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幼儿园音乐活动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着幼儿的热情参与,孩子们在唱唱跳跳中愉悦身心,在敲敲打打中发展个性,在拍拍奏奏中提高能力。然而多年来形成的对技能技巧的过分关注,以及相对单一的活动方式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标准审视当今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正视不足,努力改进是当务之急。
本文拟对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特别是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认识上的偏颇及教育行为上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表明幼儿园音乐教育应努力的方向。
一、对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理解的不深入,使得老师们偏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二者的核心都是“感受和表现”,它们旨在引导老师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感受美提供机会,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而在实践中,许多老师过分强调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她们更重视幼儿唱歌的音调是否准确、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节奏乐敲击得是否整齐,因而形成了音乐活动突出技巧训练的局面。孩子们在反复、枯燥的练习中慢慢失去了感受音乐的机会,只能被老师安排着、按老师的意愿表现着音乐,实际是在表达着成人对音乐的理解,而艺术活动的根髓——感受,特别是幼儿自己的对音乐的感受被老师们“挤压”得几乎没有了。
这种现象表明我们对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的理解还没有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幼儿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促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深层面上,而还停留在“传授音乐的简单知识与技能”的浅显认识上。原因可能与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有关,即“如何认识和处理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技巧练习的关系”。许多老师感觉“技能的传授”看得见,摸得着,效果是立杆见影的,而“审美教育”不好操作,即使做了也不能立影立现。更有老师认为:幼儿的审美能力会在反复的技能训练中自然形成。这些偏颇的理解是造成“音乐活动重技巧练习”的原因之一。
那么应如何正确认识“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技巧练习的关系”呢?我认为: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应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是无须质疑的。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歌与动作,应重视调动幼儿的情感与生活的积累,引导其主动、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的美,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内心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审美能力及情趣的培养,是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幼儿才能在具体的音乐活动中运用学过的音乐技能表现自己的感受。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和音乐艺术表现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那么如何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技能呢?这是我们目前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薄弱环节,老师们必须改变现在单纯的我教你学的现状,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操作艺术材料,并在主动参与听辨、唱歌、韵律、敲击、欣赏等的活动中去体验、去实践,从而获得有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因此,进一步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重视幼儿整体发展—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对幼儿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调整教育行为是对幼儿实施美育,促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心里想的应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比音乐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第二篇:《幼儿音乐教育》
关于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的调查与探讨
【摘要】在幼儿园教学中,艺术课程是幼儿相对喜欢的部分,尤其是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表现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音乐课都脱离不了几个环节:音乐图谱→念歌词→教师示范→幼儿跟唱→比赛形式巩固。这样的方式有点单一,没有特色,幼儿的兴趣无法调动。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音乐活动?我们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活动
调查 探讨
(一)调查背景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新《纲要》提出艺术的目标在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而现实教学中真是如此的在开展吗?我们将以调查结果来说话。
(二)调查方法
我们研究组选择了点连面的调查研究方法。先选择一个教学片区为调查点,向片区内每个幼儿园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听课记录进行调查。再结合各个幼儿园的调查记录来发现问题,探讨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的方法和有效性。
(三)调查发现
经过大家的调查,发现各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存在的普遍现象有:
现象1.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关心幼儿会不会唱歌曲,乐队的节奏是否整齐,舞蹈动作跟教师教的是否一致。但大多数的结果都是在教第一遍时,幼儿还有点兴趣,第二遍就开始嘻嘻哈哈,注意力已经分散,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积极者,支持者,发掘者,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及帮助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不了解幼儿,也不观察幼儿的需要,只一味的牵引着小朋友,小朋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现象2.选择音乐题材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忽视慎重筛选。如一首《大中国》,不加修改的让小朋友学唱,孩子唱的歇斯底里,也不知在哪儿换气只见个个气嘘喘喘。看到这儿我真为这群孩子痛心啊。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儿童音乐应紧跟现代步伐。因此,在选择儿童音乐时,不考虑所选音乐是否适合孩子,音乐的音域是否适合孩子,即使选择了音乐内容也不会处理以何种类型为主进行教学。如果这首《大中国》以欣赏和打击乐形式教学未必不可。
现象3.教学目标设定不能体现幼儿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模式,目标在课程的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中起着向导的作用,支配整个教学过程。而音乐教育的内容分为唱歌、律动舞蹈、音乐游戏、欣赏活动、打击乐教学等,容易造成重点教学逻辑不清晰,教师自然围绕单项技能训练来进行教学。由于教学方法较单
一、刻板,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便难以得到体现,而实际上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什么,是怎样去体验音乐美却往往被忽视。这抑制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幼儿情感得不到自由的表达,其审美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必然丧失殆尽,忽视幼儿学习过程,不重视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象4.“重头轻尾”的音乐,许多老师在执教时重视情境化的导入,开始部分非常吸引人,教具准备新颖奇特,活动继续开展就会突然脱节,道具利用率底,前后没有关联。
(四)调查探讨
这些现象表明,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存在问题,音乐活动不能体现幼儿的需要,音乐活动课的有效性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如何设置音乐活动?如何体现音乐活动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兴趣的培养。
目标的制定要在活动过程中具体施展,教师要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重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自信感,获取表演的乐趣和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入。
当适合幼儿的音乐内容确定后,教师如何有效地在活动中开展呢。涉及到的有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是否合理和趣味性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动生动活泼的语言方法,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随之进入情景生活化的场景,如小班《大拇指》歌,教师先妙趣横生的介绍手指的成员,口气幽默娴趣,没有任何辅助道具,使用夸张的语言打动孩子,知道大拇指藏起来了,太有意思了,抓住了幼儿的心灵再进行动听清唱: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里?然后大拇指慢悠悠的出来,唱: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它有时能赛过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及可爱的教具。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运用生动活泼的言语机率要多些,它将带给你教学上无穷的轻松,也能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带来积极性,主动性。
(2)给幼儿想像、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音乐活动中尽量让每位幼儿有动起来的机会,身体的运动是孩子的本能,如果这个音乐很动听很感人,孩子有肢体动作的欲望,如果教师不安排肢体的创作将会抹杀孩子的天性,有一次我去听课,一个新老师上《柳树姑娘》,这是首优美动听的三拍子歌曲,当幼儿欣赏完歌曲时,教师出示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和记忆歌词,虽然这位新老师一味的强调这首曲子的美,而整个活动过程下来呈现给大家的是:整个图谱设计独特帮助孩子记住了歌词,教师让幼儿分男女生唱,自由选择唱等形式开展,没有任何的肢体语言,看上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乏乏,虽然活动结果显示孩子会唱这首歌,但是这样的教学能有利于孩子音乐能力的培养吗?结果我到那班里进行调查,没有一位小朋友在活动后享受自唱《柳树姑娘》,听完这个活动后,我在自己班里用同一内容同一图谱开展了音乐活动,不同的是,利用完图谱帮孩子熟悉歌词后我充分的让孩子想像柳树姑娘会怎么展现自己的美,让每位幼儿动起来。在自创动作中再次感觉《柳树姑娘》的优美,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不自禁的唱着“柳树姑娘,辫子长长„„”,这些对比虽说不是非常的科学,但基本上能说明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作肢体的动作或善于鼓励幼儿的动作表现,这样将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在韵律活动,欣赏活动中,肢体动作的加入是必须的,最怕在歌唱中,教师会忽视它的魅力,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将之大打折扣,要知道活动中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表现音乐的全过程是孩子享受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动作参与学习的规律,因为幼儿是从动作中学习的,带有节奏韵律和欢快情绪的音乐活动增强了动作的趣味性和愉快感受,而动作又促进了音乐能力的发展,所以说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创设身体动作部分,做为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幼儿一起动起来。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就是侧重通过动作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感受身体的运动和表现使得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了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
(3)注重倾听的重要,注重节奏感的学习。
许多音乐活动都要注重对音乐的节奏感受和旋律感受,给孩子一定时间倾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音乐最先给予自己的感觉,如打击乐活动《快乐的罗嗦》,只有在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让幼儿自创出合适的打击乐器来演奏,那么倾听音乐就是活动开展的必经之路。新教歌唱《风儿找妈妈》,它是一首非常动听且能打动人的音乐,在倾听教师动人的清唱后,幼儿对其中的歌词和乐曲风格的感受就更准确了,歌唱活动中,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我前面说到的听到众多孩子唱跑调的现象,既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认为音乐活动中是否缺失了有效的倾听部分,借用听觉去理解和享受音乐美,无论是钢琴、磁带伴奏或是师幼唱,都要让孩子们去积极地欣赏,如同在给孩子过生日时,全体小朋友给小寿星唱起《生日快乐》歌,但却唱出了三四个不同的音高,这时教师让孩子们静下来聆听个别小朋友唱一唱,孩子们马上觉察到其中的症结,于是 教师让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唱,慢慢地,大家就在一个调儿上了,可见,聆听别人的声音在音乐能力的培养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每位教师且不可忽略它的能耐。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认为,节奏是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柯达伊提出,节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感知和学习的主要方面,在学习音乐节奏时,总会与平时的生活经验结合,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或生活中的各种有规律的声音,如歌谣《踩高跷》表现的是正月里过新年的热闹景象,幼儿体验节日欢乐气氛的同时,用各种小动物也来过新年导入来进行固定节奏型××
×/××
×/和××
××/××
××/××
×/的叫声或动作练习,即加强了对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幼儿对节奏的熟练程度。如二声部合唱《大钟和小表》活动中,两者的节奏关系对比鲜明,幼儿如何更好地掌握两者的节奏型,大钟×○×○ / ×○
×○ / 和小表×× ×× / ×× ×× / ×× ×× / ×× ××/ 的节奏型,让幼儿用身体动作配合嘴巴声音,大钟当当,小表嘀嘀嗒嗒的声音,结合小朋友想到的机器人或小木偶等形象造型生动得获得了节奏的练习,对学习二声部合唱打下重要的化解难度基础,所以说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有掌握判断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自然地将这些要素渗入学习中,将会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有效的学习,并乐在其中学。
(4)重视音乐情境游戏化的开展。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设计,教师往往都喜欢较情景生活游戏化进行。这样的设计实践证明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音乐的趣味性,从而促进幼儿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音乐能力的提高,如歌曲《蜗牛》适合小班幼儿练习节拍,而游戏性也较强,请小朋友拉手成圆圈对应一二段,慢慢向中心移动,慢慢蜷缩,挤在一起体验快乐,慢慢后退,老师带队紧缩圆圈,走成蜗牛状,非常形象的游戏辅助歌唱,加大了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度,小班孩子就会不知疲惫的享受音乐的乐趣。如大班的音乐游戏《套圈》活动,它的三个乐段,能充分展现三位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套圈中唱出自己和同伴的名字,幼儿在游戏中很快地对歌唱有了理解和认识。而许多歌曲中也能加入游戏创作,如《迷路的小花鸭》、《蚂蚁搬豆》等歌曲,教师都可以安排游戏场景帮助幼儿有效学习和理解歌曲。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能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注重动静交替,从幼儿的实际喜好出发,引导幼儿想像创作,并及时鼓励幼儿的积极参与,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在学习兴趣的带动下各项学习都会其乐融融。我们的调查也就实现了意义。
第三篇: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大纲
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大纲 第一章 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与任务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幼儿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1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2促进幼儿大脑活动。 3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4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第二节 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 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3教幼儿简单的音乐技能。 4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重点应放在第二节 第二章 唱歌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幼儿唱歌所需的技能,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掌握为各年龄幼儿选择唱歌教材的原则。拟出唱歌教学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在唱歌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途径。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儿唱歌技能的培养
1幼儿唱歌的七个技能:姿势、呼吸、发声、吐字、音佳、协调一致、表情。
2幼儿唱歌技能的培养 第二节 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
1三岁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音域、音量、音色、唱歌技能。 2四、五岁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音域、音量、音色、唱歌技能。第三节 幼儿唱歌教材的选择
1选择幼儿唱歌教材的三个原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有一定艺术性:题材、性质、形式 应多样化。
2从歌词、曲调上为幼儿选择唱歌教材的要求。 第四节 幼儿唱歌教学法
1教授新歌的过程及方法:熟悉教材、设计教法、范唱、解释歌词、幼儿学唱新歌。
2听唱教学法的两种类型
3复习歌曲的组织形式:全体唱、部分幼儿唱、单独唱。
4提出复习歌曲的方式:教师提出、幼儿提出、用描模歌曲图画的方式提出,放录音提出。
5复习歌曲的方法:边唱边表演、边用教具边唱歌、游戏、接唱、乐器为歌曲伴奏、扮演角色、拍节奏、画节奏。 第五节 在唱歌活动中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1为歌曲配动作 2为歌曲增、编歌词 3自编歌曲 Ⅲ教学建议: 新授歌曲和复习歌曲应结合幼儿园各年龄班的唱歌教案进行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各年龄班的唱歌教学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条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模拟教学实践,熟悉唱歌教学的过程、要求。第三章 音律活动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幼儿节奏感发展的过程,明确音律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律动、舞蹈的内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解其它节奏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儿节奏的发展
幼儿节奏感发展的三个阶段:不合拍、尽量合拍、合拍。 第二节 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节奏的概念
2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途径:身体动作
3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增强节奏感;提高辨别音乐性质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动作的协调性;获得愉快的情绪。 第三节 韵律活动教学法 1韵律活动的概念
2韵律活动的类型:律动、舞蹈和其它节奏活动
3幼儿律动的内容:动物的动作、人们的劳动、自然界现象、日常生活及游戏中的动作。
4幼儿律动教材的选择:动作、音乐
5幼儿律动的教学方法;丰富生活经验、引起幼儿兴趣、提供创造机会、逐步提高要求
6幼儿园常风的舞蹈形式:集体舞、邀请舞、小歌舞或童话歌舞、幼儿自己创造的舞蹈、表演舞。
7舞蹈教学的步骤与方法:熟悉音乐、选用队型、分解动作、直观示范、语言指导、具体帮助、经常复习。 8其它节奏活动的培养途径、拍歌曲节奏、表现拍各种形象的声音、拍语言的节奏、拍节奏型。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幼儿律动教材的选择及教学的步骤与具体方法上。律动活动和舞蹈教学的步骤、方法要结合相应的教案进行具体的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各年龄班的律动和舞蹈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确一个律动活动或舞蹈课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模拟教学实践,也可组织学生相互扮演老师和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 第四章 倾听声音及欣赏音乐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幼儿倾听声音及欣赏音乐能力发展的过程,明确培养幼儿倾听周围声音的途径,掌握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认识能力的活动方式,拟出指导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步骤和方法。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纪儿倾听声音及欣赏音乐能力的发展 1幼儿倾听声音的发展过程 2幼儿欣赏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幼儿倾听周围声音能力的培养 1倾听的概念
2培养幼儿倾听周围声音的途径:倾听活动室的声音、活动场上的声音、厨房中的声音、睡觉房中的声音、生活中的其它声音。 第三节 音乐欣赏教学法
1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歌曲、器乐曲。 2声音的四个基本特征:音高、时值、强度音色。
3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力度、节奏、速度、旋律、音色、结构形式。
4指导各年龄班幼儿欣赏歌曲及器乐曲的步骤与方法:引出主题、介绍作品、借助动作、进行比较、发挥语言的作用、反复听。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的方法和幼儿欣赏音乐的步骤及方法上。
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的方法,少借助有代表性的音乐录音带,如“动物狂欢节”等进行具体的讲解。
幼儿欣赏音乐的步骤及方法,可参考南师大许卓娅的《幼儿音乐欣赏100例》进行,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观摩和实践,让学生明确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也可在班级内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活动。
第四篇: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作者
林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我都会一事无成”。贝多芬也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可以让幼儿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一、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快乐歌唱。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是《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我在操作中实践的一种思路。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近期孩子对《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片头曲更是人人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合的效应。于是当我把孩子带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放给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如何挖掘《喜洋洋与灰太狼》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我的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怎样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呢?
在认真学习《纲要》的精神和反复思考后我感到,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我想用《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来跳舞!”“我想用来打打击乐!”“我想画喜洋洋与灰太狼!……”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活动中尝试一个主题,多种表现空间,让孩子得到满足。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了“明星秀”、“舞台秀”、“乐器秀”、“画家秀”四种供幼儿自选的多种机会和条件。
二 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性地歌唱 新《纲要》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幼儿歌唱活动中,要真正做到“尊重”,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以前,我们都太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兴趣的培养。常听到有老师批评孩子: “听你唱的什么?歌词都唱错了!“瞧,你又唱又跳的,乱七八糟!”也许,这些“唱错了”、“乱七八糟”就是孩子的一种创造。但老师粗暴的批评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信心,于是,这些幼儿不喜欢唱歌,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孩子天生是爱音乐的,这样的结果怎不让人心酸?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许幼儿的歌声不太优美,但这正需要我们去引导;又唱又跳乱七八糟,这正是他们艺术创造的萌芽啊!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幼儿特有的表现方式。在歌唱活动中,我注意用语言、眼神和手势鼓励每一个幼儿放声歌唱,大胆地表现自己,特别是对那些胆小、内向的幼儿,他们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大张旗鼓地赞扬:“××你真棒!”“唱得好极了,大家欢迎!”我还注意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老师进行直接地交流。在一次韵律活动《欢乐颂》欣赏音乐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怎么没有歌词呀,让我们来编吧!”我立即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每一个幼儿都热情投入,编出的歌词既有生活情趣,又富有韵律感,效果好极了!
三、开展游戏表演使幼儿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 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幼儿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幼儿园的孩子,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往往是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根据孩子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看、想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把孩子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让她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在音乐世界里蹦蹦跳跳、轻轻松松的获得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如在《三只老虎》中,我轮流让幼儿扮演小老虎和妈妈,在《秋天》歌曲结束后,玩扫落叶 烧枯叶的游戏;《堆雪人》结束后玩冰雪融化的游戏……通过声音的轻、重、缓、快和表情动作变化,自然而然他们的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他们体验到了音乐游戏表演的无穷乐趣。
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小狗、老虎、小蘑菇、蝴蝶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四、让幼儿生活在音乐的海洋中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日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让他们自然地接受音乐熏陶,生活在音乐的海洋中,以激起愉悦的情感和兴趣。来园接待时放一些节奏明快的童谣和乐曲;早操前放雄健有力的进行曲;活动间隙放优美舒适的圆舞曲;进餐、饭后散步放缓慢流畅的舞曲;午睡时放柔和安静的摇篮曲;起床时放体贴温柔地乐曲;离园时放活泼快乐的儿歌等等,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从而激发他们想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音乐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深挖教材,因材施教,运用各种手段,积极主动的运用到日常活动中。让孩子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愉悦孩子身心,丰富孩子情感,陶冶孩子情操,启迪孩子智慧,净化孩子心灵,感受音乐带来的奇妙,体会音乐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让孩子在音乐的浪潮中,学习音乐,参与音乐,为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第五篇: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1]从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分科教学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课堂结构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大块组成,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也是采用这“三步曲”模式。音乐课的开始部分含律动入室、练声、复习等内容;基本部分主要是学习新内容,约占整节课时间的2/ 3 ,结束部分以动作性的活动如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内容结束。教学内容按大纲适用固定的统编教材。这种模式的弊病主要表现在:
(一)系统性有余,灵活性不足
教材内容按认知结构由浅入深编排,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幼儿生活与知识的差异,加上分科教学各科知识单列进行,缺乏乡土教材的渗入,使教学脱离幼儿生活,缺乏生机。
(二)课堂模式程式化
课堂结构的“三步曲”模式,对一般的常规教学有一定作用,但对实践性强的音乐课来说则不太适合。因为音乐活动需要幼儿亲自参加艺术实践,即通过唱、跳、欣赏、打击乐器、即兴表演、游戏等活动获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现和音乐形象的创造,从而获得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和创造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而获得的。然而,音乐课程式化的教学,尤其是基本部分中接受内容所占时间太多,幼儿坐得太长,都是教得多,幼儿实践的机会少,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教学难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不少教师按大纲要求教一定数量的歌曲、舞蹈就完事,更有些教师只拿着教材教大量的歌曲,不重视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幼儿只会唱老师教过的歌,只会跳老师教过的舞。
其实,人人天生具有音乐天赋,只是天赋大小不同而已。好的教育能使这种天赋得以保留和发展,不好的教育则有可能扼杀这种天赋。
音乐本是一门培养创造力的学科,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要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改革势在必行。
三.幼儿音乐教育在发展幼儿创造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的质量无法适应幼儿创造力的需要
音乐作品的选择是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前提,幼儿的音乐审美体验和创造力的发展都是以音乐本身的审美特点为依据和落脚点的,作品是否符合音乐艺术的美学标准,其活动方式能否和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相适宜,都是实施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但目前的幼儿音乐教育教材的质量却很难达到这一基本标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以下两个方面。
1.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相脱节
2.音乐作品不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
(二)音乐教育活动的游戏性和艺术性不能较好地协调统一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人们在探索新的音乐教育活动方式,在音乐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却常常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表现为片面强调活动性和游戏性,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审美规律,脱离音乐的艺术特性。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过多地运用干预和辅助性的手段,只会妨碍幼儿的感知,而音乐感知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着活动的效果和体验深度。强调活动性,游戏性,切不可忽视音乐的审美规律。
(三)音乐教育活动的非音乐性问题比较突出
在目前的学前儿童课程改革中,强调活动领域之间的综合和为幼儿的各种学习经验建立联系,这是值得肯定的一个方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育活动却越来越走向程式化,在追求大综合以及活动的主题性的同时,却忽视了音乐艺术本身内在的审美规律和特点,使活动朝着非音乐性的方向发展下去。
(四)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开展较为简单和片面
尽管从音乐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这一点来看,无论审美样的音乐教育形式和手段,只要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本身的审美规律,都隐含着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但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人们还是常常借助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最直接的外化与显现,这主要是指一些带有创造性特征的活动。
四.搞好幼儿音乐教育的措施分析
(一)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 梯”, 提出合适的要求, 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 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大鼓和小铃。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 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环境, 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 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 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 喔唷哇| 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 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 的音高时, 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 唱着356356|356356| 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 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我们要多动脑,多探究。争取给幼儿的人生最初阶段以最好的音乐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