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会计核算办法_资产回购业务.详解
XX银行金融资产回购业务核算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金融资产回购业务会计核算,根据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金融资产回购是指本行与其他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法人进行的以金融资产为权利质押的一种短期资金融通业务,指资金融入方(正回购方,即确认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一方)在将金融资产出质或出售给资金融出方(逆回购方,即确认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一方)融入资金的同时,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正回购方按约定回购利率计算的资金向逆回购方返还资金,逆回购方返还或回售原出质金融资产的融资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的核算范围包括:
(一)本行以债券为权利质押的回购交易;
(二)本行以贷款为权利质押的回购交易;
(三)本行以其他资产为权利质押的回购交易。
本行以票据为权利质押的回购交易,其核算办法可参见《XX银行票据贴现核算办法》。
第四条 本行金融资产回购业务会计核算的目标是:
(一)明确回购业务范畴;
(二)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利息收入/支出;
(三)明确相关减值测试的核算方法;
以满足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及对应的《应用指南》之相关规定。
第二章 主要定义
第五条 本核算办法涉及的主要定义如下:
(一)买入返售,即逆回购:本行在买入或质入一笔金融资产的同时,与卖方约定于某一到期日再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将该笔金融资产售回或返还的交易。
(二)卖出回购,即正回购:本行在卖出或质出一笔金融资产的同时,与买方约定于某一到期日再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将该笔金融资产购回或取回的交易。
(三)追索权:追索权是指当出售方将金融资产出售时,以后金融资产发生违约,资产购入方可以向出售方追索的权利。
第三章 核算办法及账务处理
第六条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
(一)确认原则
1.本行买入的金融资产,在买入时附有返售协议或追索条款(即该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均未转移、仍由出售方承担); 2.该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3.其他出售方对出售资产不符合有关终止确认的条件(具体参见本办法第六章)。
(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范畴
1.贷款的买入返售,即买入的金融资产是贷款。2.债券的买入返售,即买入的金融资产是债券。
3.其他资产的买入返售,即买入的金融资产是应收款项之类的其他资产。
4.无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属于买断式或质押式,都属于买入返售资产的范畴。
(三)实际应用
1.相关操作人员应根据买入返售资产的几乎所有风险是否实质性转移到本行,明确该资产的类型,并确定相应的核算科目。
2.对于买入返售资产的成本,按照金融资产的买入价格和相关的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3.本行对于相关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主要范畴有:债券、贷款、其他资产等。
第七条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
(一)确认原则
1.本行出售的金融资产,是指在出售时附有回购协议或可追索条款(即该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均未转移,仍由本行承担)的金融资产;
2.该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3.其他不符合对出售资产有关终止确认的条件。
(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范畴
1.贷款的卖出回购,即出售的金融资产是贷款。2.债券的卖出回购,即出售的金融资产是债券。
3.不管资产出售是属于卖断式或质押式,当相关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仍未转移时,业务都属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范畴。
(三)实际应用
1.相关操作人员应判断交易时,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几乎所有风险是否实质性地从我行转出,明确相关负债的类型,并确定相应的核算科目。
2.对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成本,以金融资产的卖出价格减去相关的交易费用支出后的余额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3.本行出售后回购的金融资产(债券、贷款等),不应该对该金融资产进行脱表的账务处理。
第八条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或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实际是融资业务,一经确认,其所关联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就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相关损益。
第九条 实际利率的选择
(一)实际利率是:将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或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二)若在回购合同中规定了回购利率,本行统一以合同利率作为收入或支出的确认利率。
(三)若回购合同中没有规定相关的利率,只规定了返售或回购价格,此时,本行采用的实际利率是将未来回购或返售的价格折现为该返售资产或回购负债当期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第十条 由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合约期限大多小于半年,因此本行选择按月计息的方式确认利息收入或支出。每月月末将根据合同利率(实际利率)进行手工计算利息收入或支出。
第十一条 本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在满足下列条件时终止确认:
(一)本行已将原购入的金融资产返售给原出售方,或本行已回购原出售给购入方的金融资产;
(二)本行未保留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或对手方未保留本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
(三)附有追索权的金融资产买入或金融资产出售的相关交易,当相关金融资产已完全偿付时,与其相关的追索权相应失效。
第十二条 在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交易到期时,当事实证明本行不能从资产购入方回购金融资产时,本行将终止确认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并相应终止确认原在本行表内的相关金融资产;当事实证明本行不能将购入的金融资产返售予出售方时,本行将终止确认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并相应将购入的金融资产按其资产类别确认(如债券、贷款等)。
第十三条 回购业务属于融资业务,相关损益都是利息收入或支出,本行按融资天数计算利息收入/支出。
第十四条 买入返售交易中,若原出售方不能履约购回金融资产,该金融资产损益本行以抵债资产的处理方法入账。第十五条 卖出回购交易中,因买入方不返售作为抵押的金融资产,本行无法执行购回的权利时,本行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强制执行购回该金融资产,或是按出售该金融资产方式处理,发生的相关亏损,向购入方追讨,追讨不果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第十六条 本行持有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交易是以融资业务确认,不按持有的资产类别确认,需在表外记录并作为抵押品统计核算。
第十七条 本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不应在表内终止确认,应该确认卖出回购金融资产,需在表外记录相应的金融资产作统计和信息披露之用。
第十八条 买入返售资产初始确认时的会计处理 借: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第十九条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
(一)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计提应收利息 借:应收利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
贷: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
(二)收到利息时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应收利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
(三)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准备
贷: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第二十条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会计处理
(一)按照合约返售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贷:应收利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
(二)卖断式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中,当事实证明本行不能将购入的金融资产返售予出售方时,本行将终止确认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并相应将购入的金融资产按其资产类别确认:
借:贷款、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相关科目 贷: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贷:应收利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
贷:现金等相关科目(交易手续费)
注:因取得票据、证券、贷款等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除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时计入投资收益外,其他均应计入取得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三)质押式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交易中,原出售方违约后本行获得对方同意或通过法律途径取得该资产的所有权:
借:抵债资产
借: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贷: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贷:应收利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
或借: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或贷:资产减值损失――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
(四)质押式买入返售交易中,原出售方违约后本行获得对方同意或通 过法律途径将该资产出售: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借: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贷: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贷:应收利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
或借: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或贷:资产减值损失――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 第二十一条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的会计处理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第二十二条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
(一)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计提应付利息 借:利息支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支出
贷:应付利息――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
(二)当支付相应的利息时
借:应付利息――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第二十三条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会计处理
(一)按照合约回购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借: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借:应付利息――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二)卖断式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交易中,因买入方不返售作为抵押的资产,本行无法执行购回的权利时,本行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强制执行购回该金融资产,或是按出售该金融资产方式处理,发生的相关亏损,向购入方追讨,追讨不果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借: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借:应付利息――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 借:投资收益――相关资产买卖差价科目
借:贷款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等相关科目 贷:贷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相关科目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XX银行会计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内容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篇:银行会计核算办法_理财业务
XX银行理财业务会计核算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XX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会计核算,促进理财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制定本核算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的会计核算范围包括我行向客户提供非存款类综合理财服务时所涉及的各类理财计划,如我行的“财富宝”系列理财产品以及其他同类理财产品。
第二章 主要定义
第三条 本办法中涉及以下主要定义: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
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可以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 1 计划。
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的理财计划。
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
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的理财计划。
保本型理财产品,是指上述为客户提供的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以及其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相关规定不符合转移标准而不能进行表外核算的理财产品。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是指上述为客户提供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以及其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相关规定符合转移标准而可以进行表外核算的理财产品。
金融资产转移,是指企业(转出方)将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转入方)。本办法所称金融资产转移是指将我行的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与我行理财计划相关第三方的情形。
第三章 核算办法及账务处理
第四条 理财产品的会计科目设置
为单独专项核算我行因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建议在“吸收存款”项下单设“保本理财产品存款”明细科目,用于核算我行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同时在“代理业务负债”科目项下设置“委托投资存款”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设“非保本理财产品存款”、“委托客户的收益”等三级明细科目,用于核算我行发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本金及其尚未支付的相关损益。
为单独核算我行发行理财产品资金运用产生的资产,区别是否委托第三方进行资金运作。
若委托第三方进行资金运作,对于不担险理财产品,在“代理业务资产”项下设置“委托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对于保本等担险理财产品,则通过“应收投资款项——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科目进行核算;
若理财资金由我行相关部门自行进行运作,则根据资金投向在相关对应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为保证理财资金的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管理,可以在此类资产科目下增加“保本理财资产”或“自营资产”等字段信息予以反映。
为了准确核算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后续损益情况,在“应付利息”科目下增设“应付保本理财存款利息”,在“利息支出”科目下增设“保本理财存款利息支出”。
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科目下增设“代客理财手续费收入”。
另外在表外设置代客理财业务明细科目,如代客理财投资和代客理财存款。
第五条 对于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由于我行对客户提供本金或收益保证,客户不会出现负收益,最低可收回本金,而亏损部分则由银行承担,属于我行的担险类理财产品,应该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因募集理财资金形成的负债,运用理财资金形成的资产以及后续持有期间相应的收入、支出。
第六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初始确认
1、理财资金负债:客户购买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形成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银行的现时义务,因此以负债形式(保本理财存款),确认客户的理财存款;
2、理财资金资产:银行吸收客户的理财存款,对外(国内同业、保险或其他国外的金融机构)购买相应的金融工具,由此形成的由银行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银行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在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银行时,应该确认相关的投资,具体包括:
国债、银行间债券市场预期收益稳定且信用级别较高的金融债及各种票据,拆放同业/买入返售款项,信托贷款,贴现等。
3、该客户理财资产/理财存款的成本或价值能可靠计量。第七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初始确认的具体账务处理:
1、确认理财资金负债:
借: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贷:吸收存款――保本理财产品存款
2、确认理财资金资产:
(1)若属于委托第三方进行资金运作:
借:应收投资款项——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2)若由我行相关部门自行进行资金运作:
借:理财资金运用相关资产科目(保本理财资产)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第八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后续计量
1、理财资金资产和负债对应的损益能够可靠计量;
2、理财资金负债的后续计量,通过存款利息支出科目确认;
3、理财资金资产的后续计量,按对应的资产类型分别纳入相应资产会计科目进行后续计量,确认的资产收益全部在银行损益表内核算,其确认原则和方法可参见相关资产核算办法。
4、保本理财产品的手续费收入一般并入利息收入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但下列两种情况除外:
客户提前还款时交付的手续费;
合约中明确订明,客户所交付的手续费,不管理财产品的损益情况,都需要支付的。
上述两种情况作为手续费收入按照合约相关规定予以一次或分期确认。
第九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后续计量的具体账务处理
1、若可以合理估算理财资金负债应付利息,应分期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利息支出:
借:利息支出-保本理财存款利息支出
贷:应付利息-应付保本理财存款利息
2、若可以合理估算理财资金资产的运用收益,应分期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益
借:应收利息/其他相关科目
贷:投资收益/其他相关科目
3、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分配收益,冲转原已计提的应付保本理财存款利息,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借:应付利息-应付保本理财存款利息(已计提部分)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分配部分)
借/贷:利息支出――保本理财存款利息支出(差额部分)
第十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终止确认
理财产品到期时,银行必须支付客户相应的本金和收益,完全清偿对 客户的负债,意味着预期客户理财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银行的现时义务消失,则此时可以终止确认理财资金负债,若此时对应的理财资金资产尚未 6 到期,则需要将对应资产科目的字段信息从“保本理财资产”转至“自营资产”。
第十一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终止确认的具体账务处理
1、理财产品与理财资金同时到期时:
借:吸收存款――保本理财产品存款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应收投资款项——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 理财资金运用相关资产科目(保本理财资产)
2、理财产品已到期,但相对应的理财资金资产尚未到期时:
借:吸收存款――保本理财产品存款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借:理财资金运用相关资产科目(自营资产)
贷:应收投资款项——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 理财资金运用相关资产科目(保本理财资产)
第十二条 对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中的要求判断是否满足表外核算的条件。鉴于我行目前理财产品形式较为简单,所以暂按照如下简化原则进行判断,即当理财产品亏损全由客户自行承担,我行不提供本金或收益保证,且不在产品存续期间为该产品提供现金流动性支持时,意味着我行对该类理财产品不承担风险,可以应该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至第十八条相关规定进行表外核 7 算。对于不满足上述条件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一条保本型理财产品相关规定进行表内会计核算。
第十三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初始确认
1、客户购买银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我行只作为中介机构代表客户 进行理财投资,对理财产品本身形成的预期经济利益等,我行都不承担义务, 因此不以负债形式确认理财存款, 只在表外进行记录登记。
2、银行吸收客户的非保本理财存款,代客户购买金融工具或委托第 三方进行投资,相关金融工具或投资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投资人,因此银行无需将该部分代客户购买的金融工具或投资确认为资产,也只在表外进行记录登记。
3、一般而言,在理财资金的募集期,作为委托投资存款,将理财资 金先在资产负债表内暂时确认为我行负债,待募集期结束并将理财资金委托第三方进行投资后,将由此形成的委托投资资产和委托投资存款进行对冲,并在表外对应科目补记一笔分录,使其实现脱表核算。第十四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初始确认的具体账务处理
1、募集非保本理财资金时:
借: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本金)
贷:委托投资存款-非保本理财产品存款(本金)
2、代客运作理财资金时:
借:委托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成本)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3、对冲委托投资存款和委托投资,并转表外核算
借:委托投资存款-非保本理财产品存款 贷:委托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
收:表外代客理财投资科目 付:表外代客理财存款科目
第十五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后续计量
1、银行作为中介机构,负责将非保本理财投资收益的收款分配给投资客户,银行不对理财产品相关的金融工具计提收益,也无需对客户理财存款计提支出。
2、在客户投资期内,收到的理财资产的收益,在未到向客户结算的 时间,暂存于表内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已实现未结算损益)科目下核算。
3、若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收取的手续费收入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可以 可靠计量,则应该按照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进行分期计提或摊销。
第十六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后续计量的具体账务处理
1、实际取得收益但未向客户分派: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贷: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已实现未结算损益)
2、分期计提银行手续费收入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理财产品手续费
贷: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代客理财产品手续费收入
3、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分配或结算收益:
借: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已实现未结算损益)
贷:委托投资存款(委托客户的收益)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理财产品手续费
贷: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代客理财手续费收入(差额部分)
4、将归属于委托客户的收益划转至客户账下
借:委托投资存款(委托客户的收益)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第十七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终止确认
1、在非保本的情形下,理财产品相关资产的投资期限一般应与理财存款到期日相匹配,当理财存款到期后,终止确认表外代客理财存款和表外代客理财投资。
2、当非保本理财存款到期时,理财产品投资的相关金融工具仍未到期,则视为银行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向客户购入该等金融工具,购入款项作为偿付理财存款的本息和手续费收益,向客户分配。同时终止确认表外的代客理财资产和负债,并计算银行实际的手续费收益,清理应收手续费余额。
3、当理财投资先于理财存款到期时,需区别理财委托投资本金、应支付给投资者的收益,以及银行所享有的收益,将收回投资的本金以及归属于客户的收益部分,通过代理业务负债项下委托投资存款科目进行核算,10 并结转原先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应收手续费余额,若有差异,则进入当期损益。
第十八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终止确认的具体账务处理
1、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终止确认: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收:表外代客理财存款 付:表外代客理财投资
2、遇到到期收回资金小于理财本金的情形,赔本部分做以下处理:
收:表外代客理财存款(红字)付:表外代客理财投资(红字)
3、遇到理财投资先于理财存款到期,做以下处理:
(1)收回理财投资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委托投资存款(非保本理财产品存款)贷:委托投资存款(委托客户的收益)贷:其他应收款――应收理财产品手续费
贷: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代客理财手续费收入(归属于银行部分收益大于原已计提应收手续费余额)
(2)理财存款到期后偿还:
借:委托投资存款(非保本理财产品存款)借:委托投资存款(委托客户的收益)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收:表外代客理财存款
付:表外代客理财投资
第十九条 对于我行发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若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关于表外核算的规定,则需要比照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一条相关规定进行核算。
第四章 资产转让及信息披露
第二十条 我行发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可能涉及我行已持有金融资产的转移,对于该部分金融资产转移,应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相关规定进行规范核算,若满足下列条件,则可以终止确认:
我行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已经终止的; 我行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出;
我行没有保留对资产的控制权。
否则,必须继续确认该资产或就我行继续涉入部分确认有关资产。第二十一条 金融资产转让的具体核算办法可参照《XX银行信贷资产转让核算办法》、《XX银行回购业务核算办法》等相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我行应按以下原则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信息披露
对于我行承担风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在相关财务报表及附注中进行核算和披露。
对于我行不承担风险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需要在财务报告“代客交易”附注中进行披露。披露内容主要包括:我行代客理财业务的主要定义,理财资金运用资产涉及的范围,与理财产品相关的风险情况,我行从该业务中获取的收入情况及该收入在财务报表中的反映,理财业务募集资金和投资是否在我行资产负债表内核算、报告期内理财募集资金和投资相关数据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个人理财业务在财务报告中信息披露的相关数据搜集工作由我行理财中心牵头,协调总行机关各相关部室进行采集、汇总、信息披露。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XX银行会计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内容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银行会计核算办法_信贷资产转让
XX银行信贷资产转让核算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优化我行资产结构和客户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减少信贷集中度,调整贷款结构,保证资产业务持续扩张的能力,规范信贷资产转让核算办法,根据《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主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制定。
第二章 主要定义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是指我行与其他金融机构根据协议约定转让经营范围内自主发放且合规发放的尚未到期信贷资产的融资业务,其中,我行将持有的信贷资产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并一次融入资金被称为信贷资产出让业务;我行受让其他金融机构出售的信贷资产并融出资金被称为信贷资产受让业务。
第四条 我行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对象为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具备从事信贷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农村信用联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
第五条 信贷资产转让的范围限于金融机构向非金融机构授信形成的信贷资产,不包括金融机构的各类权益性投资(如直接投资形成的资产)。
第六条 鉴于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有可能因为业务自身的背景和特点,导致形式较为复杂,所以本办法仅对形式单一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进行规范,即将信贷资产转让 业务分为无追索权资产转让、有追索权资产转让以及资产回购三种。
第七条 无追索权的资产转让业务:是指信贷资产由转让方转移到受让方的资产负债表内,受让方持有购入的信贷资产直至原始借款到期日;由受让方向原始借款人收取本息,并承担信贷资产的风险。也称为买(卖)断型资产转让业务。
在无追索权资产转让业务中,受让方按照购入的原始信贷资产类型计算风险资产,转让方不再计算风险资产。
第八条 有追索权的资产转让业务:是指信贷资产由转让方转移至受让方的资产负债表内,受让方持有购入的信贷资产至原始借款到期日;由受让方向原始借款人收取本息,但保留对转让方的追索权,信贷风险实质上仍由转让方承担。
一旦被转让的信贷资产到期原始借款人不能将资金偿还给受让方时,转让方按合同约定履行担保责任后,原始信贷资产转回转让方。
根据买卖双方约定的担保金额,有追索权资产转让业务可以分为全额担保和部分担保。在有追索权资产转让业务中,转让方因提供偿还保证而发生表外或有债务。
第九条 资产回购业务:是指在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中,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通常早于原始信贷资产到期日),转让方按照约定价格无条件购回被转让信贷资产的业务。
资产回购业务中的交易资产仍然在转让方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在转让期间,该资产的利息仍由转让方收取。
此外,当转让方无力回购、或为其提供连带保证的担保方无力承担回购义务时,受让方有权向该资产项下原始借款人追索。转让方应当自转让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或公告形式通知原始借款人和原始担保人。
对于被转让信贷资产的管理,可以由受让方自行进行贷款管理和本息清收,也可由转让方作为受让方代理人,继续进行贷款管理和本息清收。
第三章 核算办法及账务处理
第十条 当从信贷资产获得现金流的权利已经到期或转移,并且我行已将与所有权相关的几乎所有风险和利益转移时,才能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
在贷款未到期偿还前,我行将获取资产相关现金流的权利转移至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且与所有权相关的几乎所有风险和利益都同时转移,我行可以终止确认该项资产,但前提条件为我行已通知客户有关转让并获得客户签回的通知书,我行因而不再有权向客户追讨欠款,如未向客户通知有关转让,则不能终止确认贷款,只能确认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等。
第十一条 我行出售的贷款,必须为卖断式,即不含回购条款,并且满足上述第十条所列条件时,才能终止确认该出售贷款并进行表外核算。若我行将贷款转售,但我行对买方提供借款人信用的担保或类似的保证,应认定此贷款的风险没有完全转移,因此不能终止确认此资产。若我行将贷款暂时转售于其他银行或企业,即使转售协议未附带对借款人信用的担保条款,但我行在卖出该贷款时与买方签订了贷款的回购的补充协议,在此情况下,我行对贷款的风险没有完全转移,因此不能终止确认此项资产。
第十二条 签署无追索权资产转让合同,合同双方约定信贷资产风险随资产的转移而转移,且受让方无权利向我行追索,则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贷款
应收利息
第十三条 签署无追索权资产转让合同,但在同一时点我行会以签订补充合同的形式承诺将该贷款在一段时间之后全额购回,或者同时再签订另外一份卖断合同将贷款由被转让方再次以卖断的形式转让给我行。这种情况下,尽管转让协议本身属于卖断性质,但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考虑,该交易属于资产回购业务,与被转让贷款相关的风险并未转移,我行不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而应做卖出回购处理: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借:利息支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待将该笔贷款购回时,再做相反的分录。
第十四条 签署承担连带担保责任的资产转让合同。按照合同约定,甲方(我行)对债务人的商业信用风险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即甲方保证债务人在乙方(对方银行)受让债权获得清偿前不会出现商业信用风险,能够足额清偿债务,若乙方受让债权获得清偿前因债务人出现商业信用风险未向乙方足额清偿债务,乙方有权就未受清偿的余额追索甲方,要求甲方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这种情况下,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该交易属于资产回购业务,与被转让贷款相关的风险并未转移,我行不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而应做卖出回购处理: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借:利息支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支出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待将该笔贷款购回时,再做相反的分录。
第十五条 相关收入的处理
在上述信贷资产转移的各类情况下,如我行仍代受让方继续负责贷款管理和本息清收,从原始借款人收取的利息高于转让协议约定支付给受让方利息的,则应视同进行贷款管理所取得的中间业务收入,计入手续费收入: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手续费收入――资产管理费收入
第十六条 我行作为受让方接受其他金融机构转让的贷款时,可分别比照上述的做法,做相反的分录处理。对于附有追索权、回购协议或担保责任的转让协议,应将受让的贷款确认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借: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XX银行会计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内容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发起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核算办法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会计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核算,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06]3号)、《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办法》(财会[2005]12号)及本行相关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本行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成立特殊目的信托,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化收益,将发行金额作为对价偿付发起机构的结构性融资活动。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中,本行同时作为贷款服务机构接受受托机构委托,负责管理证券化信贷资产。
第二章 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条 信贷资产终止确认的信贷资产转移。本行已将证
-1-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时,应当终止确认该证券化资产,并将该证券化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因转让而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终止确认是指将证券化资产从本行的账上和资产负债表内转出。
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主要情形包括:
(一)不附任何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
(二)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出售,回购价为回购时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三)附重大价外期权的金融资产。
转让该证券化资产时如取得了某项新资产或者承担了某项新负债(如因提供保证承担的预计负债等,下同),应当在转让日按公允价值确认该新资产或者新负债,并将该新资产扣除新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
第四条 信贷资产不得终止确认的信贷资产转移。本行保留了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时,不应当终止确认该资产;转让该资产收到的对价,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相应的交易费用按融资费用记入当期损益或按收益期摊销。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应当继续确认该证券化资产的收益及其相关负债的费用。
主要情形包括:
(一)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
(二)将信贷资产整体出售,但同时保证对信贷资产购买方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等进行全额补偿。
(三)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出售,回购价固定或是原售价加合理回报。
(四)附总回报互换的金融资产出售,该项互换使市场风险又转回到金融资产出售方。
第五条 继续涉入条件下的信贷资产转移。本行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即不属于第三、四条所指情形),应当分以下两种情况处理:
(一)放弃了对该资产控制的,应当在转让日终止确认该资产。并将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因转让而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转让该资产时如取得了某项新资产或者承担了某项新负债,应当在转让日按公允价值确认该新资产或者新负债,并将该新资产扣除新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
在判断是否已放弃对资产的控制时,应当注重转入方出售该金融资产的实际能力。转入方能够单独将转入的金融资产整体出售给不存在关联关系的第三方,且没有额外条件对此项出售加以限制的,表明本行已放弃对该项资产的控制。
(二)未放弃对该资产控制的,应当在转让日按其继续
-3-涉入所转让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资产,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继续涉入程度,是指该资产价值变动使本行面临的风险水平。通过对该资产提供保证的方式继续涉入的,其涉入程度为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保证金额两者之中的较低者。保证金额是指本行所收到的对价中,可能被要求偿还的最高金额。
本行应当在转让日按上述较低金额确认继续涉入所产生的资产,同时按保证金额与保证合同的公允价值(通常为提供保证所收取的费用)之和确认有关负债。
仅继续涉入证券化资产一部分的,应当将该资产整体账面价值,在继续涉入仍确认的部分和终止确认部分之间,按转让日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并将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与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第六条 本行对特定目的信托具有控制权的,应当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
第七条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的资产抵押债券、继续涉入资产、负债项目在总行统一核算。
第三章 具体会计处理
第八条 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证券化资产所有
-4-权上的风险转移程度是会计确认的前提和基础,会计部门应根据相关部门出具的《证券化资产风险及控制权评估报告》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评估报告的要素主要有:贷款账面价值;转移风险比例;保留风险的形式及比例;控制权是否转移;保留控制权的形式;交易产生的新资产、新负债及继续涉入资产、继续涉入负债的公允价值;资产池的具体情况等。评估报告需经分管行领导审批同意。
第九条 金融市场部应于每季末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生的新资产、新负债及继续涉入资产、继续涉入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重估,总行金融同业管理部对估值进行复审,并将结果提供给会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
有活跃市场的,应当按市场报价确定该新资产、新负债及继续涉入资产、继续涉入负债的公允价值;没有活跃市场的,应当比照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报价、或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按市场上普遍认同的计价模型计算的结果,确定新资产、新负债及继续涉入资产、继续涉入负债的公允价值。
第十条 本行应对证券化资产进行表外登记,单独核算,单独管理。
公司银行部或个人银行部应按照信贷系统业务台账格式建立基础资产台账。同时,应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的不同,逐笔登记其资产明细,保证所登记信息足以支持本行按
-5-合同约定履行贷款服务机构的相关责任。
第四章 科目设置
第十一条 资产类
增设“1330继续涉入资产”一级科目,核算本行作为发起机构仍保留对所转让信贷资产控制的,应当在转让日按继续涉入该信贷资产程序确认的有关资产。并按继续涉入方式设置二级科目,按证券化合同设置明细账户。
第十二条 负债类
(一)增设“2330继续涉入负债”一级科目,核算本行作为发起机构仍保留对所转让信贷资产控制的,应当在转让日按继续涉入该信贷资产程度确认的相关负债。本科目按继续涉入方式设置二级科目,按证券化合同设置明细账户。
(二)在“250201应付债券面值”二级科目下增设“25020102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本”三级科目;在“250202应付债券应计利息”二级科目下增设“25010202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应计利息”三级科目;在“250203应付债券利息调整”二级科目下增设“25020302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利息调整”三级科目。核算本行作为发起机构仍保留了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时,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
(三)在“2241其他应付款”一级科目下增设“224123应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资金”二级科目,核算本行收回的证券化信贷资产本息,并按协议应转付受托机构的资金。
第十三条 损益类
(一)在“6051其他业务收入”一级科目下增设“605104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二级科目,核算本行在证券化交易中由于转让信贷资产收到的对价大于其账面金额时所取得的收益。
(二)在“6402其他业务支出”一级科目下增设“640203信贷资产证券化支出”二级科目,核算本行在证券化交易中由于转让信贷资产收到的对价小于其账面金额时所发生的损失。
(三)在“641113应付债券利息支出”二级科目下增设“6411130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利息支出”三级科目,核算本行作为发起机构仍保留了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时,所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应计的利息。
(四)在“602109委托业务手续费收入”二级科目下增设“6021090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手续费收入”三级科目,核算本行作为贷款机构向受托机构收取的贷款管理服务费或作为资金保管机构向受托机构收取的资金保管费。
第十四条 表外科目
增设“702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表外一级科目,在本科目下设“70210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本金”二级科目,核算本
-7-行通过证券化转让的信贷资产,设“702102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应收利息”二级科目,核算本行通过证券化信贷资产应收未收利息。
第五章 一般账务处理
第十五条
信托设立时的会计处理
信托成立日,总行核算部门根据实际收到的受托机构资金,以及总行相关部门出具的证券化信贷资产风险及控制权评估报告结果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一)将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时的会计处理。
1.总行将截至转让日信贷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资产转让收取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损益,并将贷款资金划给相关分行。如果取得了某项新资产或者承担了某项新负债,应在转让日按公允价值确认该新资产或者新负债,并将该新资产扣除新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会计分录为: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相关资产科目(新资产的公允价值)
其他业务支出—信贷资产证券化支出(当确认损失时)贷:资金清算往来—辖内往来(贷款帐面金额)
-8-相关负债科目(新负债的公允价值)其他业务收入—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当确认收益时)
2.机构收到总行下划的资金后,对证券化资产终止确认(通过备抵方式),并在表外进行登记。会计分录为:
借:资金清算往来—辖内往来
贷款损失准备
贷:××贷款—证券化终止确认××贷款内部户 收:受托管理贷款—信贷资产支持本金
表外登记时应注明依托设立日及信托名称及代码。3、转让日证券化信贷资产账面价值上有应收未收利息,分支行应继续挂账,待该笔贷款结计利息时,从收到的款项中扣收本行应收利息并进行账务处理。
(二)保留了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时的会计处理。
1.总行在收到受托机构实际汇入的发行资金后,会计分录为: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应付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2.分支机构应对已设立信托的贷款进行表外登记,会计分录为:
-9-收:受托管理贷款—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本金 3.按照直线法对承销费用在信托存续期内进行摊销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支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承销费用
贷:应付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三)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时的会计处理。
1.未保留控制权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
(一)执行。2.保留控制权的情况下,总行根据《证券化资产风险及控制权评估报告》,按继续涉入证券化资产的程度确认继续涉入资产,并相应确认负债;继续涉入该资产的程度,是指该信贷资产价值变动使本行面临的风险水平。
本行通过对该资产提供保证的方式继续涉入的,其涉入程度为该信贷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保证金额两者之中的较低者。保证金额是指所收到的对价中,可能被要求偿还的最高金额。同时按保证金额与保证合同的公允价值(通常为提供保证所收取的费用)之和确认有关负债。本行通过剩余权益次级化的方式为信用损失提供保证的,应将因剩余权益次级化而不能收回的现金流量的最大值与收到非现金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之和确认为资产,将因剩余权益次级化而不能收回的现金流量最大值与次级化的公允价值之和确认为负债。同
-10-时,将该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在未终止确认的部分和终止确认部分之间,按转让日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并将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与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总行在实际收到受托机构划付的资金时,会计分录: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继续涉入资产
其他业务支出—信贷资产证券支出(当确认损失时)贷:资金清算往来—辖内往来(终止确认的贷款金额)
继续涉入负债
其他业务收入—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当确认收益时)
分机构的会计处理同“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时的情况。第十六条 证券化存续期间的会计处理
(一)保留了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时的会计处理。
1.分支机构仍应按自营贷款的核算要求对已设立信托的贷款进行核算。在贷款本金收回时销记表外科目,会计分录为:
付:受托管理贷款—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本金 2.总行计提、支付利息,会计分录为: 借:利息支出—资产支持债券利息支出
-11-贷:应付债券—应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利息 借:应付债券—应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利息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科目 3.到期时,归还本金,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科目 分支机构将表外登记的证券化资产全额冲销。
(二)继续涉入资产及负债的会计处理
1.在后续期间,本行应将因提供信用保证而收到的对价在担保合同期间内按时间比例摊销,确认为各期收入,使用实际利率法计提已确认资产的利息。
2.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本行应按照减值金额等额冲减继续涉入资产与继续涉入负债,同时将未终止确认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3.在持有次级证券的情况下,证券受偿时,减少继续涉入资产和负债。
第十七条 本行作为证券化资产服务机构的会计处理 1.分支机构对已终止确认的资产计收利息或收回本金时,会计分录为:
借:××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应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资金
-12-同时,销记表外:
付:受托管理贷款—证券化贷款本金
其中属于初始起算日前的利息确认为本行的利息收入,会计分录为:
借:××存款
贷:应收利息
如果结息日未能全额收取利息,则对应收未收利息进行表外登记,会计分录为:
收:受托管理贷款—证券化贷款应收利息 实际收到利息后做相反分录。
2.分支机构将收回资金按服务合同办法划给信托资产托管账户,会计分录为:
借:其他应付款—应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资金
贷:资金清算往来—辖内往来 3.总行收到服务费后,会计分录为: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科目
贷:应收手续费收入—证券化服务收入
第六章 信息披露
第十八条 本行未终止确认所转让资产,或者按继续涉
-13-入资产程度确认某项资产的,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内容:
(一)资产的性质。
(二)仍保留的资产所有权上风险和报酬的性质(如信用风险等)。
(三)继续确认所转让资产整体的,应当披露所转让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四)继续涉入所转让资产的,应当披露所转让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继续确认资产的账面价值及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管理办法由总行财务部负责解释,未尽事宜由财务部根据业务情况予以补充。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银行会计核算办法_票据贴现业务
XX银行票据贴现核算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真实核算我行经营成果,保持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规范我行票据贴现业务核算办法,满足财务报告信息披露需要,保证按权责发生制确认贴现、转贴现业务相关收入、支出,特依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主要定义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贴现业务包括对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既包括我行对企业所持商业汇票贴现、对金融同业所持已贴现商业汇票转贴现(买入),也包括我行持已贴现商业汇票向金融同业申请转贴现(卖出)。
第三条 本核算办法涉及的主要定义如下:
(一)直贴:即交易对手为非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票据贴现业务。
(二)转贴现:即交易对手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票据贴现业务。
(三)买断式转贴现:指不附带回购条款的票据贴入。
(四)买入返售式转贴现:指附带回购条款的票据贴入。
(五)卖断式转贴现:指不附带回购条款的票据贴出。
(六)卖出回购式转贴现:指附带回购条款的票据贴出。
(七)再贴现:指以我行持贴现和转贴现买入的商业汇票向人民银行申请办理再贴现等。
第三章 核算办法及账务处理
第四条 贴现资产的初始确认 1.确认原则:
我行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银行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银行带来经济利益的票据;该票据的有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票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他不符合有关终止确认的条件。2.实际应用
相关操作人员应根据贴现交易对手方分别银行或非银行,并确认该票据的追索条款,明确相关票据的贴现率,最终选择确认相应的核算科目。
对于贴现票据的成本,相关人员应该按照摊余成本法的相关规定,确认相关科目初始成本。
第五条 贴现负债的初始确认 1.确认原则
我行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我行的现时义务;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我行;未来流出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其他不符合有关终止确认条件的现时义务。2.实际应用
在确认此负债时,相关操作人员应该确认凡是贴出票据都附带追索权的,即票据出现承兑困难时,本行将承担相应追索责任时,才确认本科目负债。对于贴出票据的成本,相关人员应该按照摊余成本法的相关规定,确认相关科目的初始负债。
第六条 贴现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我行可选择采用合同贴现率或实际利率对贴现业务进行后续计量,即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或支出。我行的贴现业务期限较短,合同贴现率与实际利率下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相差很小,我行选择以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或支出。鉴于贴现业务市场波动频繁,且大部分票据的剩余到期日皆小于半年,因此我行选择按月计息的方式确认利息收入或支出。每月核心业务系统将自行根据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或支出。
第七条 贴现资产/负债的终止确认 1.贴现资产终止确认原则:
贴现资产的终止确认条件:我行已将贴现票据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或者我行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贴现票据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但放弃了对该票据的控制。2.贴现资产终止确认的实际应用:
我行将票据贴出时,且该票据为有追索权的票据,我行应认定此票据的风险没有完全转移,因此不能终止确认该资产。我行将持有的贴现票据暂时贴出给其他商业银行时,假定票据未附带追索权条款,但是由于头寸管理或其他因素考虑,我行在卖出此票据时同时与买入方签订了票据回购合同。在此情况下,本行未放弃该票据的控制,因此不能终止确认该资产。3.贴现负债的终止确认条件及应用:
当我行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消失时即可以终止贴现金融负债。我行可能涉及的贴现负债主要由追索权及回购业务组成,当有持票方实施追索偿付或者回购业务时,我行应终止确认该贴现负债。
(四)贴现业务相关处置损益的确认原则
由于贴现市场的波动频繁,因此我行在市场上进行贴现交易时可能受市场因素影响产生相应的损失或利得。
向我行系统外贴出票据时,如果该票据的账面摊余成本与市场公允价值不符,在终止确认贴现资产时将账面摊余成本与市场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
第八条 具体账务处理
(一)初始确认的账务处理 1.直贴业务
1.1.正常付息(卖方付息)
借:贴现资产――贴现――贴现面值 贷:吸收存款――活期存款 [数据来源,如:实付贴现金额=汇票金额—贴现利息] 贴现资产――贴现――利息调整(贴现利息递延收益)[数据来源,如贴现利息=汇票金额×贴现天数×(月贴现率÷30天)] 1.2.正常付息(买方付息)
借:吸收存款――活期存款――付息单位(贴息额)贷:贴现资产――贴现――利息调整(贴现利息递延收益)借:贴现资产――贴现――面值
贷:吸收存款――活期存款――贴现单位(票面金额)
2.买断式转贴现(贴入)
借:贴现资产――转贴现――面值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存款科目)
贴现资产――转贴现――利息调整(贴现利息递延收益)
3.买入返售式(贴入)
借:买入返售票据(票面金额)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存款科目)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递延的转贴现自买入日至回购日利息收入)4.卖出回购式(贴出)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存款科目)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待摊的转贴现自卖出日至回购日利息支出)
贷:卖出回购票据(票面金额)
(二)后续计量的账务处理
1、直贴业务
借: 贴现资产――贴现――利息调整(贴现利息递延收益)
贷: 贴现资产利息收入――贴现利息收入
2、买断式转贴现
借:贴现资产――转贴现――利息调整(贴现利息递延收益)贷:贴现资产利息收入――转贴现利息收入
3、买入返售式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确认递延利息收入 借: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贷: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
4、卖出回购式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确认待摊利息支出
借:利息支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支出
贷: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三)终止确认的账务处理
1、卖出时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贴现资产――贴现――利息调整(贴现利息递延收益)[数据来源,如递延收益贷方余额] 贴现负债利息支出——转贴现利息支出
贷:贴现资产—贴现—面值 [数据来源,如:票面金额] 或贴现资产利息收入——转贴现利息收入
2、到期时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贴现资产――贴现――面值 [数据来源,如:票面金额]
3、买入返售式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买入返售票据(票面金额)
4、卖出回购式
借: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卖出回购票据(票面金额)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第四章 附则
第九条 本办法由XX银行会计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内容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