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改革开放中汲取政治养分和实践精华
从改革开放中汲取政治养分和实践精华
■周为民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一讲话进一步揭示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人民军队是改革开放的亲身见证者、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阔步前行。在继承我军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从改革开放中汲取政治养分和实践精华,是30多年来军队建设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贯彻落实习主席“三个牢记”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开创军队建设新局面的必要举措。
用好改革开放生动教材,不断坚定广大官兵的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部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们党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党和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用好改革开放生动教材,就要引导官兵从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巨变中,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不断增强运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思想、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用好改革开放这一生动教材,就要引导广大官兵从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中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坚持走这条道路,中华民族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坚定对党中央的信赖。30多年来,党中央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坚定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在实施改革开放关键决策中、在处理国际国内复杂局面中、在战胜特大自然灾害中、在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中,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牢牢把握了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显示出卓越的治党治国治军才能,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信赖和拥护。用好改革开放的生动教材,就要教育引导广大官兵衷心拥护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借鉴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努力提高部队全面建设质量水平
改革开放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从特区建设的“深圳速度”到经济增长的“中国速度”,发展,成为始终高扬的时代主旋律。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难题,是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巨变的关键所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的任务非常艰巨,面临的挑战十分复杂,同样需要聚精会神谋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军队建设的阶段性特点,不断深化对建军治军特点规律的认识,正确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我军建设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前无古人的探索,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扬“摸着石头过河”、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墨守成规、不思变革,就难以跟上时代潮流,难以在异常激烈的世界军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着眼世界军事发展大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军情,坚定不移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使军队各项建设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取得新的发展进步。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重视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对军队来说,科学技术同样是“第一战斗力”。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征程中,应自觉贯彻落实科技强军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步伐,持续开展科技练兵和科技革新活动,提高科学技术对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应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地位,努力开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坚持加强和改进部队党的建设。把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始终坚持根本抓党建,扎实开展军魂教育,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围绕中心抓党建,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党组织建设发展的指向点和着力点,促进党在军事领域中心任务的完成;扭住关键抓党建,着力建设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党委班子,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抓住改革开放难得机遇,积极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为实现富国强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应抓住这一难得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积极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普及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是关乎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战略问题,也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部队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地方宣传、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广泛开展以青少年学生为基础、以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主体、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全民国防教育活动,推动国防教育进地方党委中心组学习、进课堂、进传媒、进社区,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浓厚氛围。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基础,积极走开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着力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结构、布局、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机融合;优化国防动员能力建设的结构和布局,形成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动员基础;借助地方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提升部队和国防动员建设信息化水平;在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为部队快速机动提供立体通道;抓住地方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深化部队饮食、商业服务等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质量效益。
军地合力为官兵排忧解难。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为部队官兵排忧解难的有利条件。部队应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帮助解决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比如,在军转安置方面,协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提高安置质量;在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方面,协调地方有关部门健全完善涉军维权机制,为官兵及其家庭解决涉法问题开辟“绿色通道”;在医疗保障方面,协调地方医院设立“军人门诊”,解决远离体系医院部队官兵看病就医难题,使广大官兵在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中,进一步增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
参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全面砥砺部队政治素养和军事能力
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始终铭记军队在改革开放战略视野中的历史方位,在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全面锤炼和检验部队,促进自身发展。
在服从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强化政治大局意识。自觉在大局下行动,是人民军队听党指挥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自觉讲政治、顾大局,为改革开放顺利推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军队积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坚决服从国家建设大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军要继续把支持国家改革和建设事业作为服从大局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有利于振兴国民经济的各项建设,为国家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
在为改革开放提供安全环境中增强核心军事能力。为改革开放提供安全环境,是人民军队使命所系。我军只有不断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才能切实履行好肩负的神圣使命。要始终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紧紧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以核心军事能力提升带动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提升,确保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一切任务。
在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社会前列中树立良好形象。军队精神文明走在全社会前列,是由我军性质宗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无论社会环境怎么变化,我军始终以良好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新形势下,广大官兵应继续贯彻走在前列的要求,始终保持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努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带头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大力推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进一步树立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在遂行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砺战斗精神。每一次抢险救灾任务,都是一场保卫改革开放成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特殊战斗。同时,作为和平时期最经常的任务,抢险救灾也是砥砺部队战斗精神的特殊战场。在遂行抢险救灾任务中,要着力培养官兵赤诚奉献的爱国情怀、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沉着勇敢的心理素质、军令如山的纪律观念、连续作战的体魄意志等,切实做到执行一次重大任务,战斗精神就得到一次“淬火”,核心价值观就得到一次升华,从而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更多优秀讲稿请登陆http://b707672.xici.net,或加QQ号53046914)
第二篇:汲取成长的养分(xiexiebang推荐)
汲取成长的养分,成就最好的自己
——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暑期,我有幸参加了宜城市第五轮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也留下了太多的思索!我不禁一次次问自己:我该怎样做?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在这里就从听取的报告中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教师必须多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多读书能提高我们的专业素质,便于灵活高效地组织我们的教学。我们常常愤然学生作文的语无伦次,思想贫乏,我们自己能写出让学生鼓掌赞叹的下水作文吗?学生抱怨语文是废课,多上一节不见长进,少上一节无关紧要,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我们的语文课,让他们觉得上我们的语文课是享受吗?语文教师的分析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语文课的底蕴、语文课的魅力。只有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人格魅力等综合提高,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鲜活,丰富充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多读书能让我们摆脱庸俗与平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功利化了,教师们也“同化”了,人文品格丧失了,书生气没有了,清高没有了,聪慧没有了,沉静没有了,变得粗俗、鄙陋、浮躁,日趋平庸。阅读不仅使人获得各方面知识,开阔视野与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一种宁静中、一种美的享受中得到修养的熏陶、灵魂的净化。读书,是时代的需要。课改,是全新的课题,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打造提升自我的机会。课改呼唤学者型的教师,呼唤老师读书思考。能读书会思考,教师就不会跪着爬着捧着“教参”,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而深入的思考与感悟,就不会人云亦云。教师的思维是“高大挺拔的”,学生才有可能不会成为“思维和精神的侏儒”。
“人之患在不好读书”。读书可怡情可益智,可厚实我们的底蕴,可照亮我们的学生,可亮丽我们的人生。课改来了,机遇来了,课之余,闲之暇,沏壶清茶,摊开书卷,是语文老师的别有的一番享受与幸福,何乐而不为呢?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课堂,创造多彩课堂.教师必须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尤其是在教学方面,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会上课单一,而是要有多种多样的课堂方式。只有形式多样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课,从而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水平。一堂课下来,教师一定要明白在教学生什么,学生发展了没有,改变了没有,学生走出教室与走进教室有无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绝对不仅是在备教材,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是否发展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要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这里说的方法也不仅仅是单纯表面意义的活跃,而是要看课堂有没有深度,好的课堂应是有生成感,推进感的课堂,教师不仅仅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还要看学生能提升什么,突破什么。我们要使课堂变成思维的舞蹈者。同时我们还应该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革教学方法的。老的教学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的需求了,同时也不可能满足我们新一代的学生了。所以作为当代的老师,不能只满足目前的状态,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学生。所以,就应该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学方方法。感谢这次骨干教师培训,让我有机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心灵的成长。
第三篇:《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演讲稿
《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演讲稿
树良好家风,建廉洁文明家庭,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四史故事讲述人,赵晨,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故事
“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踏上高原,看企业、访社区、进农村、考察自然保护区,总书记感慨地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了,我们这个党能够发展壮大起来不容易,夺取政权不容易,建设新中国不容易。为什么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因为我们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我行党支部也曾多次组织我行工作人员结合“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为洪水泉乡群众普及“防范电信诈骗”“防范非法集资”“个人征信”等金融知识,引导群众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避免盲目投资和冲动交易,提升金融保护意识,守住“钱袋子”。并在现场接受群众咨询,帮助群众解读金融知识误区,为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金融问题,践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研读“四史”,能让我们弄清楚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能从多层面感知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研读“四史”,能让我们 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021年10月21日是海东历史上的一日,在这场生死对决的大战面前,“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干部我带头”,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平安大通村镇银行银行党支部立即安排员工在物资紧缺的条件下,承担起团委组织的“一日三餐”,全员行动,不会做饭的员工就买菜洗菜送饭,会做饭的员工就尽心尽力的做好每一顿饭,一顿简单的饭菜,温暖了大家的身体、更坚定了大家战胜“疫情”的决心, 疫情在哪里,党员干部就战斗在哪里,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携手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就一定能在最短时间内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能守护好海东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人民,我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不计代价、不讲条件;为了人民,我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此一役,红旗漫卷;此一役,淬火成钢。在人民共和国走进的第71个年头,我们更加体会到“人民”一词的涵义。它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是个别、而是全体。它写在难以磨灭的史册上,更写在每个人的心底。
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也在抗“疫”大考中迅速集结,平安大通村镇银行银行全体员工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报名表上女同志的身影甚至比男同志还多, 她们是巾帼志愿者,她们发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耐心,践行着巾帼抗疫的别样担当。披上“红马甲”,穿上防护服,在“疫”情防控战场,高原青年以实际行动彰显“防控战疫、志愿有我”的使命担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曾经被贴上“佛系”“自我”“没有信仰”的90后,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民”精神,书写下了最灿烂的青春注脚。他们当中有的才刚结婚一个月,有的孩子才在牙牙学语,他们也因疫情见不到他们的亲人, 她们也是“最美家庭”的建设者。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石。家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4亿多个家庭以清风正气,和谐进步的风气带动个人梦想的启航,使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应当树立“学知在于用,思信在于行”的实践观。良好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良好的家风是促进发展的精神根基;良好的家风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石。家是一个缩小的国,国是一个放大的家,树立一个良好的家风,成为一个品质优越的人,只愿“家家之风,家家之训”能代代相传。所以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真正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成为充满和睦的温馨空间,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让廉洁文明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
第四篇:从典型中汲取前行力量
从典型中汲取前行力量(读报用报干部谈)
张令平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7日
05 版)
典型报道是党报党刊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典型人物,还是典型事件,都给广大干部群众树起了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咀嚼出来的金科玉律,给我们前行以精神动力。
2014年9月23日,人民日报一版刊发了《心里装的,都是乡亲》,十一版配发通讯《像西北白杨那样挺立》,报道了我市临洮县原县长柴生芳的动人事迹。之后又陆续刊发了《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责任”——还原一个真实的柴生芳》《是什么掀起强烈的“心灵海啸”——由柴生芳引发的时代思考》等文章。甘肃日报等党报党刊也对柴生芳进行了多角度报道。这些报道,有理性思考,有感性讲述,有动情描绘,从不同侧面追记了柴生芳可亲可敬可学的感人事迹。
一遍遍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篇章,让我们一次次经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净化,在深切缅怀柴生芳同志的同时,也更多汲取了他给予我们的信念和力量。自2014年以来,我们多次掀起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学习时代楷模、争创六个先锋”主题实践活动,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特别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形成了争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争做柴生芳式好干部的良好氛围。
典型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范例,一组好的典型报道胜过许多空泛的文件指示。柴生芳系列报道如同明镜,映照了党员干部的赤胆忠心。超常付出、忘我工作、吃苦奉献的柴生芳精神已深深扎根陇中大地,成为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
定西十年九灾。近年来,雹洪泥石流和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我们的党员干部学习柴生芳“心里装的,都是乡亲”,将灾后重建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统筹,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昔日的满目疮痍变成了今日的美丽乡村,坚强的灾区人民在漂亮的新居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柴生芳日记里的这句话,始终鞭策着我。两年多来,我始终牢记总书记视察定西时提出的“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切希望,始终牢记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定西的脱贫攻坚要走在全省前列”的指示要求,举全市之力狠抓任务落实。我先后深入7县区80多个乡镇督查调研,跑遍了全市70%以上的乡镇。去年全市379个贫困村近2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人数居全省第二,是近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力度最大、脱贫人口最多的一年。
柴生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定西干部群众“三苦”精神的生动体现,做好灾后重建需要这种精神,脱贫攻坚需要这种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需要这种精神。党报党刊发表的柴生芳先进事迹系列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奋发前行的无穷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必能挥桨奋击万重浪,敢立骄人不世功。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
第五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泉州晋江子江中学
王国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支柱和精神命脉。但是,当今语言苍白无力、假大空、乱喊口号、无病呻吟,脱离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致命弱点。要改变这种现象,使中学生作文充满活力,具有新鲜感,除了关注生活,还应该和传统文化结合,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一、从传统文化中获取语言营养。
当今书面表达所使用的语言词汇,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新词汇只占极少部分。由于我们社会引导的忽视,加之广大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以及社会网络文学不规范语言的干扰,当代中学生在写作时,书面语表达已经捉襟见肘,基本上是“白话(苍白无力的口语)成篇”,不少人纵有千言万语写不出,成了语言大街上的乞丐。
中学生作文书面语言贫乏,除了社会的原因,很大部分责任在我们学校语文教材,重政治思想的教育,轻语言品位的导向。当今高中语文教材里古典文学的篇目所占比例偏少,尤其要求背诵的经典作品不足,整个中学阶段六年,(以《2011年高考说明》为例)要求背诵考试的古典文学作品篇目只有二十三篇,还不如古代私塾学子半年的背诵量。要知道,学生作文写作书面语的最重要来源就是教材,而教材内最有效的书面语就是古典文学背诵篇目的语言词汇。区区二十三篇的背诵量,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来说,不是杯水车薪吗?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不说明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中学生写作中书面语的缺乏自然是文学阅读量的不足,要增加阅读量,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名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当今是使用的格言警句,不是原创于我们睿智的先贤吗?我们当今使用的成语不就是来源于我们智慧的祖先吗?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作文书面语更需要传统文化环境的熏陶,只有经过古代传统经典文学的耳濡目染,方能更好播下书面语言表达的种子。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古典诗词以及古典名著背诵量与作文语言的的表达水平有极大关系,中学生背诵量与作文写作语言词汇使用量的一般比例关系大约是一百比一,而且随着学生阅读背诵量的增加和写作中使用频率的增大,成递增关系。
如果只按照教材中要求背诵篇目量,是远远不能够保证作文写作书面语表达需要的。所以,我们在教材要求背诵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倍的背诵量,把教材中一些文句通俗、语言浅显、篇幅较短的古代诗词、散文纳入背诵范围,以增加学生的书面语言词汇量。
同时,在学生指导学生背诵过程中还发现,一个中学生背诵文章要想达到最大化的巩固、使用率,必须沿着这样的规律:朗读——背诵——理解——巩固——使用;而不是先前人们所认为的:阅读——理解——背诵——巩固——使用。在背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学生朗读,一个学生听,而听朗读的学生比朗读的学生背诵巩固速度更快。中国古代私塾教师正是无意识中按照这个规律对青少年进行教学的。这个规律的发现,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强中学生古典文学阅读、背诵,提升作文语言表达水平的信心。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除了必修模块的语文教材学习之外,我们还选修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强调每天朗读,将选修课本中的一些 经典篇目,要求背诵下来。此外,课外提倡学生根据兴趣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还鼓励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时,认真阅读书中许多优美诗词,尤其是《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游幻境中那些暗示人物命运的判词和大观园年轻人聚会时创作的诗词,揣摩其含蓄精美之处,并把自己所喜欢的诗词背下来。让学生在规范、纯洁、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经过大量古典文学阅读背诵的学生,他们的词汇量明显增加,表达简洁,用词规范,极少出现以往的口语连篇、词汇贫乏的寒伧状况。
当然,我们在提倡学生阅读背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并不否认学生阅读现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作用,只是要学生明白古典文学的语言,更适合作为写作的书面语,在书面表达时更规范、实用。
二、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精神营养。
作文写作是一种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人生观的展示。中学生拥有怎样的人生观决定了他们怎样的心态,也就决定了他们怎样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的目的,就是要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的积极一面教育学生,引领学生获得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在写作中自然透露这种进取精神,让积极向善的一面永葆活力,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当今中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三个矛盾,就是我们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1、希望国家民族强盛,但是缺乏责任感。把中国建成一个历史教科书上大汉、盛唐一般繁荣强盛的国家,让世界仰慕,是中学生作文中最美妙的理想:“让美国不敢对我们说三道四;让日本不敢觊觎我们的钓鱼岛;让东南亚各国不敢对我们的南海资源蠢蠢欲动”„„但是,这些幼稚的中学生们却很少思考,我们的国家民族应该怎样才能强盛?要靠谁来强盛?因为离作为中学生的自己太遥远了,现在有长辈为国家崛起在支撑奋斗,将来有下一辈为民族繁荣会奋发图强。唯独就没想到自己也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一员,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面对这种责任感缺失的典型表现,把先贤孟子那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中学生们身上唤醒,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我有意选了《孟子·公孙丑下·十三》进行学习,重点讨论“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国家强盛、民族兴旺每个每个国民的历史使命,而完成自己的使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个人的耻辱,是国家的不幸,是民族的悲哀。
2、渴望社会和谐,但是缺乏协作意识。现在中学生经常在作文中抱怨人际关系的不融洽,呼唤淳朴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在家庭中长期处在溺爱氛围中,家长的百依百顺,许多中学生行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诉求是否得到满足,只关注别人是否令自己满意,甚至只要求别人为自己服务。却很少甚至根本没考虑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在学习讨论《论语·雍也》时,就让学生明白,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别人,将心比心、以及推人。社会是众人的社会,应该在大家互相理解协调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大家的诉求,实现社会的最大和谐;如果大家只顾满足个人的欲望而不考虑别人的诉求,势必造成最大的社会不和谐。所以,孔子的“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达人”就是我们教授《先秦诸子散文》时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生存、处世理念。
3、期待建功立业,但是缺乏恒心。中学生年轻气盛,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学生们在作文中常描绘自己的美好理想蓝图,表达美好愿望。每当现实中学习艰难、考试受挫、竞争残酷、升学形势严峻等等压力接踵而来时,学生又会怨天尤人,见难而退。在作文中感慨“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哀叹生不逢时,甚至自暴自弃。要让学生在挫折面前奋起,而不沉沦,寻找励志文段学习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我选取《论语·泰伯》,学习讨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选《论语·子罕》,学习讨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选《孟子·告子下》,教育学生,人要经得起苦难磨砺,在遭遇困难时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时要能够振作,处在磨难中,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的基石。恒心、毅力从来是事业成功者的座右铭。
三、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立意启迪。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由内到外的一种感染熏陶,它可以从气质、涵养到精神、品格全方位浸染。
儒家圣贤教育人们要人们积极入世,拥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到今天,被我们学生学习吸收后,在作文写作立意上,经常演化为我们学生作文写作中提倡的努力学习,为国家民族振兴,贡献自己才智。
道家先贤开导人们顺应天道,实际上是把天地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体,把人们的内心与外界,人类与自然最大限度地融合。我们中学生作文中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保意识、和谐社会建立等等,这些写作文写作立意都是从道家的哲学理念中得到启示的。
释家先哲引导人们悟道,从外省内,挖掘思维的潜力,通过思考调节,达到心灵的平和、宁静。思维的培养是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在纷繁喧闹的世俗中保持冷静的思维,感悟出人生处世的道理,实现自我的超越升华,更需要释家的悟性。学生作文中的闹中求静、冷静的智慧、烦恼突围等等立意,都有意无意与释家的哲理暗合。
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营养土壤,让传统文化精华深入中学生内心,内化为人生修养,形成一种精神文化气质,即到达修身的目的,是我们中学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当中学生进行不断的传统文化熏陶,获得一定的传统文化积累之后,就会在自己身上内化为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人生观价值观判断,并水到渠成地在作文写作中展示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作文写作立意,这更是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