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已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是探索运用知识的本领、是决定人的活动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状况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高考考纲明确提出了要考察学生的五种能力,为此,结合平时教学对这一点谈一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的核心,就该归结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人们常说,要提高人的素质,归根据结底也就是提高思维素质,所以做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解题思路的训练和培养
解答物理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明确要求问题,运用所学过知识把题归类,按照类别运用规律,把题顺利解出来,但大多数学生不善于抓规律,造成解题中出现思维障碍,针对学生在讲解习题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题意,分类别,找规律来解,长时间训练,使学生形成思维模式,以此来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一个背景材料中,尽可能地开拓各种思维渠道,以便从不同思维路径达到同一目的,目前较多学生关心的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复合思维,为了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需要,提倡一问多思、一题多变,多探索,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使他们灵活运用,灵活的接受知识,加强知识联系提高思维能力。
3、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
人们思考问题常常反过来加以思考,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例如,物理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瓶子能装1千克水,至少能装多少千克煤油?做完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瓶子能装1千克煤油,那么它能装多少千克水呢?这样反过来多角度思考,对提高学生能力是会有帮助的。
二、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这方面主要是运用物理知识通过口头或文字说明简要物体现象,会应用物理公式书面知识弄清实际问题,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知识提出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培养这方面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经验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受热等问题。比如,家里买来电器,标牌上标有“220V 150W”却不知该用何种电源,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所以引导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自觉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得出问题答案,从而提高这方面能力。2、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是解题关键。实际问题的特点是用生活的语言来表述的,而不是用物理名词术语直接给出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用物理名词术语显示出它的物理真面目,再找出与之对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缸“出汉”卫生球消失等生活语言。首先要转化为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名词等联系起来,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老题那儿“学”来的,而其大部分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广泛阅读等及其它课外活动。
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是今后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训练项目之一,没有较高的能力培养出来的也是不全面的人才,只是理论上的“伟人”实际上的“矮子”。首先使学生明确目的,启发学生思维,揭示事物本质。
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看,它是思维的基础,是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启发其思维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精心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要 2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实验热情,重视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了解其发展变化特点,以至最后探寻物理规律。
五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或新的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对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叫负迁移。
1、注意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保证正迁移实现,清除负迁移。在教学中要一定防止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定律时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前面学习的错误思维方式将影响后续学习,只有形成有利的心理准备状态,才能实现正迁移的保证。
2、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在学习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特别是横向之间的概括强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联系,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度,不仅促使学习向深度发展,而且可以顺利理解新的事物。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同类新事物的应用,并把新事物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并能够顺利地发生正迁移。
3、重视演绎推理作用的运用和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把握知识的组成和框架,建立起整体的认识,特别要重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演绎推理的作用以及演绎推理方法的培养。学生一经掌握演绎和推理,才能使知识进一步扩深和展开,对后续的深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正迁移。
学生能力包括许多方面,本文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谈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
六 帮助克服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都是在某些主客观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某个环节上出现障碍,使思维无法继续下去,造成物理学习困难。从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入手,对思维障碍及其原因作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办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1、克服先入为主、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学习物理之前,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形成的各种观念,先入为主,许多错误观念影响学生正确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教学中建立实验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把握物理现象的实质,掌握科学研究的规律。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2、克服隐蔽因素的忽视和干扰
物理问题往往都是多因素问题。其中有的是显因素,有的是隐蔽因素。而隐蔽因素有时在问题中起干扰作用。如“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的木质双杠和铁质双杠是否温度一样高?”学生常常忽略“长时间”这个隐因素,不知物体已处于热平衡状态。解决这类问题应使学生明确是没条件所要解决哪类,考查哪方面的知识的突出主要因素,避免“喧宾夺主”。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指的是先前的经验和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对思维活动的倾向性。在建立物理概念时,往往形成心理障碍。若不能克服,就会出现“自我感觉良好,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学习物理概念时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结合实际问题,不断地验证其内涵,所以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4、错误相似思维和类比推理
通常容易不问质,不看条件,形式,机械地进行对比,从而证出错误结论。物理教学中,许多看似相似的现象,却反应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随随便便地加以类比,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解决这个方面的能力问题,要从问题的每个细节出发,培养学生正确审题的能力,不被表现的现象所迷惑,从细小差别中区分出问题的差异。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把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
针对“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1、客观对待学生实际情况,因才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观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才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以及学生间的差距,从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培养和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即心得体会,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这些老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独立工作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才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不求过细,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教学的要求不是封顶的,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物理教学应激发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及问题的兴趣。教师不应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超出教学大纲或高考考纲的要求范围,便要求学生这也不要去想,那也不要去问,其结果就会使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墨守成规,一切为了应试的“痛苦的学习”之中,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对培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是十分有害的。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注意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解上。绝对不应该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
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课堂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样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
学生做习题的目的,一是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所以学生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
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目前在中学中普遍存在着所谓“题海”战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量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以便日后在参加高考时能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但是,就是从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来说,“题海”战术的收效甚微,而弊端甚多,它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近些年来的全国高考物理试卷来看,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模式的不断改变,高考物理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从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一角度来看,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效果也应该比“题海”战术好。
3、注重实验,提升整体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提倡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载体,是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
探究教学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模式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物理学是实验学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践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目前有的物理教学中存在对实验不够重视的倾向。每个学生实验都必须要由每个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演示实验也一定要做并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总之实验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动脑动手上。
4、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有些人总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很具体的几条内容,以为只要教了这几条很具体内容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能力“知识化”了,把能力的培养简化了。
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谈上全面提高能力。
第三篇:高中物理能力培养教学探讨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着重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卷面,总结经验。对未达标的个别同学,可通过耐心细致地辅导达到能力要求。普遍问题,可通过评析卷面加以解决,使绝大部分同学达到本阶段的能力要求。对不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在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需要,快慢 当务之急。笔者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以下几点做法供大家借鉴。
一、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有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教育人士已经普遍认识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熟练程度。因此,物理教学中既应该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更应该让学生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
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科学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科学方法教育应该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沃土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在物理知识教学中,处处蕴含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洛仑兹力教学中,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在牛顿第二定律、玻—玛定律、楞次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所有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实验技能:一是掌握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
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在耒知领域探询到符合规律的东西,纳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范畴之内。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世界不断变化和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当今,我们正处于高科技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新的知识迅猛发展,新的信息与日俱增。要使我们的知识赶上时代的要求,要使我们的认识结构能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此,1 时代赋予我们教师一项神圣的职责,就是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对老化了的知识及时更新换代的能力。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启动的各种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在问题的解决的反复实践中,通过正向迁移的同化和顺应的加工过程,使个体经验逐步地概括化,系统化。这一过程就是个体经验的类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以孕育和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并且其培养过程更具有典型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创新思维往往产生于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创新能力中,激发兴趣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兴趣当中,大脑才是最兴奋的,最积极的,灵感是最容易迸发的。
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为什么要蹲下而不是起立。通过分析可知,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和作用时间有关。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弟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就越明显。别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都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我们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四、减轻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创新
2 学生每天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创新思维很难发挥。减轻课业负责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打破“堂上由着老师灌”的局面,实施“四主”,“三同步”的新教学模式。四主是学为主体,都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是知识、方法、能力同步。
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能力提高,智力开发当作基础工程去抓。同时做好习题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总有限,抓住典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堂上就把知识落到实处,多给学生方法,从能力上、素质上解决问题,提高做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是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从推导到理解、应用定律完全都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议,动手练,这样就会理解透彻,记忆牢固,应用自如。学生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搞清了,弄懂了,课下做题时间短,课业负担就会减轻。
学生对物理有畏难情绪,特别是讨论题、证明题、设计题更使他们心有余悸。我们一改传统的讲学式,开展多种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有味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组织摄影组、航模组、家电维修组、板报组、小制作组等,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让他们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定期兴行小型竞赛,物理学史实笔赛,基本概念抢答赛,物理规律猜谜赛,新型设计实验赛。让每个同学在不同场合多露脸,多闪光,以成功激情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总之,时刻把握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肯定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第五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
针对“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1、客观对待学生实际情况,因才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观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才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以及学生间的差距,从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培养和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即心得体会,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这些老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独立工作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才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不求过细,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教学的要求不是封顶的,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物理教学应激发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及问题的兴趣。教师不应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超出教学大纲或高考考纲的要求范围,便要求学生这也不要去想,那也不要去问,其结果就会使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墨守成规,一切为了应试的“痛苦的学习”之中,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对培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是十分有害的。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注意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解上。绝对不应该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
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课堂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样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
学生做习题的目的,一是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所以学生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
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目前在中学中普遍存在着所谓“题海”战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量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以便日后在参加高考时能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但是,就是从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来说,“题海”战术的收效甚微,而弊端甚多,它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近些年来的全国高考物理试卷来看,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模式的不断改变,高考物理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从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一角度来看,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效果也应该比“题海”战术好。
3、注重实验,提升整体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提倡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载体,是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
探究教学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模式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物理学是实验学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践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目前有的物理教学中存在对实验不够重视的倾向。每个学生实验都必须要由每个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演示实验也一定要做并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总之实验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动脑动手上。
4、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有些人总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很具体的几条内容,以为只要教了这几条很具体内容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能力“知识化”了,把能力的培养简化了。
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谈上全面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