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级示范村建设的通知
中共蓬溪县委 蓬溪县人民政府 关于切实加强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
县级示范村建设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蓬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现就切实做好我县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村容规划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确保建设取得实效。
二、实施范围
以建设“6村一线”示范为重点,即从大石镇天宫堂村至新会镇的川江村段,以国道318线为主轴,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打造6个示范重点村:赤城镇莲珠桥村、普安村,宝梵镇鹤桥村,新会镇川江村,红江镇白坪村、大石镇拦沟堰村。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新会镇川江村建设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农家乐50户以上,养猪大户50户以上;赤城镇莲珠桥村建设旅游观光农业2000亩以上,养殖大户100户以上,星级农家乐50户以上;宝梵镇鹤桥村以1组100户为重点,辐射318线示范带,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大户60户以上,生产无公害优质畜产品;红江镇白坪村发展白芷1000亩,特色蔬菜1000亩(含稻田蘑菇);赤城镇普安村发展“三高”农业1000亩;大石镇沟堰村发展名优水果1000亩。318线的支撑产业建设按农业产业化规划和科技示范区规划实施。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突出以加强水网、路网、信息网络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变农村生产条件。“ 6村一线”新建和维修村社道路40.7公里,蓄水工程18处,新建灌溉渠道1.3公里,建桥2座。改建楼房242户,硬化入户道路29.54公里;硬化院坝7932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含改圈、改厕、改厨)818口,打机井960口,建蓄水池332口,建经济园3000亩。一是要整合集中项目资金。从2006年起,凡是农村建设项目包括土地整理项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机项目、产业扶贫项目、集雨节灌、红层找水、农村道路建设、沼气国债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资金都集中打捆安排到示范村建设乡镇村2 组,按照各自建设投资方向,搞好示范村内支柱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示范村建设的项目,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项目单位、财政局、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项目进行统一管理、检查、验收、考核。
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户办工程建设。今年县财政安排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6个示范村和318线示范带农居风貌建设、村容整治等无国家项目支持的投资补助。
(三)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农村新风貌 县精神文明办要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在“6村一线”示范村、带规划培植各级文明村建设,开展“双文明”户的争创评选活动。启动“村庄整洁示范工程”,切实治理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拉屎尿,乱放禽畜,乱码粪堆草垛的“五乱现象”。要健全乡规民约,反对迷信、邪教,禁止黄、赌、毒。加强思想道德和科技培训,培养一代懂科学、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要加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力度。
(四)落实优惠政策,引进业主开发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积极引进业主开发。
1、加大推行土地依法合理流转的力度。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按照明确 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原则,可以采取承包、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在承包期内对农村土地使用权进行依法合理流转。鼓励土地使用权向业主集中,成片开发。业主租赁承包土地原则上与合作社(组)签订租赁承包合同,村社(组)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租金:两季田一般每年以稻谷1000斤/亩左右计价,冬水田600斤/亩左右计价),允许购买、租赁四荒地、抛荒地使用权30—50年。
2、示范村内养殖大户的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建设占地,新建、扩建圈舍和非永久性建筑所需土地,只要符合条件,一律视为临时用地。
3示范村内的种养大户和业主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计费,不得突破物价部门规定标准。
4、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个体工商业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科技人员、机关干部、下岗职工带资金、技术、项目到示范村投资,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业主开发。
5、龙头企业、业主到示范村建生产基地,要在用水、用电和改善路通等设施方面予以一定的扶持。
(五)深入发动群众,提高新村建设积极性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主体,各地要认真搞好宣传动员,深入发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户办工程建设要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公共基础建4 设要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为鼓励示范村农民大搞户办工程,美化农居环境,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扶持。在示范区内按规划要求改建、新建楼房的户奖补2000元/户;勾檐、垛脊补贴5元/米,外墙装饰(刷漆)补贴15元/平方米;硬化院坝的奖补1000元/户;硬化户间路奖补10元/米;修沼气池按沼气国债项目奖补;打机井按红层找水项目奖补。奖补资金待项目建成后,由新村建设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验收后兑现。
四、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1、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全面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搞好总体方案和建设目标的审定;负责项目、资金的集中安排、打捆使用和本级财政投入资金的筹集,保证资金投入;负责组织督促部门项目实施和投入到位;督促帮扶部门帮扶措施到位。
2、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县相关部门要及时组织人员,深入搞好示范村建设具体规划,制定出实施方案。县农业局组织搞好农业产业开发和沼气国债项目的有关项目规划;畜牧局组织搞好示范村的PIC生猪项目规划、实施;林业局组织搞好示范村的环境绿化、美化规划;水利局组织搞好示范的小型水利、灌溉渠系建设和集雨节灌、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交通局组织搞好示范村的村组道路建设项目的规划;国土局组织搞好红层找水打井、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扶贫办 组织搞好劳务扶贫项目的规划;农机局组织搞好喷灌、滴灌、提灌等农机化项目的规划;城建部门要制定村庄整治和农房建设规划;精神文明办要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文体旅游局要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各级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都要有自已的规划,都要有所作为。各部门要落实专人分管、专人办理新农村建设有关事项。
3、逗硬考核奖惩。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合力建设新农村,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投入新村建设,每一个县级部门要帮扶2—5户农户,搞好户办庭院工程建设,年内抓出成效,达标为准。示范村建设工作纳入县级部门和有关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具体办法由目标办会同新村建设办公室制定。
中共蓬溪县委
蓬溪县人民政府
2006年3月 日
第二篇:州级新农村示范村
州级新农村试点村----呼吉尔特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呼吉尔特村地处县城以东,村委会距八卦城中心4.5公里系乡政府驻地,全村450户2352人,1.3万亩耕地,是全乡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行政村,2006年底,全村人均收入3179元。
自2006年9月,该村被确定为州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州县新农办精心指导下,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县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具体做法是:
一、以中药材种植、育肥牲畜、发展庭院经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为抓手,努力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一是依托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势积极引进外地药农在去年成功试种50亩山药、牛蒡的基础上,今年扩大种植300亩山药、甘草,同时试种水飞蓟50亩,2008年计划将山药、甘草面积扩大到1000亩,力争再用三年时间将中药材面积扩大到5000亩左右,使之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是发挥城郊优势,积极鼓励农牧民发展牛马羊育肥业,从棚圈改造、青贮窖、育肥贷款、育肥数量等各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激发农民育肥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村已动员30余户农牧民从事育肥业,2007年力争育肥出栏羊3000只、牛300头、马30匹,使育肥业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同时,加大力度继续加大良种奶牛引进和养殖,力争全村优质奶牛数量突破百头大关;三是充分挖掘庭院潜力,抓好庭院特色种植、庭院养殖、农家乐建设和一家一人劳务输出,特别要依托城郊优势、独特的蒙古民族文化和开发建设恰甫其海水库契机,挖掘各民族饮食文化特色,美化庭院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农家乐开发建设步伐。目前,全村内第一批已确定6户农家试经营,并启动了三条庭院经济示范巷道建设。四是抓住劳动技能培训和疆外输出两个重点,全力促进劳务增收。截止目前,全村986名劳动力已输出340人,输出率35%,其中72人参加了乡里举办的农村建筑工匠班和农家乐厨师班并取得上岗证实现就业,同时向山东青岛、内蒙等地首次输出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青年农工16人,实现了该村多年来疆外输出零的突破,为拓展输出渠道、解放农民思想、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以完善规划、五清五改为抓手,努力推动新村镇建设。一是编制了呼吉尔特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严格予以落实,将妨碍路、渠、绿地等公用设施的房屋围墙棚圈等建筑及地上附着物逐步进行清理,取得明显成效,为全乡今后的长远规划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积极寻求上级和项目支持,两年来共申请各类较大项目6个,先后完成了300平方米村委会工程、1万亩低产田改造工程、较少数民族饮水项目、100户抗震安居工程项目、100户沼气入户工程、13.46公里村巷道柏油工程等,总投资500余万元,极大的改善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广泛发动群众、建章立制,积极推进和实施“五清五改”(“五清”:即清垃圾、清柴草、清粪便、清路障、清庭院。“五改”: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将今年7月份定位全乡第一个村容村貌整治月。计划该村完成改水50户、改路15公里,改厕50座、改灶50户。新建防渗渠3公里,新植绿化树4000株、开挖改造土农渠20公里,改造土围墙1000米。目前,“五清五改”活动正在全面进行之中,通过加大环境整治和五好建设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三、以巩固五星级村党支部为抓手,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新农村。一是抓龙头强班子,调整充实了村委会班子,将2名工作不力的村干部撤换下去,调整有能力有活力的青年干部任村支部书记;二是抓机制、强管理,认真落实四个长效机制,落实重大事项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和村务公开制度,大力践行全新全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基层民主法制进程;三是抓阵地,强基础,充分发挥村级办公阵地“五个中心”作用,年初以来先后在村委会多次举办科技讲座、文艺演出、球类比赛和节日座谈会、总结会等,牢牢将广大农民吸引到党的阵地周围;四是抓文明创建,促文教卫生。积极开展文明户评选活动,调整充实村小学领导班子,改善学校和卫生室条件,农民新农和参合率87%,同时,从帮助协调贷款、建抗震房、增加生产资料等方面全力帮扶村里现有的贫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家庭,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篇: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范文模版]
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 促进民族地方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吴学军 2010-11-26
如何引领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是摆在民族工作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年初以来,毕节地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为统揽,推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牢牢把握推进新时期“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效地促进民族地方新农村建设,切实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地方(村寨)新农村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的新路子,是在目前情况下促进民族地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全面发展的新举措,是推进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程。2008年12月,省民委在全省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试点创建活动,拉开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序幕。我区经过2009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区上下进一步深化了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工作的认识,今年年初,地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出台了《毕节地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现场会并将示范村建设工作单列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示范村建设工作开展不力的县市区,年终取消评先选优资格。各县市区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具体工作措施,示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大方县把示范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选择3个乡镇4个村12个组作为示范村建设试点,涉及3059户1178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47.86%,2009年以来共投入3981万元用于试点村寨进村进组公路建设、窜户路建设、院落硬化、改厕改灶,民族民居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等,两年完成通村油路15.7公里,完成通组公路5公里,联户路完成10187米,院落硬化基本完成,民族民居建设完成753户。除“示范村”建设外,县财政还投入民族地方和民族文化建设资金1.5亿元。通过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使“三个离不开”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毕节试验区实现“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几条有益经验
通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示范村建设必须注重规划,做到规划先行。规划是示范村建设工作的龙头,专家指导、科学论证、规划先行显得尤为重要。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相结合,实实在在地做到保护、传承和发展相结合。
(二)示范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协力共建。示范村建设任务重、投入大、涉及面广,仅靠民族工作部门有限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资源,多元投入。将新农村建设、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统筹安排,捆绑投入,积极协调发改、水利、农业、林业、国土、交通、通信、广电、教育、卫生、财政对创建活动投入,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把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有效衔接,互取优势,互相配套,形成协调发展,共同受益,互利双赢的格局。
(三)示范村建设必须彰显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建设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一个特色层面,既要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又要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因此,要始终突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要组织开展好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民族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村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教育,坚持以村办小学为阵地,实施“五个一工程”,围绕素质教育,开设民族文化常识课,把民间工艺、民间舞蹈、民族常识、民风民俗引入课堂,使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得以升华。民居改造设计要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利于产业发展、贴近群众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美观舒适实用。注重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彰显地方性、民族性、差异性和现代性。要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并重,挖掘、传承和创新并举的原则,对民族文化精品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四)示范村建设必须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助农增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主题把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全部工作的核心,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当地群众找到一条稳定的增收路子,让农民尽快增收致富。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务必结合自身实际,把着力点放在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上来,只有生产发展了,“示范村”才能焕发生机、持续发展。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主导是关键。两年来的建设实践表明,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觉地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此项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示范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发挥作用。
(二)群众参与是基础。示范村建设中,当地群众既是建设工作的直接受益人,也是建设工作的主要参与人,无论是村庄建设、民居改造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离不开当地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需要强化当地群众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中来。
(三)合力共建是保障。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是一项全新的工程,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民族工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共建合力,努力推动“示范村”建设与经济建设,与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新格局。
(四)构建和谐是目的。示范村建设是促进民族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大举措,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任务。通过开展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缩小民族地方与非民族地方之间的差距,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始终保持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坚决防止大量开山、砍树、填塘的作法,依山就势,顺其自然,要注意保持水源与土壤不受到危害,研究落实防治严重自然灾害的措施。
二是要与时俱进。要注重现代文明的引入,建设材料要尽量使用耐用节能材料,绿色环保材料;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配套、节水配套,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要在节约用水、节约用地、节约各种资源上下功夫。
三是要注重人文环境的保护。对村落及其附近的人文环境要积极保护,新老建筑格调要相得益彰,以增加人文气息,传承历史记忆。
四是要量力而行。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力,要坚持自愿为前提,决不能强迫命令,劳民伤财,要坚持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同胞算细账、引导他们自愿干。
第四篇:示范村建设工作总结
示范村建设工作总结
我们蒋岙村由蒋岙、大坪地、周方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达4.28平方公里,山林面积5973亩,耕地279亩。全村总户数为620户,总人口1742人。
为了更好地为本村村民办实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构建和谐蒋岙。今年初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共投入十多万元,利用村原有的库房,经过二个多月的时间,建成了蒋岙村服务中心。目前村服务中心总面积达到了<370平方米>,其中服务大厅面积<65平方米>,室内配备了电话、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并设立了文化教育、综治调解、老年服务、计生服务、党员服务、社会保障等多个窗口,并新建了科普长廊等。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我村两委早已把此项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
一、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组织网络。我村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领导小组,由书记担任组长,村主任担任副组长,其他村班子成员担任组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有效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队伍和多支公益性、互助性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一些如宅基地审批、证件申领等与群众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代理、代办服务。大力推进“阳光党务”、“阳光村务”和民主管理,不断提高村级办事效率,增进干群关系,夯实基层基础,努力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成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社区服务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我村制定了完善的农村社区管理制度,包含文化教育、综治调解、老年服务、计生服务、党员服务、社会保障等各项服务项目的规章制度,并且将服务项目、内容、流程和服务人员岗位职责上墙,实行挂牌亮名办公,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加强服务管理,建立服务档案。村两委作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管理主体,负责日常管理的工作职责,切实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建设重点做好值班接待、档案管理、考核奖惩、群众评议、安全保卫等日常工作,确保中心管理有序。按照各项服务职责、日常管理制度办事,每天有2名专职村干部在现场办公,始终做到热情服务,文明礼貌,并及时为群众解答疑问,解决困难,办理服务事项。同时,建立完善的工作台账以及办事记录制度,并定期整理服务档案存档。每次服务事项均记录在册,未现场答复的事项,待完成后第一时间进行答复,做到“事事有接待、件件有着落”的服务宗旨。
第五篇:阿克其村州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申报材料
新源县喀拉布拉乡阿克其村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经 验 交 流 材 料
新源县喀拉布拉乡政府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一日
立富民之志 举发展之力 全心全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喀拉布拉乡阿克其村州级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按照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一部署,2010年该乡党委、政府把阿克其村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上报州新农办定为州级示范村。按照新农办的要求,结合阿克其村实际,认真进行了分析研究,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年以来,阿克其村以群众为主体,以宣传为导向,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
喀拉布拉乡阿克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以北600米处,东至72团四营,西与阿克俄依村相连,北抵72团畜牧三连,全村总人口1128人,总户数304户,全村总耕地面积3200亩,由汉、哈、回、壮等民族组成;下辖三个村民小组,党员35名,团员36名,基层组织建设配套齐全,砖混结构办公场所,面积为370平方米。该村抗震安居建房数为102户,安装沼气池60户。
2009年,该村立足农业,积极开展二、三产业,全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经济总收入达1184万元,人均收入5972元,人均增收882元,村集体收入20.5万元。该村1998年被评为“地区级文明村”,1999年被自治区命名为“电话村”,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村”,先后几年来被多次评为“安全文明村”、“奔小康红旗村”、“五个好”村党支部,各项建设走在全乡前列。
在阿克其村创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战略,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努力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一、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办公阵地占地370平方米。2006年,县组织部投资10万元,村自筹资金10万元扩建了阵地建设,目前办公室场所硬化面积达到380平方米,2009年新建80平方米卫生室;投资15万元,安装移动垃圾池15个、安装休闲铁椅13个,安装健身器材10组。新建草坪1220平方米,全村居民点栽种各种风景树4900棵。该村抗震安居建房数为102户,已安装沼气池30户。
为了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2007年,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得到全村群众的广泛支持,积极向上级争取了铺油工程,基本解决了群众行路难,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了确保农业丰收,我们还投资33万元,完成了各组灌溉渠道硬化3200米,开挖排碱渠4600米,改善了各小组的农业生产用水设施和灌溉条件。
二、村级经济发展情况
按照一村一品的农村农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的核心任务,初步形成两条产业链。
一是以发展小城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以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根据全村人多地少、多数用户居住在镇区的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极力引导,鼓励发展村办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几年来,我们先后采取了一整套内引外联、优先提供土地、优先供水供电等发展措施,先后办起了面粉加工厂、钢门钢窗厂、铝制厂、挂面厂等等大小民营企业,其中年产值过十万元的有10家。村民在镇区和公路两旁经商、开商铺的有50多户,从业人数达到300多人,年创产值500多万元。形成了便于经商、办企业、从事运输、旅店餐饮等服务业链。
二是以粮食加工为龙头,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确保实现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目标。形成以优质小麦高产栽培配套为主的种植、加工产业链。
三、村级村容村貌情况
针对阿克其村地处乡郊环境现状,我们以“三清五改一配套”为主要内容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工作,全面实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投资33万元,完成了各组灌溉渠道硬化3200米,开挖排碱渠4600米,改善了各小组的农业生产用水设施和灌溉条件。投入资金16万元对各巷道进行了清理整治,美化、净化、绿化了村容村貌。
2、投资4万余元购臵了15个移动垃圾池,每天指派专人将村民居住的三个小组清扫的垃圾集中运到垃圾场填理,基本改变了这些居民区尘土飞扬、脏、乱、差的现象。
3、投资156万元,村民筹资每户500元,共筹资15.2万元,乡村两级出资20万元,争取国家资金121万元。将全村3个村民小组的主干道全部铺上了泊油路,路总长度7100米。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4、按照上级有关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号召、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村民兴建沼气池和改厕,投资10余万元新建沼气池30口,引入国家爱卫会专项资金21.3万元,自筹资金11万元改厕200座,目前已完成20座。配套完成改厨、改厕、改圈,使村民的厨房实现人畜分离,人畜粪便入池,“一建三改”使全村200多户村民受益。
5、按照“经济要发展,规划必须先行”的客观规律,我们还对本村进行了科学规划,并按照乡政府规划,将3个小组纳入到镇区建设规划管理范畴。我们还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了平整。
6、计划新建2500平方米的游园小广场,当前前期准备工作(建址、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已就绪,上级配套资金到位,即刻施工建设。
四、村级信息化建设情况 作为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了提升全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服务支撑,走好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我们积极与县电信公司联系、协调,加速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家庭上网工程、百户电话工程,建立农民上网培训点,鼓励更多村民购臵电脑和安装宽带,我们采取农户出一点,村里补助一点,工作队优惠一点,县电信公司支持一点的政策。今年新增固定电话、手机用户98户,新增电脑宽带用户39户。目前已建设成为:
1、所辖自然村村村通电话,电话入户率达到99%以上; 所辖自然村100%具备上网能力,宽带入户率达到26%以上;
2、建有“党员远程教育点”,可以让党员时时受教育,让村民处处得实惠;
3、建有“农业信息网站”,农牧民群众可随时上网查询特色农业、种养殖、供、销等学用信息,为农牧民提供致富的信息平台。村办企业通过网站,加大了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
4、建有“村民阅览室”,村民可随时查阅资料,了解和收集信息,并成为村民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5、建有阿克其村网站,加强阿克其村对外宣传力度,对内增强村务公开透明度,提高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村级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村民主体、项目支撑、社会参与、统筹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助老助学”等各项目社会公益事业,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素质和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严格兑现“两免一补”政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每年对村内考入大学的每人给予资助1000元。
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参合率达到98%;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众的救助力度,全村“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达到100%,最低生活保障基本覆盖。
3、广播电视、手机电话普及率达98%。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有农家书屋、新级党员之家、党员远程教育站。结合节庆我们还积极开展广场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六、村级村务管理情况
注重发挥班子整体作用,加强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1、健全了青年、妇女、治保等组织机构。村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和谐,村务管理规范,群众放心满意。制定了《村党支部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村委会议事会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制度》等12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完善。
2、为了营造一个稳定、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还成立了阳光便民服务站,落实办公室值班制度,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村治保委员会工作制度、治安联防工作制度、村调委会工作制度,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调解小组,经常开展矛盾排查调解工作,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调解、早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调整充实综治、治保、调解、帮教、联防组织,广泛深入推行十户联防、联户联防的农村治安防控模式,全村无群体、越级上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自06年以来,阿克其村新农村建设全部实施项目采取“村里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挂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扶持一点、盘活资源筹一点”,使阿克其村的基础实施明显改善,为实现阿克其村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阿克其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由于各级领导的关爱,“五同”工作队的支持和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规范上来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要实现我们的夙愿,我们将面临无数的困难和挑战,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等待着我们去完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定会凭着务实、求真、求变、求进、求新、求强的精神,把全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拥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