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模式[★]

时间:2019-05-14 13:0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模式》。

第一篇:论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模式

论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模式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对公安侦查阶段引入刑事和解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对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现有模式及其分类做了说明,并结合实践对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一规范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标准及模式。

关键词:刑事和解 司法调解 公安侦查 和谐社会

一,刑事和解简析

1,刑事和解的概念

刑事和解是一种解决刑事纠纷的新型司法模式,它有别于以往我国传统强调国家对犯罪者的有效治罪及刑罚权的实现,将诉讼机构与被告人置于完全对立地位的司法模式;而是以被害人和加害人的关系为中心,注重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和对被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的恢复,也正是在此意义基础之上,刑事和解解决刑事纠纷的模式契合了我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笔者认为,刑事和解是在刑事诉讼中,对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的案件,加害人和被害人双方自愿就他们之间的刑事纠纷进行面对面的协商,加害人以真诚认罪、悔过、道歉以及合理赔偿等形式获得被害人的谅解,并达成和解协议,经国家专门机关见证和确认,使加害人获得相对轻缓的处罚,使受损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

2,刑事和解的基本特征

从刑事和解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刑事和解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刑事性。刑事和解首先是“刑事”,其次才是“和解”,其针对的是犯罪问题。在刑事和解中,刑罚的作用和影响始终存在,刑事和解仍然是在司法机关主导下对犯罪的处理。所以,刑事性是刑事和解的基本属性。

(2)自愿性。“和解”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纠纷。刑事和解就是刑事纠纷的双方主体通过自主协商达成合意,并依据合意达成解决刑事纠纷的方式。所以,当事人双方的自愿性是刑事和解的基本条件,也是提起刑事和解的原则性前提。自愿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意思应为双方各自自由意思表达,而非被迫;二是双方当事人对刑事和解的法律后果应为明知,而非被欺骗。

(3)公权力的参与性。刑事和解虽然是犯罪方与受害方的和解,但这一和解离不开公权力的参与。刑事和解的制度化表明,无论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进行的和解,还是在程序之外进行的和解,它都必须是国家所认可的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和解。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国家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对刑事和解进行监督和审查。这也表明,公权力的参与性是刑事和解的必要条件。

(4)适用范围的有限性。刑事和解不可能用于任何刑事犯罪案件。首先,必须是侵害个人法益的案件才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对没有确定受害人的犯罪是无法使用刑事和解的。其次,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刑事案件不适用刑事和解,因为案件事实不清,也就无法确定犯罪人及其在该案件中的作用。最后,刑事和解适用的范围过大、条件过宽会瓦解社会对犯罪的认识评价体系,牺牲法制的权威,并有可能影响长久的和谐。

二,公安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模式的种类

1,刑事和解模式简析

公安机关侦查阶段的刑事和解模式是指,在侦查阶段进行刑事和解的基本条件与方式,以及犯罪嫌疑人(加害人)、被害方,公安机关三方在刑事和解中的法律关系的基本格局。它是实现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程序和手段。一个良好刑事和解模式,有助于完成刑事和解的任务,并完整体现刑事和解的功能。

2,当前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三种主要模式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司法机关对刑事和解认识的不同,刑事和解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同的模式。笔者认为,在公安侦查阶段存在的刑事和解模式有以下三类:

(1)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自和模式

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自和模式是指,发生刑事案件后由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自行协商解决刑事纠纷,在达成和解后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由公安机关审查予以确认。这一模式中“自和”源于民间的“私了”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司法实践中也易于推广。但这一模式在实践当中,由于和解的过程中参与者均为与案件有直接关系的相关方,缺乏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难以保证和解的客观公正。

(2)公安机关促和模式

公安机关促和模式是指,发生刑事纠纷后,由希望和解的当事人向公安机关提出和解要求,经公安机关审查和解适格的,再由公安机关促成和解,此种模式也可称为公权力机关促和模式,比较重视公权力对和解的促成作用。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办案人员对案情深入了解,可以及时找到双方当事人纠纷的关键点,同时也可以发挥公安机关对辖区内部各种情况全面、熟悉掌握的优势,给纠纷双方当事人创造充分的和解机会,有利于和解的及时达成。但这一模式在实践中由于过于强调公安机关的促和职能,而难免使公安机关忽视打击犯罪的职能,放纵了犯罪,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

(3)委托第三方促和模式

委托第三方促和模式是指,发生的刑事纠纷到达公安机关后,公安机关认为有和解可能的,不自行促和,而是将该刑事纠纷委托专门的民间调解机构进行调解,达成和解协议后,再由公安机关予以审查和确认。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既有专业调解机构促成当事人双方的和解以便于案件的分流,也避免了公权力机关的过度介入。但这一模式,在刑事和解过程中由于公安机关缺位,一方面会使犯罪嫌疑人处于漏管失控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双方当事人及主持促和的“第三方”没有对应公安机关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刑事和解的公正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公安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中存在问题剖析

1,缺乏现实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可以支持公安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依据。一方面,《刑法》第36条有关民事赔偿优于罚金的规定、第37条有关犯罪的非刑罚处理规定、第98条有关告诉才处理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172条有关适用刑事调解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一些司法解释、规定、意见等含有刑事和解的精神。但是,在这些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中并没有关于“刑事和解”明确规定。

2,缺乏统一的适用标准

正如前文所说,目前对公安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还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与之相配套的刑事和解模式更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所以,各地公安机关在适用刑事和解的具体实践中,和解模式、和解程序也各不一样。不同的模式自然会有不同的程序,对刑事和解的结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目前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在模式使用上没有统一的规定,程序上也缺乏规范,致使在具体实务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刑事和解随意性,临时性以及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四,统一规范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标准及模式

1,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笔者认为应是:(1)被害人是自然人。(2)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3)加害人真诚悔罪。(4)双方自愿,且意思表示真实。(5)加害人主观恶性不大。

2,公安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统一模式

(1)关于加害人、被害人、公安机关或第三方参与人在刑事和解中的法律关系与基本格局。对于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该案件的办案人员不能参与和解,但其有将案情书面告知和解参加人的责任。所以,这种模式因为“委托第三方促和-公安机关消极参与模式”,具体设计为:以当事人双方的自由和谈为主,人民调解员主持促和为辅,公安人员消极参与。

(2)关于实现刑事和解的程序,即和解的启动,和解的场所选择、和解过程的监督、和解协议的签订及审查、和解协议的履行及救济等程序都要进行详细的规定。

五,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1,完善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法律法规。2,完善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监督制约机制。3,完善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救济性保障机制。4,完善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与社区矫正对接机制。

作者简介:王宾祖,1985年7月出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刑事诉讼法专业,内蒙古包头人。

第二篇:公安刑事侦查行为可诉性探讨

公安刑事侦查行为(以下简称侦查行为)的内涵是指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立案后,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的强制措施。根据法律规定,公安侦查行为的种类有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等。同时,因扣押派生出来的查封、冻结、追缴行为,因拘传派生出来的传唤

行为,因监视居住派生出来的暂扣证件行为等,也属法律规定的侦查行为。此外还应包括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经常采取的窃听、通讯监听、邮检等不由刑事诉讼法规范的秘密侦查措施。侦查机关不仅拥有如此多的侦查权,且在行使这些权力时拥有相当大程度的自由裁量权。而相对来说,我国对侦查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就显得很薄弱。笔者认为只有对侦查行为进行司法监督,才能更有效的保障公安机关依法办案、保护被侦查人的合法权益。下面笔者就侦查权的性质、将侦查行为列入人民法院司法审查范围的必要性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侦查行为具有行政属性不具有司法属性对于侦查权的性质,我国传统上是将其与检察权、审判权并称为“司法权力”,与此相对应,我国《刑法》第94条将负责侦查的人员确立为“司法工作人员”。近年来,由于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界对这一传统观点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笔者也认为将侦查权归结为司法属性不恰当,将其归结为行政属性更适宜。所谓司法,是由特定主体通过适用和宣布法律对具体的争讼进行裁决的国家行为。一般来说司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具有被动性。众所周知,司法活动实行的是“不告不理”原则,它是由适格主体依法启动程序,司法机关不能主动进行。而对犯罪的侦查,是公安机关对于怀疑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犯罪事实依职权积极主动地进行的调查或采取的强制措施。第二,具有中立性。司法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司法主体居中裁判,而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直接与犯罪嫌疑人周旋、较量,不具有中立者的地位。第三,具有独立性。在司法过程中,司法权的主体居于独立的地位他们只忠实于事实,忠实于法律,不受制于系统内外任何来源的权力。侦查机关则不具有这种特性,他们在追究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是组织严密的集体,必须遵从一体化的上命下从的模式。第四,具有终结性。是指相对于行政而言,法治国家中一切因适用法律而引起的纠纷以司法为最终解决途径。侦查机关显然不具有这种终结性的权力,侦查活动在整个案件处理过程中属于前期准备阶段,对于公民的法律责任并不能裁决。而侦查行为是以查明犯罪事实、查获犯罪嫌疑人、揭露犯罪、证实犯罪为目的的行为,其从主体、目的、结构、手段上都具有行政特征。(1)从主体上说,我国实施侦查行为的公安机关(拥有刑事侦查权的不止是公安机关,本文仅就公安机关而言)属于行政机关,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不因为其承担侦查任务而染上司法的色彩。(2)侦查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这一目的必然决定的在侦查中适宜作用行政权。侦查的本义就是警察利用国家权力诘问事实真相,查明犯罪嫌疑人,为刑罚权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侦查过程实际上体现了行政权的运用。(3)从结构上说,侦查行为不存在司法所要求的双方主体,即不存民主相对抗,利益相矛盾的双方以及从中立者的地位对纠纷事实作出处理的裁判者,却与其他种类的行政行为的结构没有区别:侦查的主体是警察,侦查的意图是查清犯罪事实,侦查的客观表现是实施了某些行为或采取了某些措施,侦查产生的法律效果是使被侦查人的权利、义务受到影响。(4)从手段上说,侦查强调效率而体现行政的风格。效率原则是贯穿于行政过程始终的,可以说,行政不讲效率,也就失去了其作用。司法虽然也讲效率,但更多的却是遵循严格而健全的程序,包括提起诉讼、审理、判决和执行等,并对各个环节规定了具体的保障制度,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的投入。如果在侦查中赋予太多的司法因素,如将听证规定为必经程序、甚至规定可以裁判等,那必然会影响速度,还会导致国家机关职权的混乱。因此在侦查过程中为了查清犯罪事实,为整个刑事程序打好基础,必须采取体现效率的行政模式,才能适应与纷繁复杂的刑事犯罪作斗争的需要。纵上所述,侦查行为具有行政性,不具有司法属性,也就是说其具备了人民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前提条件。对公安侦查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必要性对侦查行为的监督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检察机关的监督、来自公安系统内部的监督以及律师参与侦查活动进行监督这三种方式。因基于“侦查要属于刑事司法权力”这样一种传统观点,国家立法把刑事侦查活动排除于行政诉讼范围之外。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对侦查活动的监督一般采取事后审查的方式:审查公安机关该立案的有无立案、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捕和起诉的证据是否充分、审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无违法情况及审查已经侦查终结的案件等等。对于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除了逮捕以外的大量涉及到公民人身、财产或者隐私的专门调查工作或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实施

第三篇:公安刑事侦查行为可诉性探讨

公安刑事侦查行为(以下简称侦查行为)的内涵是指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立案后,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的强制措施。根据法律规定,公安侦查行为的种类有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等。同时,因扣押派生出来的查封、冻结、追缴行为,因拘传派生出来的传唤行为,因监视居住派生出来的暂扣证件行为等,也属法律规定的侦查行为。此外还应包括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经常采取的窃听、通讯监听、邮检等不由刑事诉讼法规范的秘密侦查措施。侦查机关不仅拥有如此多的侦查权,且在行使这些权力时拥有相当大程度的自由裁量权。而相对来说,我国对侦查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就显得很薄弱。笔者认为只有对侦查行为进行司法监督,才能更有效的保障公安机关依法办案、保护被侦查人的合法权益。下面笔者就侦查权的性质、将侦查行为列入人民法院司法审查范围的必要性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侦查行为具有行政属性 不具有司法属性对于侦查权的性质,我国传统上是将其与检察权、审判权并称为“司法权力”,与此相对应,我国《刑法》第94条将负责侦查的人员确立为“司法工作人员”。近年来,由于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界对这一传统观点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笔者也认为将侦查权归结为司法属性不恰当,将其归结为行政属性更适宜。所谓司法,是由特定主体通过适用和宣布法律对具体的争讼进行裁决的国家行为。一般来说司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具有被动性。众所周知,司法活动实行的是“不告不理”原则,它是由适格主体依法启动程序,司法机关不能主动进行。而对犯罪的侦查,是公安机关对于怀疑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犯罪事实依职权积极主动地进行的调查或采取的强制措施。第二,具有中立性。司法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司法主体居中裁判,而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直接与犯罪嫌疑人周旋、较量,不具有中立者的地位。第三,具有独立性。在司法过程中,司法权的主体居于独立的地位他们只忠实于事实,忠实于法律,不受制于系统内外任何来源的权力。侦查机关则不具有这种特性,他们在追究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是组织严密的集体,必须遵从一体化的上命下从的模式。第四,具有终结性。是指相对于行政而言,法治国家中一切因适用法律而引起的纠纷以司法为最终解决途径。侦查机关显然不具有这种终结性的权力,侦查活动在整个案件处理过程中属于前期准备阶段,对于公民的法律责任并不能裁决。而侦查行为是以查明犯罪事实、查获犯罪嫌疑人、揭露犯罪、证实犯罪为目的的行为,其从主体、目的、结构、手段上都具有行政特征。(1)从主体上说,我国实施侦查行为的公安机关(拥有刑事侦查权的不止是公安机关,本文仅就公安机关而言)属于行政机关,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不因为其承担侦查任务而染上司法的色彩。(2)侦查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这一目的必然决定的在侦查中适宜作用行政权。侦查的本义就是警察利用国家权力诘问事实真相,查明犯罪嫌疑人,为刑罚权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侦查过程实际上体现了行政权的运用。(3)从结构上说,侦查行为不存在司法所要求的双方主体,即不存民主相对抗,利益相矛盾的双方以及从中立者的地位对纠纷事实作出处理的裁判者,却与其他种类的行政行为的结构没有区别:侦查的主体是警察,侦查的意图是查清犯罪事实,侦查的客观表现是实施了某些行为或采取了某些措施,侦查产生的法律效果是使被侦查人的权利、义务受到影响。(4)从手段上说,侦查强调效率而体现行政的风格。效率原则是贯穿于行政过程始终的,可以说,行政不讲效率,也就失去了其作用。司法虽然也讲效率,但更多的却是遵循严格而健全的程序,包括提起诉讼、审理、判决和执行等,并对各个环节规定了具体的保障制度,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的投入。如果在侦查中赋予太多的司法因素,如将听证规定为必经程序、甚至规定可以裁判等,那必然会影响速度,还会导致国家机关职权的混乱。因此在侦查过程中为了查清犯罪事实,为整个刑事程序打好基础,必须采取体现效率的行政模式,才能适应与纷繁复杂的刑事犯罪作斗争的需要。纵上所述,侦查行为具有行政性,不具有司法属性,也就是说其具备了人民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前提条件。对公安侦查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必要性对侦查行为的监督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检察机关的监督、来自公安系统内部的监督以及律师参与侦查活动进行监督这三种方式。因基于“侦查要属于刑事司法权力”这样一种传统观点,国家立法把刑事侦查活动排除于行政诉讼范围之外。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对侦查活动的监督一般采取事后审查的方式:审查公安机关该立案的有无立案、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捕和起诉的证据是否充分、审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无违法情况及审查已经侦查终结的案件等等。对于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除了逮捕以外的大量涉及到公民人身、财产或者隐私的专门调查工作或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实施,都不需要经过检察机关的批准,侦查机关具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立法对侦查行为规定的公安内部存在的制约机制,就是侦查人员在实施强制措施之前,必须取得侦查机构负责人的授权或者批准,并由后者签发有关的许可令状,同时,侦查机构采取的其他强制性措施,如搜查人身、住所,扣押文件、物品或邮件,进行电话或其他方式的监听,查询和冻结,以及对公民进行通缉等,也须由侦查机构负责人经审查后予以授权并发布令状。律师参与侦查活动,通过对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侦查权的行使起到了监督作用。在这里笔者不想强调,检察院的监督范围太窄,且对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因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而监督不力,也不想强调公安机关的内部制约效果不甚令人满意,而是想说,这种所谓的“法律监督”和“内部制约”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因为作为侦查机构,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开展侦查活动的。检察机关尽管名义上属于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却事实上担负着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的职责,在诉讼目标和诉讼角色方面与侦查机构总体是一致的。侦查机构负责人无论是公安局长还是检察院检察长,都属于侦查活动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与案件侦查活动及其结果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因此检察机关的监督不足以发挥根本上的作用。司法实践中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非法羁押、超期羁押、非法搜查、任意扣押和窃听等现象,很多都是在侦查机构负责人授权同意下出现的,也很多都是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下发生的。这显然表明,只靠检察机关进行的法律监督或者侦查机构的内部制约,侦查活动将很难受到有效的司法控制。而对律师来说,他们对侦查活动的参与范围极为有限,只是在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提供一定的法律帮助而已,其参与侦查活动的范围受到法律、司法解释以及各种不成文惯例的严格限制,故律师对侦查机构权力的制约更是极其微弱。因此笔者认为由不负有侦查职责的具有超然、中立地位的司法机构对侦查行为进行司法监督,才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必要将侦查行为列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规定对于侦查过程中国家行政权力对个人造成的一切损害,公民均可以寻求司法救济,真正实现司法权的最后屏障功能。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实践来看,如不赋予侦查行为可诉性,很可能失掉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普遍约束,使整个社会面对失控的警察权力而束手无策。也许有人认为,即使侦查行为具有行政属性,也没必要通过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督。因为如果侦查行为侵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害人可以要求国家赔偿。但是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了行政先行的原则,赔偿程序复杂、冗长,加之对赔偿义务机关的信任不够,很少有人选择这样的救济渠道。况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诉讼就没有“权利”,一切行政“权力”都应接受司法监督。因此,只有将侦查活动列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才能使受害人权益真正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如此,公安机关不会以其违法行为系“刑事侦查行为”为由而逃避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司法实践中也不会因公安机关的违法行为是“刑事侦查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争论不休。当然也许又有人认为这样会存在法院干涉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之嫌,影响公安机关对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这个担心也是多余的。法院受理侦查行为相对人的起诉后,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原则,侦查行为可不要求停止。法院通过答辩、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程序的审理后,确认侦查行为程序合法,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即判决维持该具体行政行为;如确认侦查行为程序违法、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滥用职权或超越职权等,法院要么依法判决撤销该行为、要么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如行为对原告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还可判决公安机关作出相应赔偿。这样既保护了被侦查人的合法权益,又保障公安机关依法进行侦查活动,维护了警察权威。纵观西方各国,均建立了“司法授权”机制。即负责侦查的警察尽管有权实施具体的侦查行为,但对那些涉及限制或者剥夺公民个人自由、财产、隐私等权益的强制性侦查措施,不具有最终的决定权,要向法官提出申请,须取得法官的审查和授权,由法官依法发布许可令状方采取。同时还规定被侦查人对羁押这种最严厉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可随时提请法院进行事后的司法救济。可见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抛弃了那种将侦查行为视为国家对公民个人进行单方面追诉的观念,大体上都能够按照“诉讼”的形态构建侦查程序,将国家追究公民刑事责任的活动纳入“诉讼”的运行轨道。因此我国将侦查行为列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势在必行,此种监督方式,在我国对侦查行为监督初期采取,符合我国的国情。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法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同时建立“司法授权”机制也未偿不可,这对侦查行为相对人权益的保护更合理、更全面。

第四篇:公安阶段刑事公函-2015标准版

陕西云德律师事务所函

编号:

领函人: 交付: 事由:

批准人 : 时间: 注:本函用于向公安机关提交

……………………………………………………………………………

陕西云德律师事务所函

[201 ] 号

本所接受 的委托,指派 律师担任你局办理的 案件犯罪嫌疑人 的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

特此函告

陕西云德律师事务所

二○一 年 月 日 地址:中国•西安曲江CBD核心 曲江智慧大厦305、306室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南侧)律师联系方式: 电话: 手机: 附:委托书一份

第五篇:刑事侦查知识点

《刑事侦查》治安专业知识点

1、刑事侦查工作的概念,刑事侦查工作是公安机关依据法律和国家赋予的权力,运用各种侦查措施、手段和刑事科学技术,发现、控制、揭露、证实刑事犯罪的一项专门工作。

2、刑事侦查的构成,刑事侦查人员、刑事犯罪案件、刑事侦查对策、刑事犯罪信息、侦查技术装备。

3、刑事侦查的任务,侦查破案,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防控犯罪,制止减少刑事犯罪发生。

4、刑事侦查的方针,依靠群众—刑侦工作的基础;抓住战机—侦查破案的关键;积极侦查—侦查的基本要求;及时破案—侦查的最终目的。

5、刑事侦查的原则,党委领导;群专结合;依法办案;快速反应;侦查协作;保守秘密。

6、刑事侦查措施的概念,刑事侦查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在同刑事犯罪斗争中,依据法律、法规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是侦查活动达到侦查目的必须借助的专门工具。

7、侦查措施的分类,分为常规措施、紧急措施、重大措施、秘密措施、强制措施、防范措施。

8、常规措施,包括现场勘查、摸底排队、调查询问、侦查实验、公开搜查、公开辨认、侦查讯问、专案侦查。

9、紧急措施,包括通缉通报、追击堵截、控制销赃、解救人质、警犬追踪搜索。

10、重大措施,并案侦查、专项斗争、破案战役、办案协作。

11、秘密措施,内线侦查、秘密辨认、秘密逮捕、外线侦查、技侦手段。

12、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13、防范措施,阵地控制、电子监控、刑嫌调控、联防堵卡、技术预防。

14、调查询问的作用,查明案情,获取线索,搜集证据,核实口供。

15、调查询问的地位,是一项最基本的侦查措施,是运用量最大的侦查措施;是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侦查员必备的基本功。

16、调查询问的定义,调查询问是指侦查人员运用公开和秘密的方式,对事主、被害人、知情人进行询问,了解案件有关情况、发现犯罪线索、获取证人证言,以证实犯罪的一项基本侦查措施。

17、现场访问与案件侦查过程中的调查询问的差别,(1)现场访问是初步了解情况,发现线索的过程。第一,现场访问是在现场勘查阶段进行的一项调查询问工作;第二,现场访问的地域范围较为固定,一般在现场周围地域进行;第三,现场访问时间性较强,要求侦查人员必须尽快获得对采取紧急侦查措施有利的线索;第四,现场访问的形式只采取公开调查的形式进行。(2)调查询问是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深入调查。

18、“七何”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物、何果。

19、调查询问的方式,包括公开调查询问和秘密调查询问。20、公开调查询问,包括走访、开座谈会和约谈。

21、秘密调查询问,包括化装查访和委托代询。

22、调查询问的步骤,(1)询问前的准备包括了解询问对象、确定询问顺序、确定询问地点、确定应该邀请参加询问的人员。(2)询问的实施包括表明身份,说明来意;稳定情绪,转化思想;告知法律,明确义务;广泛提问,自由陈述;重

点提问,具体回答。(3)制作笔录并录音。(4)甄别询问材料。

23、调查询问笔录的格式,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24、制作询问笔录的要求,必须有两名以上侦查员在场(包括记录员)必须避免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名侦查人员在同一案件的不同询问笔录上同时出现;记录被询问人的姓名要与本人身份证上使用的姓名及在询问笔录上签字使用的姓名相同。在访问对象核对无误后在每页下方签名(盖章)并捺印,并在笔录末页注明“以上笔录我看过(或者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相符。”在其下方签名(或加盖名章)并捺印。访问对象拒绝签名的侦查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25、摸底排队的概念,摸底排队是侦查人员对已发生的刑事案件在案情分析的基础上,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在确定的范围内对可疑人、事、物逐个进行核查,发现侦查线索、犯罪嫌疑人和排除与案件无关人员嫌疑的一项侦查措施。

26、摸底排队的条件,有因果关系、因素条件、知情条件、作案时间、作案空间、作案工具、体貌特征、特殊技能、痕迹物品、赃物条件、反常表现等。

27、缩小摸排范围的具体方法,有交叉指向法、空间构形法、信息查找法、环绕现场法、脱离群体法、视频追踪法。

28、确定犯罪嫌疑人的条件,犯罪时空、犯罪因素和证据条件。

29、通缉的概念,通缉,是指公安机关为了缉捕在逃的犯罪嫌疑人,以通缉令的形式,通告各有关地区的公安机关及其它有关部门、广大群众予以协助的一项紧急侦查措施。

30、通缉的条件,犯罪行为到达某种严重程度,依法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已经基本查清;犯罪嫌疑人在逃,包括已有证据证明其实施了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和已经判刑或在押的罪犯。

31、通缉的对象,应当逮捕,但尚未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已被判决,在看守所或在押解或服刑期间逃跑的罪犯;拘捕之后逃跑的犯罪嫌疑人。

32、通缉令发布的权限,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有权在自己管辖的地区范围内发布通缉令;向管辖地区以外发布通缉令的,应将通缉令原稿和详细案件材料、清晰的照片或附件样品报送上级公安机关发布;如果要向国外、境外发布通缉令,逐级上报到公安部,由公安部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布。

33、通报的概念,通报,是侦查机关将发生案件和侦查过程中发现的有关情况,通告有关地区的公安机关,以便开展侦查协作的一项紧急侦查措施。

34、通报的范围,协查重大犯罪嫌疑人;协查犯罪嫌疑人身份;查明无名尸体的身源;查控赃物通报;案情通报;犯罪情报信息通报(预警)。

35、控制销赃的概念,控制销赃是指侦查部门在侦破有赃物的案件过程中,对有关线路、行业和场所进行严密监视,以便控制、查获赃物,从而发现犯罪人和破案线索的一项侦查措施。

36、犯罪嫌疑人处置赃物的主要手段,销售变卖、挥霍使用、隐藏寄存、无偿赠送、销毁破坏等。

37、犯罪嫌疑人的销赃规律,包括甲地作案,乙地销赃;化整为零,分散出售;改头换面,伪装转手;各负其责,盗销合一;卖废为名,销赃为实;选择地点,定点销赃;物色买主,移地交货;典当为名,进行销赃;以物顶钱,赌场转手;廉价转手,窝主销赃。

38、刑事辨认的概念,刑事辨认是指在侦查过程中,由侦查人员组织有关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人身、物品、尸体、场所等进行识别和认证的一项侦查措施。

39、辨认的依据,是被辨认客体在辨认人头脑中形成的反映形象。

40、刑事辨认的条件,辨认客体具有一定的可感特征;辨认人确以感知该客体的特征;辨认人具有正常的记忆能力;辨认环境适于辨认人再认。

41、辨认规则,先问后认、混杂辨认、分别辨认、事先隔离和禁止诱导。

42、辨认结果作为证据使用的条件,符合法定表现形态、按照辨认规则进行、与其他证据相印证。

43、侦查实验的概念,侦查实验是在现场勘查或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为了证实某种情况在某种条件下能否发生或怎样发生,而按原来条件进行重复实验的一项侦查措施。

44、侦查实验的原则,(1)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实验的原则,具体是侦查实验必须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侦查实验必须在用其他方法都不能达到检验、核实证据,查明案情的目的时才能进行;侦查实验必须经过法定的审批手续;侦查实验进行时必须要有见证人在场;侦查实验中严禁一切足以造成危险、侮辱人格和有伤风化的行为;参与侦查实验的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应对侦查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保守秘密。(2)实验条件力求与原始条件相同或接近的原则。(3)同一实验反复多次进行的原则。

45、公开搜查的概念,公开搜查是指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部门,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为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由侦查员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犯罪嫌疑人或犯罪证据的人身、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公开搜索、检查的侦查措施。

46、公开搜查的范围,犯罪嫌疑人、可能隐藏罪犯的地点、可能隐藏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

47、公开搜查的时机,现场勘查中获知犯罪嫌疑人或赃物、作案工具等下落时,扭送的现行犯罪嫌疑人或负案在逃犯罪嫌疑人到达时,追缉堵截中抓获犯罪嫌疑人时,侦查过程中发现证据或犯罪嫌疑人时,犯罪嫌疑人供述藏匿赃款赃物、作案工具等罪证所在地点时,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时。

48、搜查对象,住宅搜查、人身搜查、露天场所搜查、车辆搜查。

49、住宅搜查具体方法,看、翻、量、掂、敲、探、挖、验。50、《扣押物品、文件清单》,一式三份,持有人、公安机关保管人员、诉讼卷。

51、不便提取物品的《扣押物品、文件清单》,一式两份,诉讼卷、原物持有人。

52、并案侦查的概念,并案侦查是将同一个或同一伙犯罪行为人所作的若干起刑事案件合并起来,实行统一组织、指挥和行动的一项侦查措施。

53、并案侦查的条件,不同案件现场中的痕迹物证相同或有直接联系(特殊条件);不同案件中犯罪行为人的个人特征相同;不同案件中犯罪行为人的作案手段和行为动作习惯相同;不同案件中作案人选择的作案时间、地点及侵害对象相似。

54、并案侦查是重要的侦查措施之一,它在侦破系列性案件、打击流窜犯罪和集团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

55、立案的概念,立案,是指侦查部门对于受理的案件,经过初查,认为有犯罪事实存在,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并且属于自己管辖时,依照法定程序,决定立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的一项侦查活动。

55、立案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有犯罪事实发生、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属于自己管辖三个条件。

56、事件性质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故意犯罪案件。二是过失犯罪案件。三是非犯罪事件。

57、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办案部门应当制作《呈请立案报告书》,连同《接受刑

事案件登记表》等受案材料,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58、对不予立案的,办案部门应当制作《呈请不予立案报告书》,连同《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等受案材料,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59、将《不予立案通知书》在七日内送达控告人。对报案、举报、扭送人,及时告知不予立案的决定。

60、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应当在接受案件之日起三日内,将《不予立案通知书》送达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退回相应案卷材料。61、现场分析,又称临场讨论,是指侦查人员在对各种现场材料进行汇集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对相关的问题作出推断,为深入开展侦查奠定基础的一项活动。62、现场分析的任务,分析判断事件性质和案件的有关情况、检查现场访问和现场勘验的情况、决定现场勘验后对现场的处理方案。

63、现场分析的程序,依次为陈报材料、鉴别材料、展开讨论、作出决议,既首先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汇报、其次鉴别材料真伪、然后分析判断案情、最后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

64、现场分析重点研究的问题,(1)侵害目标和损失;(2)作案地点、场所;(3)开始作案的时间和作案所需要的时间;(4)作案人出入现场的位置、侵入方式和行走路线;(5)作案人数;(6)作案方式、手段和特点;(7)作案工具;(8)作案人在现场的活动过程;(9)作案人的个人特征和作案条件;(10)有无伪装或者其他反常现象;(11)作案动机和目的;(12)案件性质;(13)是否系列犯罪;(14)侦查方向和范围;(15)是否需要进一步勘验、检查现场;(16)处理现场的意见;(17)其他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

65、犯罪空间包括预备犯罪、实施犯罪和犯罪后续活动的地点。

66、侦查途径:就是侦查工作从哪里入手,用什么方法去发现犯罪嫌疑人,进而又用什么方法去获取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所经由的工作步骤。

可供选择的侦查途径:(1)从紧急措施入手选择侦查途径;(2)从因果关系入手选择侦查途径;(3)从人身形象入手选择侦查途径;(4)从痕迹物证入手选择侦查途径;(5)从赃物特征入手选择侦查途径;(6)从作案手法入手选择侦查途径;(7)从活动规律入手选择侦查途径;(8)从控制外伤入手选择侦查途径;(9)从并案侦查入手选择侦查途径;(10)从相关的手机信息的分析入手选择侦查途径;(11)从高危人群地域分布规律入手选择侦查途径。

67、侦查计划,是在刑事案件侦查工作一般规律指导下,针对案件实际情况,在分析、判断案情的基础上,对整个侦查破案工作所做的全盘规划和具体部署。

侦查计划的基本内容:1.立案的依据。2.对案情的分析、判断结果和侦查方向和范围的确定。3.侦查的具体任务、基本措施和侦查力量的组织与分工。4.对于在侦查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及其对策。5.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各个环节及衔接方法。6.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和有关注意事项。7.对于预谋犯罪案件,还应提出制止控制现行破坏和防止造成损失的措施。68、时空条件是作案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侦查实践中,只有当某人具备了作案时空条件时,再进一步考查其是否可以被列为犯罪嫌疑对象才有实际意义。69、围绕重点嫌疑对象进行深入侦查的过程,就是收集能够证实其犯罪事实或排除犯罪嫌疑的各种证据的过程。70、通过对重点嫌疑对象的住所或者与其有关的其他场所采取侦查措施,发现他所藏匿、保存的可疑物品,并且迅即将该物品或其形象资料交事主、被害人进行

辨认,以识别、判明该物品是否确系作案人所使用的作案工具或者确系是被他攫取的公私财物。

71、破案的概念,破案是指侦查部门对已经立案侦查的案件,通过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手段,在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存在并且确系犯罪嫌疑人所为的基础上,依法揭露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或者主要犯罪嫌疑人的一项侦查活动。

72、破案的标准,包括犯罪事实已有证据证明、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者主要犯罪嫌疑人已经归案,三者必须同时具备。73、侦查终结的条件,包括有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准确,法律手续完备。

74、补充侦查的案件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检察机关认为案件证据不足或犯罪事实不清,而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

二是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移送检察机关起诉,而检察机关认为犯罪事实不清,证据欠确实充分或者遗漏罪行或同案犯罪嫌疑人,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75、杀人案件的概念:杀人案件,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案件。故意杀人是一种严重侵犯公民生命权利的犯罪行为。

76、杀人案件的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就是侦查工作中的犯意,即犯罪动机和目的。77、杀人案件的分类:根据杀人的动机目的可分为报复杀人案件、图财杀人案件、强奸杀人案件、情感杀人案件、遗弃杀人案件、迷信杀人案件、殴斗杀人案件和其他杀人案件。

78、报复杀人案件:也称仇杀,指犯罪嫌疑人以报私仇、泄私愤为动机而实施的杀人行为。侦查实践中,由于引发作案人内心不满的对象不同,报复杀人案件具体表现为私仇报复杀人和报复社会杀人。

79、图财杀人案件:也称财杀,是指犯罪嫌疑人为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而实施的杀人行为。侦查实践中,图财杀人案件主要表现为抢劫杀人、盗窃杀人和谋财害命。

80、情感杀人案件:也称情杀,是指犯罪嫌疑人因感情纠葛引发矛盾而实施的杀人行为。侦查实践中常见的有奸情杀人、婚恋矛盾杀人、性变态杀人等。

81、根据杀人的手段来分:

1、机械性损伤致死;

2、机械性窒息致死;

3、电击致死;

4、毒害致死;

5、放火烧死;

6、其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些狡诈鬼满之徒,既欲致人死地,又想逃避罪责,使用特殊手段杀人。

82、根据尸体状态和身源状况来分:

1、知名杀人案件;

2、无名尸体案件;

3、无尸杀人案件,侦查实践中称为立线侦查案件。

83、杀人案件的特点: 1因果明显,关系密切; 2预谋策划,周密准备; 3现场明显,物证较多; 4手段残忍,方式多样; 5有意伪装,逃避打击。

84、杀人案件现场勘查应解决的问题:

1、鉴别人命事件的性质。自杀与他杀最主要的区别是自杀者都有一定的自杀动机,而且在生前有所表现,经过调查可以查到自杀原因。

2、确定现场是否为杀人现场。尸体所在地可能是杀人现场,也可能是作案人抛尸、移尸的现场。

3、判断现场有无伪装行为。

85、盗窃案件的概念;盗窃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

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犯罪案件。盗窃案件分为一般案件、重大案件和特别重大案件。86、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1000元至3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3,0000元至10,0000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30,0000元至50,0000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87、犯罪客体;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这里的“公私财物”一般是指动产而言,但不动产上的附着物,如土地上的农作物,山上的树木,建筑物上的门窗等,也可以成为盗窃案件的侵犯对象。另外,能源,如电力、煤气也可以成为盗窃案件的对象。

88、犯罪的客观方面;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89、入户盗窃。“入户盗窃”的“户”是指家庭及其成员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生活场所,包括封闭的家庭院落、为家庭生活租用的房屋、牧民的帐篷以及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等。集生活、经营于一体的处所,在经营时间内一般不是为“户”。

90、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91、犯罪的主观方面;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里的“故意”内容是指行为人依据一般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常识,推知该物 为他人所有或占有即可,至于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是谁,并不要求行为人有明确、具体的认识。

这里的“非法占有”不仅包括自己占有,也包括为第三人或集体占有,还包括毁弃等情况。行为人对非法窃取并占为己有的财物,随后又将其毁弃、赠与他人或者又被他人非法占有的,不影响盗窃案件的成立。

92、盗窃案件的分类。根据盗窃选择的作案地点可以分为入室盗窃案件和室外盗窃案件。

根据盗窃选择的作案方式可以分为偷盗案件、扒窃案件、拎包案件和利用计算机及其互联网技术盗窃案件等。

根据盗窃的目标可以分为住宅盗窃案件、盗窃金柜案件、盗窃枪弹案件、盗窃车辆案件、盗窃文物案件、盗窃牲畜案件等。

根据犯罪人与被盗单位的关系可以分为内盗、外盗、内外勾结和监守自盗等案件。

根据犯罪人的情况可以分为惯犯盗窃、偶犯盗窃、本地犯盗窃和流窜犯盗窃等案件。

93、盗窃案件的特点:

1、发案量大,多不易被及时发现;

2、发案之前,多有预谋踩点过程;

3、作案现场,多遗留有痕迹物品;

4、财物缺失,有赃款赃物可查控;

5、手段多样,惯犯有习惯性特征;

6、盗窃案件,犯罪成员极为复杂。94、盗窃事件的初查,就是通过现场勘查分析判断盗窃事件的性质,同时收集有关的证据,经过审查,决定是否立案侦查。95、盗窃事件初查要解决的问题:

1、查明犯罪嫌疑人进入和逃离现场的出口;

2、查明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方法;

3、确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时间;

4、确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目标;

5、查明被盗财物情况;

6、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过程;

7、发现、提取犯罪嫌疑人遗留现场的痕迹和物品;

8、初步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基本

特征;

9、分析判断盗窃事件的性质。

96、内盗特征:①盗窃目标准确;②盗窃时机恰当;③盗窃手法简单;④盗窃现场不乱;⑤现场大多伪装。

97、外盗特征:①盗窃前多踩点;②进出线路明显;③盗窃目标不准;④盗窃时机不当;⑤手法有习惯性;⑥现场也有伪装。

98、内外勾结——内部人提供目标、钥匙或各种信息,由外部人实施。特征是具有双重性。例如,侵入线路、撬破痕迹、目标、时机表明内盗物证,在中心现场又有外部人的痕迹等。

99、监守自盗——属于内盗一种。更值守护人员自己盗窃,谎报被他人所盗的案件。有典型的内盗特征,但常有伪装、故意转移视线向外盗转移,注意发现。100、通过各种侦查途径寻找盗窃案件的犯罪嫌疑人:

1、快速反应,追缉堵截;

2、判断去向,控制销赃;

3、调查物证,以物找人;

4、深入群众,摸底排队;

5、秘密巡查,守候伏击;

6、信息导侦,网上侦查;

7、审讯突破,深挖余罪。

下载论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公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刑事侦查学-复习资料

    1 刑事侦查学的对象 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研究侦查犯罪的措施、手段和方法的专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由刑事技术手段、侦查措施 和侦查方法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 。 刑事......

    刑事侦查学概述(精选)

    刑事侦查学复习应全面浏览课件及教材 刑事侦查学的概念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1款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

    刑事侦查论文

    ** 学 院 论刑事科学技术在刑事侦察中的作用及地位 论文 论文作者:许愿 年级: 学号: 专业: 完成日期: 1 摘要:现代刑事科学技术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及方法在同刑事......

    刑事侦查学教学大纲

    《刑事侦查学》教学大纲 广东警官学院《刑事侦查学》课程组编 广东警官学院侦查系 2006年5月18日 《刑事侦查学》教学大纲 (本科非侦查专业使用) 一、综合 1、课程的性质......

    终止授权委托通知书 刑事侦查阶段

    终止授权委托通知书 公安局: 一案已由贵局立案侦查,本案犯罪嫌疑人 已授权 律师、 律师作为犯罪嫌疑人 的辩护人,现本人向贵局通知如下: 1、 自即日起,解除 律师、 律师与本......

    审查起诉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实施细则

    审查起诉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实施细则(草案) 为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切实维护刑事案件被害人以及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根据刑......

    实用刑事和解协议书

    刑事和解协议书甲方:,男,身份证号码:乙方:),男,身份证号码: 事件:2014年2月25日,在娄底市娄星区一克拉酒店附近电玩城内,(男,身份证号码:)因打电游与电玩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致使右膝盖受伤,导......

    刑事和解协议书(范文大全)

    刑事和解协议书 1、刑事和解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甲方: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身份证号:住址:电话:传真:邮政编码: 乙方: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身份证号:住址:电话:传真:邮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