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七)散文归纳概括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七)散文归纳概括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芦草之思 王巨才
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
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
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⑨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①段虽然简短,却充满诗意,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家乡的芦草,也引出了下文“芦草,即芦苇”的介绍。
B.文中作者写自己得了一种“打嗝”的毛病,是为了引出关于用芦根治病的描写,从 2 而突出芦草的价值。
C.文章第④段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母亲端午节包粽子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D.作者对家乡的芦草情有独钟,因为芦草在艰辛岁月里给作者家乡的父老提供了很多帮助,也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充满乐趣。
解析:选C C项,对母亲包粽子的描写没有使用神态描写。2.根据第③~⑦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用芦根治病有何用意?
答:
★(2)第④~⑦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第(1)题,作者在第③段中用较多篇幅写了自己用芦根治病的经过,这是为了以实例说明芦草的功用,并突出对芦草的赞美。回答第(2)题,要仔细阅读第④~⑦段,逐段概括其内容要点,并要注意落脚点应在“芦草”上。组织答案时要力求文字准确、简洁。
答案:(1)①以实际例子说明芦草的一部分——芦根的药用价值,令人信服。②赞美芦草虽然平凡但功德可嘉。
(2)四个方面:①芦叶可以包粽子;②芦秆可以编炕席;③苇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④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的主题的理解。
答:
解析: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在整体把握散文内容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散文主题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要阐述对主题的理解,就要回到原文,寻找能表露作者观点的句子。从标题看,本文就是一篇咏物散文,所以主题一定是“赞颂芦草的„„”,至于具体赞颂了芦草的什么品质,则可以在文中找到。从文本倒数第三段来看,本文还是赞颂“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的。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赞颂了家乡芦草的平凡和伟大,并以此赞扬家乡人民的平凡和伟大。本文是一篇咏物的散文,“家乡的芦草”是写作对象。在作者笔下,“芦草”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但竟然能治打嗝,能包粽子,能编席子,能做乐器,可见其虽平凡但却有用,能使家乡人的生活过得更好。而从写芦草特点的各段文字来看,这些描写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可以说,作者写芦草也是在写家乡父老,因为他们一样:生命力顽强,飒爽、慷慨。
二、(2017·安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香椿忆事 龙立霞
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让我想到康有为的《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最早吃到香椿芽,还是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家徒四壁,揭锅困难。父母为一家五口生计终日奔波,困苦不堪,却收入聊聊。但即便艰难,父母依旧会偶尔为我们兄弟三个改善膳食,做一回椿芽炒鸡蛋。那时的鸡蛋都是土生土长的母鸡下的蛋,大多是用来孵化小鸡,放养在辽阔的田庄,待大些的时候围捕起来拿到集镇上售卖以补贴家用的。每次做椿芽炒鸡蛋,母亲总是在盛放鸡蛋的竹篮前踱来踱去,犹豫再三,然后挑选两个形态相对小些的鸡蛋。刚出去几步,又折回去,放下一个鸡蛋。即便如此,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色香味俱全,香溢邻里,引来猫狗围观,邻里小孩则躲在我家昏暗的柴棚角落里直咽口水,馋相可怜。
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每每发现邻里的孩子躲在柴棚里,总会露出迷人可亲的微笑,引导他们远离那散发着枯萎腐朽味道的阴暗,然后带着喜笑颜开、兴致勃勃的他们,走进拥挤灰暗的厨房。我则总是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他们,然后满心怨恨地盯着母亲。这时母亲总会说出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等。这让我怀疑她的文盲身份。看着我们吃完香椿芽炒的鸡蛋,依旧意犹未尽不停舔舐留有余香的嘴唇的样子,母亲总是忍俊不禁,又暗自心酸,然后驱逐我们离开厨房,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下次吧。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看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取材。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于是,香椿便成了整个村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谁都可以因需取材。这种“偷偷摸摸”便成了公认的秩序,香椿的主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意不查,不得加以阻扰。
香椿木被取回来后,木匠师傅点上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便开始动工制梁。而新立楼 4 房的屋主则需要准备一只鸡冠红艳、鸣叫清澈浑厚的大公鸡和一方红彤彤的红绸。当香椿木修制成梁,人们将贴上红绸的梁抬进新屋正堂,由地理先生弑鸡祭梁,而帮忙上梁的乡亲们则爬上楼顶围坐一桌,敬酒喝茶。待祭梁结束,便用两根绳子平平稳稳地把梁拉上屋顶。其间,鞭炮齐鸣,地理先生则叽里呱啦地唱着我无法听懂的上梁歌。待梁安放平稳,屋主便张罗着在屋下布一块床单“接包”。我的记忆大致是这样的,上梁的乡亲们在地理先生的指引下,将似大圆盘般印制着精美图案的大糍粑抛掷而下,紧接着是小糍粑,再接着是糖果,寓意屋主接住财宝。最后是“抛梁”,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燥无味的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当屋主收取“接包”的床单后,上梁的乡亲们便开始向四面八方分撒糍粑、糖果、橘子和零钱。我则踉踉跄跄地在人群中穿插,偶尔捡到1分钱或者2分钱的硬币,便手舞足蹈,兴奋得不行。耳边总是响着地理先生断断续续的吟唱:“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抛梁抛到西„„抛到南,子孙代代„„抛到北„„”。
但一切都是记忆的影子,那么清晰,又那么模糊。
当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我想到培根说过的那句话,“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终究一切都抵不过时光的变迁。那浓缩着我欢乐童年光阴和年华,弥散着浓浓温暖气息的香椿时光,在哪里?
(选自《光明文荟》2016年5月26日,有删改)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及作者在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吃母亲做的椿芽炒鸡蛋,色香味俱全,表现了作者对小时候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B.当“我”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邻里的小孩时,母亲总会说出一两句诸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富有哲理的话,这体现了母亲的心怀宽广。
C.“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魂牵梦萦”蕴含着作者对自己能天天吃椿芽炒鸡蛋的“向往”。
D.本文围绕香椿树来叙事写人,香椿树成了文章的线索,也伴随着作者的童年生活。解析:选A A项,“向往之情”不准确。5.简析第二段中母亲“挑选鸡蛋”的细节。
答: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手法;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第 5 三步,分析效果。第二段写母亲“挑选鸡蛋”的过程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突出了母亲的犹豫,也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艰难。
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踱来踱去”“挑选”“出去”“折回去”“放下”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母亲“挑选鸡蛋”的犹豫和不舍之情。②用细节描写再现母亲挑选鸡蛋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生活的艰难。
★6.作者对香椿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如“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色香味俱全”“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燥无味的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等,再结合文章内容,不难概括出作者的情感。
答案:①对父母为生计终日奔波仍不忘为兄弟三人改善膳食的感激之情;②对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的赞美之情;③对农村淳朴生活的怀念之情;④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第二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一)传记归纳概括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十一)传记归纳概括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里长空绘彩虹
——记中国第一飞行女将军岳喜翠
岳喜翠,中国第一位飞行女将军。闻名遐迩的“功勋飞行员”,在展翅蓝天近40年里,安全飞行6 000多小时,航程200多万公里,是我国女飞行员中飞行年龄最长、飞行时间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最多的一位。多年来,岳喜翠飞遍祖国东西南北的长空,在蓝天白云之间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航迹:100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军事演习、科研试飞、抢险救灾、飞播造林、人工降雨等重大任务,并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飞机大面积人工降雪、人工消雨,填补了我国航空气象史上的空白。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祖国的万里长空谱写出一曲曲英雄壮歌,描绘出一道道绚烂彩虹„„
岳喜翠出生于山东的一个矿工家庭,儿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像雄鹰一样翱翔于蓝天,一览祖国山川河流的美丽壮阔。1965年7月,国家招收第三批女飞行员,岳喜翠刚初中毕业,凭着优秀的学习成绩、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走进了航校。
面对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艰苦的学习生活,这个矿工的女儿继承了父辈那种坚忍顽强的精神,爬山、跑步、打旋梯等,训练场上,她的汗水一遍遍地浸湿了衣裳。正当一切顺利进行,她即将展翅高飞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打击却迎面而来。医生诊断她患了风湿性关节炎,搞不好就可能永远停飞!
抱定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坚定信念,她给自己安排了严格的治疗、学习计划,一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边按教学计划自学功课,同时忍着疼痛顽强地进行体能训练。开始时全身刺痛,几分钟下来,浑身汗透,可她咬牙坚持,两个多月后,她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重返航校。
从航校毕业后,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岳喜翠达到了全天候的飞行水平。23岁时,领导任命她担任机长。担任机长的第二年,她接受了一项卫星回收的飞行任务。岳喜翠带领机组人员冒着酷暑高温,驾机从武汉飞到山东莱阳,参加卫星回收模拟试验。刚下飞机,面对着一双双质疑的眼睛,岳喜翠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消大家的顾虑。
一到试验场地,岳喜翠就带领大家调查、研究,分析相关问题,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科研组的同志虚心请教。为了夜间航行准确无误,便于跟踪观测,他们在莱阳地区不同方向摆了五个点,用探照灯照明观测,及时收集并上报摄影机所拍摄到的各种信息数据等。
就这样,岳喜翠领着全机组人员与科研人员密切合作,用两个月的时间圆满地完成了科学试验任务,受到国家科研部门的赞赏。在这次任务中,岳喜翠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独当一面 1 的组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航空事业是科学的事业,航空科学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为了延长飞行生命,她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飞行技艺。她先后驾驶过五种不同型号的飞机,由于各种机型差异较大,每驾驶一种机型之前,她都要全面学习新的驾驶理论和航空技巧。
1985年,领导决定让她改飞新型飞机“安26”,这对于已进入中年的她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为了克服记忆力差的困难,她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背数据,夜深人静时还在钻研新的理论。只要有机会,她就到驾驶舱里观察、揣摩。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驾驶新型飞机的资格证。
还记得1978年冬天,新疆地区发生严重的旱灾,200多万亩冬小麦急需大雪覆盖,天山牧场400多万头牲畜急需水源。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气象局决定在新疆地区进行我国首次飞机大面积人工降雪试验。飞机人工降雪的最大特点是要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操作。这样,会给飞机驾驶带来极大困难和危险,这对飞行员的驾驶技巧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运输航空兵部队和岳喜翠接受了这项试验性的任务。
那天夜里,天气突然变化,岳喜翠带领机组迅速进入阵地,等待起飞。不久舱外下起了冰粒,噼噼啪啪地砸着机身,机窗上也蒙上了一层雾霜。驾驶员看不清起飞跑道,情况非常紧急。在这个关键时刻,岳喜翠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技艺,凭仪表操作强行起飞。当大家克服一切困难将大量的催化剂洒向浓浓的云层时,飞机像胜利的雄鹰一样在云海里来回盘旋着。
岳喜翠在近40年的飞行生涯中,无数次地为祖国的科研试飞建立功勋,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为“神舟”五号做过多次空投试验。1996年,身为某运输航空兵副师长的岳喜翠,受命为飞船返回舱模型进行高空空投试飞。这种试飞在国内没有先例,在试飞飞机的手册上也查不到相关数据。这项没有前人经验和现成资料的试飞任务,需要我国科研人员和岳喜翠机组从零做起。
五年多的时间,岳喜翠带着这些空投员、空投师们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五十多次高空空投试验,为科研部门获取了宝贵的测试数据。当岳喜翠目睹宇航员从太空成功地安全返回地面时,想到自己在飞行生涯的最后阶段,能参与完成“神舟”五号飞天的使命,她感到无比欣慰。
从一个女飞行员成长为中国第一个飞行女将军,岳喜翠在蓝天上书写了属于她的生命华章。
(选自《决策与信息》,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A.“万里长空绘彩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岳喜翠在航空事业上留下的光辉灿烂的业绩,形象生动,韵味悠长。
B.岳喜翠是我国第一位女飞行将军,也是女飞行员中飞行年龄最长、飞行时间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最多的一位。她首次驾驶飞机大面积人工降雪、人工消雨,填补了我国航空史上的空白。
C.岳喜翠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她善于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善于调查研究,虚心请教,不断完善自己的飞行技艺。
D.本文写岳喜翠的经历,意在告诉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恪尽职守,要兢兢业业,要敢为人先,这样的人物就称得上是英雄。
解析:选B B项,应是“填补了我国航空气象史上的空白”,选项“填补了我国航空史上的空白”扩大了范围。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为了实现一览祖国壮丽山河的夙愿,出生在矿工家庭的岳喜翠凭着优秀的学习成绩、过硬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毅力考进了航校并成为了中国第三批女飞行员。
B.文章适当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使得传主的形象更为饱满,如写她担任机长参加卫星回收模拟试验、面对他人质疑时的心理活动,虽一笔带过,却言简义丰。
C.岳喜翠是敢于接受挑战的人:23岁担任机长;进入中年接受改飞任务,以优异成绩取得新型飞机的驾驶证;飞行生涯的最后阶段参与“神舟”五号飞天的工作。
D.在岳喜翠的职业生涯中,为“神舟”五号做过多次空投试验是最让她骄傲的事。这样的试飞由她首创,她不得不从零做起,克服重重困难,耗时五年才完成任务。
E.本文通过岳喜翠在成长经历中的诸多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她成功的主客观因素:个人的勤奋努力、领导的赏识重用、团队的精诚合作、困难的磨练砥砺。
解析:选BC A项不准确,原文是“凭着优秀的学习成绩、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走进了航校”,并没有写出她在考航校时展现出“顽强的毅力”。D项错,“这样的试飞由她首创”表述有误,原文是她“受命为飞船返回舱模型进行高空空投试飞。这种试飞在国内没有先例”。E项错,本文并没有用典型的事件表现“领导的赏识重用”和“团队的精诚合作”这两点。
★3.概括岳喜翠的性格特征,并就其性格特征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①少有远志;②意志坚忍顽强;③严谨认真;④刻苦好学;⑤胆识过人;⑥敢于接受挑战。看法: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
熊庆来,1893年9月11日出生在云南弥勒的朋普镇息宰村,1913年考取留学比利时公费生。他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的四所大学攻读。他给父亲的信中说:“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留学8载,熊庆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与信念。在法国名师的指点下,他发表了一系列数学论文,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1921年秋天,东南大学聘请28岁的熊庆来为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此任教的5年间,熊庆来讲授了十多门课程,编写了包括《球面三角》等十几种讲义。
1926年,清华大学聘请熊庆来参与筹办算学系。他在清华算学系增设研究部,这是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他编写的教材《高等算学分析》,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第一批“大学丛书”出版,成为全国大学算学系的必用教材。
1932年,他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会后到巴黎的研究所研究函数论,两年间写出《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论文。1934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其无穷级定义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级”。这也确立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并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
1937年,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和教授的熊庆来收到了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聘请他回滇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电报。他与龙云约法三章,龙云允诺后他立即决定放弃清华的优裕条件,回滇服务于桑梓。
上任伊始,熊庆来便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家充实云大教师队伍。动物学家崔芝兰,数学家赵访熊,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文史专家顾颉刚等各学科的专家及一批后起之秀陆续做了云南大学的教授。抗战时期办学经费困难,熊庆来想方设法四处筹集,得到美国罗氏基金的多次资助,昆明富商董澄农先生捐建了澄农馆,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映秋院。在他的努力耕耘下,到1938年,云南大学有了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云大正式成为国立大学。自1937年至1949年,熊庆来在云南大学担任了12年的校长。这12年,是“云南大学的黄金时代”。在1946年,熊庆来领导之下的云南大学被《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为世界著名的中国15所大学之一列入该书。
熊庆来自早年从事教育工作起直到晚年,几乎把毕生的心血与时间都花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只要是人才,他就会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培养他。1931年的一天,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数学论文,论文的作者华罗庚引起了他的注意,此时的华罗庚是金坛中学的 4 一名小庶务员。熊庆来马上写信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又破格让清华算学系招进了华罗庚。在熊庆来的精心培养下,华罗庚写出《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等数十种专著,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熊庆来依然抱病指导两个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年轻人——杨乐、张广厚。再加上陈省身、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等,熊庆来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典范,被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更是识千里马的伯乐”。
在描述父亲的性格时,他的儿子熊秉明用了四个字:平实诚笃。这确是熊庆来性格之写照。他举止言谈缓慢而持重,不善辞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在欧学习期间,他励志向学,16岁奉父母之命与妻子结婚后,两人几十年一直相敬如宾。熊庆来治学严谨,他的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即使在任校长之时,他也要每周亲自为学生上几节课。
然而,熊庆来的平实诚笃中却蕴藏着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熊庆来在1951年因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在其后的近二十年中,他就是以这种病残之体一直坚持做研究工作。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他开始学习俄文,经过努力,最终他能够借助字典阅读俄文数学文献。
熊庆来是中外闻名的数学家,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是将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这颗数学界的明星将永远熠熠生辉。
(摘编自《弥勒县数学家熊庆来》等资料)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庆来留学8载,正如他给父亲的信中说的:“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这为他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熊庆来性格“平实诚笃”。他生活恬淡,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研究,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
C.熊庆来治学严谨认真。这表现在他在任云大校长期间,拿出诚意聘请专家提升学校的“软件”,又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学校的“硬件”。
D.熊庆来具有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他脑溢血后病情稍有好转,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还开始学习俄文。
解析:选C C项,任云大校长期间的事例是表现熊庆来治校严谨认真的,治学严谨认 5 真的事例是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对自己数学论文的修订。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语言质朴简练,从不同方面突出表现了熊庆来一丝不苟的学习工作态度,并大量介绍了他的辉煌丰硕的学术成果。
B.熊庆来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他以“熊氏无穷级”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为中国人争得了光荣的一席之地。
C.熊庆来对学术研究一向执着而且才思敏捷,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
D.作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仍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仔细,一旦发现错误,就一一圈出,并加以改正。
E.熊庆来一生识才爱才惜才,被誉为“识千里马的伯乐”,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大力资助。
解析:选BD A项,概括不全;本文对他的学术成果介绍得较少。C项,“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错误。E项,文章中未提及对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的资助。
★6.熊庆来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答: 答案:①机构建设方面:他一手创建了清华算学系,还在清华算学系设立了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执掌云南大学12年,使云大由省立而国立,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西南角。②教学方面:他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时都亲自编写讲义,认真教学。③人才培养方面:他倾尽毕生精力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人才,而且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
第三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九)散文探究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九)散文探究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木故园 彭家河
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
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茏。
(摘编自《在川北》)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第②段写乡村属于草木,有水有树才有了村民的扎根与繁衍,照应题目,为下文写草木与村民生活的关系以及“我”的情感张本。
B.③④两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文中既写出了树与人、鸟相处的状况,也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
C.第⑥段中,“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惋惜。
D.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解析:选A B项,“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说法有误,原文“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等几句表现的是“树”为“我家”挡风;C项,“内心的惋惜”不准确,应是“内心的剧痛”;D项,文章并没有“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之意。
2.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
答:
2(2)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
答:
解析:理解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体会。第(1)句要注意体会用“热腾腾”“金黄”“雪亮”这些形容词的意思;第(2)句要体会“还给”的含义。
答案:(1)锋利的锯子就这样锯下了生命力旺盛的大树,令人心痛。(2)村民们的外出就这样使他们的家园日渐荒芜,杂草丛生。★3.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语句的深层意蕴。探析关键句的含意,先抓住字面意思,“草木葱茏”是指草木旺盛的生命力,然后再结合语境和文章主旨作答。
答案:①“我”感受到老家草木旺盛的生命力。故园草木的生机勃发,与乡村生活的日益衰落有密切的关系,村民越来越多地选择走出乡村,把家园还给草木。草木的旺盛,正是乡村凋零的具体表现。②“我”对故园浓浓的依恋之情。故园在我的心中,是一个草木茂盛的地方,是草和树的乐园;故乡茂盛的草树,是我浓郁的思乡之情,草木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③草木的葱茏,能让人油然而生“故园将芜,胡不归?”的人生思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 3 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①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的氛围。B.灵渠从漓江水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解析:选C A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B项,应是“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D项,从“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5.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
答案: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约”“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用“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6.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
答:
答案: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从建筑角度看,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沟通。
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②是全文的文眼。
第四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四)新闻分析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十四)新闻分析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
[美]丹·卢泽德
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
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静。
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年的这场洪水造成的难民们还处在混乱中。
他们今夜睡在坑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在教堂中心,当焦虑不安终于为疲倦所压倒,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的床铺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
此时此刻,据说有3 000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于这座城市的三条河的两岸。
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吸纳洪水而救出难民。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志愿者们赶来照顾难民,帮助麻烦的、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在那儿等着。
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存在。
那些及时站出来的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水涨到顶点。他们的家得以幸免。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但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少水?雨在夜空中潜伏着。
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色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 1 来往往。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时宜。
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的丈夫只是点头。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水有多高了?耸耸肩,他们将不得不离开吗?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谁知道呢?她说。谁知道呢?
邻近防洪堤的莫米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几乎没有人站在街灯下的防洪堤上。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感到安全。
在像口袋一样的湖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星期六夜里难以入睡的焦虑结束了。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的痛苦。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但是洪水就在眼前。
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 000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仍有两个世界存在着。湿和干,高地和低地。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两种运气。好运气和坏运气。
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然后将重新挖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
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一部分失掉了,一部分赢得了。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但是最坏的事已经过去了。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那么平静。
(选自《韦恩堡新闻哨兵报》,1982年3月15日,李予阳译)新闻背景:
在截稿时间的巨大压力下对重要事件的余波和未来发展做出展望,这是对新闻记者的一大挑战。如果这种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么做难度就更大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新闻哨兵报》的专栏作家丹·卢泽德却做到了这一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新闻稿既有对难民群体的描写,又有对万布林大街难民个体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出灾难面前难民的焦虑紧张心态。
B.文中对万布林大街上一对老年夫妇的两段描写既营造了洪水逼近时紧张的气氛,又表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沉着和镇定。
C.文中“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现在是午夜”“现在,午夜过后”等时间词语既写出了作者不同时段对灾情的观察,又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D.本文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但个别地方也不乏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洪灾的可怖。
解析:选B B项,“表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沉着和镇定”错,文章写老夫妇两段表现洪水到来前家园的美好,凸显洪水到来的紧张气氛,表现了灾民对洪水即将到来的担心和无能为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全文以“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为线索,中间穿插白天救援工作的背景材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B.文章一开始就切入现场,通过作者的观察提供给我们一个大环境:街道一片沉寂而洪水发出阴险的响声,人们将要睡去但内心十分担忧。
C.作者用人们休息时表面的平静衬托出与洪水搏斗一天后的暂时松弛与内在的紧张,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洪水明天就会退下去。
D.这篇新闻报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过后的现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等。
E.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市民们破碎的心,这样使得文章首尾照应;同时行文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渲染手法来表现灾区市民的危险处境等。
解析:选BD A项,文章主要表现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时的情景以及焦虑担忧的精神状态,而不是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C项,“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错,描写市民休息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对市民的同情,且作者并没有推测明天洪水是否会退下去。E项,文章没有使用渲染的手法,都是通过客观的描写来表现灾区的情况的。
★3.本文的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你认为两个题目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答: 答案:(示例一)“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好。
(1)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主要描述了人们遭遇洪灾以及晚上入睡的情况,题目中“梦境”指灾民以及救灾人员在夜晚已经进入梦乡,而“沉入洪水”表明入睡的具体背景。
3(2)表现了灾民的精神状态。“暂安一夜”指灾民逃脱洪水后的暂时安定,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最坏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3)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因为天气的变幻无常,很难确定未来的情况,而题目中的“暂”字表现了对现实情况的推测,今晚是安定的,但明天如何不得而知,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
(4)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洪灾之后,作者希望灾民们能够暂时休息,并希望河水到达顶点后能退下去,大家都能安定地生活。
(示例二)“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好。
(1)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报道了该地区灾民受灾的情况和灾民被安顿下来后的情况,这个题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2)形象地表现了灾民灾后的精神状态。洪水使灾民们失去了一切,他们虽然已经脱离危险,但毕竟情况不容乐观,仍担心明天河水到达顶点后是否能退下去等问题,所以即便睡着了,也是不安的睡眠。
(3)表达对灾民的强烈关心。新闻不仅报道洪灾的相关情况,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对灾民的关心。报道中灾民晚上休息的特定场景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4)整齐,有文采。这个题目十分整齐,且“园”“眠”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 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
②
① 4 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注]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③ 5 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1981年4月14日。
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一自然段。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果”的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并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是纯属捏造的,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说明她还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的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而且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解析:选B B项,“完全失实的自传”错误,文中只是说“自传也有失实之处”。
5.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表明了人们对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E.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错误的深恶痛绝。
解析:选BD A项,“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解读错误;“昨天”体现不出所谓的“紧迫性”。C项,对“几位编辑”看法的表述属曲解原意。E项,“深恶痛绝”的说法与文意不完全吻合。披露库克编造事件,重要的目的在于强调新闻真实、生活真实的重要性和拥有诚实品格的重要意义。
★6.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答:
答案:①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②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③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④体现了新闻媒介教育大众的功能。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六)散文理解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六)散文理解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B.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解析:选B B项,从第②段内容看,作者肯定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思乡,指出仅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思乡是狭隘的,而并没有比较东西方两种思乡观,引述海德格尔的话是为了具体说明从空间角度理解思乡的狭隘。
★2.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将句子放在段落中分析,即使用结合语境法。从“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可知,“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答案:“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对世界的留恋。★3.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运用抓关键词法。首先是“旅人”,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又象征每一个行走在人生路上的人。其次是“她”,指依恋和追忆中的故乡。再次是“越来越远”,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走越远,也指人生路上距离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最后是“越来越近”,指坦然地走完人生,魂归故里。
答案:“旅人”既是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而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自己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而且无法回头,但他会心怀释然,坚定地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幸会,妈妈 张 春
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那个年代的屠夫看不起坐办公室的,男人看不起女人,双重歧视。我妈妈不服,就学会了杀猪。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穿着黑色的皮围裙,按倒一头猪,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后来我妈走到哪儿,那帮屠夫叔叔们就跟到哪儿。她的本职业务也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3 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我不到8岁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说:“不要让男人和你太亲密,更不要让男人碰你。洗澡上厕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我和另外两个小女孩走在路上,一个20多岁的男人来和我们说话,然后要挨个儿抱我们,说要掂掂有多重。我看到他抱起一个女孩,撩起了她的衣服,突然觉得不对,大喊一声:“快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妈妈的早期教导,当时会发生什么事。
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皇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最终还是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能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时,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到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病。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能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
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脱口而出:
“幸会,妈妈!”
(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发生在母女之间的大量往事,讲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和影响女儿健康成长路上的感人故事。
B.结尾处用了“幸会”一词,其本义是表示跟对方见面很荣幸的意思,用在这里则表达了女儿在感激之后的幽默。
C.本文组材以时间为序,情感随事件跌宕,虽然写的事多却不零乱,结构紧凑。D.写真人实事的文章一是材料要丰厚,件件经过精心选择;二是组织要讲究,使全文中心明确,浑然一体。本文达到了这一要求。
解析:选B B项,“幸会”表明作者为自己和妈妈今生成为母女感到无比庆幸和荣幸,大词小用而显奇效,与幽默无关。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从文章内容来看,妈妈为“我”做了很多,可以把相关的内容分类,然后加以概括。如从小到大对“我”生活上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对“我”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叛逆期的教育等,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化;后来“我”得病,妈妈又不顾一切地照顾“我”,带“我”治病。
答案:①生活上,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细心关怀;②心理上,设身处地、润物无声的教化;③女儿得病时,不顾一切地带女儿治病。
★6.文章最后引用了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的感悟,说说你是如何解读这几句话的。
答: 解析:妈妈关于走路的这几句话,其实是关于人生的领悟,所以要从整体上概括出“人生如行路”这样一个核心意思。然后再注意其中的一些关键信息,“把手甩开,专心致志”,即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专心致志的态度;“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一脚一脚地走”则突出步步为营、不疾不徐的意思。
答案:人生如行路,目标确定后,贵在一往无前、专心致志;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步步为营、不疾不徐地走完人生之路。这样的人生就是对人对己有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