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小说理解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二)小说理解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 明 白 赵春亮
楼很高,究竟有多少层,刚子没数完就有点头晕,索性不数了。扑进眼帘的大理石墙砖像面镜子,刚子隐约看见自己衣衫不整、蓬头垢面,而擦肩而过的行人无不气定神闲、步履优雅。他自己吓了一跳,赶紧用手拢了拢头发,拍打拍打衣服,再看对面的自己,还是觉得不协调。
顾不上那么多了,衣兜里的钞票被身体捂得潮热,有些躁动。刚子推门进去,径直往里走。
“先生,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门口站着的美女微微躬身发问。“问我吗?”被称为先生,刚子有点心虚。美女笑得很含蓄,说:“是的,先生。”
简直受宠若惊了,刚子赶紧挤出一丝笑,说:“我给媳妇儿汇点钱。我在工地干活,她在农村老家……”刚子还想多说几句,美女已经将一张薄薄的纸片儿交到刚子手中。“先生,这是您的排号,请等叫号后,到7号窗口办理。”美女再次躬身,并做出一个优雅的手势。
银行大厅里很暖和,与屋外的阴冷截然不同。刚子环视四周,也没发现有空调。也许是快下班了,大厅里的顾客并不多,各忙各的,安静有序。
在窗口前的椅子上坐下,刚子歪歪扭扭地将汇款单子填写好,又核对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才把贴身衣兜里的钞票掏出来,一股脑儿从窗口塞了进去。刚子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媳妇儿荷花拿到汇款单子眉开眼笑的模样,跟放电影一样清晰。这娘们儿,莫非钞票比你男人还亲?刚子在心里嗔骂了一句,自己倒先笑了。
哒哒哒,哒哒哒,一阵急促的高跟鞋叩击地面的声音,拽住了刚子的目光。一个女人疾步来到旁边的6号窗口,鲜艳的披肩随着女人摇摆的身体前后挥动,带来一阵微弱的凉风,刚子敏感的鼻子里蓦然多了一股好闻的香气。
这女人有30岁吗?念头一闪,随即被刚子否定了。不一定,城里的女人是看不出年龄的,木工老乔说过。在城市的工地上扑腾了大半辈子的老乔,眼界高,见识广,吐口唾沫是个钉。
女人语速很快,说:“我的银行卡丢了,请帮我挂失。”
“请你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号,还有10元手续费。”营业员的声音透着一股慵懒的气息。
反正也没事,索性放肆一回。刚子认真打量着这个女人。咦?女人脸上全是疙疙瘩瘩的——也许是痤疮——暗红一片。厚嘴唇,小眼睛,稀疏的眉毛处被硬生生画上两道黑杠杠,一头栗色的时髦长发也掩饰不住底子。刚子在心底又想起媳妇儿来,细皮嫩肉的荷花要比这个女人漂亮一百倍。谁说城市里的女人都漂亮?这个判断让刚子略略有些得意。
女人窸窸窣窣在怀里的包包里翻找,半天,才娇呼一声:“糟了,走得急,我一分钱都没带。”
女人开始左顾右盼,瞬间与刚子的目光撞在了一起。
“哥,先借我十块钱,好吗?”女人问。这次刚子确信,女人是和自己说话,因为周围再没他人。“我打电话让朋友来送钱,一会儿就还你。”女人补充道。
既然这样,刚子不想表现出丝毫的犹豫,就从兜里噌的掏出一张十块钱递了过去。“谢谢哦。”女人说。
刚子的汇款很快办好了,接过从窗口递出来的汇款回执,他心里有些犹豫,接下来,是不是该傻乎乎地杵在女人身边等她还钱?这个问题让他一时不知是该继续坐着还是立刻站起。
“先生,您还有什么问题吗?”7号窗口里的营业员问。
“哦,没有了。”刚子站起来,瞬时做出一个决定。刚子对女人说:“你慢慢办吧,我走了。”
“不行!我还没还你钱呢。”女人也站起来了。
刚子笑了,一股豪迈之情让他下意识地挺了挺腰杆。“没关系,就当帮你个忙,钱我不要了。”刚子吐字清楚,铿锵有力,说完,迈步往外走。
“站住,你不能走!”女人在身后喊。接着刚子又听到哒哒哒的脚步声。刚子站住,说:“我真不要了,不就是十块钱吗?我也做一次好事,你别客气。”
“我朋友一会儿就到,我必须还你。”女人说。“我做好事还不行吗?” “不行!”
刚子有些不解,问:“为什么?” 女人顿了一下,说:“不为什么。” “那我走了。”刚子不耐烦地挥挥手。
女人又哒哒哒地追过来,用身子将刚子堵在了大厅中央。女人用手捋捋栗色的长发,又 2 上下打量了刚子一眼,悠悠地说:“我是借你的,又不是讨!我自然有朋友来帮,明白不?”
刚子顺势倚住大厅中央的那根光滑的柱子,不再看女人,迷惘的目光穿过温暖的大厅,停留在外面阴冷的屋檐下,然后学着女人慢悠悠的口气,一字一顿地说:“不——明——白。”
(选自2015年3月16日《羊城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刚子觉得自己的衣着和周围的环境不协调,所以,他在银行门口被称呼为“先生”时,有点心虚。
B.木工老乔在城里的工地上干活的时间长,见多识广,眼界也高,人们认为他说的话很值得相信。
C.小说很注重从细微处写人,从文中借钱女子挡住刚子,不让刚子离开时,用手捋头发,打量刚子,悠悠地说话等细节,可以看出借钱女子假装要还钱时的平静。
D.小说善用对比描写,比如用银行的温暖和外面的阴冷对比。前者写出了刚子受到尊重与礼遇之后内心的温暖,而后者则展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阴冷。
解析:选A B项,“人们认为……”表述不当,由原文可知,刚子认为老乔说的话很值得相信,但人们是否都这样认为不确定;C项,“借钱女子假装要还钱时的平静”在文中无法找到相关信息;D项,“展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阴冷”在文中没有依据。
2.小说在刻画刚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诚实,从他在银行门口想要详细回答工作人员问题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来;②热心,从他借钱给陌生女子这个情节可以看出他乐于助人;③朴实,从他不理解借钱女人一定要还他钱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来;④有责任心,从他给媳妇儿寄钱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来。(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答案必须有性格特点概括和文中的依据)★3.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
答案:含义:热情助人的刚子不明白自己善意的帮助为什么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和亵渎,也不明白自己的热情之举为什么在受助者眼里不是热情的帮助而成了施舍,还不明白自己的 3 善意帮助为什么无意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作用:①塑造了主要人物的形象,主人公刚子在受到他人尊重之后,内心的温暖让他主动帮助别人,然而借钱女子的言行却让刚子很迷茫;②表现了故事情节的核心内容,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暗示了小说的多元主题,既表现了现代社会因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关系,导致善行难以被理解的现状,也深刻地表明了阶层之间的鸿沟,以及善意行为与善意理解的障碍。(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欢 乐 颂 陈 毓
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欢喜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得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
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消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地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
“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本篇小说一反小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B.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意蕴丰厚,既增添了作品浓郁的乡野气息,又揭示了大妈作为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C.大妈是小说主人公,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写了她辛酸的过往,却不惜笔墨写了她辛苦劳作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D.本文虽为小说,却有明丽而不失浪漫的意境美。
解析:选A 解答本题,先要标注各选项中的“敏感点”,如A项中标出“纯粹”“浪漫”“渴望”“赞美”,B项中标出“悲剧命运”,C项中标出“关怀”“同情”,D项中标出“明丽”“浪漫”等;其次围绕敏感点,回归原文找对应信息,进行比对,判定正误,确定答案。B项,“揭示了大妈作为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错,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暗示大妈忙里忙外、侍老待幼,突出大妈对大家庭的重要作用,是对大妈勤劳、慈爱之美德的颂歌,是劳动和爱的欢歌,以此照应标题。C项,“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错,写大妈的过往和现状,凸显其乐观豁达、勤劳慈爱之特质,表达对其人格和人生态度的赞美。D项,用“浪漫”形容意境不太恰当。
★5.通览全文,揣摩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1)“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作者为何用“赐”字?
答:
(2)“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说说这句话蕴含的意思。
答:
解析:结合主题理解。(1)题的题干已经明确了抓关键词理解语句。对于关键词的理解,既要看词语的本意,又要把关键词还原到文本语句中,结合句子理解。“赐”有“赏赐”之意。根据文章所记述的“我”与婆家人的交往,特别是重点介绍与大妈的交往,可以看出“我”对这一大家人的情感——喜爱和自豪,同时,还要联系语句位置,才能明确其作用。(2)题的句子是在“我”享受大妈精心准备的饭菜之后发出的感慨,同时大妈对我的疼爱也尽在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句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在欣赏语句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并分析。
答案:(1)一个“赐”字,既表现“我”对婆婆和一大串亲戚的喜欢,又表达了“我”能有缘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的内心欢喜和幸福感,为引出下文写“我”最喜欢的大妈做铺垫。
6(2)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大妈所做的乡下饭菜的享受,又含蓄地写出了“大妈”对“我”的疼爱。
6.小说题为“欢乐颂”,请简析其作用。
答: 解析:理解文本以“××”为标题(题目)的原因或“××”为标题(题目)的深层意蕴这一类的题目,在回答时一定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几个方面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①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全篇先后有几处引用歌谣或提及歌谣,分别由他人唱、大妈唱、亲人唱、“我”唱,情节得以推动,人物活动得以组织。②揭示小说主题:赞美乐观豁达、热忱从容、勤劳仁爱的生活态度;赞美劳动和爱的美好。③奠定小说情感基调:故事在欢歌中行进,在赞歌中收束,全篇洋溢着欢快、向上的情感基调。
第二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传记理解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十)传记理解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美]麦圭尔
拿破仑将指挥总部设在尼斯,并且约见这些将领们。将领们仔细打量着他们的新任总指挥官——一个只有26岁,留着长乱发须的瘦小家伙,一双手紧拿着他新婚妻子的画像,并且坚持每个人都要欣赏——但没有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不起眼的人是位政治阴谋家,借着什么秘密交易而谋得了此职位。难道他真的能指望这些在愤怒、饥饿中挣扎的27 000名士兵来对抗奥地利帝国? 这些人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领军饷,且衣不蔽体,穿着草鞋。
但是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而有条不紊地询问他们单位的大小,部队的士气,以及补给的问题。然后他告诉他们,他将于次日检阅士兵,并且在后天就要开拔部队。
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先安排的时间进度来做,但是也没有落后多少。在48小时之内,他已经设法取得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6天。他又将部队中顽劣不驯的士兵打散,分布到其他单位中,借以分散他们的愤怒以及哄吵的力量。
为了增强部队弟兄们强烈的认同感,拿破仑主持了一次正式的检阅。他对部队的演讲,展示了他那激发部队士气的伟大能力,使将士们深受感动,并且从1796年4月2日开始行军。他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反而快速地率领大军穿过热那亚领地。在四次遭遇战中,轻易击退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接着在4月28日,撒丁尼亚国王同意停战。而奥地利军队也撤退以保卫米兰市。
首次胜利后,拿破仑又向他的部队做了一次演讲:
“将士们!到目前为止,你们一直在为一些不毛之地奋战着,虽然这些不毛之地因为你们的浴血奋战而出了名,但是对国家却毫无用处„„在缺乏一切物资的情况下,你们却能成就一切事情。你们在没有大炮的武力下赢得战斗,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横渡河流,在没有靴鞋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行军,并且经常在没有面包食物,没有白兰地的情况下空腹露宿扎营。只有自由斗士才能够承受你们所忍受的艰难困苦!我衷心地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而且这个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他的儿子拿破仑二世从未统治过法国。但是到了1852年,他的侄儿路易·拿破仑,却利用这个名字的声望,宣布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拿破仑主义——相信政府应由人民所指派之强大且独裁的统治者所治理——这种观念继续在法国的政治中流行多 1 年,即使在今天,它仍是一种明确而有形的力量。
拿破仑实际上是千百种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他的功绩。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本身的人。不论我们是欣赏他或是憎恨他,是颂赞他或是诅咒他,我们都很难不同意他为他自己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选自《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有删改)相关链接
滑铁卢战役发生时,卷土重来的俄罗斯大军还没有进入法国,即使拿破仑在滑铁卢“险胜”英国人,当奥地利军队,特别是几十万俄军杀过来的时候,拿破仑将会迎来没有任何机会的惨败。
(《拿破仑究竟败在哪儿》)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这反映了拿破仑镇定自若、毫无畏惧的品格,为后文写其取得的骄人战绩做了铺垫。
B.拿破仑的儿子拿破仑二世没有统治过法国,到了1852年,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拿破仑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
C.拿破仑的演讲能很好地抓住士兵的心理,表明了自己与士兵荣辱与共、苦乐共享,自己和整个法国理解士兵。
D.拿破仑在演讲中高度赞扬了士兵敢于克服困难,敢于打硬仗的作风。
解析:选C C项,“表明了自己与士兵荣辱与共、苦乐共享”错误,他的演讲并未体现此内容。
2.下列对作品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二十六岁时,拿破仑就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率领饥饿中的27 000名士兵四次打败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
B.拿破仑的演讲极具魅力,富有鼓动性,鼓舞了士兵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使散漫、顽劣的军队变成有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C.士兵们被拿破仑的演讲深深打动,他们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拿破仑快速地率大军越过热那亚领地。
D.拿破仑一生战功赫赫,即使对他的评价不一,有欣赏、憎恨、颂赞、诅咒的,但是大家基本上都同意他自己为他个人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E.拿破仑实际上是所有文艺创作的灵感泉源,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 2 他的功绩。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的,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本身的人。
解析:选BD A项,“他率领饥饿中的27 000名士兵”不当,文中说“他已经设法取得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6天”;C项,“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的不是士兵,而是拿破仑;E项,原文是“千百种文艺创作”,而选项将范围扩大为“所有文艺创作的灵感泉源”。
★3.“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而且这个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一句有什么深意?
答: 答案:赞美了拿破仑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拿破仑对后世的影响,即拿破仑的侄儿利用拿破仑的声望所获得的成就以及作为法国政治力量强大根基的拿破仑主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气象学家黄荣辉:从放牛娃到院士
黄荣辉,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黄荣辉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被派遣到日本东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科留学。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积累,选择了当时国际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行星波动力学,学成归国。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从事行星波动力学的研究,获奖无数,然而,他的成长之路却是从贫穷的放牛娃开始的。
黄荣辉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非常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靠给人家当雇工或长工来养活全家。新中国成立前,祖祖辈辈都没有上过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家里分得土地,他才上学。由于生活十分困难,没有钱交伙食费,每星期他必须自己从家里挑几十斤白薯和柴草步行约20千米到学校。再冷的冬天也只穿两件破烂的冬衣,直到高中毕业前,都没有穿过一双买的鞋。一双木拖鞋伴他度过了中学时代。他与一位同窗好友合盖一床被子,上学用的文具只有靠有时帮助经济富裕家庭的子弟背书得一点劳务费来购买。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他退却,反而更激励他勤奋读书,使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他带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第一次穿着买来的鞋迈入北大这一引导他认识现代科学的大门。学校给了他最高的助学金,还有冬衣和夏衣,有关领导还经常嘘寒问暖。这使他暗下决心: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报答党和 3 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就是这样一个纯朴的信念,使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1979年,黄荣辉开始着手准定常行星波研究工作。准定常行星波变化缓慢,波长上万千米,比地球半径(6 400千米)还长,这是进行两周以上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预报的关键性动力学问题。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必须从分析浩如烟海的观测资料入手。要在这个领域提出一点新见解、新理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要耗费巨大的心血。黄荣辉同样无捷径可走,只能通过非凡的毅力进行研究。黄荣辉感叹:“灵感没有帮过我的忙。”是的,他是把中国农民的老黄牛精神和现代科学手段、科学思维相结合来塑造科学家的形象的。
他家老少三代五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回国后,两个孩子都上学,每天晚饭后,不论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
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很强的适应力。吃饭,他不问色香味,塞饱就行;工作累了,他不论睡地铺还是行军床,肩膀一挨铺就睡着。上班时,头脑里不想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对于这样的生活,他说:“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在科学的迷宫,黄荣辉有时可以忘掉一切。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购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却不见了。他爱人笑道:“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子还丢了?”谁知鸭子被所里一位同事拾到并送还。这位同事做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我们所的“书呆子”黄荣辉。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1979年,他由国家派遣赴日留学。两年中,他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在机房工作。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当时的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就多次挽留他在日从事研究工作,并表示要负责他在日期间的一切生活费用,但他没有答应,如期归国。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气象学家也要给他优厚的待遇,促他赴美工作,他婉言谢绝:“国家需要我赴美作合作研究时,我会去的。”直到不久前,国外一所大学还愿提供高薪招聘他,他同样没有答应。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黄荣辉很注意培养年轻人的科研能力。他在10年前倡导举办的学术沙龙一直延续到现在。无论他有多么忙,只要他在国内,他都会参加每两周举办一次的学术沙龙。他指导学生做学术报告非常认真,给学生修改论文总是一字一句地推敲,当论文发表后,从不把他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稿费也从来不拿,全部给年轻人,历来如此。这使年轻人很受鼓舞。
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下,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在他身边工作。不但有我国派出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和他一起工作,还吸引了美国、日本、韩国的留学生做了他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黄院士曾说:“我是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的,我做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党多年教育的结果,再就是个人的努力。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不是为了谋生。对名誉我看得很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发展扎扎实实地做点贡献,为国家为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4.下列对传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荣辉是第一批被派遣到日本东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科的留学生,他选择的课题是当时国际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B.黄荣辉祖祖辈辈都是文盲,家境贫困,他求学期间历尽艰辛,勤奋读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
C.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黄荣辉凭着非凡的毅力进行常行星波研究工作,清贫的生活没有改变他对科研工作的乐趣。
D.黄荣辉很注意培养年轻人的科研能力,培养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他的超高的科研能力甚至吸引了好多国家留学生成为了他的学生。
解析:选D 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下,吸引了外国留学生成为他的学生”。
5.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黄荣辉出身贫寒,但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最终在行星波动力学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B.文中用丢鸭子的事件来刻画黄荣辉不懂生活,迟钝木讷的“书呆子”形象。C.清贫的生活并没有成为黄荣辉的困扰,家人的支持让他能够专心致志地致力于科研工作。
D.准定常行星波研究难度大,资料多,但黄荣辉依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见解、新理论。
E.由于黄荣辉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美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多次挽留他在美从事研究工作,被他婉拒。
解析:选AC B项,“书呆子”形象是表面的,实质上是在体现他忘我投入的科学精神;D项,没有提及他“提出了新见解、新理论”;E项,是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非美国。
★6.《论语》有云:“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黄荣辉将这两句化用为“人不堪 5 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结合全文,阐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 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为不能承受的苦难忧虑,在“我”这里都能甘之如饴,乐在其中。②家境贫寒却充实:尽管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他都坚持完成学业并保持优异成绩。③科研生活艰苦却精神富足:即使居住条件简陋,衣食粗鄙,早出晚归,他也能创造条件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并以之为乐。
第三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小说分析鉴赏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四)小说分析鉴赏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麦 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1 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中第四段有关农村夏夜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也为下文写大斌子捉住偷麦的老王头这一故事情节做铺垫。
B.“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
C.“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这句话表现出大斌子被老王头拒绝后的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老王头恨之入骨,“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另一方面似乎也理解了 2 老师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大斌子、王老师态度转变,彼此理解,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解析:选D A项,“突出了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文中无依据;B项,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C项,“对老王头恨之入骨”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小说的后半部分,大斌子已经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
★2.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答:
解析:题干有两问,题干问题切入点很小,已经很明确,是“人物性格概括题”和“人物手法题”。
第一问:对大斌子性格的把握,要结合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大斌子学大人抽烟、给老师“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烟筒里塞半截砖”等情节,可以看出其顽劣的性格;保护老师、给老师送麦子等情节,可以看出其正直善良宽容的性格;被队长逮着情节可以看出其倔强仗义的性格。同时,“我”的衬托也需要考虑。
第二问:思考刻画人物的手法,结合全文,发现对大斌子的刻画是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前面写其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感觉这人性质恶劣,结尾却发现是为了帮助老师,人物形象在对比中突显出来。
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
(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
★3.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
解析: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大斌子、老王头等人物形象,对于谁是主要人物,可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不论谁是主要人物,在谈看法或观点时都要谈他们的作用,因此本题可以看作“主要人物作用题”。作答时,可以从情节角度、人物自身角度、主题角度等方面来 3 分析。
答案:(示例一)大斌子。①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③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④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示例二)老王头。①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④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阿 太 蔡崇达
我那个活到99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1)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代,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 4 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儿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92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都在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2)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选自《2015中国小小说排行榜(上半年)》,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到祭祀“外婆”的贡品——一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便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地摔在地上,表现了阿太的麻利。
B.主要人物阿太的语言,时而短促有力,时而绵软悠长;时而朴实无华,时而深邃隽 5 永。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引人回味思考。
C.92岁的阿太在检修屋顶时不小心摔伤,见到“我”后失声痛哭,说明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也有恐惧和软弱的一面。
D.小说通过对一个性格鲜明的老太太的生活速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
解析:选C C项,“恐惧和软弱”分析有误,阿太的哭流露出老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率真的一面。
★5.小说表现了阿太哪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答题时,可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行为等进行分析概括,分项陈述。外婆去世时,阿太“骂骂咧咧”“跑来跑去”“掀开棺材”“看那祭祀的供品”等,没有把悲伤展示出来,可见其处事果断的性格。菜刀切断手指时只是“哎呀”一声;通过母亲之口叙述阿太让舅公学游泳的故事;九十多岁时,要雇车送她从镇上回村里时,她异常生气的话语以及“慢慢地往镇外挪”的动作,可看出阿太的倔强硬朗。受伤后,“我”看她时,“她就哭着喊”“她哭着叮嘱我”“一整天都在等我的身影”以及阿太的临终留言,可以看出阿太的朴实率真。
答案:①牛:处事果断。冷静面对外婆的突然离世,将悲伤深埋于心。②狠:倔强硬朗。菜刀切断手指时只是“哎呀”一声;看似无情,却用心良苦地让舅公学游泳;从屋顶掉下来摔伤后,第二周就坚持落地走路。③真:朴实率真。受伤后,要“我”经常去看她;临终前,给“我”洒脱而又深情地留言。(答出两点即可)★6.从人物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答:
(2)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答:
解析:答题时,先理解句子的含意,再判断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从内容、人物性格等方面思考语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1)句,通过“乜斜着眼”“不屑”“老人平静地打盹”等神态描写,表现出外婆去世时,阿太虽然内心伤痛,但仍隐忍着,平静地对待生死的态度。(2)句,联系上下文可知,每次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看到阿太“不甚明白地笑”“层层叠叠的皱纹”,心中便释然了很多,说明阿太的坚强性格给予“我”很大的精神力量,让“我”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答案:(1)通过细腻的神态描写,表现了阿太的隐忍性格和对待生死的平静、超脱的态度。
(2)在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中,揭示了阿太的坚强性格对“我”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受到的积极影响。
第四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六)散文理解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六)散文理解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B.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解析:选B B项,从第②段内容看,作者肯定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思乡,指出仅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思乡是狭隘的,而并没有比较东西方两种思乡观,引述海德格尔的话是为了具体说明从空间角度理解思乡的狭隘。
★2.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将句子放在段落中分析,即使用结合语境法。从“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可知,“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答案:“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对世界的留恋。★3.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运用抓关键词法。首先是“旅人”,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又象征每一个行走在人生路上的人。其次是“她”,指依恋和追忆中的故乡。再次是“越来越远”,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走越远,也指人生路上距离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最后是“越来越近”,指坦然地走完人生,魂归故里。
答案:“旅人”既是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而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自己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而且无法回头,但他会心怀释然,坚定地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幸会,妈妈 张 春
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那个年代的屠夫看不起坐办公室的,男人看不起女人,双重歧视。我妈妈不服,就学会了杀猪。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穿着黑色的皮围裙,按倒一头猪,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后来我妈走到哪儿,那帮屠夫叔叔们就跟到哪儿。她的本职业务也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3 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我不到8岁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说:“不要让男人和你太亲密,更不要让男人碰你。洗澡上厕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我和另外两个小女孩走在路上,一个20多岁的男人来和我们说话,然后要挨个儿抱我们,说要掂掂有多重。我看到他抱起一个女孩,撩起了她的衣服,突然觉得不对,大喊一声:“快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妈妈的早期教导,当时会发生什么事。
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皇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最终还是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能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时,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到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病。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能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
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脱口而出:
“幸会,妈妈!”
(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发生在母女之间的大量往事,讲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和影响女儿健康成长路上的感人故事。
B.结尾处用了“幸会”一词,其本义是表示跟对方见面很荣幸的意思,用在这里则表达了女儿在感激之后的幽默。
C.本文组材以时间为序,情感随事件跌宕,虽然写的事多却不零乱,结构紧凑。D.写真人实事的文章一是材料要丰厚,件件经过精心选择;二是组织要讲究,使全文中心明确,浑然一体。本文达到了这一要求。
解析:选B B项,“幸会”表明作者为自己和妈妈今生成为母女感到无比庆幸和荣幸,大词小用而显奇效,与幽默无关。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从文章内容来看,妈妈为“我”做了很多,可以把相关的内容分类,然后加以概括。如从小到大对“我”生活上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对“我”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叛逆期的教育等,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化;后来“我”得病,妈妈又不顾一切地照顾“我”,带“我”治病。
答案:①生活上,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细心关怀;②心理上,设身处地、润物无声的教化;③女儿得病时,不顾一切地带女儿治病。
★6.文章最后引用了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的感悟,说说你是如何解读这几句话的。
答: 解析:妈妈关于走路的这几句话,其实是关于人生的领悟,所以要从整体上概括出“人生如行路”这样一个核心意思。然后再注意其中的一些关键信息,“把手甩开,专心致志”,即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专心致志的态度;“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一脚一脚地走”则突出步步为营、不疾不徐的意思。
答案:人生如行路,目标确定后,贵在一往无前、专心致志;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步步为营、不疾不徐地走完人生之路。这样的人生就是对人对己有益的人生。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四)新闻分析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十四)新闻分析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
[美]丹·卢泽德
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
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静。
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年的这场洪水造成的难民们还处在混乱中。
他们今夜睡在坑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在教堂中心,当焦虑不安终于为疲倦所压倒,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的床铺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
此时此刻,据说有3 000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于这座城市的三条河的两岸。
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吸纳洪水而救出难民。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志愿者们赶来照顾难民,帮助麻烦的、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在那儿等着。
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存在。
那些及时站出来的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水涨到顶点。他们的家得以幸免。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但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少水?雨在夜空中潜伏着。
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色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 1 来往往。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时宜。
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的丈夫只是点头。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水有多高了?耸耸肩,他们将不得不离开吗?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谁知道呢?她说。谁知道呢?
邻近防洪堤的莫米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几乎没有人站在街灯下的防洪堤上。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感到安全。
在像口袋一样的湖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星期六夜里难以入睡的焦虑结束了。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的痛苦。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但是洪水就在眼前。
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 000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仍有两个世界存在着。湿和干,高地和低地。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两种运气。好运气和坏运气。
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然后将重新挖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
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一部分失掉了,一部分赢得了。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但是最坏的事已经过去了。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那么平静。
(选自《韦恩堡新闻哨兵报》,1982年3月15日,李予阳译)新闻背景:
在截稿时间的巨大压力下对重要事件的余波和未来发展做出展望,这是对新闻记者的一大挑战。如果这种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么做难度就更大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新闻哨兵报》的专栏作家丹·卢泽德却做到了这一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新闻稿既有对难民群体的描写,又有对万布林大街难民个体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出灾难面前难民的焦虑紧张心态。
B.文中对万布林大街上一对老年夫妇的两段描写既营造了洪水逼近时紧张的气氛,又表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沉着和镇定。
C.文中“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现在是午夜”“现在,午夜过后”等时间词语既写出了作者不同时段对灾情的观察,又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D.本文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但个别地方也不乏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洪灾的可怖。
解析:选B B项,“表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沉着和镇定”错,文章写老夫妇两段表现洪水到来前家园的美好,凸显洪水到来的紧张气氛,表现了灾民对洪水即将到来的担心和无能为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全文以“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为线索,中间穿插白天救援工作的背景材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B.文章一开始就切入现场,通过作者的观察提供给我们一个大环境:街道一片沉寂而洪水发出阴险的响声,人们将要睡去但内心十分担忧。
C.作者用人们休息时表面的平静衬托出与洪水搏斗一天后的暂时松弛与内在的紧张,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洪水明天就会退下去。
D.这篇新闻报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过后的现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等。
E.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市民们破碎的心,这样使得文章首尾照应;同时行文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渲染手法来表现灾区市民的危险处境等。
解析:选BD A项,文章主要表现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时的情景以及焦虑担忧的精神状态,而不是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C项,“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错,描写市民休息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对市民的同情,且作者并没有推测明天洪水是否会退下去。E项,文章没有使用渲染的手法,都是通过客观的描写来表现灾区的情况的。
★3.本文的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你认为两个题目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答: 答案:(示例一)“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好。
(1)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主要描述了人们遭遇洪灾以及晚上入睡的情况,题目中“梦境”指灾民以及救灾人员在夜晚已经进入梦乡,而“沉入洪水”表明入睡的具体背景。
3(2)表现了灾民的精神状态。“暂安一夜”指灾民逃脱洪水后的暂时安定,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最坏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3)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因为天气的变幻无常,很难确定未来的情况,而题目中的“暂”字表现了对现实情况的推测,今晚是安定的,但明天如何不得而知,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
(4)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洪灾之后,作者希望灾民们能够暂时休息,并希望河水到达顶点后能退下去,大家都能安定地生活。
(示例二)“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好。
(1)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报道了该地区灾民受灾的情况和灾民被安顿下来后的情况,这个题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2)形象地表现了灾民灾后的精神状态。洪水使灾民们失去了一切,他们虽然已经脱离危险,但毕竟情况不容乐观,仍担心明天河水到达顶点后是否能退下去等问题,所以即便睡着了,也是不安的睡眠。
(3)表达对灾民的强烈关心。新闻不仅报道洪灾的相关情况,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对灾民的关心。报道中灾民晚上休息的特定场景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4)整齐,有文采。这个题目十分整齐,且“园”“眠”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 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
②
① 4 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注]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③ 5 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1981年4月14日。
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一自然段。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果”的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并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是纯属捏造的,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说明她还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的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而且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解析:选B B项,“完全失实的自传”错误,文中只是说“自传也有失实之处”。
5.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表明了人们对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E.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错误的深恶痛绝。
解析:选BD A项,“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解读错误;“昨天”体现不出所谓的“紧迫性”。C项,对“几位编辑”看法的表述属曲解原意。E项,“深恶痛绝”的说法与文意不完全吻合。披露库克编造事件,重要的目的在于强调新闻真实、生活真实的重要性和拥有诚实品格的重要意义。
★6.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答:
答案:①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②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③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④体现了新闻媒介教育大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