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2:4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

第一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这些文化,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亚洲,影响了世界。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宝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首先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活动地域最广,人数最多,历史最长,创造的财富最多,对世界的影响最大。所以,中华民族的特殊性较其他任何民族为强。当下,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行了35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十八大提出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深层根源,我以为要从中华文化精神中去寻找,从民族性中去寻找。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文化特点,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文化中培育精神,这样才能理解邓小平说的“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深刻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增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还要了解当下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意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但是,文化形态一经形成,又会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逐渐酝酿出一种普世性的价值理念。文化的作用要彰显,必须要有适合的土壤和平台。现代社会毕竟和传统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无法为传统文化搭建适用性平台。从经济形态看,当下社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平等交换为手段,以合法谋利为目的,从社会形态看,人们的法治观念、自主意识明显增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有鉴别的汲取适合当下社会的优秀部分,来增加我们的力量和自信,而不是“全盘复古”,来否定现代社会的发展。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还要有对人类的终极价值的信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社会,社会总是在发展中趋向完美。当下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许较传统社会高,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却不一定。所以,一味相信当下社会的一切,会迷惑我们对当代社会弊端的清醒认识,会为我们带来灾难性后果。对生态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已经证明了我们当初自信的谬误。人类在漫长的传统社会,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有好多已经成为普世的行为标准和终极目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就是要对人类的终极价值的怀抱信仰,对社会的弊端进行无情揭露。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警惕的头脑,人类公认的普适性标准来衡量当代社会,当下,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我们要以此为方向,为主体,惩恶扬善、激浊扬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来丰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让社会的发展方向始终朝着有利益与人类最大利益的方向前进。

第二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泉州晋江子江中学

王国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支柱和精神命脉。但是,当今语言苍白无力、假大空、乱喊口号、无病呻吟,脱离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致命弱点。要改变这种现象,使中学生作文充满活力,具有新鲜感,除了关注生活,还应该和传统文化结合,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写作营养。

一、从传统文化中获取语言营养。

当今书面表达所使用的语言词汇,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新词汇只占极少部分。由于我们社会引导的忽视,加之广大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以及社会网络文学不规范语言的干扰,当代中学生在写作时,书面语表达已经捉襟见肘,基本上是“白话(苍白无力的口语)成篇”,不少人纵有千言万语写不出,成了语言大街上的乞丐。

中学生作文书面语言贫乏,除了社会的原因,很大部分责任在我们学校语文教材,重政治思想的教育,轻语言品位的导向。当今高中语文教材里古典文学的篇目所占比例偏少,尤其要求背诵的经典作品不足,整个中学阶段六年,(以《2011年高考说明》为例)要求背诵考试的古典文学作品篇目只有二十三篇,还不如古代私塾学子半年的背诵量。要知道,学生作文写作书面语的最重要来源就是教材,而教材内最有效的书面语就是古典文学背诵篇目的语言词汇。区区二十三篇的背诵量,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来说,不是杯水车薪吗?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不说明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中学生写作中书面语的缺乏自然是文学阅读量的不足,要增加阅读量,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名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当今是使用的格言警句,不是原创于我们睿智的先贤吗?我们当今使用的成语不就是来源于我们智慧的祖先吗?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作文书面语更需要传统文化环境的熏陶,只有经过古代传统经典文学的耳濡目染,方能更好播下书面语言表达的种子。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古典诗词以及古典名著背诵量与作文语言的的表达水平有极大关系,中学生背诵量与作文写作语言词汇使用量的一般比例关系大约是一百比一,而且随着学生阅读背诵量的增加和写作中使用频率的增大,成递增关系。

如果只按照教材中要求背诵篇目量,是远远不能够保证作文写作书面语表达需要的。所以,我们在教材要求背诵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倍的背诵量,把教材中一些文句通俗、语言浅显、篇幅较短的古代诗词、散文纳入背诵范围,以增加学生的书面语言词汇量。

同时,在学生指导学生背诵过程中还发现,一个中学生背诵文章要想达到最大化的巩固、使用率,必须沿着这样的规律:朗读——背诵——理解——巩固——使用;而不是先前人们所认为的:阅读——理解——背诵——巩固——使用。在背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学生朗读,一个学生听,而听朗读的学生比朗读的学生背诵巩固速度更快。中国古代私塾教师正是无意识中按照这个规律对青少年进行教学的。这个规律的发现,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强中学生古典文学阅读、背诵,提升作文语言表达水平的信心。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除了必修模块的语文教材学习之外,我们还选修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强调每天朗读,将选修课本中的一些 经典篇目,要求背诵下来。此外,课外提倡学生根据兴趣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还鼓励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时,认真阅读书中许多优美诗词,尤其是《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游幻境中那些暗示人物命运的判词和大观园年轻人聚会时创作的诗词,揣摩其含蓄精美之处,并把自己所喜欢的诗词背下来。让学生在规范、纯洁、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经过大量古典文学阅读背诵的学生,他们的词汇量明显增加,表达简洁,用词规范,极少出现以往的口语连篇、词汇贫乏的寒伧状况。

当然,我们在提倡学生阅读背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并不否认学生阅读现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作用,只是要学生明白古典文学的语言,更适合作为写作的书面语,在书面表达时更规范、实用。

二、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精神营养。

作文写作是一种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人生观的展示。中学生拥有怎样的人生观决定了他们怎样的心态,也就决定了他们怎样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的目的,就是要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的积极一面教育学生,引领学生获得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在写作中自然透露这种进取精神,让积极向善的一面永葆活力,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当今中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三个矛盾,就是我们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1、希望国家民族强盛,但是缺乏责任感。把中国建成一个历史教科书上大汉、盛唐一般繁荣强盛的国家,让世界仰慕,是中学生作文中最美妙的理想:“让美国不敢对我们说三道四;让日本不敢觊觎我们的钓鱼岛;让东南亚各国不敢对我们的南海资源蠢蠢欲动”„„但是,这些幼稚的中学生们却很少思考,我们的国家民族应该怎样才能强盛?要靠谁来强盛?因为离作为中学生的自己太遥远了,现在有长辈为国家崛起在支撑奋斗,将来有下一辈为民族繁荣会奋发图强。唯独就没想到自己也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一员,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面对这种责任感缺失的典型表现,把先贤孟子那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中学生们身上唤醒,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我有意选了《孟子·公孙丑下·十三》进行学习,重点讨论“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国家强盛、民族兴旺每个每个国民的历史使命,而完成自己的使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个人的耻辱,是国家的不幸,是民族的悲哀。

2、渴望社会和谐,但是缺乏协作意识。现在中学生经常在作文中抱怨人际关系的不融洽,呼唤淳朴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在家庭中长期处在溺爱氛围中,家长的百依百顺,许多中学生行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诉求是否得到满足,只关注别人是否令自己满意,甚至只要求别人为自己服务。却很少甚至根本没考虑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在学习讨论《论语·雍也》时,就让学生明白,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别人,将心比心、以及推人。社会是众人的社会,应该在大家互相理解协调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大家的诉求,实现社会的最大和谐;如果大家只顾满足个人的欲望而不考虑别人的诉求,势必造成最大的社会不和谐。所以,孔子的“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达人”就是我们教授《先秦诸子散文》时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生存、处世理念。

3、期待建功立业,但是缺乏恒心。中学生年轻气盛,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学生们在作文中常描绘自己的美好理想蓝图,表达美好愿望。每当现实中学习艰难、考试受挫、竞争残酷、升学形势严峻等等压力接踵而来时,学生又会怨天尤人,见难而退。在作文中感慨“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哀叹生不逢时,甚至自暴自弃。要让学生在挫折面前奋起,而不沉沦,寻找励志文段学习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我选取《论语·泰伯》,学习讨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选《论语·子罕》,学习讨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选《孟子·告子下》,教育学生,人要经得起苦难磨砺,在遭遇困难时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时要能够振作,处在磨难中,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的基石。恒心、毅力从来是事业成功者的座右铭。

三、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立意启迪。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由内到外的一种感染熏陶,它可以从气质、涵养到精神、品格全方位浸染。

儒家圣贤教育人们要人们积极入世,拥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到今天,被我们学生学习吸收后,在作文写作立意上,经常演化为我们学生作文写作中提倡的努力学习,为国家民族振兴,贡献自己才智。

道家先贤开导人们顺应天道,实际上是把天地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体,把人们的内心与外界,人类与自然最大限度地融合。我们中学生作文中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保意识、和谐社会建立等等,这些写作文写作立意都是从道家的哲学理念中得到启示的。

释家先哲引导人们悟道,从外省内,挖掘思维的潜力,通过思考调节,达到心灵的平和、宁静。思维的培养是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在纷繁喧闹的世俗中保持冷静的思维,感悟出人生处世的道理,实现自我的超越升华,更需要释家的悟性。学生作文中的闹中求静、冷静的智慧、烦恼突围等等立意,都有意无意与释家的哲理暗合。

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营养土壤,让传统文化精华深入中学生内心,内化为人生修养,形成一种精神文化气质,即到达修身的目的,是我们中学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当中学生进行不断的传统文化熏陶,获得一定的传统文化积累之后,就会在自己身上内化为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人生观价值观判断,并水到渠成地在作文写作中展示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作文写作立意,这更是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期待。

第三篇: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正能量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正能量

邢济萍

中央党史研究室局处级干部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发言选登

编者按:2014年3月上、中旬,中央党史研究室举办了局处级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利用8天的时间集中学习讨论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大家按照规定的学习篇目和讨论专题,认真学习原著,深入思考领会,积极讨论发言,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了新的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有了进一步增强。大家的大会交流发言,既讲了所在小组的学习讨论情况,又从不同角度讲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有的同志还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建议。这些发言,集中反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成果。

现选登41位同志的发言,以期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进步。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2014年4月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正能量

邢济萍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93年的历史,可谓波澜壮阔!

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改造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从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带领人民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再到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在这90多年气势磅礴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中,蕴涵着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涌现出无数令人景仰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党的辉煌历史中有我们可以汲取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学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可以看到他多次讲到学习历史、学习党史的重要性,用生动的语言将历史称之为“最好的教科书”,将中国革命历史比喻为“最好的营养剂”,强调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下面我就学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结合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就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正能量谈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用党的历史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鼓舞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就是鼓舞人们开拓奋进的力量源泉。总书记在2010年讲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指出:“我们党在近90年的奋斗历程和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浦东敢闯敢试精神等等。”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诸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等等各种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庆祝建党90周年期间看到的一个报道,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90名大学生,分成9路开展一项大型主题活动“追寻”,他们沿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红色足迹,寻访若干在党的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纪念地。在他们“追寻”过程中,党的历史中所展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令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深深感动。一幅幅历史图片,让他们看到了风雷激荡的年代里共产党人不屈奋斗的身影;一件件革命文物,让他们感受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峥嵘岁月。在伟人铜像前、在烈士纪念碑下他们一次次深深鞠躬,一行行热泪洒落在大地上,泪水里净化了灵魂,感动中思想得到了升华。参加活动的同学动情地说道:“将历史的记忆变成我们脑海中真实感动的一部分,在崇敬与信仰中勇敢地继续前行”,“我会将这份收获小心翼翼地珍藏在行囊,熔铸入血液,凝定为意志,延展成生命”。这些青年的心声,说明他们在追寻红色足迹、体验党史文化过程中沐浴了崇高,共产党人不屈奋斗的精神鼓舞着他们在当代努力前行。这也说明,党的历史中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精神,具有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培育新人的重要作用,学习宣传党的历史,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公民素质、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升华思想境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用党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启迪人

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既有辉煌成就,也有艰辛曲折,这其中蕴藏了无穷智慧和宝贵经验。让人们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充分展示浴血奋斗的中国革命史、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牢牢把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正如总书记所说,“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 2 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

事实确实如此,当我们通过学习、参观,了解了党的历史发展主线时就可以发现,党的历史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是非常生动、非常丰富的。这其中“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有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既充满艰险又充满神奇,既历尽苦难又辉煌迭出”。(习近平2011年9月1日《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中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即使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过的错误和挫折,也都通过中国共产党自身得到纠正,并把从失误中得到的教训,转化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推动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成功开辟新的道路的宝贵财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倍加珍惜并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无穷的智慧和前进的力量,坚持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从而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信任、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用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感染人

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崭新阶段。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奋起革命,前仆后继,竭尽全力,不愧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90多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书写了党的光荣传统。当我们走进一个个党史人物故居,走进烈士纪念馆,走进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馆,总是被革命先辈们的不屈奋斗精神和崇高风范所感染。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一门六英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无私奉献。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一位有着稚嫩脸庞的年轻烈士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位在雨花台牺牲的最年轻的烈士事迹感动着无数人。他叫袁咨桐,牺牲时年仅16岁。这个年龄,在当今正是求学阶段,人生憧憬的画卷才刚刚打开,但他却为了理想和信念从容走向刑场。牺牲前他给他的二哥写了一封信:“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永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这种奉献精神和对使命的担当,在今天仍是特别值得提倡的。在革命先辈和英烈身上所体现的伟大品格和崇高风范,是同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抑恶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一脉相承的。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他们的奋斗精神仍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和鞭策,那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怀与担当仍是我们要继承的,这也是党史文化对于提升公民思想境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的重要作用之一。

四、用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励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是激励当代人为现代 3 化建设作出新贡献的学习榜样。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孔繁森、杨善洲、郭明义等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那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那高尚的精神境界,呈现给我们一个个人生的坐标,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

孔繁森,“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他用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强烈的富民之愿,用生命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价值”的问题;

杨善洲,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干实事,办好事,淡泊名利,两袖清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情怀,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度;

郭明义,20多年无偿献血,16年帮困助学,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当今公民道德的高度与力量„„

还有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体现着无私奉献、蓬勃向上的力量!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进取精神和高尚情操是当今激励人们前行的榜样。

总之,党的历史是极其丰富的,从中汲取的智慧和经验也是无穷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归纳和总结。总书记指出:“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而艰苦创业的伟大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业绩,就是要结合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相信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的正能量,必将汇聚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汲取传统文化养料

浅谈传统文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与作文教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德庆县香山中学

张清海

【摘要】古诗文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是古人留给我们精美的文化食粮,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教材。韩愈先生倡导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思想,成为指导作文教学的一盏指路明灯。

阅读与作文不可脱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可割裂,要把语文课堂转化成阅读课堂,把阅读课堂转化成作文课堂,把阅读积累转化成作文素材积累,把为文造情变成为情造文,把公式化模式化作文变成直觉化作文,让作文成为生活的表达,让作文成为心灵情感的产物。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课堂 阅读 作文

在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的情形下,课堂阅读教学就成为提高和培养学生作文的至关重要的主战场。

在学生古诗文学习不扎实的情形下,传统文化教学就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提高学生作文的唯一的途径。

探索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密切相结合,探索传统文化教学与作文教学密切相结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古诗文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是古人留给我们精美的文化食粮,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教材。韩愈先生倡导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思想,成为指导作文教学的一盏指路明灯。

阅读与作文不可脱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可割裂,要把语文课堂转化成阅读课堂,把阅读课堂转化成作文课堂,把阅读积累转化成作文素材积累,把为文造情变成为情造文,把公式化模式化作文变成直觉化作文,让作文成为生活的表达,让作文成为心灵情感的产物。

如何做到传统文化在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第一,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牢固树立作文意识,确立阅读为作文服务意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了阅读是作文的源泉,源头就是阅读,活水就是作文。

阅读是为了作文,所以真正的阅读必须完成“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好?”三个由阅读理解到谋篇布局的高级层次。能够弄明白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阅读不是目的,作文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语文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经典范文,语文课文就是作文教学的经典教材。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去阅读,有选择的去阅读,要按图索骥去阅读,要照葫芦画瓢去阅读,从教材中从范文中去收集作文例子和作文素材;作文构思时模仿作文的谋篇布局,修改作文时常把课文当作范文。要求学生带着作文的意识去阅读,确立阅读为作文服务意识。

比如写叙事记叙文,就从课本中去选择叙事类的范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写一件事的经典范文,结合记叙文写作,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如何写好一件事?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如何中心突出?如何抓住核心词“退”字来叙事?先模仿范文续写一件事。张佳佳同学写了作文《第一次说“不”》。《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写多件事的范文,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按照时间顺序写几件事的方法,采用历史与现实交替出现和一升一降相伴的记叙线索。王华炬同学写出了作文《我家门前的秋色》。《飞向太空的航程》也是写多件事的范文,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写几件事的方法。而《雨巷》则是场面描写的好素材,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刻划人物和渲染气氛的写作方法。冼健梅同学写出了《丁香姑娘》“逆风、细雨。在一片凄冷迷茫的雨中,在一条寂寥冷清的雨巷,伴随着一阵缓慢而沉重德脚步声,她来了,她走来了。纤腰、曼步。他撑着一把雨伞,犹如丁香一般地飘过这雨巷。她低着头,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微微的布了一层水幕。妙眉紧皱,嘴唇微张。仿佛有道不尽的忧愁。说不尽的哀怨。一滴水顺着她娇小的脸颊滑下,好比梨花带雨。她穿着与丁香姑娘一般颜色的旗袍,凄婉的绽放在这雨巷中。在一片凄冷迷茫的雨中,在一条寂寥冷清的雨巷,伴随着一阵缓慢而沉重德脚步声,她走了,渐渐地走了。烟消、云散。她消失在雨的哀曲里。”《荆轲刺秦王》既是叙事也是写人的记叙文,中心事件是荆轲刺秦王,成功刻划了荆轲勇敢智谋的人物形象,说服樊於期自愿献首级和蒙嘉引荐是人物对话经典描写,易水送别和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是场面描写,秦武阳作为荆轲的陪衬是侧面描写,对比突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法。

第二、教学中汲取传统文化养料,把阅读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主线,把作文作为阅读的最高目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明了阅读与作文是由量变到质变,破就是从阅读中汲取作文的养料,下笔就是作文。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讲写结合,读什么写什么,讲什么写什么,灵活地掌握运用。

阅读理解不是仅仅读懂获取的信息,而是完成阅读理解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弄清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作这样安排这样有什么好处。比如在学习景物描写的情景关系时,学生对古诗文即畏惧又喜欢,所以采取以写促读方法,要求先背诵会默写《采薇》,然后让学生自己从范文中找出“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再按古文翻译要求进行景物描写训练。“回想当初离家出征时的情景,春风吹拂杨柳依依;如今戍边归家路途遥远,下雨飘雪满天纷纷飞。道路泥泞步履难行走,又渴又饥人老身体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欢喜,我的内心谁能体会到!”。比如在阅读《伶官传序》一文中,安排学习议论文的结构思路训练,开头提出“盛衰在于人事”的论点,摆出“庄宗得失天下”的事实作为论据,引发对历史的感慨。主体接着叙述庄宗得天下艰辛过程,再对比分析盛与衰、得与失、难与易在于人事,还引用名言“满招损,谦受益”。最后引申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即提出论点,摆出事实,分析事例,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引出教训,在作文指导中要求学生按照范文结构思路进行训练。

重视作文结构思路安排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议论文的成型、成篇、成文的作文能力。很多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低下,其实就是作文的成型、成篇、成文的作文能力低下,好比如画人物肖像,连眼睛鼻子嘴应画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如何能够画好人物肖像呢?

第三、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使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的本义是当着众人的面朗诵的,书是读出来的,说明好作文得来不易。

把语文课堂变成阅读课堂,把“图书馆”搬到语文课堂里来。阅读可做摘要笔记或素材积累,可以阅读讨论或相互阅读推荐。特别重视阅读相互推荐,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阅读过的文章,由此可以检验阅读效果,把读、写、听、说串联起来,从提高阅读水平方面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把阅读课堂变成作文课堂。比如在阅读《阿旁宫赋》一文中,安排学习议论文叙与议关系的训练,开头描述秦始皇统一天下豪迈气概,交代阿旁宫兴建非同凡响,还绘声绘色描写阿旁宫的楼阁殿宇、飞桥曲境,铺叙渲染阿旁宫的朝歌夜弦、金块玉砾的荒淫奢靡。接着运用排比进行对比:统治者与百姓、乐与苦、穷奢极欲与灾难沉重、荒淫无耻与艰辛劳作。然后指出秦必然灭亡的命运。最后指出秦灭亡原因阐明论点,讽谏当朝统治者勿蹈秦朝覆辙。即先叙后议,借古讽今。叙是议的铺垫和基础,议是叙的深化,议是点睛之笔。

重视议论文叙与议关系的训练,主要是解决在议论文中如何以叙述为辅与如何以议论为主的问题,让学生辨别清楚记叙文与议论文的文体区别。为什么不少学生把记叙文写成了没有叙事或记人的抒情散文,把议论文写成了记事或记人的记叙文,原因在于文体不辨,原因在于不会叙事或记人,不会抒情或议论。

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把阅读当作写作文,把写作文当作阅读理解。阅读是积累,阅读是百日不见功的;阅读是量变开始的,阅读也是质变的开始;阅读可以带来梦笔生花,阅读可以带来思接千载,阅读可以带来视通万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重视阅读中的朗读,朗读可以加深记忆,朗读可以帮助理解,朗读还可以帮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背诵默写优秀的古诗文,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写出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反复阅读,精思阅读,积累阅读,整体感阅读,分清结构层次,感悟深邃哲理,理清复杂情节,品味语言魅力,体会心灵情感。

良好的作文习惯就是反复修改,精练多改,每练必改。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好作文不是写第一稿就成功的,往往要写三四稿,只有修修改改地写作文,学会修改作文,而且能够找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毛病去修改作文,这才是真正提高作文能力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作文的修改过程,正是提高作文水平能力的必经过程。作文不能缺少修改的过程,作文修改不是简单地改几个错别字,修改的重心应放在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四、阅读中利用好传统文化教材,作文中利用好范文示范作用,这是提高语文教材使用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范文是为了模仿,模仿是为了不模仿,不模仿才有了自由发挥,不模仿才有了创新。

比如议论文的写作难点之一,就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要求运用记叙,讲道理要求运用议论。

比如在阅读苏洵的《六国论》一文中,安排学习摆事实讲道理方法的训练。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先直接从正面提出第一分论点赂秦,后从反面提出第二分论点不赂秦,引出结论弊在赂秦。主体分别分析第一、二分论点,用赂秦事实对比证明赂秦的危害,用不赂秦的事实对比证明因赂秦的结果。最后假设推理不赂秦胜负未量,不赂秦是秦亡不是六国亡。得出沉痛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借古讽今,联系实际,讽谏当政者。

重视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方法训练,主要解决在议论文论点与事例关系的问题。论点是议论文的中心,事例是议论文的论据,事例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点与事例关系紧密,论证严谨。

议论文的写作难点之二,就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始终贯穿在作文训练之中。比如在阅读苏洵的《六国论》一文中,也安排学习语言表达的训练。《六国论》句式短小,语短理长,言辞暂截,文气流畅,情理兼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独到的特色。

第五,作文训练指导必须目标明确,要求清楚(每次作文有一到两个要求),按要求写作文,坚持面批,坚持修改不符合要求的作文,不仅当面讲清楚,还要求学生听得懂明白为什么要修改,按要求去修改作文。

强调高水平的作文训练,才能有高水平的作文。高水平的作文训练即包括目标明确,要求清楚,还包括对不符合要求的作文进行修改,还要让学生明白作文修改的原因,以及作文修改后的优点好处。

第六,让学生不怕写作文,在作文中让学生爱上写作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了阅读经典范文如同登临高山顶峰能够纵目四望,高屋建瓴地探知作文写作的秘诀。

学生有了阅读,有了直觉感受,有了素材积累,才能做到把平时的作文素材积累变成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的作文。才能做到把为文造情变成为情造文,把公式化作文变成学生直觉化作文。

特别针对“无话可说”、“有话不知怎么说好”、“不知有话说完了没有”的现象,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方式方法。

作文时的“无话可说”现象,原因在于一是阅读缺少素材积累,二是审题立意不到位。

作文时的“有话不知怎么说好”现象,原因在于阅读积累仅仅停留在忠实素材上,缺乏对阅读素材的创新,缺乏对阅读素材的使用应“以我为主”的原则。

作文时的“不知有话说完了没有”现象,原因在于不能从阅读中去整体上去把握范文的行文思路,缺乏高屋建瓴地把握作文篇章结构,缺乏掌握有效的论证说理的方法。

第五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摘 要: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小康社会的构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均需要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与引导”。总书记也在“十八大”后的多次重要讲话中突出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针对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可行性较高的路径措施,其中包括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互融合以及充分汲取由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等等,以期望能够对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中国梦;精神力量

总书记曾多次在公开讲话上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得到优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支持,进一步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了连绵不断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为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儒家所推崇的是民本仁政的安邦理念、法家所倡导的是奖罚分明的治国方针、道家所主张的是取法自然的人生信条、墨家所宣扬的则是兼爱交利的人生情怀......这些不同理念但却相同目标的各家文化汇聚成了推动中国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强大力量,在无形当中形成了富有强大生命力与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如今,小康社会的全面构建与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落实,均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支持,为了能够更加顺利的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传承优秀文化、开辟崭新未来”。

一、中国梦的历史轨迹与本质

(一)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轨迹

回顾一下我国的近代历史,这与中国梦的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事实上,中国梦本身与中国的近代史发展非常相似,都经历过了“辉煌——衰落——复兴”的曲折历程。在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将中国百姓陷入到了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中国社会沦为了半封建的状态。随后,千千万万个爱国人士自发的组成了一支支“圆梦团队”,开始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奉献自己的汗水和热血。例如由李鸿章和曾国藩领军的改良运动、以义和团为代表的革命战争、由梁启超发起的变法运动等等,这些顽强无畏的奋起抗争虽然为民族解放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但是却均以惨淡的失败所收场。在历经了较长时间的磨砺以后,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终于成功踏上了富强、民主的发展之路。

在新中国正式成立以后,崭新的历史起点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国家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均离不开经济建设的支撑,因此在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下,中华民族真正踏上了民族复兴的光辉大道。

(二)中国梦的本质概述

在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博物馆展览活动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次年的 3月 17 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人大会议闭幕式上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梦。”不难看出,中国梦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兴旺,同时还揭示了中国梦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梦”[1]。

二、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精神所在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沉淀后才逐渐形成的智慧结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仅拥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海量胸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支撑,并且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也奉献出了不容小觑的力量。

(二)中国梦赋予了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

单单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数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在其中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利益观念与精神气质。因此,在中国梦中所具备的组成要素几乎都深深的烙印着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价值。例如,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致中和”思想几乎是如出一辙;和谐社会发展理念同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同样是不谋而合;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还是相互相通的。

由此可见,当前社会中的很多理念都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汲取过来的,其不仅有利于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而是还兼具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可以丝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梦的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让我国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2]。

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的路径分析

(一)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梦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正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才让中华民族可以在国际的文化舞台中都具有着强大的自信心。当代的青年群体是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所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如果不能够进一步加深青年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就无法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自信顺利的传承下去,进而对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阻力。事实上,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由传统文化所积累得来的文化自信所代表的即为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需要着重认识到蕴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前景与发展优势,在进一步实施中国梦的基础之上,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同时还要将我国历代的优秀文化资源与文化代表展开更加详细的讲述,其中包括来自于儒家的积极思想、来自于道家的淡定优雅、来自于唐诗宋词中的文学艺术等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夯实当代青年群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3]。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互融合

通过上文中的内容可知,中国梦的实现是历代华夏儿女所共有的夙愿和理想。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我国的近代历史就一直处于“救亡图存”的状态,数千万华夏儿女都在发自内心的呐喊着“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与奋起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经了一段漫长的战争年代后,各路力量的碰撞与整合促使了中华民族不得不去寻求出另外一条更加适合的复兴之路,并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又一道明亮曙光。自从中国共产党正式进入到我国的政治领域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落在了党组织的肩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之下,在封建社会中受尽欺凌的中国人民开始奋勇向上,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浴血奋战后组建了新中国,让中国正式成为了众多世界民族中的一员。毋庸置疑的是,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坎坷无比且荆棘满布的,但是中国共产党却仍然坚守着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人民的“幸福梦”而去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中,经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正式踏入了顺利实现的征程,并且呈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光明前景。基于此,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要对我国各个阶层百姓的实际情况与利益实现展开更为深入的体察,争取早日实现国家梦、民族梦以及人民梦之间的融合和统一[4]。

中国梦的实现已经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的关联到了一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虽然是在经历了严峻考验后的近代历史背景下被提出的,但是其仍然具有着非常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这主要是由于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

首先,拥有着数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华文明让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与不可比拟的文化自信,这些都是中国梦顺利实现的巨大精神动力;其次,在中国梦中蕴含着令人动容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所在。在我国的近代史中出现过很多感人肺腑的爱国事迹,那些令人尊敬的革命先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汇聚成了精忠报国的精神信仰,并且在历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滋养下演变成了中华文化宝库中最最耀眼的明珠;再次,在诸多的中国梦过程要素中都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气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顽强不息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持,同时还要具备能够凸显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来进行引导,进而将国家梦想、社会梦想以及个人梦想更加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梦所倡导的和谐发展与合作共赢理念均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对应的力量支持,为此,中国梦的实现为的是让我国历代的民族夙愿得以早日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将我国五千余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为长远的传承下去[5]。

(三)充分汲取由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

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得到丰富实践经验的支持,关键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与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来不断的增强国家所具备的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继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来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 13 亿人口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由此可见,如若想要让中国梦得以更加顺利的实现,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来众志成城,努力去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将所有能够调动起来的积极因素都融入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程当中,尽可能的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能量发挥出来[6]。

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同时还需要得到宝贵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持。一直以来,我国的党组织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当成了自己的一项首要任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向传统文化内容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时代内涵。在经过了我国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以后,中国梦的实现已经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其中包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开拓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以人为本理念、“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等等,不难发现,中国梦的实现俨然已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及人民群众所具备的思想觉悟与文化自信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无形当中加快了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发展之间的融合速度,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式成为了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力量源泉,继而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根基得到更进一步的夯实与巩固。

四、结束语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需要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如果想要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更加顺利的达到实现中国梦的任务要求,亟待解决的另外一项问题即为调整传统文化资源内部的落后与不足之处。在日后的工作中势必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与困扰,但是需要坚信的一点是,中国梦的实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我们应当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对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展开更进一步的梳理和调整,积极的贯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将优秀的文化引进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出去,从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古为今用,让我国经过了数千年历史沉淀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的力量源泉。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更进一步的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理念紧密的融合到一起,要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完全的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去不断的推陈出新,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保留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浓郁的时代精神。最后,我们需要去更加的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中所面临的资源流失困境,应当采用更加通俗易懂且新鲜有趣的方式来诠释和传播传统文化,让这些富有内涵且发人深省的优秀文化能够在国人的心中不断的生根发芽,继而去将传统文化与国家的政策制度、舆论引导、教育体系、民间传承以及产业开发等领域融洽的关联到一起。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充足的养分,从而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输送源源不绝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雪申,王佩敏.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72-174.[2] 乔守春.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17(3):57-60.[3]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N].人民日报,2013(7):22.[4] 孟东方,王子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 [J].重庆社会科学,2013(5):66.[5] 魏师逊.“中国梦”与中国的社会正义论 [J].法学论坛,2013,28(4):37-48.[6] 石伟磊,王新元.论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J].理论研究,2013(3):30-35.

下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自信(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演讲稿

    《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演讲稿树良好家风,建廉洁文明家庭,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四史故事讲述人,赵晨,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从“四史”中汲取力量》故事“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

    从典型中汲取前行力量

    从典型中汲取前行力量(读报用报干部谈) 张令平《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7日05 版) 典型报道是党报党刊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典型人物,还是典型事件,都给广大干部群众树起了标杆......

    汲取青春正能量[精选]

    汲取青春正能量 记得看过一句话: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个空杯。——无论你怎么看,那个杯子都是装了一半的水,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还不如......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推荐)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

    从冤假错案中汲取深刻教训(合集5篇)

    致歉英雄,正义不能输于戏谑 每一张纸上都有方寸之地,有的书写着英雄的光辉,有的烙上了无尽的忏悔。近日,在人民法院报上,一块不大的地方刊登了两篇致歉声明。微博大V@作业本(本名......

    从语文教材中汲取作文营养

    从语文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 有一则关于作文的笑话流传甚广:老师告诉学生脑袋要灵活,学上一种方法可以“通吃”多种题目。比如,开头只要会说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就能......

    从改革开放中汲取政治养分和实践精华

    从改革开放中汲取政治养分和实践精华 ■周为民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从党史军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从党史军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从军梦连着强军梦。每一名军人都有一个兵之初的梦想,无论是艳羡挺拔飒爽的身姿,憧憬手握钢枪守卫边疆,还是无畏无惧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