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委托贷款中委托人债权转让问题探微
委托贷款中委托人债权转让问题探微
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对于委托贷款中委托人债权转让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主要的观点及理由有: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协议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规定,在履行委托贷款协议过程中,由于借款人不按期归还贷款而发生纠纷的,贷款人(受托人)可以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贷款人坚持不起诉的,委托人可以委托贷款协议的受托人为被告、以借款人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批复将委托贷款协议与借款协议区分开来,在此情形下,委托人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时,转让的对象应是委托权,即第三人取代了委托人在委托贷款协议中的委托人地位。如果第三人要取得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中受让人的地位,必须通过由受让人与第三人签订债权转让合同来实现。由此可见,第三人要享有对借款人、担保人的债权,必须通过两个债权转让合同才能实现。而且这两个债权转让合同是有顺序的,第一个债权转让合同只能是由第三人与委托人签订,以此为基础,再由受让人与第三人签订第二个债权转让合同。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是:其一,批复为该观点提供了诉讼法上的依据。其二,在委托贷款的实务操作程序上,首先,委托人与受托人先签订委托贷款合同�其次,受托人根据该委托合同,与借款人签订委托贷款借款合同或者与担保人签订担保合同;其三,符合合同的相对性原理。
(二)根据委托贷款的协议形式,又有不同的观点:
1.三方直接签订协议。在此情形下,委托人向第三人转让债权时,只要委托人与第三人签订债权转让合同,第三人就直接取得了委托人对受托人、借款人的债权。这是适用合同法第四章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的结果。
2.受托人与委托人、借款人分别签订委托合同和借款合同。在此情形下,不适用批复的规定,而是适用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的规定。即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对信托投资机构委托存贷款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委托贷款中委托合同与借款合同中的委托内容必须一致。因此,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在与受托人签订合同时是知道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因此,受托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束的是委托人与借款人。换言之,以受托人名义签订的借款合同,直接对委托人与借款人发生法律约束力。据此,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债权转让合同,转让的对象应当是委托合同中的债权、借款合同中的债权等两种权利。申言之,通过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一个债权转让合同,第三人就取得了委托合同中的委托人、借款合同中的受托人的地位,而无需通过两个债权转让合同来实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委托人要根据债权转让合同分别向委托合同的受托人、借款合同的借款人履行通知义务。未经通知,债权转让合同对上述当事人不发生效力。
附带说明的是,担保合同是从属于借款合同的,如果担保合同的担保人与委托人、受托人、借款人一起签订合同则属于四方协议,根据上述第(二)种观点中的第1种方式解决�如果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受托人与担保人签订担保合同,则根据上述第(二)种观点中的第2种方式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担保合同的转让,应优先适用担保法的规定,只有在担保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合同法的规定。这是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法律适用原理的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第二篇:委托贷款转让合同-
资产转让合同
资产转让合同
编号: 甲方:甲公司
乙方(受让方):乙银行
丙方:丙银行
鉴于:
甲方、丙方与某公司(简称“债务人”)于年 月日签订了编号为[]的《委托贷款借款合同》(以下简称“《委托贷款借款合同》),甲方委托丙方作为受托人向债务人提供人民币借款资金1亿元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各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合同如下:
第一条 标的资产的转让
甲方、乙方及丙方同意:乙方在下述条件满足后应立即受让丙方依据《委托贷款借款合同》向债务人发放委托贷款而形成的全部资产:
(1)本合同生效;
(2)《委托贷款借款合同》生效且贷款实际发放;
(3)自贷款发放日起100天(自然日)内,债务人未足额偿还本息。在上述条件满足后,乙方即有义务按照甲方的指示立即支付价款。
第二条 标的资产转让价款的支付及交割
2.1标的资产转让价款金额为《委托贷款借款合同》项下的债务人未偿本息余额(截至甲方通知日)。乙方应于收到甲方付款通知的当日将转让价款一次性支付至甲方指定的账户。
2.2丙方应在乙方向甲方支付全部转让价款后三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提交如下与标的资产相关的文件:《委托贷款借款合同》原件、提款通知书原件、划款凭证等。
2.3自乙方付清标的资产转让价款之日起,标的资产归乙方所有。债权转让事宜由乙方通知债务人。
第三条 陈述与保证
资产转让合同
3.1各方已经办理为签署和履行本合同所需要的所有内部和外部审批与批准,不违反适用于各方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公司章程等规定。
3.2本次转让的标的资产是合法、有效、真实的,标的资产不存在任何瑕疵,包括但不限于债务人就标的资产对丙方或甲方不享有任何抗辩权、丙方或甲方未就标的资产行使解除权、抵销权、变更权、中止权及终止权、甲方此前未在标的债权上设置债务负担。甲方、丙方向乙方提交的所有文件均为真实、有效。
第四条 违约责任
4.1本合同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本合同项下义务的,构成对本合同的违约,并应赔偿守约方由此遭受的所有损失。
4.2 本合同第1条约定的收购条件满足后,乙方未按甲方通知支付转让价款的,应向甲方支付《委托贷款借款合同》项下的未偿本息余额,并按应付未付款项每日千分之一的金额支付滞纳金。
第五条 其他
5.1本合同在甲、乙、丙三方加盖公章后生效;如果在贷款发放日起100天内乙方已足额偿还本息,则本协议自动解除。
5.2本合同的部分或个别的条款或其部分内容如果自始或将来成为无效,不影响本合同或本合同其他条款或其余内容的有效性。
5.3本合同生效后,除非取得各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5.4 甲、乙、丙三方之间发生的关于本合同的一切争议,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5.5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5.6 本合同由甲方、乙方、丙方于2011年
甲方:
乙方(受让方):
丙方:
第三篇: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问题初探
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问题初探
陈坤.中国政法大学 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是指特定司法程序中处于债权人地位者转让其债权,具体形态有:诉讼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执行程序中的债权转让、破产程序中的债权转让。与其相关的问题主要为:一是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能否转让?二是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的效果,即受让人能否继受原债权人在程序中的地位?在我国,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法律上没有禁止性规定,应认为可以转让;对于第二个问题,实践和理论上则倾向于否定受让人得继受原债权人的程序地位。在债权转让商业化,尤其是不良资产交易市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这样的处理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从保障受让人地位的角度出发,应认可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具有使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在程序中的地位的效果。
一、问题提出
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是指特定司法程序中处于债权人地位者转让其债权,具体形态有:诉讼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执行程序中的债权转让、破产程序中的债权转让。关于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的界定还需厘清下面几个问题:
1,“司法程序中处于债权地位者”特指在程序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中处于权利人地位者(或主张其为权利人者),即诉讼程序中的原告、执行程序中的执行申请人、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因此,程序中处于债务人地位者,如破产程序中的债务人,其转让债权涉及的问题不是这里讨论的对象。2,债权转让还存在这样的形态:债权已经生效裁判确认,在申请执行前债权人转让债权。如果债权需要通过执行来实现,这类债权转让涉及的基本问题与执行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涉及的问题是同质的,因此这里也将进行讨论。
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是一个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缺少这方面的规定。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诉讼程序中的债权转让和执行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讨论;而对于破产程序中的债权转让则基本上没有涉及。笔者认为,对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的现有相关研究存在几个不足:一,虽然学界对诉讼程序和执行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有一些讨论,但是并不充分;而对于破产程序中的债权转让目前鲜见讨论。二,讨论主要是在程序法的理论框架中进行,如在诉讼承担和执行承担的问题上涉及,缺少从债权转让的角度进行的讨论,这容易导致忽略现实中债权转让商业化对制度的需求,并使讨论缺乏现实的根基。三,诉讼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执行程序中的债权转让及破产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涉及到一般债权转让没有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存在共性,有必要作一体考虑,而目前的讨论恰恰缺少这种全局性。
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之所以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其现实原因。虽然我国《合同法》有关债权转让的规定较之《民法通则》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抑于制定当初的社会现实,其更多是为了解决三角债等问题,规则的原型也主要是单个、小额债权的转让(或许可以称为民事意义上的债权转让),对债权转让商业化(或许可称为商事意义上的债权转让)的制度需求缺乏远见。近几年来,债权转让商业化在我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尤其是不良资产交易市场正逐步向一个统一、多 元的市场发展,而这个市场的交易客体越来越多地涉及司法程序中的债权。市场交易对降低制度成本和风险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的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或者在立法层面上或者在司法层面上,当前需要对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涉及的问题作出回应。
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理论和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能否转让?二是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的效果,即受让人能否继受原债权人在程序中的地位?其中以后者最值得讨论。
二、司法程序中债权能否转让
现代各国对债权转让的态度是以自由转让为原则,这种原则是在市场经济中债权转让商业化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合同法》仍然在规则上确认了债权的自由转让原则。我国法律目前没有关于司法程序中的债权不得转让的规定,因此一般意义上讲,司法程序中的债权在法律上是可转让的。但是,对现有法律进行解释得出的这种结论只具有法律上实然的效果,理论中还是存在应然意义上的争论。
反对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的声音之一源于法律父爱主义的立场:债权通常是因为存在争议或不能得到积极履行才会进入司法程序,此时权利人可能被迫接受并不合理的对价而转让债权,或者由于对标的债权缺乏价格发现能力而导致谈判处于劣势,如果在转让过程中介入某种腐败因素,权利人转让债权时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反对声音之二源于对程序稳定的关注: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将面临债权人变更、既往程序行为的承继、新债权人提出新的利益主张等可测或不可测的问题,这可能阻碍程序进程。反对声音之三源于对程序滥用的担心:受让人可能出于某种不正当目的而受让债权,据此启动程序或继续正在进行的程序,置当事人于不利之中。
应该讲,以上反对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的观点,从某个视角、某种程度上看有一定的依据,但经仔细分析,仍可发现其缺乏充分论证之处:
1,法律父爱主义有软父爱主义和硬父爱主义之分,前者致力于“保护当事人不受‘不真实反映其意志的危险的选择’的危害”,在民法上已有对意思表示瑕疵的救济,不属于标的债权能否转让应该涉及的问题;后者是指“管理人处于增加当事人利益或使其免于伤害的善意考虑,不顾当事人的主观意志而限制其自由的行为。”
[1]
父爱主义的基本假设是权利人处于弱势地位或不具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其行使自由将有损自身利益。但这种假设在债权转让商业化视角下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即使在某些场合,如自然人“出售判决书”(即转让已决债权),债权人可能处于劣势地位
[2],但如果它不是法律调整对象中的常态且在立法技术上无法有效识别,法律的父爱就应到此为[3]止。
2,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必然导致当事人变更等程序问题,但从利益衡量的角度上讲,不能为了程序稳定而反对程序中的债权转让,因为程序稳定的价值位于实体权利行使自由的价值之下。至于因转让而导致的程序问题,是在确定可转让性后才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3,现代法对于司法程序滥用(如帮讼行为)的态度趋于缓和、宽容,只要当事人具有正当商业利益,都应予保护 疑。
总之,在我国现行法律和债权转让商业化背景下,司法程序中债权的可转让性没有太大的争议。[4]
。因此,在正常的商业运作背景下,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不应受到质
三、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的效果
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是否发生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在程序中的地位的效果?这个问题颇有争论。
(一)我国之现状和困惑
纵观我国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在该问题上可得出几点结论:
一是,诉讼程序中债权人转让债权不产生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在程序中的地位的效果。《民事诉讼法》中甚至没有关于诉讼承担的任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4条规定:“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死亡,有继承人的,裁定中止诉讼。人民法院应及时通知继承人作为当事人承担诉讼,被继承人已经进行的诉讼行为对承担诉讼的继承人有效。”该条确立的规则是:诉讼程序中只有死亡继承的情形得产生诉讼承担的效果。至于债权转让情形下应如何处理,法律、司法解释未予回答。
二是,取得执行名义的债权人转让债权不产生受让人继受执行申请权或执行程序中原债权人地位的效果。《民事诉讼法》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从其二百一十六条到二百一十八条的规定来看,一般认为可以得出申请执行的主体限于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当事人的结论,而从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三)、(四)项的规定来看,一般也认为应做这样的解释:作为执行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或组织终止,其继承人或权利承受人可以申请变更执行当事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8条第(2)项则明确规定:“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据此,债权转让的受让人被排除在申请执行人范围之外,在执行程序中其申请变更执行当事人也没有法律依据。对此,实践中一般认为取得执行名义的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其受让人须提起债权转让确认之诉,取得胜诉判决后方可申请执行或申请变更执行程序中的债权人。当然,受让人也可与原债权人(即债权转让关系中的出让人)达成协议,由原债权人作为受让人的受托人参与执行程序。
三是,破产程序中债权人转让债权是否产生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在破产程序中的地位的效果,法律未有明确规定。但笔者注意到《企业破产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债权的债权人,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利。”这种表述与一些国外破产法不同,如《日本破产法》第十五条规定:“对破产人的基于破产宣告前的原因而发生的财产请求权,为破产 债权。”在表述上,《日本破产法》清楚地表明破产债权的范围原则上限于因破产申请前的原因而产生的债权,而我国《企业破产法》以“债权人”为主语,似乎应理解为只有在破产申请前对债务人享有债权者才能成为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这样,在进入破产程序后通过受让债权的方式成为债权人者可否成为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就不无疑问了。
总而言之,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不发生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程序地位的效果。但是,根据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第三条的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处置已经涉及诉讼、执行或者破产等程序的不良债权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债权转让协议和转让或者受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诉讼或者执行主体”。这是一个例外,这个例外规则的确立有其特殊的现实和政策背景:
从1999年始,国家为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先后成立了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口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其中不良资产的主要形态为不良债权,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为债权转让。虽然资产管理公司受让银行不良债权为政策性收购(即按债权账面金额1:1收购),但“最小损失”的处置原则使资产管理公司有最大限度降低处置成本和风险的制度需求,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债权的特点是持续、大量处置,这使得降低成本和风险的制度需求更为迫切,加之保护金融债权的政策要求,最高人民法院专门为涉及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案件的法律适用做出一系列司法解释。名为司法解释,实际上它们已对不少相关的法律规则做出或大或小的修改,其中对有关债权转让的规则所做的修改占了主要部分。上述有关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的例外规则即是其中之一。
从对该司法解释出台背景的考察中我们不仅应看到其政策因素,更应看到的是我国现行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有关规则如何与债权转让在现实中的一些趋势不相适应。
最高院在2001年的司法解释中特别强调:“本规定仅适用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有关案件。”但是,这几年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适用范围上的限定受到了质疑。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发展上有三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商业化运作趋势,目前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均已完成商业化转型,其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已经进入商业化运作阶段;而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外的不良资产交易者则是在一开始就进行商业化经营。二是参与的市场主体多元化,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完成,其对银行业不良资产一级市场的垄断地位将逐步丧失,在不良资产的批发和零售市场,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包括国外投资者、民营企业)介入这个市场。三是市场上交易的不良资产范围不断扩大,从银行业不良资产到证券业、保险业、信托行业等其他金融不良资产再到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可以预见,未来随着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的发展及相关交易规则的明晰和确定,非金融业、非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也将更多地参与交易。我国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将向统一的、多元化的市场发展
[5]
。面对这个市场形成和发展而对债权转让制度提出的需求,最高院可能需要回答几个问题:一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运作后其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上述司法解释是否可以适用?从系列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来看,似乎应理解为只适用于政策性收购和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案件,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司法解释基本上可以寿终正寝了。二是其他不良资产交易主体的不良资产交易行为能 否适用这这些司法解释?以2005年《补充通知》第三条为例,只有直接收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债权的交易主体才能获得通融,一个市场交易链被人为分割成适用不同规则的两个环节,其依据在哪?三是地方政府成立的收购、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是否可以比照适用这些规则,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后介入其他领域如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时是否仍能适用这些解释?
最高院当初制定系列司法解释只是权宜之计,由于这些解释对既有的债权转让规则做了很大的修改和补充,因此是“非常谨慎的”,制定这些解释也是处在特定的政策背景下。但是,随着我国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些解释中的不少规则被认为是符合这个市场的需求的,然而它的适用范围却受到明确的限制。因此,市场对适用其上的债权转让规则的补充和更新有很大的需求,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的规则即使其中之一。
(二)理论之比较和探讨
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在诉讼程序中债权转让方面大陆法系目前主要有两种立法例和学理主张:一是德国法的当事人恒定主义;一是日本法的继受主义。
在德国法上,“单纯的通过实体请求权的让与或系争物的转让而产生的个别继受不发生当事人更换的效力。” [6]对此,德国学者这样分析:“罗马法和普通法通过禁止在诉讼中‘转让’
[7]和‘让与’来避免这种不快。但这种实体法的解决办法太强烈和不必要地限制了权利人。”“但干脆让权利继受人进入诉讼,并迫使其他当事人接受新的对手显得不适当;这样一来,只剩下《民事诉讼法》赞同的方式:转让不具有诉讼上的效力。”这意味着实体权利人(或义务人)与程序上的当事人相分离,那么,如何保障实体权利人的利益就是此种制度设计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对此,德国法是通过诉讼担当的形式解决的。“目前的当事人、转让人,可以作为(真正的)当事人继续进行现在关于他人权利的诉讼。他作为诉讼担当人有权限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作为‘受让人的代理人’来实施诉讼。程序不发生任何中断。判决上总还是记载转让人的姓名。如果受让人起诉,则违背诉讼系属。” [8]
以德国法为母法的日本法在这个问题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规则。在日本法上,“诉讼系属中,可能会出现因诉讼外实体法律关系的变更导致当事人丧失其纠纷主体地位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已经丧失纠纷主体地位的当事人继续进行诉讼是不可能的,也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当事人死亡的情形,再比如作为原告的债权人将债权让与第三人,那么纠纷就转移到了该第三人和债务人之间,而已经提起的诉讼对于该纠纷的解决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让新的主体另行起诉的话,那么已经形成的诉讼状态就被白白浪费掉了,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对于上述情形,诉讼法有必要采取一些对策,这就是诉讼继承的问题,也就是说,让新产生的纠纷主体进入既有的诉讼中。”
[9]
因诉讼外实体法律关系的变更而导致当事人丧失其纠纷主体地位的情形,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人死亡或法人合并在法律上当然产生当事人继承的后果;一类是当事人将系争标的物让与第三人的情形。狭义的诉讼继承指的就是后一种类型。
对于日本法的这种规则,日本学者认为优于德国法,有学者这样认为:“受让人成为新的诉讼当事人继续进行诉讼,而且还要受到此前诉讼状态的拘束,这样一来,诉讼上的当事人和实体法上的权利人就保持了一致。与造成两者分离的当事人恒定主义相比,这种规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0]也有学者这样认为:“这种方式在防止因诉讼中的主体变动而搅乱诉讼程序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反之,在前事主能否妥当地使继受人参与诉讼方面,则存在着危险的缺陷。对此,如采用诉讼承继主义,因允许新权利人在事实审最后言词辩论终结前都可参与诉讼,故可消除上述缺陷,新权利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参与诉讼得到保障”。
[11]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学者一般观点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将争议的实体权利或义务转与他人,不能发生诉讼承担,即新的债权人或债务人不能承继诉讼。原因是,允许当事人转移有争议的实体权利或义务,会使诉讼复杂化。法院要审查实体权利或义务的转移协议是否有效,实际上增加了一个无人提起的新诉,即确认转移协议是否有效的确认之诉,这就不仅使得诉讼变得繁琐,而且有悖于‘无诉即无审判’的原则。此外,这将增加审理的难度。原当事人是案件事实的经历者,由他们亲自进行诉讼,更有利于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责任。如果改由案件事实的非经历者为当事人,势必造成法院在事实审理方面的困难。”
[12]但是也有学者表达了不同的意义,认为“我国合同法已经根据国际惯例和司法需要,承认了债权转让和债务转移。实体法律关系大量的和经常的变化,使现代民事诉讼法也不能固守当事人恒定原则。诉讼中发生的债权转移和债务承担,也需要得到诉讼的承认。固然不能盲目全部接受新诉讼标的的理论,随意扩大法院的审判对象,但是存在诉讼标的物的债权转让和债务转移的情况下,不妨承认诉讼承担,并且通过立法承认判决的效力及于原来的当事人。”
[13]
诉讼程序中债权转让的规则对强制执行程序及破产程序中债权转让规则的设计是有借鉴意义的。从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强制执行程序和破产程序均源于诉讼程序;从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规则的发展来看,根本上都是商业社会的发展消解债的人身属性并要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的结果;从涉及的问题来看,立法上否认债权转让产生程序地位继受效果的主要理由相似,都是担心这种继受会影响程序的进行,进而影响程序中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也即主要是程序稳定和当事人实体权利保护两方面利益的立法衡量问题。
实际上,在我国,对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规则的突破有望最先在强制执行程序上实现。虽然司法实践中的态度仍然倾向于否认债权转让具有执行申请权随之移转以及执行中程序地位继受的效果,但立法上的态度似乎正在发生改变:《强制执行法草案》第一稿至第四稿都将“债权转让”作为发生执行申请权转移和执行程序地位继受的情形。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办公室副主任孙忠志指出:“以前出现问题较多的是被执行主体的变更,而没有注意到权利主体变更问题,因此其中对权利主体的变更没有正面提到,只是在有关执行申请的部分侧面提到。近年来,权利主体变更的问题开始逐渐反映出来,尤其是国家剥离银行不良资产采取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以来,这种情况更是成批出现。执行实践中有些法院认为权利主体的变更没有法律依据,因此不接受变更后的权利主体的执行申请,或者不允许变更后的权利主体继续参加执行。针对这类问题,草案规定了五种执行债权人变更的情况。” 的。
[14]
笔者认为,《强制执行法草案》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积极的、开放 相比较而言,破产程序中的债权转让在我国尚不多见,我国《企业破产法》没有涉及这个问题,理论上讨论的也很少。但是,在近来发生的三鹿破产案中,有关方面通过债权转让受让三鹿集团经销商和供应商的债权,无论是对案件本身而言还是对我国破产制度而言,都有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方面,尤其是受让供应商的债权采用的是打折收购的方式,这在我国尚属首例。从该案的处理来看,在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程序地位上未见有大的争议,但是,该案的借鉴意义仍然有限:一,其政策性较浓,法院在处理时是否充分考虑了相关法律和法理,未得而知;二,从其操作来看,债权转让发生在申报债权之前,对于债权申报后甚至债权已经确认后的转让而言,难以借鉴。然而,从法理上讲,认破产程序中债权转让得发生程序地位继受的效果,在现代商业社会是值得肯定的。日本破产法也没有相应的规定,但是日本学者认为在破产债权申报后出现债权移转之场合,“由新债权者和旧债权者连名,附上证据材料,提出申报(也有人认为新债权者单独申报也行)。„„公司更生法第128条规定,在公司更胜程序中,就债权之转移,可由将接受申报名义之变更的债权者单独申报。通过申报,可以改变债权表上债权者的名字。”
[15]
“当然,债权转让等必须具备对管财人的对抗要件,但若以此为前提,因新旧债权人向法院进行名义变更的申告并附具证据文书,申告债权人的地位就发生更换。”
[16]
而在破产债权确定后出现债权移转的的场合下如何处理,虽然日本学者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已经确定的债权发生移转时,只须当事人和破产管财人合意即可,债权表的记载则不允许变更”,但是日本判例认为“在债权让渡时,让受人应向破产法院申报,并由债权表记录下来”
[17]
。笔者认为,日本判例的态度更为务实可采。
(三)实在法之延伸思考
上面对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已做考查,结论是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不发生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程序地位的法律效果。从实体法的角度来看,有两种分析进路值得我们运用:一是,在何种原因下的债权移转得发生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程序地位的法律效果?二是,债权转让得发生哪些法律效果?下面分别具体探讨:
1,与继承原因下的债权移转的比较
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诉讼原告一方死亡而发生继承时诉讼程序如何处理的规定
[18],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认可继承具有继承人继受被继承人在程序中的地位的效果。虽然《破产法》未有明确规定,但采相同解释应无疑义。总而言之,司法程序中因继承而发生债权移转的,受让人得继受原债权人在程序中的地位,这在法律实践及理论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笔者提出一个思考:因继承发生的债权移转与债权转让有何不同,以至于在是否产生继受人(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程序中地位的效果上立法做出不同的选择?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因继承发生的债权转移和债权转让的区别在于:
(1)因继承发生的债权转移属法定移转;债权转让属意定移转。
(2)在继承的情形下,发生的是财产的概括继受;债权转让下是特别继受。
7(3)在继承的情形下,原债权人作为民事主体已不存在;债权转让下原债权人作为民事主体仍然存在。
“原债权人作为民事主体已不存在”固然是促使立法上承认程序地位继受效果的因素之一,但“民事主体仍然存在”成为立法上否认这种效果的理由却难以成立;债权是因概括继受而取得还是因特别继受取得,显然也不应该成为立法上做出不同选择的理由,因为继受方式的不同并没有影响标的债权作为独立的一项财产的移转,也不应导致该种移转法律效果的不同;因此,因继承发生的债权转移和债权转让在法定移转还是意定移转上的区别是立法上对其效果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质言之,立法者不认可(或一定程度上不认可)司法程序中当事人转让债权的利益,包括原债权人(出让人)的利益和受让人的利益,这种利益在商事意义上的债权转让中可称为商业利益。立法者不认可这种利益是有根据的:一,程序可能因此被滥用;二;司法程序需要稳定;三,出让人可能处于劣势需要保护;四,债权人的利益需要考虑。因此,债权移转是否具有使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程序地位的立法选择是上述利益衡量的结果
[19]
。与司法程序中的债权是否可以转让问题上的分析相同的是,程序可能被滥用和程序稳定上的需求不应成为重要的考量利益,因为这样将导致程序僵硬而非程序正义。出让人可能处于劣势需要保护这一点更不具有一般性。至于因程序不便给债务人带来的负担,一方面可以由受让人承担费用,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债权转让的自由也应在适当范围内由债务人承受(允许债权转让就必然使债务人承受一定范围内的不利)。立法者不认可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具有使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程序地位的效果是舍债权转让当事人的利益,尤其是受让人的利益,而取程序稳定、债权人便利等其他利益,在价值判断上没有对错的必然性,但是现代社会促进债权转让、尤其是商业意义上的转让是主要趋势,当事人转让债权的所体现的利益应更加看重。因此,立法上应进而认可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亦具有使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程序地位的效果。
(2)《合同法》上债权转让的法律效果
民法上债权转让的两个法律效果值得关注和思考:一是从权利的继受;二是从义务的承受。这两个效果的立意在于尽可能地使受让人替代原债权人的地位,不因债权债务法律关系主体的变动而影响权利义务的实现。我国《合同法》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条即为该种法律效果的规定。至于从权利及从义务的范围立法和学理上并没有明确界定,但是学理上并不认为从权利和从义务止于实体权利义务,如史尚宽教授在其《债权法论》中认为从权利还包括“破产程序上之特权”,该种权利显然属于程序权利,同时其还认为“为债权之实现,对于债务人的财产为强制执行或担保之拍卖程序已开始后,其债权人仍得将其债权让与他人。此时债权受让人得使续行执行程序或证明债权让与之事实,申请拍卖程序之续行”
[20]
。另外,史尚宽教授对从属权利的观点是:“保证或
[21]便利债权之实现之从属权利,原则上随同移转于受让人”,可见其在对待从权利的范围上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并强调债权实现上的便利,实际上是对受让人利益的重视。笔者认为,史尚宽教授的看法值得认同。从促进债权自由流转的原则出发,法理上对于债权转让时从权利的继受和从义务的承受应持开放态度,不能限于实体权利。从债权转让的从权利继受和从义务承受两个法律效果来看,其实质是规定了债权转让时原债权人的法律地位随之移转,从其“保证或便利债权之实现”的目的出发,宜认为当转让发生在司法程序中时,原债权人所处程序上的法律地位也随之转移。
四、结语
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它主要是在债权转让商业化的现实背景中被提出来的。其涉及的问题一是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能否转让,二是转让的效果是否包括受让人继受原债权人程序中的地位。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争议不大,应允许转让;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我国实践和理论上都有较大的争议。目前实践中主要的做法是受让人先提起债权转让确认之诉,再依据该判决申请变更程序中的债权人。对于单个、小额的、非以营利为目的的债权转让而言(可称为民事意义上之债权转让),这是可行的;但在债权转让商业化的背景下(可称为商事意义上的债权转让),由于转让涉及的债权数额巨大,并且一般具有营业性和营利性的特征,要求受让人每受让一笔债权均要提起一个确认之诉来获取其作为实体权利人在程序中的地位,这在成本和风险上都将给受让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近现代债权转让制度的设计上,日本学者我妻荣曾指出:“把债权的转让性、转让的经济价值作为决定因素来考察时,与其主要从转让人一侧以转让可能、手续难易为中心来考察债权转让制度,不如主要从受让人一侧以如何保障其地位为中心考察。”
[22]
此话颇有见地、一针见血。反观我国在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恰好落入我妻荣教授所反对的一面:虽然在法律上司法程序中债权转让并无法律障碍,但在保障转让后受让人的地位上却尽显单薄。因此,笔者认为,司法程序中的债权应以可转让并且转让后受让人得继受原债权人在程序中的地位为原则。
注释:
[1] 孙笑侠、郭春镇:《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适用》,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 实际上这种劣势地位与我国长期抑制债权转让的政策有关,如果鼓励债权转让并适时建立债权交易场所,[3] 在此,有一个问题很值得关注:在我国,有人认为已决债权的转让应当是自由转让原则的例外情形,而在这种劣势地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消减。
美国,《第一次合同法重述》就已明确规定“如果债权是以人身而不是以财产的被侵害为依据的损害赔偿,让与对第三人的债权,或让与这种债权的交易是非法的、无效的,除非该债权已转化为判决。”科宾认为:“不论什么种类的债权,一旦被转化为由判决确定的债务,它就变成了金钱债务,因而可以让与”。见[美]A·L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王卫国、徐国栋、李浩、苏敏、夏登峻译,1998年第1版,p258 [4] 有学者指出:“对具有帮讼性质的债权让与,各国虽持有不同程度的谨慎态度,但总体上是呈更加自由、开放的态势,且以诉讼为目的转让债权一般也不足以导致大的危害,对帮讼性质的债权禁止让与的解释日益严格,甚至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明确认可帮讼性质的债权的让与。”杨明刚著:《债权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94
[5] 李海平:《我国不良资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载《金融参考》,2006年第20期
[6] [德]奥特马尧厄尼希著:《民事诉讼法(第27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周翠译,P436 [7] 指原被告因对方当事人更换而产生的程序上的麻烦
[8] 以上见[德]奥特马尧厄尼希著:《民事诉讼法(第27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周翠译,P440 [9] [日]高桥宏志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张卫平、许可译,P386-387 [10] [日]高桥宏志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张卫平、许可译,P388 [11] [日]三ケ月章著:《日本民事诉讼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6月初版,黄荣坤校订,汪一凡等译,9 p271
P253
[17] [日]石川明著:《日本破产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何勤华、周桂秋译,P117 [18] 这表明《民事诉讼法》在这方面考虑不周,而非表明该法不允许继承原因发生程序继受 [19] 实际上,在是否允许司法程序中的债权转让这一立法选择上,也存在这些利益的衡量 [20] 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P713 [21] 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P720 [22] [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P23。在中[12] 肖建华:《论判决效力主观范围的扩张》,载于《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1期 [13] 同上
[14] 黄松有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二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P27-28 [15] [日]石川明著:《日本破产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何勤华、周桂秋译,P117 [16] [日]伊藤真著:《破产法(新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刘荣均译,肖贤富译校,国法学网“买卖判决书”研讨会上针对至今没有一例“买卖判决书”成交的事实,陈桂明教授就认为虽然法律没有明文禁止这种债权转让,但因为受让人不能根据转让的事实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实际上使得转让无法实现。这与我妻荣教授的观点竟相互印证。参见黎伟华:《“买卖判决书”的是是非非》,载于《民主与法制》2006年第2期。
第四篇:金融资产公司债权转让的相关问题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债务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金融资产公司债权转让的相关问题
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运行以来,运用多种投资手段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其中主要有债权转让、资产重组、打包处置、债务重组、诉讼追偿等方式,在各种转让方式中,债权转让方式占到各种方式的近一半,由于金融不良债权转让行为缺乏完整统一的法律规制,受让人的范围如何限定?受让人实现债权受阻后可否向金融机构主张权利?有探讨的必要。
一、受让人的范围
随着不良资产处置的深入,债权转让具有的风险一次性移转、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逐渐成为资产处置的首选,在债权转让程序中,受让人的范围如何限定?2017年7月4日,国家财政部专门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7〕74号)“下列人员不得购买或变相购买不良资产:国家公务员、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资产公司工作人员、原债务企业管理层以及参与资产处置的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人员等关联人。”实践中,游离于法律政策边缘的几类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主体,须加以探讨。
1、自然人作为主体。从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债权的结果来看,受让主体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受让主体能否是自然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存在的担忧是,如果允许自然人作为受让主体,自然人有可能成为国有企业的债权人、股东,自然人购买债权的目的的隐蔽性,以及自然人追索债务的方式让人担忧,可能给国有资产带来不稳定因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担负着“化解金融风险、保全国有资产、支持国企改革”的政策性任务,最大限度实现债权是其首要任务,即使不通过直接受让,通过别的途径,自然人同样可以成为国有企业的债权人、股东,而且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性规定,1999年出台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及修改后的《公司法》,已经将“机构”和“个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对自然人买受金融债权应给与肯定,资产公司可以在出售债权时设定一些限定条件如设定“限售条款”等来规制自然人的炒买炒卖行为。
2、地方政府作为买断方。当前,面临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安置职工等目的参与债权买受行为,政府的做法无可厚非。政府买断行为的法律效力存在不确定性,政府的职责限于参与其职责范围内必须的民事活动,而不在于参与经营活动盈利,无论政府作为经营实体的债权人还是股东,买受行为自身都存在风险,与政府职责相违背,政府参与经营活动,也使政府背上既当运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虽然“灌云不良债权整体打包项目”、“鄂州不良债权整体打包项目”都获得社会广泛关注,长远看来,为了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应退出竞买行列。
3、债务人作为受让人。在公开竞买的条件下,债务人能否成为受让主体? 实践中并不常见,理论上也很少探讨。笔者认为,如果是一般债务转让,债务人不可能作为买受人,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债务减免达成协议。但在公开竞买情形下,买受主体除去几类禁止主体外,其他主体均可参与,债务人当然不为例外。债务人通过公开竞买的方式自己或通过代理人买受债务,从成本上考虑,是相当经济的,也符合国有资产的保值目的,买断的性质,应为债务的抵销,适用《合同法》的规定。有观点认为,还应赋予债务人竞买时享有优先权,笔者认为,优先权须由法律设定,法律没有规定,设定优先权没有依据。
二、受让人能否向金融机构主张权利。
2004年6月,因债权转让合同纠纷一案,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市汉口支行(以下简称汉口支行)不服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向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该案简要案情如下:2000年6月14日,农行汉口支行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武汉办事处(以下简称长城公司)达成债权转让协议,汉口支行将经法院生效民事判决确认的债权500万元及利息转让给长城公司,长城公司支付了该债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权的转让对价500万元。签订协议时,汉口支行隐瞒了该债权已超过法定申请执行期限的事实,致使长城公司受让的债权清收无望。长城公司以汉口支行的行为构成民事欺诈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双方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无效,汉口支行返还长城公司500万元,并赔偿占用期间的利息损失。法院审理后认为,汉口支行与长城公司签订债权转让协议时,隐瞒了所转让债权已超过法定申请执行期限的事实,致使长城公司受让的债权不能得到法律保障而清收无望,损害了长城公司的利益,汉口支行的行为对长城公司构成民事欺诈。判决:确认长城公司武汉办事处与农行汉口支行所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无效;并赔偿占用期间的利息损失。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2017年6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以〔2004〕民二他字第25号函对上述案件作出答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国家根据有关政策实施的,具有政府指令划转国有资产的性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就政策性金融资产转让协议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该答复明确认定了不良资产剥离的实质是根据国家政策而实施的,具有政府指令划转国有资产的性质。明确了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因政策性金融资产转让协议引发的纠纷不具有可诉性。
另外,对资产管理公司已将虚假“债权”再行转让给第三人的,第三人据此向不良资产剥离银行追偿而诉至法院时应否受理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金融管理公司与国有商业银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行就政策性金融资产转让协议发生的纠纷问题的答复》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有观点认为,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后债权的权利不能也不应该大于前债权,即对于前债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不具有可诉性;那么,对于后债权,则同样不具有可诉性。对此,笔者也持赞同意见。但是,根据民商法的公平原则,如果法院直接裁定驳回第三人的诉讼请求,又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第三人的救济权利。因此,笔者建议,对于此类情形,首先应由财政部在对上面“其他限制转让的债权”进行解释时列入其中,从源头上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其次由法院先行调解,尽力争取在第三人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达成等额调换项目的协议,如果调解不成,再判决解除其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转让协议,恢复原状。
三、受让人可否向银行主张民事侵权问题
在资产公司将呆帐处置后,投资人在实现债权的过程中若无法实现预期利益(即购买债权时所反映的全部帐面利益或部分帐面利益)时,可否以银行剥离呆帐贷款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为理由或者以呆帐贷款有虚假瑕疵为理由起诉银行侵权,请求银行赔偿其损失呢?笔者认为,银行剥离呆帐贷款不构成民事侵权:
首先,银行主观上无过错。过错,是指合同当事人通过其实施的侵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故意和过失状态。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银行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剥离呆帐的,只要银行剥离的贷款属于呆帐性质,符合当时的剥离政策,银行就没有过错。有关政策并无要求国有银行向资产公司告知形成呆帐贷款的具体原因,国有银行不负告知呆帐贷款形成原因的义务。投资人以原债权银行没有告知形成呆帐贷款的具体原因而诉银行过错的,法院不应支持。
其次,投资人没有损害事实。损害,是指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不利后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应是这笔债权本身,且这笔债权本身就是依法“收不回的帐”、“不能收回的贷款”、“经确认已经无法收回的贷款”,是否侵害了其合法权益,应看是否危害了该债权的存在,而不应将债权能否实现作为判断标准,更不能以该债权不能受偿为由认定银行侵害了其合法权益。现实生活中不排除购买呆帐后能够从债务人那里得到受偿的情况,这只能说明银行将并不符合呆帐标准的贷款作为呆帐剥离了,它并不能改变呆帐贷款 “不能收回”、“经确认已经无法收回” 的本质属性。
第三,投资人所谓损害事实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行为是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投资人在购买债权时,明知“收不回的帐”、“不能收回的贷款”、“经确认已经无法收回的贷款” 而故意购买,或是疏忽大意连债务人的基本情况都没有搞清楚,其决策失误盲目投资,不能实现预期目的应自负其责。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其四,银行在剥离过程中无违法之处。行为的违法性是侵权行为的本质特征。在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中,不排除银行工作的过错而将正常贷款形态劣变为呆帐贷款形态,这些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国家信贷管理制度,损害了本单位的利益,对此,如果查明属于银行的过错,依照金融规章作出相应处理,其承担的是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但引起这两种责任并不证明剥离行为本身有违法之处,并不证明剥离行为本身损害国家和资产公司的利益,并不必然的引起对资产公司和投资人承担民事责任。
总之,银行无论剥离何种原因形成的呆帐,都不会构成民事上的侵权。即使从买受人的角度来分析,也可以做出合理解释。
首先,投资人包括一些律师事务所持其专业技能来购买不良资产,应当对购买的不良资产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明知是“呆帐”贷款非要购买,其行为显然带有投机射幸性质,由此产生的风险当然由其自己承担。
其次,投资人在向债务人追偿债务时,即若出现银行应列为当事人的情况,按照合同相对性原理,投资人只能向资产公司主张权利,由法院依《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尔后由国有银行与资产公司之间再解决有关问题。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再次,对于因购买不良资产债权合同无效或购买债权合同被撤销,购买债权投资人所付出的价款,可以通过合同诉讼方式予以实现。
两大法系中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相 http://s.yingle.com/l/pc/564919.html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立法现状 http://s.yingle.com/l/pc/564918.html
道路交通事故具体情形中赔偿义
http://s.yingle.com/l/pc/564917.html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住院伙食
http://s.yingle.com/l/pc/564916.html
法院不审判是否符合国家赔偿规定 http://s.yingle.com/l/pc/564915.html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沿革
http://s.yingle.com/l/pc/564914.html
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
http://s.yingle.com/l/pc/564913.html
销售商被判万元赔偿
http://s.yingle.com/l/pc/564912.html
学校参加学校责任保险和学生参
http://s.yingle.com/l/pc/564911.html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http://s.yingle.com/l/pc/56491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美容遭毁容的精神损失费怎么计算 http://s.yingle.com/l/pc/564909.html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四大“ http://s.yingle.com/l/pc/564908.html
迪豆”含禁药 http://s.yingle.com/l/pc/564907.html 洛南审
结
起
矽
肺
病
农
民
http://s.yingle.com/l/pc/564906.html
医疗事故医学鉴定答辩书范文医
http://s.yingle.com/l/pc/564905.html
出租车误工费该如何赔偿
http://s.yingle.com/l/pc/564904.html
怎样处理医疗事故 http://s.yingle.com/l/pc/564903.html 关于终止劳动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支付经济补偿金有关问 http://s.yingle.com/l/pc/564902.html
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件适用法律若 http://s.yingle.com/l/pc/564901.html
内镜手术出事故医院赔偿20 http://s.yingle.com/l/pc/564900.html
学生人身损害的范围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pc/564899.html
医疗事故案例病历被医院修改
http://s.yingle.com/l/pc/56489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 http://s.yingle.com/l/pc/564897.html 责任人当庭认罪 http://s.yingle.com/l/pc/564896.html 医疗
事
故
责
任的承
担
http://s.yingle.com/l/pc/564895.html
劳动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违约赔偿标准的差异性 http://s.yingle.com/l/pc/564894.html
劳动关系中的损害赔偿案与普通损害 http://s.yingle.com/l/pc/564893.html
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件如何收 http://s.yingle.com/l/pc/564892.html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http://s.yingle.com/l/pc/564891.html
首例婚内人身损害赔偿案庭前调结 http://s.yingle.com/l/pc/564890.html
对提交医疗技术鉴定中特殊情形的病 http://s.yingle.com/l/pc/564889.html
喉炎治成植物人赔偿70万元
http://s.yingle.com/l/pc/564888.html
人身损害赔偿护理费的概念与分
http://s.yingle.com/l/pc/564887.html
旋转门摔伤老太太 http://s.yingle.com/l/pc/564886.html 损害赔偿比较研究 http://s.yingle.com/l/pc/564885.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关于经专利管理机关调解后当事人一方或 http://s.yingle.com/l/pc/564884.html
人身损害赔偿案例 http://s.yingle.com/l/pc/564883.html 双胞胎一死一脑瘫母亲起诉医院赔 http://s.yingle.com/l/pc/564882.html
患者10年前输血染丙肝
http://s.yingle.com/l/pc/564881.html
美容中心因欺诈消费者被判双倍返 http://s.yingle.com/l/pc/564880.html
关于运输货物误交付法律责任问题的复函 http://s.yingle.com/l/pc/564879.html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
http://s.yingle.com/l/pc/564878.html
河北一医院被判赔偿原告159 http://s.yingle.com/l/pc/564877.html
这能算做工伤处理吗
http://s.yingle.com/l/pc/564876.html
儿童静脉推注大剂量庆大霉素引起的 http://s.yingle.com/l/pc/564875.html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基
http://s.yingle.com/l/pc/56487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医疗过失行为程度与赔偿责任大小 http://s.yingle.com/l/pc/564873.html
误诊要负法律责任 http://s.yingle.com/l/pc/564872.html 孕妇治
皮
肤
病
死
胎
儿
死
亡
http://s.yingle.com/l/pc/564871.html
居民进入小区撞上栏杆
http://s.yingle.com/l/pc/564870.html
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
http://s.yingle.com/l/pc/564869.html
2018年山东省人身损害受害
http://s.yingle.com/l/pc/564868.html
地面湿滑致老太太摔伤
http://s.yingle.com/l/pc/564867.html
学生伤害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http://s.yingle.com/l/pc/564866.html
当前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件的基本情 http://s.yingle.com/l/pc/564865.html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http://s.yingle.com/l/pc/564864.html
产品质量损害赔偿的内容
http://s.yingle.com/l/pc/56486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老师踢伤4岁男童下身
http://s.yingle.com/l/pc/564862.html
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制度的立
http://s.yingle.com/l/pc/564861.html
产品质量损害赔偿应该怎么处理
http://s.yingle.com/l/pc/564860.html
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两者的不同主 http://s.yingle.com/l/pc/564859.html
治疗不及时医疗事故案例
http://s.yingle.com/l/pc/564858.html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http://s.yingle.com/l/pc/564857.html
8岁女阑尾炎手术死亡医院
http://s.yingle.com/l/pc/564856.html
夫妻人行道上被撞 http://s.yingle.com/l/pc/564855.html 工伤不
赔
偿
还
辞
退
我怎
么
解
决
http://s.yingle.com/l/pc/564854.html
医疗事故新生婴儿脑瘫医院是否担 http://s.yingle.com/l/pc/564853.html
我国将开展打击借家电下乡制售
http://s.yingle.com/l/pc/564852.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医院医疗事故处理程序
http://s.yingle.com/l/pc/564851.html
关于代理发行企业债券的金融
http://s.yingle.com/l/pc/564850.html
新生儿医疗事故医院怎样
http://s.yingle.com/l/pc/564849.html
工作中脸部受伤留疤该索要赔偿吗 http://s.yingle.com/l/pc/564848.html
南京市建邺区人身损害赔偿案例
http://s.yingle.com/l/pc/564847.html
因电杆质量造成摔伤如何索赔
http://s.yingle.com/l/pc/564846.html
美国惩罚性赔偿的数额计算
http://s.yingle.com/l/pc/564845.html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医疗费的
http://s.yingle.com/l/pc/564844.html
防治环境污染 http://s.yingle.com/l/pc/564843.html 问题
电
容
电
死
学
徒
工
http://s.yingle.com/l/pc/564842.html
人身损害案件中城镇居民认
http://s.yingle.com/l/pc/56484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学生伤害事故的一般处理原则
http://s.yingle.com/l/pc/564840.html
路外伤亡赔偿案件责任承担
http://s.yingle.com/l/pc/564839.html
医疗事故责任的认定
http://s.yingle.com/l/pc/564838.html
殡仪馆复活离奇事件医疗事故赔
http://s.yingle.com/l/pc/564837.html
为什么工商局不受理我们的申诉
http://s.yingle.com/l/pc/564836.html
水桶破了竟用胶水补
http://s.yingle.com/l/pc/564835.html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http://s.yingle.com/l/pc/564834.html
上班时被同事开机器把右手切掉一个骨脊公司该陪多少 http://s.yingle.com/l/pc/564833.html
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 http://s.yingle.com/l/pc/564832.html
针对产品责任纠纷在实践中存在的几 http://s.yingle.com/l/pc/564831.html
禁止劳动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约定违约金的立法建议 http://s.yingle.com/l/pc/56483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企业用工有哪些法律误区
http://s.yingle.com/l/pc/564829.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http://s.yingle.com/l/pc/564828.html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
http://s.yingle.com/l/pc/564827.html
新生儿给氧治疗后双目失明医
http://s.yingle.com/l/pc/564826.html
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 http://s.yingle.com/l/pc/564825.html
医生看电影致病人死亡
http://s.yingle.com/l/pc/564824.html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
http://s.yingle.com/l/pc/564823.html
劳动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中经济补偿金的适用 http://s.yingle.com/l/pc/564822.html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http://s.yingle.com/l/pc/564821.html
胎死腹中医院赔偿 http://s.yingle.com/l/pc/56482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第五篇:债权转让案件的执行问题
债权转让案件的执行问题
一、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的法律评价
(一)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的合法性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法律上并没有明确其性质,这种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在理论界以及审判实务中都存在争论。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应属合法。理由如下: 第一、受让人不具有金融业务资格并不能阻碍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借款人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银行按约发放了贷款后,这时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便形成了单纯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行为与一般的合同债权相同。债权转让后,受让方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都不属于是在经营贷款业务,因为,受让具体债权的行为与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发放贷款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受让具体债权不涉及从事贷款业务的资格问题。
第二、法律规定企业之间不能相互借贷,但法律又允许企业可以通过委托银行向其他企业融资,而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与这种委托贷款极具相似性。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100号)规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可以看出国家禁止的是企业间直接借贷行为,而非间接的借贷行为。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前提是商业银行与债务人之间的贷款合同是有效的,商业银行将其债权转让给非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向银行支付了对价,这与委托贷款行为极为类似,只不过是非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在后。
第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过股份制改革,完善了法人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债权转让等重大资产处置行为都必须经过股东大会(股东会)或董事会的决定,决策层会从公司股东利益出发决定问题。低于账面价值或折价转让贷款债权并不等于资产流失。在市场条件下,金融债权的价值是变化的,它的价值取决于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如果债务人的偿还能力降低,金融债权的价值也会减少。在适时的时候转让债权,最大限度大收回债权,才是最大限度的维护股东的利益。
第四、从法律规定看,《合同法》第52条规定了合同五种无效的情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的合同,不属于上述五种情形,不存在违反基本法律中强制性规定的情形。同时,《合同法》第79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
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转让贷款债权也不属于上述3种除外情形。这就确立了债权转让的合同法基础。
关于债权转让的合法性,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以下简称《批复》)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银行转让债权不属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被认定合同有效。第二,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债权转让给自然人、其他组织,以及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法人。第三,转让具体贷款债权的行为属于债权人将合同的权利转让给第三人,并非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的经营性活动,不涉及从事贷款业务的资格问题,受让主体无须具备从事贷款业务的资格。同时,该行为也不是一种规避“非金融企业之间不得借贷”的行为。第四,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必须操作规范:要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和内部批准程序;对转让的贷款债权,应当采取拍卖等公开形式,以形成公允的价格,接受社会监督;转让贷款债权的,应当向银监会或者派出机构报告,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应该说,上述《批复》对金融机构向非金融机构转让债权的合法性给予了肯定。
(二)债权转让后执行申请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下称《补充通知》)第三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处置已涉及诉讼、执行或者破产等程序的不良资产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债权转让协议和转让人或者受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诉讼或者执行主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下称《纪要》)中第五部分提到:如果受让人的债权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给其他受让人后,因该受让人
再次转让或多次转让而取得,人民法院应当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该转让人以及后手受让人列为案件当事人。因此,无论是从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的专门文件中推断,还是从执行工作的一般规定中,均应得出允许金融不良债权多次转让情况下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的结论。
二、实践上如何把握
按照现有法律和政策,受让金融债权的企业或个人通过法律途径追讨金融债权极易胜诉。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面对着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和不良资产处置制度的缺陷,同时还要处理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面是意图不当牟利的人诉诸合法名义给法院施加压力,一面是企业职工为避免企业陷于被执行破产的境地而上访,一面是资产管理公司的持续不规范运作,一面是国有银行的轻率和默然,还有地方政府的质疑和不满。在处理涉不良金融债权处置案件中,法院的社会责任重大,应当在现有制度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国有资产流失,防止司法成为不当牟利的工具。
涉及金融债权转让的民商事审理和执行案件关键环节,是对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合同效力将影响案件裁判结果与执行依据的稳定性,并会导致执行来的财产归属的迥异。因此,在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中,应深化对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慎重处理不良金融债权处置案件,保证不良债权处置交易的安全和通畅,加强对不良债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审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参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债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应当从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程序、处置参与主体、债权评估等多方面严格审查,依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正确确定合同效力,防止诉讼成为少数违法者牟利的工具,保障不良债权转让的安全。
三、处理此类案件的建议
第一,建议通过立法以及司法解释,增强不良金融债权处置程序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不良金融债权处置制度。同时,因为不良债权的处置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出于兼顾银行和国有企业利益的制度考虑,建议赋予债务人对不良债权享有优先购买权,债权人在低价处置不良债权时,应当通知债务人参与竞买,债务人享有优先权,以保障债务人企业的对债务履行的预期能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第二、执行中慎用强制执行措施,因案而异的提出执行和解方案,依法通过其他变通方式达成执行和解,努力实现债权,避免使执行工作陷入僵局。
第三、与相关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及金融监管机构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关于涉及金融不良资产转让纠纷相关信息的交流机制和平台,及时沟通、掌握涉及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诉讼的法律规范和相关信息,及时提出司法建议,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防范金融风险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