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零售业政策主管部门的变迁2

时间:2019-05-14 12:2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国60年零售业政策主管部门的变迁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国60年零售业政策主管部门的变迁2》。

第一篇:建国60年零售业政策主管部门的变迁2

建国60年零售业政策主管部门的变迁2

第二阶段:内外贸分离

外贸:

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1952.8-1982.3)

部长:叶季壮(1952.8-1967.6逝世)

林海云(代)(1965.9-1970.7)

成立:随着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管理,更加有力地开展国内和国外贸易工作,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议第二项”,决定撤销中央贸易部,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和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一九五二年九月三日对外贸易部正式成立,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

职能:1.编制国家进出口贸易计划和对外贸易外汇收支计划组织和检查计划的执行;

2.起草中国同有关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的联系方案,负责同有关国家进行谈判,签订协定和议定书等,并监督执行

3.起草对外贸易管理的基本法规和海关管理法规,并贯彻执行;

4.领导海关工作,不断加强货物监管和政治经济保卫工作;

5.制定国营对外贸易企业进口、出口、运输、包装业务程序,管理并监督执行;

6.签发进口、出口和过境贸易的许可证; 7.研究拟订商品检验制度;

8.1961年前主管我国对外援助工作;

9.1964年前主管我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工作。

撤销:对外贸易部自一九五二年九月成立至一九八二年三月间,一直作为中国政府主管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行使其管理职能。一九八二年三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一九八二年三月八日对外贸易部正式撤销。

对外经济联络部

成立: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影响的扩大,我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为了加强这一工作的管理,经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于一九六一年三月一日成立对外经济联络总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对外援助任务逐渐增加,为进一步充实和调整对外经济联络总局的人员和机构,经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百一十九次会议决定,于1964年6月10日在对外经济联络总局的基础上设立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一九七O年六月经中共中央中发(70)44号文件决定,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于一九七O年八月六日正式改称为对外经济联络部。

对外经济联络部自其前身对外经济联络总局成立以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我国对亚、非、拉国家的经济援助和经济技术合作工作,职责:1.在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负责对亚、非、拉国家经济援助谈判工作,对外签订协定、议定书;

2.在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对外签订科技合作协定、议定书;

3.掌握协议、议定书的执行情况,了解援外项目和科技合作项目的工作进度,办理清算手续等;

4.安排对外援款的拨款使用计划,编制援外计划,办理出国援外专家的有关事项;

5.处理列席八国经互会各常委会的工作,办理国际间有关国家的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和农林电等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工作;

6.对外派遣技术援助专家,考察专家,推荐和派遣实习生,交换技术资料和实物样品等工作。

撤销:一九八二年三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一九八二年三月八日对外经济联络部正式撤销。

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 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1979.8—1982.3)

成立:为了加强对外国投资的管理,加强对进出口、外汇平衡和引进新技术工作的管理,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议,中共中央、国务院 1979年8月23日中发[79]60号文件决定,成立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是一个机构,对外两个名称。

主要任务:1.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发展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利用外资以及对外经济合作的方针、政策、条例、规章、研究总结经验,改革有关管理体制。

2.会同国家计委,审议和制订我国进出口、技术引进、经济合作、外汇收支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有关方面的工作,检查督促计划的实施。

3.组织有关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4.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组织制订实施条例和有关管理办法,组织有关部门审批合营企业的协议、合同和章程。

5.统筹管理各部门、各地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外国资金和进口设备的工作。督促检查有关方面掌握、消化、研究和发展引进的先进技术,以提高国内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

6.审议我国与外国政府间的长期经济合作或长期贸易协定、协议、报请国务院批准。撤销:1982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决议,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对外经济贸易部(1982.3-1993.3)部长:陈慕华(1982.3—1985.3)郑拓彬(1985.3—1990.11)李岚清(1990.11—1993.3)成立:一九八二年三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职能: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方针政策,规划、管理和协调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门的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做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加强国际间的多边和双边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利用外资,组织引进和出口技术,开展国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统一组织政府间综合性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战略服务。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3.3—2003.3)部长:吴仪(1993.3—1998.3)

石广生(1998.3 -2003.3)。

成立:1993年3月16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职能:1.拟定和贯彻实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和外商投资的具体政策、改革方案;拟定外经贸和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和执行有关实施细则、管理规章;负责外经贸法规。规章之间及其与国际条约、协定之间的衔接;指导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改革。

2.拟定和执行外贸进出口中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分析国际经贸形势和我国进出口状况,提出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等项宏观调控建议;拟定的执行进出口商品配额招标政策;研究和推广各种新贸易方式(含电子商务);负责进出口配额计划的编报、下达和组织实施,制定和管理进出口商品目录,负责配额、许可证的确定和发放;依法负责我国对外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中的有关事务,指导、协调外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应诉;管理出口商品商标注册登记后的有关事务;指导出口广告宣传。

3.拟定和执行对外技术贸易的政策、管理规章以及鼓励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政策;管理技术引进。设备进口和国际招标,管理国家限制出口的技术和引进技术的出口与再出口;拟定和执行国家出管制政策,颁发与防扩散相关的出口许可证。

4.分析、研究全国外商投资情况,定期向国务院报送有关动态;宏观指导全国外商投资工作;拟定和执行外商投资和管理规章,参与制定外商投资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汇总、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核准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上、限制投资和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核准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其变更;监督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章程的情况;指导和管理全国招商引资、投资促进及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

5.归口管理我国的对外援助;拟定和执行对外援助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援助方案,签署有关协议;编制和组织实施年度援助计划;监督检查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情况;管理援外经费、专项优惠贷款、专项基金等;推行援外方式改革。

6.负责全国国外经济合作工作;拟定和执行国外经济合作的政策、规章,指导和监督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项业务的管理。

7.拟定和执行国别(地区)外经贸政策;组织双边混合(联合)委员会会议,同外国政府进行经贸谈判并签署有关文件;处理国别(地区)经贸关系中重要事务;管理同未建交国家的经贸活动;指导我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室)的业务,联系外国驻华官方商务机构。

8.拟定和执行多边经贸政策;代表我国政府参加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活动;负责多边对外经贸谈判、国际服务贸易谈判和国际经贸条约、协定的谈判与签署,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谈判过程的立场和意见;负责知识产权对外谈判;掌握国际经贸条约和协定的国内实施情况;管理多、双边对华无偿援助及赠款;管理联合国发展业务系统和有关国际组织对华经济技术合作事务;指导我国驻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的经贸代表机构的业务。

9.拟定和执行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的经贸政策、贸易中长期规划、管理规章;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有关经贸主管机构和台湾受权的民间组织进行经贸谈判并签署有关文件。

10.制定各类企业外经贸经营权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资格标准,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资格审定;制定境外发展。投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核准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并实施监督管理;管理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常驻商业代表机构的核准业务;指导与监督境内各种外经贸交易会、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和招商活动等,拟定和执行赴境外举办上述活动的管理办法。

11.参与外经贸方面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并提出有关建议;负责中央外贸发展基金项目的选定和风险基金管理;监督直属境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指导和管理外经贸财务会计工作,负责外经贸统计及其信息发布,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负责外经贸统计及其信息发布,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负责外经贸的标准化、信息化工作。

12.负责我驻外经商参处(室)和有关国际组织代表机构的队伍建设、人员选派和管理;指导进出口商会和有关协会、学会的工作。

13.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内贸:

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1952.8-1954.9)

根据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同时决定将原贸易部的中国粮食公司和财政部的粮食总局合并,设立粮食部。开始形成国内商业分别由商业部、粮食部和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1954年改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分工管理的格局。

1953年开始,为适应国家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新形势,决定将原来高度集中的商业体制,改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即按经济区域建立批发站,将原来按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设立的各级专业公司,由管理兼经营的机构改变为基本上是企业管理机构,主要执行管理职能;原有的商品经营职能由各级批发站承担。

1953年,为解决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两套平行批发机构交叉经营所带来的矛盾,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了《关于划分国营商业与合作社对工业品、手工业品经营范围的共同决定》,工业品由国营商业收购批发,手工业品由供销社收购批发。但工业品与手工业品有些难以划分,经营重复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1954年7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又作出了《关于国营商业与合作社商业城乡初步分工的决定》,实行城乡分工。供销社在城市的消费合作社移交给国营商业,国营商业在农村的收购机构,除粮食机构和农产品接运机构外,全部移交给供销社经营,供销社全力转向农村。但又埋下了城乡市场分割的根子,长期未能很好解决。

商业部

成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设立商业部,承担原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的工作。国务院第五办公室协助总理掌管商业部的工作。

职责:1.研究拟订国内商业的方针、政策,商品流通体制、商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商业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

2.研究拟订商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规模布局和各项计划。

3.研究和预测国内商业中长期及年度社会商品零售额和商品可供量的状况;配合有关部门安排好城乡市场总供需和主要商品供需的综合平衡。

4.贯彻执行国家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购销政策,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统筹安排关系国计民生商品的市场平衡;掌握一定数量市场敏感商品的原材料,协调组织委托加工和市场调节,推动再生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

5.编制主要商品的进出口计划,管好用好国家批给商业部的市场外汇。参与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进出口。

6.参与建立国家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和应急临时商品的调拨制度,提出储备任务,管理国家储备商品。

7.协调地区、部门间不同经济成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关系;对各种经济成份的商业活动,各条流通渠道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逐步了解整个商业活动的主要情况,掌握宏观调控必要的生产和流通的数据。

8.按照国家规定的物价管理权限,对由商业部管理价格的商品,要按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状况,适时调整购销价格。需要通过价格保护生产、平抑市场物价时,有权动用市场调节基金。协同工商、物价部门加强市场物价管理、监督、检查。

9.研究市场变化,沟通市场信息,加强市场预测预报,掌握城乡市场动态;提出对市场宏观调控的意见和措施。

10.协同有关部门,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基金、引进外资等各种经济手段,制定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商品流通和稳定市场的各种经济措施;管理市场调节基金的使用。掌握一部分资金和低息贷款,用于扶植生产、商业科技教育、设施更新改造等。

11.加强行业管理,各级商业行政部门要分级负责对各类商业企业、各种经济成份的商业网点、布局、规模以及经营范围的审查,尔后由工商行政部门依法批准登记。研究提出商业各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规范服务要求;对各种行业协会,进行扶植和指导。

12.组织管理商业科学技术、商办工业和商业教育,鉴定重大科技成果,抓好应用推广;制定各种技术等级标准;加强国际经济科技交流和合作;培养商业人才;加强商业精神文明建设和商业队伍建设。

13.协同地方政府指导各地商业工作,归口管理部属企业事业单位。

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1952.8-1954.9)

成立: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议,将原贸易部的粮食公司和财政部的粮食总局合并,设立粮食部,统一管理粮食收购、加工、储运、销售工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粮食部的工作。

1953年11月23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4年政务院又决定将油脂油料实行统购统销。全国粮食收购、加工、仓储、组织体系,随之建立了起来。

职能:1.主管编制粮油年度和长期的流转计划,综合编制基建、财务、工业机械、物资、劳动工资、科技教育等综合计划,管理粮油统购统销价格、专项用粮,制定粮食统计制度,综合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等工作。

2.主管农村粮食统购统销,粮油集市贸易,研究农村粮食分配政策和奖售政策,安排农村人民生活,征超购粮食奖售物资分配,农村粮管员的培训等工作。

3.主管市镇粮食统销和工商业用粮的供应,研究供应政策,规划供应网点的设置,印制和发行粮票等工作。

4.主管食油、非食用油脂的统购统销和政策研究,编制油脂购销分配计划,负责油脂调拨、油库、装具容器的分配管理,油料生产基地的建设等工作。

5.主管粮油工业生产和企业设备技术管理,统一申请粮食部门的统配物资,组织粮油加工、仓储、销售等机械的生产与分配,粮油机械出口,粮油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帮助农村建立粮油加工,改革加工工具,培训技术力量等工作。

6.主管粮食调拨、运输和仓库保管,进口粮接卸和粮油装具管理,组织合理运输,军粮供应,军队生产粮收购,兑换和军用粮票的发行管理,战备粮仓库建设,粮油质量标准检验、化验等工作。

7.主管粮油财务管理,编制财务收支计划。制定粮食购销、工业运输企业财务制度。管理储备、流动、专业基金、增产节约、扭亏增盈、财会资料的汇总分析等工作。

8.主管编制粮食部门基建计划,部直属直供基建项目的建设,基建财务管理,物资订货分配,基建设计技术力量的培训等工作。

9.主管编制粮食系统和直属院校的发展规划,审批院校的教学计划和重要的规章制度,总结交流办学经验,制定招生和毕业生分配方案,组织审编教材,帮助地方培训师资等工作。

10.主管粮食企业劳动管理,定员定额,制定技术业务职称、工资等级、劳动保护、福利奖励标准和制度,研究基层网点设置,总结交流基层工作经验,组织比、学、赶、帮、超等工作。

11.主管粮油科技规划,科技成果的鉴定推广,管理和分配科技费用、物资、仪器,管理科技情报网(站),出版粮油科技刊物等工作。

12.主管饲料工业的规划、布局和投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饲料价格,推广饲料先进技术设备,负责饲料直属研制的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13.主管县以上粮食干部的培训工作。

14.主管粮食系统加工工厂、仓库建筑、加工机械工艺的设计和定型,制定有关技术标准等工作。

15.主管研究粮油产品的营养成分、理化特性、工艺品质,研究粮油收获、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的物理变化、污染以及对人体动物健康的影响等。

16.主管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组织交流国内外粮油和饲料科技情况等工作。

撤销: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决定将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设立商业部。

物资部(1988-1993)成立: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国家物资局,成立物资部。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规定:物资部是国务院统筹规划和管理全国生产资料流通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进行综合管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搞活流通。

职责:物资部是国务院统筹规划和管理全国生产资料流通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进行综合管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搞活流通。它的职责是:

1.拟订物资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和体制改革方案,并负责组织贯彻和监督执行。

2.协同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制重要物资全社会和指令性供需平衡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负责编制指令性计划物资分地区、分部门的分配计划。负责重要物资进出口配额的审批。会同机械电子工业部,组织全国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和招标管理。

3.负责组织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订货和重要物资的产需衔接,监督检查订货合同执行情况,组织重要物资的调度和吞吐。

4.负责组织和指导各部门直属直供企业、事业单位的物资供应。

5.负责组织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措项目所需建筑材料的配套承包供应和设备成套及招标管理。

6.管理国家储备物资和国家储运仓库。

7.组织推动物资的节约代用、综合利用和回收利用,促进短线物资和新材料的开发。

8.规划全国物资市场网络,对全国按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和产销基地建立的各类物资市场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负责审批全国性物资流通企业的经营资格和经营范围。制订物资市场的管理办法。组织推动物资协作。

9.协同国家物价局,管理重要物资的作价办法、销售人格和收费标准。

10.负责物资统计和市场价格、供需信息的汇集反馈,引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11.负责物资专门人才的教育和职工培训工作,组织物资流通理论、科学管理和物流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

12.按照国家规定,负责所属物资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任免、劳动工资和财务管理。

13.对全国物资行业的业务和物资流能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指导。

撤销:1993年根据人大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物资部与商业部组建国内贸易部。

国内贸易部(1993.4.22-1998.4)部长:张皓若

成立:根据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物资部与商业部,组建国内贸易部。

职能:

1.研究制订全国商品流通的方针、政策和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制定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布局,优化流通结构;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和协调多种经济成分的商品流通活动。

2.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统筹规划商品市场体系,重点是搞好全国性、区域性重要商品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负责拟定商品市场和商品流通领域交易法规,制定管理办法,保护公平竞争,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垄断,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3.协同国家计委编制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的供需平衡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负责编制指令性计划商品分地区、分部门分配计划;负责重要商品的国家订货和产需衔接,根据国家计委审定的总量,对国家订货物资进行分户安排并组织落实;协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的宏观调控;协同有关部门安排重要商品的储备计划和进出口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国家重要商品的储备,负责当年准备物资的安排与管理;组织市场预测和信息发布。

4.根据国家计划负责国防军工和国家重点建设、重点技改项目等所需重要生产资料的安排和订货,组织原材料配套供应和设备成套管理。

5.负责国家重要流通设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初审,组织评估,提出立项建议。监督检查直属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6.研究拟定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方针、政策;指导国内商品流通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重点流通设施和商业系统工业企业;参与规划、指导、审批合资零售企业的工作;参与研究进出口税则,协同有关部门制定防止不平等贸易的措施、办法。

7.负责商品流通、饮食服务和商业系统工业企业的行业管理,监督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为行业、企业提供服务。

8.指导流通领域科学技术工作,协调重大科技开发、技术引进、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工作。组织推动原材料的节约代用、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9.负责流通环节中商品质量、标准管理和监督,配合有关部门打击商品生产销售中的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0.研究实施国内贸易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研究制定行业教育的有关下策和规章,编制和实施教育发展规划。

11.指导部属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组织人才培养工作。

12.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撤销:1998年3月撤销国内贸易部。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1998-200

3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是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设置的,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是负责调节近期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部门。

主要职责

(一)监测、分析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调节国民经济日常运行;编制并组织实施近期经济运行调控目标、政策和措施,组织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国务院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组织拟定、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监督、检查执行情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提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调整方案;联系工商领域社会中介组织并指导其改革与调整。

(三)组织拟定工业、商贸方面的综合性经济法规和政策并监督检查;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经济信息。

(四)指导委管国家局拟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法规;制订电力(含水电)、医药、黄金的行业规划、行业法规,实施行业管理。

(五)研究和规划竞争性行业投资布局,定期公布项目投资引导目录,指导除国家拨款以外的工商企业投资和商业性银行贷款的方向,进行项目的登记备案和监督,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总量平衡;研究拟定利用外资有关政策,指导工商企业利用外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制订工商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进行监督;提出工业、商业企业利用国外贷款的投向;研究制订国有企业向外商转让资产、股权、经营权的政策并实行监督;指导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实施当年的企业海外投资规划。

(六)研究和指导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拟定规范流通秩序和市场规则的法规、政策;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重要商品的供求状况并组织调控;组织拟定和协调内外贸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编制关系国计民生和大宗、重点工业品、原材料的进出口计划,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计划调整并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备案;协调外贸货运;承办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

(七)负责企业工作,对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指导,规范企业行为规则;研究拟定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企业体制改革方案,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研究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政策、措施,指导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参与指导企业直接融资工作;指导国有企业的管理、扭亏和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指导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组织管理企业内部的法律顾问工作;指导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八)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的方针、政策,指导技术创新、技术引进、重大装备国产化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指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组织协调工业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

(九)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负责人事管理和机关党的工作。

(十)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一)按国务院的规定,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烟草专卖局。

2003年撤销,部分职能并入国家发改委。

国家国内贸易局1998

成立:国务院办公厅于1998年6月18日以国办发(1998)66号文印发国家国内贸易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国发[1998]6号),将国内贸易部改组为国家国内贸易局。国家国内贸易局是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主管国内商品流通行业的行政机构。

职责:1.研究提出商品流通和餐饮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并监督指导实施;研究提出流通体制改革方针、政策的建议;组织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承担法律咨询事务。

2.研究拟定商品流通和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战略、行业规划,研究流通业态,优化流通结构。

3.研究制订商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的行业规章、标准、市场规则;指导各种经济成分的商品流通活动,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秩序;调查研究流通秩序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4.研究营销方式的改革,推进流通组织的创新;指导连锁经营、代理制、配送制等现代营销方式的发展,组织旧货流通、实物租赁等流通方式的改革。

5.指导国有流通企业和商办工业的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员增效、扭亏增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指导直属企事业单位的改革。

6.组织实施关系人民生活重要商品(肉、糖、菜等)的市场调控储备和风险基金管理;组织对拍卖业、生猪屠宰业的监督管理。

7.组织落实重要商品指令性计划的指标分配、国家订货和产需衔接,为国防军工和重点生产建设服务;指导再生资源的流通。

8.统计、分析和发布国内外流通市场和商品的信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9.承办国务院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二篇:建国60年 感受祖国伟大变迁

建国60年

感受祖国伟大变迁

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悄然走过了60个峥嵘岁月。这期间,我们虽然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艰辛与曲折,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一五”计划的实施等喜人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体育、文化教育以及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深感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的责任在肩。俗话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了解新中国这60年的发展史对于我们来说是必要且必须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齐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回顾新中国60年风雨历程,感受祖国伟大变迁!

政治方面:

新中国成立建立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有很多历史遗留的任务,为此我们进行了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系列运动,进一步巩固了国家政权。之后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时却出现了左的错误,虽经过调整,但仍使经济遭到损失。而后又出现了“文革”十年浩劫,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才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也成为了历史的伟大转折点,从此新中国进入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保证,以富强、文明、民主为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令中国人骄傲,令世界人震惊。同时中国也逐渐以大国的姿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经济方面: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也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此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社会生活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目前,不少人已不仅仅满足于住房的宽敞,更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

从以上对新中国60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三方面巨大变迁的回顾来看,我们的国家正在向一个个新的高度迈进,不断超越,不断腾飞!我们也正在感受着国家发展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实惠。国庆60年阅兵,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千,它不仅是对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一次展示,更是对当代国人的巨大鼓舞!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努力下,新中国一定会谱写出更加绚烂的篇章!

第三篇:以新中国侨务政策变迁

以新中国侨务政策变迁

见证改革开放

高泽涛

华侨华人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侨务事业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同沉浮、共起落。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此为新的历史起点,神州大地上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侨务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条重要战线,始终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的30年,是侨务工作大有作为的30年。以党的侨务政策变迁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的辉煌,这是本文试图做的努力。

一、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侨务政策由扶持陷入停滞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以“文革”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党的侨务政策经历了由扶持到陷入停滞。

(一)侨务立法工作起步。一是1949年9月政协会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应尽力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二是1955年与印尼政府签订了不承认华侨拥有双重国籍的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尼共和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之后相继与其他国家签署了关于解决海外华侨华人“双重国籍”问题的双边条约,标志着中国政府走上了与国际社会消除国籍冲突的立法主旨相一致的道路。

(二)明确提出侨务工作方针。1957年中侨委确定了“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侨务工作八字方针,把侨务工作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引导归侨、侨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利用华侨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政策,鼓励归侨侨眷和国外亲友保持联系,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兴办实业,扩大和加强华侨爱国统一战线。1950年,国家制定了侨汇政策若干基本原则,广东、福建等侨乡相应制定了侨汇管理办法。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8年,中国大陆共争取侨汇10亿美元①,这些外汇对于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5年8月颁布了《华侨投资开发荒山荒地办法》、1957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华侨投资于国营华侨投资公司优待办法》,办法颁布后,除福建、广东此前建立的华侨投资公司外,广西、云南、山东、辽宁、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分别成立华侨投资公司,投资总额达2亿多元人民币②。此外,在华侨回国定居及给予妥善安置、土改和侨房、出入境和管理等方面都制定了大量的侨务行政法规、法令。

(三)设置侨务机构。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设立由秘书长领导下的华侨事务组,作为研讨和审议华侨问题并进行日常工作的机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带有立法性质的第一个侨务工作机构;同年10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华侨事务委员会”作为政府侨务工作部门,何香凝为主任委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后改为在国务院下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中侨委以“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管理华侨事务”为基本职责,协助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并做了大量的为侨服务工作。“文革”开始后,中侨委遭受冲击,于1969年被撤销,标志侨务工作进入“文革”黑暗十年。

总之,“文革”前17年的侨务工作及扶持政策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向前发展的,然而对如何利用华侨资源优势,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华侨投资,在认识和实践上还有很大缺陷。华侨投资只限定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上,投资者对企业没有任何发言权,逐渐使投资人失去了追求利润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因,多数华侨对“回国投资犹豫观望”最终导致了华侨投资日渐稀少。

从1966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12年间,随着“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执行的“侨务政策”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侨务工作走了弯路,侨务领域成为“文革”“重灾区”。1969年,成立近20年的从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负责执行侨务政策和侨务工作的“华侨事务委员会”被撤销,大陆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正常联系被阻断,大批侨务干部被打成“资产阶级代理人”,侨务工作陷入全面停滞和瘫痪。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侨务政策从拨乱反正到促进繁荣发展

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重视侨务工作,将发挥几千万海外侨胞、留学生和归侨侨眷的作用作为我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根据归侨侨眷、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党和政府不断调整侨务工作的整体性思路,以与时俱进的战略思维制定新的侨务政策,使侨务工作迅速打开新局面,并呈现蓬勃生机。

(一)侨务理论不断发展,侨务政策思维不断创新

这主要体现在从邓小平提出的“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论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邓小平“机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宝贵资源论”,再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大有作为”论。

改革开放初期,从必须打开封闭多年的国门、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思想出发,邓小平同志敏锐指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为更好地发挥侨的优势,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深入,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作出了很多贡献。”邓小平同志把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作为我们国家一个独特机遇,并且把它同我国大发展的机遇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这一时期党对侨务工作的战略地位和理论实践的纲领性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关心、重视侨务工作。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几千万华侨华人,拥有雄厚的资金,大批高科技人才,遍布世界的商业网络,他们是我们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中最积极、最热情的一部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这些论断,以世界的眼光,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把利用华侨华人智力和人才资源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把侨务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作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他深刻指出:“在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贡献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在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在开展民间外交,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扩大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今年3月7日,胡锦涛同志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中国致公党和侨联界联组会议,认真听取建议,并做了重要指示。

30年来,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精辟深刻,为制定正确的侨务政策指明了思维导向,为侨务工作的拨乱反正、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侨务政策变迁和工作发展的几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拨乱反正为主线

这段时期是侨务政策和侨务工作的调整时期,也是初步奠定新时期侨务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的时期。以邓小平1977年提出的“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论断为引领,开始了对侨务战线的拨乱反正:

一是“建庙”“请菩萨”,恢复侨务工作机构,召开第一次全国侨务工作会议。1978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成立,恢复了在文革中被撤销的侨务工作机构,1983年,全国人大成立专门的华侨委员会。在1979年初召开了恢复工作后的第一次全国侨务会议和归国华侨代表大会,会议作出了“要从九个方面落实涉侨历史遗留问题”的指示。会议以后,侨务领域全方位地展开了拨乱反正工作,并明确制定了国内侨务政策原则,提出了以落实党的侨务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侨务工作任务,从指导思想上努力清除对海外关系“左”的影响。侨务工作重点主要是落实侨务政策、纠正“文革”期间的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此,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原则、法规予颁布,涉及华侨住房、复查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及侨汇侨企方面。由于工作难度大,其主要目标直到80年代末才基本完成。同时着手恢复和发展同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团的联系,恢复和加强对外宣传和华文教育工作。这些措施对于调动广大归侨侨眷的积极性,发扬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热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对外开放政策首先立足于对侨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勇气和战略眼光,根据当代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把对外开放的重点首先放在对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开放上,注重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和桥梁作用,以带动和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1979年1月,邓小平在邀请胡子昂、荣毅仁等工商界知名人士座谈时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③”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邓小平提出了以办特区为窗口,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和思路,建立经济特区成了吸引侨资政策和实践的滥觞。正是因为对外开放首先立足于对侨开放,所以华侨华人及港澳资本率先进入大陆沿海地区,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海外华侨华人起了桥梁作用。

三是重视侨务立法工作。1980年颁布了第一部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这个重要的涉侨国籍立法从法律上解决了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解决了华侨的政治认同问题,以此为法律依据,海外华侨大多选择了居住国国籍,海外华侨社会逐渐转为华人社会,这为海外华侨华人尽快融入居住国社会扫清了障碍,促进了中国与华侨侨居国建立和睦相处的国际双边关系。同时,1983年全国人大成立华侨委员会,职能是专门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侨务的议案、并实施对各项侨务法规、行政机构的监督。立法机构成立专门侨委会应该是新中国侨务立法工作的大事,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侨务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侨务工作法制化的重要里程碑。2、1984-1988年:侨务工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首先,召开了工作重心转移的标志性会议。1984年召开的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侨办主任会议是侨务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标志。如果说1984年以前的侨务工作以落实侨务政策为主,主要是对历史的纠偏的话,那么,1984年以后,侨务工作的重心已转移到以配合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推动华侨华人与中国的经济、科技合作上来。在此次会上,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会上指出,“三千万华侨华人是了不起的力量,搞得好,可以变成促进四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扩大海外影响和争取国际友人的重要力量,侨务工作是长期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工作”;习仲勋代表中央书记处在会上讲话时指出:“现在居住在世界各地的3000多万华侨和外籍华人是一支重要力量,认真做好他们的工作,对我国加快四化建设、完成组国统一大业、扩大海外影响和争取国际友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④”。中央领导人讲话对侨务工作的意义在于:中央政府已将侨务工作与促进四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扩大海外影响的目标联系起来,这也成为1984年以后党和政府对侨务工作的基本态度。

二是实现了侨务工作的重心转移。这期间的侨务工作,基本完成了落实各项侨务政策的任务,一是开始探索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引进华侨、华人资金、技术、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争取打开华侨华人来华投资的新局面。二是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作用,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小额资金,使侨乡更加繁荣,归侨侨眷尽快富裕起来。三是加快国营华侨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走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彻底改革现行的农场经济体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扩大生产经营者的自主权,以促进生产发展,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经过努力,侨务工作在这期间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即:由主要做归侨侨眷工作,向全面开展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工作转变;由主要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落实政策工作,向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三大任务服务的工作转变。3、1989年以后,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至上世纪末:侨务工作进入全面发展

一是召开了两个重要的标志性会议。一是1989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国务院侨务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新时期侨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方针,明确了侨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到1990年代已基本确立了侨务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服务的指导思想,并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宣传以及联谊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实在的工作,尤其是在积极引进华侨华人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加深对侨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国务院于1993年2月又召开了侨务工作会议。会议紧紧围绕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中心,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部署,为侨务工作的全面发展鼓了劲,统一了思想。

二是侨务法制化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归侨侨眷权益的重视和保护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对“侨法”又进行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全国人大立法通过的“侨法”,它标志着我们的侨务工作由“政策推动型”向“法律推动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党和政府“依法治国、依法护侨”战略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国侨务工作从依靠政策、行政法规进行工作向立法性侨务工作过渡,使国内侨务工作逐步走上法律化轨道。为了贯彻落实“侨法”,国务院在1993年制定、2004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各省、市、自治区也都以地方人代会立法的形式出台了“实施办法”。之后,各省的侨务机构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加大“侨法”的宣传力度,这在重点侨乡尤其作为普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侨房、华侨农场、企业权益、华侨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制定实施细节原则。其次是认真抓好检查监督工作,对涉侨权益热点进行专题调研,追踪执法结果,以此调动归侨侨眷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并直接影响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政府的信任度和向心力,使他们更愿意为祖国和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之后,又相继出台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等等涉侨法律法规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立法和法律体系。同时,为吸引华人和留学生高级人才投资中国和参加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鼓励海外人员以多种形式为祖国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为外籍高层人才和投资者提供入境及居留便利的规定》等等,使侨务法制化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是建立健全了各级侨务工作机构。在这段时期,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一级至县一级的侨务办公室相继成立。之后,各部门的侨务工作机构又重新恢复并得到了极大发展,目前,中央、省一级的侨务工作机构有五个:在人大设华侨事务委员会、在政府机构中设有专门的侨务办事机构——侨务办公室、在政协机构中涉有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作为一级群团组织的侨联、中国致公党(即统称的“五侨”)。各级“五侨”工作机构之间还建立了定期不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在侨务工作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新情况和问题。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侨务机构已是洋洋大观。侨联组织自1978年恢复活动的30年来蓬勃发展,已成为党委直接领导的七大一级人民团体之一。侨联基层组织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00余个发展到今天的15000余个,形成了自上而下、覆盖全国,具有开放性、协作性、充满活力的组织网络。四是华侨投资政策的完善成为侨务政策的最亮点。1985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华侨投资优惠的暂行规定》,是改革开放时期最早的鼓励华侨投资规定,其最大的突破就是允许并鼓励完全私有性质的海外华商资本在大陆独立存在和发展,允许独资、合资、合作等投资形式的多样性存在;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鼓励外商投资;1990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华侨和香港澳门同胞投资的规定》,鼓励华侨和香港澳门同胞在境内投资,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同时1985年《暂行规定》废止;之后,1990年至1992年相继颁布了一些实施细则。随着中国华侨投资政策发展成熟,2002年国侨办制定了《涉侨经济案件协调处理工作暂行办法》,对涉侨经济案件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受理、处理、结案等均作了详细规定,充分说明对侨资的管理已日趋规范化。这些政策措施充分说明新时期中国政府对华侨投资政策的重视并做了大量立法工作。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制定了吸引侨资的条例、法规或采取了相应措施,这些构成了中国新时期完整的华侨投资政策。新时期华侨投资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新时期海外华商大规模来华投资并发挥作用体现出来的。据学者统计,从1978年以来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吸收外资约6224亿美元,其中华商或华商主导的投资约4170亿美元,约占投资总额的67%。此间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5万余家,其中华商(包括港澳台商)企业约占70%⑤。这充分说明,海外华侨华人资本不仅是其所在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建设力量,而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建设力量,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建设力量。

五是搭建侨胞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平台。1991年,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决定,将“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作为全国政协的组成单位,各省、自治区侨联也正式成为政协的一个界别,广大侨胞通过侨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来,侨联组织从此也以更加积极的、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家政治舞台。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县以上各级人大归侨代表有近两千名,各级政协侨联界委员7600多名。他们代表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利益,积极反映侨界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参与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从2001年起,全国政协连续8年邀请了数十个国家的179位海外侨胞列席政协会议,让身居海外的侨胞亲身感受祖(籍)国建设发展的成就,充分反映海外侨胞的心声。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侨界群众和侨界人民团体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为侨界参政议政提供了广阔平台。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侨务工作,侨务工作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新时期的侨务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从2004年到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五次,在不同场合对侨务工作、侨联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2005年,中央还专门发出了《关于加强当前新时期侨务工作的意见》的七号文件,为新阶段的侨务工作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2005年2月召开的全国侨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侨务工作。此次会议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第一次侨务工作会议。会议认真总结进入新世纪以来侨务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分析了侨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会议明确提出侨务工作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侨务工作“三个大有作为”。这三个“大有作为”总揽全局,高屋建瓴,具有震撼力,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指明了侨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作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会议还明确了形势下侨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其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国内侨务工作为基础、以国外侨务工作为主导,坚持为国家大局服务和为侨服务的统一”的概括,虽然在以前的有关文件中曾经有过类似的提法,但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侨务工作的总体思路写入指导思想,还是第一次。“三坚持”的提出,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侨务工作基本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对侨务工作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06年全国侨办主任会议上,国务委员唐家璇明确要求侨务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侨务工作全局,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促进祖国统一、为国家总体外交服务。他对侨务工作的科学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充分发挥优势,以侨为本,做好为侨服务的各项工作;抓好华文教育,促进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联谊、促进合作,不断壮大爱国友好力量。

二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侨务工作成为鲜明旗帜。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指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又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十七大报告对侨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明确目标,侨务部门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现阶段的侨情,科学分析侨务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着力开拓新的思路、提出新的方法,使侨务工作有新的面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侨务工作成为新时期侨务工作前进的方向!

“国运昌,侨务兴。”改革开放三十年,不仅是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三十年,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及侨务思想得到发展、创新、完善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侨务事业不但重要,而且大有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在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侨务思想的正确指导下,引领海内外侨胞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以及构建和谐世界成为时代赋予侨务工作的光荣使命!

(高泽涛:省侨联机关干部)资料索引:

①《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3期,45页。

②林金枝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④《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3期47页。

⑤沈丹阳:《华商企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年第9期。

2006《中国外资》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家乡变迁

家乡的变化

山东省菏泽市

我的家乡在单县,自党的十五大以来,党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家乡,唤醒了家乡的人民。从此,我的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那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乡亲,有我的启蒙老师,有我儿时的所 有记忆,还有我那可爱的家乡。然而,记忆深处的家乡却不是现在这样的,这是 社会发展的标志。这种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变化,更多的变化是人内心 深处以及整个地区习俗的变化。众所周知,20 世纪,农村是改革开放最落后的地方,因此许多传统的习俗 保持的也很完好。然而,随着时间的继续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的许多习俗也 在慢慢的淡化、消逝。我的家乡也没有逃过这个有着巨大利益的灾难(我个人的 看法)。在我小学的时候(20 世纪末、21 世纪初),我唯一去过的地方就是阜阳市,而且是很少去,因此对家乡的一切都无比熟悉。所谓的乡间小路,应该不是江南 的石子路而是我们那里的羊肠小道。我上学的道路都是泥巴路,下雨天,总会有 人摔倒在泥浆里,我也是其中之一(为此我妈妈每到雨季都为我的换洗衣服发愁,囧)。对于那些道路,我如今很是怀念,但是我却再也找不到它们了。现在的社 会发展了,所以那里的道路也就给换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好了,人们就更方便出外赚钱,外面的世界和文化也就更容易对我们产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经济被带动起来以后,接着就是我们的习俗和观念了。这也许是 它们所措手不及的,在这种没有任何攻击的情况下,人们慢慢的就改变了一些习俗,这是潜移默化,这是自然而然,总之,它是那么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发生 了,发生的无声无息却翻天覆地。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春节的拦门棍。除夕之夜,我们家都会在大门口横放一根大木棍,然后在过完初一后再拿走。小的时候,我就很纳闷,为什么要在门口横放一个很长的大木棍呢?爸爸给我的 答案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棍,这是拦门棍,专门拦截那些妖魔鬼怪进屋的。”我 很严肃的听着,然后郑重的点头,“原来如此啊。”据说,那是关于年兽的问题,拦门棍就是拦截年兽的,后来慢慢的发展成拦截各类妖魔鬼怪。从此,我都对那 个棍很尊敬,从门口过时都会跳过去。这个习俗一直持续着,而且那时候我和妈 妈去左邻右舍拜年时,发现他们也和我们家一样,不过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对我 们来说,不放才怪呢?可是,世事难料,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我发现那种习俗很少有人家放了,仅仅有些年龄大的老年人还守着那些观念,一直坚持着。我 家也一直是个很传统的家庭,每年都坚持,可是今年却没有。后来我提醒爸爸,爸爸说他忘了,后又说没关系的。是啊,忘了,忘了是因为没放在心上,而没关 系则是因为大家都没放。观念在改变,行为也随着变了。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春节中许多细小的环节又有谁清楚的记得呢?再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前 的春节,大家都是挨家挨户的串门子拜年、叙叙家常,而如今呢?如今的道路顺 畅了,大家在一起的交流反而少了,男人们在一起打麻将,妇女们就在一起打扑 克牌,孩子们则在家里看电视。虽说是农村不比城市可以去逛街,但是却和城市 的人们一样缺乏相互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变,至少不再是曾经的淳朴、憨厚。我并不能用一句“变化”把所有的事情都描述出来,有许多变化根本就不是 我们看得见的,更不是我们能用语言形容的。春节习俗的变化也映射出现实社会 的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在发生着。对于这些变化,我不赞同,但是却能理解也 能接受。因为这些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我国是一个 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多就意味着口多,那么多张口等着吃东西,中国 怎么能不发展呢?更何况世界上其他的国家都在发展,我们中国不可能再重蹈覆 辙清末年代的事情了。在这双重作用下,这些变化就是不可避免的。相反,这些 变化对于我们的国家也是件好事,至少人们的日子都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了,同 时这些变化与中国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从国家利益上看,它 百利而有一害。唯一的一害就是地方文化在流失,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流逝。对 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弘扬,更应该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保护了,那我们的那些民间传统习俗难道不应该保护弘扬吗?有些可能是迷信的,但是有 些却是一个地方的象征,更是那个地方人们的引以为豪的过去和憧憬美好未来的 希望。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都应该清楚并然爱自己的家乡,以及为自 己家乡的某些习俗而引以为豪。但是许多习俗在流逝,也许一些年过后,我们的 后代都想象不出曾经的那些习俗是如何做的,最多只是在书本上看看。就像,我 国的许多灭绝动物一样,当它存在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对它加以保护,而当他们 灭绝了,我们才意识到它们珍贵,还对一些剩的很少的动物尊为稀有动物。稀有 动物本来并不稀有,只是我们把它们变成了稀有动物而已,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 非稀有动植物变成稀有动植物。这些只是希望国家能对地方的文化传统习俗加以 重视及保护。另外,春节的习俗变化只是一种文化的改变,虽然严峻但并不可怕;可怕的 却是人们之间心里的变化,但是这却是阻止不了的。我对此有很深的感受,而且 我很不希望这种变化的发生,但是我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国家对此也做不 了什么具体的措施,因为这是一种趋势,是一种向城市市民发展的趋势,势不可 挡。归结来谈,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不能否认这些变化为人们生活带 来的巨大利益,但是我也不得不意识到它对当地文化和人们心灵的侵蚀。存在即 是合理的,也许它们的变化存在的是合理的,我并不能加以什么样的评判。而我,只是希望我们大家能意识到并妥善对待这些变化,让它们尽量的完善,让我们自 己也尽可能少的被其侵蚀。凡事不要等我们失去时才知道后悔,毕竟失去的东西 很难再回来。

首先说路,以前是泥泞小路,一踩裤子上喷的尽是泥。现在,是用水泥铺成的柏油马路,现在的柏油马路可以六辆大卡车并排行驶。关于人民路还有一条政策:7:00—晚19:00不允许卡车在人民路上行驶,以免路面受损。我们坐在车上十分舒服,车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活蹦乱跳”了。

再说说这里的河—百二河。以前这里很不卫生,人们把垃圾倒在百二河附近,使百二河发出一阵阵嗅味,让人难以忍受,有些身体不好的,从这路过,病情更加严重了。现在就不同了,到处都是环保标语,还有许多清洁工在扫地,水不但没有嗅味了,而且人们还在百二河附近种上了许多垂柳,像一位春天的使者,热情地伸出修长的手臂,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枝条细长下垂,直觉泻而下,像少女柔软的披发,又像一条绿色的瀑布,优美而不失气势。从这儿路过的人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了,夏天,人们还可以在垂柳下面乘凉,真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以前家乡是一个全市不到30万人的山区小镇,现在是一座城区就有50万人的中型城市,菏泽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生活进一步迈向小康。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推进水资源开发、库区建设、环境保护、结构调整、移民建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城市。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从前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当年泥泞的古道已不见踪影了。宽阔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以前的瓦房现在变成了豪华的住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高楼大厦。儿童乐园充满着欢乐声,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也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家还有手机、私家轿车呢,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电脑,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商场、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

第五篇: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

主题:政策变迁和政策调整

结合下文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生育政策,回答文后问题。

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政策始终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国策。而如何结合国情制定适宜的生育政策,无疑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

1.新中国早期的生育政策

1949年末,全国(不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总人口为54167万人,出生率为1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总和生育率为6.14。1953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1953年6月30日24时,中国总人口为60193.8万余人。

1956年9月15—1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适当地提倡节制生育。”

1957年7月,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表《新人口论》,强调为了经济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2.我国六十年代的生育政策

1960年4月10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第二十九条规定:“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过重的负担,使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就业的机会。”

1962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

1968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3年12月11—27日,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提出了“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晚”是指男25周岁以后、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是指生育问隔为三年以上;“少”是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3.我国八十年代以及后的生育政策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了争取在20世纪末把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中央号召所有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用实际行动带头响应国务院关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并积极负责、耐心细致地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的同时,还适当强调晚婚晚育。

1982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指出计划生育工作要继续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具体要求是:国家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群众,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对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但可适当放宽要求。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将实行计划生育列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198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指出,根据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为到20世纪末把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要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政策,主要是:(1)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2)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3)严禁徇私舞弊,对在生育问题上搞不正之风的干部要坚决予以处分;(4)对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问题要规定适当的政策。可以考虑,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四胎。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有关的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争取今后十年平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15‰以内,目标,完成这个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目标,对于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现行政策,依法实行计划生育。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继续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争取到2010年末,全国人口总数(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4亿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5‰;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该法规定了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八大权利:(1)依法生育的权利;(2)实行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的权利;(3)获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信息和教育的权利;(4)获得避孕节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的权利;(5)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的权利;(6)获得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规定的奖励、优待、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权利;(7)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其人身权、财产权不受侵害的权利;(8)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

2004年,国家人口计生委与财政部联合制定《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方案(试行)》。该制度是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的标准进行直接奖励扶助的一项政策。其目的是通过国家政策性奖励扶助,帮助农村部分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夫妻缓解生活和养老方面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2006年12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决定》同时还提出了要在2020年将中国人口总量(不含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4.5亿左右的中期目标。目前,这一政策正在执行中。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有关内容编写。)

问题:

1.从政策调整的角度审视,我国生育政策的演变体现了哪些特点? 2.我国生育政策变迁的科学性或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本案例中透漏出这样的信息:我国生育政策变迁至今,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社会效应,试结合这些负面社会效应,说明我国生育政策今后可能的调整方向并简要说明原因。

(可补充查阅相关资料)

下载建国60年零售业政策主管部门的变迁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国60年零售业政策主管部门的变迁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年零售业工作的心得体会(推荐)

    XX年零售业工作的心得体会 过去的几年已经养成了总结年度工作的习惯。今时今日,没有年度述职报告,没有年度总结大会,没有为工作整理思路的过程,弱弱的说,真不习惯。 毕业就投入了......

    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变迁的足迹

    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变迁的足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健身强体、一试身手要穿运动鞋,上班公务要穿名贵的皮鞋,休闲度假要穿休闲鞋,派对约会要穿情侣鞋,爱美、懂美女士“......

    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变迁的足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健身强体、一试身手要穿运动鞋,上班公务要穿名贵的皮鞋,休闲度假要穿休闲鞋,派对约会要穿情侣鞋,爱美、懂美女士“衣不厌新、鞋不厌贵”,自然要穿时尚新......

    房产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住房的变迁

    风雨兼程,岁月如歌,我们欣喜地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六十年光阴,在岁月的记忆中或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所发生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这是不平凡的60......

    中国生育政策60年变迁(共5篇)

    中国生育政策60年变迁: 鼓励生育,限制生育,到调节生育,有一天,还会鼓励生育的。 以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来划分,可将我国建国以来的生育政策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鼓励生育阶段(19......

    2014_年中国电信零售业的经营思路

    2014 年中国电信零售业的经营思路 电信零售在2014年必须做的变革是: (一)客户的经营 走过一百多个地市,与数万名运营商领导、渠道老板、店长等进行沟通,也询问大家对客户的管理......

    政策落实年

    中共庆阳市委 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政策落实 年”活动的实施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确保把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惠民、惠农、惠企、惠商......

    四十年高考作文题型的变迁

    四十年高考作文题型的变迁 【教改透视】 作者:潘涌,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恢复高考四十余年,高考作文及其题型的与时俱进,使之足可以成为整个国家和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