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永善一中2018届高三二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7:0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永善一中2018届高三二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永善一中2018届高三二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第一篇:云南省永善一中2018届高三二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2月9日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2018届高三二月份考试

高三文综 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这段话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 五四运动B. 辛亥革命 C. 戊戌变法D. 国民革命

2.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 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 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D. 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3.从世界范围内看,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的国家是()A. 英国B. 荷兰C. 美国D. 德国

4.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5.“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A. 全面辩证的方法B. 发展的方法 C. 比较的方法D. 史料解读法

6.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A. 第一次柏林危机B. 两个德国分立 C.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D. 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7.《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A. 推行直接民主政治B. 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C. 公民缺少民主权利D. 公民道德高于一切

8.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 圣人托梦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D. 读万卷书

9.《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0.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 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 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 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 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11.下图反映了美国与西欧拥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该图说明()

A. 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实力下降 B. “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C. 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12.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兴起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上述评论应用了()

A. 文明史观B. 现代化史观 C. 社会史观D. 整体史观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

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摘自《张学良口述》

材料三 1992年1月至2月,年过八旬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在中国经济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很多人也都从中嗅出了巨大的机会。这期间大批主流社会精英下海创业,开创了现代企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新篇章。——摘自余广珠《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下海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下海潮”出现的有利条件。辩证分析“下海潮”与传统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14.(19分)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二 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化历程。(2)材料二、三显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举措发挥了推动作用?(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Every truly repentant(adj.后悔的, 悔改的, 有悔改表现的)Christian has a right to full remission(n.免除)of penalty(n.处罚,)and guilt, even without letters of pardon(n.赎罪券).──Disputation of Doctor Martin Luther on the Power and Efficacy of Indulgences by Dr.Martin Luther(1517)材料二: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加尔文

材料三:另一个重要法案是1543年通过的“至尊法案”。它把宗教改革5年来国王取得权利综合起来,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和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决定一切宗教事务的权力,包括推荐神职人员,规定教义……至此罗马教皇在英国的权威被彻底摧毁。──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2)这些宗教主张有何历史影响?

(3)材料三体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改革的实质和最终结果是什么?(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共导致2 200万人失去了生命。在欧洲各国,食物的配给量极低,人们的抵抗力极弱,因而死亡的人数也最多。俄国死去了40万人,德国有30万人死亡,在伦敦,疾病流行时,一周之内就有1.8万人死去。

材料二 战争结束后,德国物价急剧上涨,面包的价格竟然上涨了2倍多。对此,德国人民上街游行,抗议物价上涨。有3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并进而发展为暴动,上千人被杀,上万人被捕入狱。

材料三 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以上均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战争的后果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说明一战对亚、非、拉地区产生的影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材料二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由真正的富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柏拉图《理想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二位东西方先哲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巴黎决议”是巴黎和会的决议,“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指五四运动,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2.【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规定说明《十二铜表法》维护贵族的利益,说明A项不正确;“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说明B项不正确;C项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D项。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最早创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是英国。4.【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的目的是因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这具有号召推翻清朝统治的作用;其次是分析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也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选B项。A、C项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相符;D项与辛亥革命不相符,均排除。5.【答案】A 【解析】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辩证的方法,故答案 为A。6.【答案】C 【解析】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7.【答案】B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直接民主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句话可知,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城邦利益的维护,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民主权利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公民道德要求与其他要求之间的比较,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其他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9.【答案】A 【解析】本题以《红楼梦》的故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看出贾父对四书五经的重视,A项与此意相符。重视“四书”不一定轻视《诗经》,故B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富家子弟弃儒从商,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作品,不可能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对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信息“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可得A、B、C正确。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图2所示时间“1948年”和“1968年”可知该时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黄金所占份额有所下降,却未受经济危机影响,史实错误,故A项错误;“一超多强”局面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图2可知“1948年”和“1962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黄金所占份额有所下降,西欧则相对稳定,且与美国相等,说明西欧在一体化进程中推动了其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1973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2.【答案】C 【解析】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整体史观认为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史观关注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来研究历史的发展,从题干材料来看,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13.【答案】(1)分歧:“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变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2)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共的抗日救亡政策;民众救亡运动的推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努力;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激励。

(3)条件:南巡讲话解放了思想;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关系:以“下海潮”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度对讲诚信的传统价值观产生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传统价值观的有力支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从“义” “利”观的变化分析)。

【解析】(1)第一小问分歧,由材料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这两个重大政治问题”来确立具体的分歧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变化,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概括。

(2)本题需结合材料二图片信息,分析1935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危机、中共的努力与让步。结合张学良口述的内容分析国民党爱国将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作用。(3)第一小问条件,主要从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精神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关系,分析出“下海潮”与传统价值观的相互影响,言之成理即可。

14.【答案】(1)历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国有企业。

(2)举措: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或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或经济开放区的开辟)。(3)特征: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2分)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体制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从农业到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有: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浦东开发。这些举措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第(3)问,根据材料一“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重视经济规律;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 反映了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反映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15.【

【解析】第一问注意利用汉字去揣摩文意,第二问主要考查加尔文教改革的内容。16.【答案】(1)战争使疾病流行,夺去无数人的生命;战争带来了饥荒和贫困;战争使欧洲国家社会矛盾激化,出现政治危机。

(2)一战促使亚、非、拉地区民族觉醒,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局面。

【解析】第(1)题注意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各国伤亡人数;材料二中的“物价上涨”“暴动”“被捕入狱”进行总结。第(2)题注意材料中“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及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的提示作用。

17.【答案】(1)思想: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德治民,取信于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建立规范和谐的社会秩序等)。

(2)主张: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出任或统治者应接受哲学训练;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构成,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和谐;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或把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

(3)相似处:道德与政治结合(或对统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协调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对民众的关心。启示: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加强官员的道德修养(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第(1)题应提取材料一的信息,“仁”“德”“君君”等。第(2)题先由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柏拉图主张“哲学家王”,再结合教材归纳其他主张。第(3)题第一问由材料一、二可以提取出信息,“德”“和谐”以及“对人的关爱”;第二问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第二篇:云南省永善一中2018届高三1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12月19日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2018届高三12月份考试

高三文综 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以下对下图清朝《诰示》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八股取士扼杀人才的有力证明 B. 君主专制统治全面强化的表现 C. 导致“学而优则仕”社会风尚盛行 D. 研究清朝科举制度的真实史料

2.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这种修辞差异()A. 由地理环境决定B. 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 C. 由经济形态决定D. 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

3.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写道:“这一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此语评论的是()A. 北伐战争B. 红军长征C. 辽沈战役D. 渡江战役

4.公元前449年,罗马公布《十二铜表法》。关于该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结果 ②标志古代罗马成文法出现 ③协调了罗马公民间的利益 ④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5.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图(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A. 英国、西班牙B. 荷兰、葡萄牙 C. 英国、荷兰D. 荷兰、英国

6.周恩来说:“„„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下列外交政策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求同存异B. 独立自主C. 和平共处D. 不结盟

7.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A. “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B. 废除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C. 野蛮的习惯法荡然无存 D.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8.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 美德即知识D.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9.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西欧相符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10.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大资产阶级和容克所控制),国家预算上院(国王控制)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这一规定()A. 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B. 使两院权力超过国王 C. 国王仍具有否决权 D. 使资产阶级和容克独立掌权

1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A. 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B. 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 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D.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12.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中国历史上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1)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2)结合材料,分析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3)古希腊的克里斯提尼曾推行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的政策,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本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14(19分).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经济目的。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阅读下列材料:

1916年9月,美国人卖给盟国价值2.3亿美元的子弹,6.7亿美元的火药,10.16亿美元的其他爆炸物,1.19亿美元的枪炮,5.25亿美元的炮弹和榴霰弹„„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毫不奇怪。

1916年11月中旬: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病势日益加剧,发展日益加速。欧洲正像一个狂暴的疯子,头向下,一直栽落到深渊。在德国,已宣布所有16~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德国报界赞同这个方案,声称“往后再也不能容忍无赖和寄生虫”。其他国家无疑也将仿效这个榜样。这样,一切大小国家将成为大杀戮的参加者,任何人即使自己未犯过一次罪,也不能逃脱罪行。——罗曼·罗兰日记《世界通史资料选集》近代部分 请回答:(1)为什么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

(2)举出“两年以来”,“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的史实。

(3)德国“男女公民全体动员”说明了什么?对德国及世界大战有何重大影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喇嘛,护送六世**进藏,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引自新华网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清圣祖实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在位时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

(2)从材料一康熙皇帝维护统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的认识?(3)结合材料二说明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6分)(4)从纵横联系的角度评价康熙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诰示》的内容是“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反映的是科举制下功名等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科举考试内容,不能体现八股取士,故A项错误;清代君主专制统治全面强化的表现是军机处设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对社会的影响,故C项错误。2.【答案】B 【解析】地理环境会对思想发展有影响,但不会导致“中国的纵横家„„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现象出现,故A项错误;从“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可知是中国实行等级制度君主掌握政权的体现,“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可知体现的是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民众参与政权,故B项正确;经济形态对思想文化有影响,但材料内容“由经济形态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古希腊都是奴隶社会,不存在文明程度的高低比较,故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北伐战争虽然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失败,故A项与材料“激动人心”不符,故A项错误;红军长征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胜利,其形成的长征精神至今为人们钦佩,故B项正确;辽沈战役、渡江战役与题中的“远征”不符,故C、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①②③④分别是《十二铜表法》的背景意义,说法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5.【答案】D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选择,根据材料信息,甲商船运载能力在16世纪、17世纪居领先地位,乙商船运载能力在16世纪、17世纪、18世纪逐步增强,并且在18世纪后期居领先地位,荷兰在17世纪时,商船总数超过欧洲国家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此时的英国实力还比不上荷兰,所以甲是荷兰,故A、C项错误;18世纪时,西班牙、葡萄牙实力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18世纪中期,随着殖民扩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商船运载能力也在增强,故D项正确。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可知是求同存异,故A项正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在建国初提出的外交方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处理中印外交中提出的,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是在1964年开始,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为了捍卫自己的独立主权而掀起的,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答案】D 【解析】西塞罗是自然法之父。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从材料信息“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可知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正义和私有财产,这体现了奴隶制民主,故D项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并不能使自由民平等,故排除A;《十二铜表法》颁布后,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排除B;《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排除C。8.【答案】C 【解析】理解题干诗歌的主要含义,从“德行„„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等可以判断其强调人的品德、智慧、善的灵魂,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相符,故选C。9.【答案】A 【解析】欧洲在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迅猛发展,一战前达到鼎盛,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受到沉重打击,二战后逐渐恢复,至今依然是重要的经济力量,结合曲线图,与①相似,故A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后发展迅速,一战时期已经是世界经济最发达国家,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当今经济总量依然领先,结合曲线图,与②相似,故B项错误;中国在鸦片战争前经济总量世界领先,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一路下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结合曲线图,与③相似,故C项错误;印度是文明古国,近代以来成为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缓慢,现代成为金砖国家之一,但是无法与美、中、欧相比,结合曲线图,与④相似,故D项错误。10.【答案】C 【解析】1850年普鲁士宪法保留国王,没有确立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国王控制的上院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国家预算,可见国王权力超过两院,故B项错误;由此可见国王仍具有否决权,故C项正确;国王控制的上院凌驾于大资产阶级和容克所控制的下院,资产阶级和容克没有独立掌权,故D项错误。11.【答案】D 【解析】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是在19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由“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D项正确。12.【答案】D 【解析】“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

13.【答案】(1)原因:西周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度的实行,使各级贵族世袭享有其封地和职务。

(2)趋势:制度规定越来越细致,回避的范围越来越大。

作用:避免官员结党营私,对整顿吏治、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强化中央集权起了一定的作用。(3)同:都削弱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势力。

异:前者是为推动民主政治的建立,后者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解析】(1)问结合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及其特点进行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回避制度的规定内容和回避范围两个角度进行总结;第二小问,可以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防止官员营私、整顿吏治、强化中央集权等方面回答。

(3)该问属于比较型的题目,注意从相同和不同两个角度分析其本质。相同点结合材料信息和问题提示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不同点应联系各自对应的制度的本质进行回答。

14.【答案】(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

(2)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和税收。

【解析】第(1)问考查对材料的概括,材料的三个家庭都是“六世同居”,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大家庭以血缘为基础,“饮食一道,财产共有”“男耕女织,不分彼此”说明大家庭财产共有,共同生产这类大家庭,“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体现了家庭和睦;第(2)问考查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经济目的,主要是稳定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和确保其财政收入。

15.【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和影响的考查。其中第(1)题从民族矛盾这一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背景的理解,针对该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解决,答题时要有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第(2)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理解太子恂在当时代表的是反对改革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并且要特别注意孝文帝与太子恂是父子关系。第(3)题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重在考查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对后世唐朝的影响。

16.【答案】(1)因为美国忙于向交战双方销售军火和战略物资,大发战争财。(2)欧洲主要大国竭尽全力进行拼杀,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破坏,给欧洲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交战双方都已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

(3)说明德国已经精疲力竭,正在做垂死挣扎。德国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加深了德国人民的灾难,并激化了国内矛盾;另一方面使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带来的灾难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并延缓了大战的结束。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认真读懂材料,把读出的信息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解题:第(1)题的“为什么”是答原因;第(2)题要求答史实;第(3)题一答“说明”,二答“影响”。按此分步作答,注意答出简明、规范的答案。

17.【答案】(1)中央政府和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国与沙俄殖民者的矛盾。(2)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化,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

(4)康熙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但其没有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解析】

第三篇:云南省永善一中2018届高三四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4月19日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2018届高三四月份考试

高三文综 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 ③雅典民主的重要条件 ④罗马法公正至上观念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

2.“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A. 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 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 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 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3.下图是1764—1850年英国商品价格指数和英国男性工人实际工资指数,对上述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①价格指数的不断攀升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结果 ②工业化和工厂制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劳动需求 ③工业革命总体上导致工人生活水平的普遍恶化 ④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利于工人实际收入的改善 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③④ 4.下表内容集中体现出()

A. 形成齐全的工业体系B.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C. 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D. 收回了国家领海主权

5.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6.古希腊人相信:“惟法律是将众人结合为一的最基本纽带,故而无法满足于行使单纯的专断权威。”“彼时整个文明都服从法律的统治……现代世界兴起于旧世界的废墟之上,却依然紧密联系着古代城邦的法律概念。”(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这表明古希腊()A. 法律是紧密联系各城邦的基本纽带 B. 奠基了人类宪政文明的历史进程 C. 城邦法律因专断而导致了文明毁灭 D. 城邦法律是西方各国立法的蓝本

7.从文明进步和近代化这一角度分析,下列不属于《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的是()①政治上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③文化教育上都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④社会生活方面都提倡“自由”、“平等”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

8.公元61年,罗马市政官谢恭都斯为家中奴隶所杀。元老院将死者家中400名奴隶全部处死,这引起罗马城居民的骚动。元老院的这一判决()A. 带有习惯法的色彩B. 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 表明成文法亟待制定D. 激化了与被征服民族的矛盾

9.某人要写一本历史书,第一章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二章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三章为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四章为抗日战争,第五章为人民解放战争。下图应出现在()

A. 第一章B. 第二章C. 第四章D. 第五章

10.据《归田录》记载:……宋京城开封餐饮业很发达,酒店遍布大街小巷,官员却不敢进酒店吃喝。官员一旦在酒店杯觥交错,不论公款私款,马上就会遭到御史的弹劾,不是罢官免职,就是纪律处分。这个记载说明宋朝()A. 遏制官吏横征暴敛 B. 注重防止官员腐败 C. 草市有完善的饮食服务 D.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

11.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 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 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 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12.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A. 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 B. 选举的程序具有欺骗性 C. 国民民主自由意识强 D. 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三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据新华社电

材料四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 指的是什么?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2)材料二、三在阐述不同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主导思想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历史背景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理解材料四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 的?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签订的部分条约一览 1951年8月,与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1951年9月,与日本签订《美日安全保障条约》 1953年10月,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12月,与台湾国民党势力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根据上述条约,缔约国(地区)给予美国在其领土设置军事基地、驻扎军队等权利,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应对外来干涉或武装进攻等。如:《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规定,“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缔约双方通过共同磋商,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制止武装进攻。

——摘编自《冷战时代美国的亚洲政策》

材料二 1989年11月,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六国等12国在内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地区加入该组织。其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壁垒。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二十多年的实际经历表明,“APEC方式”在维护各成员利益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以及渐进发展等原则,不仅维护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也同样让发达成员受益。——摘编自《APEC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美国加紧在亚洲缔约应与哪一事件直接有关?试概括美国与缔约国(地区)的关系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亚洲政策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美菲、美日、美韩结盟相比有哪些不同?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怎样的发展趋势?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倡导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尊重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摘编自《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 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摘编自《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 新殖民主义》(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故①正确;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民贵君轻,与“小国寡民”无关,故②错误;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其形成的条件与雅典城邦“小国寡民”的状态有关,故③正确;罗马后来发展成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并不是“小国寡民”,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3.【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根据图表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图示可得出1813年价格指数攀升到最高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故①错误;根据材料图示可得出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工人的实际工资指数在持续上升,此时间段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故②④正确,③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4.【答案】B 【解析】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较快,而重工业发展很慢,并未形成齐全的工业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19世纪60-8-年代中国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近代化,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重大成就,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故B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化趋向,并没有涉及国家主权问题,故D项错误。5.【答案】D 【解析】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6.【答案】B 【解析】“惟法律是将众人结合为一的最基本纽带”说明法律是紧密联系众人的基本纽带,不是各城邦,故A项错误;“现代世界兴起于旧世界的废墟之上,却依然紧密联系着古代城邦的法律概念”说明古希腊对现代宪政的影响,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满足于行使单纯的专断权威”可以看出,城邦法律不是专断,故C项错误;材料中现代世界不仅包括西方各国,故D项错误。7.【答案】B 【解析】《资政新篇》在政治方面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并未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治上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①正确;《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邮政和金融等事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法令和措施,故两者在经济上都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故②错误;《资政新篇》主张新办学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用清政府颁布的教科书,故③正确;《资政新篇》只提到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8.【答案】A 【解析】提取题干信息,判断出奴隶杀死执政官而处决400名奴隶是非常野蛮的表现,这正体现了习惯法野蛮的特点,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平民与贵族,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时间“公元61年”,此时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已经制定,故C项错误;元老院处决的是奴隶而非平民和外邦人,故D项错误。9.【答案】D 【解析】该漫画创作于1945年,1945年8月—1946年6月是由民族战争向国共内战的过渡阶段,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共代表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先后参加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努力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内战,故D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7年到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都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B、C项错误。10.【答案】B 【解析】材料指出,官员一旦在酒店杯觥交错,不论公款私款,马上就会遭到御史的弹劾,说明宋朝注重防止官员腐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员横征暴敛,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开封餐饮业发达,不是草市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可以反映宋代商业发达,但主旨主要说明对官员限制,故D项错误。11.【答案】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日本明治维新后野心急剧膨胀,想通过侵略扩张实现亚洲强国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明显是为日本侵略做掩盖,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项正确;材料中“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说明对中国文化的蔑视,故C项错误;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程度选择题,从主要原因分析,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美国的选举程序严格按法律规定的程序,是公开公正,故B项错误;材料中“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不能反映其民主自由意识强,故C项错误;美国民主政治突出的特点就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权力的分立与相互监督约束,有效防止专权,保证民主的实现,故D项正确。

13.【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五个力量中心”等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二小问从两国的关系变化、台湾问题、海峡两岸交往的趋势等角度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从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作答。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要注意从日本、中国两个方面加以分析。14.【答案】(1)普遍法则是指万有引力定律;

影响: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引发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科学基础、为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等。

(2)侧重点:材料二军事政治,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材料三经济,科技成果商品化。

原因:材料二,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两极对峙,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材料三,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为基本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环境也趋于缓和。(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析】(1)第一问应根据材料回答,普遍法则指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第二问其影响应从自然科学、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

(2)根据材料内容即可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二侧重于政治军事方面,材料三侧重于经济科技方面,据此回答第一问。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是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联系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国内形式,即可回答第二问。

(3)主要考查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诸如环保、社会问题。我们人类面临此种情形如何应对,注意从国际合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等方面回答

15.【答案】(1)升含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3)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解析】宋代教育改革;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近代以来的西方教育。(1)从材料“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概括宋代三舍法教育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教育制度对选拔人才有积极的作用,严格规范了程序。(2)从材料可以看出来,当时的争论的焦点在于会考制度上。教育部长朱家骅认为“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但是陶行知的观点与此相反,认为会考是应试教育。最后结果是教育部做出了折中的方案。(3)从材料可以看出SAT为了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6.【答案】(1)事件:朝鲜战争。特点:美国主导的军事政治同盟。

目的:遏制中国(对中国形成军事包围),抗衡苏联,建立亚太地区霸权。(2)不同:突破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界限,由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不再是大国主导下的控制与依附关系,成员国之间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共同受益;不具有军事政治性,属于论坛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以第三方为敌对,旨在加强区域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从成员构成、相互关系、组织性质、宗旨目标等角度分析作答)趋势: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总体上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评分说明: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三个递进的层次评分:(观点如: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和平与发展)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 第二层次:提出的见解得当,但未进行或部分进行分析说明; 第三层次:提出的见解得当,并能结合材料进行正反论证和深化。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五十年代初的时间判断为朝鲜战争;第二小问,依据所缔结条约性质作答,美国与缔约国的关系为美国主导的军事政治同盟;第三小问,结合二战后世界格局作答,美国亚洲政策的目的是遏制中国,抗衡苏联,实现亚太地区霸权。

(2)第一小问,从成员构成、相互关系、组织性质、宗旨目标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结合苏联解体后冷战对峙格局结束后相关历史作答,国际形势总体上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围绕“文明多样性”这一主题展开评述,侧重于说明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原因及意义。17.【答案】(1)私人企业应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国家应控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私人企业只是国有经济的补充。

(2)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国家主义,实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对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控制);使民族工业迅猛发展,巩固了民族独立(新生政权),较顺利地渡过了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评价问题的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信息“私人企业……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和“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等总结。第(2)题,材料一体现的是国家主义的思想主张,材料二体现的是国家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故本题要从国家主义的积极作用方面回答。

第四篇: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1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1月份考试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黑格尔曾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人特殊的规定:人要把自己当作目的,这里面包含着特殊的东西。黑格尔的观点,着重指出了智者学派()A. 以人的眼光去考察世界B. 没有统一的道德观 C. 具有初步人文主义思想D. 否定了众神的存在

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A. 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 B. 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 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D. 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3.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苏联体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 苏联已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 西方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D. 苏联形成了农、轻、重比例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4.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A. 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B. 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 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D. 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5.1961年美国在安理会制造“一中一台”的图谋失败后,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属于‘重要问题事项’”的提案,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以到会及投票之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决定之”。当时有人分析,这一提案反而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主要依据是()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日益衰落B. 美国被迫放弃分裂中国图谋 C.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高D. 发展中国家大量加入联合国

6.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说:“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传舍”是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 血缘纽带、家国同构

C. 君主专制、官僚政治D.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7.“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A. 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B. 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 C. 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D. 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

8.《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9.有学者这样描述:“这个帝国既不发展英国式的强有力的立宪政体,也不借鉴作为法国特征的民主与平等。俾斯麦为了争取公众支持他的计划,利用当时存在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感情,许诺„„”。俾斯麦的“许诺”最有可能是()A.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B. 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C. 皇帝是帝国的元首

D.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10.“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

A. 指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B. 指被教皇免罪 C. 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D. 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

11.汤普森《19世纪英国土地社会》一书中写道:据统计,1886~1914年,265个新头衔获得批准,200名是首次进入贵族圈子者。其中,70名是工业新财富的代表,占总数的1/3;另外1/3是职业者的代表,包括律师、外交人员、殖民官员、军人;另外有1/4是旧土地家族的家长。这种变化的实现主要是通过()A. 颁布《权利法案》B. 建立内阁机构 C. 改革议会制度D. 建全工会制度

12.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 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 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2分)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14(25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是在连续不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70到1870年左右时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胡佛的反危机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合作联合政策。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胡佛强烈反对由联邦政府来实行大规模的救济活动和公共工程活动。他说:实施失业保险和贫民救济就是挪用工商业的资金,“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胡佛宣称“美国制度是建立在一种自治政府的特殊概念之上而以地方分权为基础的。”“美国制度是个人奋斗的自由放任主义”(摘自黄安年《三十年代大危机和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材料三 《社会保障法》(1935年8月)

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特批准拨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49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款项。

第301节 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准许拔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400万美元,并拔予此后每一会计4900万美元„„

第401节 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贫苦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批准拔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24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款项。

第501节 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在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妇幼保健设施,特批准从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起,拔予此后每一会计380万美元。

(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年~1939年的美国》)材料四 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经济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材料中“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的理论根源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佛政府的主要反危机措施,据材料二概括胡佛反危机措施的特点,材料三的反危机措施与材料二反危机措施相比,有什么明显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的经济立法。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 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 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于1802年、1806年、1808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原来的巴黎理工学校受到重视,恢复巴黎师范学校,并于1808年改组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实行寄宿制,只招收男生,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教育机构。——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用其他政体,就是叛逆。”„„北美的白人文化,没有经历从酋长、诸侯、帝王,累次混战,渐渐统一的古代史过程;也没有经历汉密尔顿称为“诸侯无政府状态”、内战外战连绵不断的漫长中世纪。北美的白人,挟着以英国为主的欧洲文化,直接切入近代。独立战争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英国国王所代表的终身制和世袭制,深恶痛绝,对公民权利,无比热爱珍惜,“不自由,毋宁死!”

——《南方周末:美国宪政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教育体制的特点。

(2)拿破仑和华盛顿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但他们一个做了皇帝,另一个却拒绝称王。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拒绝称王的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的感觉做为判定一切的准绳,为主观随意性和个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故选B项。其他三项是其历史意义。2.【答案】C 【解析】本题较简单,首先,要能回忆达尔文《物种的起源》一书是在1859年出版,排除B答案,然后理解题干中“它还是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这段话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达尔文的思想之所以在西方有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适者生存”、“生存斗争”能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提供一个完美的借口。1859年这个时间刚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迫切需要对外侵略和扩张来满足迅速提高的生产力要求。所以本题选C。A选项达尔文遭教会仇视是他宣扬的进化论观点与欧洲教会宣扬的上帝造物说相违背。D选项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提出暴力革命主张,思想渊源不可能是进化论。3.【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33年”“在三四年内”可知此时苏联是一五计划期间,斯大林模式在形成中,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模式,不能体现市场经济,故A、D项错误;1936年,苏联才实现工业化,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33年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资本主义世界,从而为苏联工业化创造条件,故C项正确。4.【答案】C 【解析】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是属于国民革命时期的任务,此题时间为1927年12月,故A项错误;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此题的时间,此题特点应该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故C项正确;纠正“左”倾错误是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5.【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美国的提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以到会及投票之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决定之”,而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正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支持,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C两项与题意无关,故B、C项错误。6.【答案】C 【解析】材料中马端临强调秦始皇将整个国家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个人的权力至高无上,而地方官员却经常更换,把其统治的地方看得像休息的旅社一样,说明地方官员的任免由皇帝决定,体现了秦朝的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的特点,故选择C项。A项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B项反映的是分封制,C项体现了周王拥有整个国家的土地和人民。7.【答案】D 【解析】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寒门选官,“北周根本选无清浊”的信息说明世家大族的利益没有得到维护,故C项错误;材料中“ 寒门出身的通路”“选无清浊”说明世家大族已经逐渐衰弱,选官也适应了这一趋势,故D项正确。8.【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说明人民会议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力,普通公民有参与法律创制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C项正确。奴隶属于私有财产,没有公民权,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俾斯麦为了争取公众支持他的计划,利用当时存在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感情,许诺„„”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民主性,有利于得到人民的支持,故A项正确;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皇帝是帝国的元首体现了德国代议制的不彻底性和保守性,尤其皇帝掌握大权,具有专制色彩,故B、C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权力中心在于皇帝而非议会,故D项错误。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与运用。由已学知识可知“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的核心,信徒可以由于信仰神而直接成为义人,即得到拯救的人,他们不再受功德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关系,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11.【答案】C 【解析】《权利法案》主要是限制国王的权力,提高议会的权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内阁机构的建立是政府行政的运动方式,与议员选举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下议院议会席位进行重新分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工会制度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12.【答案】A 【解析】在皮毛贸易的影响下,内地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数不断增多,说明中国内地农村的经济市场化不断提高,故选A。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错在“全面”,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天津开埠通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D。

13.【答案】(1)特点: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历史状况: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文化发展相对多元。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知识运用以及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特点” 从材料信息看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纪年。“历史状况”主要是因为古代世界各地彼此孤立、隔绝。应从各区域之间的关系、交流、文化发展、社会要求等角度分析。

14.【答案】(1)缺陷: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生活困苦(没有社会福利机制);缺乏政治诉求的渠道。

影响:经济上贫富差距拉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技术革新运动;政治上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工人运动兴起。

根源: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2)措施: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特点:坚持推行自愿合作联合政策;反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同:材料三用立法的形式,确保国家提供资金,对老人、失业者和妇女儿童进行救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评述: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经济立法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管理秩序、加强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经济立法的出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建立,促进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考察对材料的归纳,“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说明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缺少社会福利机制;“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说明工人缺乏政治诉求的渠道;第二小问需要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其不利影响,从政治上将会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工人运动;从经济上讲会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不利于技术的革新;第三小问需要指出福利国家不被人们认可的理论根源,这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的结果。第(2)问,第一小问考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只需例举教材胡佛政府反危机的措施即可;第二小问考察对材料二的归纳,“胡佛的反危机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合作联合政策”可以看出自愿合作联合是其反危机措施的核心,“胡佛强烈反对由联邦政府来实行大规模的救济活动和公共工程活动”、“美国制度是个人奋斗的自由放任主义”说明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推崇自由主义;第三小问考察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不同,材料三是以法律的形式呈现,内容主要包括:“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对贫苦儿童提供财政补助”、“扩大和改善妇幼保健设施”,说明由国家提供资金,对老人、儿童和妇女提供救济。第(3)问,此题考察对经济立法的评述,格式是分析经济立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从时间上看是1993—1999年的经济立法,因此最大的背景应该是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立法的高潮到来;从材料四提供的经济立法的内容看,涉及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管理秩序和加强社会保障等内容;从影响上讲,通过经济立法,有利于建立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法制化进程,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15.【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解析】

16.【答案】(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到“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可以概括出一般市民对战争的看法。由材料“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等可以概括出看法转变的原因。第(2)问,可以从整体角度和局部(某一国家)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17.【答案】(1)特点:①通过立法确立国家教育体制,帝国大学是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关。②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

③重视理工和师范教育,轻视女子教育。

(2)原因:①华盛顿领导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树立了广泛的声誉和巨大的权威。②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没有专制王权的历史传统。③启蒙思想在美国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⑤华盛顿不贪恋权力的个人品质。

⑥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共和制是缓和矛盾的最佳政体选择。

【解析】本题考查了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拿破仑与华盛顿对于称帝问题上的对比,较常见。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回答当时的教育体制。第2问根据所学回答华盛顿拒绝称王的原因,可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历史传统、个人品质等角度来回答。

第五篇: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五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五月份考试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2.有史学家认为:“1502年,葡萄牙舰队封锁了红海和波斯湾,他们迫使印度和欧洲之间的所有贸易都必须使用这条由他们控制的航路。奥斯曼帝国为了保护传统商路的利益,夺取了红海的控制权,但是未能在阿拉伯海战胜葡萄牙人。”下列观点中符合材料的是()A.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 B. “商业危机”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C. 新航路的开辟有力冲击了传统商路 D. 葡萄牙武力控制了传统商路

3.英国人赫德曾对一次战争发了一番议论:“中国没有得罪任何人,她只是一位老者,经过了若干岁月,渐渐变形消失了活力,现在,当她正慢慢苏醒过来时,却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这次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privilegia ne irrogant",意即“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A. 标志着古代世界成文法的诞生B. 可有效防范个人专权 C.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D. 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5.《史记》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 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C. 收藏玉玺,皇帝喜好D. 皇帝防范丞相擅权

6.学者研究发现:春秋以上是大家族最盛的时期,战国时代渐渐衰微,汉代重新恢复,此后一直维持了两千年。导致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的原因不包括()A. 小农经济发展B. 宗法观念结束 C. 诸侯争霸影响D. 各国变法推动

7.1943年1月起,日伪当局宣布,停止放映英美影片。上海大光明不得不上映中联出品的《红楼梦》等电影,还有满映摄制的《血溅芙蓉》以及日本东宝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南征北战》等影片。材料反映了()A. 欧美和日本共同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B. 日本强化对中国进行思想控制 C. 电影在上海市民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D. 国家权力干涉民众的自由生活

8.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A. 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必须否定 B. 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C. 标志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完成 D. 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9.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写道:“雅典民主的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权利并没有分散到个体手中,而义务也不是一个以维护公民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国家来推行的。事实上,他们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判断,在雅典()A. 个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B. 法律维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C. 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 D.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权利受到限制

10.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中国地图(局部),图中斜线部分的涵义是(A. 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B. 义和团运动主要波及的地区 C.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D. 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11.读下图,对漫画体现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美国推行西方价值观,在全球发展民主制度)B. 美国推行美式“民主”,目的是传播西方政治文化 C. 美国推行美式“民主”,是为了领导世界

D. 美式“民主”全球化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延续,维护美国的世界利益

12.这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到弱的必然命运。这部书是()

A. 《红楼梦》

B. 《三国演义》

C. 《水浒传》

D. 《西游记》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14.(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已分别达到6000英里和1000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

材料二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事实上,四川商办公司原先就存在着温和派与激进派的观点的分歧,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却起到了“为渊驱鱼”的作用。……保路运动中的上层温和派原先主张,只要政府如数还款,就同意把商办改为铁路官办,此时,由于清政府不愿全数还款,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与威胁,于是一反原来的态度,也跟着激进派一样,变得强硬起来。——萧功秦《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及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铁路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材料二 在一战期间,美国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20世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的影响。

(2)材料二认为国联“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国联的成立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这段话,在中世纪拉丁文的亚里士多德传记中,被浓缩为“柏拉图是朋友,更大的朋友却是真理”。请回答: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看待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2)亚里士多德在学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3)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共通之处”。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都反对封建专制与神学世界观即反对权威,二者都提倡个性的解放即强调个人自由,这与美式思维模式所倡导的反专制、求民主相吻合,故选A项。崇尚理性与重视法制不符合宗教改革,故排除B、C、D三项。2.【答案】C 【解析】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所述为葡萄及新航路,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时新航路已开辟,并未论及原因,故B项错误;据“葡萄牙舰队封锁了红海和波斯湾,他们迫使印度和欧洲之间的所有贸易都必须使用这条由他们控制的航路”可知新旧航路间存在激烈冲突,故C项正确;葡萄牙控制的是新航路而非旧商路,故D项错误。3.【答案】C 【解析】“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说明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相关战争是1894年发生的甲午战争。4.【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故A项错误;“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说明法律不是为了个人设置,故B项正确;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民法大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故D项错误。5.【答案】A 【解析】“天子独以印称玺”“ 群臣莫敢用”反映了秦以来皇权独尊、皇权至上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权神授的问题,故B项错误;收藏玉玺,皇帝喜好是表面现象,故C项错误;玉玺为皇帝所专用,反映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与防范丞相擅权无关,故D项错误。6.【答案】B 【解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家庭的增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留存至今,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诸侯争霸导致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衰落,有助于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各国变法改变了原有的贵族等级序列,新兴地主阶级壮大,促进大家族解体,小家庭增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答案】B 【解析】从“日伪当局宣布,停止放映英美影片”可知已经无法反映欧美对华进行文化侵略,故A项错误;由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华控制区内清除欧美对中国的影响,故材料中体现的是日本强化对中国进行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日伪政府是亲日的卖国政府,不是国家政权,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晚清新型管理机构出现,但原先官僚体系并没有完全否定,故A项错误;“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出现,是中国在列强侵略下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机构是殖民地化的表现,不是封建化,故C项错误;列强侵略,使中国开始近代化历程,故D项错误。9.【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这些权利并没有分散到个体手中……事实上,他们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可知,雅典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公共的而非个人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雅典的法律,故B项错误;由材料“而义务也不是一个以维护公民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国家来推行的”“事实上,他们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强调的是雅典城邦的公共权利和义务,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故C项正确;公民有权利参与城邦的事务,其权利没有受到限制,故D项错误。10.【答案】A 【解析】该图斜线范围居于长江流域一带,联系所学可知为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故A项正确;义和团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宣布独立的省份主要是除西藏以外的华南地区,包括云南、两广和福建,同时还包括陕西和山西,故C项错误;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属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可能包括一整个省,故D项错误。11.【答案】D 【解析】“民主”前加美式,说明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带美国霸权痕迹,故A、B项错误;漫画更多的强调美式“民主”的全球化,侧重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延续,而不是对世界的领导问题,故C项错误,D项正确。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红楼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到弱的必然命运

13.【答案】(l)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第(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孟荀。第(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

14.【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强;政府、国会的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大量流入。

(2)背景: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后,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

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3)影响:铁路建设为工业化提供客观条件;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文明的碰撞;(2分)铁路建设涉及政府决策、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民众生活等多个方面,处置不当会引发社会动荡。

【解析】第(1)问,英国铁路“狂飙”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运输业革新,结合工业革命史实来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分析可知,与洋务运动有关。主要因素从顽固派观点以及政府、列强侵略等因素分析。第(3)问,影响从对经济、观念等因素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5.【答案】(1)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因素: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持或推动社会变法的社会基础)。

(2)青苗法实施后,许多地方官员强制农民“借贷”,民众没有从中得到实惠,缺乏社会(群众)基础;青苗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结合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可归纳出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中“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等信息可概括出二者成败的核心因素在于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2)依据材料中“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

16.【答案】(1)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欧国家经济相对衰落;德、奥帝国分崩离析,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在精神领域,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危机感。

(2)原因:国联成立后,成为英法争夺霸权、瓜分世界和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工具;为战胜国对殖民地的占领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推行绥靖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二战的爆发。

【解析】(1)由教材知识可知,一战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并削弱了欧洲主要参战国,其中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崩溃,客观上有利于一批新兴国家建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战前的乐观主义已经因为一战而被广泛怀疑。

(2)国联并没有真正维护国际正义和平,而是成为了英法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进而失去国家正义,对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不能够采取强有力的制约措施,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17.【答案】(1)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2)在哲学领域、生物学领域等都有突出贡献,其中被称为工具科学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3)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解析】本题以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为主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在高考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题型多样,考查灵活,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弱点的批判和逻辑学成就回答前两题,结合“中庸之道”的三种状态和认识来解决最后一题。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将东西方哲学家比较掌握。

下载云南省永善一中2018届高三二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永善一中2018届高三二月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