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元江一中2018-201学年高三10月份考试 历史
云南省元江一中2018-201学年高三10月份考试
文综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古雅典的出土文物上的铭文中,记载了古代雅典法庭判处损污神像、对神发布不敬的话语和其他亵渎神明者的财产全部没收拍卖的事情。这表明()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 雅典法制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D. 古雅典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2.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法令:列宁格勒市恢复它的历史名称——圣彼得堡市。以下是对此举所表达的政治含义的议论,你认为最为确切的是()A. 与苏联的历史相切割 B. 否定列宁的历史功绩 C. 继承俄罗斯民族文化 D. 尊重本民族宗教信仰
3.图9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A. 恢复银行信誉 B. 鼓励建立工会 C. 加强社会保障 D. 调整劳资关系
4.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各项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其中比较恰当的是()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 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 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 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5.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此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表明近代中国()
①收回了领海主权 ②加强了海军建设 ③提高了民众的海洋意识 ④维护了海洋权益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6.董煟在《救荒全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材料表明()A. 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 B. 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C. 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D. 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
7.下图为某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
A. 我国得到欧洲普遍承认 B. 我国全方位外交成就辉煌 C. 亚洲国家走向国际联合 D. 意识形态分歧影响我国外交
8.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 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 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 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 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9.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内阁首相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②议会下院多数党通过内阁实际控制政权 ③18世纪以后英国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④内阁成员实行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1943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废止美、英两国历史上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其主要原因是()A. 中国人民为废除美、英在华特权进行不懈抗争 B.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不利于美、英两国的变化 C. 中国坚持抗战维护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利益 D. 中国抗战取得胜利导致美、英对华政策的转变
11.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俘获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封闭了其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A. 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B. 截断了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为解放东北全境创造条件 C. 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共战略反攻的序幕 D.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A. 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 B. 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 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
D. 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22分).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接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14(15分).英国是第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几个世纪的确立、扩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由于经济生活趋于建立在全国统一基础上,因而,中央政府接替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的责任。伊利莎白时代是重建时代,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和有效的立法。法律要做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简要回答是,它试图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废除了学徒条例、居住所法、最高工资法令等,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等。——高德步:《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二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约增加了1.6倍。
材料三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据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以上变化的因素有哪些?(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英国是如何“修补”和“修正”的。
【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改变,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2)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3)材料一、二各代表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法庭判处损污神像、对神发布不敬的话语和其他亵渎神明者的……”说明在雅典政治中法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神学色彩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到公民个体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神对雅典政治生活影响较大,但未说明“只”受神明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持不同见解者”,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列宁格勒改名,说明了企图减少苏联历史的影响,故A项正确;城市改名旨在减少苏联历史影响,而不是否定列宁历史功绩,故B项错误;城市改名,有利于集成俄罗斯民族文化,但结合这个时间点,此时的俄罗斯更希望减少苏联的影响,以方便他独立,故C项错误;同样,D项较之于A项也不恰当,故D项错误。3.【答案】D
【解析】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利用时间“1933年”、“美国”以及“全国复兴管理局”,可判断是考查罗斯福新政。成立全国复兴管理局是新政中复兴工业的措施,目的是为了调整劳资关系。A是整顿银行的目的;B是措施,不是目的;C是社会救济的目的。故答案选D。4.【答案】D
【解析】“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体现了德行和智慧的统一,即“知德合一”。由此,D项符合。5.【答案】D
【解析】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海主权遭到破坏,故①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海军建设的信息,故②错误;从题干张謇提出的建议,以及清政府最终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可知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救荒之法不一”可知材料主要讲的是赈济的方法,而不是赈济的对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可知政府有利用市场和控制物价的方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可知赈灾措施的多样性,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可知政府鼓励社会上有钱的人参加赈济,故D项错误。7.【答案】D
【解析】图中没有西欧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所以没有得到欧洲的普遍认可,故A项错误;图中没有美洲、非洲国家,没有体现全方位外交,故B项错误;图片只能反映许多亚洲国家和中国建交,并不能反映亚洲国家走向国际联合,故C项错误;和中国建交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的信息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故A项正确;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建立,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故C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9.【答案】B
【解析】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内阁首相是由在议会占多数议席的政党领袖担任,①说法错误,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10.【答案】C
【解析】1943年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加之美、英和中国同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所以中国人民不可能在这一时期进行反美、反英的斗争,故A项错误;1943年美、英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的废除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一步推进,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美、英出于中国抗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为支持中国抗战而废除了部分特权,故C项正确;1943年中国抗战还未取得胜利,故D项错误。11.【答案】B
【解析】“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是淮海战役,故A项错误;锦州在辽宁省,是中国东北,材料指的是辽沈战役,故B项正确;“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是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表明分封制破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表明宗法制破坏;“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表明礼乐制度破坏,这些都反映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造成中央权力的丧失。奖励耕战为经济措施,实现统一不能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故A项错误;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与加强中央集权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南平越族,北伐匈奴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正式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
13.【答案】(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方针和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
影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4)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可以看出核心观点是先“完全法律”,再“修约”,进而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结合近代最早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回答即可;“影响”从中国司法、社会性质等方面回答。第(2)问,“背景”结合中国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西方列强侵略政策的调整回答;“结果”从山东问题的解决、日本侵略政策的改变等方面组织答案;“实质”从侵略中国列强的现实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以材料中的省略号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涉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香港问题和“一国两制”;第二小问从外交原则、国家主权和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方式等方面组织答案。第(4)问,从国家主权角度分析。
14.【答案】(1)不同:工业革命前,国家干预(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后,自由放任。(2)变化:贸易格局由英国垄断(世界工厂)到欧美多中心;世界贸易迅速发展。因素:工业革命;经济政策;交通、通讯手段;世界市场;政治制度。
(3)“修补”:二战后大力加强国家干预、推行福利制度、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
“修正”: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趋势,加入欧共体。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17世纪初,中央政府接替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的责任”、“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可得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政府的政策是国家干预,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根据材料一信息“工业革命完成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可得出工业革命后,英国政府的政策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第(2)问,第一小问可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变化”,明确答题的方向“世界贸易”,根据材料二信息“围绕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可知19世纪中期世界贸易中心是英国,根据材料二信息“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数据”可知英国、美国、德国所占份额不相上下,即形成了多个贸易中心,由此可以得出变化一:世界贸易中心由英国垄断变为欧美多中心,根据材料二信息“从1870年至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约增加了1.6倍”可以得出变化二:世界贸易迅速增长;第二小问因素可结合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行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二战后”、“修补资本主义”可以得出本题主要考察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修补主要指:二战后大力加强国家干预、推行福利制度、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进一步分离。根据材料三信息“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可得出英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欧共体。
15.【答案】(1)共同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原因:西欧资产主义兴起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要求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①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比较即可得出答案。原因可从当时经济及阶级状况分析。第(2)问从宗教改革对社会制度影响变化即经济、思想、阶级方面分析。
16.【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2)国家:英、法等国。
原因: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办法: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句话,可以得出这场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一战中属于协约国一方,是战胜国,这与中国切身利益相关。第(2)问对协商国的回答只要联系教材知识,把一战时期的协约国名称答出即可。后面原因和办法的回答,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教材即可。
17.【答案】(1)中国政治、经济危机空前尖锐化。不正确。国民大革命失败,敌人力量相当强大,尤其在城市。
(2)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不正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的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前者是主观主义;后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回答时,应注意结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变化以及中国各阶级的特点进行分析。
第二篇: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10月份考试 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10月份考试
高三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制的瓦解 B. 宰相制的终结 C. 科举制的确立 D.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2.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3.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层层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从而造成层层附庸的关系。以下采邑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正确的说法是()A. 两者受封的对象极为相似 B. 两者都体现了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 C. 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
D. 两者都有利于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4.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的校园标语(口号)按开始流行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②“向科学进军” ③“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④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②③①④
5.铸币的设计和图案通常可以充分揭示一个社会的面貌。下图是一枚公元前137年的罗马铸币,其图案描绘一位市民正在把选票投到选票罐中。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A. 罗马每个自由民都享有投票权 B. 当时罗马的法律高度成熟 C. 充分体现罗马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D. 反映罗马民主政治的发展
6.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县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出汉朝()A. 实行冶铁官营 B. 开创了郡县制 C.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D.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 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 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 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8.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A. 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 B. 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 C. 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D. 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
9.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A. 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 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 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10.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上述言论最早发表于()
A. 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 B. 国民革命失败后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时期
11.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向清廷报告中对某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贸易事务,任听个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他描述的国家,最有可能是()A. 英国 B. 日本 C. 德国 D. 美国
1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A.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元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如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明史》卷72《职官》
材料二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沃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的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的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和英国内阁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内阁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接着,他狠狠地敲打着这份诏谕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材料四 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英国旅行家兰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回答改革前后目的有什么不同?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阿里改革。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抽。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学习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革履;他们爱好与积极参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 牛顿已经发现了一个能够通过数学被证明的基本宇宙定律,这一定律既可适用于整个宇宙,也可适用于最微观的物体……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少数简单而统一的有理性的人能够发现的定律。随后人们就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运用于包括思想和知识在内的所有领域,而不仅仅是物理领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背景是什么?(2)简要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3)分别指出詹天佑和牛顿对本国或世界作出的贡献。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官依据,有才能但门第不高的人得不到重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反映了隋唐时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依据,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冲击了世家门阀制度,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瓦解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宰相制的终结是在明太祖时期,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是在隋唐时期,但是主要作用是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强化皇权,与题干所述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3.【答案】C
【解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而采邑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有功劳的人,故A项错误;从题干的信息可以看出采邑制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不能体现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故B项错误;采邑制是在欧洲封建社会早期推行的,其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西周分封制是在奴隶社会时期推行的,其经济基础是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因此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故C项正确;欧洲采邑制和西周分封制都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4.【答案】B
【解析】四个口号分别出现于1968年文革时期、1956年全面建设时期、1978年高考恢复时期、1983年新时期,选择B项。5.【答案】D
【解析】罗马法是罗马奴隶主阶级制定的法律总称,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可能保证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权利,故A项错误;罗马法的高度成熟根据材料依据不充分,故B项错误;罗马法是罗马奴隶主阶级制定的法律总称,不可能体现人人生而平等,故C 项错误;“市民把选票投到选票罐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罗马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6.【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关键词“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可见汉朝“实行冶铁官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朝时在全国推行,因此B项不符史实,且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铁官代行地方政务”和“铁器成为官方专用”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D项错误。7.【答案】C
【解析】墨子“节用”的观点代表了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孟子“民本”的思想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B两项表述错误;三者的观点都涉及到建立或保护小农经济,故排除D项,选择C项。8.【答案】C
【解析】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冷战期间,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援助,苏联却加以抵制,故B项错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恰逢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苏联利用西方国家资源过剩的机会,从美国进口相关设备,推动本国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发生在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故D项错误。9.【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并未提到古希腊民主与西方民主宪政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说明希腊的民主政治只针对本邦民众适用,而在殖民地地区的民众则不享有公民权力,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中“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的信息,可知希腊法律只适用于本邦地区,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雅典民主的弱点,故D项错误。10.【答案】B
【解析】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仍然坚持工人罢工,不符合材料中“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
”,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说明毛泽东认识到城市暴动失败,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主要是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内战,不符合材料中“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故D项错误。11.【答案】D
【解析】英国、日本和德国均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与材料“该夷并无国主”不符,故A、B、C项错误;据材料“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和“任听个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可知该国是实现民主共和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其相符,故D项正确。12.【答案】B
【解析】《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及“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13.【答案】(1)孟: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广泛的调查与比较研究,英国经验的参照,有政治法律实践经验。严: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受过系统西学教育,立志救国。
(2)相同:将君主置法律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开启民智。差异: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解析】本题以中西方思想家思想切入考查东西方思想的影响,考查考生史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孟德斯鸠和严复两人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个人因素。孟德斯鸠的背景可从启蒙运动的兴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自身状况等方面分析,个人因素从题干“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可看出其有法律和政治实践;严复的背景可从政治(民族危机、清末新政、封建制度衰落、民主革命兴起)、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角度分析,个人因素根据材料概括。第(2)问比较二者的异同。通过材料可知二者在限制君权、议会制度、自由民主、开启民智等角度相同;在国家独立自由与个人独立自由之间的关系认识上不同。
14.【答案】(1)特点:中国:前期有票拟权,无决策权;中期权压六部,内阁首辅俨然宰相;后期遭打压,不敢弄权,致宦官专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英国:主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实行集体负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大权,是政府首脑。英国内阁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决策机构。
背景:中国:为强化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但为解决繁重的政务压力而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形成。
英国:“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议会统治,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内阁,内阁成为国家政权的实际中枢;始国王主持内阁,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统而不治”,内阁首相成为政府首脑;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形成。
(2)不同:明朝的内阁制度使得皇权专制得以强化而不受制约,明朝中后期皇帝为防止内阁专权,用太监牵制内阁,导致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明朝的政治日趋黑暗与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英国的内阁制度开创了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中国内阁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来回答,英国内阁的特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内阁性质、内阁与议会的关系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背景”,中国内阁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内阁出现的背景是为强化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但为解决繁重的政务压力而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形成;英国内阁背景,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议会统治,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内阁,内阁成为国家政权的实际中枢;始国王主持内阁,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统而不治”,内阁首相成为政府首脑;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形成。
第(2)问回答“影响的不同”,主要结合其性质的不同从积极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
15.【答案】(1)创办近代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学习西方改革军事;仿照西方教育制度,改革埃及落后的教育体制。(2)核心:军事改革。
措施:①建立军事工业,生产先进军事装备。②创办埃及军官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③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模式,组织训练新式军队。④大力发展海军。目的:改革前的目的是实现民族独立,改革后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3)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②对外战争和残暴的统治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解析】第(1)问,再现阿里改革的内容回答。第(2)问,概括两则材料,认识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军事方面,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独立”、“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回答改革前后的目的。第(3)问既要看到阿里改革的成就,又要认识到其改革的局限性。从本题的解答中,可以看出复习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16.【答案】(1)揭露战争的残酷抨击统治阶级战争宣传的虚伪性歌颂人性与爱情
(2)虽然反对战争,但看不到出路,因而只是为逃避战争,基本上是个人行为而没有二战后和平运动那样广泛组织起来,直接进行反战活动制止战争
【解析】(1)注意从材料中读取信息,抓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2)材料所反映的是个人行为和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运动相比,缺乏目的性、计划性。
17.【答案】(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洋务运动开展后,急需懂科技文化等的实用人才。
(2)内在联系:影响与被影响,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牛顿力学体系引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打开了世界市场,使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3)贡献:詹天佑: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展开;对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牛顿: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点燃了工业革命;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解析】第(1)问和第(3)问相对较易,结合材料和相关所学即可答出,第(2)问的关键是根据两大成就取得的时间弄清所指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第三篇:云南省宣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五月份考试 历史
云南省宣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五月份考试
文综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对唐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 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 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 D. 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2.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此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思想内容()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A. 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 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4.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中央社急电,来自东京的消息和旧金山的新闻传遍山城,狂欢占有了重庆。重庆人民在庆祝()
A. 成为陪都 B. 抗战胜利 C. 国共和谈 D.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5.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A. 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B. 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 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 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6.据1928—1933年的统计,中国城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编·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 B. 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 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城乡各地离婚较为普遍 D. 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7.“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8.下图为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鄂君启金节,1957年安徽省寿县出土。自铭“金节”,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舟节文字规定鄂君使用船只的限额是150艘,车节规定的运输限额是50辆,都是自鄂出发,一年均往返一次。节文还规定载运牛、马及有关折算的办法,禁止运输铜和皮革等物资。
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对该金节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的重要实物史料 ②表明当时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 ③节中文字字体后来演变为小篆,通行全国 ④证明当时楚国经济领先于其它各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9.“能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一个在物体内部具有动能的电子当它到达物体表面时已经失去了它的一部分能量。”上述理论诞生的主要意义在于()A. 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 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C. 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D.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深入到微观世界
10.宗教改革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将神性与人性融为一体,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体现的最大社会意义在于()
A. 人文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B. 否定了教会权威
C. 人们开始摆脱宗教信仰,趋向科学 D. 引发了启蒙运动
11.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12.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A. 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 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 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 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商业的,罗马也是。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 就有所谓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意恩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一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太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
——引自天涯社区
材料三 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会恢复经济的平衡。
——(美)保罗·戴维森《通向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之路》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策”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刻
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三个人物各有何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率先确立自由贸易“国策”的背景和目的。
(3)材料三的主张对“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英国经济政策变化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 材料二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身“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2)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加尔文教比路德教进步的表现是什么?
【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2年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斯说:“英日同盟虽然并不想策动日本政府走向极端,但必然引起的后果是使日本感到可以和远东的大敌一决雌雄。” ——《兰斯多斯传》
材料二 英法和解后,德国更感到英俄对抗的特殊价值。德国首相皮洛说,所有希望都系于他们所相信的英俄正在接近冲突。——《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04年的法国驻英大使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惟一得利的是德国。——《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06年,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斯基说。巩固和英国的关系对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大国利益和我们在欧亚大陆关系是紧紧相连的。——《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看出英国与日本结盟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德国为什么希望英俄发生冲突?
(3)材料三中法国为什么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英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5)上述矛盾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如何?试根据材料和学过的知识回答。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伟大的历史人物往往以其超凡的人格魅力、与时俱进的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引领时代的前进。材料一 2005年4月20日北京青年报《环球光速昨晚耀长城》:为纪念划时代物理学大师逝世50周年,全球举行“物理照耀世界”光束传递活动。他说过这样的名言:“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也将其评选为“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其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材料二 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极大关注,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务必抢在法西斯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后来,当原子弹真的从潘多拉魔盒里跳出来后,爱因斯坦陷入了巨大的后悔与痛苦之中,自认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建议研制原子弹。并曾说过:“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原子能之父,我是以一种很间接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实上我没有预见到原子能会在我这个时代释放出来,我只是在理论上认为它是可能的……”“由于我不能预知原子能在今后的益处,我只好说目前它是个威胁。但也许这样也好,它可迫使人类在国际事务中采用秩序,倘若没有这种恐惧的压力,这种秩序决不会出现。”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阐述这位伟大人物对人类的贡献。
(2)结合爱因斯坦的观点,谈谈你对原子能的认识。依据材料归纳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说明中书门下由于个人私怨失去了应有的功能,故A 项正确;“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说明决策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对宰相权力的制约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之事,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北京四合院分配问题的历史现象,体现了家庭内尊卑思想与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从分封制、礼乐制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特征来看,B、C、D项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秦朝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均由中央决定,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直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才上升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度下,中央通过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建国家实行国有专营制度,把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国有,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1940年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的陪都,故A项错误;自东京的消息和旧金山的新闻,分别指日本投降和联合国成立,都与抗战胜利有关,故B项正确;1945年8月国共和谈开始,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都与题意无关,故C、D项错误。5.【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全球化’取代‘民营化’”说明西欧各国在调整经济政策,使得西欧经济逐渐恢复,故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指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失灵,故B项错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时间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全球化”说明贸易壁垒在逐渐拆除,故D项错误。6.【答案】D
【解析】“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加强法治信息,故B项错误;“各地离婚较为普遍”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说明法律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7.【答案】B
【解析】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不符合题意,故①错误;“迨欧战告终……外纱复纷至沓来……一蹶不振”,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昙花一现”,故②正确;官僚资本一般是指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还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③错误;“国人鉴于
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可以得出,国人一战期间投资规模太大,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鄂君启节”是关于货物按固定路线运输的凭证,故其中包含楚国交通、商业信息,故①正确;从题干中金节规定运货的数量种类等规定可知楚王对地方事务进行了有效控制,故说明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故②正确;小篆是秦国文字而非楚国,故③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楚国国内各地物产交流,无法说明楚国经济领先他国,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9.【答案】C
【解析】题干“能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反映的是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此理论解决了经典力学在微观领域不能解决的问题,故选C项。A项是智者运动的意义,与材料不符;材料中没有提及“宇宙运行规律”的信息,B项错误;量子理论弥补经典力学在微观领域的不足,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深入到微观世界,D项错误。10.【答案】B
【解析】“因信称义”主张人只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即可得救,不需要教会作为媒介,这就否认了教会权威。因此选B项。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可知,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都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应选C 项。12.【答案】D
【解析】文学作品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但经过了文学加工不是原始资料;盛泽镇在南方;材料的描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瓦解,排除ABC,选择D项。
13.【答案】(1)原因:欧洲有重视商业的传统;“地理大发现”促进商业发展。
影响:英国政府积极推动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或: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资金和市场条件)。
(2)成就: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背景: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获得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目的:建立英国主导的世界市场。
(3)影响:实施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或:奉行凯恩斯主义)。
(4)因素:国家利益;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全球经济地位;经济学理论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前两句言语概括;第二小问“重商主义”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因此“重商主义” 推动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时期经济政策,背景从工业革命角度回答,目的从材料“‘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太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概括。第(3)问,从材料“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说明实行的是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第(4)问,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可以从国家利益、经济学理论等角度回答。
14.【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击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解析】本题以17世纪中外科学家为切入点,考查了17世纪中国的宋应星(明末)与英国的牛顿科技成果的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比较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第(1)问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再结合明清时期和英国的社会情况说明其政治、经济等背景。第(2)问从社会政治特征、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方面分析二人的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5.【答案】(1)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在15、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他们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宗教神学“异端”的形式。(2)因信称义。
(3)信仰上帝。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解析】本题以欧洲宗教改革为考查目标,回答问题时,一要注意紧扣材料含义分析,如从“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分析可知是反对专制王权,可见,加尔文教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二要把握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三要结合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16.【答案】(1)让日本在远东牵制、打击俄国的势力。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给俄国在远东的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2)因为英俄冲突有利于德国势力的发展,有利于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另一方面由于此时英法已和解,德国迫切希望英俄冲突,因为这样就排除了英俄结盟的可能性。
(3)因为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法国又同俄国是盟国,法国不愿看到其盟国的力量抵消在同英国的冲突上,从而有利于德国。
(4)由英日结盟对付俄国到英俄剑拔弩张,最后到倾向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5)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和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抗,最终发展为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复杂的国际关系。第(1)问,首先明确“远东的大敌”是俄国,联系相关战事回答。第(2)问,从德国在世界和欧洲的国家利益思考。第(3)问,从法德矛盾和法俄关系角度判断。第(4)问,判断英俄关系由斗争到勾结。第(5)问,结合一战前欧洲的形势思考。
17.【答案】(1)他创立的相对论为科学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根据相对论得出的质能公式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的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他在宇宙学、统一场论等领域的成果是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2)认识:①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②大国间的核军备竞赛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③核能的放射性污染可能严重破坏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危害。
人格魅力:乐于奉献精神,淡泊名利,生活节俭;关心人类,对社会有崇高责任感;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运用能力。解答第(1)题依据材料一及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即可。第(2)题先归纳爱因斯坦的观点,然后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说明对原子能的认识,再依据材料提炼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第四篇:云南省保山云县一中2018届高三第四次考试 高三历史(精选)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保山云县一中2018届高三第四次考试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1997年6月30日午夜12点,香港回归中英双方防务交接仪式上,中方指挥官高声念到:“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这一瞬间标志着()A.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诞生 B. 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 C. 祖国统一迈出重要一步 D. 香港不再是国际自由港 【答案】C
2.它是民国以来至当时,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 北洋军阀时期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D. 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B
3.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 【答案】B
4.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这反映出()A. 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 B. 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
C. 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 D. 康有为无法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答案】D 5.“1870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中,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又发生另一变化,这种新形式的突出的特点表现在投资银行家开始成为在经济事业中居支配地位的人物。”材料观点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A. 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B. 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C. 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 【答案】C
6.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A. 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 B. 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 C. 《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 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 【答案】D
7.1930年12月胡佛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其依据是()
A. 重商主义经济理论B. 新经济政策
C.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D. 国家政权干预经济思想 【答案】C
8.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2005年,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变为1.2%、5.9%和2.7%。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B. 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C.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 D. 公司制改革增强了国企活力 【答案】C
9.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与这一创作风格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答案】A
10.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A. 普罗泰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 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 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 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答案】D
11.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他们的思考更侧重于()A.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 与上帝直接对话 C. 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 批判神权统治 【答案】C
12.“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A. 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 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 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 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答案】A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18分)“传统的存废与革新”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在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录)》
材料三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农村家庭的消费资料仍有一半或更多来自自家的农产品,以家长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居多。——摘编自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的共同政治心理诉求,并指出这种诉求推动了近代英国哪一政治体制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光荣革命到18世纪中期该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乡家庭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这一不平衡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答案】(1)诉求: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立法权),同时保留国王统治权。体制:君主立宪制。
过程: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保留了议会和国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肯定议会权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1702年颁布《王位继承法》,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的原则;乔治一世时期,形成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惯例; 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2)影响: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保留了君主专制、军国主义残余,是德国发动一战的重要原因。
(3)表现:城乡家庭的生计分别倚重现代工业经济和传统农业经济;城市家庭关系趋向平等,而农村家庭关系以传统家长制为主;农村家庭的变迁滞后于城市。
因素:城市现代工业经济发展,但农村传统自然经济大量存在;城市思想解放,但农村传统家庭观念根深蒂固。(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19分)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鲮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 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戌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答案】(1)特点:丝织业发达(专业化生产);商业繁荣(商品化经营);形成工商业市镇。(2)特色: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或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近代化(社会生活新旧杂陈)。(3)趋势:开放性;综合性。
因素: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答案】(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原因:①前因: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②后因: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影响: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政治倾向: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价值: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客观上传播革命思想。
第五篇: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8月份考试 高三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8月份考试
高三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它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传统戏剧不同,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舞台形象和情节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道具功能奇特怪异。这种戏剧产生的背景是()
A.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D. 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冲击
2.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A. 抗日战争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抗美援朝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3.有学者提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该论断的依据是()
A. 使欧洲在美国协助之下恢复发展以抗衡苏联 B. 该计划将东欧国家排除在外 C. 标志着美国与欧洲结成了军事同盟 D. 欧洲的政治局势从此得到稳定
4.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开始收复所失去的帝国领土,并且复兴帝国最伟大的智力成就……使之永载史册”。其完成的“智力成就”是()A. 颁布《十二铜表法》 B. 定基督教为国教 C. 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D. 编撰《民法大全》
5.《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C. 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6.1882年,伊藤博文率“宪法考察团”赴欧洲考察。柏林大学某教授向他们建议:“在欧洲各国中,德国情况与日本最为相似。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如今日本开设议院,亦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此材料说明当时德日两国()A. 建立起完善的代议制 B. 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C.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D. 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文字出自()
A. 《共产党宣言》 B. 《国富论》 C. 《四月提纲》 D. 《资本论》
8.下图为1988年长江大水,解放军官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力堵截九江大堤决口的情景。这一画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方面内容()
A.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C.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9.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下列对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包括()
①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②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个历史事件表明中国外交()
A. 坚定奉行友好同盟政策 B. 力图打破西方国家封锁 C.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1.《明史》中记载:“科举必由学校……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由此可见明朝改革科举特点()A. 入国学的都能当官 B. 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C. 分榜取士 D. 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
12.列宁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此话的意图是()①要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 ③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指出材料“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1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市)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市。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的观点的看法。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今欲以见在斗斛,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前钱斛就使转易者,亦许兑换。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凶物贵,然后出粜,所及不过城市游手之人。……从之。
……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李参青苗法被推广的积极影响。(2)苏辙对青苗法持什么态度?他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回忆说:“那时候,北约办公室特别大。东亚问题的办公室也不小。我就问:‘海湾办公室在哪里?’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噢,我们并没有海湾计划。’这是1977年的事情了。我想,这其中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是越南问题。另一个对外公开的原因是则是伊朗国王在帮我们看守着海湾。我说:‘得了,这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做法。’” ——吴麒敏《美副防长沃尔福威茨比布什更想“倒萨”》
材料二 虽然布什一再否认有经济企图,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布什倒萨,意在石油,他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他黑名单上的国家(如伊拉克、伊朗、利比亚、苏丹等)都是重要的产油国……换句话说,布什打的不单纯是一场反恐战争,而更像是一场能源战争。——阮次山《第三次海湾战争:全方位解读美国“倒萨”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70年代,美国设置“东亚问题办公室”的战略目的及特点。
(2)材料二把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称之为“第三次海湾战争”,请写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在海湾地区的另外两次大规模战争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地区战略的阶段性侧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学习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革履;他们爱好与积极参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 牛顿已经发现了一个能够通过数学被证明的基本宇宙定律,这一定律既可适用于整个宇宙,也可适用于最微观的物体……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少数简单而统一的有理性的人能够发现的定律。随后人们就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运用于包括思想和知识在内的所有领域,而不仅仅是物理领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背景是什么?(2)简要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3)分别指出詹天佑和牛顿对本国或世界作出的贡献。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描述,这种戏剧的文学特色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答案为D。2.【答案】C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多消灭一个敌人”“大批军锹、军镐、副油箱”,工人成为工厂的主人,为了战场上的需要加紧生产,生产积极性很高。排除ABD项,选C项。3.【答案】A
【解析】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持续到冷战终结,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遭到了东欧国家拒绝,而不是该计划将东欧国家排除在外,故B项错误;北约组织的成立是美国与欧洲结成军事同盟的标志,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的重点在欧洲,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的,而查士丁尼是公元6世纪在位,故A项错误;定基督教为国教是公元4世纪的罗马狄奥多西大帝,故B项错误;以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是在公元3世纪时完成的,故C项错误;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故D项正确。5.【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显示要废除奴隶制,即承认奴隶制的存在,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显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部分关系,而不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承认奴隶制,故C项错误;题干显示了对奴隶的部分保护,故D项正确。6.【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德日在立法权上受皇帝制约,代议制并不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国主义问题,故B项错误;从柏林大学教授的话可以看出德日都设议院,但议院权力薄弱,皇帝掌握的行政权可以控制立法权,故C项正确;德日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故D项错误。7.【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描绘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这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故A项正确;《国富论》主要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故B项错误;《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是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指引了俄国革命的方向,故C项错误;《资本论》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解放军官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力堵截九江大堤决口的情景”可以看出,解放军主要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最能体现出的是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从材料中看不出来。D.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非三个代表的内容。故此题应选C项 9.【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不断普及说明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故①正确;井田制瓦解说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转变,故②正确;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在明代出现,故③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出现,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10.【答案】D
【解析】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未体现“友好同盟政策”,故A项错误;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不是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封锁,而是为了共同应对国际恐怖主义,故B项错误;1950年的中苏友好,未体现“多边外交”原则,故C项错误;建国初中苏友好,2001年中俄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表明中国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D项正确。1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要参加科举制考试,成为官员必须参加学校教育,故B项正确;入国学之后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当官,故A项错误;C、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C、D项错误。12.【答案】A
【解析】“充分经济核算”指国家计划,而用“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则指的是利用商品与货币的关系,故材料所指为新经济政策,①③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故①③正确;②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④则属于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故②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3.【答案】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解析】“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的环境注意分国外和国内环境作答。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中国采用一边倒的政策是明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使新中国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一边倒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三条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14.【答案】(1)中国: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2)焦点: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实质: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人治与法治的较量。建立与完善:《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政党政治逐步形成;多次议会改革。
(3)评分标准:①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回答)
第一种:这个观点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仍在继续发展。
史实: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古代科技进入了系统总结阶段;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京剧走向成熟。
第二种:这个观点不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史实: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经济上: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思想文化上:强化思想控制。
第三种: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史实:政治上:中国挫败外来势力入侵,捍卫国家主权。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四种: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严重危机。史实:综合第一、二种观点。答出其他观点,论证合理也可。
【解析】(1)材料一主要涉及明末农民起义及清军入关的历史现象,材料二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故两国重大政治事件分别是明朝的衰亡与清朝统治的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关键信息: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第一小问焦点可依关键信息知是国王与议会的矛盾;第二小问的实质应从两者的阶级属于来分析;第三小问则主要阐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发展完善的主要过程。(3)本问是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果同点这一观点,则主要是论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如果不同意这一观点,则从传统制度的负面影响的角度论述;也可辩证的分析,结合前两者观点,兼具并辩证阐述。
15.【答案】(1)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帮助困难农户度过难关,使农民不误农时从事生产。打破了地主豪门垄断农村借贷市场的局面,减轻了平比百姓的负担。有利于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2)反对。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树立执政为民的观念;完善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使政策真正利国利民;加强对农民的理财投资等教育引导、拓宽发展生产的门路、限制商业投机等。【解析】回答本题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语:“行之数年,廪有馀粮”(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有利于平物价)、“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有利于防止土地兼并)。这几个反映青苗法的积极作用的关键词,再结合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积极作用可以得出答案。第二问首先通过材料表述可以从:”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看出苏辙是反对的。有什么启示?可以结合材料中的:“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和教材关于王安石变法中用人不当等相关内容,得出答案(如: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关注民生等等方面)。16.【答案】(1)目的: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遏制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政策。(特点: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2)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变化:从侧重东亚地区到侧重海湾地区;从侧重政治领域到政治经济领域并重。
【解析】(1)20世纪50—70年代美苏处于冷战局面,美国设置“东亚问题办公室”是为了推行冷战,维护美国在东亚利益。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变化从地区、领域不同来分析,从地区来看,材料一主要侧重在东亚地区,材料二侧重在海湾地区;从领域来看,材料一主要侧重在政治,材料二从 “布什打的不单纯是一场反恐战争,而更像是一场能源战争”可以看出侧重在政治经济领域。
17.【答案】(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洋务运动开展后,急需懂科技文化等的实用人才。
(2)内在联系:影响与被影响,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牛顿力学体系引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打开了世界市场,使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3)贡献:詹天佑: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展开;对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牛顿: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点燃了工业革命;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解析】第(1)问和第(3)问相对较易,结合材料和相关所学即可答出,第(2)问的关键是根据两大成就取得的时间弄清所指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