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所得税会计核算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所得税会计核算解析
作者:胡淑红
来源:《财会通讯》2010年第07期
所得税会计是会计与税收规定之间的差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它通过纳税影响会计核算,借以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时一般应遵循五个程序步骤。
一、确定资产及负债的账面价值
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该程序中的账面价值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有关资产、负债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应列示的金额。
二、确定资产及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按照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一即未来不需要缴税的资产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达为:负债的计税基础=成本一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即未来不可以扣税的负债价值。通常资产、负债初始计量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即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两者之间的差异多是反映在后续计量中。常见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见表1:
三、确认递延所得税
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资产负债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递延所得税。
通过程序一、二的进行,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得到确定,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内,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形成暂时性差异。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之间的关系以及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如图1所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原则是尽可能谨慎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尽可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在不满足确认条件时可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对于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其计量依据为: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该时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时的税率;当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时,为新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时,为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该时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时的税率。当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时,为新增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时,为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以及和暂时性差异的对应关系如图2如示:
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税所得税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当期应交所得税。企业在确定应交所得税时,对于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用税收法规的规定进行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再结合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一般性况下,应纳税所得额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会计与税情之间的差异。新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计税基础概念,注重暂时性差异。以会计利润为基础,通过永久陡差异和暂时性差异调整,推导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暂时性差异的调整参见上图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
五、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第二篇:银行会计核算办法_递延所得税
XX银行递延所得税核算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真实核算我行经营成果,保持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规范我行所得税费用的会计核算,实现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我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正确计算我行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及对应的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之相关要求,制定本核算办法,以满足财务报告信息披露需要。
第二章 主要定义
第二条 本核算办法所称所得税费用包括递延所得税费用和当期所得税费用,其中递延所得税费用产生于因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变动,而当期所得税费用代表我行在相应财务报告期间按照税法规定确认的当期应该偿付的税金。
第三条 本核算办法涉及的主要定义如下: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我行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三)暂时性差异: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
第1页 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具体包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四)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五)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六)永久性差异: 税法中的概念,是指税法规定免税的收入和不可在税前列支的费用,因此导致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以后的会计不能转回。
第三章 核算办法及账务处理
第四条 我行在取得资产或负债时,其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条件的,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将其本期变动数确认为所属会计期间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相关权益类科目。
第五条 递延税的确认和计量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 1.确认原则
我行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我行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我行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其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引起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乘以预计收回该资产时的适用税率,便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当
第2页 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则引起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乘以预计收回该资产时的适用税率,便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我行所形成的负债,其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引起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当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引起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税率采用预计清偿该债务时的适用税率。2.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范畴
我行将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将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以暂时性差异为同类的作为一组,同一组内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相互抵消,轧差在资产或负债中确认。对于不同组合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另一组合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发生在同一纳税主体内部,则可以相互抵销。所以,当我行为单一纳税主体时,我行资产负债表不会同时出现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3.实际应用
相关操作人员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将报表上的资产或负债项目分组,确定每一类的计税基础, 确认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差异所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常见的主要暂时性差异包括:各项信贷和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包括贷款、投资等),预计负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应利润表中的未实现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应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实现损益),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等。
第3页 于资产负债表日, 相关操作人员应当根据税法规定, 按照资产和负债对应暂时性差异以及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我行对于能够结转以后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
适用税率发生变化时,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 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 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表日,我行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收益,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我行应将根据当年年末各类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差异确认计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余额与上相应组合的余额进行比较,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外,其差额作为递延项目在本期所得税费用中确认,具体情况如下:
1.当某一类资产或负债于年末和年初的递延所得税都同是资产或同是负债时,则按轧差确认当期的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上升,贷记所得税费用;反之,则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上升时,借记所得税费用;反之,贷记所得税费用。
第4页 2.当某一类资产或负债于年末和年初的递延所得税分别是资产和负债时,则需要将年初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冲销,重新确认年末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包括在计税基础内,也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但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只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其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对方相应科目也计入所有者权益。
(三)递延税资产/负债的终止确认 1.终止确认的条件
引起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已经完全清收/偿还,不再在我行的资产负债表内核算;按税法的规定或税法的改变,导致我行因为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我行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我行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其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消失;未来期间我行很可能无法获利,不能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终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实际应用
相关操作人员必须在资产负债表日, 了解当期税收政策的改变对我行的递延所得税影响, 对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再产生差异的部分, 终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税法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有一定的时效的,相关操作人员必须留意每一笔资产/负债是否因为暂时性差异已经超过规定时效,而不再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因此相应终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5页
(四)递延所得税业务相关损益的确认原则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会计上的当期所得税费用低于税法计算的实际应支付的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冲减递延所得税费用,但是增加当期应交所得税。因此,当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时,是减少转回时期的当期所得税费用。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会计上的当期所得税费用高于税法计税的实际支付的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递延所得税费用,但是减少当期应交所得税。因此,当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时,是增加转回时期的当期所得税费用。
(五)应交所得税的确认
应交所得税是按税法计算我行当年利润的税负。当会计上所计算的利润与税法上计算的利润有所差异时,需要进行两部分调整,分别是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所导致的调整。1.永久性差异:
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折现回拨的利息收入和其他免所得税的收益;
不可抵扣的支出:超过规定利率的利息支出;需纳税投资损失;不合理工资支出的部分;多提的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中不能列支部分;不符合免税条件和超过规定比例的捐赠支出;各项行政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其他永久性差异费用等。2.暂时性差异
第6页 如上文第(一)部分所述,可以得到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可抵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其年末和年初可抵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行比较,得出各项资产/负债的可抵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年变动数据。3.应交所得税
考虑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之后,可将会计利润调整至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乘以当年的税率,获得当年的应交所得税金额。
应交所得税的税率为当年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所使用的税率则为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第六条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及其对应损益影响反映了税法规定和会计账务结果之间的差异,因此我行相关人员应该与主管税务当局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明确税法相关规定,以进行递延税的后续会计处理,避免潜在的合规性风险。
第七条 所得税相关业务账务处理
(一)递延税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 1.确认递延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确认递延税负债
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第7页
(二)递延税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 1.递延税资产
(1)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差额部分)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其账面余额 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 递延所得税资产(差额部分)
(3)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递延税负债
(1)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 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差额部分)
(2)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小于其账面余额
第8页 借: 递延所得税负债(差额部分)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或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三)递延税资产/负债的终止确认 1.终止确认递延税资产 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终止确认递延税负债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四)当期所得税费用的确认 借:所得税――当期所得税 贷:应交所得税
第四章 附 则
第八条 本办法由XX银行会计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内容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9页
第三篇:房地产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房地产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采取预售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其当期取得的预售收入先按规定的利润率计算出预计营业利润额,再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统一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待开发产品完工时再进行结算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税收的均衡入库,但也增加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它是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一项新内容。由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并入、抵减预计营业利润后与当期利润总额(亏损)的反差很大,出现了有些企业即使亏损金额很大,却仍要缴纳较高企业所得税的现象。因此,如何使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与企业盈利配比,并使预计营业利润在开发产品完工结算期得到正确抵减;如何在增加核算工作量的同时采用简便易行的核算方法,做好预计营业利润的计提、抵减核算工作,并确保核算的准确性;如何从科目间找出勾稽关系,方便自查税费提缴情况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采用同步登记法在“递延税款”归集或转回预缴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不仅能较好地处理这一业务问题,而且简便易行。
“同步登记法”一是指预缴的企业所得税与营业税费皆在“递延税款”核算,两者的明细账合并在同一账页中登记。虽然在“递延税款”核算营业税费目前尚有争议,但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只明确营业税费的提缴过程,未进一步明确应在什么科目归集、结算转回,故笔者认为在“递延税款”科目核算较合理、可行。
二是指工程项目自开工至竣工销售,发生的经济内容均在同一账页中登记。实际数与预计数在同一账页反映,便于预计数的转回,实际数与预计数的对比,企业对税费提缴情况的自查等工作。具体做法及运用如下。
1.预缴企业所得税与营业税费的同步登记及有关科目间的勾稽关系的核对。
①为使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费与企业盈利配比,其预缴归集或转回的企业所得税在“递延税款”核算,借方核算由预计营业利润部分得出的企业所得税;贷方核算销售转回已计提的企业所得税,须结算,余额应为零。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费统一登记在七栏式明细账页上,前三栏分别登记借、贷、余;分析栏分别登记营业税费、企业所得税,蓝字登记预提金额,红字登记转回金额。销售结算后,该明细账余额为零。
②平时可运用科目间的勾稽关系,总体核对“递延税款”借、贷方金额的准确性。即总账“递延税款”借方发生额合计数=(总账“预收账款”贷方发生额合计+总账“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合计数)×营业税费率+总账“预收账款”贷方发生额合计数×预计营业利润率(15%)×适用所得税率;总账“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合计数=总账“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借方发生额合计数+(总账“主营业务收入”贷方发生额合计数-总账“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合计数)×预计营业利润率(15%)×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第四篇: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归纳整理及解析
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归纳整理及解析
发表:ahacc | 提交日期:2008-10-17 11:06:00 | 访问量:1179 |博客首页
一、普遍性税收优惠政策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企业所能享受的普遍性税收优惠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第四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四章中,具体包括:
(一)界定为免税收入的税收优惠
1、国债利息收入;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3、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4、符合条件的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收入。
(二)界定为免税、减税的所得的税收优惠
界定为免税、减税的所得包括五类: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非居民企业符合减免条件的所得。
1、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
对特定项目的农、林、牧、渔业所得可以免征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应当注意,企业从事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不享受此项优惠。
2、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企业从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上述项目的,不得享受优惠政策;第二,在减免税期限内转让的,受让方自受让之日起,可以在剩余期限内享受规定的减免税优惠;减免税期限届满后转让的,受让方不得就该项目重复享受减免税优惠。
3、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捂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样应注意的是:在减免税期限内转让的,受让方自受让之日起,可以在剩余期限内享受规定的减免税优惠;减免税期限届满后转让的,受让方不得就该项目重复享受减免税优惠。
4、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一个纳税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5、非居民企业符合减免条件的所得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其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
业所得税。
应当注意,以下三种情形,非居民企业所得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即外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贷款取得的利息所得、国际金融组织向中国政府和居民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取得的利息所得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所得。
(三)从低税率的税收优惠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享受低税率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若为工业企业,其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若为其他企业,其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l 000万元。此外,小型微利企业“从业人数”应按企业全年平均从业人数计算,“资产总额”应按企业年初和年末的资产总额平均计算。
2、享受低税率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
五个认定标准:(1)注册地标准:享受低税率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应当注意,这里所称的“在境内注册的企业”不含在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
(2)产品(服务)标准:①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②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③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3)科技人员标准: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4)研发费用标准: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①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②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③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5)企业技术含量和水平标准: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应当注意,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下述情况之一的,应取消其资格:①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②有偷、骗税等行为;③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④有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认定机构在5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认定申请。
(四)民族自治地方的税收优惠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应当注意,对国家限制和禁止行业的企业,不得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
(五)允许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六)投资额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税收优惠
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七)固定资产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抵旧方法的税收优惠
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八)允许减计收入的税收优惠
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九)投资额抵免应纳税额的税收优惠
企业购置并自身实际使用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5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二、过渡性税收优惠政策
(一)以2007年3月16日为界,低税率优惠政策的过渡办法
2007年3月16日以前经工商等登记机关登记设立的企业,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自2008年1月1日起,5年内过渡到25%的法定税率。其中,原执行15%税率的企业,2008年至2012年,分别按18%、20%、22%、24%、25%执行。原执行24%税率的企业,2008年起按25%税率执行。
(二)以2007年3月16日为界,定期减免税优惠政策的过渡办法
2007年3月16日以前经工商等登记机关登记设立的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新税法施行后继续按原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文件规定的优惠办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优惠期限从2008起计算。应当注意,对于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不再等到其获利起计算优惠期限。
(三)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过渡办法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
[2001]202号)中规定的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继续执行。
这里应注意,中央分享的企业所得税与地方分享的企业所得税有所区别。民族自治地方在新税法实施前已经按照财税[2001]202号文件规定批准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包括减免中央分享企业所得税的部分)的,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对减免税期限在5年以内(含5年)的,继续执行至期满后停止;对减免税期限超过5年的,从第六年起按新税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执行,即仅限于减免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不得减免属于中央分享的部分。
(四)以2008年1月1日为界,经济特区与上海浦东新区的过渡办法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取得的所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值得注意的是,税收优惠的起始不是获利,而是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的纳税。
应注意的问题:享受此类税收优惠的企业,其设立时间以2008年1月1日(含)以后;设立地点在“五特一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且必
须是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即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符合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规定的条件,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五)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原若干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后的过渡办法
1、原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再投资退税政策的处理
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税后利润直接再投资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其享受再投资退税的条件有两个:第一,在2007年底以前完成再投资事项;第二,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完成变更或注册登记。符合以上条件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规定,给予办理再投资退税。应当注意,对在2007年底以前用2007预分配利润进行再投资的,不给予退税。
2、外国企业从我国取得的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外国企业从我国取得的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凡上述事项所涉及的合同是在2007年底以前签订,且符合《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条件,经税务机关批准给予免税的,在合同有效期内可继续给予免税,但不包括延期、补充合同或扩大的条款。应注意的是:符合旧税法规定的“免税条件”的所得仅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给中国政府和中国国家银行的利息所得、外国银行按照优惠利率贷款给中国国家银行的利息所得以及为科学研究、开发能源、发展交通事业、农林牧业生产以及开发重要技术提供专有技术所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其中技术先进或者条件优惠的。
(六)过渡性税收优惠政策值得关注的问题
1、实行过渡性优惠政策的企业,其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
新旧税法关于收入确认和成本费用扣除的规定,存在诸多不同。新税法实施后,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过渡期内享受过渡优惠政策,但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收入的确认和成本费用的扣除,应以新税法和实施条例为依据。
2、同时享受低税率优惠过渡及定期减半优惠过渡政策的企业具体适用税率问题
如果某企业原适用l 5%的税率同时又享受国发[2007]39号文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定期减半优惠过渡政策,那么其适用税率应以过渡税率为基础实行减半。即2008年至2012年及以后分别以18%、20%、22%、24%、25%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
如果某企业原适用24%或33%的税率并享受国发[2007]39号文件规定企业所得税定期减半优惠过渡政策,那么其在2008年及以后一律以25%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实行减半。此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过渡优惠政策与新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的优惠政策可能存在交叉,企业可自主选择最优惠的政策,但优惠政策不得重复享受,并且一经选择,不得改变。
3、按旧法享受税收优惠,新税法实施后情况变化如何处理
原外商投资企业根据旧税法的规定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新税法实施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性质或经营期发生变化,导致其不再符合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规定条件,应按照旧税法的规定补缴其此前(包括在优惠过渡期内)已经享受的定期减免税税款。
三、专项税收优惠政策
(一)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税收优惠
1、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2、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4、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5、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6、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软件企业,享受上述软件企业的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
7、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的投资者,以其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4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该项投资的,追缴已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国内外经济组织作为投资者,以其在境内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作为资本投资于西部地区开办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或软件产品生产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8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该项投资的,追缴已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二)鼓励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税收优惠
1、对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权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3、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其他有关行业、企业的税收优惠
对原有关就业再就业,奥运会和世博会,社会公益,债转股、清产核资、重组、改制、转制等企业改革,涉农和国家储备,其他单项优惠政策共6类定期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自2008年1月1日起,继续按原优惠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时间执行到期。
(四)外国投资者从原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利润的税收优惠
外国投资者从原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利润的税收优惠以利润所属年限为判定标准。2008年1月1日之前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的累积未分配利润,在2008年以后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免征企业所得税;2008年及以后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利润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国税务》200809
第五篇:对外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共)
对外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核算
王琦
摘要:会计和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因而导致同一家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制度和准则计算的所得税前会计利润和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异。在对外捐赠业务的核算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本文从所得税会计的原理入手,指出在对外捐赠业务的处理中,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提出了对外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对外捐赠;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
一、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概念
会计和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因而导致同一家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制度和准则计算的所得税前会计利润和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就要求企业按照税法对某一会计期间的所得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计算口径不同与确认时间不同,即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
1、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而产生。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并不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会计制度确认为收益,而税法确认为非应税收益。如我国税法规定,企业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不缴纳所得税;但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计入收益。
第二,会计制度不确认为收益,而税法确认为应税收益。如企业将自己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税法上规定按产品的售价与成本的差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但按会计制度规定按成本转帐,不产生利润。
第三,会计制度确认为费用,而税法不确认为费用。如非公益性捐赠,按会计制度规定计入当期损益,减少当期利润;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不允许扣除。
第四,会计制度不确认为费用,而税法确认为费用。
2、时间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是会计制度与税法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可以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转回。即某一产生时间性差异的会计事项,虽然在发生期内会影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一致性,但随着这一会计事项的消失而最终达到总量上的平衡。例如某项固定资产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为10年,会计上为尽早收回投资以5年为期加速计提折旧,如果单从某一会计看,此项折旧业务会使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不一致,但从该项固定资产的整个使用期(10年)来看,所计提的折旧额是一致的,所以时间性差异的发生及转回往往涉及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时间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会计制度确认为当期收益,而税法不确认为当期收益。
第二,会计制度不确认为当期收益,而税法确认为当期收益。
第三,会计制度确认为当期费用,而税法不确认为当期费用。
第四,会计制度不确认为当期费用,而税法确认为当期费用。
二、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 企业在会计核算对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1、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影响纳税的 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递延到以后各期。在应付税款法下,不管税前会计利润是多少,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均应按税法规定将其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出本期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在采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只需设置“所得税”科目,不需要设置“递延税款”科目。
2、纳税影响会计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时间性差异 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因此,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不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额,二者之间的差额作为递延税款,要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情况下,需要设置“所得税”和“递延税款”两个科目。
三、对于对外捐赠业务的处理,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
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企业以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直接将捐赠金额作为 营业外支出处理;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和外购的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等用于捐赠,应将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应交纳的流转税等相关税费,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和外购的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等用于捐赠,应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即税法规定企业对外捐赠资产应视同销售计算交纳流转税及所得税;另外,捐赠支出若为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按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一般企业为3%,金融保险企业为1.5%)在税前扣除,超过比例部分和其他捐赠支出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
四、对外捐赠业务的的所得税会计核算
1、以货币资金对外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核算 企业以货币资金对外捐赠,所形成的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为前文所述的第三种永久性差异,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核算。企业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须据此对当期的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即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如下例:
例1:甲公司于2004年9月以银行存款对外捐赠50 000元(非公益救济性捐赠)甲公司对该项业务会计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000
贷:银行存款
000 按所得税法规定,该笔捐赠为非公益救济性捐赠,捐赠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所以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 000元。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核算,若当年甲公司税前会计利润为1 500 000元,无其他差异项,则应纳税所得额为1 550 000元(1 500 000 + 50 000),若适用所得税率为33%,则甲公司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
511 500(1 550 0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511 500(1 550 000×33%)
2、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核算
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捐赠,应将捐赠资产的 账面价值及应交纳的流转税等相关税费,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按照税法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捐赠,应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即税法规定企业对外捐赠资产应视同销售计算交纳流转税及所得税。若捐赠支出为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且金额在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以内,可在税前扣除。则在此情况下,分解后形成的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业务中确认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应作为永久性差异对当期的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如下例:
例2:甲公司于2005年3月以一批库存商品对外捐赠(该笔业务为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且金额在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3%以内),捐赠的商品成本为80 000元,当期同种商品的出厂价为100 000元,该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种商品的适用增值税率为17%。甲公司对该项捐赠业务会计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000
贷:库存商品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17 000 按所得税法规定,在该笔业务中,企业视同销售商品一批,售价100 000元,该批商品成本为80 000元,转让所得20 000元,所以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 000元。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核算,若当年甲公司税前会计利润为4 500 000元,无其他差异项,则应纳税所得额为 4 520 000元(4 500 000 + 20 000),若适用所得税率为33%,则甲公司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491 600(4 520 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491 600
(4 520 00×33%)
接上文,若捐赠支出为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但金额超过了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或为其他捐赠支出,则超过比例部分和其他捐赠支出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由此形成前文所述的第三种永久性差异,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核算。企业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须据此对当期的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即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在此情况下,分解后形成的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业务中确认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应作为永久性差异对当期的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若上例中该笔捐赠业务为非公益救济性捐赠,其他条件不变,则甲公司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 4 617 000元(4 500 000 + 20 000+97 000),若适用所得税率为33%,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523 610(4 617 0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523 610
(4 617 000×33%)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琦(1974年4月-),牡丹江大学管理系讲师,管理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