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二)传记分析鉴赏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十二)传记分析鉴赏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中国着迷的傅吾康
李雪涛
①生于1912年7月24日的傅吾康是德国福兰阁教授的子女中唯一子承父业的。作为汉学家的幼子,他孩提时代的一切好像都是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30年中学毕业之后,也毅然选择了汉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②傅吾康在汉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师从颜复礼、佛尔克、许勒等著名汉学家。1935年,傅吾康完成了题为“康有为及其学派的国家政治革新尝试”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后来发表在《东方语言学院通讯》上,赢得了众多的书评,甚至著名汉学家戴闻达教授也亲自撰文评论,这对年轻的汉学家傅吾康来讲,的确是极大的奖掖。
③1937年,在大量西方人撤出中国的时候,傅吾康只身来到中国。此时,日本已开始全面侵华,目睹了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的累累创伤,傅吾康在一部著作中对他亲身经历的这段中国历史描述道:“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
④1941年夏天,傅吾康与胡隽吟女士相识相爱,按照当时德国的法律,日耳曼人是不能娶非雅利安人为妻的,否则傅吾康会被除去中德学会的职务。1944年,傅吾康向时任中德学会常务编辑兼翻译的胡隽吟求婚。后来胡回忆说:“我们结婚,正是表明我们反对民族优越主义的短视政见。我很受他的鼓舞,也翻腾起国破家亡的愤慨!”
⑤抗战胜利后,傅吾康先后在北平辅仁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在北大期间,傅吾康与季羡林等学者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⑥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汉堡大学也在着手重新建立已遭破坏的汉学系。傅吾康于1950年回到汉堡,接任汉堡大学汉学系主任一职。来北平时只是孤寂一身的傅吾康,此时携妻带子回到了阔别十三载的汉堡。在汉堡大学汉学系主任的位置上,傅吾康一直做到了1977年退休。
⑦傅吾康可谓著作等身,早在1947年他就发表了用英文编写的《明代史籍会考》,1950年回德国之后,他又出版了《中国的文化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1851~1949——中国革命的百年》《中国科举制度革废考》《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
⑧作为历史学家,傅吾康总是试图让欧洲学界尽可能多地理解远东文明。在《中国与西方》一书中,他提到:“跟中国人的西方观相比较,在书中我更深入探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 1 观。因此这本小册子署为《中国与西方》而不是反过来的《西方与中国》。我的首要任务是要让读者理解中国的立场以及面对西方时的中国态度。”跟将中国看成是一堆历史的古典文明的看法不同,傅吾康一直在努力寻找古代、现代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在这一点上,傅吾康依然秉承着他父亲的观点,亦即中国历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傅吾康对近现代中国研究以及现代汉语的重视,实际上也开创了德国中国学研究的先河。
⑨作为文化学者,傅吾康尽可能地杜绝各种各样的偏见,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抱有跟当时大多数殖民主义者不同的态度。傅吾康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柏林的另外一位汉学家海尼士,这除了学术主张有异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海尼士对中国人的态度是他没有办法接受的。他在自传《为中国着迷》中写道,当海尼士谈到“中国人”时,与在中国通商口岸生活的外国人通常所做的一样,以同样的无知和轻蔑谈论“中国人”。
⑩1972年,作为德国外交代表团的一员,傅吾康回到了他22年来日思梦想的中国,1977年5月又再次回到中国。27年后再对自己曾生活过13年的“家乡”做细致的考察,让傅吾康有别于一般的记者或旅行者对中国的认识,他对中国的热爱,可谓是跨越了种族、政治、文化等因素。傅吾康说告别中国对他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他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告别过中国。
相关链接
①我还记得,有一次海尼士在课堂上对冯·查纳尔发表在《东亚杂志》上的文章《德译中国诗歌》提出了批评,态度很轻蔑。冯·查纳尔在文章中指出,中文诗歌具有较为丰富的多种含义,因此要进行翻译是比较困难的。冯·查纳尔的说法令人非常信服。
(傅吾康《为中国着迷——一位汉学家的自传》)②傅吾康以其对汉语出神入化的掌握程度,长年来获得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和文化的坚实根基,每每令吾辈折服。因为这些能力对我们战后一代的汉学家来讲是望尘莫及的。他同样令人信服的有多年来在北平所铸就的一位历史学家的国际视野,正是这样的国际视野决定了他的《中国手册》的编撰方案。
(汉学家马汉茂为傅吾康晚年回忆录《为中国着迷
——一位汉学家的自传》所写序言节选)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吾康的父亲福兰阁教授是著名的汉学家,他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傅吾康没有令其失望,中学毕业后,选择了汉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B.傅吾康师从名家,打下了扎实的汉学研究基础,他撰写的博士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连知名教授也亲自写书评。
C.傅吾康于1950年回到汉堡,接任汉堡大学汉学系主任一职,撰写并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成就斐然,其功底和视野令人叹服。
D.傅吾康与海尼士的学术主张及对中国人的态度有所不同,傅吾康在晚年出版的《为中国着迷——一位汉学家的自传》中还对海尼士的某些看法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解析:选A A项,父亲“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于文无据。
★2.文中③④⑧段的引用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分别简析。
答:
答案:第③段引用傅吾康著作中对于中国抗战的相关论述,直接表现传主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见识。第④段引用妻子的回忆,间接表现了传主正确的民族观和坚强品质。第⑧段引用传主著作中对于《中国与西方》书名的解释,直接表现传主独特、卓越的历史观。
3.作者认为“实际上他(傅吾康)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告别过中国”。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答:
答案:虽然传主1950年就离开了中国,但是实际上他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告别过中国:①家庭构成方面,他的妻子是中国人,他回汉堡时携妻带子。②学术研究方面,回德国后他一直从事汉学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的著作。③社会活动方面,几次返回中国访问、考察,视中国为家乡。④精神世界方面,一直关注中国,晚年撰写回忆录《为中国着迷》,表现了他对中国的不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他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
叶念伦
我的父亲叫叶君健。1931年9月,在上海读高中二年级的父亲得知东三省沦陷,心中像堵上了铅块一样。19岁那年,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父亲用世界语发表了处女作《岁暮》,反映了国破家亡的年代,中国广大中下层人民的苦闷和凄惨。从此,他对这类作品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到读大学四年级时,他出版了一本世界语的集子《被遗忘的人们》,把它作为“中国那些不幸的人们的呐喊——也是向世界其他弱小民族传递他们的呼声”。
大学毕业后,他抓紧学习日文,后赴日本长崎教学。父亲在日本以教英文为生,同时积 3 极组织世界语使用者的反战活动。大半年后,他以“具有抗日危险思想”的罪名被东京警视厅关押了三个月,然后驱逐出日本。
回国后,他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武汉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日对外宣传工作。他接待过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斯诺、爱泼斯坦,英国诗人奥登,小说家易粟伍德等进步人士,并帮助他们前往延安和其他抗日战场。
武汉沦陷后,父亲去了香港,在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的同时,在《大公报》《星岛日报》《东方使者》《文艺阵地》等报刊用中文、英文和世界语发表抗战作品。他创办了《中国作家》杂志,翻译刊登国内抗日作家的作品。他用世界语出版了中国抗战短篇小说集《新任务》,用英文发表了《两个十年的中国新文学》,论述了以抗战文学为主流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轮廓,在国外引起了很大反响。香港人多房屋短缺,他租用了一间厕所,坐在马桶盖子上,膝盖上放一块木板进行写作和翻译。别人要用厕,他就不得不临时停止工作暂时出去。毛泽东的抗日著作《论持久战》《新阶段》等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父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的。
香港沦陷后,他辗转越南,长途跋涉,最后来到重庆,受聘为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的教授,时年25岁。尽管那时经常为躲避日机轰炸而钻防空洞,但他仍利用业余时间,用中外文创作和翻译了包括抗战内容在内的多部文学作品。
1943年,父亲应丘吉尔政府之邀前往英国。他冒着德国飞机随时轰炸的危险,到兵营、工厂、农场、学校、教堂等地进行紧张的演讲。晚上,为了充实白天的演讲内容,他在小客栈中将中国人民的抗战故事用英文写下来,发表在英国的报刊上。德军从荷兰发射的导弹有时飞到客栈附近,但他根本不把此放在心上。他在英国兵营演讲,并与飞行员们同吃同住,表现出超常的抗战热情。
父亲是在苏格兰爱丁堡迎来停战喜讯的。“在我快要入睡的时候,旅馆外面突然人声鼎沸,一片欢腾的样子。我连忙下床,穿好衣服,来到客厅,拉开窗帘往下一看,街上正集满了人群,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唱歌。我连忙下楼,跑到旅馆外面,看个究竟。人群中有人发现我是个中国青年,便涌过来,举起我欢呼,有人拉我跳舞,还有几位少女围过来在我脸上亲吻。原来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无条件向盟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了。”战后,英国政府授予父亲永久性英国居留权,并根据他的个人爱好,安排他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英国文学。其间,他用英文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人民苦难和斗争的革命小说,成为一位在英国颇具知名度的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立即回到祖国,创办了英法文版的大型刊物《中国文学》,翻译并刊登了大量中国的抗日作品。进入老年后,父亲在与病魔搏斗的同时,撰写了《一个 4 时代的终结》《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一个战争的开头和一个战争的结束》《1944-1945,一个文化人在英国——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等以二战为主题的文章。
耄耋之年,父亲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勋章。虽然一生获过许许多多的奖项,然而父亲格外珍视这份荣誉,那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极为宝贵的财富。今天,当世界人民以庄严隆重的方式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父亲躬身伏案、奔走呼号的身影在我脑中越发清晰。当年的他,手中的武器不过是一支笔,然而他内心蕴藏着如钢铁战士一样的澎湃斗志,以及对祖国的深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选自2015年8月2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父亲因为有抗日危险思想,被日本警视厅驱逐出国,这说明父亲组织的世界语使用者的反战活动触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痛处。
B.父亲在香港租用了一间厕所,坐在马桶盖子上写作和翻译,毛泽东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父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的。
C.父亲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英国文学期间,用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人民苦难和斗争的革命小说被称为“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
D.父亲以笔为枪,以特殊的方式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内心蕴藏着如钢铁战士一样的澎湃斗志,蕴藏着对祖国的深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解析:选D A项,“父亲因为有抗日危险思想”分析不当。原文是“以‘具有抗日危险思想’的罪名”。B项,“毛泽东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父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的”以偏概全,原文是“毛泽东的抗日著作《论持久战》《新阶段》等”。C项,偷换概念,原文的意思是父亲是“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而不是他这一时间的小说是“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
★5.本文是怎样记述父亲叶君健先生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通过“我”的口吻介绍“父亲”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事迹,这样写,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运用材料,有利于述评并举。②引述“父亲”的语言进入文中,使“父亲”的事迹更加真实。③以时间顺序写人记事,这样写,对“父亲”事迹的介绍条理清晰。④围绕“父亲”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这一主线组织材料,使“父亲”的特点更加突出,主题更 5 加集中。
6.父亲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表现积极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对和平与正义的强烈追求。如父亲读高二时,得知东三省沦陷,心中像堵上了铅块一样。②对日寇及法西斯暴行怀有刻骨仇恨。如武汉沦陷后,父亲恨透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暴行。③对无辜被屠杀的生灵怀有深厚同情之心。如每逢看到无辜被惨杀的同胞,他都感到撕心裂肺一般。④对祖国和中华民族怀有无限的爱。如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立即回到祖国。⑤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责任感。如读大学四年级时,父亲出版了《被遗忘的人们》,表达了中华儿女捍卫民族尊严的心声。
第二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一)传记归纳概括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十一)传记归纳概括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里长空绘彩虹
——记中国第一飞行女将军岳喜翠
岳喜翠,中国第一位飞行女将军。闻名遐迩的“功勋飞行员”,在展翅蓝天近40年里,安全飞行6 000多小时,航程200多万公里,是我国女飞行员中飞行年龄最长、飞行时间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最多的一位。多年来,岳喜翠飞遍祖国东西南北的长空,在蓝天白云之间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航迹:100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军事演习、科研试飞、抢险救灾、飞播造林、人工降雨等重大任务,并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飞机大面积人工降雪、人工消雨,填补了我国航空气象史上的空白。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祖国的万里长空谱写出一曲曲英雄壮歌,描绘出一道道绚烂彩虹„„
岳喜翠出生于山东的一个矿工家庭,儿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像雄鹰一样翱翔于蓝天,一览祖国山川河流的美丽壮阔。1965年7月,国家招收第三批女飞行员,岳喜翠刚初中毕业,凭着优秀的学习成绩、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走进了航校。
面对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艰苦的学习生活,这个矿工的女儿继承了父辈那种坚忍顽强的精神,爬山、跑步、打旋梯等,训练场上,她的汗水一遍遍地浸湿了衣裳。正当一切顺利进行,她即将展翅高飞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打击却迎面而来。医生诊断她患了风湿性关节炎,搞不好就可能永远停飞!
抱定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坚定信念,她给自己安排了严格的治疗、学习计划,一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边按教学计划自学功课,同时忍着疼痛顽强地进行体能训练。开始时全身刺痛,几分钟下来,浑身汗透,可她咬牙坚持,两个多月后,她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重返航校。
从航校毕业后,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岳喜翠达到了全天候的飞行水平。23岁时,领导任命她担任机长。担任机长的第二年,她接受了一项卫星回收的飞行任务。岳喜翠带领机组人员冒着酷暑高温,驾机从武汉飞到山东莱阳,参加卫星回收模拟试验。刚下飞机,面对着一双双质疑的眼睛,岳喜翠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消大家的顾虑。
一到试验场地,岳喜翠就带领大家调查、研究,分析相关问题,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科研组的同志虚心请教。为了夜间航行准确无误,便于跟踪观测,他们在莱阳地区不同方向摆了五个点,用探照灯照明观测,及时收集并上报摄影机所拍摄到的各种信息数据等。
就这样,岳喜翠领着全机组人员与科研人员密切合作,用两个月的时间圆满地完成了科学试验任务,受到国家科研部门的赞赏。在这次任务中,岳喜翠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独当一面 1 的组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航空事业是科学的事业,航空科学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为了延长飞行生命,她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飞行技艺。她先后驾驶过五种不同型号的飞机,由于各种机型差异较大,每驾驶一种机型之前,她都要全面学习新的驾驶理论和航空技巧。
1985年,领导决定让她改飞新型飞机“安26”,这对于已进入中年的她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为了克服记忆力差的困难,她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背数据,夜深人静时还在钻研新的理论。只要有机会,她就到驾驶舱里观察、揣摩。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驾驶新型飞机的资格证。
还记得1978年冬天,新疆地区发生严重的旱灾,200多万亩冬小麦急需大雪覆盖,天山牧场400多万头牲畜急需水源。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气象局决定在新疆地区进行我国首次飞机大面积人工降雪试验。飞机人工降雪的最大特点是要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操作。这样,会给飞机驾驶带来极大困难和危险,这对飞行员的驾驶技巧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运输航空兵部队和岳喜翠接受了这项试验性的任务。
那天夜里,天气突然变化,岳喜翠带领机组迅速进入阵地,等待起飞。不久舱外下起了冰粒,噼噼啪啪地砸着机身,机窗上也蒙上了一层雾霜。驾驶员看不清起飞跑道,情况非常紧急。在这个关键时刻,岳喜翠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技艺,凭仪表操作强行起飞。当大家克服一切困难将大量的催化剂洒向浓浓的云层时,飞机像胜利的雄鹰一样在云海里来回盘旋着。
岳喜翠在近40年的飞行生涯中,无数次地为祖国的科研试飞建立功勋,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为“神舟”五号做过多次空投试验。1996年,身为某运输航空兵副师长的岳喜翠,受命为飞船返回舱模型进行高空空投试飞。这种试飞在国内没有先例,在试飞飞机的手册上也查不到相关数据。这项没有前人经验和现成资料的试飞任务,需要我国科研人员和岳喜翠机组从零做起。
五年多的时间,岳喜翠带着这些空投员、空投师们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五十多次高空空投试验,为科研部门获取了宝贵的测试数据。当岳喜翠目睹宇航员从太空成功地安全返回地面时,想到自己在飞行生涯的最后阶段,能参与完成“神舟”五号飞天的使命,她感到无比欣慰。
从一个女飞行员成长为中国第一个飞行女将军,岳喜翠在蓝天上书写了属于她的生命华章。
(选自《决策与信息》,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A.“万里长空绘彩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岳喜翠在航空事业上留下的光辉灿烂的业绩,形象生动,韵味悠长。
B.岳喜翠是我国第一位女飞行将军,也是女飞行员中飞行年龄最长、飞行时间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最多的一位。她首次驾驶飞机大面积人工降雪、人工消雨,填补了我国航空史上的空白。
C.岳喜翠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她善于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善于调查研究,虚心请教,不断完善自己的飞行技艺。
D.本文写岳喜翠的经历,意在告诉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恪尽职守,要兢兢业业,要敢为人先,这样的人物就称得上是英雄。
解析:选B B项,应是“填补了我国航空气象史上的空白”,选项“填补了我国航空史上的空白”扩大了范围。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为了实现一览祖国壮丽山河的夙愿,出生在矿工家庭的岳喜翠凭着优秀的学习成绩、过硬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毅力考进了航校并成为了中国第三批女飞行员。
B.文章适当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使得传主的形象更为饱满,如写她担任机长参加卫星回收模拟试验、面对他人质疑时的心理活动,虽一笔带过,却言简义丰。
C.岳喜翠是敢于接受挑战的人:23岁担任机长;进入中年接受改飞任务,以优异成绩取得新型飞机的驾驶证;飞行生涯的最后阶段参与“神舟”五号飞天的工作。
D.在岳喜翠的职业生涯中,为“神舟”五号做过多次空投试验是最让她骄傲的事。这样的试飞由她首创,她不得不从零做起,克服重重困难,耗时五年才完成任务。
E.本文通过岳喜翠在成长经历中的诸多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她成功的主客观因素:个人的勤奋努力、领导的赏识重用、团队的精诚合作、困难的磨练砥砺。
解析:选BC A项不准确,原文是“凭着优秀的学习成绩、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走进了航校”,并没有写出她在考航校时展现出“顽强的毅力”。D项错,“这样的试飞由她首创”表述有误,原文是她“受命为飞船返回舱模型进行高空空投试飞。这种试飞在国内没有先例”。E项错,本文并没有用典型的事件表现“领导的赏识重用”和“团队的精诚合作”这两点。
★3.概括岳喜翠的性格特征,并就其性格特征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①少有远志;②意志坚忍顽强;③严谨认真;④刻苦好学;⑤胆识过人;⑥敢于接受挑战。看法: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
熊庆来,1893年9月11日出生在云南弥勒的朋普镇息宰村,1913年考取留学比利时公费生。他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的四所大学攻读。他给父亲的信中说:“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留学8载,熊庆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与信念。在法国名师的指点下,他发表了一系列数学论文,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1921年秋天,东南大学聘请28岁的熊庆来为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此任教的5年间,熊庆来讲授了十多门课程,编写了包括《球面三角》等十几种讲义。
1926年,清华大学聘请熊庆来参与筹办算学系。他在清华算学系增设研究部,这是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他编写的教材《高等算学分析》,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第一批“大学丛书”出版,成为全国大学算学系的必用教材。
1932年,他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会后到巴黎的研究所研究函数论,两年间写出《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论文。1934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其无穷级定义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级”。这也确立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并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
1937年,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和教授的熊庆来收到了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聘请他回滇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电报。他与龙云约法三章,龙云允诺后他立即决定放弃清华的优裕条件,回滇服务于桑梓。
上任伊始,熊庆来便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家充实云大教师队伍。动物学家崔芝兰,数学家赵访熊,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文史专家顾颉刚等各学科的专家及一批后起之秀陆续做了云南大学的教授。抗战时期办学经费困难,熊庆来想方设法四处筹集,得到美国罗氏基金的多次资助,昆明富商董澄农先生捐建了澄农馆,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映秋院。在他的努力耕耘下,到1938年,云南大学有了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云大正式成为国立大学。自1937年至1949年,熊庆来在云南大学担任了12年的校长。这12年,是“云南大学的黄金时代”。在1946年,熊庆来领导之下的云南大学被《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为世界著名的中国15所大学之一列入该书。
熊庆来自早年从事教育工作起直到晚年,几乎把毕生的心血与时间都花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只要是人才,他就会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培养他。1931年的一天,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数学论文,论文的作者华罗庚引起了他的注意,此时的华罗庚是金坛中学的 4 一名小庶务员。熊庆来马上写信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又破格让清华算学系招进了华罗庚。在熊庆来的精心培养下,华罗庚写出《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等数十种专著,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熊庆来依然抱病指导两个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年轻人——杨乐、张广厚。再加上陈省身、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等,熊庆来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典范,被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更是识千里马的伯乐”。
在描述父亲的性格时,他的儿子熊秉明用了四个字:平实诚笃。这确是熊庆来性格之写照。他举止言谈缓慢而持重,不善辞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在欧学习期间,他励志向学,16岁奉父母之命与妻子结婚后,两人几十年一直相敬如宾。熊庆来治学严谨,他的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即使在任校长之时,他也要每周亲自为学生上几节课。
然而,熊庆来的平实诚笃中却蕴藏着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熊庆来在1951年因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在其后的近二十年中,他就是以这种病残之体一直坚持做研究工作。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他开始学习俄文,经过努力,最终他能够借助字典阅读俄文数学文献。
熊庆来是中外闻名的数学家,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是将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这颗数学界的明星将永远熠熠生辉。
(摘编自《弥勒县数学家熊庆来》等资料)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庆来留学8载,正如他给父亲的信中说的:“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这为他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熊庆来性格“平实诚笃”。他生活恬淡,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研究,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
C.熊庆来治学严谨认真。这表现在他在任云大校长期间,拿出诚意聘请专家提升学校的“软件”,又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学校的“硬件”。
D.熊庆来具有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他脑溢血后病情稍有好转,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还开始学习俄文。
解析:选C C项,任云大校长期间的事例是表现熊庆来治校严谨认真的,治学严谨认 5 真的事例是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对自己数学论文的修订。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语言质朴简练,从不同方面突出表现了熊庆来一丝不苟的学习工作态度,并大量介绍了他的辉煌丰硕的学术成果。
B.熊庆来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他以“熊氏无穷级”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为中国人争得了光荣的一席之地。
C.熊庆来对学术研究一向执着而且才思敏捷,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
D.作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仍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仔细,一旦发现错误,就一一圈出,并加以改正。
E.熊庆来一生识才爱才惜才,被誉为“识千里马的伯乐”,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大力资助。
解析:选BD A项,概括不全;本文对他的学术成果介绍得较少。C项,“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错误。E项,文章中未提及对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的资助。
★6.熊庆来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答: 答案:①机构建设方面:他一手创建了清华算学系,还在清华算学系设立了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执掌云南大学12年,使云大由省立而国立,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西南角。②教学方面:他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时都亲自编写讲义,认真教学。③人才培养方面:他倾尽毕生精力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人才,而且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
第三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传记理解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十)传记理解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美]麦圭尔
拿破仑将指挥总部设在尼斯,并且约见这些将领们。将领们仔细打量着他们的新任总指挥官——一个只有26岁,留着长乱发须的瘦小家伙,一双手紧拿着他新婚妻子的画像,并且坚持每个人都要欣赏——但没有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不起眼的人是位政治阴谋家,借着什么秘密交易而谋得了此职位。难道他真的能指望这些在愤怒、饥饿中挣扎的27 000名士兵来对抗奥地利帝国? 这些人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领军饷,且衣不蔽体,穿着草鞋。
但是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而有条不紊地询问他们单位的大小,部队的士气,以及补给的问题。然后他告诉他们,他将于次日检阅士兵,并且在后天就要开拔部队。
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先安排的时间进度来做,但是也没有落后多少。在48小时之内,他已经设法取得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6天。他又将部队中顽劣不驯的士兵打散,分布到其他单位中,借以分散他们的愤怒以及哄吵的力量。
为了增强部队弟兄们强烈的认同感,拿破仑主持了一次正式的检阅。他对部队的演讲,展示了他那激发部队士气的伟大能力,使将士们深受感动,并且从1796年4月2日开始行军。他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反而快速地率领大军穿过热那亚领地。在四次遭遇战中,轻易击退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接着在4月28日,撒丁尼亚国王同意停战。而奥地利军队也撤退以保卫米兰市。
首次胜利后,拿破仑又向他的部队做了一次演讲:
“将士们!到目前为止,你们一直在为一些不毛之地奋战着,虽然这些不毛之地因为你们的浴血奋战而出了名,但是对国家却毫无用处„„在缺乏一切物资的情况下,你们却能成就一切事情。你们在没有大炮的武力下赢得战斗,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横渡河流,在没有靴鞋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行军,并且经常在没有面包食物,没有白兰地的情况下空腹露宿扎营。只有自由斗士才能够承受你们所忍受的艰难困苦!我衷心地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而且这个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他的儿子拿破仑二世从未统治过法国。但是到了1852年,他的侄儿路易·拿破仑,却利用这个名字的声望,宣布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拿破仑主义——相信政府应由人民所指派之强大且独裁的统治者所治理——这种观念继续在法国的政治中流行多 1 年,即使在今天,它仍是一种明确而有形的力量。
拿破仑实际上是千百种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他的功绩。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本身的人。不论我们是欣赏他或是憎恨他,是颂赞他或是诅咒他,我们都很难不同意他为他自己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选自《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有删改)相关链接
滑铁卢战役发生时,卷土重来的俄罗斯大军还没有进入法国,即使拿破仑在滑铁卢“险胜”英国人,当奥地利军队,特别是几十万俄军杀过来的时候,拿破仑将会迎来没有任何机会的惨败。
(《拿破仑究竟败在哪儿》)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这反映了拿破仑镇定自若、毫无畏惧的品格,为后文写其取得的骄人战绩做了铺垫。
B.拿破仑的儿子拿破仑二世没有统治过法国,到了1852年,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拿破仑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
C.拿破仑的演讲能很好地抓住士兵的心理,表明了自己与士兵荣辱与共、苦乐共享,自己和整个法国理解士兵。
D.拿破仑在演讲中高度赞扬了士兵敢于克服困难,敢于打硬仗的作风。
解析:选C C项,“表明了自己与士兵荣辱与共、苦乐共享”错误,他的演讲并未体现此内容。
2.下列对作品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二十六岁时,拿破仑就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率领饥饿中的27 000名士兵四次打败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
B.拿破仑的演讲极具魅力,富有鼓动性,鼓舞了士兵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使散漫、顽劣的军队变成有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C.士兵们被拿破仑的演讲深深打动,他们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拿破仑快速地率大军越过热那亚领地。
D.拿破仑一生战功赫赫,即使对他的评价不一,有欣赏、憎恨、颂赞、诅咒的,但是大家基本上都同意他自己为他个人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E.拿破仑实际上是所有文艺创作的灵感泉源,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 2 他的功绩。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的,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本身的人。
解析:选BD A项,“他率领饥饿中的27 000名士兵”不当,文中说“他已经设法取得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6天”;C项,“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的不是士兵,而是拿破仑;E项,原文是“千百种文艺创作”,而选项将范围扩大为“所有文艺创作的灵感泉源”。
★3.“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而且这个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一句有什么深意?
答: 答案:赞美了拿破仑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拿破仑对后世的影响,即拿破仑的侄儿利用拿破仑的声望所获得的成就以及作为法国政治力量强大根基的拿破仑主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气象学家黄荣辉:从放牛娃到院士
黄荣辉,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黄荣辉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被派遣到日本东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科留学。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积累,选择了当时国际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行星波动力学,学成归国。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从事行星波动力学的研究,获奖无数,然而,他的成长之路却是从贫穷的放牛娃开始的。
黄荣辉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非常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靠给人家当雇工或长工来养活全家。新中国成立前,祖祖辈辈都没有上过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家里分得土地,他才上学。由于生活十分困难,没有钱交伙食费,每星期他必须自己从家里挑几十斤白薯和柴草步行约20千米到学校。再冷的冬天也只穿两件破烂的冬衣,直到高中毕业前,都没有穿过一双买的鞋。一双木拖鞋伴他度过了中学时代。他与一位同窗好友合盖一床被子,上学用的文具只有靠有时帮助经济富裕家庭的子弟背书得一点劳务费来购买。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他退却,反而更激励他勤奋读书,使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他带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第一次穿着买来的鞋迈入北大这一引导他认识现代科学的大门。学校给了他最高的助学金,还有冬衣和夏衣,有关领导还经常嘘寒问暖。这使他暗下决心: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报答党和 3 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就是这样一个纯朴的信念,使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1979年,黄荣辉开始着手准定常行星波研究工作。准定常行星波变化缓慢,波长上万千米,比地球半径(6 400千米)还长,这是进行两周以上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预报的关键性动力学问题。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必须从分析浩如烟海的观测资料入手。要在这个领域提出一点新见解、新理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要耗费巨大的心血。黄荣辉同样无捷径可走,只能通过非凡的毅力进行研究。黄荣辉感叹:“灵感没有帮过我的忙。”是的,他是把中国农民的老黄牛精神和现代科学手段、科学思维相结合来塑造科学家的形象的。
他家老少三代五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回国后,两个孩子都上学,每天晚饭后,不论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
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很强的适应力。吃饭,他不问色香味,塞饱就行;工作累了,他不论睡地铺还是行军床,肩膀一挨铺就睡着。上班时,头脑里不想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对于这样的生活,他说:“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在科学的迷宫,黄荣辉有时可以忘掉一切。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购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却不见了。他爱人笑道:“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子还丢了?”谁知鸭子被所里一位同事拾到并送还。这位同事做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我们所的“书呆子”黄荣辉。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1979年,他由国家派遣赴日留学。两年中,他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在机房工作。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当时的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就多次挽留他在日从事研究工作,并表示要负责他在日期间的一切生活费用,但他没有答应,如期归国。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气象学家也要给他优厚的待遇,促他赴美工作,他婉言谢绝:“国家需要我赴美作合作研究时,我会去的。”直到不久前,国外一所大学还愿提供高薪招聘他,他同样没有答应。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黄荣辉很注意培养年轻人的科研能力。他在10年前倡导举办的学术沙龙一直延续到现在。无论他有多么忙,只要他在国内,他都会参加每两周举办一次的学术沙龙。他指导学生做学术报告非常认真,给学生修改论文总是一字一句地推敲,当论文发表后,从不把他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稿费也从来不拿,全部给年轻人,历来如此。这使年轻人很受鼓舞。
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下,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在他身边工作。不但有我国派出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和他一起工作,还吸引了美国、日本、韩国的留学生做了他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黄院士曾说:“我是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的,我做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党多年教育的结果,再就是个人的努力。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不是为了谋生。对名誉我看得很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发展扎扎实实地做点贡献,为国家为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4.下列对传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荣辉是第一批被派遣到日本东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科的留学生,他选择的课题是当时国际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B.黄荣辉祖祖辈辈都是文盲,家境贫困,他求学期间历尽艰辛,勤奋读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
C.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黄荣辉凭着非凡的毅力进行常行星波研究工作,清贫的生活没有改变他对科研工作的乐趣。
D.黄荣辉很注意培养年轻人的科研能力,培养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他的超高的科研能力甚至吸引了好多国家留学生成为了他的学生。
解析:选D 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下,吸引了外国留学生成为他的学生”。
5.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黄荣辉出身贫寒,但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最终在行星波动力学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B.文中用丢鸭子的事件来刻画黄荣辉不懂生活,迟钝木讷的“书呆子”形象。C.清贫的生活并没有成为黄荣辉的困扰,家人的支持让他能够专心致志地致力于科研工作。
D.准定常行星波研究难度大,资料多,但黄荣辉依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见解、新理论。
E.由于黄荣辉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美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多次挽留他在美从事研究工作,被他婉拒。
解析:选AC B项,“书呆子”形象是表面的,实质上是在体现他忘我投入的科学精神;D项,没有提及他“提出了新见解、新理论”;E项,是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非美国。
★6.《论语》有云:“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黄荣辉将这两句化用为“人不堪 5 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结合全文,阐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 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为不能承受的苦难忧虑,在“我”这里都能甘之如饴,乐在其中。②家境贫寒却充实:尽管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他都坚持完成学业并保持优异成绩。③科研生活艰苦却精神富足:即使居住条件简陋,衣食粗鄙,早出晚归,他也能创造条件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并以之为乐。
第四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记探究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十三)传记探究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1913年9月21日,程先生出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当时的程家清贫,但富有文学传统。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而是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等。他在讲授时则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以及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而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需的。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他在晚年还深情地回忆说:“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才气横溢的程先生赢得了正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的著名才女沈祖棻的青睐。堪称天作之合的这对夫妇,在以后的四十年中不但在诗词写作中有琴瑟唱和之乐,而且在学术上互收切磋之益。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当初我们之所以写这一类的文章,并用这样一些方式来研究古代作家与作品,特别是千帆,在这些论文中,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因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是贯串程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做的研究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之论。例如写于1944年的《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对韩诗中向称难解的“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二句从光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从而做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正因为怀着解决难题的明确目的,程先生的研究成果就不是凭着一时灵感的妙手偶得,而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
程先生对陈寅恪注意到附丽于科举的“行卷”风习与唐人小说的关系而未及深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时隔30余年后,他写成了专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对这个问题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对一个问题思考、研究长达30年,孜孜不倦,沉研深思,终于求得比较圆满的解决,并且只写成一本言简意赅的小册子。
而正因为程先生的学术研究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因而他以一篇篇的论文,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把学术推向前进。
他认为从事古代文史的研究,一定要有通识。他还主张研究者应注意各种文体及其关系,而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样式,认为古代文学批评和古代文学这两类研究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不应视之为两个各不相关的学科。推而广之,他主张文史哲相通,文学与艺术相通,古代与现代相通,东方与西方相通……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的背景中,程先生指出:“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他又说:“如果说我有一些看法与别的先生有些不同,那是与我反复看某个或某些作品又互相沟通比较分不开的。”于是,程先生研究的对象虽然往往是具体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但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考察这些对象,而是把它们置于广阔的背景中,然后得出结论来。
(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先生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自幼就耳濡目染,受到了文化熏陶,这为他以后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这种方法是贯串程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这种方法”指的是“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C.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讲求实证,从来不发凿空之论。
D.私塾教育启蒙,得到了良好的大学教育以及个人的不懈努力,是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形成的重要原因。
解析:选C “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理解有误,“发现问题”应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君硕先生设想是把传统士大夫应当具备的文化知识教给学生,这与当时提倡的新式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契合。
B.金陵大学的学习经历使得程先生从此走上了专治古代文史的学术道路。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沈祖棻这位同甘共苦数十年的人生伴侣。
C.程千帆夫妇尝试用一种前人都没有用过的方法去研究古代文学,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D.他主张研究文学史一定要着眼于某一个阶段,就某一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再继续向外扩展、壮大。
E.程先生的治学范围相当广博,举凡史学、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史,他都有很深透的研究,且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
解析:选BE A项“设想是把传统士大夫应当具备的文化知识教给学生”错,原文中说“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资治通鉴》等”;并且“这与当时提倡的新式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契合”文中也无体现。C项“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因为……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D项表述不准确,原文中说:“他认为从事古代文史的研究,一定要有通识”“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考察这些对象,而是把它们置于广阔的背景中,然后得出结论来”。
★3.评传出自程先生的弟子莫砺锋之作,提笔记录恩师的点滴无不饱含追思,字句无不洋溢倾慕,试结合文本从“师道”“学习”“师生关系”三个角度任选其一,谈谈你的感受。
答: 答案:(示例)学习方面:①学习必得打好基础。程先生在私塾中学习,文辞义理并重,被要求用文言文写文章、记日记、写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关键因素。程先生在金大的四年中,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还向许多其他老师请教。他的学术上的成就与这种如饥似渴式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③学习要讲究方法。在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程先生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了“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并将其作为贯串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这也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④学习要实事求是,立足根本。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做的研究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之论,故而其研究成果皆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的身体,一直长期与病魔抗争。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 4 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闵惠芬在艺术生涯之中获奖无数,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被公认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B.文中引用了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踏实、谦和、低调等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C.“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这句话体现了闵惠芬演奏二胡特别有激情的特点,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D.闵惠芬将事业放在第一位,将二胡当作自己的生命,她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上。
解析:选A “被公认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错,因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只是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的话。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和高度评价。
B.本文并未采用一般传记使用的按时间先后记叙的纵式结构,而是从闵惠芬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两部分分别记叙,融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一代艺术大师的崇敬之情。
C.闵惠芬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作者记叙这件事是为了着力表现闵惠芬在艺术追求上的完美主义。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带着她的二胡访问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广泛赞誉,她独特而又感人的演奏甚至让人觉得“要跪着听”。
E.闵惠芬认为传承民族音乐要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所以她提出了中西合璧的观点,并用尽毕生精力去实践它。
解析:选AD B项说“融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原文中并无抒情。C项说“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是强加因果。E项,原文说“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这与她的观点无因果关系,且她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上,并非“用毕生精力实践中西合璧的观点”。
★6.闵惠芬的艺术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答: 答案:①热爱自己的事业。闵惠芬的成功给那些热爱艺术的青年提供了典范。②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闵惠芬提出“中西合璧”理论,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③顽强地与困难做斗争。多次与病魔做斗争,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④把事业融入生命中。闵惠芬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小说分析鉴赏类题目
课时跟踪检测
(四)小说分析鉴赏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麦 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1 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中第四段有关农村夏夜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也为下文写大斌子捉住偷麦的老王头这一故事情节做铺垫。
B.“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
C.“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这句话表现出大斌子被老王头拒绝后的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老王头恨之入骨,“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另一方面似乎也理解了 2 老师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大斌子、王老师态度转变,彼此理解,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解析:选D A项,“突出了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文中无依据;B项,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C项,“对老王头恨之入骨”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小说的后半部分,大斌子已经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
★2.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答:
解析:题干有两问,题干问题切入点很小,已经很明确,是“人物性格概括题”和“人物手法题”。
第一问:对大斌子性格的把握,要结合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大斌子学大人抽烟、给老师“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烟筒里塞半截砖”等情节,可以看出其顽劣的性格;保护老师、给老师送麦子等情节,可以看出其正直善良宽容的性格;被队长逮着情节可以看出其倔强仗义的性格。同时,“我”的衬托也需要考虑。
第二问:思考刻画人物的手法,结合全文,发现对大斌子的刻画是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前面写其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感觉这人性质恶劣,结尾却发现是为了帮助老师,人物形象在对比中突显出来。
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
(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
★3.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
解析: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大斌子、老王头等人物形象,对于谁是主要人物,可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不论谁是主要人物,在谈看法或观点时都要谈他们的作用,因此本题可以看作“主要人物作用题”。作答时,可以从情节角度、人物自身角度、主题角度等方面来 3 分析。
答案:(示例一)大斌子。①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③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④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示例二)老王头。①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④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阿 太 蔡崇达
我那个活到99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1)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代,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 4 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儿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92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都在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2)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选自《2015中国小小说排行榜(上半年)》,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到祭祀“外婆”的贡品——一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便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地摔在地上,表现了阿太的麻利。
B.主要人物阿太的语言,时而短促有力,时而绵软悠长;时而朴实无华,时而深邃隽 5 永。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引人回味思考。
C.92岁的阿太在检修屋顶时不小心摔伤,见到“我”后失声痛哭,说明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也有恐惧和软弱的一面。
D.小说通过对一个性格鲜明的老太太的生活速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
解析:选C C项,“恐惧和软弱”分析有误,阿太的哭流露出老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率真的一面。
★5.小说表现了阿太哪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答题时,可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行为等进行分析概括,分项陈述。外婆去世时,阿太“骂骂咧咧”“跑来跑去”“掀开棺材”“看那祭祀的供品”等,没有把悲伤展示出来,可见其处事果断的性格。菜刀切断手指时只是“哎呀”一声;通过母亲之口叙述阿太让舅公学游泳的故事;九十多岁时,要雇车送她从镇上回村里时,她异常生气的话语以及“慢慢地往镇外挪”的动作,可看出阿太的倔强硬朗。受伤后,“我”看她时,“她就哭着喊”“她哭着叮嘱我”“一整天都在等我的身影”以及阿太的临终留言,可以看出阿太的朴实率真。
答案:①牛:处事果断。冷静面对外婆的突然离世,将悲伤深埋于心。②狠:倔强硬朗。菜刀切断手指时只是“哎呀”一声;看似无情,却用心良苦地让舅公学游泳;从屋顶掉下来摔伤后,第二周就坚持落地走路。③真:朴实率真。受伤后,要“我”经常去看她;临终前,给“我”洒脱而又深情地留言。(答出两点即可)★6.从人物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答:
(2)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答:
解析:答题时,先理解句子的含意,再判断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从内容、人物性格等方面思考语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1)句,通过“乜斜着眼”“不屑”“老人平静地打盹”等神态描写,表现出外婆去世时,阿太虽然内心伤痛,但仍隐忍着,平静地对待生死的态度。(2)句,联系上下文可知,每次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看到阿太“不甚明白地笑”“层层叠叠的皱纹”,心中便释然了很多,说明阿太的坚强性格给予“我”很大的精神力量,让“我”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答案:(1)通过细腻的神态描写,表现了阿太的隐忍性格和对待生死的平静、超脱的态度。
(2)在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中,揭示了阿太的坚强性格对“我”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受到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