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龙总结 当我们谈论音乐版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沙龙总结|当我们谈论音乐版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8年7月5日,第二十6期虎知娱乐法在线沙龙顺利举办,本次沙龙主题为“当我们谈论音乐版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本期沙龙主持人由前音乐公司法务陈泊宇友情担任,与谈嘉宾分别为:张小争(大象音乐法务)、冯铎(音乐版权经纪)、施云雯(律师)、赵虎(律师)。
近期关于音乐版权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网易云音乐在周杰伦的歌曲版权授权到期后的七小时内还在进行数字售卖遭到杰威尔公司和众多网友歌迷的控诉;海底捞因在店内播放未授权的音乐遭音乐家林海起诉;岳云鹏与美团因《新五环之歌》涉嫌未经授权改编《牡丹之歌》走上公堂;李志诉《明日之子》侵权向节目组索赔300万。频繁的音乐侵权事件引起了大家对音乐版权的重视,然而许多人仍会有“我侵权了么?”等由于对著作权了解的匮乏而产生的困惑。本期沙龙主要围绕三个话题展开:
1.关于音乐版权你需要知道的事儿:何为音乐版权?谁是音乐的权利人?业界是如何使用音乐的?
2.音乐的侵权与授权:音乐作品侵权有哪些形式?音乐授权难吗? 3.音乐版权保护:如何保护音乐版权?挑战来自哪里?
关于音乐版权你需要知道…
何为音乐版权?
只有先了解了音乐版权,才能准确分辨侵权的行为和探讨维权措施。首先,嘉宾们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音乐版权。
大象音乐的张小争老师指出,“版权”(copyright)是英美法系的概念,最初的意思是“复制权”。“版权”同时也是我们口语上通常的一种叫法,但我国正式立法中一直使用“著作权”。《著作权法》第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著作权即版权”。因此音乐版权就是指音乐著作权。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才能享有狭义著作权(广义的著作权还包含邻接权)。音乐作品是指歌曲、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不带词的作品。也就是音乐版权包含的是词曲著作权和邻接权。施云雯律师补充道,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来说,一首歌曲上带有多个不同的权利,第一类是作品相关,即词曲作品,对应的是词作者和曲作者,第二类是邻接权相关,即歌手(对应的是表演者权)、唱片公司(对应的是录音制作者权)。
谁是音乐的权利人? 岳云鹏曾经发微博表示自己得到过《牡丹之歌》的原唱表演者蒋大为的口头授权,许多人以为这样就算是得到音乐授权了。先抛去“口头”部分不谈,寻求授权时首先一定要清楚谁是权利人,而演唱者不一定是权利人,即使是权利人也可能不是唯一的权利人 冯铎老师指出,一首歌曲有的是先有曲后有词,有的是先有词后有曲,词曲创作者及音乐制作人共同拥有音乐的著作权。如果词曲及制作人隶属于公司。音乐版权则属于公司。赵虎律师表示歌词和歌曲,其实是两个作品,歌词可以对应不同的曲子,歌曲也能填不同的歌词。张小争老师补充道音乐作品的权利人就是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是指对音乐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一般情况下词、曲作者是著作权人,但词、曲作者也可以将其享有的著作权许可或转让给“他人”,这时“他人”就是新的著作权人,在实务中,在歌曲还没有进行演唱和录制之初,“他人”通常是“版权公司”或者“唱片公司”。拆解一首歌儿,除了上面谈到的词、曲,还包含演唱和录音制作的部分。表演者对其表演活动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称为“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品的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的专有权利称为“录音制作者权”。表演者权和录音制作者权都是邻接权。
冯铎老师和张小争老师还指出,歌手属于唱片公司,表演者权一般会被公司吸收。施云雯补充道,虽然从行业中来说表演者权往往会被公司吸收,但从法院的角度来说表演者独自来维权,只要被告拿不出证明表演者丧失维权权利的证据,独自维权一般还是没有问题的。
施云雯律师指出,除此以外,现在的很多MV多为制作精美、甚至是有故事情节的视频,其本质就可能不再是录音制品,而是电影作品,对应的唱片公司也不再是邻接权人 而是电影作品的著作权人了。
冯铎老师表示,如影视作品插曲OST等版权则属于影视制作方,但如共同出品则共同拥有歌曲的音乐版权。
最近李志维权的事情也引发了网友很多问题,比如歌手在节目或演唱会中表演别人的歌曲,应该由谁负责找授权呢?冯铎老师结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表示一般是节目组找版权所属公司获取授权,公司艺人在出演节目时经纪人会在合同中确认版权情况。艺人出席活动的时候,经纪人一般只会规避艺人的责任,如演唱音乐侵权。法律上来说没有艺人的责任,但会影响艺人的口碑,所以为了避免麻烦个别负责人的经纪人还是会和节目组确认版权情况。施云雯律师也表示一般是活动主办方负责找授权,具体看协议约定。实践中其实一般只会在合同中约定主办方要去做,并且不去找授权要承担赔偿责任,但不会去核实。一些主办方可能没有完全履行这个义务,但现在出了不少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倒逼大家去改进。对此,薛永谦律师认为这样的约定不能使完全逃脱惩处,歌手对于授权状况应尽明知与应知的义务。制片人赵劼也遇到了涉及共同版权的情况:”我在做某网络音频栏目的音乐节目,在取得了某音乐家的许可后用他的音乐作为栏目背景音乐使用,并且拥有书面材料。但平台还是将我的栏目下架,原因是版权问题。并且告知我材料所提及的音乐人和平台共享权力,于是我的单方面书面材料不能作为版权申诉的材料。“
施云雯律师表示这是涉及到因合同而形成的共同版权情况下单方授权有效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即使在法院层面上争议也非常大。法律上仅规定了合作作品的作者作为著作权人的时候可以由其中一位进行单方授权。因为合作作品是一个法律定义,是要求有共同创作,而音乐家与平台的关系一般不太可能是共同创作。只要不是基于合作作品形成的共有版权形式的时候就是会有这个问题。平台的解释是存在合理之处的,但是此类现象的争议非常大,现在法院的思路还是按照具体案件来判断。
赵虎律师认为,对于多人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得到著作权的授权,并不需要所有著作权人同意。作为被授权人,你可以要求在合同中写明权属情况,并约定清楚因权属问题的责任。如果是多人权利,那么你需要督促对方履行一个通知和商议的程序。之后,再发生这样的问题,直接追究合同另外一方的责任即可。
业界是如何使用音乐的? 张小争老师表示在实务层面,对音乐的使用通常包括“引入”和“授出”两个阶段,这不是法律语言,只是对音乐在实务中使用的总结。
引入阶段:一首具有完整权利的歌曲应该包含4个部分的权利,即“词(词著作权)曲(曲著作权)演(表演者权)、录(录音制作者权)。”作为唱片公司,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集齐”这4个权利,即可召唤出“神龙”。
授出阶段:主要以唱片公司为例,现在较多涉及的业务。
(图片:@大象音乐张小争,链接线代表许可协议、转让协议或委托制作协议等。)
第二篇:当我们谈论未来我们在谈论什么?(演讲稿)范文
当我们谈论未来我们在谈论什么
未来,这是一个令人引起无限遐想的词语,也是一个令人感到迷茫的词语;它看起来似乎十分地遥远,又如此地逼近,让人感觉时光过得实在太快.
那么,当我们谈论未来时,我们又谈论一些什么呢? 对于大多数仍在享受青春的我们来说,未来似乎是一个太过遥远的词汇,相对于那个遥远的东西,大家貌似要更在乎当下,亦或是明天、下周,再远也不过是明年,只有偶尔的时候,才会大概地去构建自己的未来。但是,在生活中,已经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再去给我们慢慢品味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高中岁月已经过去了一半。不知道其他人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但对于我而言,未来已经横亘在我的面前了。我依然记得,在去年的十九大中,一些代表陷入了一个有意思的计算题当中:再过20年,我在哪里?我又在干着什么?再过35年呢?同样的,当2018悄然来临时,我也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计算题当中,在还剩几个月的学考中,我应该做什么?之后那一年中,为了应对人生第一个大分水岭——高考,为了考上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大学,我应该做什么?考上了大学之后,那四年时光,我会在什么系?又做着什么必要或不必要的事?……等等诸如此类的计算题,赫然发现,我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
十字路口,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当你停在十字路口上时,你会感觉到,任何一条路,都决定着一个不同的目的地,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走错路,还可以及时更正自己的方向,最多就是多花一点时间而已。但是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又有多少机会可以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呢?诚然,也许会有更正人生方向的机会,但我们为了这个机会,到时候我们又需要花费多少代价呢?那个时候,当我们已无力再改变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像我们的前辈们一样,感叹着:“要是当年,我怎么怎么样”了。
我曾经看过一个短篇小说,设定很有意思,说一个具有奇特能力家族的某位成员的故事,这个能力就是可以与过去的自己通话。当主角在人生当中陷入了低谷时,他想到了自己的这个能力,于是他便开始同过去的自己进行通话,他希望当年的自己最好是选择第二志愿,因为正是第一志愿使自己最终落到了低谷。但是,我们知道,这会存在一个时间悖论,如果过去的主角选择了第二志愿,那么就不会存在未来的自己同过去的自己进行通话的这个事实。后来也确实是如此的,过去的自己对这次通话表示怀疑,于是仍然选择了第一志愿,于是主角的未来仍旧向着预定的未来走去。作者在这一段结束的时候,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过去的自己坑起未来的自己毫不手软!”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物、事情,它都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举个例子: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所看到一切,都来自于历史的奠基。可能这么说还有人不是很懂,再举个更通俗的例子:没有我爸我妈,今天我就不会站在这里了,在场所有人的人生当中也就不会有我这个人的存在。
当然,刚才所陈述的这个事实并不仅仅适用于历史,还适用于未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当下所做的一切会决定一定程度的未来!举个例子:我寒假决定不怎么写寒假作业,结果导致我假期结束的最后那几天手速爆发,疯狂补作业!你们不要笑,这还只是轻的,但是当我们面对高考呢?同学们啊,你三年的积累决定了你在考场上的发挥,而你发挥的成绩将决定你会考个什么样的大学,甚至对于一部分人而言,这将决定考不考得上大学!高考是什么,它是决定你一生的大分水岭,它的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贯穿你整个人生!
同学们啊,别让今天的自己坑了未来的自己,自己坑自己代价太大了,打到人生只有一次。就拿我爸来说,他的人生的当中也留下了诸多遗憾,其中一个就是放弃了当年考大学的机会。我跟他聊天,深知那个历史事实的我问他:“老爸,你当年怎么傲娇了不上大学了呢?”他说:“以前没上大学,我也没后悔过,直到你出生之后,才觉得是个遗憾,希望你能够替你爸实现这个愿望。”为什么直到我出生了我爸才觉得是个遗憾呢?我们两个都知道,要是当年他考上了大学,我的起点会更高。
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匆匆地一闪而去,从不给我们停下来的机会。当我明白高考这件事的重要性有多么大时,甚至决定了我子孙后代时,我才赫然发现,一个人越长大,越懂得自身的责任所在,我不做那等忽视责任的自欺欺人之辈,所以,在面对明天时,我绝不会掉以轻心!尊重未来,就是尊重自己!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你未来的所希望的一切,取决于你今天所付出的汗水!谢谢大家!
第三篇:精华学校复读感悟:当我们在谈论复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精华学校复读感悟:当我们在谈论复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复读,不是把高三重新来过。
复读,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是忍受挫折、痛苦,忍受自我否定、别人的怀疑,最终破茧成蝶,展翅翱翔。
复读一年,是值得的。
我向来不是一个以结果论成败的人。诚然,结果十分重要,但成长与收获,往往是在过程中取得的。我认为复读最大的好处,不是帮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是让你自我塑造,自我超越。
高考是每一个中国人青少年时代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成果,又是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
高考失败,着实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而更关键的,是你对这失败的回应。
是逃避还是迎难而上?
人的一生,总要面临各种挫折失败痛苦。越是成大事者,越要准备经历这些。高考失利是个绝佳的机会,如果你选择迎难而上,那么你就有一个在青少年时代就学会战胜困难,学会走出挫折,走向成功的机会。
复读是一件痛苦的机会,你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输了,然后把他改过来。大多数人,都是不愿直面自己问题的。直面挫折,是需要勇气的;战胜自我,是需要毅力的。
这是最艰难的,也是最大的收获。
试想,一个青年在他刚成年时他便学会直面困难,敢于挑战自我,从黑暗中需找光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他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我不敢说他前途似锦,但至少在人生之后的阶段,在面对那些看似难以战胜的困难的时候,他不会不知所措。
这是成长,是成熟。
这就是我选择复读的原因。
很多人会认为复读会“耽误一年”。我想说,在成长的路上,凡是能让你成长的,恰恰不是耽误时间;顺顺利利进大学然后荒废,才叫耽误时间。从成长的角度讲,复读恰恰是黄金一年。
很多人会认为复读很苦,很累,心理压力大。我想说,如果你天天要求结果,那你肯定苦,肯定累,肯定心理压力大。如果你明白不管复读还是人生,重点都在体验,你怎么会觉得累?
所以我选择来到这里,不仅仅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更为了自己能真正成人。
转自:精华学校官方新浪博客
第四篇:『名人面对面』当我们和西川谈论诗歌,我们在谈论什么?
『名人面对面』当我们和西川谈论诗歌,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和西川谈论诗歌,我们在谈论什么?资料:西川,诗人。1981年,西川从北京外语附校考入北大西语系,之后结识了校友骆一禾和海子。在八十年代的北大校园,诗歌繁荣,西川、海子、骆一禾,并称为北大三诗人。1989年,海子卧轨自杀,51天后骆一禾因脑出血死亡。之后的三年中,西川的诗友戈麦、张凤华相继自杀。现在,西川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老师。【1989年春海子去世以后,西川(左一)与骆一禾(左二)、老木、欧阳江河、翟永明等合影于中国美术馆前】
在麦地的黄昏我的眼睛久闭被烟草吸干的味觉持久如果我能因此而不朽我甘愿做一个诗人,痛苦一辈子,或者快乐一辈子在麦地温和的黄昏一直向前,走近那道灰色的高墙和但丁握手此外不和任何人相遇”。
——1986.8《云瀑》节选
西川
当我们和西川谈论诗歌,我们在谈论什么?
相较诗歌,普通人更关心诗人的死亡。而面对西川,普通人更关心海子的死亡。这也造成西川的困扰,有人甚至来询问顾城的死,但他和顾城并无关联。
1.海子西川:我见过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好的海子。很多人纪念海子,说海子是天才。我说“天才”对你来说就是个词儿,“伟大”就是个词儿。你知道他倒霉的时候什么样?他沮丧的时候什么样?别人挤兑他的时候什么样?但是我知道。海子跟顾城,是两个已经被符号化的诗人,他们成为两个事件。他们的作品很好,但那是另外一回事。大多数诗人不是这样生活的,你跟我说一个自杀的诗人,我能给你说出十个不自杀的诗人。
大部分西川的采访,关于海子,关于骆一禾,关于戈麦,但都不关于西川。直到接受我们采访前两天,他说有家杂志第一次问到他,这些亲密诗友的死亡对他的影响。
2.死亡西川:这些死亡扑面而来,我本能的躲闪,突然接了地气。我整理海子遗稿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海子往东走,我绝对不往东走。写作是危险的,它是个黑洞,离的近了很容易被吸进去。你要没足够的力量,你就玩儿别的去。3.孤独西川:一个人能从写作中获得的报酬是什么?马尔克斯说,一个被写作训练出的头脑,能够一眼就认出另一个被写作训练出来的头脑。这像个秘密似的。可能你会忽然发现,你在北京,但是在墨西哥城的某一个咖啡屋里,坐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你从来未曾见过的,你的知音。
现在说起诗人,遥远、疯狂。诗歌的时代远去,但写诗的人还在。这像是发现《百年孤独》的作者和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奇妙的时代关联感。【摄影:肖全】 4.诗人的疯记者:不疯还叫诗人吗?西川:疯是分什么疯。但是我觉得我自己几十年都在干一个没人干的事儿,难道这不是个疯子干的事儿么?我就安安静静的干一个疯子干的事儿。
5.什么是诗歌?西川: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有个说法,他说你如果盖一个桥,你会做很多计算,所有的计算都是科学的。但是最后无论你计算的多精确,总会有那么0.5毫米的误差。这个误差是什么?他说这个误差就是诗歌,就是上帝,就是虚无。总有0.5毫米你算不到的地方,那就是上帝存在的地方。而有误差才是完整的科学。
6.现在这个年代,是否还有诗意?西川:诗意对我来讲就是不断的发现,不断的从一个新的意义上命名。所以对我来讲,哪个时代都有诗意,只不过这个诗意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月亮、秋天、下雨、开花。
7.诗人靠什么来生活?西川:你想在这个时代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只能过这个时代提供给你的生活,你挣再多的钱,也过不了两百年以后的人过的生活。
第五篇:【毛概论文】当我们在谈论国情的时候
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 李志辉学号1043031357
当我们在谈论国情的时候
我们在谈论什么
虽然“国情”和“政治”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但是我们在谈论国情的时候,其实已经在谈论政治了;一个多月前,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重庆红与黑”、“薄都督疑云”的消息,当时我伪装文青,说自己“一心文艺,不谈政治”;半个多月前,“日本购买钓鱼岛和菲律宾抢夺黄岩岛”的事件激起了一股巨大的偏执的非理性的爱国狂潮,我也是伪装文青,“一心文艺,不谈政治”。
被“疯狂爱国”绑架
网络是一个“造谣”和“辟谣”楚汉相争的地方,真正爆发战争的时候,正义和非正义的界限就很模糊了,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能说造谣就一定是错的,而辟谣就一定是对的,当造谣成为习惯性造谣、辟谣成为习惯性辟谣的时候,正好印证了那句话:网友从不上路,路人从不上网。同样作为纪录片,《国情备忘录》不如《舌尖上的中国》受人瞩目的原因在于前者是比较全面的国情而后者是相当片面的国情,大家高调地嚷嚷着“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那么爱国就要了解她全面的国情,舌尖上的中国不是中国,备忘录里的中国才是中国,估计看到这里所谓的爱国人士又该喊了:不转不是中国人。
网上总有一些话,让人看后长吁短叹又忍俊不禁,比如出镜率极高的“是中国人的就转”,又或者是它的孪生兄弟“不转不是中国人”。每每看到这句话,我在未点击鼠标左键之后都要掏出身份证来确认一下,看看它背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不会易名改姓。只是每一次它都没有丝毫变化迹象,真心令我遗憾。
“不转不是中国人”的话语困境其实正是说明大部分人已经被“极端的爱国情绪”所绑架。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双胞胎句型都夹杂着当时宏观的国际时事背景,当然,这样的背景必定会与“中国”二字有关,并决心坚定不屈地在事发点上空绕梁盘旋。比如1999年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比如2008年的法国火炬传递路上和中国各家家乐福超市门口,比如今年远在天涯海角处的黄岩岛,还比如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每年都会蹦跶出来以示存在的钓鱼岛„„爱国主义裹挟民族情绪首先在网上集体爆发,你总是感觉到激昂振奋或者是心有戚戚,因为你只需右手轻轻一点,就轻易享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无比崇高的爱国情怀洗礼,如果你没有轻轻一点忽略过去,你就被莫名其妙地被开除了“网络国籍”,成了不是中国人的中国人。
这样的民族认同手续一点也不复杂,省去了盖公章搞公示的例行阶段,效率颇高。点个头就能成为中国人,这是现实当中的点一下鼠标左键来寻求群体归属和价值认同。至此,你被划入了那些“一转就成中国人”的中国人的对立面,大有与“汉奸”、“卖国贼”并列的意味。
民族情绪的蔓延是所有这一切不正常的源头,并且与虚假的爱国主义捆绑销售,一旦达到临界点,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对群体的论述所言: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换句比较时髦的话来说:一旦你成为“一秒钟变中国人”的人,这意味你已经脑残了。鼓动和渲染这些的当然是宣传机器,因为在实行信息封锁的国度里,只有国家——当然
在专制制度下也就是政府或者独裁个人——才够格运用这些资源。话筒终究是被他拿在手里。也许你会指着自己的嘴巴冲我大喊:“看见没,这里没有胶带,是自由的!”但已经丧失思考能力的低智们显然没看见被扼住喉咙里已经变形的声带,那是他需要你表达的声音罢了。
激情昂扬鼓动人心的文字和表达显然更能获得群体呼应,比如一些“广为传颂”的社论,将国家与政府的概念混淆不清尚且不论,做个情绪化的吹鼓手倒是挺符合自身定位和身份。纳粹时期希特勒的演讲,以及那位时常站在“泰坦尼克号”城楼上挥舞小军帽的老年舵手,同样深谙此道。
德国电影《浪潮》中对专制独裁制度的起源有一段课堂问答的场面,并最终得出想要告诉观影人的答案:社会不公、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那是一部用老师导演学生配合场景再现来反思德国纳粹独裁以及东德专制的影片,但电影终究是电影,最终敌不过现实。在咱们这里,反倒是把荧幕上的剧情拉伸到现实里面,有人甚至入戏太深难以自拔,只因这一拔,他的爱国春梦就尽断于此了。
“生活在黑色幽默里,你不会感觉到幽默。”把王小波的这句话转告那些只因“是中国人就转”而成为中国人的人们,多年以后,你会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被这句话笑掉大牙而保持着消化正常、“一饭三屎”的俗世生活,简直是太明智了!但这仅仅是他们智力恢复到平均水平的开端。
中国不止存在于“北上广”
当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偶尔头脑发热,点击左键之时,还没有搞明白“中国”到底在哪里。《南方周末》曾做过两次大的专题报道,一个是《涌向北上广》,另一个是《逃离北上广》。大部分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才是中国,然后直接把包括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乡的其他地区一律打入冷宫,于是从高考填志愿起就消减了脑袋拼命挤到北上广去,挤不进去就悲痛欲绝以为自己的人生完蛋了。
我是天津人,比生活在“皇城根底下”的帝都人民貌似差了一个等级,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艳慕这个“直辖市”,其实由于灯管效应,天津与北京相比,确实在大部分方面都差了很多,只是大多数人不懂罢了;高考结束考入远在西南盆地的川大,愈发觉得这种现象暴露无遗,来自北京的同学总是碰上其他人惊讶的目光注视,于是被“异类”的一些人就在“异乡”继续研究搞不懂的国情。但是基本上看不到来自广东或者上海的同学——高考或许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却很难改变这个国家的“国运”。
大部分揭竿为旗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们挤到北上广的沙丁鱼罐头里,把当地的土著精英“压迫”成了普通人,把当地土著普通人逼得“逃离北上广”。于是在这种奋力拼搏敢于竞争的“良性循环”下,邓爷爷提出的共同富裕从一个梦变成了另一个梦,中国人跌入到盗梦空间式的“二重梦境”里继续努力醉生梦死。
习仲勋先生的遗产
于是我们只能从惨烈的现实中回过神来,继续去“备忘录”之中的国情去寻求安慰。下面我将从习仲勋先生谈起,以一人之眼看中国国情。5月24日是习仲勋逝世10周年祭日,他的骨灰安葬在家乡陕西富平,但生命的最后12年全部在深圳度过——他以这种方式表达对自己参与开创的改革特区的支持。1978年4月,在“文革”中与世隔绝16年后,习仲勋南下主政广东。痛感于过去失掉的时光,这位65岁的老人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甚相称的抱负和紧迫感。这也是当时身处改革开放青春期的中国的态度——翌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习仲勋是一个改革者,一个为社会主义寻找前途的人。初到广东,治理“大逃港”问题时,他听到有干部说“香港那边比我们好”,一度大为光火。但在意识到当地的沉疴后,他坦率接受了这一事实,并努力让广东摆脱困境,真正富强起来。
他知道清醒和真诚比捂住双眼更有价值。
这名宽厚的官员也证明,人品高洁远比权势显赫更受人尊重。比如说,他不无欣慰地自称一辈子没有整过人;比如说,他从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封官许愿”——这些人离开他后大都被分配到边远贫苦之地;比如说,直到逝世,这名中共元老一直保持着延安式的简朴生活习惯。
10年过去,从外部环境,到人们的心气,这个国家一切都不一样了。10周年的时间节点也许是一个契机,我们可以借此大量和观望以他为线索的历史事实,回顾以他为部分象征的改革路途,以及检视他身上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人格价值,从而读懂中国这数十年一路走过的风雨道路,把国情牢牢记在备忘录中,偶尔分出来看,或许还有新鲜的体验,正如这部我花六小时看完的长长地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