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

时间:2019-05-14 12:0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

第一篇: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

《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试大纲

命题单位: 高等教育研究所 考试科目代码: 706 考试科目名称: 教育学基础综合(一)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一)教育学原理为150分,50%;

(二)中外教育史为90分,30%;教育心理学60分,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一)《教育学原理》

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辨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二)《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

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辨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五、考试内容知识点说明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和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考查内容 1.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①教育学的萌芽:《论语》、《学记》、苏格拉底与“产婆术”(“问答法”)、柏拉图与《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与和谐发展教育、昆体良与《雄辩术原理》;②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培根与《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洛克与《教育漫话》、卢梭与《爱弥儿》、斯宾塞与《教育论》、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③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影响较大的教育学学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的基本主张。

2.教育概述

(1)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定义的类型:谢弗勒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定义(广义的和狭义的)。③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①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最基本要素;②教育功能的分类: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①上层建筑说;②生产力说;③双重属性说;④综合社会实践说;⑤个体社会化说;⑥人的培养说。(4)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①生物起源说;②心理起源说;③劳动起源说。(5)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①古代教育的特征;②近代教育的特征;③现代教育的特征。3.教育与社会发展

(1)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等主要社会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3)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主要社会因素的促进作用。(4)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①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背景下教育具体目标的体现;②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和教育学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向;③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的含义及其特征、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④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的基本含义、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⑤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的基本含义、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2)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外因交互作用论;②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③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概念

①教育目的的定义;②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①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人的全面教育的思想。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②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6)培养目标

①培养目标的定义;②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③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6.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

(2)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3)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成

(4)现代发达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 7.课程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①知识中心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论和永恒主义课程论);②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③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

(3)课程类型

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积极价值与局限性(5)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6)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7)课程评价

①课程评价的含义(广义的和狭义的);②课程评价的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自然探究评价模式;③课程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发功能、诊断功能;④课程评价的范围: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8)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和内容 8.教学

(1)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①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②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③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②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③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⑤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的模式

①系统分析模式;②目标模式;③过程模式。(4)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①程序教学模式;②发现教学模式;③掌握学习教学模式;④暗示教学模式;⑤范例教学模式;⑥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5)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①系统传授式;②引导发现式;③自主探究式;④示范操作式;⑤自学辅导式。(6)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巩固性原则;⑤量力性原则;⑥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⑧因材施教原则。

(7)教学组织形式

①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概念、形成、特征与评价);②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8)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9)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0)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出的教学评价新方向 9.德育

(1)德育的内涵及外延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3)德育原则

①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②知行统一;③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④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⑤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⑥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⑦教育影响的一致性;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4)德育模式

①道德认知发展模式;②体谅模式;③价值澄清模式;④社会学习模式;⑤集体教育模式。10.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概念(2)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构成(3)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4)教师的权利与义务(5)学生的权利与义务(6)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7)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中外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二)考查内容 §中国古代教育

1.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

①五帝时期萌芽状态的学校:成均和庠;②夏代的学校:“序”和“校”; ③商代的学校:“大学”(“右学”)、“小学”(“左学”)、“ 庠”、“ 序” 等。④瞽宗。

(2)西周的教育制度 ①“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②“六艺”教育。2.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② “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③“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④“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⑤教学内容;⑥教学方法;⑦道德教育;⑧论教师;⑨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①“性善论”与教育作用;②“明人伦”与教育目的;③“大丈夫”的人格理想;④“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①“性恶论”与教育作用;②以“大儒”为培养目标;③以儒经为教学内容;④“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思想

①“素丝说”与教育作用;②以“兼士”为培养目标;③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④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道家的教育思想

①“法自然”与教育作用;②“逍遥”的人格理想;③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7)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①“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②禁诗书与“以法为教”;③禁私学与“以吏为师”。(8)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①《大学》;②《中庸》;③《学记》;④《乐记》。3.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2)察举制度

(3)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②论人性与教育作用;③论道德教育。(4)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关于教育的作用与培养目标;②论学习。4.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①西晋的国子学;②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①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②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③私学发展;④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①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② 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③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④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①颜之推与《颜氏家训》;②论士大夫教育;③论家庭教育。(5)韩愈的教育思想

①“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②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③论尊师重道——《师说》的教师观。5.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官学的改革

①宋代“兴文教”政策;② 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③“苏湖教法”;④“积分法”;⑤“六等黜陟法”;⑥“监生历事”;⑦社学。

(2)书院的发展

①《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②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③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④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①私塾的发展与种类;②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4)朱熹的教育思想

①“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② 论“大学”和“小学”教育;③“朱子读书法”。(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①“致良知”与教育作用;②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③论教学; ④论儿童教育。6.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1)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2)颜元的教育思想

①颜元与漳南书院;②“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③“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 ④“习行”的教学方法。

§中国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步(1)洋务学堂的兴办

①洋务学堂的类别和特点;② 京师同文馆;③福建船政学堂。(2)“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①“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②张之洞与《劝学篇》;③“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2.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①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② 《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2)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①“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②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③论学制;④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3)严复的教育思想 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②“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4)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①“壬寅学制”;②“癸卯学制”。3.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1)“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②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③教育独立思想。(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

①平民教育思潮;②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③职业教育思潮;④实用主义教育思潮;⑤勤工俭学运动;⑥科学教育思潮;⑦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1922年“新学制”

①七项标准;②学制体系与特点。§中国现代教育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①论教育本质;②“全人生的指导”与青年教育。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①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②职业教育的目的;③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①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②乡村教育的实施。5.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

①“活教育”的目标;②活教育课程;③活教育的教学原则;④活教育的方法;⑤活教育的步骤。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①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②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外国古代教育 1.古代埃及教育

(1)古代埃及学校的种类(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 2.古希腊教育

(1)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2)“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贡献(3)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①“学习即回忆”;②《理想国》中的教育观。(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①灵魂说与教育;②教育作用论;③论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3.古罗马教育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3)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4.西欧中世纪教育

(1)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①宫廷学校;②骑士教育。(2)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3)城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外国近代教育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孟都亚宫廷学校的主要特点(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伊拉斯谟和莫尔的教育思想(3)法国的人文主义教育:拉伯雷的教育思想(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1)英国近代教育

①17世纪至18世纪中等学校的类型;②1870年《初等教育法》;③洛克、斯宾塞的教育思想。(2)法国近代教育 ①1833年《基佐法案》;②1881年、1882年《费里法案》;③爱尔维修、狄德罗和拉夏洛泰的教育思想。

(3)德国近代教育

①1872年《普通学校法》;②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4)俄国近代教育

①彼得一世教育改革措施;②1786年《国民学校章程》;③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5)美国近代教育

①公立学校运动;②州立大学、专门大学、赠地学院、研究型大学的出现;③初级学院的兴起;④贺拉斯曼及其教育思想。

(6)日本近代教育 ①1872年《学制令》;②福泽渝吉的教育思想。3.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②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③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④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⑤论教学原则;⑥论道德教育;⑦教育管理思想。

(2)卢梭的教育思想

①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②公民教育理论。(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目的;②论教育心理学化;③论要素教育;④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②道德教育理论;③课程理论;④教育性教学原则和教学形式阶段论。(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的基本原理;②幼儿教育理论。(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②论教育与社会生产;③论人的本质与个性形成;④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⑤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外国现代教育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新教育运动

①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②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2)进步教育运动

①进步教育运动始末;②进步教育实验:帕克与昆西教学法、约翰逊与“有机教育学校”、沃特与葛雷制、帕克赫斯特与道尔顿制、华虚朋与文纳特卡计划、克伯屈与设计教学法。

2.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1)英国教育的发展 ①1902年《巴尔福法案》;②1918年《费舍教育法》;③1926年《哈多报告》;④《1944年教育法》;⑤《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国教育的发展 ①1881年《费里教育法》;②1947年《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3)德国教育的发展(略)(4)美国教育的发展

①1918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②1958年《国防教育法》;③1983年《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5)日本教育的发展——1947年《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6)苏联教育的发展

①1918年《统一劳动学校章程》;②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③1958年的教育改革;④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⑤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平行教育影响”原则;⑥凯洛夫的五项教学原则;⑦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3.现代欧美教育思想(1)杜威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的本质;②论教育的目的;③论课程与教材;④论思维与教学方法;⑤论道德教育。(2)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①改造主义教育;②要素主义教育;③永恒主义教育;④新托马斯主义教育;⑤存在主义教育;⑥新行为主义教育;⑦结构主义教育;⑧分析教育哲学;⑨终身教育思潮;⑩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教育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1.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事实。2.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3.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考查内容 1.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①桑代克《教育心理学》(1903年);②《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③廖世承《教育心理学》(1924年)。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2.心理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2)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②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③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3)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①智能差异与教育:智能差异的一般性表现与教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与教育;②人格差异与教育;③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④性别差异与教育。

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1)学习的基本含义及其实质(2)学习的分类体系(3)学习的联结理论

①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②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③观察(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4)学习的认知理论

①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完型-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③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④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5)学习的建构理论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动性);②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③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6)学习的人本理论

①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4.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①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②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由学习理论;③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目标定向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5.知识的建构

(1)知识及其建构

①知识的类型;②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2)知识的理解

①知识理解的类型;②知识理解的三种水平;③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3)错误概念的转变

①概念转变及其过程;②概念转变的条件(波斯纳提出的概念转变模型);③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4)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①知识的整合与深化;②知识的应用与迁移。6.技能的形成

(1)技能及其作用

①技能的特点;②技能的类型;③技能的作用。(2)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①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安德森的三阶段理论、加里培林的阶段形成理论、冯忠良的三阶段论;②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3)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①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②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7.学习策略及其教学(1)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①注意策略;②精细加工策略;③复述策略;④编码与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①元认知及其作用;②元认知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①时间管理策略;②努力管理策略;③学业求助策略。8.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4)创造性及其培养

①创造性的基本概念;②创造性的基本结构;③创造性的培养措施: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9.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

(2)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①社会规范的遵从;②社会规范的认同;③社会规范的内化。(3)品德发展的实质

(4)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②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③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5)品德不良的矫正

①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②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③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六、参考资料 【教育学原理】

1.柳海民:《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中外教育史】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08年版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1年版 【教育心理学】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011年版

第二篇: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病理生理学

Ⅰ 考查目标

Ⅱ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Ⅲ 考查范围 Ⅳ 试题示例

Ⅴ 辅导书推荐、辅导班、网站推荐Ⅵ 主要参考文献

Ⅰ 考查目标

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考试涵盖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等几部分内容。要求考生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的基本概念、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较系统地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具备运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推理方法举一反三地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Ⅱ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1、绪论和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病因学、发病学、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2、基本病理过程: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凝血瘀抗凝血平衡紊乱(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病理生理学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功能不全

4、病理生理学实验: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高钾血症、发热、水肿、缺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右心衰竭、呼吸衰竭、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酸碱平衡紊乱。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48分

2、问答题:

90分

3、实验题:

12分

Ⅲ 考查范围

【考查目标】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考查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病理生理学在研究疾病时侧重于患病机体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理。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

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临床观察特别是动物实验在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三、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沟通基础与临床医学,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病理生理学发展的历史。

疾病概论

【考查目标】

1.要求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2.了解死亡和衰老的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考查内容】

一、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历史演进,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健康、亚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疾病的概念及本质。

二、致病因素和疾病发生条件的一般概念

病因和致病条件的概念及特点。病因的种类。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四、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

五、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康复的概念与分类。

死亡的概念,死亡的时相,死亡的标志和判定标准。

七、衰老

衰老的概念与主要的学说。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考查目标】

1.掌握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脱水、钾代谢紊乱)的一般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的规律。2.熟悉水中毒、水肿的一般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3.了解机体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机制。【考查内容】

一、脱水

(一)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概念、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特点、防治原则。

(二)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概念、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特点、防治原则。

(三)正常血钠性水紊乱(等渗性脱水)

概念、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特点、防治原则。

二、水肿

概念、分类、基本机制、水肿的特点、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常见水肿类型、特点和发病机制。

三、钾代谢紊乱

(一)高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

(二)低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

酸碱平衡紊乱

【考查目标】

1.掌握单纯型酸碱中毒的一般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规律。2.熟悉反映酸碱平衡的各项指标及其意义。

3.了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病因、发病学和机体变化规律。【考查内容】

一、反映血液酸碱平衡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pH值、PaCO2、SB、AB、BB、BE和AG。二、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

(一)代谢性酸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AG增高型代酸、AG正常型代酸)、机体的代偿调节、机能代谢改变、防治原则。

(二)呼吸性酸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

(三)代谢性碱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盐水反应性、盐水抵抗性)、机体的代偿调节、机能代谢变化、防治原则。

(四)呼吸性碱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代偿调节、机能代谢变化、防治原则。

三、混合性酸碱紊乱

相加型、相消性。

【考查目标】

1.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病因及其特点。

2.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3.了解常用的血氧指标及氧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考查内容】

一、缺氧的概念。

二、常用的血氧指标

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

三、各类型缺氧的病因、血氧变化特点和组织缺氧的机制

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四、机能与代谢变化、五、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年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机体代谢状态、锻炼适应情况。

六、氧疗及氧中毒。

【考查目标】

1.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体温升高的分类,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3.了解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临床处理原则。【考查内容】

一、发热的概念

区分发热、过热与生理性体温升高。

二、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性质

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来源和种类、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POAH和OVLT)中枢发热介质(前列腺素、环磷酸腺苷,Na/Ca2比值)

+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发热的时相、热代谢特点和临床表现 热限及其成因、三、机能代谢变化。

物质代谢的改变:糖、脂肪、蛋白质、水盐及维生素代谢的变化。

生理功能的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呼吸功能及消化功能的改变。

防御功能的改变:抗感染能力的改变、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急性期反应。

四、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治疗原发病 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考查目标】

1.熟悉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2.掌握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发生的环节和机制。3.熟悉与信号转导异常有关的疾病。【考查内容】

一、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膜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通路(G蛋白耦联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丝/苏氨基酸激酶型受体、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离子通道型受体),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靶蛋白活性的主要方式:可逆磷酸化快速调节靶蛋白的活性、调控基因表达产生较为缓慢的生物效应。

二、信号转导异常发生的环节和机制

细胞外信号发放异常:神经体液因子分泌异常、病原体及其产物的剌激、理化因素剌激。

受体或受体后信号转导异常:遗传性受体病、自身免疫性受体病、继发性受体异常、受体后的信号转导通路成分异常。

三、与信号转导异常有关的疾病

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肿瘤、心肌肥厚和心衰的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机制。

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

【考查目标】

1.熟悉细胞周期调控机制。

2.掌握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了解细胞周期调控异常的防治。

4.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过程、调控机制及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细胞凋亡调控异常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5.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考查内容】

一、细胞增殖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周期的基本概念、细胞周期调控的机制。

(二)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

细胞增殖过度:Cyclin的异常、CDK的增多、CDI表达不足、检查点功能障碍。

细胞增殖缺陷

(三)调控细胞周期与疾病防治

合理利用增殖相关信号

抑制Cyclin、CDK的表达和活性

提高CDI的表达和活性

修复或利用缺陷的细胞周期检查点

二、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比较、细胞凋亡的生理学意义。

(二)细胞凋亡的过程:凋亡信号的转导、凋亡基因激活、细胞凋亡的执行和凋亡细胞的清除。细胞凋亡的主要变化: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包括DNA片段化、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及其作用、凋亡蛋白酶的激活作用)。

(三)细胞凋亡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因素和抑制因素;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系统的多样性、偶联性、统一性和多途径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氧化损伤、钙稳态失衡以及线粒体损伤。

(四)细胞凋亡与疾病:细胞凋亡不足引起的疾病;细胞凋亡过度引起的疾病;细胞凋亡不足和过度并存引起的疾病。

(五)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考查目标】

1.掌握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基本表现中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和细胞体液反应。2.熟悉应激原及其分类,全身适应综合症的概念和分期,应激反应中的功能代谢变化。3.了解应激反应与疾病的关系。【考查内容】

一、应激的概念

应激、应激原的概念与分类。

二、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与全身适应综合征

蓝斑一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结构基础、主要中枢效应、主要外周效应、代偿意义与不利影响、与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关系。

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结构基础、主要中枢效应、主要外周效应、代偿意义与不利影响。

其它激素:β一内啡肽、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等的变化及其意义。

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及主要变化: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二)急性期反应

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种类、来源及生物学功能。

三、细胞应激反应

热休克蛋白的概念、分类、生物学功能及其表达调控。

五、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代谢变化(高代谢率,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

功能变化(心血管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免疫系统变化,消化系统变化等)。

六、应激与疾病

应激性疾病与应激相关疾病的概念。

应激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应激相关心理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

【考查目标】

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3.掌握发病机制中自由基、钙超载和白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4.熟悉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5.了解脑、肺、肠、肾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考查内容】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概念

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的概念。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与条件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缺血时间,侧支循环,器官对氧的需求程度,再灌注的条件)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自由基的概念、分类、来源及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钙超载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白细胞激活的机制及其损伤作用。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功能变化、心律失常、心肌能量代谢变化、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的表现及发生机制。

(二)脑、肺、肠、肾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表现及发生机制。

五、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防治原则

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 控制再灌注条件 改善缺血组织代谢

清除自由基、减轻钙超载、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 细胞保护剂的使用。

【考查目标】

1.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休克的分期及各期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和相应临床表现。

2.熟悉休克常见病因及常见的分类,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休克时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及发病机制。

3.了解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及发生机制,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考查内容】

一、休克的概念

休克的概念 休克研究的历史。

休克的始动环节:血容量降低,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

二、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根据始动环节分类 根据血液动力学特点分类。

三、休克的发展过程

休克的分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发生机制(休克早期、休克期和休克晚期)。

有关微循环障碍发生的机制:神经机制一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作用。体液体制一儿茶酚胺、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加压素、激肽、花生四烯酸产物、氧自由基等的作用。细胞机制。

四、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变化

肾、肺、心、脑和肝胃肠等主要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及其发生机制,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对休克过程发展的影响。

SIRS, MODS, MSOF的概念。

五、防治原则

病因学治疗 扩充血容量

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纠正酸中毒 防治细胞器官损伤。

凝血瘀抗凝血平衡紊乱

【考查目标】

1.掌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2.熟悉DIC的常见病因,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3.了解DIC的分型,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考查内容】

一、DIC的基本概念

二、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凝血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血细胞受损。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的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不恰当使用纤溶抑制剂。

四、DIC的分期和分型

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的主要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分型:按DIC发生快慢分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按DIC代偿情况分型(代偿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五、DIC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

六、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病 改善微循环

重建凝血和纤溶间的平衡。

心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掌握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基本发生机制、心脏和心外的代偿反应。

2.熟悉心力衰竭的诱因与分类,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各重要器官功能的变化。3.了解心力衰竭时神经 — 体液的代偿反应,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考查内容】

一、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概念

二、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

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脏(容量、压力)负荷过重

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感染、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心律失常、妊娠和分娩。

三、心功能不全的分类

按发生部位分类: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按心输出量的高低分类:低排出量性心力衰竭和高排出量性心力衰竭。

四、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心脏的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室重构 心脏以外的代偿:血容量增加、血流重分布、红细胞增多、组织利用氧能力增强的发生机制及意义。、五、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肌收缩相关的蛋白质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心肌舒张功能障碍:钙离子复位延缓,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

七、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心输出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器官血流量重分配的表现及发生机制。静脉淤血:右心衰引起的体循环淤血和左心衰竭引起的肺循环淤血的主要表现。

八、心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病及消除诱因

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塑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改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

肺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基本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的机能代谢变化。肺性脑病用氧治疗时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熟悉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变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3.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考查内容】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呼吸衰竭的概念、诊断标准和分类。

二、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常见病因。外周性气道阻塞引起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特点。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弥散障碍:常见病因、血气变化特点。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分类、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及血气变化特点。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

三、呼吸衰竭的机能代谢变化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肺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呼吸功能变化 循环系统功能变化 肾功能的变化

四、防治原则。

防止与去除病因 提高PaO2 降低PaCO2

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功能

肝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熟悉肝功能不全的概念、常见病因和机制。

2.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掌握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比较公认的几种学说。3.熟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4.了解肝性脑病临床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了解肝肾综合征的概念、分类及发病机制。【考查内容】

一、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和肝功能衰竭的概念 肝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肝细胞及肝非实质细胞损害与肝功能障碍。

二、肝性脑病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GABA学说的主要观点及各学说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

(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氮负荷增加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

脑敏感性增高

(四)防治原则

防治诱因

降低血氨

左旋多巴、支链氨基酸的使用。

三、肝肾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的概念、分类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肾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激肽系统活动异常,前列腺素、白三烯的作用,内皮素的作用,内毒素血症。

肾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和类型。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经过、少尿的发生机制和少尿期的代谢紊乱。2.熟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3.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组织损伤及其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5.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过程;尿毒症的概念。

6.了解尿毒症的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考查内容】

一、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肾小管功能障碍。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概念、分类(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因:肾缺血,肾中毒。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阻塞、肾小管原尿返流、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

(三)发病过程:少尿期(少尿或无尿、水中毒、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多尿期,恢复期。

(四)非少尿型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特点。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念、病因。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过程: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健存肾单位减少、矫枉失衡,肾小球过度滤过。

(四)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机能代谢变化: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夜尿、多尿、低渗尿,钠、钾、镁代谢障碍,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磷,低血钙);肾性高血压;贫血;出血倾向:免疫功能障碍;肾性骨营养不良。

四、尿毒症

尿毒症的概念。

尿毒症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病机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障碍,皮肤症状,物质代谢障碍(糖耐量降低,负氮平衡,高脂血症)。

尿毒症的毒性物质作用: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胍类化合物的作用,中分子物质的作用,其它毒性物质的作用(尿素、胺类、酚等)。

脑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了解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2.掌握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概念、脑的结构基础、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 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脑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考查内容】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二、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的概念 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概念

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脑结构基础

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理生理学实验

【考查目标】

掌握病理生理学各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等。着重动手能力和训练独立从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考查内容】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高钾血症、发热、水肿、缺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右心衰竭、呼吸衰竭、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酸碱平衡紊乱。【考查要点】

各个实验的目的、设计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等。

Ⅳ 试题示例

1、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6分,共48分)试题示例: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问答题(共6小题,每题15分,共90分)试题示例:

何谓“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为什么对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主张低浓度持续给氧?

3、实验题(共1小题,每题12分,共12分)试题示例:

回忆曾经做过的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试设计一个休克的动物疾病模型,并说明观察的指标及方法。

Ⅴ 辅导书推荐、辅导班、网站推荐

辅导书推荐:

《病理生理学》金惠铭,王建枝主编

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辅导班: 无辅导班

网站推荐:

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jnu.edu.cn/

广东省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网站:http://bsszd.jnu.edu.cn/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实验室网站:http://bszds.jnu.edu.cn/

Ⅵ 主要参考文献

1.《病理生理学》金惠铭,王建枝主编

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2.《人体病理生理学》王迪浔,金惠铭主编

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Guyton AG and Holl JE.Medical physiology.10th edition.Philadelphia: Saunders Comp, 2002.4.Mcphee SJ, Lingappa VR, Ganong WF et al.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 An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Mc Grow-Hill, 2000.5.Poith CM, Kunert MP: Pathophysiology: Concepts of Altered Health States.Lippinott Willians & Wilkins, Philadelphia, 6th edition, 2002.

第三篇: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及名称:836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程考试是为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类硕士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其主要目的是训练选拔对象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理解能力,理解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从马克思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体系相承的脉络和独创性的方面,提高选拔对象历史的思维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上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

马克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1846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1848年)1872年德文版序言 1883年德文版序言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1867年第一版序言、1872年第二版跋

马克思

古代社会史笔记(节选)(1879年10月—1881年6月)(选读内容: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1册,1879年莫斯科版)一书摘要、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恩格斯

流亡者文献(节选)(1874—1875年)

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

恩格斯

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

列宁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节选)

列宁

辩证法的要素(摘自《黑格尔枙逻辑学枛一书摘要》)

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下编(毛泽东、邓小平著作)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毛泽东

论持久战(节选)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节选)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邓小平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邓小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

为景山学校题词(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

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

邓小平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邓小平

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

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

论述题(100分)

四、考核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数目

1.许庆朴主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柴毅龙主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高教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王平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四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水土保持学

本《水土保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土壤侵蚀、农业资源、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环境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

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之一,与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专

水土保持学与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密切相关,其主要内容包括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与评价、水土保持分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管理、区域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等部分。要求考生对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与评价、水土保持分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管理、区域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掌握水土保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362

3039

一、考试内容网络督察

(一)水土保持学概况课

水土保持学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专

水土保持学发展历程及基本认识济

(二)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分级及影响因素分析

3362 3039

土壤侵蚀危害、类型、强度分级同济大学四平路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析研

(三)土壤侵蚀过程与环境演变

第四纪地质时期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正门

人类历史时期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33623 037

现代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33623 037

侵蚀地貌演化与环境演变彰武

(四)土壤侵蚀预报kaoyangj

土壤侵蚀预报的基本原理共济

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共济网

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正门对面

(五)主要水系土壤侵蚀与河流泥沙辅导

我国主要水系的土壤侵蚀情况同济

河流泥沙与流域侵蚀产沙的关系

(六)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措施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七)坡地改良利用

复合农林业概念与发展历史

我国的复合农林业以及坡地改良利用

坡地的稳定性分析与措施

(八)中国水土保持分区

中国自然地带性规律

水土保持区划

水土保持规划及实例

(九)流域、区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工程

长江上游等地区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十)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与粮食安全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建设及灾害防治

(十一)水土保持效益分析与计算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和生态效益计算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计算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计算

(十二)水土保持监测、模拟技术与规范

坡面水土流失监测与模拟

流域水土流失监测与模拟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保持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规范

二、考试要求

(一)水土保持学概况

熟悉水土保持学研究内容和基本概念

了解水土保持学与相关学科的基本关系

了解水土保持学发展历史及基本认识

(二)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分级及影响因素分析

掌握土壤侵蚀危害以及类型

熟悉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熟悉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析

(三)土壤侵蚀过程与环境演变

了解第四纪地质时期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

了解人类历史时期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

熟悉现代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

了解侵蚀地貌演化与环境演变关系

(四)土壤侵蚀预报

掌握土壤侵蚀预报的基本原理

了解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了解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了解GIS在土壤侵蚀预报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五)主要水系土壤侵蚀与河流泥沙

了解我国主要水系的土壤侵蚀情况

了解河流泥沙与流域侵蚀产沙的关系

(六)水土保持措施

熟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熟悉水土保持农业措施

熟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了解三种措施的综合应用实例

(七)坡地改良利用

了解复合农林业概念与发展历史

熟悉我国的复合农林业以及坡地改良利用

掌握坡地的稳定性分析与措施

了解坡地改良利用的实例

(八)中国水土保持分区

熟悉中国自然地带性规律

熟悉水土保持区划

熟练掌握水土保持规划及实例

(九)流域、区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熟悉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了解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工程

了解长江上游等地区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十)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了解水土保持与粮食安全关系

熟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

熟悉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建设关系

熟悉水土保持与灾害防治关系

了解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十一)水土保持效益分析与计算

熟练掌握水土保持基础效益分析

熟练掌握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分析与计算

熟练掌握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分析与计算

熟练掌握水土保持社会效益分析与计算

(十二)水土保持监测、模拟技术与规范

熟悉掌握坡面水土流失监测与模拟技术

熟悉掌握流域水土流失监测与模拟

了解“3S”技术在水土保持保持中的应用

熟悉水土保持规范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我国在水土保持工作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探讨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

在水土保持研究和工作中的实际收获和体会。

三、主要参考书

1.关君蔚,《水土保持原理》,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1996。

2.唐克丽等,《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

第五篇: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 治 理 论 试 题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3.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在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4.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政治法律制度B.生产关系C.历史文化传统D.伦理道德规范

5.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6.生产资本构成 价值(单位:万元)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1000

其中:厂房

3001/20

机器6001/10

小工具1001/4

流动资本500034

根据上述资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A.1.0次B.1.2次C.1.3次D.1.4次

7.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条件下,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是

A.级差地租IB.级差地租ⅡC.绝对地租D.垄断地租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D.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9.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

10.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13.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增强综合国力

14.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执政为民

15.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18.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E.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19.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

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21.股票价格

A.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B.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

C.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D.是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E.不是股票的票面额

2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E.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3.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的党的优良作风有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B.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E.艰苦奋斗的作风

2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是因为

A.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

B.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

C.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

D.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接受了共产党领导 E.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25.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E.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

26.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

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E.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27.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

A.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D.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E.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8.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有

A.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B.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D.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

E.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9.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朝鲜进行访问,双方领导人进行会谈,发表了《日朝平壤宣言》。《宣言》除决定重开日朝邦交正常化谈判外,其他内容还有

A.日本政府对过去在朝鲜实施的殖民统治表示深刻反省和诚挚道歉,在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中真诚地就两国经济合作具体内容和规模进行协商 B.对于1945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双方相互放弃一切财产损失追索权

C.朝鲜将采取切实措施,以使关系到日本国民生命和安全的悬案问题不再发生

D.为了一揽子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双方确认遵守一切相关的国际决议。朝鲜表明了将冻结导弹试射的时限继续延长到2003年以后的意向

E.日、美、朝、韩即将就安全保障问题开展协商

30.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圣彼得堡召开峰会,签署了重要的政治、法律文件,其中有

A.边界地区裁减军事力量和增加信任措施的协定

B.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C.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公约

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

E.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客观题答案快速查找:

1D2C3C4B5D6B7B8D9B10A11A12B

13C14D15A16ABCE17BCDE18ADE19CE20ACDE21ABCE22ADE23ABD24BCDE25ABDE26ABCDE27ABCD28ABCDE29ABCD30BDE

34.【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辩证思维方法等)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解题思路点拨】本题材料由两个中国古代寓言“九方皋相马”和“按图索骥”组合而成,反映的正好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而题后的问题的设置也就与材料有关:“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问貌似针对材料,实则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让考生回答:“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材料是经过处理的便于考生理解的半文半白话,如果考生知道两则寓言的出处及其寓意(可以引申到哲学的有关原理)则可以帮助考生回答问题:“九方皋相马”出自汉代刘安的《淮南子?道应训》,“按图索骥”出自名杨慎的《艺林伐山》;前者主要说明了认识的主体的知识背景在选择客体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后者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机械教条到指的与预期相反结果的愚蠢行为。如果不知道其出处,细读材料,紧扣重点,也不难得到题中要求有关哲学原理,也即上面的结论。如第一则寓言故事需要紧扣的是伯乐对九方皋的评价:“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常讲得的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第二则寓言故事的信息点在:“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反映的是其机械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只要有上述的正确思路,抓住了上述要点,第三问“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就不难回答,因其重要信息点在:“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意思是如果有像九方皋这样观察问题的方法,就有着比相马更重要的意义。即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因为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这就是水到渠成的答案。

【相关知识链接】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1)现代科学研究,一般是应实践的要求,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上提出假说,然后由一系列的实践或实验对这些假说进行验证,再经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论体系去指导科学实践活动。(2)辩证思维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指导方法。现代科学研究可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这两种研究都离不开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辩证思维方法渗透贯穿于科学假说的诞生、科学假说的验证以及科学理论形成的全过程。(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①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体关系。②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等参与到科学研究中;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因此辩证思维方法要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③在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来否定和取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片面倾向;另一种是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否定和取代辩证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倾向。

下载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