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课时跟踪检测
(八)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 溪 沙 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宋代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tuò):竹笋的壳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
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
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解析:选AC A项,“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对故国灭亡的悲情;C项,“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
★(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诗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注]
②
①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香篆横轻雾”这一视觉形象已将词人引入梦幻之中,“梦逐芭蕉雨”这一听觉形象又使词人在梦幻之中听到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
B.“梦”字将词人追寻“芭蕉雨”的悲愁意象主动化了,从而强调了“芭蕉雨”是情中景,是为表现愁情而设景。
C.“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写词人仰望室外,只见天高云淡,孤鸿远去,听见那雁声凄厉,如泣如诉,好像替幽人低语,倾诉衷肠。
D.词人将孤雁与幽人类比,因两者有可比性,孤鸿独飞天涯,幽人羁旅他乡,其孤寂凄凉虽不相同,但一个“替”字将两者关系联系得更紧密了。
E.大雁秋去春来,还有归乡之时,而他自己却是羁臣远谪,难得返乡,故词人感慨道:“归不去。”这三字包含了很多悲哀与辛酸,很多惆怅与愤慨。
解析:选BD B项,实际是针对“逐”字所做的正确分析,说成“梦”字是错误的;D项,“其孤寂凄凉虽不相同”错误,应是“其孤寂凄凉是相同的”。
★(2)“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意蕴悠长,表达了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
①
② 2 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却都是轻柔的。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高风亮节”乐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解析:选CD C项,“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D项,“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阕主要以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水 调 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注] 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注]。
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解析:选DE 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E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
★(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答: 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第二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课时跟踪检测
(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岑 参 其 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 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该句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选BD B项,“在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描绘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西江月·黄陵庙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①这首词是词人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③准拟:一定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词人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借景抒情。
B.“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不必细数。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构成美丽景致。
C.“波神”二句,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下的美景,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D.“水晶宫”一句,照应“波神”,眼前似乎是水府鱼宫伴着秋风,轻打着木船,发出阵阵声响,就像是水族们演奏的《霓裳羽衣曲》,美妙动听。
E.结尾写词人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潜意识里仍受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所驱动,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
解析:选AE A项,“借景抒情”错误,应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E项,从“准拟”二字上可看出,尾句写的是设想登岳阳楼赏景,这里错为已登上岳阳楼赏景。
★(2)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 答案:作者实写“明月”“秋江”“斜阳”“细浪”,以及泊船后听到的涛声,在眼前景物的基础上,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与水神“看斜阳”,听到“水晶宫”里奏乐,明日抵达“岳阳楼”等情景,以实写虚,虚中有实,表现了对洞庭山水的热爱。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红 梅 苏 轼 ②
③
① 2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
[注]
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DE A项,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B项,“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错误,该句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答: 解析: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唐]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不语含③①
②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④[注] 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水蓼。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愁眉不展。④浦:水滨。
(1)下列对这首唐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自己。
E.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解析:选AD A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D项,“自己”与原词不符,应为“船夫”。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不语含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时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
第三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
课时跟踪检测
(十二)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东湖新竹 陆 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
B.“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义。
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
D.
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
解析:选BC A项,“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的描绘”说法错误,本诗第七八句并不是对新竹的描绘;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动静结合的手法”;E项,“最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目“东湖新竹”。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囊括了从京城长安到江滨江陵的各路柳色,“从”“更”二字以并列式的表达,点明了春意正闹,柳树生机勃勃。
B.颔联描绘了柳枝妩媚动人,春风拂过,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态引人遐想。诗人用“见说”表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柳色的热爱有加,又用“来当”表达对此时美景的欣赏之情。
C.“堤远意相随”是在说诗人眼中虽已望不见柳,但仿佛还是能见那如烟似梦的柳色向远方延伸。
D.尾联写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写到极致。
E.本诗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颇为耐人寻味。
解析:选AD A项,“以并列式的表达”有误,此处应为“递进式的表达”;D项,“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不准确,而是“爱惜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华清宫 杜 常
① 2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注] ①华清宫:位于骊山之下,是唐玄宗、杨贵妃游乐过的胜地。②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③长杨:汉代宫殿,因宫中种白杨数亩,故名。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在途经华清宫时,看到凄清的景色,遥想昔日的繁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B.开头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做了铺垫。
C.诗的后两句作者写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
D.“长杨”运用借代的手法,既可指长杨宫,也可指树木中的长杨。末两句似乎也是幻觉的描写,引人遐想。
E.这首诗的首句叙事,次句写景,“晓风残月”使全诗披上一层迷幻凄凉的色彩,后两句借景抒情,由唐溯汉,概述历史的盛衰兴亡。
解析:选AD A项,“七言律诗”有误,应为“七言绝句”;D项,“运用借代的手法”错误,这里是“一语双关”。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诗歌的题材,怀古伤今的诗歌只要是昔胜今衰的感慨之情,手法主要有对比、渲染、借景抒情等方式,此题主要是借情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是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的。“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有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盛衰之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②
①
②
③ 3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下列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
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
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
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
解析:选CD C项,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D项,“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解析: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作答时,可先指出表达技巧,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作者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②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5.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
[注]
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 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解析:选CD C项,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项,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 解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借景抒景,表达出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三四两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作答时,先概括出表达技巧,再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
B.“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 5 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选AE A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E项,“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 答案: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
[注]
高。
[注]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刺头”既写小松的外形,也写出小松平顺的性格。“不羡”把菊人格化,突出了 6 菊的清高孤傲。
B.“蓬蒿”是一种杂草。杜诗“出蓬蒿”写出了小松由大转小,郑诗则告诫莫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C.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于鬓上。
D.郑谷的《菊》中,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华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E.两首诗歌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同属咏物诗。主题上都有以物自况、托物言志的意思。
解析:选AB A项,“平顺”有误,应为表现了小松的顽强不屈;“清高孤傲”不当,应是突出菊不求高位的高尚气节。B项,写出了“小松由大转小”有误,应为“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
(2)两首诗歌在赞颂“小松”与“菊”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人”与“瓦松”的否定。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歌所寄寓的批评之意。
答: 答案:时人不能识别小松是凌云之木,只能等到业已凌云才能发现认可。批评了时人不识人才,眼光短浅;瓦松虽高,但只是寄生在高大的建筑物之上。批评了攀附高位、依附权势的人。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
[注]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 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7 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B.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琴声遍屋里”,一个“遍”字,看似写琴声遍屋,实写愁思遍屋。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D.“露泣”两句由“初月”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解析:选CD C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D项,“露泣”两句,应是由“新秋”而来。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第四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检测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秋日赴阙
[注]
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驿楼”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E.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D(2)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
解析(1)B项,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D项,应与“赴阙”相照应。
(2)理解诗歌所写内容后,从远近、动静角度分析诗句即可。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注] 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B.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
[注]
忧。
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却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E.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与“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从题材类别上看是一致的。
(2)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E(2)(示例)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至军戍边之人的期望。
解析(1)C项,“‘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却有情’,表达挽留之意”错误。“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是描写边塞的自然风貌,只是表示边关晴雨无常,气候寒冷,并没有包含作者挽留之意;E项,王维的《送杨长史赴果州》是送别诗,但不是边塞诗,表达的是希望朋友早日归来的感情。
(2)赏析诗句就是要抓住诗句在内容情感上、表达技巧上、表达效果上的突出之处加以分析。尾联“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在手法上使用了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戍边之人寄予深切希望的情感。解答此题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再点明手法,然后指出表达效果。
3.[2017·河南新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
[注]
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 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C(2)①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②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解析(1)B项“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C项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
(2)应首先抓住意象概述尾联景物特点,然后从情感抒发角度入手答题。最后一联,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的强烈,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深切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4.[2017·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凄清”二字,既与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E.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C(2)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
③
②
①
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
解析(1)B项,当为拂晓时分;C项,应为拟人手法。
(2)考生应该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情感关键词“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鲈鱼”是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5.[2016·山东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咏笼莺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注] 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三联运用反衬的手法,或“衬托”“对比”,用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反衬笼子中的黄莺鸟被束缚的痛苦;第二联、第四联是对黄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黄莺想用叫声将睡梦中的主人叫醒,以此传达被囚禁的痛苦,第四联传达出黄莺无法在春风中自由欢唱的失落和无奈;全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人的心理,使描写生动形象。
(2)“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干要求回答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提示答案必须是先总括来写,后具体分析。诗题为《咏笼莺》,因此整首诗都是歌咏“黄莺”的,全诗显然是以物喻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注意分析过程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要抓住意象。
(2)首先根据诗句解释“空”的含义是“白白地”;其次说说“空”字的表达效果,黄莺长翅膀却不能展翅高飞;最后说说诗人的情感,结合对作者的了解不难得出“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6.[2017·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注]
[注]
[清]纳兰性德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C(2)①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解析(1)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的诗意。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过作者借以崇徽公主和亲之事,抒以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以无可奈何的感叹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也会报以叹息。下句以景结情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岁月变迁,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
②
①
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2)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解析(1)A项,律诗是近体诗;D项,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2)“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8.[2016·广东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2)尾联抒发了诗人惋惜、惆怅之情。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解析(1)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抓住意象的含义和感情色彩,要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意境的特点,要从情与景物的关系分析诗人描绘景物所流露的感情和思想。前两句“春鸠鸣”“杏花白”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春光明媚的美好景致,后两句写农人忙于春事。答题时注意分析意象特点和归纳意境特点。
(2)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先分析诗歌中景物的基本色调:明朗的景色还是灰暗的色调。然后抓住抒发情感的诗句,结合作者的用词和表达,加上前面意象的特点,基本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但要注意,有时作者的情感是较为单一的,但有时会比较复杂,所以,回答这类题时,要答全,要结合每一句诗句具体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词曲
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 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风老莺雏”三句,写春末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E.这首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2)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2)手法:比喻。
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切合,又颇为含蓄。
解析(1)A项,“风老莺雏”三句,写的应该是夏初的风物;D项,“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于文无据。“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的意思是就在歌舞酒宴的地方,先安放好竹席等卧具,酒醉了可以让我随意安眠。这是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写的词。夏天在他眼里,既美丽又沉静。坎坷的心,眼里有夏天美景,心却依然要寻找清悠之处。心灵的疲惫,需要静谧的空间。人生所有的悲苦,一醉方休。
(2)此题考查表达技巧。解答时先明确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人把自己比作社燕,春来秋去,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
[注]③
④②
①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 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B.“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D.“愁难着”一句以固态状愁,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愁之深之广。
E.“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的,只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2)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E(2)①内容上:这三句写出了黄昏时分,城头又响起了号角,传入了作者的耳中,引起了作者的羁旅之愁。作者的愁绪像号角声一样,萦绕于天空与心头,以景结情,回味无穷。
②结构上:“黄昏”二字与上阕的“暮雨”相呼应,点出作词的时间,傍晚时分,伴着萧瑟的西风和潇潇暮雨,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气氛,将词人的愁绪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解析(1)C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E项,还有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
(2)分析本句主要结合上下文,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情感上,抒发的是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这样的愁情是由黄昏这样的环境和城头号角的声音触发的。学生也可以从结构或语言上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醉翁操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④
③
②
①
C.“山有时而童巅”是说醉翁所见之山虽有时光秃,但“琅琊诸峰,林壑尤美”之状不会改变。
D.“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E.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2)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D(2)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解析(1)C项,“山川变化,有时光秃”难以保持“琅琊诸峰,林壑尤美”;D项,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不是说“醉翁的思念之情”。
(2)注意分析苏词中创设的美好的意境,以及对欧阳修的赞赏,《醉翁亭记》则写的是一种怡然自乐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饮散离亭西去”交代了时间、地点,点明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
B.“浮生长恨飘蓬”中的“长恨”道出了“离别”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
C.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
D.“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句,借景抒情,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
E.“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自问自答,“潮平”“月朦胧”一幅清新亮丽之景,表达词人内心的自信。
(2)词的下阕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试做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E
(2)表达内心的“离别之苦”“羁旅之愁”“寂寞之情”,运用的手法先是直抒胸臆,直接辨明内心的愁苦,后两句,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残灯”“孤枕”“五更风”等意象,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意境,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
解析(1)A项,“点明时间”错误,“奠定情感基调”也略显牵强;E项,“自信”错误,“清新亮丽”错误,从诗意看应是“朦胧凄清”之景,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结合词句内容分析,“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抒情方式注意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城南皇子坡西,唐代的名门望族韦氏居于此地,因名韦曲。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沙鸥,也生了新愁。沙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句,“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来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E(2)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
解析(1)A项,“能几番游”两句抒发的是惜春之愁;E项,“很有豪放派的词风”错
④
③
②
①
误,这是一首婉约词。
(2)解读此题要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抓住词中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愁思,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上阙起笔写景比较平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一派平和且令人愉悦的深春美景;“能几番游”笔锋一转,写到“东风”“蔷薇”暮春之景,体现惜春之情;下阙“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点明故国之思,在这种情怀下“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就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的哀伤。
6.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后面问题。
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2)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解析(1)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项,说作者听闻“戍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
(2)此题考查理解诗句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先描述出“梅花惊作黄昏雪”的大意,例如,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可见这笛声使梅花有了人一般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然后再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
张可久
**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伴赤松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
[注] ①赤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②何郎:何逊,南朝梁诗人,喜爱梅花,日吟咏其下。
(1)下面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指江河湖海上的风浪,这里指作者经历过的人世间的是非纠葛。B.“急”字和“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摆脱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②
①
C.“故园”两句,写作者对故乡日思夜想,连做梦都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D.曲子的最后三句写作者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描绘出一种清幽沉醉之境。E.古代诗歌以“山中”为题的大多写隐居生活或托以归隐之思,本曲亦如此。(2)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曲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D(2)①想象。曲中多处借想象描绘隐居情景,如“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②用典。曲中多处运用前人事例,如“伴赤松”与“赋寒梅”两句,借张良、何逊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避世隐居生活的向往。③以景结情。末尾三句,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收束全曲,意境深远。
解析(1)C项,“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不正确,这里的“沧浪”并非实指,而是借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代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D项,“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不恰当,这三句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想象,并非实写。
(2)此曲以“山中杂兴”为题,寄托归隐之思。开头三句,作者写自己经过了几场人海**,下定决心,摆脱名缰利锁。一个“急”字,一个“顿”字,充分表达了作者急欲摆脱利锁名缰、归隐故园的情怀。“故园老树应无恙”是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思物乃在寄情,透露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梦绕沧浪”是对前面表达的归隐之意的补足。随后两句,作者化用典故,以张良、何逊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之心。而“溪桥上”三句,突然转入一种清幽境界。其中“东风”二句化用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东风暗香”可看作“故园”的召唤,“浮动月昏黄”则象征了作者思归而不能的黯淡心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迷神引·贬玉溪 对江山作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片以景起头,首两句写词人伫立汀畔所见之景,气象凄迷,景物优美。B.上片第二句,俯视脚下,但见“浩浩大江东注”,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如逝水东流的感叹。
C.“余霞散绮”承首句“红日暮”,“向烟波路”承次句“大江东注”。D.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描写景物,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黄昏到黑夜。E.上片,词人处理情、景、意的关系,理路清晰,词笔极为浑成。
(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2)下片表达了词人被贬谪的愤懑、悲怆和羁旅的哀愁、寂寞。主要的表现手法有:①直
抒胸臆(直接抒情):“暗想”“自悔”两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因政治生涯的不顺而产生的自怨自艾的情绪和悲愤的感慨。②用典:用“阮籍途穷”的典故自比,抒发了途穷命蹇的感叹。③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素月、《竹枝歌》、猿鸟啼鸣等意象,层层渲染,营造了伤感、凄苦的意境,使景物情思化,抒发了因贬谪而产生的怆然之情。(此点答渲染烘托也可)解析(1)A项,“凄迷”“优美”的表述不正确,词的起首两句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B项,“直接表达”不正确,此处是暗含这种感慨。
(2)此词写于词人被贬谪的途中。上片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首两句写词人伫立江畔所见的景色。“余霞散绮”两句是对“红日”“大江”的深一层渲染。以下三句,直抒情怀,“长安”代指北宋京城汴梁。晁补之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这样一个才气纵横,政绩斐然的人,却半生潦倒,仕途蹭蹬。所以,这“使人愁”,不只是因为大江东去,而且有着被贬他乡、政治失意的深沉内容。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暮而夜。下片前四句包含了许许多多难言的辛酸与痛楚,读之令人凄伤。“自悔”句极言心中悲愤感慨,谓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往往潦倒一生。“觉阮途穷,归心阻”二句则进一步感慨迷失前途,归心受阻。接下来借素月、《竹枝歌》、猿鸟啼鸣等,对凄苦的情怀,再作更富形象性的渲染。最后两句写“烛暗”夜深仍未成眠,卧听津渡传来的鼓声。
第五篇: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3-1-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走向高考·语文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1126-1193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 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 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 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 1187 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相 关 链 接 考 点 梳 理 方 法 突 破 走向高考 · 语文 · 新课标版 第三篇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三篇 第1章 第一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课标版 考 题 回 放 1 考 点 梳 理 2 方 法 突 破 3 课后强化作业 5 相 关 链 接 4 考 题 回 放 走向高考 · 语文 · 新课标版 第三篇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三篇 第1章 第一节
第 三 篇 古代诗文阅读 第1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 2011·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作品形象的分析归纳从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想象诗人每日吟诗度日是一个情趣高雅之人从诗歌的题目及西庵禅伯还多病忽忆轻舟寻二子可以分析得知诗人挂念着自己的朋友可以看出他珍视友情从纶巾鹤氅试春风一句可以分析得知诗人装束高雅迎风而立是一个风流飘逸之人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分析此诗应从对仗手法情景关系等角度考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一联在当时广为传诵诗人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其中苦还是乐怜还是惜悲还是喜令人难以察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2. 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 2 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 在今安徽省境内 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 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放山花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情景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 1 全诗围绕溪水写景琅琊山上的积雪化为融融春水流入了琅琊溪一座木桥横跨两岸游客信步桥上但见片片落花随溪水自上游漂来几幅画面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不知是由眼前之景所作的推想是虚写第四句但见实写眼前之景是实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有如宋画《深山藏古寺》又如齐白石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提升了作品的意境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 2011·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 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澹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 1 映地为天色从色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作了铺垫
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句同时抓住关键词12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34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56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78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4. 2011·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奔波忙碌 几问津忙于我 孤身在外 孤枕 思念家乡 乡国梦 朋友零落 交游落落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这是一首写游子思乡之愁的诗歌诗歌第一联就紧扣诗题渡江说明作者创作此诗的灵感产生于扬子江作者长久漂泊在外现在打算回归家乡可是到渡口打听才知道江水高涨客船不敢轻行这样的情景当然让归心似箭的作者心烦意乱所以说客愁新第二联作者转过话锋写到了太阳与青山但这里绝不只是为了描写景物上一句说白日忙
于我其实是反语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下句说青山对着自己冷冷发笑青山笑作者什么从全诗看作者之所以离乡背井也只是为了追逐功名显然作者说青山冷笑他这样做实则是作者自己在反思第三联就更直接地说明作者自己在思念家乡了后一句直白地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个破裘满风尘的下场最后一联进一步写自己在京都 的生活境况说自己并没有结识多少朋友就像一只沙鸥一样归无定所全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愁是浓郁而哀伤的在抒情手法上既有直接表达又有借用景物衬托显得比较灵活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本内容之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及其作用的把握对意象的把握及其寓意的感悟对意象特征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等
1.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中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容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概括人物的形象应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理想抱负等方面去分析这首词形象鲜明情趣生动艺术上很有特色通俗风趣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自己的容貌被人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作者虽然无端被
人嘲弄却不恼不愠机智应对他人嘲讽竟幽默诙谐地感谢良匠的抬举自信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蟾宫折桂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
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志向高远的侯蒙形象便跃然纸上阅读这首词千万别忽略了利用写作背景的介绍
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把他形貌画在风筝上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他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隐者的形象主要是通过诗句对隐者的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表现出来的写隐者独酌既表现出隐者的避世生活也表现出率真自然的性情
答案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解题步骤与要点
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注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动作语言肖像细节等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 找出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4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
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的特点的概括能力
鉴赏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的形象都可以被诗人赋予特定的含义成为积淀着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
[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句写小桥流水自是江南水乡特色次句写绿岸浮萍突出石湖的宁静清雅三四句写景即为写人全诗意境空灵而寄寓幽远造语平实而格调自高可谓别是一家
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题步骤与要点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和效果 2 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 城 早 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 726~765 字季鹰华阴 今属陕西 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 764 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 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的提示作用
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题步骤与要点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不能空洞地用一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了事
3.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这些形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 liàng 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分析凤凰的品性就要结合诗中醴泉山冈这些意象的特点以及彻九州望八荒这些动作来具体分析而且还要特别注意凤凰这个特定意象的内涵
答案 高洁 或超然脱俗清高 志向远大 或心忧天下 解题步骤与要点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作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普遍认同的具有某种含意的文化符号熟知常见意象及其含意对鉴赏古代诗歌将大有裨益
1.送别类意象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意象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愁苦类意象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芭蕉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词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乌鸦古诗中常借乌鸦描写荒凉的景色表现凄清的氛围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另外斜阳 夕阳落日 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4.抒怀类意象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如三国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人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5.爱情类意象 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6.战争类意象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诗《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 斩 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代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 遥望中原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7.闲适类意象 或表达田园生活的乐趣或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