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会计核算办法_递延所得税
XX银行递延所得税核算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真实核算我行经营成果,保持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规范我行所得税费用的会计核算,实现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我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正确计算我行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及对应的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之相关要求,制定本核算办法,以满足财务报告信息披露需要。
第二章 主要定义
第二条 本核算办法所称所得税费用包括递延所得税费用和当期所得税费用,其中递延所得税费用产生于因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变动,而当期所得税费用代表我行在相应财务报告期间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的当期应该偿付的税金。
第三条 本核算办法涉及的主要定义如下: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我行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三)暂时性差异: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
第1页 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具体包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四)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五)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六)永久性差异: 税法中的概念,是指税法规定免税的收入和不可在税前列支的费用,因此导致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以后的会计年度不能转回。
第三章 核算办法及账务处理
第四条 我行在取得资产或负债时,其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条件的,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将其本期变动数确认为所属会计期间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相关权益类科目。
第五条 递延税的确认和计量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 1.确认原则
我行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我行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我行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其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引起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乘以预计收回该资产时的适用税率,便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当
第2页 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则引起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乘以预计收回该资产时的适用税率,便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我行所形成的负债,其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引起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当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引起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税率采用预计清偿该债务时的适用税率。2.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范畴
我行将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将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以暂时性差异为同类的作为一组,同一组内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相互抵消,轧差在资产或负债中确认。对于不同组合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另一组合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发生在同一纳税主体内部,则可以相互抵销。所以,当我行为单一纳税主体时,我行资产负债表不会同时出现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3.实际应用
相关操作人员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将报表上的资产或负债项目分组,确定每一类的计税基础, 确认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差异所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常见的主要暂时性差异包括:各项信贷和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包括贷款、投资等),预计负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应利润表中的未实现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应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实现损益),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等。
第3页 于资产负债表日, 相关操作人员应当根据税法规定, 按照资产和负债对应暂时性差异以及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我行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
适用税率发生变化时,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 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 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表日,我行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收益,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我行应将根据当年年末各类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差异确认计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余额与上年度相应组合的余额进行比较,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外,其差额作为递延项目在本期所得税费用中确认,具体情况如下:
1.当某一类资产或负债于年末和年初的递延所得税都同是资产或同是负债时,则按轧差确认当期的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上升,贷记所得税费用;反之,则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上升时,借记所得税费用;反之,贷记所得税费用。
第4页 2.当某一类资产或负债于年末和年初的递延所得税分别是资产和负债时,则需要将年初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冲销,重新确认年末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包括在计税基础内,也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但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只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其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对方相应科目也计入所有者权益。
(三)递延税资产/负债的终止确认 1.终止确认的条件
引起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已经完全清收/偿还,不再在我行的资产负债表内核算;按税法的规定或税法的改变,导致我行因为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我行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我行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其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消失;未来期间我行很可能无法获利,不能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终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实际应用
相关操作人员必须在资产负债表日, 了解当期税收政策的改变对我行的递延所得税影响, 对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再产生差异的部分, 终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税法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有一定的时效的,相关操作人员必须留意每一笔资产/负债是否因为暂时性差异已经超过规定时效,而不再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因此相应终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5页
(四)递延所得税业务相关损益的确认原则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会计上的当期所得税费用低于税法计算的实际应支付的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冲减递延所得税费用,但是增加当期应交所得税。因此,当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时,是减少转回时期的当期所得税费用。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会计上的当期所得税费用高于税法计税的实际支付的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递延所得税费用,但是减少当期应交所得税。因此,当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时,是增加转回时期的当期所得税费用。
(五)应交所得税的确认
应交所得税是按税法计算我行当年利润的税负。当会计上所计算的利润与税法上计算的利润有所差异时,需要进行两部分调整,分别是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所导致的调整。1.永久性差异:
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折现回拨的利息收入和其他免所得税的收益;
不可抵扣的支出:超过规定利率的利息支出;需纳税投资损失;不合理工资支出的部分;多提的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中不能列支部分;不符合免税条件和超过规定比例的捐赠支出;各项行政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其他永久性差异费用等。2.暂时性差异
第6页 如上文第(一)部分所述,可以得到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可抵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其年末和年初可抵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行比较,得出各项资产/负债的可抵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年变动数据。3.应交所得税
考虑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之后,可将会计利润调整至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乘以当年的税率,获得当年的应交所得税金额。
应交所得税的税率为当年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所使用的税率则为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第六条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及其对应损益影响反映了税法规定和会计账务结果之间的差异,因此我行相关人员应该与主管税务当局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明确税法相关规定,以进行递延税的后续会计处理,避免潜在的合规性风险。
第七条 所得税相关业务账务处理
(一)递延税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 1.确认递延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确认递延税负债
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第7页
(二)递延税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 1.递延税资产
(1)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差额部分)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其账面余额 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 递延所得税资产(差额部分)
(3)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递延税负债
(1)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 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差额部分)
(2)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小于其账面余额
第8页 借: 递延所得税负债(差额部分)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三)递延税资产/负债的终止确认 1.终止确认递延税资产 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终止确认递延税负债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四)当期所得税费用的确认 借:所得税――当期所得税 贷:应交所得税
第四章 附 则
第八条 本办法由XX银行会计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内容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9页
第二篇:理解递延所得税
理解递延所得税 本文发表于《证券市场周刊》(2010.04)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绝大部分公司都开始记录一项新的资产或者负债——递延所得税。与存货、固定资产、借款以及应付等不同,递延所得税并不对应某一具体存在,它的产生、消除乃至对损益的影响似乎也颇为诡异,因而成为理解企业基本面的一个技术难点。
抛开会计定义,我们可以简单的将递延所得税理解为:由某些特定原因而形成的企业与税收机关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但这种关系存在两个特点,首先它并不像平时我们印象中的债权债务关系那样确定,而是随着形成其因素的变化而并不断调整。其次,这些债权债务的产生、履行或者变化均体现为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增加或者减少。上述特定原因被称为暂时性差异,即企业按照会计口径所测算的应交所得税与税务机关实际核准的应交所得税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将在未来以相反的方向补回。
举例而言,当企业计提坏账损失时,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和以此计算的所得税都会变小,由于坏账损失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方可抵减所得税,因此税务机关实际核准的所得税额较大,其中的差额在此时并不表现为费用,而是形成企业对税务机关的债权,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当该损失实际发生时,企业可以履行上述债权,从而使实际缴纳的所得税小于基于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如果企业对该坏账损失进行冲回,则产生上述债权的因素消失,当初形成债权的支出在现期还原为所得税费用,与企业当期实际缴纳的所得税一起列示于损益表。
这里形成了三个所得税口径:当年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损益表中记录的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变化而造成的所得税影响,这些一般都会在企业年报所得税的附注中予以披露。梳理其中的脉络,首先是那些形成暂时性差异的原因,这些因素造成企业与税务机关间的债权债务,这些债权债务的变化形成损益表所得税的一部分,它与企业当年实际缴纳的所得税共同组成企业损益表中所报告的所得税数额。由于应缴纳的所得税与会计利润计算所得税之间差异的大部分原因同时会造成暂时性差异,因此大部分情况下,企业损益表中记录的所得税与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相同。
2008年中国远洋(601919)由于运价大幅度下跌,使此前签订的租入船合同和租出船合同有可能成为亏损合同,公司将可能产生的亏损确认为预计负债,同时公司在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中核算的远期运费协议(FFA)的公允价值增加。由于这两者的显著影响,公司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骤升至29亿元。这些看似非常复杂的活动,如果使用上述逻辑来理解,无论是其产生及未来影响都与计提坏账无异,关键只是在于判断这些亏损是否或者何时真正发生。
总结下来,递延所得税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代表了一种现实的而绝不是虚无的权利或者义务,它反映了未来将流入或者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其次,上述经济利益的流出和流入并不表现为未来所得税费用的减少或者增加,而是表现为基于未来绩效假设下所得税额中实际缴纳所得税金额的变化。换句话说只有从现金流的角度才能洞悉其真实影响。第三,这种经济利益最终是否能真的流出或者流入还取决于产生递延所得税的各种因素的未来变化。
在估值实践中,一般会将递延所得税负债与资产的差额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处理,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代表了没有反映在所有者权益中但仍由企业实际运用的资金。上述差额的变化一方面常常被作为对收益的调整,同时也是计算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的组成部分。这些调整必须基于造成递延所得税具体原因的经济影响,例如对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造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由于其并不影响损益表,因此上述调整显然并不适合。同时实践中也常常忽略对金额较小递延所得税的处理。
第三篇: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况汇总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由税务认定的应缴所得税与会计上认定的所得税有时间上的差异而形成的(暂时性的),税务认定的所得税>会计认定,即调递延所得税资产;反之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通常有如下情况:
1、坏账
会计上每年都会按账龄为依据提取坏账并相应调资产减值损失,而税务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因此按期末的坏账准备*所得税率为递延税资产,但对方科目不一定全部是所得税费用,有可能起初就有审计调整计提的坏账,那这一部分*所得税率为起初未分配利润,二者相减即为调当期所得税的数字
注:但有实际情况表明应收款项确实无法收回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坏账是不调递延税资产,税务也认同此坏账
2、广告费
税前扣除的广告费必须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
(1)广告是由经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
(2)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
(3)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
广告费的扣除限制:一般为2%,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广告费为8%,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上述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企业以及需要提升地位的新生成长型企业,经国家税务总局审核批准,企业在拓展市场特殊时期的广告费可据实扣除或适当提高扣除比例。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需计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收入*15%)*所得税率
3、预计负债
预计负债也会形成暂时性差异,也是税务上与会计在时间上的认定差异,因此这一部分也是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的。
4、预提费用
税法上规定是不能税前扣除的,但是会计在处理的时候并没有把此块单独剔除来,因此税务认为要交的税大于会计,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四篇:银行会计核算办法_固定资产
XX银行固定资产核算办法
第一章 核算目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及时掌握我行固定资产的构成与使用状况,准确计提折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制定本核算办法。
第二章 主要定义
第二条 本核算办法涉及的主要定义如下:
(一)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有形资产。如: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电子设备、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二)使用寿命,是指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本行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应当考虑: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
(三)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
(四)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五)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处置该项资产所获得的金额。
第三条 对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房屋、建筑物、自有房屋的装修费用、在建工程、电子设备、运输工具及其他固定资产均按照本办法进行核算。满足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房屋建筑物,在投资性房地产项下核算。
第三章 核算办法及账务处理
第四条 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一)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 1.确认原则:
1.1固定资产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 a.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1.2我行所有固定资产均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1.3 对于符合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房屋建筑物以及单独确认的土地使用权的核算应参照《XX银行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办法》、《XX银行无形资产核算办法》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2.实际应用 2.1 购入的固定资产
购入固定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包括买价、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和安装调试成本、交纳的有关税金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必要的支出作为原始价值入账。
外购的房屋建筑物支付的价款无法在地上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分配的,应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对于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购置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未单独计价的软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2.2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缴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2.3 接收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
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加上与之相关税费的余额确认为入账价值,在办理完交接手续后计入“固定资产”借方,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2.4 抵债资产转为自用固定资产
抵债资产转为自用固定资产,应视同新购资产,向抵债资产管理委员会提交相应的审批手续,待通过审批后办理相应转账处理,按转换日抵债资产的账面余额转入“固定资产”科目。已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2.5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捐赠的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无法获得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参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入账。如果捐赠者提供的有关凭证所记载的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金额较小时,也可依据有关凭证中注明的价值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也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原值。
(二)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1.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2.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日常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更新改造支出、房屋的装修费等支出。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为:固定资产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房屋装修费用等,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3.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
我行应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即估计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则需要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将固定资产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的减值损失,记入当期损益。如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无须进行减值测试,也无须计提减值准备。4.与其他资产的转换
4.1 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当我行自用的房屋建筑物按照管理层的意图停止自用,而改为出租或以增值后出售等投资性用途时,应将该部分固定资产转为以投资性房地产核算,转换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从固定资产的原价和累计折旧分别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原价和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4.2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固定资产
当我行将投资性用途的房屋建筑物按照管理层的意图停止出租改为自用时,应将该部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以固定资产核算,转换前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从投资性房地产的原价和累计折旧分别转为固定资产的原价和累计折旧。5.固定资产的处置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和损毁、对外投资转出等。
对于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等转出的固定资产,都应将相应的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清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清理完成后相应转入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或营业外支出――资产盘亏及清理损失科目。6.固定资产的清查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以掌握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量,查明有无丢失、毁损或未列入账的固定资产,保证账实相符。根据我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每年在编制决算报表之前,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以保证报表指标的真实可靠。在清查时发现固定资产毁损,在期末结账前,应在扣除责任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和残余价值之后的账面价值,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盘盈的固定资产应作为前期会计差错进行更正,按重置完全价值入账,借记固定资产,估计折旧,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净值,贷记以前损益调整科目,在期末结账前结转到以前的未分配利润中。
第五条 固定资产的具体账务处理
(一)固定资产初始确认的账务处理 外购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借:在建工程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接受投资的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股本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抵债资产转为自用的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抵债资产 借:抵债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营业外收入
(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借:业务及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
贷: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资本化后续支出 借:固定资产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费用化后续支出
借:业务及管理费用――管理费用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三)固定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的转换 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借:投资性房地产
贷:固定资产 借:累计折旧 贷: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投资性房地产
借: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贷:累计折旧 借: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四)固定资产清查处置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发生清理费用或清理收入 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应交税费
清理收入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固定资产清理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 清理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资产盘亏及清理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清理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处置利得
(五)固定资产清查 固定资产盘盈 借: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以前损益调整
借: 以前损益调整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上)固定资产盘亏
借:营业外支出-资产盘亏及清理损失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第四章 附 则
第六条 本办法由XX银行会计部制定并负责解释。第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内容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篇:银行会计核算办法_理财业务
XX银行理财业务会计核算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XX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会计核算,促进理财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制定本核算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的会计核算范围包括我行向客户提供非存款类综合理财服务时所涉及的各类理财计划,如我行的“财富宝”系列理财产品以及其他同类理财产品。
第二章 主要定义
第三条 本办法中涉及以下主要定义: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
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可以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 1 计划。
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的理财计划。
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
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的理财计划。
保本型理财产品,是指上述为客户提供的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以及其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相关规定不符合转移标准而不能进行表外核算的理财产品。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是指上述为客户提供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以及其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相关规定符合转移标准而可以进行表外核算的理财产品。
金融资产转移,是指企业(转出方)将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转入方)。本办法所称金融资产转移是指将我行的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与我行理财计划相关第三方的情形。
第三章 核算办法及账务处理
第四条 理财产品的会计科目设置
为单独专项核算我行因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建议在“吸收存款”项下单设“保本理财产品存款”明细科目,用于核算我行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同时在“代理业务负债”科目项下设置“委托投资存款”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设“非保本理财产品存款”、“委托客户的收益”等三级明细科目,用于核算我行发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本金及其尚未支付的相关损益。
为单独核算我行发行理财产品资金运用产生的资产,区别是否委托第三方进行资金运作。
若委托第三方进行资金运作,对于不担险理财产品,在“代理业务资产”项下设置“委托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对于保本等担险理财产品,则通过“应收投资款项——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科目进行核算;
若理财资金由我行相关部门自行进行运作,则根据资金投向在相关对应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为保证理财资金的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管理,可以在此类资产科目下增加“保本理财资产”或“自营资产”等字段信息予以反映。
为了准确核算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后续损益情况,在“应付利息”科目下增设“应付保本理财存款利息”,在“利息支出”科目下增设“保本理财存款利息支出”。
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科目下增设“代客理财手续费收入”。
另外在表外设置代客理财业务明细科目,如代客理财投资和代客理财存款。
第五条 对于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由于我行对客户提供本金或收益保证,客户不会出现负收益,最低可收回本金,而亏损部分则由银行承担,属于我行的担险类理财产品,应该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因募集理财资金形成的负债,运用理财资金形成的资产以及后续持有期间相应的收入、支出。
第六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初始确认
1、理财资金负债:客户购买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形成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银行的现时义务,因此以负债形式(保本理财存款),确认客户的理财存款;
2、理财资金资产:银行吸收客户的理财存款,对外(国内同业、保险或其他国外的金融机构)购买相应的金融工具,由此形成的由银行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银行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在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银行时,应该确认相关的投资,具体包括:
国债、银行间债券市场预期收益稳定且信用级别较高的金融债及各种票据,拆放同业/买入返售款项,信托贷款,贴现等。
3、该客户理财资产/理财存款的成本或价值能可靠计量。第七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初始确认的具体账务处理:
1、确认理财资金负债:
借: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贷:吸收存款――保本理财产品存款
2、确认理财资金资产:
(1)若属于委托第三方进行资金运作:
借:应收投资款项——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2)若由我行相关部门自行进行资金运作:
借:理财资金运用相关资产科目(保本理财资产)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第八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后续计量
1、理财资金资产和负债对应的损益能够可靠计量;
2、理财资金负债的后续计量,通过存款利息支出科目确认;
3、理财资金资产的后续计量,按对应的资产类型分别纳入相应资产会计科目进行后续计量,确认的资产收益全部在银行损益表内核算,其确认原则和方法可参见相关资产核算办法。
4、保本理财产品的手续费收入一般并入利息收入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但下列两种情况除外:
客户提前还款时交付的手续费;
合约中明确订明,客户所交付的手续费,不管理财产品的损益情况,都需要支付的。
上述两种情况作为手续费收入按照合约相关规定予以一次或分期确认。
第九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后续计量的具体账务处理
1、若可以合理估算理财资金负债应付利息,应分期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利息支出:
借:利息支出-保本理财存款利息支出
贷:应付利息-应付保本理财存款利息
2、若可以合理估算理财资金资产的运用收益,应分期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益
借:应收利息/其他相关科目
贷:投资收益/其他相关科目
3、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分配收益,冲转原已计提的应付保本理财存款利息,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借:应付利息-应付保本理财存款利息(已计提部分)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分配部分)
借/贷:利息支出――保本理财存款利息支出(差额部分)
第十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终止确认
理财产品到期时,银行必须支付客户相应的本金和收益,完全清偿对 客户的负债,意味着预期客户理财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银行的现时义务消失,则此时可以终止确认理财资金负债,若此时对应的理财资金资产尚未 6 到期,则需要将对应资产科目的字段信息从“保本理财资产”转至“自营资产”。
第十一条 保本型理财产品终止确认的具体账务处理
1、理财产品与理财资金同时到期时:
借:吸收存款――保本理财产品存款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应收投资款项——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 理财资金运用相关资产科目(保本理财资产)
2、理财产品已到期,但相对应的理财资金资产尚未到期时:
借:吸收存款――保本理财产品存款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借:理财资金运用相关资产科目(自营资产)
贷:应收投资款项——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 理财资金运用相关资产科目(保本理财资产)
第十二条 对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中的要求判断是否满足表外核算的条件。鉴于我行目前理财产品形式较为简单,所以暂按照如下简化原则进行判断,即当理财产品亏损全由客户自行承担,我行不提供本金或收益保证,且不在产品存续期间为该产品提供现金流动性支持时,意味着我行对该类理财产品不承担风险,可以应该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至第十八条相关规定进行表外核 7 算。对于不满足上述条件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一条保本型理财产品相关规定进行表内会计核算。
第十三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初始确认
1、客户购买银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我行只作为中介机构代表客户 进行理财投资,对理财产品本身形成的预期经济利益等,我行都不承担义务, 因此不以负债形式确认理财存款, 只在表外进行记录登记。
2、银行吸收客户的非保本理财存款,代客户购买金融工具或委托第 三方进行投资,相关金融工具或投资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投资人,因此银行无需将该部分代客户购买的金融工具或投资确认为资产,也只在表外进行记录登记。
3、一般而言,在理财资金的募集期,作为委托投资存款,将理财资 金先在资产负债表内暂时确认为我行负债,待募集期结束并将理财资金委托第三方进行投资后,将由此形成的委托投资资产和委托投资存款进行对冲,并在表外对应科目补记一笔分录,使其实现脱表核算。第十四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初始确认的具体账务处理
1、募集非保本理财资金时:
借: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本金)
贷:委托投资存款-非保本理财产品存款(本金)
2、代客运作理财资金时:
借:委托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成本)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3、对冲委托投资存款和委托投资,并转表外核算
借:委托投资存款-非保本理财产品存款 贷:委托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
收:表外代客理财投资科目 付:表外代客理财存款科目
第十五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后续计量
1、银行作为中介机构,负责将非保本理财投资收益的收款分配给投资客户,银行不对理财产品相关的金融工具计提收益,也无需对客户理财存款计提支出。
2、在客户投资期内,收到的理财资产的收益,在未到向客户结算的 时间,暂存于表内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已实现未结算损益)科目下核算。
3、若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收取的手续费收入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可以 可靠计量,则应该按照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进行分期计提或摊销。
第十六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后续计量的具体账务处理
1、实际取得收益但未向客户分派: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贷: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已实现未结算损益)
2、分期计提银行手续费收入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理财产品手续费
贷: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代客理财产品手续费收入
3、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分配或结算收益:
借:非保本理财产品委托投资(已实现未结算损益)
贷:委托投资存款(委托客户的收益)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理财产品手续费
贷: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代客理财手续费收入(差额部分)
4、将归属于委托客户的收益划转至客户账下
借:委托投资存款(委托客户的收益)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第十七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终止确认
1、在非保本的情形下,理财产品相关资产的投资期限一般应与理财存款到期日相匹配,当理财存款到期后,终止确认表外代客理财存款和表外代客理财投资。
2、当非保本理财存款到期时,理财产品投资的相关金融工具仍未到期,则视为银行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向客户购入该等金融工具,购入款项作为偿付理财存款的本息和手续费收益,向客户分配。同时终止确认表外的代客理财资产和负债,并计算银行实际的手续费收益,清理应收手续费余额。
3、当理财投资先于理财存款到期时,需区别理财委托投资本金、应支付给投资者的收益,以及银行所享有的收益,将收回投资的本金以及归属于客户的收益部分,通过代理业务负债项下委托投资存款科目进行核算,10 并结转原先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应收手续费余额,若有差异,则进入当期损益。
第十八条 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终止确认的具体账务处理
1、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终止确认: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收:表外代客理财存款 付:表外代客理财投资
2、遇到到期收回资金小于理财本金的情形,赔本部分做以下处理:
收:表外代客理财存款(红字)付:表外代客理财投资(红字)
3、遇到理财投资先于理财存款到期,做以下处理:
(1)收回理财投资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委托投资存款(非保本理财产品存款)贷:委托投资存款(委托客户的收益)贷:其他应收款――应收理财产品手续费
贷: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代客理财手续费收入(归属于银行部分收益大于原已计提应收手续费余额)
(2)理财存款到期后偿还:
借:委托投资存款(非保本理财产品存款)借:委托投资存款(委托客户的收益)
贷: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投资人结算账户 收:表外代客理财存款
付:表外代客理财投资
第十九条 对于我行发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若不能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关于表外核算的规定,则需要比照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一条相关规定进行核算。
第四章 资产转让及信息披露
第二十条 我行发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可能涉及我行已持有金融资产的转移,对于该部分金融资产转移,应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相关规定进行规范核算,若满足下列条件,则可以终止确认:
我行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已经终止的; 我行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出;
我行没有保留对资产的控制权。
否则,必须继续确认该资产或就我行继续涉入部分确认有关资产。第二十一条 金融资产转让的具体核算办法可参照《XX银行信贷资产转让核算办法》、《XX银行回购业务核算办法》等相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我行应按以下原则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信息披露
对于我行承担风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在相关财务报表及附注中进行核算和披露。
对于我行不承担风险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需要在财务报告“代客交易”附注中进行披露。披露内容主要包括:我行代客理财业务的主要定义,理财资金运用资产涉及的范围,与理财产品相关的风险情况,我行从该业务中获取的收入情况及该收入在财务报表中的反映,理财业务募集资金和投资是否在我行资产负债表内核算、报告期内理财募集资金和投资相关数据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个人理财业务在财务报告中信息披露的相关数据搜集工作由我行理财中心牵头,协调总行机关各相关部室进行采集、汇总、信息披露。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XX银行会计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内容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