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 自读文本1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自读文本
游褒禅山记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最终。.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窈:幽深,深远。.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解析:C项,加:更加。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有泉侧出 .D.顺流而东也 .解析:C项,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其余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答案:C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A项,非常:古义,不平常;今义,副词,十分,极。C项,至于:古义,到了……(的地步);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D项,学者:古义,治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答案:B
咎:责怪。
加:增加。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石门亭记
[宋]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廓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朱君为之
令:让,叫。.B.悉取古今之刻 悉:全部,都。.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D.人之否也敢自逸 .解析:A项,“令”应为“县令”。答案:A 5.导学号3058400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去廓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B.去廓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C.去廓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D.去廓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解析:通读句子可以看出“《书》不云乎……”“《诗》不云乎……”的句式应是相同的,因此断句也应一致,由此排除A、B两项;再结合句中的具体实词、虚词帮助断句。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相:互相。
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登高远望,都是“仁”的体现。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解析:C项,“玩水”不是“仁”的表现,不能必然得出登高远望是“仁”的体现的结论。答案:C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解析:注意“政”“不有”等词语的翻译,以及“其……乎”的句式。
参考答案:(1)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
(2)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 参考译文石门亭在距离青田县几里处,是县令朱君修建的。石门山,是一座名山。古代的人都把他们观赏游览(石门山)的感想慨叹刻凿在石头上,把它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彼此相望。朱君到了之后就修建了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集中起来,把它们立在亭中,写信给他的甥婿王安石,让(王安石)记载他建造亭子的想法。
(朱君)建造亭子的想法,是只喜爱石门山呢?还是喜爱观赏游览眺望远处呢?还是想在这里询问百姓的疾苦忧愁呢?还是安闲时自己在这里休息呢?还是可怜那些人的石刻日晒风吹剥落又没有什么遮挡而消失呢?人与万物(一样)一定都是按种类互相喜欢或厌恶。广博高大草木茂美,万物依附在它的上面生长,却不自以为有功劳,这是山。喜爱山,这是一种仁爱。离开城郊来到荒野,登上高山向远处观看,其中一定有所感慨。《尚书》不是说:“我心里烦躁就跑到荒野。”《诗经》不是说:“驾车出游,来宣泄我的忧愁。”看看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那忧虑的一定是天下的老百姓,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人不得志能够自我释放吗?到深山中接近种植庄稼的百姓,和他们接触交谈,来了解他们的疾苦忧愁,难道还会有无法沟通、下情不明的情况吗?探求百姓的疾苦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老百姓被教化而服从,之后才能够没有争讼。老百姓没有争讼,县令大概才能没有事情做而停下来,悠闲自得地游玩吧?古今有名的人,他们的石刻侥幸还在,他们的文章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名声与石刻将流传而不被磨灭,成就仁爱的名声又不丧失自己的志向,也是一种仁爱啊。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
三、语言运用
8.把下面的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34岁。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解析:首先确定句子主干,可由“《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重要游记”来充当,其余内容穿插为修饰语。参考答案:《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他34岁时,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抒发自己的感想的重要游记。
第二篇:《游褒禅山记》教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智慧。【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时数】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基础梳理
(见学案。梳理学案上的文言基础知识)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 2.名之曰褒禅。
名: 3.有泉侧出。
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 6.而其见愈奇。
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8.火尚足以明也。
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传:名: 归纳;分析以上词类活用,你得出那些规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动词(如11)。
2、名词作状语:前面有主语,后面有动词(如3)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如10)
4、动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前面有“其”。
第三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文言总结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十分。)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三、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侧)(2)名词做动词
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3)动词做名词 四、一词多义 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实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①道
到达的人。)
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形容词做名词
(名词,主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讲)
词,深度。)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②盖
(5)形容词做动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助词,有“大概”的意思)走到头。)
日初出大如车盖
(名词,车盖)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为“是由于”等)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③文
必修二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总结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
④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5)观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不在也(动词.观察)而世之奇观、瑰怪、非常之观(名词.景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的 楼台、宫殿)
(6)得
此余之所得也(得到,所得译为心得体会)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虚词
1、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副词,竟,竟然,居然)良乃人,具告沛公
(副词,于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副词,才)
2、其
①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②用作副词
啊!)
a委婉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④ 固定用法,“其...?其...?”译为“是...呢?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呢?”
吧)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道马也?
b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能”。
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
三、句式 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一)固定句式
c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1、其孰能讥之乎?
(其••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难道……吗?)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
2、何可胜道也哉!
(何••哉: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想要治他的罪,难道还没哪里……呢!)
借口吗?)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 d 祈使语气
相当于“一定”
也:这就是……的缘故。)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遗
愿)
(二)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③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天地……”:“于天地……”作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悲哀
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
必修二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总结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三)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略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文言基础知识专题讲解
词类活用——动词活用
五 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汤食)⑧少仲尼之闻
(闻: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必修二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总结3
第四篇: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3再别康桥 Word版含答案
再别康桥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倩影(qiàn)
青荇(xìng)..栉风沐雨(jié).B.漫溯(suò).桀骜不驯(xùn).呕心沥血(ǒu).笙箫(shēng).从容不迫(cóng).C.彳亍(chì chù)颓圮(sǐ)...无济于事(jì).D.长篙(gāo).荒谬绝伦(miù).载歌载舞(zài).斑斓(lán).味同嚼蜡(jiáo).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②诗人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笔涂鸦,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③日前,一名小伙子为了让自己的网络直播更火,铤而走险去直播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成重伤,住....进了医院。
④余震导致滚落的大石堆叠如山,挡住了赶赴灾区的救灾车辆和志愿者。武警官兵一到,疏通工作如.汤沃雪,道路很快畅通无阻。...⑤西汉诸侯国南越国第二任国君赵昧的陵墓被称为史上最好的帝王陵,盗墓贼只能对着其坚固的防御工事望洋兴叹。....⑥庭审中,周律师不仅观点鲜明,论证清晰,而且深文周纳,旁征博引,将一位优秀律师过人的辩护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解析:“信笔涂鸦”,随便涂画。后形容书法的拙劣或胡乱写作。第②句使用有误。“铤而走险”,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用在第③句中不合语境。“深文周纳”,定罪名很苛刻,想尽方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泛指不根据事实而牵强附会地妄加罪名。不符合第⑥句句意。答案:A 3.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1)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
(2)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 ,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颗大星在天边出现。
①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②草的青,花的香,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 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A.①③ C.②③ B.②④ D.①④
解析:第一空是按由高到低、由实到虚的顺序。第二空填入的应该是短语,而不是句子。答案:D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4.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首诗每节都有“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诗共6节,每节的前3行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添上几分“梦”态。
5.导学号30584006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解析:根据诗中的“温存”“迷醉”“负心”“伤悲”“心碎”等词语来判断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参考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6.“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子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和《再别康桥》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找到相似的句子。
参考答案: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如“甜美”“黯淡”“悄悄”“沉默”等;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如“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等。
三、语言运用
7.请根据你学过的对联知识,从下面的备选句中选择合适的语句,按照合理的顺序为下面的挽联补上下联,只填序号即可。
①华表托精灵 ②何当化鹤重来 ③身世浮沉 ④词源如海笔如椽 ⑤一生一死 ⑥深闺有妇赋招魂 ⑦五岳岱宗高 郁达夫挽徐志摩——
新诗传宇宙,竟尔乘风归去,同学同庚,老友如君先宿草;,,。解析:此题考查对联。对联讲求对仗工整,词性相同。根据上联的特点,第一个分句是个句子,名词+动词+名词,观察5个字的句子,只有①符合要求;第二个分句为6个字,②符合要求;第三个分句中有两个字相同,⑤符合要求;和最后一个分句结构一致的只有⑥,由此可以排出正确顺序。答案:① ② ⑤ ⑥
第五篇: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王安石于褒禅山一游,一代文豪就在此山抒发了志、力、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生就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过程。
立了志,才有走下去的方向;有了力,才有走下去的条件;有了物,才能让尽志之路更加顺畅。对于那些“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我想他们“可以无悔矣”!只要尽志了,就算真的无法到达险峰,无法领略那万千的美好风景,又何必在乎呢?
就像王安石自己本身一样,他试图变法,他想改变百姓现有的疾苦的生活,可阻碍他的人实在太多,他的“物”太少了,尽管他用了很多的办法,努力地奋斗过,还是没能成功。但即使是这样,我想他也可以无悔了。能书写结局的不仅仅是他本身,还有便是那外物。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谁能讥笑一个“尽志而不至”的人?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有些人从出生就直达云霄,而有些人也许奋斗了一辈子都无法到达山腰。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外物的原因便开始懈怠,开始叹息命运的不公。即使这外物不同,使你和他人千差万别,这也绝不是你责怪他人而放弃自己的理由。因为能做决定的,永远都只有你一个人!
就像在本文中,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他被作为“怠而欲出者”。他一个人说,火把将要灭了,快些出去。于是其他人便尾随而出,等到真的出来了,却有人开始责怪他,就连王安石也开始后悔了。
也许那人是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胆小了一些,但错却不全在他。那些真正想进去,继续游玩的人,大可将火把接过,极尽游乐!而如果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这一点,于是便欣然接受,放弃前行。这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甚至能说是外物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本身之错!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些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却随波逐流。这其中的缘由,我想不说大家也都应该清楚吧!
生命不息,那么奋斗也将不止!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志与力都是来自于本身,都还好受控制。但物却难以管理,变幻莫测。也许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不同,连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实现的东西都会改变。
所以,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在内心开辟出一片净地,只留给志与力,让它们好好安顿生长,不要颠沛流离。对于外物的帮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相信自己,练好自己的能力,向着人生的高峰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