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郑州市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本站推荐)
2017-2018学年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年级 语文
本次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20分。试卷共4页,共有六个大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诗境,是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E.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5.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6.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三.古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21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博大的革命者胸怀。(2)《再别康桥》中作者坐着船,想在星光下高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13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3.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火烧战船,烟炎张天,整个长江江面百.舸争流,曹操大败而归。...从懵懂少年到风华正茂,每个人都会有值得自己珍惜和回忆的情感和事情。.....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临危受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
④一些青年人在平时总是书生意气,不敢大胆创新追梦,被各种现实束缚了手脚。....⑤为了不使我中华民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只有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6光武又召见严光,谈论过去的事情,谈了许多天。皇帝从容问严光:“我比起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略胖一点。”接着一同睡觉,严光将脚放在皇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冒犯帝座很紧急。皇帝笑着说:“我同老友严子陵在一起睡觉罢了。” 光武授予严光谏议大夫一职,严光不接受,于是到富春山种田。后人将他钓鱼的地方取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皇帝又特别召他,他不 来。八十岁时,严光在家中去世。
(二)11.略
四、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2.C、E 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E“比兴”错。(对一个2分,对2个5分)
13.(6分)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② 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6分,每点2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14.C 15.D 16.【答案】D 【解析】这里的七个语句,在内容上属于两大部分:一是地理位置(空间),二是历史文化交流(时间)。在叙述时,应先空间,后时间,这样才能和原语段语意相衔接。
七、写作(50分)
(略)
第二篇:河南商丘市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河南省商丘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0世纪著名史学家胡厚宜根据甲骨卜辞作《殷代封建制度考》,证明“周初之文化制度,不特非周公一人所独创,且亦非周代所特有„„殷代自武丁以降,确已有封建之制。”“封建之制”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制度
2.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A.仅男子可参与科举制 B.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 C.强调门第出生的九品中正制 D.皇帝任命下的郡县制
3.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诸侯纷纷勤王的义务缘自()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君主制
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5.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
6.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朱允炆,攻占都城南京,赶跑了当时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成祖。他虽然成功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
A.是以武力夺取皇位的 B.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C.违背封建道德规范 D.不符合封建史家的利益 7.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
8.下边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这一演变是指()
A.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
D.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9.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汉代)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据材料判断,汉代实行()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10.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11.“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鉴于“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的教训,秦朝采用了()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2.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19.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速说明()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21.《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六章《中国的政府机构》记载:“我自己亲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这次公开调查的审查官们所做的决定„„”“我说看到,是因为所涉及的被判决的人的名单刊为单行本发行全国。”利玛窦认为明朝时期的中国()A.君主不再专制 B.君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C.文中的“审查官”指的是负责选官的官员 D.相权有所增强
22.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2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贪污之王”叫和珅,他是军机大臣,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A.发生在顺治时期 B.标志宰相制废除 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24.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5.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26.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结束了被外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7.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A.重获国家之独立 B.与列强和平相处 C.外交迈向近代化 D.对世界全面开放
28.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9.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的是()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35.义和团运动期间流行一首民谣:“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这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A.以农民作为运动主力
B.成员的饮食习惯怪异 C.以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只以天津为斗争基地
36.有学者评价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沉重打击了英、俄两个殖民大国的阴谋,遏制了他们掠夺我国西北边疆的野心”。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 C.左宗棠收复新疆 B.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37.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A.①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8.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39.有材料这样记载近代中国的上海:开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被称为“十里洋场”。从材料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上海是近代亚洲少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③有人称开埠后的上海为“十里洋场”
④近代上海是远东的重要港口、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金融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0.在下列反映秦始皇事迹的信息来源中,最为可信的是()A.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B.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 C.司马迁的有关叙述 D.历史学者的著作
899.考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由题干材料“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可知实行郡县制,由“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可知还实行了分封制,依据材料时间“汉代”,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郡国并行制,故D项正确.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排除.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排除. 郡县制是指在地方设郡、县等行政机构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排除. 故选D.
10.考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是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主管监察,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 刺史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11.考点:郡县制.
解答: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一来可以拱卫中央王室,二来可以加强对地方边疆的控制.诸侯平时替周王镇守疆域,战时派兵随从作战,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但分封制也容易造成地方诸侯做强做大,出现地方割据势力.秦始皇正是看到此点才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故选B 12.考点:郡县制.
解答: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D. 13.考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解答:材料中指出:避讳皇帝的姓名,以及将皇帝的姓赐给有功的大臣;故选B. 14.考点郡县制.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制下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县令,这些地方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所以D说法错误.故选D. 15.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点的掌握: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故选A. 16.秦朝监御史的主要职能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具有监督郡国长官的职能,故A项正
1解答:材料意思是一国在中国得到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
A项是指司法管辖权,与材料无关,应排除.C项在材料中并无反映,应排除.
D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B. 26.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因此与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直接相关的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没有涉及台湾的内容,应排除. 故选C.
27.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解答:A材料未涉及,故A错误;BD与史实不符,故BD错误;
“总理衙门”“使馆”“外务部”表明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故C正确.故选C. 28.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答:分析题干,从“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说明这次战争对手不是西方国家,《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战争中失败后签订的,不仅仅是东方小国日本,只有《马关条约》是在与日本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故选C.
29.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A是《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B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应排除.C项是《马关条约》的开设工厂,应排除.
D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工具,故D项正确.故选D. 30.答案:A 分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中有上海,故A项正确。B项条约内容与上海无关;C项中开放的是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与上海无关;D项没有涉及到上海。31.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3科举制影响:①选拔了优秀人才;②增强了中国在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③为西方现代文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④影响了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
高考影响:①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②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1、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第三篇:甘肃临洮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指定答题区。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争流
颓圮(pǐ)
橘子洲头
寥廓
B.挥斥方遒(qiú)
火钵(bō)
忸怩不安
斑澜
C.若不阙秦(jué)
譬(pì)如
声名狼藉
堤偃
D.夜缒而出(zhuì)
装载(zǎi)
不假思索
榆荫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小青年能够这样 风发,斗志昂扬。
②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融入画中,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③她们也像小孩一样羡慕那眨着眼睛的星星,期待着跟它一块去傲视神秘而 的苍穹。
A.义气 徜徉 辽阔
B.意气 彳亍 寥廓 C.义气 彳亍 辽阔 D.意气 徜徉 寥廓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同 .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假如没有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 B.行李之往来 ....C.秦王目眩良久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下列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无能为也已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③素善留侯张良
④共其乏困
⑤卒起不意
⑥距关,毋内诸侯
⑦失其所与,不知
⑧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刑人如恐不胜
A.①③④⑥⑧⑨
B.①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⑧⑨
D.②③④⑤⑦⑨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烛之武退秦师 .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越国以鄙远 ..
2场 姓名 学号 „„„„„„„„„封„„„„„„„„„„„„„线„„„„„„„„„„„„„„„„„„
13、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即使不可能在现实中体现,也可能在梦境中显现。
C、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抽象出“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
D、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可以体现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B、因为“圆”以其圆满无缺而使人感到审美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许多人所推崇。
C、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是用周行不止的圆来描述的,《老子》中的“九九”这种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和圆有着一定的联系。
D、“圆智”、“圆根”、“圆成”、“圆寂”、“圆圆海”这些佛教词语中蕴含着“圆满”、“大美”和“至美”之意。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与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轮回观似乎都存在于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B、易、庄、禅都将圆作为最高精神境界,“圆”其实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C、中国文学艺术由于受到“大团圆”审美心理的影响,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尚圆的传统观念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心理欲求的趋向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的原因。
三、古诗文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6-20题。(23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2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2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 ________。(《再别康桥》)(4)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 ________。(《再别康桥》)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6)在《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中,荆轲慷慨而歌“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在凄凉悲壮的氛围中,表现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7)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对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8)曹操在《观沧海》中以景写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四、现代文阅读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希望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的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2)为什么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 引路者”?请简要分析。(4分)
819.
解析 B.不是太子知道,而是鞫武认为。答案 B 20、(1)何必(怎么)能因为被凌辱的怨恨而去触犯秦王呢?
(2)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
(3)到它精力衰退的时候,劣马也可以跑在它前面。
(4)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戴着白色的帽子穿着白色的衣服来送别荆轲。(3分)(5)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诸侯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2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2.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23.略
24、⑴(5分)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A项,“也有这样的期望”错。吴良镛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并没有具体到建筑方面。C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错,由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来自于多个方面。E项,使得菊儿胡同成功改造的因素有很多,吴良镛的行为只是其中之一。)⑵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了解了建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并写推荐信,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响着吴良镛。(4分)
⑶①“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融合。②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方面: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③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4分)
⑷①有广泛的爱好,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一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生活朴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5分)
25.略
【参考译文】
燕太子丹被质押在秦国,逃回燕国,眼看秦国就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
011-
第四篇:山西河津市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测试
语 文 试 题
2017.10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卷页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礞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 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簪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劝学》中(甲)(乙)两篇选文,完成4-7题。(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乙)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淘米水,引申为脏水,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闻者彰 彰:清楚 B.而绝江河 绝:断绝 .. C.其渐之滫 渐:浸 D.就士 就:接近..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最佳的一项是()(3分)A.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
6、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C.从《劝学》全文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D.选文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分)
(二)诗歌鉴赏(8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变奏曲 江河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8、诗歌的前三行选取了哪些意象?写出了夜晚怎样的特点?(4分)
9、“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根据情景,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在“,”两句中,荀子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劝学》中,作者将柔弱的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读”出一个书香中国
李泓冰
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已不可避免。不过,若是在这个盛夏光顾上海书展,看到那些酷暑中排长队购买入场券的读者,且大部分是年轻的面庞,不但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可以稍缓,也颇能体味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这几天的上海,是最为全国读者、出版社、作家瞩目的地方。书展的成功,也向我们发出疑问:读书人的节日,能否可持续发展?阅读能否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相约,更成为润物无声的日常习惯?
比如,可否让传统的书店不那么急吼吼地退出历史舞台?尽管网上购书已成常态,但读者仍然需要阅读的氛围。在网络时代,如果还固守着当年新华书店的站柜卖书方式,书店的没落可想而知。而上海书展每天数十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对话、签售,网上信息的充分发布,全场提供免费Wi-Fi,读者呼朋引类相约而来,既是阅读与购书的场所,也有了解作家、见识明星的机缘,还可以拿到小纪念品,或者只是一场以书为媒的社交、约会„„正像上海书展的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读书,本来就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2011年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35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8本,而韩国人读11本、法国人20本、以色列人64本„„重视教育的中国家庭,原来竟鲜有读书人么?除了教科书,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没了阅读习惯么?
试想,倘若官员忙于应酬惰于读书,我们只能坐视各处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层出不穷,更无法指望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倘若学生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欲望与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倘若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追逐物质、不屑读书的风气,更会与书籍带来的“高贵、力量、优雅和美”绝缘,挡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开卷与否,兹事体大!
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如果有出了家门抬眼就能看到的社区图书馆,有在地铁站台相约时可以兜兜转转的人文书店,有班级里的图书角、学校里的阅览室,也有像年复一年的上海书展那样,成为这座城市读书人的节日,公众就有机缘体会对阅读的如饥似渴,体验思考的尊严,享受与智者对话的快乐。这也让我们温暖:未必是“大雅久不作”,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
无书使人俗,没有书香的城市更会显得伧俗无礼。一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也散发了令人欣慰的讯息:书事可为,阅读可期,民气可用,它作为共服务的一种,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11.下列对“书香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造阅读的氛围,使作者与读者互动、对话、签售等,让读书成为人们社交、约会的桥梁,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B.让官员从应酬中解放出来,抽出时间好好读书,杜绝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发生,以增强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
C.让学生跳出题海,拒绝应试,通过好好读书来增强创新的欲望与能力,远离本能的冲动,扎实地提高理性表达能力。
D.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书的氛围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整个社会因此而变得充满文化内涵,进而高雅起来。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它有可能使阅读与写作出现碎片化现象,但传统的阅读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B.在网络时代,读书仍然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读书能够使人变得高贵、聪明,意义十分重大。
C.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是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
D.这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但是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13、在这个全世界阅读传统最悠久的国度,“今天,你读书了吗”,竟成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从原因、态度、应对措施等方面回答。(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B.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C.我们都是一起到这儿来到,我们有困难了,你们竭力帮我们,你们有困难时,尽管吩咐,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D.以词为诗,苏东坡可是始作俑者,在他的倡导和实践下,词在宋代兴盛起来了,宋词成....了继唐诗之后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B.《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积极应对可能涉及全球8.5亿人口的粮食危机,正成为联合国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C.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沙乡年鉴》,作者是具有“近代环保之父”之称的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作者之手。
D.通过学习《赤壁赋》,使我们对苏轼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更加了解。
16、请模仿下面这首小诗,以“一片飘荡的云”为题,写一首小诗,要有意蕴,有感情。(4分)
一棵开花的树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哪,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一片飘荡的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人:郭美亮
河津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2017.9
一、1、A 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C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B 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二、4、B 绝:横渡
5、B
6、B 先天不是决定因素
7、(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尘土,向下喝泉水,因为心思专一。(定后句式1分,爪牙1分,上下1分,黄泉1分,用心1分,共5分)
(2)蓬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扶1分,句意2分,共3分)
参考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8、(4分)选取了“柔软的湖”“游动的萤火虫和星星”以及“睡莲”。(2分)写出了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分)
9、(4分)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是用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1分)与下一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一起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胧迷离的美好意境,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这夜的沉醉和赞美之情。(2分)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11、C文中说“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并没有说要“拒绝应试”
12、C未然说成已然现代文阅读答案 《读”出一个书香中国》阅读答案。原文是说“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
13、原因:网络横行全球,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出现。大环境造成人们阅读生活的式微,网络和各种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爆炸,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以阅读为精神家园的人群比例愈加减少。普遍的焦虑感,也让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读书。
态度:阅读是最根本的教育手段。阅读应该成为一个习惯,阅读习惯可以培养。应对措施:其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加大投入,满足城市、乡村的基本阅读需求,转变思路,从传统的管理思维转为现代的服务思维,主动积极地为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提供必要的、多元的服务;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以行动带阅读,通过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民众阅读兴趣。
其二,除了全民阅读立法,建设、开放更多图书馆以外,还要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比如,加强社区图书馆、村民图书馆、职工书屋建设等等。此外完善书籍种类,更新图书资源,减免借阅费用,简化借阅手续,很有必要。
其三,学校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矫正功利读书观,营造人人爱读书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通过校园读书氛围引导社会氛围。
(原因1分,态度1分,措施2分,只要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四、14、A(B“不绝如缕”:用来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C“鼎力”是受助方对赞助方的感谢用语。D.“始作俑者”是贬义词,形容坏风气的创始者。)
15、B(A.主客颠倒;C“作者是具有„„作者之手”句式杂糅;D“通过„„使”,主语残缺。)
16、例如: 当你抬头,请你细看 那洁白如雪是我许诺的诚意 而当你漫不经心的看过 在你头顶撒做一片的
朋友啊,那不是雨滴 是我哭泣的心
五、参考高考评分要求
写作指导:材料所蕴含的主旨即题目中的提示语:“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据此,可以展开思考、权衡与选择。
所写的文章必须是反映正能量的,因为“传家宝”是家中世代相传,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珍贵物品、宝贵的品质、优良的思想作风。
此次作文试题与全国课标卷一样,提供三种“传家宝”,要求考生选择“更有价值”的传家宝来写。这三种传家宝,有属于物质形态的,有关于思想精神层面的,也有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点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一种来写自己所认定的“更有价值”的传家宝即可。如果写作转换到其他话题(如写“精神”“信念”“传承”“知识”,则属于离题)。《精神高于物质》《九层高台,起于垒土》《知识是历史长河中的珊瑚礁》《无形胜有形》都是离题作文。
对此,同学们必须在写作中主次清楚地表达自己“更有价值”的认知与判断。
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青花罐流传至今,经岁月积淀,时光打磨,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几枚勋章,象征爷爷的功绩,是先辈保家卫国的最有力证明。青花罐与勋章作为传家宝,固然有其价值,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训,凝聚先祖智慧,告训子孙以忠厚待世,凭诗书修身,岂不更具价值?
忠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书是华夏千年的文化根基。以此祖训为传家宝,更能照亮子孙前行的道路。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容易出现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而将忠厚置于脑后。另一方面,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成为挥之不去的现代病,导致现代人很难静心读书,刻苦修学。因此,将祖训当作传家宝,无疑是给自身行为以约束,给自身思想以指引,校正个人心灵坐标。这样的传家宝,怎能不更具价值?
诚然,社会需要许许多多的“青花罐”给考古研究提供材料,给审美判断提出指引;需要一枚枚勋章让我们铭记过去的苦难以辉煌,为前进之路给予坚实力量;但我们更需要一条条祖训,稳固思想的根基。倘若人人都将祖先的精神当作心中的标尺,那社会就会少一些“郭美美”少一些“药家鑫”。倘若人人以忠厚精神为船,以诗书为帆,那社会之船就能乘风破浪,行称致远。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庭都传有祖训,但很少有人奉其为传家宝。究其本源,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利益取代道义成为人心中的标尺而忽略了先祖精神的美。如果大家都能拾起祖辈之精华,那民族脊梁又怎会弯曲?如果大家都能牢记祖训,那中国力量又怎能不凝聚?所 10 以,我们应在弘扬美德,铭记祖训方面作加法,在盲求利益、信仰迷失方面作减法,做好这个加减辩证法,人生才能稳步前行,才能让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蔚然成风。
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因此,铭记祖训,发扬先辈精神成了为心灵筑土培基的不二法门,唯有弘扬,方能成功。
勿忘昨日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让祖训成为传家宝,运行于心灵轨道,从而实现到成功的浩荡抵达。
第五篇:甘肃临夏市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甘肃省临夏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答题要求:请将所有答案按照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要求字迹工整,不得随意涂抹。
一、基础知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河畔 暴燥 神采 漫江碧透 B.瞋目 寂寥 火钵 风华正茂 C.苍茫 惆怅 笙萧 山青水秀 D.长篙 寥廓 漫塑 色彩斑斓 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別枝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飞翔在空中)..C.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阻止)...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创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失其所欲,不知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阙秦以利晋 ..C.渔人甚异之 D.烛之武退秦师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一致的一组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 .....C.我持白璧一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世界杯在巴西盛大揭幕,奇幻热辣且色彩缤纷的南美献上了独具风情的开幕演出,给观众带来了________的美。
②中国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清闲,他们做统计,搞调查,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有时简直________了。
③在全国文物收藏展览会上,各种不同级别的文物陈列在装饰一新的大厅里,________,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A.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B.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C.目不暇接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D.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省公安厅要求各级公安局局长着力解决刑讯逼供、滥用警械、滥用强制措施、超期羁押、随意扣押财物、巧立名目收取办案费。
B.中国气象局写过一份内部报告,向上级反映灰霾问题,一些环保专家也提过建议,但对这份报告和专家的建议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C.加快棚户区改造,让亿万居民早日“出棚进楼”,是当前改善民生的硬任务,这一举措也可以有力地拉动投资、促进消费。
D.保健品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的原因,除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还有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银发族”对保健品的需求旺盛。
10.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提起楷书,人们必然想到颜真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颜体字诞生了。
①一方面,人们的审美倾向发生了变化和游移
②这种风格,缘于他以智慧和胆略对楷书的结体、用笔、力度都进行了改造 ③颜真卿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④颜体字的出现,不是孤立和偶然的
⑤另一方面,颜真卿为新的审美思潮提供了新的艺术式样 ⑥他的楷书刚劲端庄,气势雄伟
A.⑥②③①⑤④ B.③⑥②④①⑤ C.⑥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⑥①⑤④
二、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三节诗歌,回答问题。(共10分)
13.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堰河的人物形象,并说说诗人在这一形象上寄托了怎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语段,回答问题。(共18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
.B.敢以烦执事 . 夜:在夜间
敢:敬词,此处也可译为“冒昧地”
厌:讨厌
盟:建立同盟 C.夫晋,何厌之有 .D.与郑人盟
.
15.下列句子中补出的主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晋国)不阙秦,将焉取之? C.(晋国)许君焦、瑕。
B. 若(晋国)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见秦伯
16.烛之武不去劝说晋侯,而去劝说秦伯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远晋国近,故用远交近攻的策略。B.秦国强大,如被说服,晋国就无能为力了。C.晋文公侵略野心大,还是秦穆公宽宏大量。D.主要矛盾在晋、郑之间,而不在秦、郑之间。17.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见秦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义勇精神。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说明不灭郑对秦国有利。C.“朝济而夕设版焉”,是说晋文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计好了防御工事。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说明秦、晋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