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响乐心得体会
交响乐心得体会
篇一:交响乐与音乐家课的心得体会
姓名:曹清策 学号:14090101873 座位号:162 《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选择了《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这门选修课,最开始选这门课程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我喜欢唱歌,喜欢音乐,想从黄老师的课上学点歌唱技巧,在音乐鉴赏方面提升点水平;
二、既然为音乐艺术欣赏课,我想上这种课应当身心愉悦,不像专业课那么无聊。尽管是无聊的带着目的去上这门选修课,但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深深的被黄老师的魅力折服了。俨然这课比专业课有意思多了。总体上这学期的《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使我开阔了眼界,懂得了怎样去认识音乐。我对欣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课上,我们主要是以“听看”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和色彩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的角色像是一个导游,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老师会讲些她自己的故事,有关音乐方面的趣事,引领着我们去体验歌剧的美。课上,还会介绍些音乐家,不过我感觉我对音乐家并不感冒。这可能与我在认识问题方面同别人不同的原因吧。看一部电影,我是从来都不去记这部电影是谁演的,这首歌是谁唱的。所以在课上,我记住的也只是那些较动人的轻快的美妙的旋律。歌词也没在我脑海中留下太多的印象。我想这就是音乐的神秘处吧,她让你记住的只是她的“美的所在”。
然而,在开始的歌剧欣赏上,我感觉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最让我感觉枯燥的内容是那些我听不懂得语言和那些听起来还没京剧那么好听的旋律。再加上有些没有中文翻译,更使我看不太懂,只能看出几个人在那儿吼。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音乐知识渴求的欲望,后来反而增加了我学习的兴趣。那便是我着重去听它的旋律和节奏,我不会再因为听不懂语言而否定了那首曲。因为我知道,一种情绪是通过旋律和声音及演唱者的整体舞台表现来传递给观众的。
在课上,通过了解,我知道了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由歌剧的定义我们就能知道歌剧其实就是个“集大成者”,它集各种艺术与一身,要想练好一部歌剧情节远比练好一首流行音乐要难多了。它也可以说是电影与音乐的结合,电影里的故事基本上是用评述的语言来表达的,而在歌剧中则是用“唱”的形式和观众交流的。那是一种由美声开始的心灵的交流。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就要结束了。我认为我对歌剧艺术欣赏的能力还是有限的,还是有不足之处的。当然,这学期我也学到了我想学的知识。虽然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的收获却非常多。最后,我想说:“能把选修课上的比专业课还好,也只有黄老师您了。篇二:交响乐鉴赏学习心得
交响乐鉴赏学习心得
通过本课程,我对交响乐有了一定新的认识。
首先当然是对于交响乐基础知识的一些了解,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此外还有对于一些乐理的了解。或许这些东西平时都不会用到,但是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些还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对于交响乐的一些里程碑式人物的了解。贝多芬、莫扎特、圣桑、舒伯特等人物虽然是如雷贯耳,但是却着实缺乏了解,课上老师细心地为我们一一介绍他们,并且播放了一段段他们经典的乐作篇章。或许只是十多分钟的欣赏,然而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许多一听就十分熟悉的曲目,此时就显得更加亲切。当然,还有对于乐器的一些了解,正是通过这组成交响乐的一个个小部分,才能更好地了解交响乐这一不同的文化。
谈到这门课,说实话,主要是对于交响乐这一对于现在边缘化的艺术的一种好奇与喜欢。我是来自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系,平日中必修课都是一些理工科类的课程。当然,我也能从交响乐中得到一点启示,例如从音乐中领会谱曲者的心境,理解乐曲中的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很多也是需要自己的理解,方才能更好地学好这门课。但是我想说,交响乐鉴赏这门课,更多是将我从繁忙的课业中拉出来,体会一种不一样的节奏。
谈及建议,对于老师的为人还有授课的内容等等都觉得值得称赞。很多方面都是同学需要提升。当然,我也建议老师适当地为同学们每周布置一些小任务,不必检查,权当大家的兴趣与提升大家的文化素养,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这一学期我也做到了每次都出席交响乐鉴赏这门课,也十分喜欢这门课,最后对老师这一学期来的教导表示感谢。
农业与生物学院 宋奇琦 5101509072 篇三: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听交响音乐有感
从小就很喜欢音乐,可是以前受限于学校条件,一直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欣赏音乐,特别是交响音乐。这不,本学期特意选上姚老师的音乐欣赏课,这让喜爱音乐的我高兴不已!让我在每周三晚上,放飞思绪,洗涤灵魂,沉浸在那一篇篇华美的乐章之中,给心灵找到一个可以畅快休憩的迷人的小岛。上这门音乐欣赏课之前,我一直以为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神秘的,精神化的艺术形式,是遥不可及的。通过这几节课上对一些交响乐的欣赏及赏析,我才发现这种古典音乐的艺术是那么的震撼人心,深入人的情感,在倾听美妙的音符的流动之余,会不自觉的产生灵魂上的共鸣。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音乐,音乐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身边。歌曲、电视节目、广告、广播、互联网、游戏、演出等,在 各个方面都难免有它的存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音乐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然而,在这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中,古典音乐作为整个西方艺术文化的瑰宝,时至今日 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活跃着。我对音乐有广泛的爱好。各种音乐我都能接受。什么流行、古典、摇滚、民歌、说唱;或者说中国,外国我都能接受,只要符合我的心情就好,只要你愿意用心去倾听,每一段音乐你都能听出不同的感受。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轻音乐,或者纯音乐。那是没有杂质的音乐,那是天籁。至于交响乐,我接触的也很多,中央音乐频道 几乎每天都有专
场,可是很遗憾的是,我都很少用心去倾听。虽然没用心去倾听,但还是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交响音乐情有独钟。
艺术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文学、电影、绘画等,音乐可能是主观色彩最为浓厚的一种艺术了。同一首音乐,可能每个人听出来的内涵都不同,得到的感受也可能千差万别。不过,音乐作为人类共同欣赏的艺术,它的主观色彩里,还是有着共通的规律,比如我们说某支曲子或高昂雄壮,或轻松欢快,或优美抒情,等等。这就是我们共通的感受。我自己的感受是音乐最大的功效,就是能让人放松,能让人从那些或舒缓或高亢的旋律中浮想联翩,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特别是交响乐和一些抒情轻音乐,听来让人陶醉。
在我的记忆中,交响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吵”。和交响乐的萍水相逢是在枯燥无聊的高中阶段。说来也很好笑,眼保健操的背景音乐就是一首首交响乐,也许是太累了,每次边做操边听着活泼欢快的交响乐,总是感觉特别舒服,喜欢,就这么简单!但同时我开始去找这段音乐的出处,接着就顺理成章的认识了莫扎特,这位神童的音乐陪伴了我剩下的高中时光。
现在流行音乐像泛滥的洪水,时时刻刻充斥在我们身边,我开始反思,在流行与古典之间徘徊,是直白赤裸的流行音乐还是含蓄感性的交响乐更加适合这个社会?流行总免不了俗,好像很适合这个价值评价标准混乱,世风日下的社会。交响乐就好像一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而流行音乐就是一位饱受污浊社会风雨的大人。菜根潭说过这么一句话“涉世深,点染则深,涉世浅,点染则浅”,可见流行音乐虽然很适应这个社会,但被社会同化、污浊了也就越深;而交响乐虽然好像与大众追求格格不入,但它受社会毒害最小,是最纯洁的一方净土。可见交响乐对一个人保持纯洁心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在美国某个街区的作案事件特别多,警方屡禁不止,最后在无奈之下,就在街头安上几个大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古典交响乐。奇迹出现了,犯罪事件竟每年减少许多,几年后这里成为制安最好的街区,这充分可以说明交响乐是可以净化人们受污浊的心灵的!
很多人也许认为交响乐是“贵族”享受,自己不敢太多的接触,其实交响乐并不难懂,在交响乐应该放弃那些“过多的尊重”,也不需要“大胆”和“勇气”。你所要开始并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感受!和其
他音乐一样,交响乐也能抒发人们的感情,而且感情可能比其他音乐表现得更加强烈。交响乐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题材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这样就拉进了艺术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对于交响音乐,其实并不存在懂与不懂。有了感受就是懂,不同的感受都是懂。面对那些早已逝去的音乐大师,你不必担心你的感受是否完全合乎原意。与其刻意的去考证,不如自由的去聆听。音乐对人原本就是完全开放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自由聆听、放飞思绪,你个性化的感受就是一次新的解读,又何尝不是对乐曲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扩展呢?你所感受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也是你与大师共同拥有的。你的感受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首肯,在音乐面前,人们都是平等的。还记得当姚老师给我们欣赏交响乐时说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时脸上所表达出的那种欣赏与陶醉,更记得在音乐中伴着老师惟妙惟肖的画面讲解,当然还有老师清吟的曲调??每当阶梯教室回荡起雄浑震撼的《第九交响曲》时那种带给人听觉和精神的冲击又怎可用苍白的文字能表达清楚呢?!而唯有静心在他的音乐中感悟才能顿悟音乐中的精妙!假使有人试图来褒贬贝多芬的音乐那他是显得那么的自不量力!《命运》整曲听起来激昂,紧张,但上述故事却不得不让人承认是属于奇幻范畴内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那是一个动荡的岁月,那又是一个浪漫的季节。音乐是那一代人的梦想,音乐也成就了那一代。至今提起古典交响乐,哪个不会脱口说出几个作曲家!音乐跨越了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乐曲中
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心情何者为乐曲了。
交响乐如同中国的书法、绘画与音乐一样,艺术的相通在于情感的相通。世间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往往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如用心情去触动音乐,在共鸣后,总有许多感慨,欢乐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音乐就像一本心情记事本,记录着我们的情感,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俗话说得好,世上先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只有好的音乐却没有欣赏的人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而通过本学期学习音乐欣赏课,自己被带进了音乐的殿堂,虽然不能去演绎这些音乐,但至少可以试着去欣赏。一个学期下来使我懂得了,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第二篇:交响乐心得体会分享
交响乐心得体会分享
姓名:曹清策 学号:14090101873 座位号:162
《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选择了《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这门选修课,最开始选这门课程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我喜欢唱歌,喜欢音乐,想从黄老师的课上学点歌唱技巧,在音乐鉴赏方面提升点水平;
二、既然为音乐艺术欣赏课,我想上这种课应当身心愉悦,不像专业课那么无聊。尽管是无聊的带着目的去上这门选修课,但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深深的被黄老师的魅力折服了。俨然这课比专业课有意思多了。总体上这学期的《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使我开阔了眼界,懂得了怎样去认识音乐。我对欣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课上,我们主要是以“听看”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和色彩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的角色像是一个导游,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老师会讲些她自己的故事,有关音乐方面的趣事,引领着我们去体验歌剧的美。课上,还会介绍些音乐家,不过我感觉我对音乐家并不感冒。这可能与我在认识问题方面同别人不同的原因吧。看一部电影,我是从来都不去记这部电影是谁演的,这首歌是谁唱的。所以在课上,我记住的也只是那些较动人的轻快的美妙的旋律。歌词也没在我脑海中留下太多的印象。我想这就是音乐的神秘处吧,她让你记住的只是她的“美的所在”。
然而,在开始的歌剧欣赏上,我感觉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最让我感觉枯燥的内容是那些我听不懂得语言和那些听起来还没京剧那么好听的旋律。再加上有些没有中文翻译,更使我看不太懂,只能看出几个人在那儿吼。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音乐知识渴求的欲望,后来反而增加了我学习的兴趣。那便是我着重去听它的旋律和节奏,我不会再因为听不懂语言而否定了那首曲。因为我知道,一种情绪是通过旋律和声音及演唱者的整体舞台表现来传递给观众的。
在课上,通过了解,我知道了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由歌剧的定义我们就能知道歌剧其实就是个“集大成者”,它集各种艺术与一身,要想练好一部歌剧情节远比练好一首流行音乐要难多了。它也可以说是电影与音乐的结合,电影里的故事基本上是用评述的语言来表达的,而在歌剧中则是用“唱”的形式和观众交流的。那是一种由美声开始的心灵的交流。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就要结束了。我认为我对歌剧艺术欣赏的能力还是有限的,还是有不足之处的。当然,这学期我也学到了我想学的知识。虽然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的收获却非常多。最后,我想说:“能把选修课上的比专业课还好,也只有黄老师您了。
交响乐鉴赏学习心得
通过本课程,我对交响乐有了一定新的认识。
首先当然是对于交响乐基础知识的一些了解,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此外还有对于一些乐理的了解。或许这些东西平时都不会用到,但是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些还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对于交响乐的一些里程碑式人物的了解。贝多芬、莫扎特、圣桑、舒伯特等人物虽然是如雷贯耳,但是却着实缺乏了解,课上老师细心地为我们一一介绍他们,并且播放了一段段他们经典的乐作篇章。或许只是十多分钟的欣赏,然而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许多一听就十分熟悉的曲目,此时就显得更加亲切。当然,还有对于乐器的一些了解,正是通过这组成交响乐的一个个小部分,才能更好地了解交响乐这一不同的文化。
谈到这门课,说实话,主要是对于交响乐这一对于现在边缘化的艺术的一种好奇与喜欢。我是来自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系,平日中必修课都是一些理工科类的课程。当然,我也能从交响乐中得到一点启示,例如从音乐中领会谱曲者的心境,理解乐曲中的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很多也是需要自己的理解,方才能更好地学好这门课。但是我想说,交响乐鉴赏这门课,更多是将我从繁忙的课业中拉出来,体会一种不一样的节奏。
谈及建议,对于老师的为人还有授课的内容等等都觉得值得称赞。很多方面都是同学需要提升。当然,我也建议老师适当地为同学们每周布置一些小任务,不必检查,权当大家的兴趣与提升大家的文化素养,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这一学期我也做到了每次都出席交响乐鉴赏这门课,也十分喜欢这门课,最后对老师这一学期来的教导表示感谢。
农业与生物学院 宋奇琦 5101509072
听交响音乐有感
从小就很喜欢音乐,可是以前受限于学校条件,一直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欣赏音乐,特别是交响音乐。这不,本学期特意选上姚老师的音乐欣赏课,这让喜爱音乐的我高兴不已!让我在每周三晚上,放飞思绪,洗涤灵魂,沉浸在那一篇篇华美的乐章之中,给心灵找到一个可以畅快休憩的迷人的小岛。上这门音乐欣赏课之前,我一直以为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神秘的,精神化的艺术形式,是遥不可及的。通过这几节课上对一些交响乐的欣赏及赏析,我才发现这种古典音乐的艺术是那么的震撼人心,深入人的情感,在倾听美妙的音符的流动之余,会不自觉的产生灵魂上的共鸣。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音乐,音乐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身边。歌曲、电视节目、广告、广播、互联网、游戏、演出等,在 各个方面都难免有它的存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音乐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然而,在这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中,古典音乐作为整个西方艺术文化的瑰宝,时至今日 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活跃着。我对音乐有广泛的爱好。各种音乐我都能接受。什么流行、古典、摇滚、民歌、说唱;或者说中国,外国我都能接受,只要符合我的心情就好,只要你愿意用心去倾听,每一段音乐你都能听出不同的感受。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轻音乐,或者纯音乐。那是没有杂质的音乐,那是天籁。至于交响乐,我接触的也很多,中央音乐频道
几乎每天都有专场,可是很遗憾的是,我都很少用心去倾听。虽然没用心去倾听,但还是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交响音乐情有独钟。
艺术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文学、电影、绘画等,音乐可能是主观色彩最为浓厚的一种艺术了。同一首音乐,可能每个人听出来的内涵都不同,得到的感受也可能千差万别。不过,音乐作为人类共同欣赏的艺术,它的主观色彩里,还是有着共通的规律,比如我们说某支曲子或高昂雄壮,或轻松欢快,或优美抒情,等等。这就是我们共通的感受。我自己的感受是音乐最大的功效,就是能让人放松,能让人从那些或舒缓或高亢的旋律中浮想联翩,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特别是交响乐和一些抒情轻音乐,听来让人陶醉。
在我的记忆中,交响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吵”。和交响乐的萍水相逢是在枯燥无聊的高中阶段。说来也很好笑,眼保健操的背景音乐就是一首首交响乐,也许是太累了,每次边做操边听着活泼欢快的交响乐,总是感觉特别舒服,喜欢,就这么简单!但同时我开始去找这段音乐的出处,接着就顺理成章的认识了莫扎特,这位神童的音乐陪伴了我剩下的高中时光。
现在流行音乐像泛滥的洪水,时时刻刻充斥在我们身边,我开始反思,在流行与古典之间徘徊,是直白赤裸的流行音乐还是含蓄感性的交响乐更加适合这个社会?流行总免不了俗,好像很适合这个价值评价标准混乱,世风日下的社会。交响乐就好像一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而流行音乐就是一位饱受污浊社会风雨的大人。菜根潭说过这么一句话“涉世深,点染则深,涉世浅,点染则浅”,可见流行音乐虽然很适应这个社会,但被社会同化、污浊了也就越深;而交响乐虽然好像与大众追求格格不入,但它受社会毒害最小,是最纯洁的一方净土。可见交响乐对一个人保持纯洁心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在美国某个街区的作案事件特别多,警方屡禁不止,最后在无奈之下,就在街头安上几个大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古典交响乐。奇迹出现了,犯罪事件竟每年减少许多,几年后这里成为制安最好的街区,这充分可以说明交响乐是可以净化人们受污浊的心灵的!
很多人也许认为交响乐是“贵族”享受,自己不敢太多的接触,其实交响乐并不难懂,在交响乐应该放弃那些“过多的尊重”,也不需要“大胆”和“勇气”。你所要开始并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感受!和其
他音乐一样,交响乐也能抒发人们的感情,而且感情可能比其他音乐表现得更加强烈。交响乐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题材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这样就拉进了艺术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对于交响音乐,其实并不存在懂与不懂。有了感受就是懂,不同的感受都是懂。面对那些早已逝去的音乐大师,你不必担心你的感受是否完全合乎原意。与其刻意的去考证,不如自由的去聆听。音乐对人原本就是完全开放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自由聆听、放飞思绪,你个性化的感受就是一次新的解读,又何尝不是对乐曲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扩展呢?你所感受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也是你与大师共同拥有的。你的感受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首肯,在音乐面前,人们都是平等的。
还记得当姚老师给我们欣赏交响乐时说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时脸上所表达出的那种欣赏与陶醉,更记得在音乐中伴着老师惟妙惟肖的画面讲解,当然还有老师清吟的曲调??每当阶梯教室回荡起雄浑震撼的《第九交响曲》时那种带给人听觉和精神的冲击又怎可用苍白的文字能表达清楚呢?!而唯有静心在他的音乐中感悟才能顿悟音乐中的精妙!假使有人试图来褒贬贝多芬的音乐那他是显得那么的自不量力!《命运》整曲听起来激昂,紧张,但上述故事却不得不让人承认是属于奇幻范畴内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那是一个动荡的岁月,那又是一个浪漫的季节。音乐是那一代人的梦想,音乐也成就了那一代。至今提起古典交响乐,哪个不会脱口说出几个作曲家!音乐跨越了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乐曲中
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心情何者为乐曲了。
交响乐如同中国的书法、绘画与音乐一样,艺术的相通在于情感的相通。世间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往往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如用心情去触动音乐,在共鸣后,总有许多感慨,欢乐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音乐就像一本心情记事本,记录着我们的情感,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俗话说得好,世上先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只有好的音乐却没有欣赏的人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而通过本学期学习音乐欣赏课,自己被带进了音乐的殿堂,虽然不能去演绎这些音乐,但至少可以试着去欣赏。一个学期下来使我懂得了,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交响乐学习体会杂谈
“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如是说道。在他眼里,音乐之于他,可能相当于写作之于人生。
同样,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音乐之于人生,就如同清幽山谷中响起的那声声鸟鸣,浩瀚海洋上涌起的那一簇簇浪花,花草丛中飘出的那一阵阵芬芳,看似轻妙灵巧,却总是那点睛的一笔,让原本沉寂的世间万物突然间有了生机,有了灵气,给人带来那几多可以回味、思索、感动、陶醉、迷恋的东西。
多年来,对我自己而言,音乐或许只是闲暇之余生活的调剂品。纵使就连小学广播里都时常播放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豪迈、理查德·克莱德曼《梦中的婚礼》的悠扬、李闰珉《Kiss The Rain》的哀婉,但是大家平常真正听的又是些什么音乐呢?恐怕依然是流行音乐的粗糙、低级趣味的谄媚,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对于音乐,对于真正的阳春白雪还知之甚少。所以当看到交响音乐赏析这样一门课程时,我的脑袋一震,立刻被它吸引了过来,而当自己踏入交响音乐赏析的课堂,聆听着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大师们的作品时,我的内心激荡不已,未曾想过原来那些曲子如此美妙,那些看似嘈杂的大场面音乐如此合理壮美,那些晦涩难懂的曲调如此深入人心。感觉每一首曲子都在叙说着作者的人生体悟,那里有愉悦、幸福、悲伤、无奈,有着他们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这一学期的课程中,我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音乐一路走来,经过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一直到了现代主义音乐。其间倾听了无数大师的作品,从巴赫、亨德尔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再到舒伯特、舒曼,又到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每一个人都令我印象深刻,佩服不已,心想为何这些人、这些音乐能够历经沧桑而丝毫不衰,而且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欣赏到音乐的魅力与震撼,后来我明白了,时间是最好的认证,久酿是甘霖。这些大师已然彪炳史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伟大的作品离不开伟大的人生。音乐可以揭示人的本质精神,展示人类超越自我之精神境界。
在那些音乐家中,我了解最深的便是贝多芬,他是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角色,却也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在其生命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贝多芬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他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1813-1817年贝多芬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8一1827年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喜欢他就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历经7年完成的音乐,贝多芬计划在柏林首演,后经维也纳众多的朋友坚决请求,才改在维也纳。首演当晚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盛会。贝多芬的往年好友兹梅斯卡尔,正卧病在床,他要求别人用担架将他抬到剧场以恭奉盛会??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
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他那坚强不屈,勇于挑战天神命运的执念得到了回报。
我仍然记得中学课本的一句话:“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音乐的巨人!历史的伟人!
语言,文字等很多东西是有国界的,而唯独音乐,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百年经典,却能够打破时空束缚,拨动人们心灵深处那根琴弦,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音乐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而音乐,又记录下生活。每一首音乐,都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是那么的像我们的生命经历过、经历着和将要经历的那许多故事。这些故事无数遍地发生着,所以音乐便无数遍地演奏着、流传着,带给人们无数次的感动。
交响乐艺术中体会到的人生与社会的关系
平日里我最喜欢听贝多芬的《命运》,曲子里那急冲冲的扣门声及作者要“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就会使我马上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命运之神满目狰狞,手持权仗逼近贝多芬的小屋,贝多芬有所警觉,迅速的抓住一把长剑,命运开始扣门了,声音越来越响,最后门被撞开,贝多芬虽然被他弄成了耳疾.痢疾,但毫不退缩,坚定与命运做战:这是一场毫不喘息的战争,但最后,命运屈服了,贝多芬吹出了胜利的号角。《命运》整曲听起来激昂,紧张,但上述故事却不得不让人承认是属于奇幻范畴内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妹妹的信上甚至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那是一个动荡的岁月,那又是一个浪漫的季节。音乐是那一代人的梦想,音乐也成就了那一代。至今提起古典交响乐,哪个不会脱口说出几个作曲家!音乐跨越了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乐曲中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心情何者为乐曲了。
说到这些,我不由得想去探讨一下交响乐的发展史。
文艺复兴时期,有了交响乐一说,当时泛指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包括声乐和乐器。16世纪后,交响乐成为纯粹的器乐曲,并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使交响乐得到发展。作为交响乐的曲式之一,“索纳塔”也就是奏鸣曲,开始只是泛指器乐作品,以区别于“康塔塔”,后来逐渐演变成越来越复杂的一种曲式结构,成为一种常用的套路规则,当然这种规则在使用时也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并作为一种最复杂的曲式结构一直传承下来。它一般分为四个乐章,也有的作品是五个乐章,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每一个乐章的标准奏鸣曲式包括:Ⅰ.呈示部。有时前面有一段较慢的引子或序曲,通常通过主旋律体现出一到两个主题,并互相交映、弥补;Ⅱ.发展部,也叫展开部。它在呈示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Ⅲ.再现部。有点类似于第一部分呈示部,是呈示部的再次出现。奏鸣曲中四个乐章之间通常快慢交替,不同主题交相呼映,从而构成整部作品。通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的曲式结构都比较复杂,也有些作曲家把第二、三乐章简化了一些,但即便如
此,一首交响曲听下来也得花费四五十分钟,而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要花费一个多小时。
欣赏一部交响乐与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拉斐尔的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亚》等名著是一样的,你需要穿越时空、追溯历史,首先去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这样才有一个欣赏的基础。因为所有艺术作品,都不会脱离时代而孤立存在,音乐也是如此。凡是一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品,无不是在那个时代生活的土壤中深深地扎下根的,唯有这样,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流传。在反映不同时代的同时,艺术也在反映相通的情感,使我们从中聆听历史的脚步,寻觅人类的共鸣。所以,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而欣赏一些当代的艺术,包括流行音乐则容易多了,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耳濡目染,很多东西无需再去了解了。
交响乐总是伴随着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中国的书法、绘画与音乐一样,艺术的相通在于情感的相通。世间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往往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如用心情去触动音乐,在共鸣后,总有许多感慨,欢乐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音乐就像一本心情记事本,记录着我们的情感,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交响乐让我认识到了协调与配合的重要性,试想如果演奏者中有一个分神,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相反,只有所有人都全力以赴,才能展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样,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讲求独立的时候,不能忘了合作。只有团结才能奏初更加优美的人生乐章。
交响乐没有国界,不分人种和肤色,正因为这种宽大的包容之心,才能让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能在交响乐中虔诚的皈依,达到心灵的无上纯净。
第三篇:交响乐听后感
交响乐听后感—
《春节序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红旗颂》
一、《春节序曲》听后感
(一)背景介绍
这首曲子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李焕之先生,他根据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丰富素材,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出表现新时代精神而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作品,深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作于1955年—1956年,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主要表现的是人们欢度春节的热闹景象,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
(二)乐曲欣赏(听后感)
这首曲子节奏欢快,让人心情随之开朗。其实很早之前就听过这首曲子,节日特别是春节的时候电视上经常播放,所以现在听起来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晚会等活动也少不了这首曲子渲染气氛。细细聆听,仿佛看到家人团聚,大家忙着做年夜饭,小孩子们玩耍着新年特有的烟火的情景。这首曲子还透露出人们在忙碌了一年之后获得收成,充满喜悦和感激的心情。
二、《北京喜讯到边寨》听后感
(一)背景介绍
这首曲子是由郑路与马洪业于1976年10月创作的,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人们载歌载舞的喜悦之情。作者曾多次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因此他们能把少数民族的特色融入乐曲之中,让乐曲充满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
(二)乐曲欣赏(听后感)
这首曲子的主旋律也是很欢快的,所要表现的主题很鲜明,就是粉碎四人帮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欢庆的场景。第一次听的时候就被里面的欢快气息感染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性格淳朴,善良而热情。这首曲子把我带入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场景里,我仿佛看到他们身穿民族服装在田间劳作,对着青山绿水,唱着原生态的歌曲,和林间婉转的鸟鸣相映成趣的情景。
三、《红旗颂》听后感
(一)背景介绍
这首曲子是由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红旗颂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该乐曲融入了东方红和国际歌的旋律。这是一首赞美革命红旗的颂歌。
(二)乐曲欣赏(听后感)
我从这首曲子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也由衷地感慨祖国由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成立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辛的革命岁月得来的,是由无数的革命先烈挥洒鲜血得来的。这期间的民族屈辱,生命的代价都是沉痛的。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为社会的和谐美好而努力下去,传承优秀我国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
第四篇:交响乐鉴赏
一.古希腊人的音乐思想
黑格尔说过,“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音乐是“把不和谐导向和谐,把杂多导向统一”的形式。归根结底,音乐是一种数字的艺术,而数字是对世界的表达。欧洲人普遍认为,科学是理性的眼睛,艺术是感性的发挥,它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精神。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只有拥有智慧,才能理解科学,才能鉴赏艺术,才能在之后升华自己的灵魂和思想。交响乐是专业音乐的典范,它的文化基础来源于古希腊,音乐是他们开启精神世界和宇宙世界的钥匙。交响乐由两单字构成,是一种数音和鸣的艺术形式,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当时的艺术具有公众文化精神,蕴含着和而不同的特点。总而言之,科学和艺术是分不开的,而交响乐又是艺术之中一种宏伟而优美的形式。
二.欧洲专业音乐的开端
巴洛克时期是欧洲专业音乐的开端,伴随着文艺复兴,科学也从沉睡中觉醒,例如凡尔赛宫的建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是马不停蹄的音乐节奏,而其中阶梯式的力度变化又使音乐具有永恒性和和谐的色彩。当时音乐的体裁是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相辅相成,要想听清个别旋律,就只能对其他的声部毫不关心,要想顾全大局,就很难捕捉到个别声部。巴赫是当时音乐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他的音乐具有逻辑性,十分严谨,而且蕴含哲理,耐人寻味。在同时期还有另一位代表人物亨德尔,他的作品《绿叶青松》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管弦乐器音乐。
三.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始于德,终于意大利,是当时音乐十分辉煌且富有特点的一个时期。其中,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最典型的音乐,而维瓦尔第的《四季》又是其中的代表作。协奏曲,并非实至名归,而是在协作的同时,进行“竞争”和“比赛”。一般协奏曲都分为三个乐章,先由快到慢,又由慢到快,也有回旋曲式,例如A+B+A+B....的形式。协奏曲是一种超越生命的艺术形式,巴赫曾经说过:“每个清晨我愿舒展在你的怀抱。”这就是对音乐美的追求的一种深层形式。
四.古典主义精神
什么是古典主义?首先,说到古典主义,就不得不谈古希腊文化。古典主义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冷静客观,坚守传统,从古典主义的方向来形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只有“秩序”这个词。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还有与他齐名的莫扎特,他们创立了新的秩序,这也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音乐首先在于它的形式,“法”从音乐中来,是可思熟不可思,只有理解音乐形式,热爱音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奥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叔本华曾经说:“国王和乞丐同事透过窗子看窗外的余晖,都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丽。”这就是音乐的艺术,冷静而客观。古典主义立足现实,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是我们现代人追求的。
五.交响曲
交响曲主要分为四个乐章,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生活。第一乐章表达矛盾的心情,是生活的重现;第二乐章表达感性的心理,表现生活的体验和沉思;第三乐章表达的是真理和理性,第四乐章又称为终乐章,内容和矛盾的结果有关,一般表达乐观肯定地情绪。贝多芬是交响乐作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音乐被称为“流动的建筑”,他的音乐中也饱含着各种蕴含着情绪的乐章,例如《命运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鸣奏曲,其中就能够感染听者,给人积极向上的情绪,如同现在的阿Q精神,乐观风趣。总而言之,交响乐就是显示,展开,再现的过程。
六.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十分虚无缥缈但是却又十分美妙的艺术形式。可以分为几种:礼乐--庄严的,雅乐--有情操,宴乐--其乐融融,而现在的俗乐--艺术不再崇高,生理转化为情绪。“光晕”一词就很好的阐述了浪漫主义音乐,德国思想家本亚明说过,光晕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三个,第一:距离产生美,艺术需要想象;第二:需要有稀奇的感觉,因为物以稀为贵;第三:光晕是一种灯火阑珊处的美,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只有越虚幻越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康德对音乐的定义是:音乐是感受游戏的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家,就是一群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七.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主题,带有标题,给你启发。在源于法国大革命的欧洲浪漫主义中,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其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奥地利的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在他的书《论音乐之美》中曾经说过:“音乐之美在于乐音和谐,音乐可以表达一切”。艺术是舒适的陌生人,有典型意义,音乐的表达。敢于物而动故型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为方渭之音。匈牙利的卢卡奇说:“同治中介。”这是一种拟人化,人的所有思想是物质基础,化学构造的,科学发展诗人用数字来解构一切,心,音,物,三者密不可分。在标题音乐之中《英雄》拉开了浪漫主义的序幕,《田园交响曲》拉开了标题音乐的序幕。
八.永不褪色的肖邦,贝多芬
艺术家出名的是才华,而不是人格,是由于他们的作品才让他们流芳百世,而且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就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今天仍然是脍灸人口的歌曲。音乐也有民族乐派之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特色音乐风格。小国的国民具有强烈极端的民族荣誉感,他们自觉地保卫本民族的文化风貌,防止被强国文化所同化和侵蚀。肖邦就特别推崇波兰的民族音乐,欧洲的民族乐派本来起源于俄罗斯格林卡的沙文主义心理,但是却意外作用于欧洲小国。中国身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化大国,音乐也有独特的特点,讲究的是五行相生相克。民族乐派实际上也包含了弱小国家对原始文化的热爱,对异国情调的向往。总而言之,用简便的话说,民族乐派就是北方民族向往南方民族温暖的色彩,西方民族向往东方民族的神秘景象。
九.歌剧
歌剧起源于十六世纪的佛罗伦萨,作为音乐与话剧的联合形式,它和交响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歌剧的性质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一场艺术的盛宴,综合了戏剧和音乐的特点,是真事的歌唱,是情感的艺术,与剧中的情节和人物结合。歌剧序曲,就是最古老的交响乐题材,被称为交响乐鼻祖。威尔第是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而歌剧序曲的代表作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序曲可以分为两种:歌剧序曲和音乐会序曲。歌剧音乐的特点是综合的艺术,是演唱的艺术,是有情感的,真实的,遗憾的,讲究的,理想的艺术。歌剧的产生,也是人类艺术史的一大进步。
十.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是一种十分抽象的音乐形式,德彪西,马拉美是象征派诗人,德彪西的代表作《大海》就有浓烈印象主义色彩,从黎明到正午,到海浪的嬉戏,最后到人和海的对话,都是朦胧之中的美好景象。我们中国古代的老子和孔子的精神就是印象主义乐派的精神:出世。印象主义音乐分为诵,音响和音乐,表现的是音乐本身的色彩,它表现的是光和色彩而不是山水,是和谐唯美的,德国一位音乐家就曾经如此评价过:“从朦胧中来,又回到朦胧中去,永远不恢复世界的本来面目。”古典主义音乐是形式简明的,浪漫主义是注重现实和情感的表现,而印象主义则是对人的内心抽象微妙的表现。
十一.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是指20世纪具有特殊风格,创作观念上的高度理性,形式内容非理性的音乐,包含着原始主义色彩,偶然却又具体。现代主义音乐大量使用不和谐的声音,这是原始主义的特点,而原始主义的代表是俄裔犹太美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他的代表作是交响鼓曲《春之祭》,讲的是原始的青年男女在春天的躁动还有将少女献祭给神明,这首歌在当时被演奏出来之时曾被批判“过于前卫”因此而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将春天美好的景象和献祭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现代主义音乐“现代”的地方,在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就超越了当代人们的音乐理念。“艺术是本能的花朵”,在现代人权的不断加强和人们对人权观念的不断看重,现代音乐也可以将人的本能进行装点,美化,升华,这是世界上极少数能操纵他人之人创造的艺术。
第五篇:交响乐基础知识
交响乐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基本简介
主要特征
发展起源
古典交响曲
全面成熟阶段
海顿交响乐
概述
交响乐作品
贝多芬交响乐
浪漫主义交响乐
基本常识
交响乐队的形成交响乐队的编制
发展历史
经典交响曲结构
如何欣赏
展开
基本简介
主要特征
发展起源
古典交响曲
全面成熟阶段
海顿交响乐
概述
交响乐作品
贝多芬交响乐
浪漫主义交响乐
基本常识
交响乐队的形成交响乐队的编制
发展历史
经典交响曲结构
如何欣赏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交响乐(SYMPHONY)和交响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响乐是由多件乐器所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音乐,而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套曲。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4、表现手法,顿挫分明,能将听众带入音乐意境和想像空间!
编辑本段发展起源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
巴赫 的……。”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编辑本段古典交响曲
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注:法国一种三拍子的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当然,有时候也加上引子和尾声。四个乐章是这样布局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 —— 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
我们刚刚讲的这种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响乐时期,它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至于快、慢乐章之间的对比也会有变化,他写了一部“告别交响曲”,就是以慢板结束的。至于乐章的多寡,作曲家们根据不同创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变化,有三个乐章的,也有两个乐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五个乐章、还有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因此,交响曲的乐章构成和快慢乐章的对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编辑本段全面成熟阶段 世纪中后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起及一些天才作曲家的伟大创作,使得交响乐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到的就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部交响乐。他在交响乐艺术上的贡献是——完整而严谨的确立了交响乐的形式和规模,因此,他曾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两位后人——莫扎特和贝多芬。而交响乐的形式、规模、内涵等等,都是在这后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41部交响乐,他的交响乐较之海顿的交响乐不论是在形式的完整、内涵的丰富和思
莫扎特
想的深刻等方面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他以其天才的神来之笔,为交响乐这一独立的器乐形式,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活力。他最后的三大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及《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则是他全部交响乐创作的顶峰。这三部交响曲集天才的音乐性、丰富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造性,成为古典交响乐创作中的光辉典范。
编辑本段海顿交响乐 概述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海顿画像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十八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尤其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他晚年创作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代表了他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中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主思想和艺术独创性,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真正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那不朽的音乐作品对同时期另一位大音乐家莫扎特和以后的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顿一生经历坎坷,生活道路曲折。但是,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他却用纯朴、善良和慈爱的心,将毕生的才华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并忠贞不渝地为他们寻找着欢乐和慰藉。
交响乐作品
根据第一部关键性的全集编号,霍伯肯(Hoboken)也采用这一编号:
1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59年
2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0年前后
3号 G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2年前
4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2年前
5号 A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2年前
6号 D大调《早晨》长笛交响曲,2把双簧管、巴松管、2把圆号、小提琴独奏、大提琴独奏,1761年
7号 C大调《中午》弦乐交响曲,2把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提琴独奏、大提琴独奏,1761年
8号 G大调《黄昏》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提琴独奏、大提琴独奏,1761年
9号 C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2年
10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3年前
11号 降E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3年前
12号 E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3年
13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和4把圆号(和定音鼓),1763年前
14号 A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4年前
15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4年前
16号 B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6年前
17号 F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4年前后
18号 G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4年前后
19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4年前
20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64年前后
21号 A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4年
22号 降E大调《哲学家》弦乐交响曲,2把英国圆号和2把圆号,1764年
23号 G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4年
24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独奏、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4年
25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5年前后
26号 d小调《悲歌》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5年前后
27号 G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1765年
28号 A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5年
29号 E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5年
30号 C大调《阿莱路亚》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5年
31号 D大调《号角》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4把圆号、小提琴独奏、大提琴独奏,1765年
32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66年前
33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7年前
34号 d小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6年前
35号 B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7年
36号 降E大调小提琴和大提琴独奏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5年前后
37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5年前
38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65年前
39号 g小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4把圆号,1770年前
40号 F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3年
41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71年前
42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圆号,1771年
图片说明:海顿自己整理的作品目录
43号 降E大调《墨丘利》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2年前
44号 e小调《悼念》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2年前
45号 升f小调《告别》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2年
46号 H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2年
47号 G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2年
48号 C大调《玛丽亚?特蕾西亚》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3年(?)
49号 f小调弦乐《受难》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8年
50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73年
51号 B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2至1774年
52号 c小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巴松管和2把圆号,1772/1774年
53号 D大调《至尊》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圆号,1775年后
54号 G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1774年
55号 降E大调《教师》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音提琴、低音提琴、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4年
56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74年
57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4年
58号 F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7年前后
59号 A大调《火之交响曲》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69年前
60号 C大调《心不在焉的人》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圆号和定音鼓,1775年
61号 D大调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定音鼓和弦乐器,1776年
62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和2把圆号,最晚1780年
63号 C大调《罗克梭兰尼》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和2把圆号,最早1777年
64号 A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5年前后
65号 A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和2把圆号,1772/1774年
66号 B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圆号,1778/1779年
67号 F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圆号、低音提琴,1778/1779年
68号 B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1778/1779年
69号 C大调《劳登》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定音鼓,1772年
70号 D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2把圆号,1779年
71号 B大调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巴松管、2把圆号,1780年前后
72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4把圆号、小提琴独奏、大提琴独奏、低音提琴独奏,1761至1765年间
73号 D大调《狩猎》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定音鼓,1781年(?)
74号 降E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和2把圆号,最晚1781年
75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最晚1781年
76号 降E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和2把圆号,1782年
77号 B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和2把圆号,1782年
78号 c小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巴松管和2把圆号,1782年
79号 F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圆号,1784年
80号 d小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圆号,1784年
81号 G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圆号,最晚1784年
82号至87号 巴黎交响曲
82号 C大调《熊》弦乐交响曲,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和定音鼓,1786年
83号 g小调《母鸡》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圆号,1785年
84号 降E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2把双簧管、长笛、2把巴松管、2把圆号和低音提琴,1786年
85号 B大调《王后》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圆号,1785/1786年
86号 D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86年
87号 A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圆号,1785年
88号 G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87年
89号 F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圆号,1787年
90号 C大调弦乐交响曲,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1788年
91号 降E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小号,1788年
92号 G大调《牛津》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和2把圆号,1788年(?)
93号至104号 伦敦交响曲
93号 D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把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1年
94号 G大调《惊愕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把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和定音鼓,1791年
95号 c小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1年
96号 D大调《奇迹》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把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1年
97号 C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把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2年
98号 B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2年
99号 降E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把长笛、2把双簧管、2把单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3年
100号 G大调《军队》交响曲,2把小提琴、2把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把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4年
101号 D大调《时钟》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把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4年
102号 B大调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把长笛、2把双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4年
103号 降E大调《鼓声》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把长笛、2把双簧管、2把单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5年
104号 D大调《莎乐美》交响曲,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把长笛、2把双簧管、2把单簧管、2把巴松管、2把圆号、2把小号和定音鼓,1795年
编辑本段贝多芬交响乐
贝多芬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人物,在其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交响音乐艺术史上,他的创作被认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而他的作品则是跨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杰出典范。
罗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
贝多芬的交响乐较之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乐,形式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技法更加娴熟。而
贝多芬
尤为使人关注的是,他的交响乐思想性深刻、哲理性复杂,他第一次将交响乐具有了社会启示性和斗争性的深刻内涵。他的交响乐创作成就在于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重大开创。如:在形式结构上,他扩大并完善了交响乐的组织框架——奏鸣曲式。同时,以动力更强的谐谑曲(注:也称诙谐曲,她们大多是3拍子的,节奏活泼,速度较快,常有突发的强弱对比)取代了过于温和的传统小步舞曲,从而赋予交响乐以更加丰富的有机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达到表现社会性重大题材和人类斗争性及精神境界的目的,他将交响乐队的编制扩充到了更加合理的程度。同时为了达到他的整体艺术构思,甚至将人声增加了进去,在他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中,合唱队演唱的“欢乐颂”揭示了一种无比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是交响乐史上第一次加入人声。而这种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实践,则充分地说明了贝多芬作为一代交响乐宗师,所表现出的非凡魄力和杰出天才。
我们通常把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分为无标题和有标题的两类,他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和第八交响曲是无标题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和第九(合唱)是有标题的。他的这两类交响曲形成了两种创作路线,对后人的交响乐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贝多芬在音调创作方面,给后来的交响乐创作也给予极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第五(命运),是迄今为止最为简短的主题,它只有四个音,而这个命运动机始终贯穿着四个乐章。
另外,贝多芬完善和扩大了乐队编制。在他的交响曲当中,我们发现他运用了海顿和莫扎特时期不曾运用的乐器。比如说短笛、低音大管、长号和一些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大镲、大鼓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引用了人声。我们面对贝多芬交响曲,让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贝多芬精神。
贝多芬的座右铭是“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他的音乐是面向全人类的,我们的时代现在仍然需要刚毅、英勇、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挠的贝多芬精神。
编辑本段浪漫主义交响乐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开始渗透到音乐领域当中。舒伯特带有艺术歌曲交响化性质的《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柏辽兹和李斯特的标题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舒曼充满诗意的《春天交响曲》,勃拉姆斯的四部充满传统精神但却有浪漫主义内涵的交响曲,柴科夫斯基和德沃夏克带有浓郁民族性的一系列交响曲,此外,圣桑、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等作曲家们的各种交响乐作品,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音乐创作的珍品。19世纪晚期,奥地利作曲家马勒谱写了十部交响曲,在这些交响曲中,他为了表现自己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而将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发展到了极限。如他的《第八交响曲》,被人们称为“千人交响曲”。除去马勒之外,在19世纪晚期,各国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中,也有许多人应该被称为交响乐大师。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捷克的雅那契克、俄罗斯的格拉祖诺夫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创作,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世界交响音乐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之际,许多象征着新时代艺术风格的思潮,开始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从德彪西(法)的印象主义、理查-施特劳斯(德)的后期浪漫主义和勋伯格(奥)的早期无调性技法,都渗透到交响乐的创作中,为20世纪五花八门的交响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众多的作曲家中,为交响乐及其它体裁的创作,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数不胜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俄国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美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等等。他们所创作的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狂想曲、随想曲等许多作品,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交响音乐宝库。并由此构成了20世纪交响音乐创作的重要篇章。
交响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突飞猛进紧密相连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世纪乃至将来更远的时期中,它也必将作为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典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本段基本常识 交响乐队的形成
交响乐队的真正形成是在近几百年内,严格来说就是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兴盛的时期。在这之前,交响乐队的结构组成并不完善,还只是一些编制不全的管弦乐队。如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中,乐队的编制和规模也仅仅限于室内乐特征的小型乐队。交响乐队形式和编制是在贝多芬的创作中达到最终完善的。如在贝多芬交响乐的创作中,双管或三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得到了基本确定。后来,在整个19世纪早期到晚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全过程中,交响乐队编制和组合形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大型四管交响乐队的出现和各种特性乐器的加入,更加丰富了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这些特征在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及20世纪现代作曲家普罗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创作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交响乐队的编制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乐队座位示意图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
著名指挥家卞祖善
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实践证明,一个铜管(以小号为例)的音量相当于17把小提琴,12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或者6把低音提琴(倍大提琴)。故每增加一个铜管,乐队的弦乐人数至少已经增加了43人.发展历史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乐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乐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乐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乐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之后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后,将交响乐的内容、形、乐队编制,乃至于标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在这个时期,交响乐的形式更为自由,色彩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多种多样。
进入20世纪后,交响乐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经典交响曲结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响乐的乐队是交响乐队,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
编辑本段如何欣赏
在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中,交响音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取舍两难的了。她总是一副“古典”、“高雅”和“严肃”的面孔,令人望而却步。其实,交响乐离我们并不远[1]。
什么是交响乐?
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的曲式)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是由若干在结构上各自独立、音乐性质上互相对比的部分组合而成的特殊曲式)形式的音乐作品。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如何欣赏交响乐?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无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万物生长不息。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来,如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舞曲。
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如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并不像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
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等。欣赏这类交响乐,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知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展、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