的内涵和现在全无共同之处,是泛指一切多声部的音乐,既有器乐也有声乐。
在古希腊人的脑海里的音乐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是打开自然科学那扇门的钥匙”。许多思想家都认为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思想,也能医治人的灵魂。事实上,包括后世很多著名物理学家也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演绎,一般只反映事物的具体属性,艺术则是感性的发挥,常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精神;宇宙的本原是对称与和谐,而艺术则是真理和美的化身。
《布兰诗歌》是卡尔·奥尔夫的代表作。他的美学思想就是简朴、单纯,偏爱强烈、明快的节奏,认为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开始;使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不断反复,用尽之后才换另一节奏。在《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中的旋律语言包罗较广,从单旋律歌曲、民间歌曲到弗拉曼戈歌曲和浪漫歌剧,面貌多姿多彩。他曾说过:“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整部作品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杰克逊的歌曲。杰克逊的音乐是专业之乐,一般人难以模仿;是本能之乐,对人性对世界的呐喊;是哲学之乐,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是风格之乐,别具一格,自成一家;是视听之乐,不光好听,现场画面同样震撼人心;是政治之乐,抨击着社会的阴暗角落。黑格尔曾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杰克逊就将这句话阐述到了完美。
2012/3/1周四 交响乐2
巴洛克时期
古罗马的音乐是从古希腊的音乐借鉴来的,音乐活动较之古希腊更加旺盛、喧闹。罗马人视音乐为家庭女性必备的技能,还从希腊人那里承袭了吃晚餐时要有音乐伴奏的时髦风气。在宫廷盛大的宴会上,总有大群的歌手和乐师高唱赞颂统治者的颂歌。政治家的演说也常有笛子伴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优美、起伏的笛声相映成趣。罗马人也尚武好战,对军乐尤为喜爱,汇集了各民族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精华,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
文艺复兴重新找回了人的形象,音乐被世俗影响。
在欧洲艺术史上称1600年至1750年间的150年为巴罗克时期,这期间欧洲社会充满了各种活跃、动荡与大胆变革。
巴罗克音乐风格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开始转向和声性主调音乐。这种审美趣味上的转变最早在歌剧的演唱中形成,但主调音乐在巴罗克音乐中还未取得统治地位。
巴罗克音乐蕴涵有丰富的精神与情感内容,但多是抽象化的“我们的精神与情感”,而非私有的“我的精神与情感”;其语意信息比较淡泊,一般很少具有造型性描写,多表现一种结构和音响色彩上的谐美,以及乐思发展的逻辑性和旋律线条的流畅。
巴罗克建筑风格表现为豪华、宏伟、壮观和富于精雕细刻的装饰性,散发着一种健康而又铺张、放纵的活力,具有高昂的气度、神秘的狂热和感人的情调。而这种风格也贯穿于巴罗克音乐的精神气质中。
G弦上的咏叹调,宏大的音响像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历经沧桑却仍旧充满活力。《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华丽的托卡塔,极富技巧性,画面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幻,赋格有追与逃的感觉。乐曲开头,托卡塔的音乐材料饱满而富有戏剧性的效果。使用延长的波音后,形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好似非常悲壮的号召、呼唤:起到了引子的作用。乐曲尾声是整个托卡塔戏剧冲突的高峰。赋格主题与托卡塔主题紧密相连,是从托卡塔中引申出来的。紧密的织体的结构和丰富的音响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是在看柯南剧场版电影《颤栗的乐谱》时,当时就给我的感染力就非常大,以至于内心情不自禁跟着它的主旋律跳动,心潮澎湃,神情激昂。巴赫的音乐貌似像海面一样平静,却蕴含着无数惊奇。我不想努力听懂他在讲述些什么,只是愿意这样静静地听,慢慢的感受琴弦上跳动的天籁质感。
2012/3/8周四 交响乐3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独奏协奏曲(Concerto)名称源自拉丁文,原意是竞争和比赛,它是由一件独奏乐器同乐队相协奏,音乐形象以对峙为基础的炫技性乐曲。这种体裁最初出现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由维瓦尔第最终确立了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成为后来古典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楷模。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鼎盛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但是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还只是让小提琴演奏独立的旋律,而尚未赋予它充分的技巧性装饰。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独奏声部在协奏曲中的主导地位,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莫扎特的古典协奏曲中才最终取得的。乐曲独奏的部分是听众瞩目的中心,一般都具有华彩乐段,可展示、炫耀独奏家的精湛技艺与个人演奏风格。独奏者登台演奏,必须娴熟到完全不看乐谱,才可自由地表达。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大约创作于1725年,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四部作品均采用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四季》由四首三乐章的协奏曲构筑而成,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维瓦尔第在每一曲的总谱扉页上各附有一首解释音乐的14行诗,用以说明音乐的特性,并且还把这些诗行分散地写在各乐段或乐句上,使音乐和文字联系起来。
春天,小提琴代表鸟鸣,体现生机盎然的情趣;夏天,中提琴象征牧羊犬的鸣叫,小提琴代表牧羊人,忽然雷电交加阻挠了他回家的路;秋天,欢快的风琴代表着仙女和牧羊人的对话,也是轻快的舞曲;冬天,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这是冬天,一个愉快的冬天。”整部作品情景交融,绝不是难以进入的艰深之作,“入耳即溶”。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时期的特点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整个《四季》中的四首协奏曲给人的感觉就是主题鲜明,各异其趣,然而听起来却一气呵成。我不得不叹服各乐章间的起承转合是那么的丝丝入扣,作曲家手法高超,写景、写人、写情,甚至写具体情节,都有神来之笔。或挥洒泼墨,或工笔细描都有画龙点睛之功,生动地再现出一幅幅大自然风花雪月的优美画卷。难怪这部作品几百年来一直百演不倦,世人百听不厌。是名符其实的经典之作。2012/3/15周四 交响乐4
古典主义精神
“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典范、经典,古典主义开始形成于古罗马文化的鼎盛时期。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是强调理想的形式美、展示精巧的技艺和传达理性的明晰。在古典主义艺术明朗、纯净、美丽的外表下面的中心主题是理性的明晰—一个有理性的人,在一个有秩序的世界中应对他的命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在情感和理智、心灵和思想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古典主义立足于现实,积极进取。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构成。呈示部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两个主题在声音上形成对比。发展部对两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利用主题中提供的动机展开,第二主题强调了第一主题的悲怆。再现部再次演奏两个主题,并加以变化。第二乐章显得温柔平和,两个主题的对比不强烈。第一主题由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相继奏出,温暖,明朗,如同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两个主题不像第一乐章具有明显的咏叹调的性质,都只是由简单的音型构成,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和声和发展的可能性。两者缠绵在发展部里,互相对比,互相补充,自然和谐,充满了莫扎特式的天真和纯洁。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但是莫扎特取了小步舞曲的名字,但是更像是一首庄严的进行曲,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庄严,自信的人的形象,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的精神。坚定的步伐和对于明天的充分信心也正是莫扎特那些快乐的音符的来源,他的音乐里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怀疑,没有辛酸和泪水,莫扎特同样是一个命运捉弄的人,但是他的心灵,他的纯洁的灵魂却永远向往着快乐,也坚定的相信快乐将会到来,是整个交响曲最光明的瞬间,温暖的,不带任何怀疑的,天真的快乐时光。第四乐章同样是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充满对比的天才之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第二主题旋律精致而明朗,莫扎特特有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再次展现。第四乐章当我们一层层揭去形式的面纱,我们看见的是有层次的,有心灵的内容。无论是在调性上还是在发展的手法上都和第一乐章很相似,使得整首作品拥有了完美协调的结构。
叔本华曾说,“一个国王和一个乞丐透过窗口看日落余晖,启发是一样的,都能感受到日落的美。”就是这样平等音响美,使整首曲子充满和谐。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最伟大,最天才的一面,那就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莫扎特似乎是完全依靠直觉达到了这一目标,在他之后,有过无数的作曲家穷尽一生的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身心俱疲的惨痛代价也无法企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莫扎特的创作结构精巧,平衡和和谐,似乎完全得自天然的音乐感觉,其实是和他敏锐的内心听觉分不开的,他能够轻易的在头脑里建立整部作品,好像只需要把他们写下来一样。这种天才在莫扎特是天生的,“上帝借他的手把音乐献给人类”,但是在我们却也是可以后天习得,这就需要十倍百倍的努力了。“天才即勤奋”。2012/3/22周四 交响乐5
奏鸣曲式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让人以优雅的态度对待生活。绝大多数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新貌,老歌新唱)。主部:强势,客观世界的展现;副部:弱势,健康的主题,滋长信心和力量,往往是内心世界的表达。主部主题力量略占上风。席勒:“人无时不刻不在焦虑。”游戏活动升华就是艺术活动。交响曲能缓解人内心的焦虑。
贝多芬,生于1770年,逝于1827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他的音乐之美体现在音乐结构上。自始至终都是铅笔跟橡皮的战斗,每个音都有意义,没有一个音符浪费,通过斗争获取胜利。他自尊心强,倔强,傲慢、脾气差。愤怒的贝多芬恨人有、笑人无,他是矛盾的,但他的作品表现的是平等的。他的音乐是心声,都是内心的想法。其音乐表现了人们朴素的情感:自由、平等、博爱。
《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是辉煌的快板。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第二主题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虽然对音乐了解不深,可是我仍旧可以感受到贝多芬那种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气概。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2012/4/5周四 交响乐6
浪漫主义乐派
“浪漫”(romantic)一词来自romance,原指用罗曼语写成的中世纪英雄故事或诗歌。培根的格言:“凡美而妙者,比例上必有怪异”。浪漫主义向往超越眼前的时代或境界去捕捉永恒,向后退回到过去、向前伸展入未来,跨越广阔的世界、穿过太空;一反古典主义的秩序、平衡、控制和一定范围内的完美,而珍重自由、运动、激情和永不休止地向往和追求那不可攀登的高度。情感夸张。理想超越现实、本能超越理智,向后可以超越古代,向前可以奔向太空遥远的天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奥地利的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似曾相识之感——现实的阻碍——总是在与现实抗争——战斗——如泣如诉——总是有阴影的阻拦——内心不断挣扎——舒缓——情感剧有戏剧性——凄惨伤心欲绝,无法挽回的——激动万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奏鸣曲式——是生存还是毁灭。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听过后感觉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现了作者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
2012/4/12周四 交响乐7
歌剧序曲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多种样式和体裁。音乐在歌剧中并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歌剧满足了贵族的需求,国王的虚荣。歌剧是艺术的盛宴。综合的艺术。理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讲究的艺术。真实的艺术(不用话筒)。遗憾的艺术(不能像中国脸谱化)。是沉淀下来的,人的基本情感。让我们明辨是非美丑。戏剧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歌剧音乐是第一位的,典型化的情感是重要的,故事次要的。
歌剧序曲为歌剧第一幕幕布尚未拉开时演奏的乐曲。概括剧情、把歌剧中最优美的曲调提炼出来。17世纪末,开始出现了两种固定的范型:一种是“慢——快——慢”结构的法国式歌剧序曲;一种是“快——慢——快”结构的意大利式歌剧序曲。贝多芬在歌剧序曲这种规模不大的体裁中,用朴实简洁和高度概括的音乐形象表达出了思想深刻的内容。而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之父的威柏使歌剧序曲成为一种精致的音画,无论是音乐主题或是情绪色彩都同歌剧本身密切相关,把听者引入歌剧的情绪氛围里,如《自由射手》序曲等。
“卡门”序曲(妇女和儿童跳跃、欢唱的场面——斗牛士之歌——悲剧性结局的预示)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霍赛,在吉普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人情网,成了走私贩。过了些时候,卡门对唐·霍赛冷淡起来,她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罗。霍赛的妒忌,使卡门烦恼。他干涉她爱情上的自由,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于是与他绝交了。后来,在一次群众对埃斯卡米罗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霍赛刺杀了卡门。
整首曲子采用的吉普赛人的曲调,表现力极强,庄严的爱情力量的象征,极度动荡紧张不安心情的写照,卡门固执的性格,不祥的死亡的预示。表现出卡门美丽动人、叛逆,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对命运不屈服的个性。
2012/4/19周四 交响乐8
浪漫主义
19世纪的浪漫主义的异国情调首先表现在北方民族思慕南方温暖的色彩,其次表现为西方追求东方那神话般景象。广义上讲,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乐风的转变,是从表现人的共性情感到表现个性感情的演变,而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则是用一种民族性取代了浪漫主义音乐表现个人的因素。
一、早期的浪漫派(1820—1850年):德国的韦伯、门德尔松、舒曼,奥地利的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法国的柏辽兹,波兰的肖邦等,其曲风大都洋溢着难以名状的甜美和忧郁,给人完美、纯净的印象,又与古典主义相勾连,持有安详与沉静。
二、中期的浪漫派(1850—1890年):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国的弗兰克,奥地利的布鲁克纳,德国的瓦格纳、勃拉姆斯,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其曲风多样,但常与民族主义音乐相并行。
三、晚期的浪漫派(1890—1910年):英国的埃尔加,意大利的威尔第、普契尼,奥地利的马勒,德国的理查.斯特劳斯,俄国的拉赫马尼诺夫等,其曲风是音乐的表现意欲更强,音响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音乐是活的,心感于物;嵇康明白却装糊涂,映射朝政,音乐悲戚而不是歌舞升平。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2012/4/26周四 交响乐9
浪漫主义音乐
俄罗斯
交响诗(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叙事性和描写性),又名为音诗,多以文学性的内容为依托,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和具有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特点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为交响乐中最年轻的音乐体裁,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首创。交响诗往往通过浮现某一著名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来表达和解释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式,有的用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或用主导动机连结和统一各个不同性质的段落,视表现内容的需要而定。从体裁上看,某些标题性音乐会序曲、交响幻想曲、交响素描或音画、交响叙事曲、交响传奇曲、交响童话、交响前奏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的范畴。
《荒山之夜》完成于1867年,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传奇,创作于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穆索尔斯基去世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6年整理并配器。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破晓。这是作曲家对俄罗斯神话传说的自由发挥。
乐曲起初声音微弱随后迅速提高,在弦乐飞速的行进后,木管、铜管乐器组先后加入,不协和的小
二、增
四、大七度以及复音程等多次出现,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所做的铺垫,长号与大号在低音声部的齐奏演绎出威严而低沉的旋律。在这一旋律出现后,马上出现乐队齐奏,并升高半音模仿前段旋律,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乐曲逐渐加强力度,并在原本快板的速度上又加快了一些,整首乐曲到达激烈的高潮,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仿佛一个个幽灵在空中飞舞、骑着扫帚的女巫呼啸而过……
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牧歌一样的旋律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这段纯朴的旋律与前面戏剧性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乐曲也在这样的平静安宁中结束。
《荒山之夜》是交响音画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是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2012/5/3周四 交响乐10
印象主义乐派
印象主义音乐,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印象主义一词借用自美术。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及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德彪西自罗马归国定居巴黎之时。他反对后期浪漫派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当时,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画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给他以很大启迪。
这种风格的特征为: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分的激情;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
《波莱罗舞曲》(Bolero),又译做《波露曲》、《波丽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拉威尔在自传中曾写道:“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且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给以强调。一个核心因素的多样变化促成了管弦乐队的渐强”。它如同是一颗种子,慢慢地长出根须,深深扎根于乐队的泥土之中,不断地汲取水分养料,冒出新的枝叶,茁壮成长,而精湛的作曲技法则是它发展的轨迹和动力。
2012/5/10周四 交响乐11
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然而,由于在近90年的时间里,西方音乐的风格、流派十分繁杂,演变也非常剧烈;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指所有写于20世纪的作品。
现代音乐不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化。在现代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在音乐艺术本身内在规律的作用下,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相继被一一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个作曲家所采纳的途径、手段不同,因而流派之间、作曲家之间以及作品之间都呈现出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面貌。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总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音乐风格,而在20世纪中,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音乐思潮平行发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音乐风格的变迁决定了音乐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组织结构法等各个方面,现代音乐都作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一方面形成了现代音乐本身的主要音响特征,另一方面音乐的表现范围也空前扩大了。作曲家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但是由于这些技法常常越出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熟悉的音乐思维的范畴,听众与现代音乐之间常常出现深刻的隔阂。
《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这是迄今为止最后一部从传统意义上进行编舞的作品,标志着戏剧手段的不断极端化和逾越对传统舞蹈的理解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束点和转折点。总体来说,由三部分组成的歌舞剧《春之祭》是对同一个母题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是通过不同的舞蹈艺术表现的:开始的部分类似于雕塑艺术的手法,第二部分采用了悲喜剧的电影制片手段与其相对应,最后一部分则是对这一主题的扩展。处于中心地位的是性别之间的对立和男女之间的陌生感。因此很明显这部作品重点表现的就是女人的角色,女人作为客体和牺牲品的角色。愈发接近日常生活并愈发具体,但又充满诗意,这部舞剧在各种蒙太奇的组合中找到了探求情感深处的方法。它表达出了情绪的波动,并赋予了理性的认识一种存在的载体,这种载体是必不可少的
2012/5/17周四 交响乐12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音乐,由于以礼为规范,其审美必然理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必然要求其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和形式的中正和平,即以“中和”为美。可以说“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音乐美的创造与欣赏的主要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因此,无论是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或者是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都较注意分寸感,讲究恰到好处,强调“含蓄”、“蕴藉”,而在主体精神的感受上则追求“和谐”的境界。
《纽约时报》评论:谭盾为《地图》实地采风而作的录像达到了音乐人类学的高度。他的音乐录像力显艺术感,完全保存了音乐本身的纯粹,没有任何人为的加工。他为交响乐队创作的音乐,包括大提琴独奏部分,不时模仿着屏幕上的(民间)音调,尔后又将这些民间音调与乐队彼此交织在一起,这仿佛是一首色彩斑斓、音质精美的幻想曲,却又不过份煽情。而同样,大提琴部分的音乐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激越高扬,这正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马友友琴声甜美的特质,却又毫不削弱《地图》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
谭盾的交响协奏曲《地图》,看过后给我留下的主要感觉就是“震撼”。在《地图》中,谭盾的音乐不再受旋律的羁绊,完全放了开来。现代音乐天马行空般的直接和尖锐,其实倒有古典音乐不及的洒脱和明快。谭盾和别的许多同行一样,侧重弦乐配器,管乐要么被省略,要么被丑化,乐队经常发出深不见底的可怕音响,小提琴齐奏出寒风秋叶般的冷酷声响,或者是金属刮擦般的毛骨悚然。而傩戏、苗唢呐、飞歌,这些十分熟悉的西南民族音乐艺术形式也同样给人以震撼。其中,我最被震撼的是苗族女子的飞歌。多媒体声像上她每唱一段稍作停顿的神情像在听远方的回音。回音响起,法国大提琴家安希·卡通纳追踪、寻回,重复她唱的旋律,琴声悠悠,飘渺回旋整个舞台。“你想象自己的歌不是唱给山那边的人听的,而是唱给地球另一边的人听的,会是什么感觉?”当年谭盾采风时,正是这样启发苗乡女子。飞歌传情,穿越时空,人与人一下拉得很近。《地图》成功演绎根的生存意义。
第三篇:经典广告赏析结课论文
经典广告赏析结课论文
享德芙丝滑,品生活唯美
姓名:高凤丽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10-01
学号:311013030102
享德芙丝滑,品生活唯美
随着各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面对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面对日益 成熟的消费者,全球各大企业公司不再仅仅只限于全力以赴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广告也渐渐成熟到成为商家争相竞争的一个亮点。广告对每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杂志广告或其它,总之每个组织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广告。因为它是为扩大组织的知名度、提高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求公众对组织产品的认可的支持。而在巧克力方面,德芙无疑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品牌。
2007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及部分省级卫视台等重要电视媒体、以及部分 高端杂志媒体上,先后出现两则“德芙”巧克力系列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片中唯美的意境营造与动听的背景音乐打动了无数年轻女性消费者。从广告主角度分析,“德芙”巧克力是世界最大的休闲食品制造商美国玛氏公司于1989年在中国推出的品牌。作为在中国生产与销售的巧克力,德芙巧克力比其他同类巧克力品牌的价格要高出数倍,比起国产老字号品牌如金丝猴、百缘的同规格产品,其价格更是高出十倍之多。但是从1995年开始,“德芙”就一直是中国巧克力市场的领导品牌,可以说德芙产品的独特广告表现思路在品牌树立与拉动销售上起到了极大作用。
2007年下半年开始播出的德芙巧克力30秒广告片是以上海外滩作为背景的。在黄浦江边,面临外滩的露天咖啡茶座上,女主人公以精致、知性气质的形象出现。花边阳伞下,纯白餐桌前,俊逸、彬彬有礼的男侍者微笑立侍一边。主人公放下手中的小说,从手提袋中拿出一块德芙巧克力,伴随着婉转轻柔的吟唱音乐,她咬下一口巧克力,在平常的同时,从巧克力中滑出的一条巧克力色丝绸质地缎带轻轻将她环绕、流动,伴随着巧克力的口感产生的是丝绸环绕、滑动的感觉——“愉悦一刻,更享德芙丝滑”的广告语出现。
2007年底,德芙开始播出另一则广告。在欧洲建筑风格,整洁别致的白色主调街景中,响起的是法语香颂的背景音乐。打扮时尚可人,发型活泼的女主人公站在一间装潢高档的时装橱窗前,凝视着橱窗内一顶纯白精美的帽子。根据帽子在橱窗玻璃上反射的倒影,主人公微微倾斜自己的头,摆弄姿势使自己的影子与玻璃上帽子的倒影重合起来,产生自己戴着那顶帽子的重影。随后她转到另一个珠宝店的橱窗前,用憧憬的眼神看着陈列的闪烁的钻石项链。她调整比划着姿势,在玻璃上又产生了自己戴着这串稀有珍贵的钻石项链的重影。满意的女主人公露出微笑,从提包中拿出一块德芙巧克力,轻轻咬下一块,在白色街景、欧式路灯的背景前,品尝巧克力的同时,精致细腻的巧克力色缎带环绕住了沉迷于口中美味的主人公,“此刻尽丝滑”的广告语出现。
先来分析分析德芙巧克力的广告通用的广告词“牛奶香浓,丝般感受”。这是在德芙巧克力所有制作广告中都可以明显体会到的,也是这则最新的2007年德芙巧克力丝滑女人篇最想让消费者体会到它的精华之所在。这个广告词被专家和许多从事广告事业的人员大加称赞的一句经典广告文案。该文案之所以够得上经典,在于能给消费者带来“丝般感受”的心理体验。此广告文案还采用了类比联想的手法。所谓类比联想,是将形似、义近的事物加以类比形成的联想,是人们对一件事物的感知立即引起对和它在性质上、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回忆。“德芙”广告词“牛奶香浓,丝般感受”,把巧克力细腻滑润的感觉用丝绸来形容,用丝绸的质地与巧克力的纯正口味进行类比,想象丰富,增强了广告表达效果。
这两支广告本身都有独特的创意及制作拍摄技巧,首先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前一支。它很好的延续了德芙广告的经典定位:“牛奶香浓,丝般感受”。德芙广告首创“丝感”概论,突出了巧克力细腻滑润的感觉。用丰富的联想,把这种感觉与丝绸滑腻轻柔的质感结合,营造出舒适,优雅,浪漫的意境。而此片中的广告词“愉悦一刻更享丝滑”简洁明快,紧扣广告表现出的愉悦感。其次,整个广告片画面简洁,色彩淡雅,灰白的浅色映衬着巧克力的浓郁,情节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此广告背景音乐为也广告加分不少,音乐营造的浪漫气氛使主角享受着巧克力带来的愉悦感受时,观众也伴着醉人的音乐感受生活的浪漫。最后,广告很有情趣的展现,给人唯美的感受,片中性感的女人,被吸引的男侍者,没有对话,但自始至终两人间的牵引很显然,就好似巧克力浓郁的口感。让你觉得只要吃一块德芙,生活就会更加美妙,可以是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是在听音乐的时候„„将产品与一种高质量的生活联系起来,不仅突出产品的特性也展现了生活趣味。说到这则广告的背景音乐,我查了很久的网上资料,深受大家喜爱,网上关于此曲的贴子不断,都表示了对其关注。可见其动听是公认的,加上它和画面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加深了印象。
再来看,虽然广告采用的不是众人皆知的大牌明星,可是它采用了美女相反更能体现广告的唯美。让人心生美的感受。在全世界,巧克力似乎早已成为人们传递情感、享受美好瞬间的首选佳品。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东西,巧克力和鲜花现以成为爱的表达的象征的典型。看到巧克力人们都会联想到爱情,特别是情人节那天德芙巧克力已成了中国男士送女友的首选之物,想像一下所有在那天吃到男朋友送的德芙的女孩,心里的那种甜蜜和温馨。试想一下不用美女而用我们所知的其他名人就算再有名气,我想是收不到这么好的效果的。
我初次看德芙的影视广告是被它的音乐吸引的,感觉很特别,有种让人想融入其中的感觉,美妙的无法言语。如果你想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假,就送自己一盒德芙吧,让自己在浓醇的香味中体会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美好。
最后,我想丝般的感受,一半指的是人的口感,另一半是人吃巧克力时的综合感官体验,包括愉悦的心情、忘我的精神层面感受。“德芙如丝般的感受”是一种心灵的召唤,唤醒大众积极品位德芙的美味和精神的双重享受的兴趣。
当低沉、感性的旁白,配合优美的吟唱音乐,渐渐引出缓缓旋转的巧克力,它有丝般润泽的质感,如清泉般流畅的律动,将视觉与味觉的美好带上最高点,这就是德芙想呈现给观众的巧克力体验与全新的感觉。相信凭借这则优秀的广告,德芙巧克力会吸引到更多消费者的目光,德芙的知明度和美誉度将大幅度提升,它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第四篇:歌剧赏析论文--猫
现代歌剧赏析——
音乐剧《猫》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在这群外表各异、性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色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彩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彩。
《猫》的开场非常精彩。初次接触《猫》时,我就是首先被第一场中富于节奏感的歌曲、独特新颖的造型以及奇妙的氛围所吸引了。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紧接着,随着一只只猫为我们呈现出各具特点的歌声与舞蹈,一副生动的猫的聚会图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猫们的歌曲由此起彼伏的独唱慢慢变为层次感很强的男女声多声部合唱,其烘托的气氛也由月下黑暗的神秘感转变为热闹的欢庆与聚会。舞蹈在此时也呈现出一派欢腾的群舞场面。群猫共舞,用他们极具特点的肢体语言与感染力极强的歌曲在开场就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
然而在看过全剧以后,我想,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幕“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月下独唱“Memory”的片段了。
一片静谧之中,随着月色缓缓泄下,“Memory”幽婉的曲调在夜空中飘荡起来,一时间,所有的猫都停下了动作,或抬头凝视,或低头沉思,仿佛融入了那如流淌着的记忆般的歌声之中„„此时此刻,格里泽贝拉不再是那个寄身于低等街区的肮脏老猫,她分明只是个曾经拥有美好的过往而现在却饱尝辛酸、被岁月渐渐剥去一切的可怜的猫。往昔的幸福与欢欣、如今的悲伤苦痛全部都借由歌声传递出来,娓娓的述说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也许正是这样,群猫开始转变了态度,厌恶与唾弃被理解与同情所代替,格里泽贝拉终于获得了群猫的接受,也终于获得了迈上通向美好天堂的阶梯的机会。
这一幕不但是全剧的转折点,更是整出音乐剧的高潮。故事的矛盾冲突在这里达到顶点——不但是猫群与格里泽贝拉的矛盾,还有无法得到认可的格里泽贝拉自己心中,对于所经受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之间的矛盾也交织上升到顶峰。所有感情在此时适时喷涌而出,将观众的心随着剧情推向最高点。
观赏完整部剧,站在剧尾回看时就会发现,《猫》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他的音乐与舞蹈都非常出色,给人以艺术上的极大的享受。它的舞蹈非常丰富而多元化,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它的音乐美妙而令人难以忘怀,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而又高度统一的音乐才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惊喜和兴奋的同时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音乐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这一点,《猫》无疑是大获成功。
其次《猫》在人们心中长久不衰的原因还在于它能带给我们以思考与启示。它浓缩了人类社会的原态,饱含着生活哲理和人间情怀——我们总能在剧中猫的世界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作者对猫的刻画又何尝不是在隐喻我们人类呢。
品评不尽,一言以蔽之——《猫》是在是一部既能够满足人们视听享受又能够给人以心灵触动的佳作。有时想想,碌碌的人生中,我们自己不也正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猫”吗?
第五篇:歌剧赏析(范文)
歌剧舞剧赏析作业 ——歌剧《卡门》观后
姓名:李兰萍班级:08级服装二班 学号:081101016指导老师:李之光
艺术系08服装2班、李兰萍081101016
歌剧《卡门》观后感
最初对于《卡门》的了解是从书上得来的,我被相貌美丽的女主角卡门的倔强、热情奔放、爱憎分明的性格深深的吸引住,被她的豪爽所感动。后来又看了歌剧版的《卡门》,又被里面的表演者的歌声、音乐旋律所感动,每段音乐都很好的衬托了当时剧情的气氛。还有我喜欢里面演员所着的服装,觉得他们的服饰搭配的很好,很吻合剧中人物形象。
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音乐提炼出故事中的两大主题“欲望”与“死亡”分别赋予不同的音乐特质,辅佐一绚烂多姿的西班牙节奏,在华丽中透出血光。里面的音乐旋律几乎堪称经典,很多音乐,电影配音也常拿来借用。如(理发师陶德、张惠妹的卡门……)
第一幕中开始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配乐。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在音乐中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剧中人物所着服装也很漂亮,非常成功的塑造了戏中人物形象,剧中卡门所穿的服装塑造了烟厂女工的形象、热情奔放的性格,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所着的服装也成功地塑造了他勇敢豪放斗牛士的高大形象。其他的人物所穿的衣服也同样有代表性,非常的配合剧情。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
艺术系08服装2班、李兰萍081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