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 论文《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欣赏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欣赏教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刘河小学 刘梦
摘要:本文从多种教学工具的综合运用,对学生不同感官的综合训练和培养,鼓励学生们多样化的情感表达,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提高音乐素养五方面,探讨在二期课改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欣赏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教学方法
一、引言
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过程。”这就对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笔者认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音乐的特质,音乐欣赏教学可采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抒发学生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使得欣赏教学的课堂成为音乐、学生、教师共同互动的有机体;并通过音乐的欣赏,使得学生在多个感官和智能方面都受到锻炼和得到发展。同时,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音乐欣赏而有所收获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而以往的欣赏教学大都处在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欣赏教学以听为主,而且是学生被动的听为主,缺乏学生主动与音乐的交流与共鸣,导致学生对欣赏过的音乐没有深入的认知,“有听没有赏”,不能够认真体验音乐带来的各种情感体验,也就不能真正从音乐欣赏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2、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小学生的注意时间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那么在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果教师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没有欣赏要求,对学生放任自流,就很容易导致课堂上出现主要以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跟随教师思路的状况,很容易使得音乐欣赏的教学流于形式主义和陷于僵化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欣赏课提不起兴趣,欣赏教学也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完善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多种教学工具的综合运用
教学工具,就是和音乐欣赏有关的素材和教具、学具。教学工具既包括乐曲本身,还包括和乐曲有关的其他材料和相关艺术形式及工具。这是音乐欣赏的物质保障和基石。
1、乐曲和乐器
欣赏曲目的选择和再加工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础。首先,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由于各个教师具备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不一样的,对音乐本身也都有自身独特的体验和偏好,对课堂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巧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要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侧重,并创造性地去甄选和整合教材,以达到教材内容挖掘和利用的最大化,更好的为学生欣赏教学的开展创造条件。其次,是注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的情况。一般说来,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好玩好动,可选一些简单、活泼的乐曲和儿歌;小学高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就可以多选一些复杂的乐曲,包括一些古典乐曲。此外,还应结合时代气息,挑选一些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以拓展学生欣赏作品的广度及多样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能够听赏由中外常见管弦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了解乐器的形状以及音色特点。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在听赏乐曲的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呈现乐器实物,让学生对乐器的形状、材质等都有较为直观的印象,甚至亲手抚摸和拨弄一下,进而就会使学生对这种乐器所演奏的音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也会非常认真的聆听乐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条件所限,不能呈现实物的,也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视频资料、音像资料,帮助学生尽可能直观地认识乐器形状和音色特点。
2、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画和照片
音乐欣赏是审美的艺术教育。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欣赏环境,营造一个优美的欣赏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画和照片等多种工具的应用,就是为了在传递背景信息的同时,烘托良好的气氛,创设合适的情境,在音乐和学生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品位音乐之美,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3、教具学具
针对音乐欣赏的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具学具,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字母谱、硬纸板、彩纸、小乐器等等,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恰当的运用这些东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帮助学生掌握乐理知识、促进学生更好的表现和创造。另外,教师如果愿意和学生一起来制作这些必需的教具学具的话,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用自己亲手做的教具学具来辅助学习的时候,那股兴奋劲儿就甭提了。
(二)、对学生不同感官的综合训练和培养
1、听觉
音乐欣赏是聆听的艺术,听觉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必要途径,也是欣赏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和聆听水平。不仅要使学生乐于倾听音乐,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倾听音乐。
欣赏教学不是简单的听,“听”,只要听力没有问题,任何人都能够做到。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会听”的本事。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全面考虑,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运用游戏、练习、小竞赛等方式手段,逐步提高学生听觉器官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细微差别的辨别能力,进而引导学生从单纯低级的音响判断到情绪的认知、段落的分析、乐曲的深层内涵的把握等等,真正的“听懂”音乐,逐步提高学生的聆听水平。如:一年级的“音的强弱”“音的长短”等内容学习,我通常都是通过游戏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和认识的。而乐曲的分段等较高层次的欣赏手段,我则是通过举例、类比等练习的方式进行的。
2、视觉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够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眼睛是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器官,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能对音乐欣赏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活跃,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必须借助一些形象化的手段,形成美好的审美环境,并吸引和留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对所接触的音乐形象有更直接的认识。如:某些音乐所表现的场景,是学生们平时不太熟悉的,预先观看一些图像、多媒体和视频等,可以让学生们熟悉音乐的背景,感受音乐要描述的气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就能够更直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进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艺术通感
文艺心理学中所讲的艺术通感,是指人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官的里应外合,互相感通。音乐欣赏其实是一种心理反映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和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音乐欣赏中,应注意与视觉和听觉相融通的其他多种感觉,使学生逐步能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感知系统,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次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们多样化的情感表达。
音乐的欣赏,是从音响的感知入手,逐渐进入情感体验和联想,进而认识和体悟音乐的思想和意境,达成听者与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学生们对音乐往往有非常多样化的直观的情感反应。教师的任务,是积极的鼓励,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又能够引导学生在符合音乐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和表现。
1、语言
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表达工具之一。不同的音乐作品有不同的意境和内涵,学生们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体验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够进行必要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体验和联想,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同学们听完音乐后,都想到了什么?哪里觉得好?并鼓励大家,看看那个同学讲得好?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这样逐步引导学生从单纯的觉得好听,到有意地去分析、体验、表述音乐作品的内涵。
2、歌唱
歌唱是掌握音乐旋律,并训练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和音色的一种好的方法。许多声乐作品的欣赏用歌唱的方式来感知,是最好的方式。对一些纯音乐作品,教师也可编一些简单的和声,通过和声来训练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音高。如:三年级的女高音独唱《斑鸠调》、合唱曲《飞来的花瓣》等,我都会让学生通过唱来感知和体会。四年级的《F大调浪漫曲》、《威风凛凛进行曲》等,我也尝试让学生唱一唱主旋律,对于他们体会乐曲风格非常有帮助。
3、动作
动作是小学生最容易出现的一种情感体验了。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不同的力度、快慢交替的速度,以及不同的情感变换等,都能激起小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使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动起来。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做出拍手、跺脚等符合乐曲节奏和美感的动作,并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舞蹈肢体动作,和音乐一起动起来,那么整个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4、演奏
演奏是音乐实践的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乐器来感知和表现音乐,同时激发他们学习器乐的兴趣,如竖琴、口琴、打击乐器等。同时,在欣赏乐曲时,也要鉴别乐曲是否适合学生演奏。一般应选择篇幅短小、曲调优美、节奏感强并易于演奏的,以适合小学生的演奏能力和特点。通过演奏既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音乐旋律和结构的理解,同时又是对他们欣赏音乐的一种积极的正向鼓励和评价,能非常强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师生互动。欣赏教学,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和适当的激励,这样既能维持学生上课的热情,又能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向激励的评价方式也有很多种,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能使得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激情。
1、语言评价
口头表扬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进行表扬。这不仅包括回答问题准确精彩、律动表现优美漂亮,也可以是学习态度端正、合作精神好、倾听习惯好等。而且不但对优秀的学生表扬,对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更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关注和鼓励,来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二期课改新理念。
2、表情评价
教师的情绪和表情,对学生上课的情绪影响很大。亲切和蔼的教态是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调。所以每次上课前,教师都应当有意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带着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教态开始新课程。同时,在教学进行中,也要时刻不忘用赞许的目光和微笑等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3、适时地满足学生不同的表现欲望
好的音乐作品,能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得学生们有这样那样的表现欲望,或是歌唱,或是活跃的动作,或是夸张的表情。这时候,教师要合理引导,适时地满足一些同学的表现欲望,也能使得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激励手段,对学生更投入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竞争性评价
小学生天性好胜、普遍要求上进、希望比别人做得好。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引入小小的竞争,以竞争性评价促进学生欣赏教学的开展。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活动、感受音乐、进行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当然,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对所有的小组,都要尽量挖掘闪光点,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打击,对存在的不足要委婉的向学生说明,千万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以免适得其反。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提高音乐素养。音乐欣赏是多样化的,因人而异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首乐曲,可能会有千差万别的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并作出不同的情感表达。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对音乐的个性理解,而不是以教师的理解或者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欣赏结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从课堂上学有所得。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样做”,不只是“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这样学生才会对所欣赏的乐曲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展开更丰富、更细致的想象,并创造出更完美、更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以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 并不是单纯的聆听音乐,而是丰富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完善个性和人格的综合教育。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达成音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统一,使得学生在聆听音乐之外,还能在歌唱、学习、思考、演奏、表演等多个方面都得到综合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达成音乐欣赏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姝莉,《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内江科技”,2007年第12期。2.蔡朝霞,《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6月号上旬刊。
3.俞加平,《浅谈音乐欣赏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5月。4.黄蓉,侯本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刍议》,德阳教育学院院报,2006年6月。
5.于兰,《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阜阳师范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第二篇:小学音乐课欣赏教学初探
小学音乐课欣赏教学初探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国外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音乐欣赏可以对培养学生音乐语言表达能力、音乐欣赏思维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音乐欣赏是培养我国音乐艺术的后备人才的必修课。音乐欣赏要从小学音乐教学抓起,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必须通过长期的音乐欣赏的熏陶,在对音乐语汇的不断积累中以及通过自身对各种事物的理解,运用所学到和掌握到的知识来分析,并通过全身心的感受与充分发挥想象力相结合,才能逐步具备音乐鉴赏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就是要针对小学生的各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通过不断学习与积累使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得到逐步发展和提高。
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实践美
感受美是指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是某种事物、意境及情感等。我们欣赏乐曲,要能体会到乐曲所表现的这些景物,特别是小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启迪,以及教具的恰当使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发展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来描绘所想象到的图景。在课堂中教师应多鼓励,也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等办法,调动学生大胆发言,营造一个民主、亲切、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只有通过长期的音乐欣赏,才能逐步做到感受美。
理解美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在创造事物美、情感美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感受美,我们掌握了音乐所描绘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了解各音乐要素在创造乐曲意境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音乐素养,还理解了音乐要素对创造音乐美、表达音乐情感的作用。
表现美是指学生在体会音乐描绘事物的基础上,理解乐曲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其内容。表现音乐美有多种形式,如:语言、舞蹈、美术作品等。通过这些姊妹艺术形式来辅助、深化乐曲内容,强化乐曲的深度,丰富乐曲的表现。在教学中可以用语言、表情、舞蹈、颜色、图画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表现美。
实践美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后,让学生亲自实践音乐美。音乐的实践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艺术节等文艺演出活动中。如:在合唱队、舞蹈
队、鼓号队、管乐队中进行音乐实践,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而且还进一步感受了音乐美。
二、运用欣赏教学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四美”的素质
1、要注重音乐课堂的纪律
纪律,是课堂教学的保证。众所周知,音乐课由于课程特点,课堂纪律往往不如语文、数学课。而课堂纪律的好坏是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程度以及班级的班风、学风来决定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从低年级开始,注重音乐课堂纪律。一方面可以和班主任加强配合;另一方面,应该在教学中使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2、选择简便可行、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1)闭目聆听
指学生通过闭上双眼,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听赏音乐上,并积极发挥想象力来欣赏音乐。这适合于旋律较优美、抒情、宁静的情绪以及某些意境式的音乐片段。通过闭目聆听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音响中进行听赏。同时,又可充分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让学生自然地感受了音乐美。
(2)拍手法
指学生跟随音乐及教师的拍击,拍打音乐中的各节拍。适合于欢快、活泼、热烈、紧张等情绪的歌、乐曲。教师可引导学生变换拍击较简单的节奏,并通过拍击强调歌乐曲所表现的力度较强的乐句。
(3)指挥法
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与灵活多变的指挥来听赏音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学生边听、边模仿教师指挥,而教师则用刚劲有力的二拍子的指挥图式,使学生体会歌曲的雄浑之美。教师还可以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指挥,使学生从音乐欣赏中体会音乐的各种情绪与表现手法。
(4)乐器演奏模仿法
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器乐曲时,出示相关的主奏乐器挂图,并指导学生用投入的演奏姿势来参与音乐的方法。
(5)律动与舞蹈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跟随教师或自创律动、舞蹈动作的表演来参与音乐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了乐曲描绘的内容后,自己跟随音乐创编律动、舞蹈表演的形式来参与音乐。通过这种形式,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音乐鉴赏力应注重适时对各阶段音乐知识进行总结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任务中,要求在低年级阶段,要注重总结学生在欣赏中所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气氛。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通过对以上音乐认识的分类总结,可以把学生散乱的认识归纳到一起,强化认识,并通过总结对比,辨别各种不同的情绪及所学的体裁;在中年级中,应总结在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所了解的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等),总结了解人声分类的常识及声乐的各种表演形式和民族五声调式音阶的基本特点;而在高年级中,应着重总结学生对各种音乐的表现手段,和声、调式、调性等的掌握。能感觉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中表现情绪、气氛和情感的效果。能对作品中的旋律、节奏等特点作简单分析。总结学生对西洋乐器和我国民族乐器的掌握和认识。那么,又怎样对教学进行总结? 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这样做:
(1)音乐专题课
“人声分类知识专题课”、“民族调式专题课”、“西洋乐器专题课”、“中华民族乐器专题课”等等。教师可在该教学阶段的学习结束后,进行音乐专题知识的综合总结课,并准备相关音响、图片、文字、录像对该阶段的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强化学生的理性认识。如:“声乐表演形式专题课”,先组织学生复习声乐的各种表演形式,再通过音响、录像等资料分别欣赏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二重唱、表演唱等等。并在每一种声乐表演形式结束后,组织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讨论、总结、归纳其音乐特点。这样,就使学生在前一阶段中所学到的散乱的知识逐渐形成一组完整的概念,最后,教师再播放几首不同声乐表演形式的歌曲,让学生进行辨别。这就使学生从理性认识飞跃到了实践,并能从感性认识中正确区分声乐的各种表现形式。通过音乐专题课,更利于总结并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2)小组民主评议课
指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对所欣赏的乐曲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音乐的课程来进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经过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对内容浅近、手法简洁、形象鲜明的声乐、器乐作品作简单的分析,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及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自己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和认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
总的说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很重要和必要的。而音乐欣赏课通过对各种歌、乐曲的欣赏,为同学们积累了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享受了音乐创造者们丰富的劳动、智慧成果,把学生引入了音乐艺术的殿堂,丰富了同学们的音乐知识,提高了音乐素养,培养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把以往单纯的以学习歌曲为主的音乐教学形式,提高了一个档次,是音乐教学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篇:浅谈小学音乐课中情境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情境教学
白城市洮北区金祥乡中心小学校 王小东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现在,艺术教育已逐渐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就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小学音乐课在上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教唱法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曲处理)。这样老套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无法感受音乐给予的快乐,怎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展现自我,感受音乐,表达情感呢?情境教学不容置疑的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种好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则是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教师通过声光图等各种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情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学唱歌曲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精心创造各种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同时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从事教育教学的十几年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情境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魅力所在。虽然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从教学实践中,我对音乐课堂中情境教学也有一些粗浅的个人见解。此见解谈的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刚刚入学校,很多东西和事物他们都会感到很陌生,同时也很吸引他们的眼球,因为他们会感到新颖,下面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浅谈一下小学音乐课中的情境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堂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把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调动起来,这样学生的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而加强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兴趣的培养,使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二、情境创设、游戏教学
在表演唱教学中,利用电教创设情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人音版一年级下册《小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一段雷声隆隆、风声呼呼、雨声沙沙的录音,创设了一个春雨绵绵的情境,再以幻灯展示出一张空白片,学生判断出雨声后,教师便在幻灯片上画出雨丝,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快的乐声中,教师再用幻灯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长出叶子的过程,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听音乐——再看画面,深刻地理解了词义,这样把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三、借助语言带入情境
语言也是音乐课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在备课时还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各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例如:在欣赏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挤奶舞》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动作感受了草原上的传统节目,如骑马、摔跤、射箭等,然后用语言进行过渡:“同学们,进行了这么多的运动,你们累吗?渴吗?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已经来到了奶牛场,准备了新鲜的牛奶来招待我们,大家想去学挤奶吗?”由此导入《挤奶舞》的欣赏和表演。这样能激起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四、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用图画再现情境时,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以主导学生的认识的方向性,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在教授人音版二年级上册《大鹿》一课时,教师在黑板上或者事先准备好一幅森林图,图中有被狼追赶的小兔,还有童话中的面包房,房中站着大鹿向外张望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画面,体会兔子当时被狼追的害怕着急的心情,学生很好的就表现出当时的情景,并为很好的表现出歌曲处理中的情绪。
五、以律动体现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音乐课上适当的根据歌曲内容,在教室中让出空间,让学生进行律动,用自己的动作语言来表现歌曲的情境,从而感受歌曲的情绪,这样既很好的表现了歌曲,又让学生得到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欣赏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玩具兵进行曲》一课时,让学生模仿解放军叔叔的正步走,适当的加上动作,让学生在教室里走队形,学生兴趣高昂,一个个把歌曲的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感情。容易使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例如:在教授人音版一年级下册《小象》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扮演象的妈妈和小象,通过舞蹈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深厚的母子之情。这样,通过各种表演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歌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七、借助生活领会情境
教师通过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因此在教授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闪烁的小星星》一课时,可在前一天给学生留作业:晚上观察星星,让学生发现星星的各种形态,激发学生热爱美、表达美的能力。在上音乐课聆听歌曲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的夜空景色,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教师朗读“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学会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星星的印象进行绘画,创作《星空图》。
实践证明,低年级音乐课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并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八、运用多媒体进行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它给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音乐课也一样,运用多媒体进行创设情境,以图像、动画、表演等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创设情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的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能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能很快进入到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去。例如:《春天举行音乐会》是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书中的一首欢快的歌曲。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春天举行音乐会》,引导学生从音乐节奏方面去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和歌词。在上这堂课时,我将春天的视频录象设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桃花、燕子、蜜蜂”等在高兴欢唱着,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即刻将学生带入这充满春天气息的场景,以其鲜明、饱满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绪和求知的欲望,伴随着歌曲优美的旋律,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但是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很多东西都会感到模糊,感到新颖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直观性,可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它通过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感受。让学生更清晰,更明白。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更好地运用好多媒体等一些辅助教学设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或者不能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画面和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创设教学情景,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音乐则是表现形象的艺术,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就是直观的感性的形象。因此,我们在教授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可表现的因素,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不仅学到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
总之,在音乐课堂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学生才会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必须强调调动个体所有感官的参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精当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形、声、色、光等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声画并茂、动态呈现的效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如果说:“情境是只船”,教师就不止是让学生坐在“船上”,而是要引导他们动脑筋、动手学习划好这只“船”,并与老师“同舟共济”划向美好音乐天堂的掌舵人。
第四篇:音乐教学论文:试论小学音乐课中几个问题的研究(范文模版)
试论小学音乐课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效果,注意力集中与否、记忆的保持、思维的活跃程度、想像的发挥不同程度地受到主体情绪的影响。因此,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音乐教学同样如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许多问题,但本人认为其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座位的变革、和音乐语言的运用这三点尤其重要。
1.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核心的关系之一。它是影响教学进程和结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每一个学生都有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和睦相处的愿望,也有与教师建立良好关系的需要。因此,如何建立和发展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起师生情感的桥梁,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在新课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多的时候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他教的这门课,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1.2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态度和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身的正面形象激励学生,不把自身的情绪带入课堂。其次,亲自参与课堂活动,营造氛围,带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座位的变革
座位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有着深刻影响。音乐学科的实践较多,活动性强,如:以集体舞蹈、即兴律动、创编表演等为内容的小组合作、个人展示,都需要变革座位排列方式,座位排列方式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我国学校教室传统的座位模式义秧田式为主。这样的教室布局潜在地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已难以满足课堂上教学的需要。其实,座位编排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为了让学生在每堂课走进教室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唤起学生们的学习愿望,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半圆形、方形、台阶形、小组式、圆形、u形或v形、花瓣形等座位模式。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
咨询企鹅:1624575606 2.1影响座位变革的客观因素;学校的教学环境对座位变革的影响。因为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的座位也根据以上情况进行变革。例如在我国城市学校,大部分学校硬件设施齐备,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同时配备了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等,教师就可以任意的调整教室里的桌椅,把座位变革成半圆形、方形、台阶形、圆形、小组形、u形或v形、花瓣形等。这些座位方式的变革可以让教师站在中间,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开展需要空间较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角色扮演”、“分组展示”,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课堂中学习。
2.2影响座位变革的主观因素;教师本人可以根据课型以及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编排座位策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利用座位的变化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整个教学环境的创设有重大的意义。如在教学《大鹿》一课时,可以采用U形座位排列法,给学生留出了比较大的表演空间,比秧田式座位排列有着明显不同的优势,这样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学生交流;也可以把学生单行单坐的座位形式为小组式排列,也便于师生、生生之间多方位、多角度地交流,使得课堂气氛宽松,有利于小组创编表演。当然,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座位模式,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所教授的教学内容进行座位的变革。从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学习中,知道他们非常喜欢全新、自由的座位编排方式。
3.音乐语言的利用 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很多,律动、舞蹈等都是在“音乐语言”的指挥下,有规律活动,有效利用音乐语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1歌声、琴声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语言的优势,其中包括进教室、出教室、上课、下课、起立、坐下、师生问好、表扬配上特定的旋律,用歌声、琴声来加以指挥。
3.2律动教学;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如拍手、点头、转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和步法;也可以模仿某些形象特征,如小鸟飞、小兔跳、小鸭走、蝴蝶飞等,也可以模仿一些形象的劳动、活动,如洗手帕、划船、收割、撒种、刺杀等。
3.3歌表演、集体舞的运用;音乐舞蹈不分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表演和集体舞等课堂活动。歌表演要先把歌唱好,然后再要求学生做到声音与表演动作的有机结合。通过表演体会歌曲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更好的完成歌曲的演唱。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体舞自娱性强,我创编的集体舞:《数鸭子》、《草原就是我的家》、《粉刷匠》、《谁在叫》等动作简单易学,孩子们可以边舞边唱,心情愉快,情绪激昂。通过这些教学,真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4打击乐器的运用;在新教材中,打击乐器贯穿了整个音乐教学中,尤其是低段。而当某件打击乐器第一次摆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肯定用着新奇眼光打量着,并按捺不住心中跃跃欲试的想法,争先恐后地想玩弄这件打击乐器,让它发出声音。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玩,再引导他们有意识的发现打击乐器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由于我们学校的条件有限,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或石子儿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我在教学《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练习: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敲双响筒,第四组手持沙锤来表演歌曲中的“春雨声”、“春风声”、“水流声”、“春雷声”,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音乐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使学生一直沉醉在音乐的欢乐气氛中。当然,在运用打击器乐时注意不可脱离教材,不可在课堂上“自由练习”,不可重理论轻实践,不可用同一种要求对待所有学生。
总的来说,音乐是一门富有情感的艺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综合多种教学手段,始终贯彻“寓教于乐”原则,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座位变革、音乐语言的运用,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第五篇:音乐课教学论文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没有效率就是我们教师的失败,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苦苦探询的一个问题。笔者是处在音乐教育第一线的初中音乐教师,所以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较了解,很多学生愿意学音乐并不是单纯对音乐学科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音乐是一门不用考试,不用费脑筋,比较轻松的学科。虽然很多人都认为音乐是一门“小学科”,但这却是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大事情,因为音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还是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所以说我们不能小看初级学校的音乐教育。本文是笔者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音乐教学论文和专著而成,实际上也是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构想。以如何提高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主题,以如何提高教师的教的效率和学生的学的效率两个方面为目标,较浅显的做了五个方面的叙述和探究。
关键词:美育、分组合作学习、现代教学手段等。
初中生正好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转向成人。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时期。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
求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
然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那么究竟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了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下的几点经验:
一、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崇敬教师,就连带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对这门功课不发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受压抑。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
三、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过好的音乐作品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用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现实,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学生才会崇拜你,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得向着教师学习。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打印机等。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五、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团结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知识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还能使学生的优缺点互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课上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可以放手任由他们自己讨论,取舍然后选取最佳方案或答案。课下可由教师或音乐课代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活动,探究课程要求之外的音乐创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而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不是随便就有的,这是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慢慢培养,而初中阶段又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总而言之,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
地、执著地去探索。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就不出现灵感,更别谈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