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时间:2019-05-14 14:0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张琦(0920110304)

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出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实施美育,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呢?本文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现成功喜悦这四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美育;语文;审美情趣;创造意识;审美想象力

现今教育的趋势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今后教育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美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也忽视、马虎不得。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所谓美育,也称美感教育。席勒认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当时新形势的推动下,响亮地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显示了他的美育思想的民主主义色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美育因素是极其丰富的,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善模仿等特点,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都应抓住以下四个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

一、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

“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既终极目的。”情感是儿童行为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创设审美情景,指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让他们通过感知,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揭示文章的内在美,调动学生情感,让他们进入无我之境后,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让他们欣赏、感悟作家塑造的美,让作家的情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一)欣赏作品的静态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如巴金所写的《鸟的天堂》,美的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景色,美的篇章结构构成文章的一大特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特别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出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鲜明,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绘的栩栩如生,使人如见榕树那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形象。这一整节的语句,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欣赏榕树的静态美。

又如《第一场雪》中,下雪后的景色美不胜收,“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还连续用了好几个叠词,如“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来描绘大雪后柳树、松树、柏树的美丽景色。通过品味,学生能对静态的美如痴如醉,这时候如果能因势利导,让他们想想在身边有哪些静态美。

(二)欣赏作品的动态美

景物的静态固然很美,但如果有景物的动态加以衬托,就更加美不胜收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静态美外,还可以让他们欣赏其动态美。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让学生随作者第二次游经“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那热闹的情景,与第一次看到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

(三)欣赏作品的语言美

许多作品都会运用语言这个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塑造小学生的人格。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当我们随作者一起放舟《长江三峡》时,似乎“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那激流澎湃的三峡,那万千气象中优美动人的传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意境美,更感受到母亲河流长江美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雄奇和伟大。

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如《金色的雨钩》中,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能顺利走出大草地,用缝衣服的针弯成鱼钩,钓鱼煮汤让“我们”吃,自己却啃“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当“我”发现这事后,老班长的语言更让人感动:“一路上,我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你们带出草地。”直到老班长支持不住,倒下了,也不肯浪费仅有的粮食。“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的话,没有诗人吟诗那种意境,没有作家写作那种修辞,平平实实的语言就能突出他那舍己救人的精神。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二、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教师只有通过审美,以自己的眼光认识和发掘教材的美,契合融进自己的情感,对教材的美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才能启发学生探求这些作品所蕴藏的意境、情趣。有意识地从启迪学生审美意识入手,引发学生发挥想象,在欣赏作品各种美的同时,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一)进入角色中想象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佳句和感人的故事,但有时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使学生难以深受感动。因此,我把现代教学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进入角色中,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例如教《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山那一段,可以先通过电脑软件把桂林一座座形状不

一、各不相连的山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通过局部动画展示山的姿态万千,在声像并茂的课堂中,学生定会身临其境,接着可以让学生想象这些山的外貌。

(二)身处现实里想象

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身处现实里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小学生们大多都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所以答案也肯定多彩多样,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爱的火花。

三、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优美动人的诗文应反复朗读,于诵读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因此要通过课文内容、课外阅读、格言警句的反复诵读、默想回味来进行美的熏陶感染。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合作读等。通过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平平无奇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使学生产生了不吐不快之感,于读中表现美、创造美,并把自己体念过后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比如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背景,把整个课堂都渲染成中朝两国人民离别时伤感的氛围,教师可以饱含感情地朗读了全文此时同学们定能有所撼动。就在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提问“你想说什么”同学们都会把抑压在心中的感情表现出来,纷纷赞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然后顺势让学生品读全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再细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感情。

又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 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他的声音哽住了——‘我,我„„’转身在黑板上用尽全身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每个人都会为那荡气回肠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震撼,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而这种崇高所产生的精神美便会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创造更多美好的事物。创造是使学生将前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进行分析,并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创造美。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中,当“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十分高兴:“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在指导朗读这句时,可能会有同学就把“啊”这个字读成惊喜的语气,老师这时候可以问原因,并指出:朗读的语气没有约定俗成的格式,只要你觉得合适,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

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启发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体会到作者的所见所感,体验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并明白美所具有的时代性、共同性的道理。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因此,朗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因此,我把握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并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其审美情操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课堂实践中展示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美,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有的学生说得结结巴巴,都应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愉快下感受自信美,直到过渡为迫切要求展示的表现美。

如在教完《小珊迪》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有感情的叙述,并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即席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帮帮小珊迪》的演讲大赛,让他们把小珊迪催人泪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所听者感怀身世,予以帮助„„

(二)在课外活动中展示美

社会之大,无处没有语文。语文美育无处不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美好的事物倾注感情,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并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占领学生深处阵地,为练笔作文打下基础。

另外,老师还可以经常在班上举办形形色色的比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从而发展自由展示美到创造美。

将美育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能力,而且对养成学生积极、乐观、活泼、勇敢、坚毅的性格和美好的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持之以恒,大胆探索教改新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增长财智。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6页 [2]《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页

[3]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549页 [4]刘勰,《文心雕龙》,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第二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三河市第六中学熊文彬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得享受中增长知识。可是真正到了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感到困惑,感到无法使美育在语文课堂改革开放下去。比如说,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自主和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面,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奢望他们能领悟出语言的文字美、体验出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在试听想象中去感受意境美等这些美德艺术享受了。有时,为让学生感受语文美,教师无论如何启发,学生依然是引而不导,启而不发,不能达到自主学习,共同探讨的目的。难道是学生不会欣赏美吗?不会鉴赏美吗?不会感受美吗?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也就是 说,在语文课上,教师怎样才能寓教于乐,实施美育教学?

一.在反复吟诵中去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对于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我认为,不如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去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我国古代就提倡“美读”。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多是经典范文,学生在吟哦诵读中去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并且在体会中会有所感悟。

现代文中也有许多经典文章对于这些优美的句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点拨

下异口同声地齐读,老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替换地轮读,男女生分组诵读,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背读。逐句进行接读,众生鼎沸的速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韵律美。通过开展这个活动,学生能够理解这段文字写出了鼎湖山多层次的泉声: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读徐疾,节奏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文章由辨声而想象声音产生的具体情境: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学生在诵读中激情四射,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并纷纷要仿写!

长期以来,教师对词汇和句法的注入式教学,是学生早已习惯当“厅长”,懒于诵读,更厌于思考。所以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教师的任务就是以读带讲,以导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解疑释惑领读成诵,熏陶养成语感,并在反复诵读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抓住文章中心。

二.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语言

寓教于文,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语言美,也不失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途径。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语言文字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昧,这是语文数学的本位,这样,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审美教育。

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也是感染力强的语言,例如,朱自清的《春》,以“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的美丽,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的、健壮的春天。使抽象的春天变得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

文章的字里行间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细细品味这诗一般的语言文字。会使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因此,导引学生品词析句在阅读赏析中领悟作者笔下的美。通过品味文章美的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到。

三、在视听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关于如何启发学生感受语文课文的美,我认为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视听想象中感受意境美,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善于创制情境,充分运用想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心使像,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才能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例如八年级下册中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的景物巧妙的组合起来,创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在学习时,我启发学生根据诗中前三句的九种景物展开想象,使自己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

学生在我们引导下边读边想象,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一幅幅画面,从而感觉自己好像就是那个骑着瘦马的天涯游子。我就是这样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让学生在视听想象中感受到语文课文的美。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

以个性化的阅读写作展示美,在学生学次写作阶段,我们完全可以适当降低审题立意诸方面的要求。让题材开放-------题材无禁区,学生有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的自由;让修改自信------------修改权属学生;或自改,或互该,或集体该,让讲评更民主--------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讲评,指出优劣高下,提出建议,让成果共享---------或在班上交流,或变成手抄报,或登上校报,或对外发表。

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创造美。让作文展示学生生命活动的轨迹,作文才会有思想的碰壁,心灵的歌唱。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小剧场,改变、演.出课文剧„„.文章本是有情物,当他们用青春的生命去拥抱这变换的广阔世界,写出的文章,必有新鲜的生命在其中跳荡,喷洒的是热血,燃烧的真情。在如此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学习,岂不美哉

教材内容的延伸性给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生成空间。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未来,教师的使命与家长的期待促使我们勤学不辍、斗志昂扬。美育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可为,侧重美教育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美德,锻炼学生的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育使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材料,只要我们满腔热忱的去实践,潜心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三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内容摘要

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近代的教育家更是对美育高度重视。美育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实现以美育人,以美怡情的目的。这就要求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美学理论修养,充分认识美育的意义及美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遵循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原则,把握好中学语文美育教育的实施方法,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等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

韦波,出生于1977年5月3日;1999年毕业,已有12年教龄,五年带毕业班的经历,现任职称是中学二级教师;工作单位是广西岑溪市甘冲中学(邮编 543200)手机:

***。近三年发表的论文:教学设计《春》、《心存感恩 成就人生》、《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美育》、《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健康人格的塑造》

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近代的教育家更是对美育高度重视。在今天新课改、新理念不断发展、更新的教育教改背景下,美育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实现以美育人,以美怡情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原则:“以美育美”

美育的实施应遵循它自身特殊的规律,在语文审美活动中以感受美为主要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评价标准,才能为学生鉴赏美,以及创造美奠定基础。美要靠心身去体验去感受,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大多在课堂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探索美育实施的原则,这样美育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施。

1、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

我们应该选择好能够作为审美教育载体的语文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在这一点上,我们应明确新编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品质情趣及审美能力的要求,以此为标准来推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赏美、创美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高雅情趣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和育人的目标。

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变得高雅,至理让学生更加聪睿。由此,我们应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仑美奂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有着“人生自古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也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而有较高美学修养对于人的学习和一生的作用不言而 1

喻。

总之,我们要以美的事物去教育学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就生活在美当中,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习审美和创美。、“美”的语文教学方式

既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和创美方面的教育,那么,我们就必须以“美”的教育方式来从事这项工作。我们应该选择具有艺术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既可以做到增多一个美育的途径,又可以对学生进行身教,收到逐渐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丰富多彩的语文材料为我们选择颇具美趣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诸多便利。在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7】借助声、色、光等媒体创设激发情感的情境,使学生自觉而积极地进入审美状态。如教《海燕》,放一曲贝多芬的《命运》,学生就会在音乐欣赏中顿悟生活的真谛,品味《春酒》,听听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学生们会顿生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作者眷念故乡亲友和母亲的深情所感动;有时播放一段风景片,挂上几幅图画,唱上一首歌曲,所收之效,则会远远胜过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审美教育的开展还应重视过程的“形式美”。

3、把握好美育与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进行需要教育者的系统控制,因此,教育者应有美的气质以及对美和美育的良好把握。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素材对学生进行美学修养的培养,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自已要能真切深入地感受到美,而且要把自已的感受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出来,以启发学生产生美的感受,还要用语言对这些感受进行阐释,引导学生认识美,赏鉴美。我深深体会到,要实施美育就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敏锐地感受力,还要有鲜明生动的表达能力,深谙审美的规律,明察美学的奥秘,要对美有充沛的热情,这样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才能更符合审美的规律,取得应有的效果。

虽然说语文教学同美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美学修养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语文科的学习,但是勿庸置疑的是,语文也有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完全等同于美育。在这一点上,教师也应掌握好分寸。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需要教育者有良好的掌控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只要做到选择美好事物和情理,辅之兼备教育教学和审美规律的方式,再加上一个有较深美学造诣的施教者,那我们的目标便实现了一半。简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原则就是“以美育美”。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人们总是追求美,但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我们认为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给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胜任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的实施美育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美的感受,切实提升学生赏美和创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审美的素质,语文教师应学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加强美学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具备审美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光荣职责。

教师的审美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崇高的人格品质。教师要有正直、诚实、廉洁、公正、谦逊、坦荡的品格,要能扎扎实实地工作,堂堂正正地做人,在人格人品上体现出美,以美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②较完美的业务素养。教学是一门活的动态的语言艺术。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是科学地艺术地运用语言的高手。因此,语文教学的“讲”要形神兼备,讲求语言规范,做到口齿清楚,吐词正确,语调、韵律、节奏恰到好处。说普通话是生动活泼“传神”的基础,讲求遣词造句之工,收妙语连珠之效,更是“传神”的需要。而这传形“传神”,则需要借助教师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的语言终究是苍白而无力,空洞而蹩脚的。语文教师的“书”,也要简洁秀丽。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美的板书,对学生影响和感染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任何语言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另外,优美的字体、巧妙的布局、简洁的文辞的高度统一,具有图文并茂的艺术美。这种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二)、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

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管是在传统的教材中还是在新课改的教材里,没有一篇是仅做语文方面教育的文章;不管是古时的诗词歌赋,还是今日的美文小品,均注意了语言的典雅、结构的精巧、情感的真挚和文理的晓畅。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境”,感知“形”,从“形”中感知“美”,从“美”中产生“情”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

1、通过分析课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人性美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更多,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谈骨气》中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不折不挠,《有的人》中的鲁迅的形象,《七根火柴》无名战士的光辉形象,《勇气》中法国妇女坚信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上述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讲是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同化,产生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授课时,为师者就不能简单地强调字词句章,而要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和感受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2、通过对课本中环境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欣赏自然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些浸渍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朱自清就是这样一位灵魂的清道夫。《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读完如见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心中不禁涌动着渴望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的激情。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也只有通过细心体会,才能使读者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3、通过对世俗人情的了解,让学生感悟人文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怎样生活”,一直是人们探索的话题。在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如果我们还仅仅在字词句章上纠缠不清,那是对作者的污辱,阅读是为了很好的理解生活。琦君的散文《春酒》,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充满了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和对母亲的追思之情。其中民风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在讲这样的文章时,必须给学生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生活意境,领会文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感悟人文之美。

(三)、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

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前者表示对美与丑及美的质量层次的判定;后者表示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曾强调学生有了审美本领,而且要达到美感的享受,“使自己能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

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就需要授课者能够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要引导学生认识,文中小孩的诚实才是美的,官员的阿腴奉迎和虚伪以及自欺欺人是极丑的。教学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白求恩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等共产主义精神,意识到他的精神和人格值得今天所有的人学习。课文中这些美的因素都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慢慢体会,理解,实现潜移默化,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感知能力,改变部分学生的有些堕落、颓废的生活方式,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四)、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创造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反复吟诵是诱发情感的主要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巧设问题,引发联想想象也是一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

总而言之,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的贯彻也需要语文教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美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语文的课堂应该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之上。同样,美的因素也

不只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美的教育也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它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造就和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美的社会风气形成,以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尝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我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潜在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水平,发展他们表达美的创造能力。

一、创设情境,尽情感受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重要的在于发现美。我们所教的课文有许多是描绘大自然美景的,教师如能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那么学生一定会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夏天的一节时,我先让学生粗读,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即:1.浓雾;2.阳光;3.花草。接着出示挂图,让他们仔细观察,自由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兴安岭夏季的瑰丽风光。学生对此特别有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联系自己看过的介绍小兴安岭风光的电影,渐渐地创设了美好的情境,他们在这种快乐而又自由的氛围中尽情地遨游着,初步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无比美丽。然后,我又让他们对照课文,听录音,加深他们对这一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品味作者描绘的意境美。

二、揣摩词句,激发情感美

《麻雀》一课文情兼美,富有悲剧性,热情讴歌了伟大的母爱。我首先抓住“搏斗”一词展开了教学思路:1.谁准备搏斗?2.和谁搏斗?3.为什么要搏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课文,迅速理清“我”老麻雀,小麻雀和猎狗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白了:老麻雀因为要拯救自己的幼儿,所以准备同猎狗搏斗。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探讨老麻雀决心搏斗的原因,很自然地引出句子:“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时,我抠住了“强大力量”,揭示了“母爱”主题,指出正是由于老麻雀有强烈的“母爱”,它才不“安然”,进而“飞了下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麻雀,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它自己。

学生感受美,鉴赏之后,最终要能创造美。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让他们在想象中升华。《鸟的天堂》最后一句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通过对前后两个“鸟的天堂”的理解,学生明白了句子的含义及其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头脑中形成了一条“爱榕树→爱南国→爱祖国美”的清晰思路,而且懂得了应像农民保护“鸟的天堂”那样珍爱美,不断地去创造美造福人民。

姓名:吴国俊

联系地址:广东省普宁市梅塘镇新寮小学 邮政编码:515342 联系电话:***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的途径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的一大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增长知识。教师要有较高的美育素养,善于引导学生在美的具体形态欣赏中感知美,在绚丽多彩的现象中发现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美。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促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素质教育;审美

一、语文教师的美育素养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作用。教师的审美教育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具有审美的感知力

语文课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文本展示了赏心悦目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读了《荷塘月色》,月色的静,荷塘的静,作者的静,便跃然纸上。特别是荷塘的美,读之,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栩栩如生展现在眼前。又如《背影》,“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凸显了人情之美。又如《我的老师》,蔡老师的温柔形象,崇高的师德,慈母般的心灵,展现了教师的人性之美……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挖掘作品的内涵美,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获得真切的审美享受。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融情入课堂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教材中的一些名篇佳作,都饱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渗透着真、善、美的人文因素。语文课堂要有一条明确的情感主线:怎么安排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本意图,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首先,教师对文本把握要到位,通过教师丰富情感的引领,让学生受到感染。比如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李公朴遇难,以沉重的心情为基调,慢慢地音速加快,情感也逐渐是“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把握情感基调,然后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情感,进行一次模拟演讲,通过学生的演讲,激发学生情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学《出师表》,要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明白写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利用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听读《出师表》以那恳切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继承先主刘备遗志的痛切叮咛,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

(三)教师的形体要优美教师的形体要优美,潜移默化,让学生受到熏陶

教师的形体美,包括语言的优美、举止的优雅。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里手。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磁附住学生的有力手段。比如教学《茶花赋》,为了加深理解什么是“童子面茶花”,可设计如下环节:一是注意“看、仰、笑、叫”四个动词的表现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笑”,洋溢着无比的幸福;“仰”,描绘出蓬勃向上之态。通过手势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二是借助多媒体,播放影像的背景是浓艳红火的茶花,与少年儿童红润的面庞交相辉映,情趣盎然。“自然界的花刚打骨朵,人间的花乍开”,这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满怀信心展望祖国锦绣前程无限美的情怀。通过这段描述,领悟教材内容的美。这说明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用美观的板书设计教师要用美观的板书设计,让学生领悟课文课文,陶冶学生的心灵

优美的板书设计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能理清教学内容的脉络,而且可将教学内容精简化、结构化,给学生以知识框架和整体印象,所以板书设计要有一种雕塑的美,给学生以知的启迪和美的陶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美

板书要讲究文字书写的美,要求书写端正美观,大小适宜,合乎规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让学生感受到美,为板书的内容和体式锦上添花。教师可课前书写,课堂采用投影的方法,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使教路和学路贯通。

2.色彩美

色彩冲击会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可以在板书中恰当运用彩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强化学生的感知,从而增强板书的效果。当然,彩笔不能用得太多,否则,会缩小“背景”与“对象”的差别,失之杂乱,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美感。

3.图画美

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板书设计要发挥直观形象的优势,运用好图像和图案。图像指的是图画再现课文的形象因素,主要指课件。图案主要指文字和线条,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这两种板书语言构成能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如讲授《爱莲说》时,通过板书把知识点连接成一朵莲花,形象地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各花瓣表现莲的品质,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主旨是赞美莲花,实际上就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品格的君子。这样板书,既生动形象地概括出课文的中心内容,又使知识明了、系统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

(五)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美的视觉享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作品中的情境真实地反映出来,通过图画、音乐这些艺术形式,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教材蕴含的美。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播放周总理逝去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组镜头,用悲痛的语调解说画面,再播放歌曲《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录音,同学们随之被带到课文蕴含的情境中,并深情地朗读全诗。又如在教学《丑小鸭》这一篇文章时,通过播放动画片里的选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丑小鸭的经历,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到丑小鸭独特的魅力和可贵的品质。以上几方面,是从教师自身的美育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用一言一行吸引学生、陶冶学生。

二、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犹如阳光之于生活。语文教学当然更需要美,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如果没有美,就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

(一)在美的具体形态欣赏中感知美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了进步的审美理想。鲁彦的《听潮》通过心灵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茅盾的《白杨礼赞》,所描述的白杨虽然北方遍地生长,似乎毫无奇特之处,但通过对白杨挺拔向上、力争上游的外在美的描写,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美的具体形态欣赏中培养审美感知。

(二)再现意境之美

好作品的意境让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桃花源记》中的恬静和美,《醉翁亭记》中的丛林之美,《岳阳楼记》中的洞庭湖之壮观,《驿路梨花》中苍茫群山间的月色梨花林,《白杨礼赞》中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从宜宾到重庆》中那如梦如幻的江城夜色,《海滨仲夏夜》那绚丽的晚霞,《听潮》中那潮落后的静谧、潮涨后的壮美,把读者带入一幅幅五彩斑澜、有声有形的画卷。学生在阅读中咀嚼体味,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愉悦,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记诵,也会大大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显现结构之美

构思之美也不难把握,教师必须交给学生一把“剔骨刀”,或找线索,或追行踪,或循逻辑,便能发现课文作者的独运匠心。《背影》一文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开篇交代父子多年未见,不禁常记背影;中间回忆父亲攀月台、买橘子,背影感人,火车上目送父亲离去的背影真情动人;文章结尾读父亲来信,泪光中闪现背影。乍读似乎漫不经心,深究令人感到颇具匠心,血浓于水的亲情,凝聚于父送子上学途中的背影,塑成永恒,令读者为之动容。通过勾勒美文之结构,拈出组材之良方,引导学生搭建写作的框架——列写作提纲,对解决学生有事、有话不知如何下笔之难有所助益。

(四)体会情感之美

卢梭说过:“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会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愫,理解并接受作品中健康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一大成功。比如《最后一课》《藤野先生》展示着高尚的爱国之情;《我的老师》《散步》《背影》中的人物真情感人至深。作品中无论是对正义的讴歌,还是对侵略者的鞭挞,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人性的礼赞,等等,无不展示着人类生活的多彩多姿。

(五)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中发现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那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确实存在着丰富的美育材料,比如《云南的歌会》,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富有特色的场景,文本的内蕴深深吸引了师生,学生学得很有兴趣。可借助文本拓展延伸到课外,布置学生去了解“三月三”歌圩节,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感悟广西的地方特色。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素材并组织对歌。通过文本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让学生乐写让学生乐写,善于表达美

校园生活在一些学生眼里平淡无奇,而在另一些学生眼里却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差异之大在于是否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优秀作文《冬天的太阳》,作者借风写暖,把冬天写得温暖宜人,趣味横生。从他先记游后议论,写得有静有动这点来看,像《石钟山记》的布局;从观察点的转移来看,又有点像《荷塘月色》;以色调的明丽、观察的入微、描写的技巧看,又有些《春》的风格;至于哲理性的思考、悬念的设置、结构的巧妙,则不难在《长江三峡》中找到渊源。由此可见,学生多借鉴优秀作品,并烂熟于心,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是至理名言。总之,美育形象、美育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等有较高的角度,闪现着美的灵光。同时,写作又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美的乐趣。青少年发展阶段是一个从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健康人格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科学求真,美育寻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美感是主观的,但它来源于科学实践活动,科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科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 谈 小 学 语文 教 学 中 的 美 育 [ 08-06-05 09:07:00 ] 作者:盘红琼编辑:studa0714 摘要: 语文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摘 要】小学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小学美育的重要领域,而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教科书中已有的关于美的内容,在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张永莉 美育是小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小学美育教学水平,必须抓住与中小学美育息息相关的重点学科,小学语文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学审美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颍东区新乌江镇中心学校 孙秀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担负着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任。在具体的,各环节、各类型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切实的开......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作者:李美娴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4期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其目的是在教学中......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