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时间:2019-05-14 14:0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 谈 小 学 语文 教 学 中 的 美 育

[ 08-06-05 09:07:00 ]

作者:盘红琼

编辑:studa0714 摘要: 语文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美好的天性,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跟据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美学教法,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一天天成长,使他们逐步具备美的欣赏力,美的创造力。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教学是现代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它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由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来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经验,其根本职能是育人、化人、使人成才。教学活动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蕴涵着对美的直接追求,存在着重要的美育功能。

美育,又称美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周扬在《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个人要全面发展,不能缺少技术教育,也不能缺少美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美育更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教学活动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一起体现教育目的,并渗透于多育当中。美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那就是以美启智、养智、优智,又以智识美、爱美、创美,从而智育因美育而使人聪颖慧敏,而美育因智育使人明快空灵。

语文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美好的天性,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从教材中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光赞美了白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美。《清澈的湖水》一文中对湖水的描述,如“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是一种景物的自然之美;小洁看到一个小孩把香蕉皮仍向小鱼后的不满,以及“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她大步跨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表现的则是一种爱护环境、注意环保的心灵之美。各种美的描述应有尽有,层出不穷。有写建筑美的《赵州桥》、《人民大会堂》;歌颂英雄的《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表现机智的《司马光》、《称象》;赞美诚实的《诚实的孩子》、《在金色的沙滩上》;描写科学家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爱迪生》、《一定要争气》等等。

二、通过朗读欣赏美。

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欣赏美。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于朗读课文,有人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课文像台机器,默读只是看到了它的外形,朗读才是把它转动了起来,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妙处。那么,怎样才能朗读好课文呢?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欣赏到课文的美呢?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一,指导学生正确地读,做到“五不”: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第二,指导学生流利地读,即要读得通顺、流畅,速度适当。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张永莉

美育是小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小学美育教学水平,必须抓住与中小学美育息息相关的重点学科,小学语文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学审美特征在小学美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育教学应全面的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而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从而更加喜欢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中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化平淡、枯燥为神奇而具有魅力,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受到美的教育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必须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感知——理解——创造”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美育中,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最终在审美创造中达到理解与情操的升华。

1、在审美直觉中感知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感知美的表象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因为这是审美的基础,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必须在他们眼前显示鲜明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审美环境。通过插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烘托出美的气氛,并运用直观教具展示文章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和美的构思。如在上一年级下册《识字1》的时候,因为该课八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描绘会出鲜花盛开、莺歌燕舞、小河流水的画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构成了一幅春景图,所以我利用课文插图,将学生引入春天的美好境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春天,感受春天,表现春天。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的唯一源泉。同时,感知又是美感的门户。审美必须有一个对象作为外来刺激,主体通过感知才能产生美感。

2、在审美理解中引发情感的共鸣 教育应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透过感性形象去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容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对此,我在教学中也深有感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

3、在强化训练中创造美,达到思想与情操的升华

语文美育中的审美创造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审美创造可以抓住作品中原有形象来进行提炼、加工、想象和构思,去创造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这样,学生的思想感情就很自然地达到升华。课文是个例子,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的美的形象、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学生每天在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的接触中,有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把其中自己认为比较有意思的东西随时记录下来,就是观察日记。随时记录观察所得对于写好作文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作家都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进行写作的准备工作。我们教师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学写观察日记,此后,这方面的训练要长期坚持,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都不间断

二、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

美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审美,因此,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显得最为重要。在这里我认为“教与学,授与受”这一问题。对于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学习,大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需要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学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在教学语文美育过程中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但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处方学习。而只有处方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审美的发展。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寓教与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做到这样,就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出发。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十分优越的便利。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录音、投影、录像、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审美的视、听觉,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响情感的心弦。学生会愉快地进入审美天地,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述例子中,讲授《欢庆》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情趣盎然,迅速进入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较好培养,而且使其也在美育的引领下深入学生心灵,真可谓一举两得。

3、以朗读来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感应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当然为教学提供优越的条件,而触发学生审美的情感,让其做到声情并茂,而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是最恰当的。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间强调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们提倡重视朗读是力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语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当然,对学生的朗读还应加强指导。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应有不同的朗读要求。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师生范读、分角色读、男女生个人读、小组读或者朗诵比赛等等。总之,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真正读懂课文,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感应。

三、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当今社会上,存在着不少不良现象:赌博、打架、盲目上网、玩电子游戏等。教师就有必要教导学生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有害毒物,坚决反对用黄色下流的书刊来腐蚀青少年。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培养其美的情感,完善其美的人格。

其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课堂内进行教育,还要对其进行课外教育,学生进入课堂,就是为以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准备的。因而对学生进行美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

最后、广大教师应当努力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如板书的合理与美观、朗读的声情并茂、语言的规范化、态势语的自然运用以及课堂艺术的不断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个人修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影响学生。总之以真善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认识美——发现美——孕育美——赞颂美”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事物、美的对象面前,受到直观熏陶感染,激起感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感化、陶冶。促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心灵美的人,做行为美的事,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弘扬美的风尚,谱写美的篇章。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的一些肤浅见解,望各位老师予以宝贵的意见。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摘 要】小学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小学美育的重要领域,而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教科书中已有的关于美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挖掘美,在课堂中的“起承转合”中落实美,并正确恰当地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呈现美,最后在课外语文活动中实践美,延伸美,才能形成一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美育整体,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本身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中就蕴含着对学习者情感、态度以及相关高级情感的审美教育内涵,而随着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做了很多的尝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地位日渐突出。

一、美育思想与小学语文教学

我国近现代“美育”思想是蔡元培先生任民国全国教育总长时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德育、智育、体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之一。他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在学校美育中,学校应充分重视文学艺术美的陶冶作用,以相关教学内容作为美育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心灵。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要尊重学生的审美追求差异,根据学生对美的追求,选择相关美育载体。而教学中的美育在实施过程中有重要的特征,即体验性、个性化、创造性,因此任何一个学科在教学环节中开展审美教育都需要创设审美环境,指导学习过程,在教学环节中都需要发挥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美育教学设计不仅在艺术类学科中可以应用,在其他学科中照样能够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的美及其呈现特点分析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1~12册教科书中的课文、插图、语文园地、课后练习、资料袋等内容可以按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分为四大类。其中自然美指自然界中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它包括自然景物美、自然现象美、植物美和动物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它包括劳动美、革命斗争美和人的自身美;科学美指科学活动所产生的美和美感;艺术美指艺术活动而表现在包括拼音和汉字在内的艺术作品中的美。

首先,这些美育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美,几乎每篇文章和活动环节都配上了相关的图片,这些色彩鲜明、线条鲜明、寓意明确的图片形象直观并且富有趣味地展现了教材内容。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反映社会美的插图占总量的44.8%,反映自然美的插图占26.1%,反映艺术美的插图占19.2%,反映科学美的插图占了8.7%,这些插图与文字材料一起,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热爱美好生活的感情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教科书在展示美的教材体系中紧紧围绕专题进行,新课标教科书是“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指导思想来编订的。从单元导语到课例再到各项语文教学活动都紧紧着围绕单元主题,同时即也是围绕着单元主题来展示美的。在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四种的美的类型中,其具体的美的内容又各有侧重,例如教科书在以展现自然美为重点的课文中展自然现象美的有4篇,展现动物美的有17篇,展现植物美的有8篇。

最后,各种美育因素在教材中实现了的有机整合,这有利于加强教科书的美与功能。每一个课例以及语文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不是某一种美的类型的单独存在,而是多种美的类型的融合。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草原》中既展现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又展现了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了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有机统一和整合。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本身就在应试教育的教育现实中就没有引起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一直被忽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但一些中小学校确实存在‘智育第一’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完善。我们有一亿多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想着大学的事,准备挤‘独木桥’。”应试教育以分数代替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本该成为学生美育培养的语文课变成了简单的应试训练课,知识本位的理念在教学具体实施中成为了主流,教学目标变得越来越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感受不到语文学习中的美感,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通过正确的途径引导学生找到美,鉴赏美,以最终创造美,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当务之急。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因此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效也要从它的这一特征出发,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美

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中挖掘美,这个过程是以教师能够研究学生的审美规律为基础的,因此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需要先于学生被开发出来,才能科学研究并且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审美认知正不断发展并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审美规律,从而对教学过程进行审美预设。

2.在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中落实美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要使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能落到实处,就需要采用恰当的美育策略,讲求课堂教学中的“起承转合”四个过程:“起”就是指情景的铺设与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美,创设一个利于学生理解本堂课要学习内容的情景,激发起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承”是引导学生围绕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探讨,从而在对文学作品的切身审美体验中帮助学生领悟到文本蕴含的美;“转”是课堂教学中的高潮,是有感情地对相关文本和内容进行诵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来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他们在经过对文本进行充分地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之后的一种情感表现方式,这个过程既要读出语言的韵律美,还要读出语言所描绘的情形、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藏的精髓;“合”是对文本学习的总结,这个过程要给学生留下抒发个体情感,自由表达美的感受和展开想象创造美的机会,语文学习教学中的美育最终目的是创造美,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关于美的感受,有利于学生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3.在课外语文活动中实践美、延伸美

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含有语文教学因素的集体活动,课外语文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冲破教科书文本的限制,走向语文应用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美育思想,这是小学语文自身学科特征的反映,也是新课程对小学教学的总体要求。要克服现状中存在的困境,小学语文美育要充分开发挖掘教科书中的美,再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自然地渗透美育内含,使美育实施的每一环节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将内容的有限和审美的无限相结合,从根本上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既得到知识,又能够获取受到美的熏陶,既会创造美,又会辨别美,成为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丁耀.小学美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36120-122.[2]钱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09.[3]蒋念祖.美学与美育系列讲座

(八)艺术美和美育(下)[J].江苏教育,1991(04):27.[4]孙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美育内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作者简介:

李家豪(1994~),男,汉族,浙江台州人,单位:江南大学。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

(一)形象美蕴涵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

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在教学《小珊迪》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优美的语言是从精彩的词句中品味出来的。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留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触摸这一词语,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样触摸春天的。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细读默念,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说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二、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使学生从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乎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和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创造美要靠丰富的想象。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语句优美的文章还需要多作解释吗?此时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不如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地点拨提醒他们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

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我也做到了尽善尽美,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兴趣阅读抓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二)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阅读中萌发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读。言显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着他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及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读。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无声的读,即默读。默读较利于理解内容和中心。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则应要求学生琅琅地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记忆精彩句段内容,想象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抓意境想象读。为了引人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描写。如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情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传神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思绪,使之生发想象和联想,得到美感体验;有的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命运或作品的旨意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让读者体味、辨析、感悟。因此,阅读作品中这部分内容,应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湾蝴蝶》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它们成群结队在树木花丛间、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犹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袅袅飘动。”“这些蝴蝶谷温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野草翠绿,鸟语花香,环境十分清幽”这两句话展开想象,把头脑中能想到的蝴蝶样子及其周边环境通过添画方式表现出来,使原来由三个个体组成的单调板画顿时活跃起来,黑板上出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们形状、颜色、飞行的姿态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飞舞的热闹场面。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激发,他们在平淡之中发现了神奇,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满足,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审美对象外现的形、质、色,还有画面所内涵、所跃动的灵性之美。

抓构思、布局联系地读。小学生口述见闻或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教师总叹学生说话、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划篇布局能力差,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文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使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如下三个步骤:

1、指导观察;

2、启发讨论;

3、完成创造。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先给学生一天的观察时间,让他们寻找观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课启发学生当堂讨论,由于学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备。因此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说,我的妈妈长得美;有的说,××同学的心灵美;还有的说,家里的某一盆花长得美。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思路打开,创作热情高涨,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完成对美的创造。

四、在生活中体现美,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上的格调和趣味。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美同样存在于童话故事中,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摹仿性。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的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二)审美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对比的方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讲的是有一只花公鸡,长得很漂亮。它先后去和啄木鸟、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鸟忙着给树治病,小蜜蜂忙着去采蜜,青蛙忙着捉害虫,它们都不跟公鸡比美。公鸡不明白为什么,去问老马。老马告诉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公鸡听了老马的话,再也不去比美了,它从此以后每天早起给人们打鸣报晓。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一是把爱夸耀自己美的公鸡与爱帮人们做事的啄木鸟等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公鸡以前的表现与后来的表现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融会贯通,并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体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再创潜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考 文 献

[1]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李文倩,《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4]盛雪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3期

[5] 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语文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语文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是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美好的天性,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跟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美学教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学生从美的情感体验中去习得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美育,又称美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周扬在《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个人要全面发展,不能缺少技术教育,也不能缺少美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美育更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那就是以美启智、养智、优智,又以智识美、爱美、创美,从而智育因美育而使人聪颖慧敏,而美育因智育使人明快空灵。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的。它的作用也许会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热爱生活的美好体验。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美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语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挖掘教材美

小学语文教材的美是丰富的,有形式上的美,有语言的美,有内容上的美,教师要善于从各方面、各角度挖掘美的因素,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1、形式美。新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图画美。书中有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有雄伟壮观的祖国山水画,有繁华美丽的都市风景画,有幽静秀逸的田园风光等,这些优美而富有童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插图,带给学生强烈的审美视觉效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此外,新教材还具有音乐美,书中编入大量的诗歌、儿歌、散文、饶口令和谜语等,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并巧妙的把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融入的文章,能带给学生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有利条件。

2、内容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充满着美的内容,是语文美育的最大资源。教材中有描绘辽阔的原野、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的诗文,有描写邱少云、黄继光、雷锋、张思德等赞美英雄模范的故事,有歌颂伟大、平凡、善良、纯洁等人性闪光点和鞭笞丑恶、落后、黑暗、等社会弊端的文章……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形象,反映了社会、自然、心灵、行为、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的文 章,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得到美与善的滋养。

3、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几乎都是语言的佳作。词语丰富精细生动传神,句式规范整齐灵活多变,修辞方式多种多样,这些都体现了语言的艺术美,是语文美育极好的内容。教师要善于从语言的内涵和运用技巧两方面挖掘出美的因素。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凝聚了民族全部的智慧,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中语言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感染、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震撼。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技巧和文采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汉字的形象生动,词语的丰富多彩,句式的灵活多变、修辞方法纷呈,章法布局富有变化,都是语言的技巧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鉴赏各中文章的语言技巧,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如《桃花心木》的清新隽永、《观潮》的气势磅礴、《匆匆》的简洁凝炼,富有诗意、《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严肃悲壮,《丑小鸭》的质朴通俗,富有童趣。《背影》中的舐犊情深等。

(二)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一堂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的课关键是要组织并掀起教学高潮。所谓教学高潮是指在教师精心策划,巧妙的点拨,恰当的引导之下,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感到振奋、感到愉悦,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烈,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的教学场面。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可以采取下列方法来组织并掀起教学高潮。

1、创设情境体验美。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感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讲授《桂林山水》时,让学生先进行一场通过课件带来的视觉盛宴,在脑海中努力想象它的美,进而通过阅读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从文字中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而这美丽的一切来自于大自然。利用,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生活实践,展示水源遭到污染、环境遭到破坏,提示人类的家园正处在危险中,逐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美丽的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知美、赏美、爱美、创美的情趣。

2、借助多媒体感悟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教师应当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要通过朗读,讲解,并配以图片、幻灯片、课件、录像来引导学生看、听、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深意和文章的艺术特点,从而感受祖国山河的自然美。而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则可以配以录音朗读、音乐、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捕捉课文传运的情感信息,丰富想象与联想的审美感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3、游戏

表演再现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编排课本剧,设置情景让他们演一演,以动移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并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表演,再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生动美。例如,在教《挑山工》着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就运用了“表演”这一手段,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词句的基础上让一些学生表演挑山工登山时的样子,让其他学生边看边说文中的语句,通过表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美化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语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驾驭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引人入胜。驾驭语言能力较弱的教师纵然满腹经纶,也是词难达意,语不传情。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美化教师的语言艺术。美化教师语言艺术要做到:

1、语音上,要做到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句读分明,流利圆润,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达出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思想感情。

2、语调上,要富于变化,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器官在经受长期不变的声音刺激之后,对该声音的感受力就会降低,导致人的疲劳。因此教师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才能有力、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3、选词造句上,要做到精细准确。汉语的词汇丰富,句型多样化,表现力强。教师要结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仔细分析推敲,精心选择最佳的词句,使教学语言明快、清楚、精炼、活泼,带给学生美的听觉享受。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写道:“小狗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了小狗的脚印。小狗对小鸡说:‘你看,你看,我会画梅花。’……”教学这一课,老师启迪学生:自然界和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美,就看人们会不会善于发现。小鸡、小狗的脚印,在不动脑筋的同学看来只是脚印,在“小画家”的眼里就是美丽的梅花、竹叶。学生听了点头称是。

4、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协调的手势、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做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这也是语言艺术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张琦(0920110304) 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出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摘要】美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语文的教学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美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语文的教学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颍东区新乌江镇中心学校 孙秀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担负着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任。在具体的,各环节、各类型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切实的开......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作者:李美娴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4期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在教学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