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上课程教案(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3:5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史上课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史上课程教案》。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上课程教案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案

第一章 清帝国被迫开放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

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战前的中国

清王朝的衰落

(二)战前的世界

战前的西方各国

二、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一)中英贸易

贸易概况

(二)鸦片走私

鸦片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一、英军武力侵华

(一)正义的禁烟运动

清庭禁烟之争

二、鸦片战争的爆发

(一)清政府加强海防

措施

(二)英对华宣战

1、英国会的争沦

2、鸦片战争爆发

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四、向西方学习的初起

(一)新思潮的涌现

1、林则徐

2、魏源

第三节

旧式农民战争的新使命

一、金田起义、奠都天京

(一)金田起义

金田团营

(二)定都天京

1、占领天京

2、北伐

3、西征

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一)天朝田亩制度的颁行

天朝田制度的内容

(二)天京变乱

(三)为挽救太平天国危机进行的努力

1、军事努力

2、经济努力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及意义

1、天京保卫战

2、历史意义

第二章 学西方图自强的洋务运动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洋务运动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

—2—

3、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的“修约”与发动战争

(一)“修约”活动

(二)发动战争

1、英法联军对广州的进攻

2、英法联军攻陷天津

3、英法俄联军火烧圆明园

4、沙饿的趁火打劫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天津条约》

(二)《北京条约》

第二节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兴起的背景

1、国际

2、国内

(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三)洋务运动的内容

1、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2、大力发展民用企业

3、创建近代化海军

4、兴学育才

5、建立对外关系

(四)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1、中体西用

2、历史评价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原因

(二)民办企业的特点

(三)早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19世纪70——90年代的中国边疆危机的表现 2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百日维新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

一、同光年间的边疆危机

(一)边疆危机的原因及表现

1、危机的原因

2、危机的表现

—3—

(二)中法战争

第二节 甲午战争与瓜分狂潮

一、中日甲午战争

(一)战争背景

(二)中日战争的经过

1、丰岛海战

2、黄海海战

3、威海卫之役

(三)《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马关条约》的签订

2、对中国社会地影响

(一)百日维新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维新运动的兴起

3、维新运动的高涨百日维新

第四章 庚子国难与清王朝的覆灭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2、清政府改革的进步意义

3、清王朝的覆亡

第一节

各地教案与义和团运动

一、反教会与义和团的兴起

反教会运动

二、义和团的兴起

(一)义和团的成分

1、义和拳

2、义和团的组织、分布

3、义和团的口号

4、义和团的反帝斗争 三、八国联军的入侵与义和团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西摩尔联军

(二)义和团的失败

1、天津陷落

2、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辛丑条约》

—4— 《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清政府的改革

一、光绪末年的新政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机构与内容

1、改革的机构

2、改革的内容

二、预备立宪政体改革

(一)立宪的背景

(二)立宪改革的内容

1、机构改革

2、官制改革

3、法制改革

4、地方自治

(三)历史评价

第三节

清王朝的覆亡

一、列强对华侵略的新形势

(一)掠夺路矿权

(二)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

(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发展的原因

2、发展的表现

(二)资产阶级的成熟

三、民主革命与立宪运动的高涨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勃兴

(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1、同盟会的成立

2、同盟会的组织机构

3、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三)盟会的纲领

1、民族主义

2、民权主义

3、民生主义

四、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五、清王朝的末日

(一)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

(二)立宪派的请愿运动

(三)收回路矿权的斗争

1、收回矿权

2、收回路权

3、四川保路运动

(四)武昌起义与清帝退位

—5—

1、武昌的革命团体

2、武昌起义

3、袁世凯的复出

4、南北议和

5、清帝退位

六、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一)辛亥革命的成功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晚清社会风貌与学术思想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2、近代学术思想的成就

第一节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一、开埠通商与城市近代化

(一)开埠通商

(二)城市近代化

二、物质生活的新变化

三、婚姻习俗的变化

第二节 晚清的灾害与荒政

一、灾荒

二、荒政

(一)预防

(二)救治

第三节

学术思想及成果

一、进化论的传入

二、史学成就

三、文学艺术

四、自然科技学的引进与发展

第六章 北京国民政府时期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经济措施

2、军阀政治演变的历史条件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第一节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军阀政治的演变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从湖北军政府到南京临时政府

1、湖北军政府

—6—

2、南京临时政府

(二)清帝逊位与政权北移

清帝逊位

(三)国会变异与内阁更迭

二、军阀政治演变

(一)军阀政治的形成及演变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

三、中国共产党初创与国民革命勃兴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二)民众运动的高涨

第二节 南方国民政府的分立与经济、社会变迁

一、南方国民政府的分立

二、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一)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

(二)农村社会的变动

第三节 新文化的崛起

一、民国后的中国政治

(一)西方思潮的涌入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三)学术及文艺新的变化

第七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南京国民政府巩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2、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改革的历史作用

3、乡村社会的变革

4、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统一中国的内战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二次北伐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组织机构与体制

2、二期北伐与中原大战

二、武装起义与红色割据

三、围剿与反围剿

—7—

(一)对苏区的围剿

(二)红军长征

第二节寻求政治集权与财政改革

一、谋求政治发言权

(一)理论来源

1、重新诠释“三民主义”

2、确定“党国”体制 3.强化行政与社会控制 4.特务体系的构建

二、财政变革与经济发展

(一)财政政策的重大变革

1、变革原因

2、变革的措施

(二)十年经济建设概况

第三节 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

一、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原因与措施(二)中共的农村革命

土地改革

第四节 多元化的文化教育

一、文化

二、教育

(一)城乡教育

1、国民教育

2、职业教育

3、苏区教育

(二)生机勃勃的社会科学

第五节 日本侵华与抗日初兴

一、日本侵华

(一)日本蚕食华北

(二)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

2、福建事变 3.西安事变

第八章 八年抗战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8—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一节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一、中日战争爆发背景

(一)国际

(二)国内

二、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一)主要事件

1、七七事变

2、八一三事变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二节 战略防御阶段

一、国共两党的抗战方针

(一)方针的提出

1、《抗战建国纲领》

2、《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二、日军在华北华东的进攻

(一)日军在华北的进攻

(二)日军在华东的进攻

(三)敌后战场的开辟

1、晋察冀根据地

2、山东

3、皖南

(四)战时体制变异 1.政治集权

2.战时经济体制的运行 3.官僚资本膨胀与腐败 4.战时外交与各国的支援

第三节 战略相持阶段

一、日本对华策略的转变与汉奸势力纷起

(一)背景

(二)转变的内容

二、敌后游击战与根据地建设

(一)基本概况

(二)根据地建设

三、国共关系起伏

四、正面战场持续抵抗 南岳军事会议

五、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第四节 抗日战争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

(一)太平洋战场

(二)豫湘桂溃败

二、敌后根据地的局部反攻

—9—

(一)方针:敌进我退

局部反攻

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心的转移

1、日本经济近枯竭

2、南方地区的反攻

3、中国军队对日的最后的一战

(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第五节 社会变动

一、社会重心西移

二、农村经济的衰落

三、通货膨胀与民众负担

(一)原因

(二)表现

1、新增税种

2、发行内债

3、田赋征实

四、抗战的文化

五、敌后根据地和沦陷区的社会状况

(一)敌后根据地的社会变化

1、民主政治意识加强

2、经济改革

3、法律建设

(二)沦陷区的社会状况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结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国民党结构性的政治腐败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3、南京国民政府的崩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战后政治局势与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战后政治局势

(一)国际

(二)国内

二、政治联合构想的失败

(一)重庆谈判

—10—

(二)停战谈判与政协会议

(三)民众的反内战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与战场的攻守转换

1、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2、制宪国大的召开

(二)战场的攻守转换

1、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

经济与社会总危机

一、经济总危机

二、财政危机

三、社会危机

(一)恶性通货膨胀

(二)台湾二二八事件

四、政治危机

(一)民主义信仰危机

(二)国民党自身解体

(三)权力运作无序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崩溃

一、第三条道路的失败

(一)各政党的建国方针

(二)第二条战线

二、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二)陈谢兵团挺进伏牛山

(三)陈粟大军进入豫皖苏山区

二、国共军队大决战

(一)序幕

1、山东战场

(二)决战

1、辽沈战役

2、淮海战役

—11—

3、平津战役

三、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

(一)国共决战的态势

1、国民政府撤台准备

2、渡江战役

3、华南战场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课程论文

2010-2011学年下学期通识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姓名:王亚伟学号:1010013

5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

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作用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由于它

本身的公平竞争性、不分阶级性,使它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封建社会属性的科举制度已无法适应

时代的需求,成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障碍,成为阻碍中国社会顺应历史要求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可避免的寿终正寝。但它的废除依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是为封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建立的官吏选拔制度, 它无法超越封建专制制

度的束缚, 因而必然包含着保守、封闭、僵化、驯服、官本位等封建消极因素。到了明清时

期, 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衰败, 这些消极因素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破坏力。近代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日益暴露出通过科举考试所选拔的人才无裨国用, 士子们所学的儒家经义不能救

国。鸦片战争后, 与西方入侵同时俱来的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西学的进步, 使通过科举制

度所反映和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陈旧与落后, 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当时

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 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外患日逞, 西学东渐, 昔日占毕

时艺, 不足以有为时风所趋,如潮水然,有不得不改革之势。旧学不足以有为。由此可见,科举制度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而铲除腐败,吐故纳新,不断进行

自身改革,所以最终被历史浪潮所湮没。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近现代教育正式开始。然而,数千年的教育传统和心态不

可能在顷刻间随之烟消云散。

首先,科举制度的废除对高等教育近代化与女学兴盛产生了推动作用。有学者认为,虽

然早在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即已兴起了新式高等教育,但在科举废止前,高等教育近代化

发展的步伐一直十分缓慢。这是由于科举不仅是传统高等教育的重心所在,而且还极大地制

约着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科举改革事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变革之全局。科举存废成为新旧高等教育转化的关键所在。废除科举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

学制迅速推广,近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留学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目

标和课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废科举所带来的另一个有利影响是女学的兴起。作为社会的半边天,女性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女性接受教育则是反映其社会地位高下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平等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废除科举制度后的1907年,清政府又颁

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清政府已正式承认女学堂的/

3合法性,女子教育也被正式纳入学校系统,这为女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女学从此便蓬勃地开展起来,且层次不断提升。据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1905 年为8277 所,1906 年为19830 所,1907年为35913所,1908年为43088所,1909年则已高达52348所;学生总数也逐年递增,1905年以前最多不过258873 人(不含军事、教会学堂),1907年达到1024988人,1909年达到1638844人,1912年跃升为2933387 人,几乎是1905 年的12倍。学堂和学生数的增长中便有女学的贡献。截至1907 年,全国共有女子学堂428 所,女学生15496人。到1909 年,全国已有在校女生78376人。

其次,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教育的普及与学堂对教育的促学力有所减弱。科举被废后,虽然新式教育大兴,学堂数和学生数猛增,但其普及教育之功非但远不及科举,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普及。1905年后,学堂的绝对数量虽有惊人增长,但对于当时有着4亿人口的中国,仍是杯水车薪。据估计,1906 年,中国应受学之人约1亿,其中学儿童至少5000万,而实际就学率仅为6%。在兴学成绩斐然的直隶,1903年至1908年,学生数从6000人增加到18万余人,以平均每年5% 的速度增长,但相对于570 万学龄儿童,1908年隶的就学率仍只有3.2%。据罗斯基的研究,1880年清代识字率男性为30~ 45%,女性为2~ 10%,平均识字率在20% 左右,这一比率不亚于英国和日本在现代化以前的识字率。但从1895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期间,全国平均识字率却一直在下降(直到1930年代,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只占总人口的17%),以至于梁启超曾在1915年批评新政时说,20年来办现代教育使得全民不识字。另则,学堂对教育的促学力远不及科举。邓嗣禹在对科举罢废前后的向学之风进行对照后认为: / 自罢科举后,中大学毕业,无噉饭之所,于是纨绔子弟,终日逸游,贫困之士,有志莫逮。甚至平民义务学校,免费供膳,犹辞不入。强迫教育之今日盛,反不若科举时代能使人力争向上也促学力的下降,盖因科举功名观念影响的余力尚大,使新学堂的毕业生在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上还远不能和科举功名获得者相比。再则,科举的苛严竞争已深入民心,对传统教育深为迷恋的时人自然对清末处于混乱状态的新式学堂嗤之以鼻。而,在废止科举前后,清廷为促进学堂的发展,不得不出台了一些甚为奇怪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依学生等级高下和程度优劣,分别实行科举虚拟和职官实授的双重褒奖,。直到宣统三年,各学堂的/实官奖励0政策才被停罢。这种以科举功名和出身奖励学堂毕业生的做法,,其实质是新式学堂教育与传统科举教育之间的一种妥协,同时也说明在科举被废之初,其对教育的促学力仍远大于已然蓬勃发展的学堂,亦反衬出废科举对教育普及的消极影响。

近代教育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科举制度的废除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然而其具体形制大多已被遗忘,但其基因仍存于新的教育体制中。科举制度废除后,人们深刻反省了传统教育对统治权力的依附,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近代教育应有的目标。科举制度的废除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实质上是一个由选拔少数道德文化精英从政的制度,向一个普及全民教育,广泛实施专业技术训练的制度的转变。与废除科举对应的是提倡新学(即西学),并试图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选举制度。在此后的洋务运动时代、民国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中国经历了效法日德、崇拜英美、学习苏联、全面开放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改革实践。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单一的教育目标,被极大拓展了,士农工商都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在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在列强分割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感逼迫之下,在全面社会改革的阵痛之中,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制度在艰难探索着。近代教育与科举制度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面向大众的、全面的教育。当然,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古为今用或者说是以史为鉴。那么,我们不妨在比较中来打量一下现代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既有科技人才,又有政治人才。科举制度造就的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政治型通才。在教育内容上,现代教育既有社会科学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知识。科举制度偏重于人文教育,伦理代替论理,囿于/

3四书五经、子曰书云。在教育对象上,现代教育是一种面向全民的国民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使人人具有普通的知识技能,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是一种淘汰型的精英教育,旨在选拔官吏供国家任使,养成圣贤兼济天下,读书人一旦落第或不能登上仕途,就只能靠卖字画、开私塾糊口。一言以蔽之,现代教育与科举制度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面向大众的、全面的教育。诚然,从私塾到学校,从教书先生到人民教师,从平平仄仄到文史数理化,过去的100年间,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书,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高等教育也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时代。

废除科举制度的主要动机是发展近现代教育,但遗留的科举心理却在科举制度废除的百年里, 渗透到了近现代教育的体系中。废除科举并没有为现代教育清空场地, 在科举废墟上建立的近现代教育制度, 总有科举的影子。废除科举打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 使旧的教育制度解体。但是,近现代教育体系在制度上的确立, 并不能保证心理上的纯粹。科举情绪仍以应试教育的形式, 置换性地表现在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中。以中考、高考、考研等各类升学考试及以重点中学、大学、重点大学等构成的庞大应试教育体系与等级教育网络正在有条不紊地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提供社会晋升流动的机会, 犹如当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当时为发展近现代教育而废除科举制度, 但遗憾的是科举废除之后, 现代中国还是没有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规范合理、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科举作为一种选官制度, 它至少在原则上主张与实践让知识和道德为权力提供合法性。而在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除了暴力与阴谋外, 没有什么能为权力提供合法性的依据。也正因为如此, 曾有人怀疑改良科举比废除科举所起到的效果更好。因为西方的现代选举政治与官僚政治分立, 官僚遴选的所谓考选制, 最初也是在中国科举制度影响下创立的。综上所述, 在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今天, 无论从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方面, 还是从为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影响方面来说, 总结科举制度的千秋功过, 反思废除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 都将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人

民出版社, 1992.[2]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90.[3]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

版社, 2000.[4] 杜学元.中外女童教育简史[M].四川大学出版

社, 2001.[5]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1989./ 3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教材:《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周柱铨 主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

汪毓和

编著

三、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多参与,主动思考。

一、历史分期: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

(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

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

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章 “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这里主要涉及: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

1、旧剧改革

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

(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2)张厚载的观点(3)中间态度

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3、评剧的历史

二、说唱音乐

一般分五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

北口: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

南口: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

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3、苏州弹词的流派简介

三、民歌与民间歌舞

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此时民歌不能代表整体民歌特点,也说明不了这时民歌在内容和体裁上有多大发展。新民时期出现了新民歌。

四、传统器乐

1、民间社团

(1)天韵社(2)大同乐会

重点听赏:《春江花月夜》

2、广东音乐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重点听赏:《雨打芭蕉》《步步高》《赛龙夺锦》

3、民间艺人华彦钧(1893?~1950)重点听赏:《二泉映月》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背景(通史210页、399页)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开端。

二、基本内容

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五四”前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亡图存”等民主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如:《何日醒》、《中国男儿》、《黄河》。另外,如《勉女权》、《缠足苦》等,是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还有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宣传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代替封建旧习俗的思想等。由于面向学生,也有反映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如:《体操》、《竹马》、《春游》、《送别》等。

三、艺术形式

以填词艺术为主。学堂乐歌的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运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极少,创作者更少。重点听赏:《中国男儿》

四、代表性音乐家

1、沈心工(1870~1947)

心工是笔名。生于上海。1902自费留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1月在东京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回国,一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小,1911年起任该校校长。创设了我国较早的乐歌课,任教期间曾创作百余首乐歌,1927年退休;前后30年,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点听赏:《体操—兵操》、《竹马》、《黄河》。

《体操—兵操》,也称《男儿第一志气高》,是他留学日本时的处女作,在国内广为流传。

2、李叔同(1880~1942)

1880生于天津,1898迁居沪租界,入南洋公学,接触了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1906去日本,在东京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以“惜(息)霜”为名成为当时闻名的女角演员。一个人独立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05,李曾编印《国学唱歌集》;1958,丰子恺编选《李叔同歌曲集》。至1990,企释、培安编定《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

重点听赏:《送别》、《春游》。

3、曾志忞(1879~1929)

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巨商家庭。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自学绘画、音乐。1901赴日留学,主攻法律。1902曾参加“音乐讲习会”,1904年改为“亚雅音乐会”。1907回国,创办“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

五、历史意义

课后习题:(1)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2)沈心工、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概况。(3)简述阿炳的二胡曲创作。(4)简介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 “五四”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

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社团的建立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通史415页)

1919年1月成立,目的在于“研究高尚乐理,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缺点,使之以时进步”。蔡元培(1868~1940)任会长,聘萧、杨仲子、王露等人为导师,内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丝竹乐、师资特别班等组,会员达200多人。1920出版期刊《音乐杂志》,后改为北大音乐传习所。

2.中华美育会(通史416页)

1919年在上海成立,由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以“提倡美育”为主旨,1920年4月刊行会刊《美育》,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

3.国乐改进社:刘天华等发起,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音乐杂志》。

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

通史419~429

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通史423页)

成立于1922年10月,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教学体制分设本科、师范、选科。

2、国立音乐院(通史426页)

在蔡元培支持下,1927成立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初建时由蔡兼任院长,萧任教务主任,次年9月,蔡辞,由萧代理院长。1929,因**降格,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学校采用学分制,主科分初、中、高三级。学校每年公开演出,校刊特辟歌词专栏,邀请投稿。各种杂志相继出版,扩大了社会影响。

第二节

一、本时期的音乐思潮

20年代的音乐思潮与音乐学家王光祈

在新文化运动中,怎样认识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怎样发展新音乐文化,主要有三种认识:

1、主张“以西为师”。

2、坚决维护“国乐”。

3、主张“全盘西化”。

二、王光祈及其音乐学研究

1、生平简介:1892~1936,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曾于1919年参与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力图救国,被选为大会主席、执行部主任,领导该会工作。同年底,又创办了“工读互助团”,半工半读探求社会改革之途,幻想逐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理想。

1920年6月,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学习德语及政治经济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2年,受聘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的古典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1月,病逝。

2、音乐学研究

第三节

20年代的歌曲创作

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本节主要通过介绍二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萧友梅、赵元任;了解二十年代的群众歌曲、学校歌曲、艺术歌曲及合唱曲的创作情况。

一.群众歌曲:通史247页。工农兵歌曲,213、247、248。

二十年代,出现新式工农革命歌曲,多是填词性质。进行曲节奏较多,也有用小调、民歌填词的。重点听赏:工农兵联合歌、国民革命歌

二、专业创作:

1、萧友梅(1884~1940)

通史319页。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活动家。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1884生于广东香山,字思鹤,又字雪朋,5岁随父移居澳门,进私塾灌根草堂读书,1898年考入广州第一所洋学堂时敏学堂。1901赴日本学习。1906加入同盟会。1910返国,任北京学部(教育部)视学。1912中华民国成立,任总统府秘书。几个月后公费留德,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及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大学研究教育学。1916春,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返国。

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大哲学系讲师兼音乐研究会导师,1922秋,改名“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萧任教务主任,主讲和声学、音乐史等课程。1927国立音乐院成立。1940病逝上海。

创作:声乐作品创作、器乐创作

重点听赏:《问》、《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

2、赵元任(1892~1982)

通史320页

生平简介:字宣重,祖籍江苏常州,生于天津。1910在美康乃尔大学求学,主修数学、物理,1914毕业,后到哈佛大学,于1918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回国任清华心理学与物理讲师,1921秋去哈佛大学专攻语言学,1925携全家回到清华,1928始对中国语言进行研究,并从事方言的实地调查。1938~39在夏威夷大学任教,1939~41在耶鲁,1941~46在哈佛,1947~62退休,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教中国语言和语言学。1982因心脏病在美麻省剑桥去世,终年90岁。

创作:

《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有132首作品,多为歌曲。歌曲大部分收入《新诗歌集》(1928)、《儿童歌曲集》(1934)、《民众教育歌曲》(1939)。1938后创作很少,1942《老天爷》几乎是最后作品。

“开一代乐风的作曲家”主要指二十年代的创作。重点听赏: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 1994年12月,中国文联曾出版《赵元任音乐论文集》。

3、其他创作

通史284。

二十年代从事歌曲创作的还有邱望湘、陈啸空、钱君掏(封面设计家)等人。作品多收入《摘花》(1928)、《金梦》(1930)两本抒情歌曲集。

重点听赏:《湘累》

第四节

儿童歌舞音乐的发展

黎锦晖及其音乐

参考:通史366,《黎锦晖评传》。

一、生平:(1891~1967),湖南湘潭人。兄弟姐妹11人,行2。

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年轻时,受长兄锦熙影响,投身到中国最早兴起的国语运动中,受到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与熏陶。1919成为北大音乐研究会成员,获得学习民间音乐的机会。1921到上海,应中华书局之聘编写小学国语教本,后任“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1922兼任当时最有影响的儿童读物《小朋友》周刊的主编。

1922,长期筹划的“明月音乐会”成立,兼任会长。1927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兼任校长。1940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解放后,一直在上影工作,兼任中央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67病逝于上海。

二、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二十年代,黎氏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及一部歌舞剧、多首歌曲、器乐曲等。前两种是当时儿童音乐的新体裁,代表作《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

重点听赏: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

三、创作特点

第五节

民族器乐创作

刘天华及其创作

参考:通史331页

一、生平简介:(1895~1932)

1895生于江苏江阴,1909入常州中学,参加军乐队,吹军笛与小号,开始接触西洋音乐。1912辍学,随兄赴上海,在一个演“文明戏”的“开明剧社”中工作,萌发以音乐为职业的志向。1914~1920间,在江阴、常州的学校教音乐,开始学习民族器乐。1922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同时在其他学校任教,其间学习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并继续创作。1927,发起筹组“国乐改进社”,主办《音乐杂志》10期。1932夏逝世,时37岁。

二、音乐思想

受“美育”及“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主张“要顾及一般民众”,毕生热情贯注于“改进国乐”的宏业。

三.创作:

重点听赏: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

课后习题:(1)简述萧友梅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方面的贡献。

(2)简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概况。(3)简述赵元任的创作概况。

(4)简述刘天华在二胡音乐方面的贡献。

第三章 三十年代的音乐发展状况

音乐状况:大体分传统音乐、专业创作、流行音乐。传统音乐自行发展,到延安时有新的变化,但总体不大。

专业创作,以国立音专的黄自等人(学院派)和左翼聂耳、星海等人(借鉴专业音乐技术写作,在社会)为主,同时还有马思聪、江文也等人的创作。

流行音乐,以黎氏兄弟、陈歌辛等人为主,贺绿汀也写。

第一节

社会状况及流行音乐的发展 一、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

二、流行音乐的发展

1、《毛毛雨》的诞生

2、黎锦晖的“时代曲”

3、黎锦光及其代表作

4、陈歌辛及其流行歌曲创作

5、刘雪庵及其流行歌曲

第二节 左翼音乐运动与歌曲创作

一、音乐运动

1、左翼音乐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城市,我党建立根据地,重新联络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在白区(国民党统治区)成立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我国新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联合战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指导,以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为目标,一方面介绍马的文艺理论和苏联革命文艺成就,一方面探讨文艺大众化问题。机关刊物《大众文艺》,音乐方面主要介绍苏联的革命音乐,呼吁造就真正能为劳苦大众所能接受的新兴音乐。

2、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统一的“国防政府”、“国防军”,“左联”全部解散,即而提出“国防音乐”。

(1)“民众歌咏会”

(2)聂耳、吕骥组织的业余合唱团,重点听赏:《救亡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等。

二、音乐创作

1、聂耳的生平与音乐创作

(1912~1935)学名守信,字子义。1931.4考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1932.6开始以“黑天使”等笔名发表评论文章,1933.3任联华公司一厂音乐股主任,1934.4,进入英商“东方百代公司”曾任音乐部副主任,1935 4离开上海东渡日本,7.17与友人去鹄沼(hu zhao)海滨游泳时不幸遇难,时23岁。

创作:工人题材的歌曲、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抒情歌曲、儿童歌曲及民族器乐改编曲 重点听赏:《码头工人》《开路先锋》《毕业歌》《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

2、其他创作:任光、张曙、吕骥、麦新、张寒晖等人的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渔光曲》《日落西山》《新编“九一八”小调》《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

第三节

学院派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概况

一、专业音乐教育情况

二、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生平简介:(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县人。自幼受封建文化传统熏陶,同时也受“新学”的影响。1916,入北京清华学校中等科,开始学习音乐;1924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高等科,遂公费留美,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修音乐,1926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因学习期未满,留校继续学习理论作曲和钢琴。1928转至耶鲁大学音乐院,1929以管弦乐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适逢官费期满,取道欧洲回国。先在沪江大学任教并在音专兼课,1930后,在音专任作曲理论教授、教务主任。1938年病逝于上海。

创作:声乐作品、器乐作品

重点听赏:《花非花》《玫瑰三愿》《抗敌歌》《旗正飘飘》《踏雪寻梅》《长恨歌》

三、其他学院作曲家的创作

主要介绍青主、应尚能、周淑安、陈田鹤、刘雪庵、贺绿汀等人的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吊吴淞》《纺纱歌》《山中》《红豆词》《故乡》《静境》

课后习题:(1)聂耳主要创作了哪些音乐作品?有何音乐特点?

(2)30年代左翼音乐家主要有哪几位?有何代表性作品?(3)简介黄自的音乐创作。

(4)30年代学院派作曲家主要有哪几位?有何代表作品?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

抗战初期

一、抗战初期的音乐活动

二、贺绿汀的音乐创作(通史P294)

贺绿汀(1903 ~ 1999),原名安卿(安钦),又名抱真、楷、如萍,笔名罗亭、华生、山谷。湖南邵阳人。1926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考入音专,选修理论与钢琴,并从黄自学习作曲。1934,以《牧童短笛》(原为《牧童之笛》)和《摇篮曲》分获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的一等奖及名誉二等奖。同年冬,入明星影片公司从事电影配乐,1936任音乐科长,此间先后为17部影片配乐、作曲。抗战爆发后,赴前线宣传抗日,创作《游击队歌》、《上战场》等。

重点听赏:《天涯歌女》《牧童短笛》《嘉陵江上》《游击队歌》《垦春泥》

第二节

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冼星海(1905~1945)

通史P321

一、生平:广东番禺县人,1905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自幼寄居外祖父家,1911随母去新加坡,靠母给人帮佣及洗衣服为生。1921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开始半工半读,对音乐发生兴趣,学会单簧管,又自学小提琴、乐理、作曲、指挥等。

二、创作:歌曲、大型声乐作品、器乐作品(1)法国时期(2)上海-武汉时期(3)延安时期(4)前苏联时期

重点听赏:《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夜半歌声》《黄河大合唱》《中国狂想曲》

第三节

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生活及音乐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大陆先后出现了三个政权区域:沦陷区、国统区、根据地和解放区,音乐创作呈现不同色彩。

一、沦陷区

包括:1932年3月以溥仪为首的“满洲国”,成为东北沦陷区,即“伪满”;1935年以后,日本政府“蚕食变鲸吞”,先后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临时政府”,形成华北沦陷区;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的汪精卫为首的“汪伪”政权。至抗战胜利,我国沿海众多城市均处于此三个伪政权统治。

江文也及其创作

重点听赏:《断章小品》《北京万华集》《台湾舞曲》

二、国统区

1938年10月底武汉失守,相持阶段开始。以国民党为主、国共合作形式的国民政府统治地区,称为国统区。丁善德、马思聪、谭小麟的音乐创作

1、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春之旅》

2、马思聪及其创作:

(1912~1987)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重点听赏:《内蒙组曲》

3、谭小麟及其室内乐创作

重点听赏:《自君之出矣》《彭浪矶》《弦乐三重奏》

三、根据地及解放区

主要指陕甘宁边区、华中、华北敌后抗日民族根据地等地区。在共产党领导下,音乐创作、演出、理论研究、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42年全党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进行了文艺整风,使得音乐工作者更加普遍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1943年春节在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此时,群众歌曲全盛时期已过,进入尾声,创作主要在解放区、国统区。延安作曲家群体

参考通史P327

1、马可:(1918~1976)

2、安波:(1915~1965)

3、郑律成:(1918~1976)

重点听赏:《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拥军花鼓》秧歌剧《兄妹开荒》《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

第四节

歌剧创作

一、中国近现代歌剧音乐发展概况

包括歌剧与歌舞音乐的发展,歌舞音乐主要讲秧歌剧(民间歌舞小戏)

二、新歌剧《白毛女》

1、故事情节与创作概况

2、主要段落分析

3、音乐特点

重点听赏:《白毛女》主要音乐段落

课后习题:(1)概述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2)概述我国近代歌剧发展脉络。(3)简介贺绿汀的音乐创作。

(4)简介马思聪、江文也、谭小麟、丁善德等人的创作。(5)简介延安作曲家的创作。

(6)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教材:《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周柱铨 主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

汪毓和

编著

三、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多参与,主动思考。

一、历史分期: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

(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

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

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一章 “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这里主要涉及: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

1、旧剧改革

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

(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2)张厚载的观点(3)中间态度

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3、评剧的历史

二、说唱音乐

一般分五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

北口: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

南口: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

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3、苏州弹词的流派简介

三、民歌与民间歌舞

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此时民歌不能代表整体民歌特点,也说明不了这时民歌在内容和体裁上有多大发展。新民时期出现了新民歌。

四、传统器乐

1、民间社团

(1)天韵社(2)大同乐会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重点听赏:《春江花月夜》

2、广东音乐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重点听赏:《雨打芭蕉》《步步高》《赛龙夺锦》

3、民间艺人华彦钧(1893?~1950)重点听赏:《二泉映月》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背景(通史210页、399页)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开端。

二、基本内容

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五四”前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亡图存”等民主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如:《何日醒》、《中国男儿》、《黄河》。另外,如《勉女权》、《缠足苦》等,是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还有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宣传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代替封建旧习俗的思想等。由于面向学生,也有反映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如:《体操》、《竹马》、《春游》、《送别》等。

三、艺术形式

以填词艺术为主。学堂乐歌的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运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极少,创作者更少。

重点听赏:《中国男儿》

四、代表性音乐家

1、沈心工(1870~1947)

心工是笔名。生于上海。1902自费留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1月在东京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回国,一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小,1911年起任该校校长。创设了我国较早的乐歌课,任教期间曾创作百余首乐歌,1927年退休;前后30年,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点听赏:《体操—兵操》、《竹马》、《黄河》。

《体操—兵操》,也称《男儿第一志气高》,是他留学日本时的处女作,在国内广为流传。

2、李叔同(1880~1942)

1880生于天津,1898迁居沪租界,入南洋公学,接触了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1906去日本,在东京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以“惜(息)霜”为名成为当时闻名的女角演员。一个人独立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1905,李曾编印《国学唱歌集》;1958,丰子恺编选《李叔同歌曲集》。至1990,企释、培安编定《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

重点听赏:《送别》、《春游》。

3、曾志忞(1879~1929)

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巨商家庭。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自学绘画、音乐。1901赴日留学,主攻法律。1902曾参加“音乐讲习会”,1904年改为“亚雅音乐会”。1907回国,创办“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

五、历史意义

课后习题:(1)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2)沈心工、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概况。(3)简述阿炳的二胡曲创作。(4)简介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情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二章 “五四”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

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社团的建立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通史415页)

1919年1月成立,目的在于“研究高尚乐理,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缺点,使之以时进步”。蔡元培(1868~1940)任会长,聘萧、杨仲子、王露等人为导师,内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丝竹乐、师资特别班等组,会员达200多人。1920出版期刊《音乐杂志》,后改为北大音乐传习所。

2.中华美育会(通史416页)

1919年在上海成立,由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以“提倡美育”为主旨,1920年4月刊行会刊《美育》,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

3.国乐改进社:刘天华等发起,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音乐杂志》。

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

通史419~429

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通史423页)

成立于1922年10月,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教学体制分设本科、师范、选科。

2、国立音乐院(通史426页)

在蔡元培支持下,1927成立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初建时由蔡兼任院长,萧任教务主任,次年9月,蔡辞,由萧代理院长。1929,因**降格,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学校采用学分制,主科分初、中、高三级。学校每年公开演出,校刊特辟歌词专栏,邀请投稿。各种杂志相继出版,扩大了社会影响。

第二节

一、本时期的音乐思潮

20年代的音乐思潮与音乐学家王光祈

在新文化运动中,怎样认识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怎样发展新音乐文化,主要有三种认识:

1、主张“以西为师”。

2、坚决维护“国乐”。

3、主张“全盘西化”。

二、王光祈及其音乐学研究

1、生平简介:1892~1936,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曾于1919年参与组织“少年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学会”,力图救国,被选为大会主席、执行部主任,领导该会工作。同年底,又创办了“工读互助团”,半工半读探求社会改革之途,幻想逐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理想。

1920年6月,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学习德语及政治经济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2年,受聘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的古典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1月,病逝。

2、音乐学研究

第三节

20年代的歌曲创作

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本节主要通过介绍二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萧友梅、赵元任;了解二十年代的群众歌曲、学校歌曲、艺术歌曲及合唱曲的创作情况。

一.群众歌曲:通史247页。工农兵歌曲,213、247、248。

二十年代,出现新式工农革命歌曲,多是填词性质。进行曲节奏较多,也有用小调、民歌填词的。

重点听赏:工农兵联合歌、国民革命歌

二、专业创作:

1、萧友梅(1884~1940)

通史319页。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活动家。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1884生于广东香山,字思鹤,又字雪朋,5岁随父移居澳门,进私塾灌根草堂读书,1898年考入广州第一所洋学堂时敏学堂。1901赴日本学习。1906加入同盟会。1910返国,任北京学部(教育部)视学。1912中华民国成立,任总统府秘书。几个月后公费留德,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及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大学研究教育学。1916春,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返国。

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大哲学系讲师兼音乐研究会导师,1922秋,改名“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萧任教务主任,主讲和声学、音乐史等课程。1927国立音乐院成立。1940病逝上海。

创作:声乐作品创作、器乐创作

重点听赏:《问》、《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

2、赵元任(1892~1982)

通史320页

生平简介:字宣重,祖籍江苏常州,生于天津。1910在美康乃尔大学求学,主修数学、物理,1914毕业,后到哈佛大学,于1918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回国任清华心理学与物理讲师,1921秋去哈佛大学专攻语言学,1925携全家回到清华,1928始对中国语言进行研究,并从事方言的实地调查。1938~39在夏威夷大学任教,1939~41在耶鲁,1941~46在哈佛,1947~62退休,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教中国语言和语言学。1982因心脏病在美麻省剑桥去世,终年90岁。

创作:

《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有132首作品,多为歌曲。歌曲大部分收入《新诗歌集》(1928)、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儿童歌曲集》(1934)、《民众教育歌曲》(1939)。1938后创作很少,1942《老天爷》几乎是最后作品。

“开一代乐风的作曲家”主要指二十年代的创作。重点听赏: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 1994年12月,中国文联曾出版《赵元任音乐论文集》。

3、其他创作

通史284。

二十年代从事歌曲创作的还有邱望湘、陈啸空、钱君掏(封面设计家)等人。作品多收入《摘花》(1928)、《金梦》(1930)两本抒情歌曲集。

重点听赏:《湘累》

第四节

儿童歌舞音乐的发展

黎锦晖及其音乐

参考:通史366,《黎锦晖评传》。

一、生平:(1891~1967),湖南湘潭人。兄弟姐妹11人,行2。

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年轻时,受长兄锦熙影响,投身到中国最早兴起的国语运动中,受到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与熏陶。1919成为北大音乐研究会成员,获得学习民间音乐的机会。1921到上海,应中华书局之聘编写小学国语教本,后任“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1922兼任当时最有影响的儿童读物《小朋友》周刊的主编。

1922,长期筹划的“明月音乐会”成立,兼任会长。1927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兼任校长。1940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解放后,一直在上影工作,兼任中央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67病逝于上海。

二、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二十年代,黎氏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及一部歌舞剧、多首歌曲、器乐曲等。前两种是当时儿童音乐的新体裁,代表作《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

重点听赏: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

三、创作特点

第五节

民族器乐创作

刘天华及其创作

参考:通史331页

一、生平简介:(1895~1932)

1895生于江苏江阴,1909入常州中学,参加军乐队,吹军笛与小号,开始接触西洋音乐。1912辍学,随兄赴上海,在一个演“文明戏”的“开明剧社”中工作,萌发以音乐为职业的志向。1914~1920间,在江阴、常州的学校教音乐,开始学习民族器乐。1922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同时在其他学校任教,其间学习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并继续创作。1927,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发起筹组“国乐改进社”,主办《音乐杂志》10期。1932夏逝世,时37岁。

二、音乐思想

受“美育”及“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主张“要顾及一般民众”,毕生热情贯注于“改进国乐”的宏业。

三.创作:

重点听赏: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

课后习题:(1)简述萧友梅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方面的贡献。

(2)简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概况。(3)简述赵元任的创作概况。

(4)简述刘天华在二胡音乐方面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三章 三十年代的音乐发展状况

音乐状况:大体分传统音乐、专业创作、流行音乐。传统音乐自行发展,到延安时有新的变化,但总体不大。

专业创作,以国立音专的黄自等人(学院派)和左翼聂耳、星海等人(借鉴专业音乐技术写作,在社会)为主,同时还有马思聪、江文也等人的创作。流行音乐,以黎氏兄弟、陈歌辛等人为主,贺绿汀也写。

第一节

社会状况及流行音乐的发展 一、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

二、流行音乐的发展

1、《毛毛雨》的诞生

2、黎锦晖的“时代曲”

3、黎锦光及其代表作

4、陈歌辛及其流行歌曲创作

5、刘雪庵及其流行歌曲

第二节 左翼音乐运动与歌曲创作

一、音乐运动

1、左翼音乐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城市,我党建立根据地,重新联络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在白区(国民党统治区)成立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我国新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联合战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指导,以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为目标,一方面介绍马的文艺理论和苏联革命文艺成就,一方面探讨文艺大众化问题。机关刊物《大众文艺》,音乐方面主要介绍苏联的革命音乐,呼吁造就真正能为劳苦大众所能接受的新兴音乐。

2、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统一的“国防政府”、“国防军”,“左联”全部解散,即而提出“国防音乐”。

(1)“民众歌咏会”

(2)聂耳、吕骥组织的业余合唱团,重点听赏:《救亡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二、音乐创作

1、聂耳的生平与音乐创作

(1912~1935)学名守信,字子义。1931.4考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1932.6开始以“黑天使”等笔名发表评论文章,1933.3任联华公司一厂音乐股主任,1934.4,进入英商“东方百代公司”曾任音乐部副主任,1935 4离开上海东渡日本,7.17与友人去鹄沼(hu zhao)海滨游泳时不幸遇难,时23岁。

创作:工人题材的歌曲、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抒情歌曲、儿童歌曲及民族器乐改编曲 重点听赏:《码头工人》《开路先锋》《毕业歌》《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

2、其他创作:任光、张曙、吕骥、麦新、张寒晖等人的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渔光曲》《日落西山》《新编“九一八”小调》《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

第三节

学院派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概况

一、专业音乐教育情况

二、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生平简介:(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县人。自幼受封建文化传统熏陶,同时也受“新学”的影响。1916,入北京清华学校中等科,开始学习音乐;1924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高等科,遂公费留美,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修音乐,1926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因学习期未满,留校继续学习理论作曲和钢琴。1928转至耶鲁大学音乐院,1929以管弦乐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适逢官费期满,取道欧洲回国。先在沪江大学任教并在音专兼课,1930后,在音专任作曲理论教授、教务主任。1938年病逝于上海。

创作:声乐作品、器乐作品

重点听赏:《花非花》《玫瑰三愿》《抗敌歌》《旗正飘飘》《踏雪寻梅》《长恨歌》

三、其他学院作曲家的创作

主要介绍青主、应尚能、周淑安、陈田鹤、刘雪庵、贺绿汀等人的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吊吴淞》《纺纱歌》《山中》《红豆词》《故乡》《静境》

课后习题:(1)聂耳主要创作了哪些音乐作品?有何音乐特点?

(2)30年代左翼音乐家主要有哪几位?有何代表性作品?(3)简介黄自的音乐创作。

(4)30年代学院派作曲家主要有哪几位?有何代表作品?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

抗战初期

一、抗战初期的音乐活动

二、贺绿汀的音乐创作(通史P294)

贺绿汀(1903 ~ 1999),原名安卿(安钦),又名抱真、楷、如萍,笔名罗亭、华生、山谷。湖南邵阳人。1926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考入音专,选修理论与钢琴,并从黄自学习作曲。1934,以《牧童短笛》(原为《牧童之笛》)和《摇篮曲》分获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的一等奖及名誉二等奖。同年冬,入明星影片公司从事电影配乐,1936任音乐科长,此间先后为17部影片配乐、作曲。抗战爆发后,赴前线宣传抗日,创作《游击队歌》、《上战场》等。

重点听赏:《天涯歌女》《牧童短笛》《嘉陵江上》《游击队歌》《垦春泥》

第二节

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冼星海(1905~1945)

通史P321

一、生平:广东番禺县人,1905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自幼寄居外祖父家,1911随母去新加坡,靠母给人帮佣及洗衣服为生。1921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开始半工半读,对音乐发生兴趣,学会单簧管,又自学小提琴、乐理、作曲、指挥等。

二、创作:歌曲、大型声乐作品、器乐作品(1)法国时期(2)上海-武汉时期(3)延安时期(4)前苏联时期

重点听赏:《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夜半歌声》《黄河大合唱》《中国狂想曲》

第三节

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生活及音乐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大陆先后出现了三个政权区域:沦陷区、国统区、根据地和解放区,音乐创作呈现不同色彩。

一、沦陷区

包括:1932年3月以溥仪为首的“满洲国”,成为东北沦陷区,即“伪满”;1935年以后,日本政府“蚕食变鲸吞”,先后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临时政府”,形成华北沦陷区;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的汪精卫为首的“汪伪”政权。至抗战胜利,我国沿海众多城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市均处于此三个伪政权统治。

江文也及其创作

重点听赏:《断章小品》《北京万华集》《台湾舞曲》

二、国统区

1938年10月底武汉失守,相持阶段开始。以国民党为主、国共合作形式的国民政府统治地区,称为国统区。

丁善德、马思聪、谭小麟的音乐创作

1、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春之旅》

2、马思聪及其创作:

(1912~1987)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重点听赏:《内蒙组曲》

3、谭小麟及其室内乐创作

重点听赏:《自君之出矣》《彭浪矶》《弦乐三重奏》

三、根据地及解放区

主要指陕甘宁边区、华中、华北敌后抗日民族根据地等地区。在共产党领导下,音乐创作、演出、理论研究、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42年全党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进行了文艺整风,使得音乐工作者更加普遍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1943年春节在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此时,群众歌曲全盛时期已过,进入尾声,创作主要在解放区、国统区。延安作曲家群体

参考通史P327

1、马可:(1918~1976)

2、安波:(1915~1965)

3、郑律成:(1918~1976)

重点听赏:《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拥军花鼓》秧歌剧《兄妹开荒》《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

第四节

歌剧创作

一、中国近现代歌剧音乐发展概况

包括歌剧与歌舞音乐的发展,歌舞音乐主要讲秧歌剧(民间歌舞小戏)

二、新歌剧《白毛女》

1、故事情节与创作概况

2、主要段落分析

3、音乐特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重点听赏:《白毛女》主要音乐段落

课后习题:(1)概述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2)概述我国近代歌剧发展脉络。(3)简介贺绿汀的音乐创作。

(4)简介马思聪、江文也、谭小麟、丁善德等人的创作。(5)简介延安作曲家的创作。

(6)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第一讲

授课内容:下编 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1840——1990)

第一章 中国近代音乐(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教学目的: 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1 西洋音乐的传入 背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进程,基督教的传入已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不仅如此,欧洲侨民也纷纷移居我国,各地教会学校不断兴办,从客观上起到了强制性地传播西洋音乐作用。

内容

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和音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在乐谱方面,主要有不同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们编印出版的各种宗教“圣诗谱”。

欧洲乐器和器乐作品的大量传入是在20世纪前后,在此基础上我国出现了用西洋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如管弦乐队、军乐队。

本世纪初,簧风琴开始在我国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专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

这一时期,钢琴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在一些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的教学中使用,并出现了钢琴谱;

我国学校教育中也开始注意了对中西音乐的学习。

如1900年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开办就聘请了日本教师教授音乐课;

1903年,清朝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乐歌”一课予以认可;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入了“随意科”;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实施细则》中规定了中学开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学时,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手摇腊筒唱机也传入我国。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社团,如1914年前后,曾志忞等人曾在北京创办“中西音乐会”;1916年,“北京大学音乐团”(1919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会长蔡元培,会员共有三十多人。“北大音乐研究会”于1920年在北大创刊《音乐杂志》,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杂志,它为“五·四”以后新式音乐社团期刊的大量出现和发行提供了先例。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由中国人或外国人举办的“音乐会”,我国的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的作曲理论并进行创作的尝试。

近代西洋音乐的传入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 它向我国介绍了西洋音乐的理论、体裁,扩大了中国人民的音乐视野,② 我国的音乐家学习和运用了西洋音乐理论和技术,在发掘整理我国丰富民间音乐宝藏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许多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的优秀作品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从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2 “学堂乐歌”的兴起 背景

19世纪末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瓜分日益加剧。中日“甲午战争”惨痛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促使了我国知识分子觉醒。他们提出了“抵御外侮”、“进行改革”、“救亡图存”、“力图自强”等口号。“戊戍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并积极提倡设立唱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当时,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一部分留学生把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的流行歌曲曲调,填上新词,编成大批新歌曲在国内各“新式学堂”中教唱,这种形式被人们称之为“乐歌课”。西洋音乐的各种演唱形式,如“进行曲”、“少年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等由此时传进我国,独唱、重唱、齐唱和简单的合唱也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掌握。不仅如此,在国内及日本,唱歌书也陆续得到刊行。“学堂乐歌”是后来音乐界对这些在“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课及所唱歌曲的称呼。

内容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化,多以“反帝”、“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为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如《中国男儿》、《何日醒》、《惟我同胞》、《抵制美约》、《国耻》、《劝用国货》、《黄河》、《扬子江》、《十八省地理历史歌》等,宣传了爱国思想,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歌曲,如《女子体操》、《缠足苦》、《勉女权歌》等。同盟会女英雄秋谨(1875——1907)曾写过很多诗文和弹词《精卫石》等来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她还利用“学堂乐歌”宣传革命,所填词乐歌《勉女权歌》用“简谱”刊印在她主编的《中国女报》第 2期(1907年2月)上。这首歌号召妇女勇敢地摆脱封建压迫的精神枷锁,投身到社会革命中去。并希望妇女们要为“恢复江山劳素手”,在当时曾起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

在“学堂乐歌”中,有一首号召“少年努力咸自爱”,“近学日本远欧美”的歌曲——《勉学》,这首歌曲号召青年学生要发奋学习来挽救祖国危机。我国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丰子恺先生曾在《艺术趣味》一书回忆他在学校读书时演唱此歌的情形说:

“我们学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们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热情赞扬“辛亥革命”的歌曲。如1912年刊印的《共和国民唱歌集》中就有《光复纪念》、《女革命军》、《庆祝共和》、《共和国民》、《爱国歌》等。其中的《光复纪念》是一首具有叙事性歌曲,作品叙述了1911年10月10日(农历是8月19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时的情景。

“学堂乐歌”中也有一些宣传封建思想和鼓吹“君主立宪”的作品,如《忠君》、《尊孔》、《颂立宪》等。可见“学堂乐歌”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世纪交替时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但“学堂乐歌”主流是积极、进步的,应该给予肯定。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的“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使许多新体裁和音调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的构成因素,对我国“新音乐”的出现具有“启蒙”意义。

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战斗作用。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淑同等音乐家。此外,象曾志忞、李华萱等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1 沈心工人物简介

沈心工学堂乐歌作品的内容可分三类:

儿童歌曲:《兵操》、《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等;

自己的作:《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黄河》等。

其中的《黄河》,以中华民族形象的象征——“黄河”为题材,进行曲的曲调雄壮、豪迈,给人以战胜敌人之后凯旋而归之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2 李叔同人物简介

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他在1905年所写的《祖国歌》就是一例。

大部分作品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文词秀丽、富于韵味,在当时是一位很有修养和造诣的艺术家。所选配的《春景》、《送别》、《西湖》等受到当时知识青年的喜爱和欢迎。

除填词外,他还进行了不少创作的尝试,现存有《春游》、《早秋》和《隋堤柳》片断等。其中以《春游》一曲较为突出。作品欣赏: 1《中国男儿》 2《勉女权歌》 3《勉学》 4《光复纪念》 5《竹马》 6《革命军》 7《黄河》 8《竹马》 9《革命军》 10《黄河》 11《祖国歌》 12《春游》

图片欣赏: 1 沈心工画像

2 沈心工的《民国唱歌集》 3 李叔同画像 作业: 名词: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 2 简述西洋音乐传入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3 简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课后预习:

第五章 中国现代音乐(公元1919年—公元1949年)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式音乐社团的兴起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上课程教案(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上课程教案(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前些日子韩寒说巴金的文采很一般。从读者的角度看,他的观点很多人都赞同。不管一个人地位有多高,一个人的文笔并不和地位成正比。处在白话文......

    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教案 教学内容: (一) 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特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化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浅谈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优秀范文5篇)

    浅谈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

    近现代史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重点简答) 答:A、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它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 D ) A. 失业的农民 B.手......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范畴及其讲授内容国内高校教学与国外研究情况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发展历史公元1912 -1949 ,共37 年音乐历史新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在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精选合集)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填空题,选择 1 、华彦钧(阿炳)代表作《二泉映月》2 、18世纪中期之后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的三大途径:1、通过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2、新式军乐队的建立3、新制学......

    中国近现代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家 1.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 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