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大全)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我们学习教育新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做深入的反思与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 问题 反思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我们也应该请醒地看到,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地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
一、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1.把“对话”变成“问答”。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问、学生之问、学生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
2.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我认为,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3.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放羊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4.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5.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
6.探究的“泛化”。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种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这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反思
1.“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唯一学习方式吗?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人认为这种方式在某些课堂上运用属于牵强附会。其实,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既要与时俱进,又要批判地继承,而不是简单、刻板地转换一种教学方式。
2.课堂气氛是否越活跃越好?有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一观点使得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于永正曾说:“教师在组织各方面的活动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来进行,而且要及时调控,使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从而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也就是说,课堂气氛的好坏不能仅限于课堂表面的活跃,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
3.一定要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吗?合作讨论的方式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备受欢迎,尤其是在听课或比赛时更是备受宠爱,似乎缺了它就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确实,合作能力非常重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最好渠道,它既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能够使学生体验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利用信息,怎样提高自己,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一定要合作讨论呢?张文宪老师就认为:“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其前提和条件的,即讨论应该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展开。”
4.教师是否讲得越少越好?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应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一种误解。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
以上是我的几点看法,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让教学真正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这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做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第二篇: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反思
周宏家
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快两年了,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两年来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要想让初中的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成绩好的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学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比如八二班李紫慧同学就非常聪明,我经常出题留给她做,由于她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她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一些关注。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要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
在教学环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生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要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学工作就会成功。
第三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 “自主”变 “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习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第四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
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 “自主”变 “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
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习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冯耀周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当然,新课改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更多关注并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如何紧紧抓住课标要求又有实效,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一点反思体会。
反思一:新课程流于形式。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让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流程,教师为了完成所谓“三环五步”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懂不懂这样的形式,时间到,就进行下一步。比如:独学、对学、群学,然后展示、点评、质疑、测评、小结。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等问题,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实,课堂流程的训练,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待我们各位领导、班主任、教师大力工作,并不是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课改工作是长时间的,不是立竿见影。
反思二:“少讲”还是“不讲”,是个问题。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进行新课改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的问题。我认为: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思三:教学过于追求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我认为,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反思五: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我认为,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