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
摘要
本学期在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了解了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和著名作曲家,以及交响乐的体裁、特色、以及一些名作等。伴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袅袅溢出开来,我也沉浸在音乐之美中。
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欣赏,以及老师的讲解,我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进而真正走近音乐。本论文介绍了三部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分别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详细地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作品特点、文学价值等方面对这三部进行了分析,表达出真实的学习心得。
虽然乐曲的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共同的功效,那就是洗涤人的心灵。遨游在音乐的国度,聆听是一种幸福。
关键字
交响乐 拉德斯基进行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
命运交响曲
正文
1.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又译为拉德茨基进行曲,于1848年创作,管弦乐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最受欢迎的一首传世之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也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强大军力的音乐代表,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所以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茨基将军的,但实质上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镇压了邻国的人民起义,可以说是一个反动军阀。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片段1)。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片段2)。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A部分:紧随高昂嘹亮的引子之作,乐队以热烈的情绪为我们奏出了热情而又辉煌的旋律:这个富于弹性而情趣活泼的主题经乐队反复演奏,其自豪和雄壮的感觉流露无遗,使人在自然而然中便由衷地加入到了它行进的节奏之中。
B部分:是一段沉稳柔和的音乐,整个乐队的力度稍减,增加了抒情的色彩,但这段具有吉普赛风格的曲调,节奏清晰流畅而富于跳跃感,仿佛是描绘拉德茨基意气风发的神情,又宛如这位元帅正率军出征,驭马疆场。
A部分:紧接着乐队重新将我们带回第一部分,并以更加热烈的情绪结束全曲。
2.G大调弦乐小夜曲
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 1787 年8月24日 在维也纳完成,莫扎特一共写过13首小夜曲,这首可以算是他小夜曲最著名的一首。原本曲子的标题
这首曲子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第一乐章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以简洁的回旋曲式营造甜美的气氛。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谈情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第三乐章表现了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的回旋曲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区别于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旋律优美、委婉、缠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
莫扎特在这首小夜曲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它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穿着华服的绅士和淑女拿着酒杯,沉醉于享乐之中.乐队不定的演奏,轻快地旋律源源不绝流泻而出.这首轻松地弦乐小品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乐曲的开头个4个FF音符 更是形象印证了“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一说法。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当他完全面对这个现实的时候,就想完全面对命运的叩问。第一乐章里充满“完全绝望的悲哀”和“忧伤的痛苦”。开始的四个连续重低音,像死神的脚步,或者说是命运的手一点点扼住你的咽喉。第一章既有战争来临时压抑恐怖的氛围也有和命运抗争前的无助与凄凉。
第二章舒缓,平静,这是由恐惧压抑过度为平稳情绪的过程,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似乎是作者在对生活绝望之后平静的心情下正孕育与生命抗争的热情。可以感觉到第二章的音乐虽然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人们继续前进。
第三乐章音调又重平和转到了阴暗,就像从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转回了现实,但是,你很难听到重低音的压迫感,相反,这里的死神,仿佛有点怯弱,这是一个人内心强大后的表现,或者拿战争来说就是对于胜利的决心与渴望。连续的音节的渐强仿佛是力量的积攒,最后凝成可以抗争命运的力量,带着急迫和决心,向着心中的胜利悍然进发。
短暂的过度后,第四章没有停顿的来临,像是人群中爆发出了巨大的掌声,让你也觉得置身于一场胜利凯旋的庆祝之中,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贝多芬也用这样一首伟大的足以被历史铭记的的交响曲战胜了命运的企图扼杀!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但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从他的交响曲中我们不难读到,人的胜利是靠与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这就像一位英雄试图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来自贝多芬的经典名句。我想,《命运交响曲》就是以这一中心思想为出发点。不仅在过去, 就是在现在,这首曲子它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仍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不管天色多么黑沉,而黎明也总会来到的。
总结
谈及交响乐,肯定很多人会直摇头表示听不懂,因为他一直被认为是高雅 严肃 庄重,甚至是难懂的代名词,很多人对他望而却步,却不知道,交响乐也是音乐,音乐只是为了表达人的感情而生,而感情是这个世界上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语言的表达方式。所以,只要我们仔细的了解哪些交响乐被创作的年代里,作者的悲欢离合,时代的沧海桑田,就不难体会哪些藏在庞大乐器和声中的默默流淌的感情,就能看到哪些在轰鸣中娓娓道来的故事。其实音乐是无国界的,也没有什么高贵低俗之分,只是有的表达的比较含蓄,需要你仔细聆听,当你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很容易就会在你生活中找到和他一样的情感,去和他的音乐产生共鸣,那么,你就被感动了,你也就听懂了交响乐,其实他没有那么难懂,无非是感情的传递与理解,那些音乐的基本知识也许会帮你更好更迅速的理解他的意图,但是真正的懂,还是要靠你的感情,你的心。
第二篇:交响乐论文
西方交响乐的鉴赏
内容提要:
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看,可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交响音乐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这期间,西方交响乐慢慢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品味风格。因此,交响乐大师的每一部作品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味和探索。
关键词:
交响乐 历史 时期 发展
正文: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宛如一些活泼的精灵,为心灵进行一次洗礼。而在众多音乐之中,交响乐凭借其气势磅礴、深不可测的特点越发受到人们的追捧。
交响音乐是指能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各种类型的乐队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的体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和交响合唱等。它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交响音乐的内涵深刻,其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激昂处如行云流水,奔放时如疾风迅雷,痛苦时它会安抚人们的心灵,孤独时它会给我们带来欢乐,困难时它会增添我们的勇气,胜利时他会与我们同欢共庆。
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交响音乐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下面我将结合课上所学的交响乐知识和我个人的理解与感受,谈一下这几个时期的交响乐特点与发展,带大家走近西方交响乐。
一、巴洛克时期
在欧洲艺术史上称1600年至1750年间的150年为巴洛克时期,这段时期的音乐有一种宏阔的气度,是以感情强烈而求新求变、内涵丰富而结构富于理性为主要审美特征的。因此,追求气势宏伟而富于动力性、丰富多样而热情如火的音乐美成了这一时期音乐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巴洛克音乐风格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开始转向和声性主调音乐。在这一时期,大小调体系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开始以大、小调直接充当标题以说明乐曲的性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具有宏伟壮丽、高贵庄严、富有动力感和装饰性、乐思精美的特点。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对巴洛克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小提琴协 奏曲《四季》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四季》套曲分别由《春》E大调、《夏》 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四首小提琴协奏曲组成。其中《春》最为脍炙 人口,尤其它那春天的主题,充满欢乐和激情,经常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奏。
《春》分为三个乐章:1.快板回旋曲,华丽洒脱,具有欢快的春天气息;本乐章(快 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 2.慢板,描写静 谧而悠闲的田园风光;3.快板,描写在春光明媚的阳光下乡间欢乐景象,以一支当时 流行的西西里舞曲为主题,展现出仙女们与牧羊人翩翩起舞的情景。
《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 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 轻音乐而广为流传。总之,《四季》使我对交响乐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它真的很美。
二、古典主义时期
在欧洲音乐史上,称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五至十九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为音乐的 古典主义时期,也被称为“古典乐派”时期,这时期交响乐题材重大、推崇理性、气 势宏伟、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发展了器乐动力性语言,并广 泛用于各种体裁,作曲家既有传统理性,又具有鲜明的个性。作曲家们除了继承原来 的复调音乐外,还确立了主调音乐的写法地位,形成一系列的音乐体裁与曲式规范(如 歌剧、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交响曲)。他们的这一审美趣味与重大成就对于后来 的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和现代的音乐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在众多的著名作品中,令我不能忘记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曾反复地听它,并深深地被这首乐曲所感动。“命运的敲门声”是那么震慑心灵,让人听过之后再难忘却。让我想到自己在面临挫折和命运考验时的感受,而第二乐章中舒缓的节奏仿佛给人以抚慰,接着流露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使我心情平静下来,并汲取奋进的力量。最后,打破黑暗,冲出压抑,迎来胜利的欢呼。听到这里,我感受到内心深处充满了勇气,并有着坚定的信念。整篇乐曲使我振奋,激励着我鼓起勇气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三、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乐派开始于十九世纪20年代,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发展阶段。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就已拉开了浪漫主义音乐开始的序幕。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有:旋律直接诉诸情感,易于哼唱;音响更强大;表情更明确;色彩绚丽;结构自由等。
早期浪漫派作家有德国的韦伯、门德尔松、舒曼,奥地利的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法国的柏辽兹,波兰的肖邦等,其曲风大都具有甜美和忧郁的特点,给人完美、纯净、安详与沉静的印象。中期浪漫派作家如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瓦格纳、勃拉姆斯等,其曲风多样,但常与民族主义音乐相并行。晚期浪漫派作家如意大利的威尔第、普契尼,德国的理查·施特劳斯,其曲风是音乐的表现意欲更强,音响规模不断扩大。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部经典的圆舞曲。它格调轻松,通俗易懂,深受大家喜爱。初听这首乐曲,它给我带来了愉悦的心情,虽然没有真正见到过多瑙河的样子,但是闭上眼睛,跟随着乐曲的旋律,便能够想象到阳光洒在水波荡漾的蓝色多瑙河上,一幅无比美丽的画面呈现。
四、现代主义时期
现代主义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指所有写于20世纪的作品。和浪漫主义及其以前的西方传统音乐相比,现代主义音乐风格十分多样化。
在这一时期,作曲家创造了更多的音乐表现手法,而且,很多音乐家打破常规,超出了人们通常对音乐的理解范畴。虽然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也有着巨大的欣赏价值,但是我个人对这时期的有些作品实在很难理解。
五、自我感想
总而言之,西方交响乐是极具魅力的音乐,是高雅而富有内涵的艺术。欣赏交响乐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悟生活,陶冶情操,接受灵魂的洗礼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它的含义与内容只能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科普兰认为:“音乐除了能发出悦耳之声和特定的表现力之外,还存在于音符本身和对音符的把握之中。”音乐的曲调,也就是音乐的主旋律,仅仅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还包括节拍、节奏、音色、调性、和声、力度、织体等等。这些就是表达音乐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这也就是音乐层次了吧,可是对于没有专业乐理知识的我们来说,要了解这一点也还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也感谢老师的教导。!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谢尔曼·汤恩比克.音乐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卞祖善.西方交响乐巡礼.福建艺术,2010(2)
西方交响乐的鉴赏
学校:海南大学
学号:20110507310012 姓名:李尚华 专业:车辆1班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第三篇:交响音乐赏析论文
2012/2/23周四 交响乐1
布兰诗歌
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而交响音乐则是音乐这片浩瀚的海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着一段优美的交响乐,我们进入了交响音乐与赏析这门课。
交响音乐是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音乐。交响乐的主要体裁有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舞曲及交响合唱等。交响音乐与交响曲的原文同是symphony一词,出自希腊语,意为“一起响”,也有音与音之间和谐地结合的意思,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大量地使用了,但当时它的内涵和现在全无共同之处,是泛指一切多声部的音乐,既有器乐也有声乐。
在古希腊人的脑海里的音乐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是打开自然科学那扇门的钥匙”。许多思想家都认为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思想,也能医治人的灵魂。事实上,包括后世很多著名物理学家也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演绎,一般只反映事物的具体属性,艺术则是感性的发挥,常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精神;宇宙的本原是对称与和谐,而艺术则是真理和美的化身。
《布兰诗歌》是卡尔·奥尔夫的代表作。他的美学思想就是简朴、单纯,偏爱强烈、明快的节奏,认为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开始;使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不断反复,用尽之后才换另一节奏。在《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中的旋律语言包罗较广,从单旋律歌曲、民间歌曲到弗拉曼戈歌曲和浪漫歌剧,面貌多姿多彩。他曾说过:“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整部作品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杰克逊的歌曲。杰克逊的音乐是专业之乐,一般人难以模仿;是本能之乐,对人性对世界的呐喊;是哲学之乐,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是风格之乐,别具一格,自成一家;是视听之乐,不光好听,现场画面同样震撼人心;是政治之乐,抨击着社会的阴暗角落。黑格尔曾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杰克逊就将这句话阐述到了完美。
2012/3/1周四 交响乐2
巴洛克时期
古罗马的音乐是从古希腊的音乐借鉴来的,音乐活动较之古希腊更加旺盛、喧闹。罗马人视音乐为家庭女性必备的技能,还从希腊人那里承袭了吃晚餐时要有音乐伴奏的时髦风气。在宫廷盛大的宴会上,总有大群的歌手和乐师高唱赞颂统治者的颂歌。政治家的演说也常有笛子伴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优美、起伏的笛声相映成趣。罗马人也尚武好战,对军乐尤为喜爱,汇集了各民族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精华,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
文艺复兴重新找回了人的形象,音乐被世俗影响。
在欧洲艺术史上称1600年至1750年间的150年为巴罗克时期,这期间欧洲社会充满了各种活跃、动荡与大胆变革。
巴罗克音乐风格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开始转向和声性主调音乐。这种审美趣味上的转变最早在歌剧的演唱中形成,但主调音乐在巴罗克音乐中还未取得统治地位。
巴罗克音乐蕴涵有丰富的精神与情感内容,但多是抽象化的“我们的精神与情感”,而非私有的“我的精神与情感”;其语意信息比较淡泊,一般很少具有造型性描写,多表现一种结构和音响色彩上的谐美,以及乐思发展的逻辑性和旋律线条的流畅。
巴罗克建筑风格表现为豪华、宏伟、壮观和富于精雕细刻的装饰性,散发着一种健康而又铺张、放纵的活力,具有高昂的气度、神秘的狂热和感人的情调。而这种风格也贯穿于巴罗克音乐的精神气质中。
G弦上的咏叹调,宏大的音响像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历经沧桑却仍旧充满活力。《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华丽的托卡塔,极富技巧性,画面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幻,赋格有追与逃的感觉。乐曲开头,托卡塔的音乐材料饱满而富有戏剧性的效果。使用延长的波音后,形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好似非常悲壮的号召、呼唤:起到了引子的作用。乐曲尾声是整个托卡塔戏剧冲突的高峰。赋格主题与托卡塔主题紧密相连,是从托卡塔中引申出来的。紧密的织体的结构和丰富的音响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是在看柯南剧场版电影《颤栗的乐谱》时,当时就给我的感染力就非常大,以至于内心情不自禁跟着它的主旋律跳动,心潮澎湃,神情激昂。巴赫的音乐貌似像海面一样平静,却蕴含着无数惊奇。我不想努力听懂他在讲述些什么,只是愿意这样静静地听,慢慢的感受琴弦上跳动的天籁质感。
2012/3/8周四 交响乐3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独奏协奏曲(Concerto)名称源自拉丁文,原意是竞争和比赛,它是由一件独奏乐器同乐队相协奏,音乐形象以对峙为基础的炫技性乐曲。这种体裁最初出现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由维瓦尔第最终确立了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成为后来古典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楷模。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鼎盛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但是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还只是让小提琴演奏独立的旋律,而尚未赋予它充分的技巧性装饰。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独奏声部在协奏曲中的主导地位,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莫扎特的古典协奏曲中才最终取得的。乐曲独奏的部分是听众瞩目的中心,一般都具有华彩乐段,可展示、炫耀独奏家的精湛技艺与个人演奏风格。独奏者登台演奏,必须娴熟到完全不看乐谱,才可自由地表达。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大约创作于1725年,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四部作品均采用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四季》由四首三乐章的协奏曲构筑而成,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维瓦尔第在每一曲的总谱扉页上各附有一首解释音乐的14行诗,用以说明音乐的特性,并且还把这些诗行分散地写在各乐段或乐句上,使音乐和文字联系起来。
春天,小提琴代表鸟鸣,体现生机盎然的情趣;夏天,中提琴象征牧羊犬的鸣叫,小提琴代表牧羊人,忽然雷电交加阻挠了他回家的路;秋天,欢快的风琴代表着仙女和牧羊人的对话,也是轻快的舞曲;冬天,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这是冬天,一个愉快的冬天。”整部作品情景交融,绝不是难以进入的艰深之作,“入耳即溶”。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时期的特点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整个《四季》中的四首协奏曲给人的感觉就是主题鲜明,各异其趣,然而听起来却一气呵成。我不得不叹服各乐章间的起承转合是那么的丝丝入扣,作曲家手法高超,写景、写人、写情,甚至写具体情节,都有神来之笔。或挥洒泼墨,或工笔细描都有画龙点睛之功,生动地再现出一幅幅大自然风花雪月的优美画卷。难怪这部作品几百年来一直百演不倦,世人百听不厌。是名符其实的经典之作。2012/3/15周四 交响乐4
古典主义精神
“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典范、经典,古典主义开始形成于古罗马文化的鼎盛时期。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是强调理想的形式美、展示精巧的技艺和传达理性的明晰。在古典主义艺术明朗、纯净、美丽的外表下面的中心主题是理性的明晰—一个有理性的人,在一个有秩序的世界中应对他的命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在情感和理智、心灵和思想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古典主义立足于现实,积极进取。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构成。呈示部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两个主题在声音上形成对比。发展部对两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利用主题中提供的动机展开,第二主题强调了第一主题的悲怆。再现部再次演奏两个主题,并加以变化。第二乐章显得温柔平和,两个主题的对比不强烈。第一主题由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相继奏出,温暖,明朗,如同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两个主题不像第一乐章具有明显的咏叹调的性质,都只是由简单的音型构成,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和声和发展的可能性。两者缠绵在发展部里,互相对比,互相补充,自然和谐,充满了莫扎特式的天真和纯洁。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但是莫扎特取了小步舞曲的名字,但是更像是一首庄严的进行曲,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庄严,自信的人的形象,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的精神。坚定的步伐和对于明天的充分信心也正是莫扎特那些快乐的音符的来源,他的音乐里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怀疑,没有辛酸和泪水,莫扎特同样是一个命运捉弄的人,但是他的心灵,他的纯洁的灵魂却永远向往着快乐,也坚定的相信快乐将会到来,是整个交响曲最光明的瞬间,温暖的,不带任何怀疑的,天真的快乐时光。第四乐章同样是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充满对比的天才之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第二主题旋律精致而明朗,莫扎特特有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再次展现。第四乐章当我们一层层揭去形式的面纱,我们看见的是有层次的,有心灵的内容。无论是在调性上还是在发展的手法上都和第一乐章很相似,使得整首作品拥有了完美协调的结构。
叔本华曾说,“一个国王和一个乞丐透过窗口看日落余晖,启发是一样的,都能感受到日落的美。”就是这样平等音响美,使整首曲子充满和谐。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最伟大,最天才的一面,那就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莫扎特似乎是完全依靠直觉达到了这一目标,在他之后,有过无数的作曲家穷尽一生的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身心俱疲的惨痛代价也无法企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莫扎特的创作结构精巧,平衡和和谐,似乎完全得自天然的音乐感觉,其实是和他敏锐的内心听觉分不开的,他能够轻易的在头脑里建立整部作品,好像只需要把他们写下来一样。这种天才在莫扎特是天生的,“上帝借他的手把音乐献给人类”,但是在我们却也是可以后天习得,这就需要十倍百倍的努力了。“天才即勤奋”。2012/3/22周四 交响乐5
奏鸣曲式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让人以优雅的态度对待生活。绝大多数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新貌,老歌新唱)。主部:强势,客观世界的展现;副部:弱势,健康的主题,滋长信心和力量,往往是内心世界的表达。主部主题力量略占上风。席勒:“人无时不刻不在焦虑。”游戏活动升华就是艺术活动。交响曲能缓解人内心的焦虑。
贝多芬,生于1770年,逝于1827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他的音乐之美体现在音乐结构上。自始至终都是铅笔跟橡皮的战斗,每个音都有意义,没有一个音符浪费,通过斗争获取胜利。他自尊心强,倔强,傲慢、脾气差。愤怒的贝多芬恨人有、笑人无,他是矛盾的,但他的作品表现的是平等的。他的音乐是心声,都是内心的想法。其音乐表现了人们朴素的情感:自由、平等、博爱。
《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是辉煌的快板。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第二主题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虽然对音乐了解不深,可是我仍旧可以感受到贝多芬那种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气概。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2012/4/5周四 交响乐6
浪漫主义乐派
“浪漫”(romantic)一词来自romance,原指用罗曼语写成的中世纪英雄故事或诗歌。培根的格言:“凡美而妙者,比例上必有怪异”。浪漫主义向往超越眼前的时代或境界去捕捉永恒,向后退回到过去、向前伸展入未来,跨越广阔的世界、穿过太空;一反古典主义的秩序、平衡、控制和一定范围内的完美,而珍重自由、运动、激情和永不休止地向往和追求那不可攀登的高度。情感夸张。理想超越现实、本能超越理智,向后可以超越古代,向前可以奔向太空遥远的天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奥地利的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似曾相识之感——现实的阻碍——总是在与现实抗争——战斗——如泣如诉——总是有阴影的阻拦——内心不断挣扎——舒缓——情感剧有戏剧性——凄惨伤心欲绝,无法挽回的——激动万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奏鸣曲式——是生存还是毁灭。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听过后感觉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现了作者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
2012/4/12周四 交响乐7
歌剧序曲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多种样式和体裁。音乐在歌剧中并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歌剧满足了贵族的需求,国王的虚荣。歌剧是艺术的盛宴。综合的艺术。理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讲究的艺术。真实的艺术(不用话筒)。遗憾的艺术(不能像中国脸谱化)。是沉淀下来的,人的基本情感。让我们明辨是非美丑。戏剧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歌剧音乐是第一位的,典型化的情感是重要的,故事次要的。
歌剧序曲为歌剧第一幕幕布尚未拉开时演奏的乐曲。概括剧情、把歌剧中最优美的曲调提炼出来。17世纪末,开始出现了两种固定的范型:一种是“慢——快——慢”结构的法国式歌剧序曲;一种是“快——慢——快”结构的意大利式歌剧序曲。贝多芬在歌剧序曲这种规模不大的体裁中,用朴实简洁和高度概括的音乐形象表达出了思想深刻的内容。而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之父的威柏使歌剧序曲成为一种精致的音画,无论是音乐主题或是情绪色彩都同歌剧本身密切相关,把听者引入歌剧的情绪氛围里,如《自由射手》序曲等。
“卡门”序曲(妇女和儿童跳跃、欢唱的场面——斗牛士之歌——悲剧性结局的预示)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霍赛,在吉普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人情网,成了走私贩。过了些时候,卡门对唐·霍赛冷淡起来,她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罗。霍赛的妒忌,使卡门烦恼。他干涉她爱情上的自由,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于是与他绝交了。后来,在一次群众对埃斯卡米罗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霍赛刺杀了卡门。
整首曲子采用的吉普赛人的曲调,表现力极强,庄严的爱情力量的象征,极度动荡紧张不安心情的写照,卡门固执的性格,不祥的死亡的预示。表现出卡门美丽动人、叛逆,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对命运不屈服的个性。
2012/4/19周四 交响乐8
浪漫主义
19世纪的浪漫主义的异国情调首先表现在北方民族思慕南方温暖的色彩,其次表现为西方追求东方那神话般景象。广义上讲,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乐风的转变,是从表现人的共性情感到表现个性感情的演变,而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则是用一种民族性取代了浪漫主义音乐表现个人的因素。
一、早期的浪漫派(1820—1850年):德国的韦伯、门德尔松、舒曼,奥地利的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法国的柏辽兹,波兰的肖邦等,其曲风大都洋溢着难以名状的甜美和忧郁,给人完美、纯净的印象,又与古典主义相勾连,持有安详与沉静。
二、中期的浪漫派(1850—1890年):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国的弗兰克,奥地利的布鲁克纳,德国的瓦格纳、勃拉姆斯,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其曲风多样,但常与民族主义音乐相并行。
三、晚期的浪漫派(1890—1910年):英国的埃尔加,意大利的威尔第、普契尼,奥地利的马勒,德国的理查.斯特劳斯,俄国的拉赫马尼诺夫等,其曲风是音乐的表现意欲更强,音响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音乐是活的,心感于物;嵇康明白却装糊涂,映射朝政,音乐悲戚而不是歌舞升平。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2012/4/26周四 交响乐9
浪漫主义音乐
俄罗斯
交响诗(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叙事性和描写性),又名为音诗,多以文学性的内容为依托,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和具有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特点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为交响乐中最年轻的音乐体裁,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首创。交响诗往往通过浮现某一著名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来表达和解释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式,有的用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或用主导动机连结和统一各个不同性质的段落,视表现内容的需要而定。从体裁上看,某些标题性音乐会序曲、交响幻想曲、交响素描或音画、交响叙事曲、交响传奇曲、交响童话、交响前奏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的范畴。
《荒山之夜》完成于1867年,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传奇,创作于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穆索尔斯基去世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6年整理并配器。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破晓。这是作曲家对俄罗斯神话传说的自由发挥。
乐曲起初声音微弱随后迅速提高,在弦乐飞速的行进后,木管、铜管乐器组先后加入,不协和的小
二、增
四、大七度以及复音程等多次出现,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所做的铺垫,长号与大号在低音声部的齐奏演绎出威严而低沉的旋律。在这一旋律出现后,马上出现乐队齐奏,并升高半音模仿前段旋律,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乐曲逐渐加强力度,并在原本快板的速度上又加快了一些,整首乐曲到达激烈的高潮,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仿佛一个个幽灵在空中飞舞、骑着扫帚的女巫呼啸而过……
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牧歌一样的旋律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这段纯朴的旋律与前面戏剧性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乐曲也在这样的平静安宁中结束。
《荒山之夜》是交响音画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是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2012/5/3周四 交响乐10
印象主义乐派
印象主义音乐,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印象主义一词借用自美术。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及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德彪西自罗马归国定居巴黎之时。他反对后期浪漫派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当时,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画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给他以很大启迪。
这种风格的特征为: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分的激情;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
《波莱罗舞曲》(Bolero),又译做《波露曲》、《波丽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拉威尔在自传中曾写道:“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且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给以强调。一个核心因素的多样变化促成了管弦乐队的渐强”。它如同是一颗种子,慢慢地长出根须,深深扎根于乐队的泥土之中,不断地汲取水分养料,冒出新的枝叶,茁壮成长,而精湛的作曲技法则是它发展的轨迹和动力。
2012/5/10周四 交响乐11
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然而,由于在近90年的时间里,西方音乐的风格、流派十分繁杂,演变也非常剧烈;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指所有写于20世纪的作品。
现代音乐不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化。在现代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在音乐艺术本身内在规律的作用下,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相继被一一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个作曲家所采纳的途径、手段不同,因而流派之间、作曲家之间以及作品之间都呈现出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面貌。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总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音乐风格,而在20世纪中,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音乐思潮平行发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音乐风格的变迁决定了音乐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组织结构法等各个方面,现代音乐都作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一方面形成了现代音乐本身的主要音响特征,另一方面音乐的表现范围也空前扩大了。作曲家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但是由于这些技法常常越出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熟悉的音乐思维的范畴,听众与现代音乐之间常常出现深刻的隔阂。
《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这是迄今为止最后一部从传统意义上进行编舞的作品,标志着戏剧手段的不断极端化和逾越对传统舞蹈的理解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束点和转折点。总体来说,由三部分组成的歌舞剧《春之祭》是对同一个母题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是通过不同的舞蹈艺术表现的:开始的部分类似于雕塑艺术的手法,第二部分采用了悲喜剧的电影制片手段与其相对应,最后一部分则是对这一主题的扩展。处于中心地位的是性别之间的对立和男女之间的陌生感。因此很明显这部作品重点表现的就是女人的角色,女人作为客体和牺牲品的角色。愈发接近日常生活并愈发具体,但又充满诗意,这部舞剧在各种蒙太奇的组合中找到了探求情感深处的方法。它表达出了情绪的波动,并赋予了理性的认识一种存在的载体,这种载体是必不可少的
2012/5/17周四 交响乐12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音乐,由于以礼为规范,其审美必然理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必然要求其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和形式的中正和平,即以“中和”为美。可以说“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音乐美的创造与欣赏的主要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因此,无论是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或者是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都较注意分寸感,讲究恰到好处,强调“含蓄”、“蕴藉”,而在主体精神的感受上则追求“和谐”的境界。
《纽约时报》评论:谭盾为《地图》实地采风而作的录像达到了音乐人类学的高度。他的音乐录像力显艺术感,完全保存了音乐本身的纯粹,没有任何人为的加工。他为交响乐队创作的音乐,包括大提琴独奏部分,不时模仿着屏幕上的(民间)音调,尔后又将这些民间音调与乐队彼此交织在一起,这仿佛是一首色彩斑斓、音质精美的幻想曲,却又不过份煽情。而同样,大提琴部分的音乐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激越高扬,这正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马友友琴声甜美的特质,却又毫不削弱《地图》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
谭盾的交响协奏曲《地图》,看过后给我留下的主要感觉就是“震撼”。在《地图》中,谭盾的音乐不再受旋律的羁绊,完全放了开来。现代音乐天马行空般的直接和尖锐,其实倒有古典音乐不及的洒脱和明快。谭盾和别的许多同行一样,侧重弦乐配器,管乐要么被省略,要么被丑化,乐队经常发出深不见底的可怕音响,小提琴齐奏出寒风秋叶般的冷酷声响,或者是金属刮擦般的毛骨悚然。而傩戏、苗唢呐、飞歌,这些十分熟悉的西南民族音乐艺术形式也同样给人以震撼。其中,我最被震撼的是苗族女子的飞歌。多媒体声像上她每唱一段稍作停顿的神情像在听远方的回音。回音响起,法国大提琴家安希·卡通纳追踪、寻回,重复她唱的旋律,琴声悠悠,飘渺回旋整个舞台。“你想象自己的歌不是唱给山那边的人听的,而是唱给地球另一边的人听的,会是什么感觉?”当年谭盾采风时,正是这样启发苗乡女子。飞歌传情,穿越时空,人与人一下拉得很近。《地图》成功演绎根的生存意义。
第四篇:北京交通大学 浅谈交响乐论文
浅谈交响音乐
姓名:———— 学号:———— 专业:———— 院系:________
年 月1
摘要
交响乐是为整个管弦乐队所作的奏鸣曲,它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具有共同的特征:首先,都是由大型的管弦 乐队演奏;其次,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 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再者,交响音乐有较 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本论文阐述了交响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几部交响乐的赏析。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身心的感受。交响乐作品结构庞大,手法多样,各乐章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它长于表现强烈的戏剧性和深刻的哲理性,痛苦时它会安抚人们的心灵,孤独时它会给我们带来欢乐,困难时它会增添我们的勇气,胜利时他会与我们同欢共庆。
另外,本论文还特别选入三首交响音乐进行了赏析,分别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英雄交响曲》。特别是《命运交响曲》,本人十分喜欢。音乐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音乐的生动描绘,使人受到感染和熏陶。此外,如莫扎特,巴赫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交响乐名家,对交响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交响音乐 发展 贝多芬 赏析
目录
摘要 目录
一.交响音乐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1交响音乐的背景
2.交响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对三部交响音乐的赏析
1.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2.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3.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三.交响音乐的赏析方法 四.参考文献 一. 交响音乐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1交响音乐的背景
交响乐名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她的词源于“和音”“和谐”这两个词的组成。到了古罗马时期就演变成了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号。
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时期,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声乐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等器乐曲。18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开始逐步的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乐派。曼海姆乐派奠定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18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它的结构与奏鸣曲一样,通常为四个乐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乐队编制庞大等。以舒伯特、柴科夫斯基、布鲁克纳和马勒等作曲家为代表。2.交响音乐的代表人物
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舒曼、柴可夫斯基、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近现代的著名交响曲作曲家有奥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等。
二. 对三部交响音乐的赏析
1.柴可夫斯基《第一刚琴协奏曲》
1)作者简介: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2)赏析: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音乐光辉灿烂、富丽堂皇,色彩变化多端,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所有这些都是很多协奏曲所难匹比的。第二乐章是介乎前后两个乐章之间的一首抒情间奏曲,它的音乐怡神悦耳,具有温雅朴质的田园风味。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支具有民歌气质的优美动听的旋律,体现了人对大自然形象的静观和省察,反映了人同大自然永远相亲的感情。最后乐章是一首欢乐的颂歌,是充满元气和生命力的表现,乐章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全都在同一个明朗、乐观的氛围中活动。
章的两个主题,一个急速有力,充满无尽的表现力,另一个虽然比较平静,但逐渐也转换为胜利的步调,发展成为对生活的狂喜赞歌。这两个主题互相对比,互相补充,共同表达这终曲的明朗而乐观的基本思想。最后,尾声的音乐更是高潮迭现,其雄浑的气势,其亢奋的情绪,其辉煌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2.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1)作者简介: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等,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2.)赏析:第一乐章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伟壮观的战斗图景。它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体现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在一段简短引子严峻有力地冲击之后,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中间情绪虽有所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以及胜利的呼喊,仍是乐曲的主旋律。第二乐章 是著名的“送葬进行曲”,这一部分宛如死亡临近的压迫,沉郁却又激亢的情感几乎让人屏息以聆。英雄死了,音乐速度变得缓慢,并由激跃转化为沉思与悲哀。小提琴在低音区发出的低微的音响,抒情诗般的旋律,构成一幅庄严肃穆的葬礼行列。悲痛之中,人们又开始回忆英雄生前的战斗业绩,对英雄业绩进行缅怀。
第三章 渐渐远离了沉痛的死亡问题,弦乐器发出隐约的沙沙声,起初微弱却呈现出无比的朝气。紧接着,在激昂愉快的情绪中,活泼、清晰的基本主题象激流一样直泻,前进!
最后一个乐章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地淋漓尽致。整个乐章声势浩大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鼓舞了人们的斗志。3.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1)背景资料: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4年。在这4年中,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但生活的磨练使他越来越坚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的《命运交响曲》。
2)赏析:
第一乐章 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 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乐章 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 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最后,第一主题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 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却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三.交响音乐的赏析方法
欣赏这类交响乐,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乐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当然,要得到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历。四.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http://baike.baidu.com/view/39082.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094.htm 《柴科夫斯基作品精选集》,《贝多芬作品精选集》,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
第五篇:交响乐论文。感悟
交响乐学习的杂忆与杂谈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而我义无反顾的投入了交响乐的课堂。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交响乐(SYMPHONY),人们常把它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而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那么欣赏交响乐又何曾不是获得一次和谐之美的享受呢?音乐美学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然而无一例外的是音乐的美只有在音乐的格调中静心体味才能完全领会而不是只凭苍白枯燥的文字能加以描绘的。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
还记得当巩老师给我们上交响乐发展历程时说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时脸上所表达出的那种欣赏与陶醉,更记得在音乐中伴着老师惟妙惟肖的画面讲解,当然还有老师清吟的曲调„„每当阶梯教室回荡起雄浑震撼的《第九交响曲》时那种带给人听觉和精神的冲击又怎可用苍白的文字能表达清楚呢?!而唯有静心在他的音乐中感悟才能顿悟音乐中的精妙!假使有人试图来褒贬贝多芬的音乐那他是显得那么的自不量力!
喜欢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人物贝多芬。在其生命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就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罗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
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因为喜欢那种逆境中挣扎后迎来的阳光,喜欢的是那种人性的坚持和生命的阳光与安宁。历经7年完成的音乐,贝多芬计划在柏林首演,后经维也纳众多的朋友坚决请求,才改在维也纳。首演当晚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盛会,贝多芬的往年好友兹梅斯卡尔,正卧病在床,他要求别人用担架将他抬到剧场以恭奉盛会……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 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丰子恺赞叹道:“世间最伟大的杰品”。
培根说:“凡美而妙者,比例上必有怪异”。浪漫主义向往超越眼前的时代或境界去捕捉永恒,向后退回到过去、向前伸展入未来,跨越广阔的世界、穿过太空;一反古典主义的秩序、平衡、控制和一定范围内的完美,而珍重自由、运动、激情和永不休止地向往和追求那不可攀登的高度。浪漫主义是感性多于理性、想象超越现实、本能超过理智。
从古典音乐中陶冶高雅情趣;从对巴罗克音乐之逻辑与秩序的抽象感觉中,可以找寻到人类智慧的崇高;从宏伟、气派、壮丽的音响里,可以体会英雄的人类形象;从富有动力感的节奏中,可以体验人类明确的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对理想彼岸的向往;从乐思精美的演变中,可以体会人类的创造力及追求高雅;从小提琴音乐中寻找隐藏在乐谱中的色彩;在圆舞曲中踏着节拍与音符起舞;在诙谐曲中捕捉音乐丰富的喜怒哀乐„„
我喜欢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喜欢把小提琴乐器领入到“乐器之皇后”的位置的意大利小提琴巨匠帕哥尼尼。喜欢他之后的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西贝柳斯等等名流青史的人物。浪漫主义时期带来了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可以说,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又归于感性。但是,这种感情不是肆无忌惮的,它也遵守着自己的结构框架,只是形式上更为自由。同时,音乐理论、和声、演奏的发展也让表达更多情感成为可能,标题音乐的繁荣放飞了人们的想象:乐句也可以自如地描述故事,描绘风景。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也拉动了整个欧洲民族音乐的发展,格里格、西贝柳斯、德沃夏克、格林卡„„民族音乐的代表层出不穷。同时,音乐先驱与保守派人士并存,瓦格纳和勃拉姆斯在维也纳展开了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怎样,他们都在音乐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情感、自然„„一切都在音符中或舒缓、或豪放地流淌,淌出了一条不朽的音乐之河。
音乐总是在不断地超越。斯塔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让多少人为那些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音符、和弦所震撼;勋伯格将十二音音乐推上了历史舞台,音乐变成了形式主义创作;梅西安与布列兹玩起了序列音乐,音乐创作也是在做数学题;施托克豪森更是让电子音乐也展露头角,“古典”这两个字都快要被踢翻了。十二音音乐和序列音乐等,将音乐圈上了形式主义的套子,充分凸显了理性甚至科学规律般的色彩。
欧洲音乐史,就是这样,一个经历理性—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音乐家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探索音乐与人性、思想和生命的关系的过程。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充满了大量令人欣喜的和声和旋律,那些乐句或激昂、或柔情、或愤怒、或欣喜,它们都是作曲家细致入微的感情的外化表现。
音乐便是拥有这样一种能给人以心灵慰藉的神奇。交响乐气势磅礴的意境,作曲家宽广博大的胸怀,会让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灵魂洗礼。音乐是天使飞翔时扇动的清风,可以穿越种族、国界、宗教和时空的壁垒,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它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甘泉,从人的心上汨汨地流过,带走污垢和尘埃。音乐又是神奇的,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地方,挽救你、感动你。
古时有“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 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恶,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之说。
而我一直以来都认为音乐是高于语言的交流。
音乐已成了我每日的必需。或早上一个人听着MP3或晚上躺在床上伴着音乐入眠„„自己对交响乐有什么高深独到的见解我只是愿意在音乐的世界里守着一片宁静,遗世独立„„它流泪、微笑、震撼、放纵、思考„„
参考文献: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交响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