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邹能鑫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你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
1、(师讲述: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彬机忽然间一场地震灾难降临了,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四千一百座建筑物倒塌,三十万人不同程度的受到伤害,其中造成62人死亡,九千多人重伤,二万五千人无家可归,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可能在这一场灾难中,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谁来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地告诉大家——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3、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从哪看出来的?
二、品读课文,理解重点
1、快速流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要求:边读边划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在旁这写出自己的体会)
3、小组交流,汇报
A、先了解父亲的“了不起”,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件出示重点词句](1)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付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句话作者罗列了一系列的时间词目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3)这句话该怎样来读呢?(指名读,齐读)
(4)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语句,深切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设计理念:先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然后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最后再全班齐读,升华感情] B、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儿子的“了不起”[课件出示重点词句](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词句。
4、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对不起的父与子?(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1)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2)用“无论……总……这个关联词来说说父亲挖掘时克服的困难和对儿子深切的爱。
三、师生分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课件显示对话内容)[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进一步得到情感升华更深刻地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四、课外延伸(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阿曼达,在这漆黑的废虚中,在这伸手不见拇指的废虚当中艰难地等了38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到底会发生些什么情况?会发生些什么意外?你当时会想些什么?会对同学说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邹能鑫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上课前,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
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在课堂上,我首先以音乐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先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这首歌的歌词也同样切合主题“我要找到你”,课文描述的也是父亲寻找儿子。然后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这对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再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二篇: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井陉县职工子弟学校 孙建平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1、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准备写好的幻灯片。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揭题。
2、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地
震
中的父
与
子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仙桃小学 余利华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一篇感人至深,颇受教育的好文章.学生特点
学生大部分感性知识较低,有的对危急情境缺乏必要的想象力。整体差异也较大。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三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等 教学设计:
一、回顾内容,质疑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
这篇课文中的父亲与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印象?(了不起)为什么会赋予他们这么高的赞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二、品读课文,体悟真情
(一)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也可在书上作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开始吧。
(二)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1、感悟父亲了不起 师:好,同学们讨论的很积极,那么我们先来找一找哪里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谁先来汇报一下?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爱妻子,爱儿子,有责任心。)
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安顿好,冲向‛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真不错。
‚冲向‛该怎么读?
读得多好呀。
师:父亲爱妻子,爱儿子,多么有责任心呀,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2)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长)他感觉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有多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不是机器人的话,最起码都需要干些什么? 生:最起码要吃六顿饭、要睡觉、要休息,师:我们上课上了四十分钟就要休息了。而父亲却只干着并一直干着一件什么事?父亲这么长时间一直在做的事就是挖!他挖呀,挖呀,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还是在这里继续挖,你感觉到什么?如果是你感觉到什么?(累)这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累啊,当我们体会这种无法想像的累的时候,你会怎么读?生读,很深情,能不能再累一点?我们再来齐读。
挖到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没人再来阻挡他?(认为精神失常了)那么父亲真的是精神失常了吗?没有,他是一直在想着对儿子说过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啊,就是因为父亲的这一句承诺支撑着他。他一直挖了------没人再来阻挡他。那么同学们请注意这个字‚再‛,这个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以前曾经有人来阻挡过他,那么大家来找找看,哪些人曾经来阻挡过他,为什么要阻挡他?好心人,父亲怎么回答?从这个回答中你感受到父亲什么样的心情?(恳求)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还有谁来阻挡他?消防队长,父亲怎么回答的?(焦急)警察(崩溃)
真的,透过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重复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心里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那就让我们把体会带进课文,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咱们一块来读,准备,请你们就读父亲的问话,当有些人上来拉住父亲劝说他时,父亲是双眼直直的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的问:()消防队长过来,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的问:()消防队长没有帮助他,警察上来要他马上离开,父亲一心要救儿子,听了这样的话他简直都崩溃了,他问道:()是啊,这是一场灾难多么深重的地震呀!在这样的地震下也许会发生余震,也许会发生坍塌,也许还会发生爆炸,可是,当这么多人来劝阻,父亲为什么还要继续挖呢?那么我们来找找父亲曾经对儿子说过的话:他挖了。。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父亲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请同学们来读一读。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感受?(疲惫不堪,伤痕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可是他还是在挖,那么又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这36小时的苦苦挖掘呢?()父亲挖的哪里是废墟呀,是饱含血泪的情,是感天动地的爱呀!让我们怀着这种深沉的爱齐读这段话,再现眼前这位了不起的父亲。(3)体味文章写法
现在,我们已经深深的体会到父亲真的了不起!那么课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呢?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这些描写都是写人常用的手法,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可以适当运用。
2、感觉儿子了不起
(1)下面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多么不容易啊,7岁的阿曼达在废墟下整整等了38个小时呀!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亲人,四周一片黑暗,那是怎样的煎熬啊!让我们闭上眼睛跟着阿曼达亲历地震的刹那:和平常一样,我们坐在教室里正在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忽然,狂风大作,大地开始颤抖,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随着晃动,教学楼像山一样向我们压来,瞬间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只听见。。。。
师: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在这漫长的38小时里,如果你是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用心去写,可以用到刚才咱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2)生练笔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或打算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3)汇报
3、感觉重逢后的喜悦
多么勇敢,多么坚强的阿曼达呀,他知道父亲一定会来救他!父亲感受到了儿子的呼唤,在上面挖呀,等呀,盼呀,终于奇迹出现了。阿曼达在废墟下顽强地等待,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父亲,此时,父子俩的心情如何呢?(激动,喜悦)是啊,经过了38小时的生死离别,此时,父子俩终于相见了,他们的心情怎能不惊喜,怎能不激动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惊喜,带着这份感动,把他们父子俩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幕完整的展现给大家。老师读父亲的话,谁愿意跟老师合作,读阿曼达的话? 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用心体会。师:同学们请父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表现阿曼达了不起的这段话读一读
当父亲挖得筋疲力尽时,回荡在他耳畔的是这句---------;当儿子在黑暗的废墟中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回荡在他耳畔的仍是这句---------;连接着两颗心,创造了生命奇迹的还是这句----------------
三、小结,领悟最后一自然段
师::一句重似千斤的承诺,一句心心相印的感言,‚跟你在一起‛ 在灾难面前,化作希望,化做信心,化做力量和勇气……阿曼达终于……
生:阿曼达终于得救了。同学们,我看到了你们满眼的深情,满脸的感动。‚跟你在一起!‛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创造了这一奇迹,我相信父子的这段对话会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6、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示: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多么了不起、多么幸福呀,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话:(感情再强烈一些)
四、升华主题
父子终于团聚,(指板书)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让他们心灵相通,是爱让他们如此幸福!这让我想起了《感悟父爱》的序开头的一句话: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读读这本《感悟父爱》。课后反思: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初读中认识生字、读好词语促进学生的再读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更是深入再读课文的动力。人们常说‚学贵有疑‛,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字—读,所以在第一课时,重点仍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础。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所以这个导语的设计既紧扣单元,又揭示课文中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同时让学读懂作者用来表感情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听感人的朗诵,与温馨的画面相互配合,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文本的主题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时‚写话练习‛让学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练习表达,情动而辞发。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 自我点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借助多媒体课件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而授课教师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紧抓‚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做到了‚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深化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
此课,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在处理12自然段时,诗化手法的用运,使情感高度凝练,在共同朗读中,情感抒发层次鲜明,循序渐进,融指导朗读于反复体味,吟诵中,合理发挥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了整堂课。
三、注重综合训练,人文积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
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丰富学生的素养。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入‚听话想象‛:在教师的激情朗读中,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8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些环节的设计,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训练点,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并灵活的运用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用运的能力,获得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四、以文本为凭借,适时拓展课外阅读资料父爱的古诗使学生入情入境。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学生,乃至潸然泪下,学生有感而发,体会了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父亲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坚持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设计理念】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从课文的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4)遇到不懂的地方,用―?‖标出。
2.学生自由读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教师巡视辅导。3.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初读感受和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初读中认识生字、读好词语促进学生的再读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更是深入再读课文的动力。
三、检察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设计意图】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字—读,所以在第一课时,重点仍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设计意图】
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所以这个导语的设计既紧扣单元,又揭示课文中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学生看地震的短片。
2.学生谈各自观片后的感受。
3.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信任的源泉)
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设计意图】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同时让学读懂作者用来表感情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1.观看课件,听朗诵,感悟父爱。
2.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设计意图】听感人的朗诵,与温馨的画面相互配合,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文本的主题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时―写话练习‖让学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练习表达,情动而辞发。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设计意图】―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父亲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坚持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设计理念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一起朗诵一首小诗:父爱 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父爱是良言,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父爱是音乐,让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父爱是蜡烛,默默的为我们奉献着自己.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 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 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 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 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
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继续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自主探究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三、品读感悟(细研父亲的了不起)
师: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默读课文1—12自然段: 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画一画,可以在句子旁写写自己的感受
师:你们说的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一)重点一: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
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初谈体会。)
师:说说你从第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师: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读读这两句,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1、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读出挖掘的时间长----[练习——指导(关注快慢轻重的变化)—— 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
提示:他带工具了吗?(没)用什么挖?(手)挖的是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的是坚硬的瓦砾,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项怎样的任务?(任务艰巨)任务艰巨呀,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2.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
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就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再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你读(配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3、体会父亲的执着。
―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师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师: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
生: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责任、信念、爱、决心、不离不弃……)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就是一位——生读:了不起的父亲。
四、品读感悟(研读儿子的了不起)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你又从哪儿读出了儿子了不起?
1、体会儿子的自信。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体会儿子的勇敢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在危急关头,他鼓励同学、―让‖同学先走。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
师: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五、总结延伸―爱‖。(师: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板书:),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他是多么的坚定、坚韧;儿子因为父亲的爱的诺言,在危难中获得自信、变得勇敢。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师: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我们深深领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六、感悟写法、布置小练笔
师: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七、推荐读书
最后我们一起读一首小诗: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 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师:课后请同学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还有《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这几篇文章读一读。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 ↘
父亲 爱 儿子
(信守承诺)(先人后己)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组第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教学时,我重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不起的父与子‖,一步步深入思考,以―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主线提领全文,使学生体会父亲的执著,守信和儿子的无私,对父亲的信赖,体会崇高的父子亲情。
本节课我着重贯穿以下理念: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 1、情感脉络流畅
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读父亲的了不起,(父亲挖的时间长,父亲的艰辛,父亲的执着,父亲的坚定),以及研读儿子的了不起,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
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在老师一步步情感引导下,学生的感情也一步步升华,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注重了对课外知识的拓展:
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情感。在最后我们读了这几句话: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和课前的小诗 –父爱首尾相应。我向学生推荐了五篇亲情文章──《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让学生在一次次阅读中,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让学生感受亲情、走进亲情、拥抱亲情!‖这一拓展不仅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回到办公室,我们组的老师真诚的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也认识到了自己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
1、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不像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不够热心过于冷漠。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2、再如后面儿子的表现部分也不够丰满。
我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伤生,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个别朗读的次数少。
教学时,注重于对句子的理解,也想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张,朗读训练不是很到位。齐读地方比较多,个别朗读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注意取舍。
4、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些地方和学生的情感达不到共鸣,如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搜集的关于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要是这时我能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那么在以后的环节中学生的情感表达会更丰富,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课虽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路还很漫长,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老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的体会得到升华。
希望老师们不要忽视我所忽视的问题、现象,让我们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我们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而努力,让我们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而努力。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解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美国洛杉矶一次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明知儿子生存机会渺茫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生死,凭一己之力在废墟上坚定不移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同样坚定不移等待 救援的儿子及他的同学。就在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
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三、目标定位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联系本课教材,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意,感受父爱的伟大。
3、同时明确本课教学的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理解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父 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一、复习导入
1、简单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2.全班交流。
3.抓重点段进行深入体会。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1)想象画面,丰富形象。(2)联系上文,揣摩心理。4.感受父亲为什么这样了不起。5.感情朗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师生对读。
2、想象说话。
3、感情朗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总结全文。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儿子: 等 只要……就……
《地震中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 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儒于情感之中,就觉得生活永远是充实的。”总之,这节课,我将会把饱含情感的教材作为新知识的载体,通过多种方法来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语文能力。但课堂是多变的。课堂也是遗憾的。课堂需要反思。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和反思中,会带给我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